现有中医脏腑证候分类方法存在证型过分笼统、不利于临床应用的问题。在分析一证多方规律基础上,以方证相应为研究切入点,提出方证是脏腑证候细化的最小单元。通过构建方证与脏腑证候的对应关系,能够进一步明确证候的细化类别及其证治规律,可为中医证候的规范化、客观化提供思路。
总结王秀霞教授运用疏肝法辨治高催乳素血症的临证经验。认为肝气郁结、冲气上逆为高催乳素血症的关键病机,且肝郁能够化火或引起脾虚痰阻、肾虚精亏的病机变化。治疗应以疏肝之法,常用清肝解郁汤加减方作为基本方,并根据肝郁化火证、肝郁脾虚证、肝郁肾虚证,在疏肝基础上配合清热、健脾、益肾法随证加减;同时常采用当归-川芎、泽兰-益母草、桔梗-紫苏梗三组药对进行对症治疗。
类器官技术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三维细胞培养平台,能够高度模拟人体消化器官的微结构和功能,弥补传统二维细胞模型和动物模型的局限性。通过系统梳理类器官技术在模拟消化系统生理病理状态、构建消化系统疾病模型、实现高通量药物筛选以及推动个体化治疗等方面的独特优势,进一步探讨其在中药复方关键成分筛选、药代动力学和毒理学指标的体外评价以及多靶点协同机制研究中的应用潜力。结合前沿工程技术,认为类器官有望为中医药防治消化系统疾病提供更加科学的研究平台,加速其机制研究的现代化进程,提升中医药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目的 从滤泡辅助性T (Tfh)细胞和Janus激酶/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JAK/STAT)通路探讨活血消异方治疗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使用GEO数据库下载人类增殖期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组织与正常女性增殖期的子宫组织测序数据。将具有正常动情周期的45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活血消异方组、模型组和正常组,每组15只。采用异位组织插入法建立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活血消异方组予活血消异方溶液5.85 g/(kg·d)灌胃,模型组和正常组予生理盐水1 ml/d灌胃,均连续14天。采用转录组学技术测序分析各组大鼠卵巢异位组织和正常子宫组织的基因表达情况,与人类数据进行比较,以探讨增殖期异位组织中JAK/STAT通路激活情况,使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卵巢异位组织和正常子宫组织中CXC趋化因子受体5(CXCR5)、白细胞介素21(IL-21)阳性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IL-21、白细胞介素21受体(IL-21R)、Janus激酶1 (JAK1)、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6 (STAT6)、B淋巴细胞瘤2(Bcl-2)蛋白水平,免疫浸润法分析滤泡辅助性T (Tfh)细胞情况。结果 通过基因集富集分析发现,与正常子宫组织比较,人类增殖期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组织JAK/STAT通路被明显激活。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卵巢异位组织中JAK/STAT通路被明显激活;与模型组比较,活血消异方组大鼠卵巢异位组织中JAK/STAT通路被抑制。与正常组子宫组织比较,模型组卵巢异位组织中Tfh细胞组分评分,IL-21及CXCR5阳性表达,IL-21、IL-21R、JAK1、STAT6及Bcl-2蛋白水平均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活血消异方组卵巢异位组织中IL-21及CXCR5阳性表达,IL-21、IL-21R、JAK1、STAT6及Bcl-2蛋白水平均降低(P<0.05)。结论 活血消异方可能通过抑制Tfh细胞分泌IL-21来抑制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大鼠异位组织中JAK/STAT通路的激活,从而发挥治疗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作用。
肝癌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是促进原发性肝癌进展的重要因素,调控肝癌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是当前肝癌治疗的研究热点。提出痰瘀是肝癌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形成的物质基础;痰瘀互结不断演进,导致气闭、浊邪、络亢、火毒、正虚等因素产生并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复杂的肝癌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基于痰瘀病机拟定化痰祛瘀方以改善肝癌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并在临床运用时根据分型、分期以及全身治疗等因素加减,发挥中医学整体观念的优势,以实现肝癌的综合治疗。
基于“肾-心-脉络”视角探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病机与治疗,认为其以肾精匮乏、元气不生为起病根源,气陷生寒、心阳怫郁为发病关键环节,津血失化、脉络凝涩为导致病程迁延的机制,内蕴痰瘀、痹结心脉为促进病情加重的因素。据此提出以滋肾生元、养心复脉为核心治法,益气举陷、理郁宣阳以遏制病势,通过温补津血、荣络和脉改善预后,结合豁痰宣痹、祛瘀开结减轻病变等具体防治策略,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总结从“肝病三法”论治燥湿互结型干燥综合征的体会。提出燥湿互结型干燥综合征的主要病机为肝失疏泄致津停化燥,木土失和致内生燥湿,肝损及肾致燥极化湿。认为燥湿互结型干燥综合征有肝脾失调、体用失调的特点。根据《临证指南医案》中的“肝病三法”,认为当辛散理肝,破气机郁滞之结;甘缓和肝,断燥湿相兼之根;酸泻柔肝,润津液失调之困。三法协同,体用同治,燥湿自分,为燥湿互结型干燥综合征辨治提供新思路。
<正>稿件中用于表示数量的数字一般应使用阿拉伯数字。在表示数值的范围时,可采用浪纹式连接号“~”或连接号“-”。前后两个数值的附加符号或计量单位相同时,在不造成歧义的情况下,前一个数值的附加符号或计量单位可省略。如果省略数值的附加符号或计量单位会造成歧义,则不应省略。如:100~150 kg,2亿~3亿(不能写为2~3亿)、15%~30%(不写为15~30%)、4.5×10~4~5.5×10~4(不能写为4.5~5.5×10~4)。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中医诊断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机遇。分析人工智能与中医诊断结合的基础、研究进展和难点问题,认为人工智能在中医舌诊、脉诊、闻诊、文本处理智能化方面已取得显著发展,在构建数据驱动型中医诊断模式、多学科融合的中医诊断模式领域亦有有益探索;但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中医诊断的融合过程仍面临临床数据稀缺且质量参差不齐、人工智能算法对中医辨证思维模式和经验性知识的表达与建模能力有限、可能存在伦理与隐私问题等诸多挑战。通过对人工智能赋能中医诊断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的系统梳理,提出从加强中医大数据建设及人才培养、鼓励跨领域合作、完善法律与伦理框架、推动技术在基层医疗中的普及四个方面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在中医诊断学中的应用,从而提升中医诊断的现代化水平。
认为膜原半表半里说的本质是间隙半表半里。通过对相关古籍文献记载、医家论述进行分析,梳理膜原间隙半表半里与督脉的关系,提出督脉通行于膜原间隙半表半里之外,且膜原间隙半表半里与少阳半表半里有关联但亦有不同。通过分析古今学者的临床诊治思路,进一步佐证督脉通行于膜原间隙半表半里之外,并基于对两者关系的研究,借鉴治疗督脉病证的遣方用药构建治疗膜原病证的方药,为临床疑难病症的诊治提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