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14期
人工智能赋能下中医诊断学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对策
朱文俊;汤曼诗;佘楷杰;唐自豪;黄敏仪;袁艿君;马庆宇;陈家旭;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中医诊断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机遇。分析人工智能与中医诊断结合的基础、研究进展和难点问题,认为人工智能在中医舌诊、脉诊、闻诊、文本处理智能化方面已取得显著发展,在构建数据驱动型中医诊断模式、多学科融合的中医诊断模式领域亦有有益探索;但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中医诊断的融合过程仍面临临床数据稀缺且质量参差不齐、人工智能算法对中医辨证思维模式和经验性知识的表达与建模能力有限、可能存在伦理与隐私问题等诸多挑战。通过对人工智能赋能中医诊断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的系统梳理,提出从加强中医大数据建设及人才培养、鼓励跨领域合作、完善法律与伦理框架、推动技术在基层医疗中的普及四个方面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在中医诊断学中的应用,从而提升中医诊断的现代化水平。
名中医学术思想和诊疗经验的“智-传-模-链”传承模式探讨
陈秋平;周航;陈菊;席崇程;李白雪;冯全生;随着中医药文化的不断发展,名中医学术思想作为中医药传承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传承方式正逐步从传统模式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转变,但仍面临数据收集与处理的标准化不足、传承效能低、传承异化等问题。深入探讨智慧传承“智-传-模-链”的构建路径:“智”,即通过智能感知技术实现名中医辨证论治信息的精准采集与分类标准研究,为数字化传承奠定基础;“传”,即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名中医临证经验的知识挖掘与智慧传承,构建“流派个性+群体共性”活态传承体系;“模”,即结合多流派学术思想与优势病种,开展名中医智慧诊疗模型研究,形成个性化诊疗方案;“链”,即基于区块链与生成智能融合的名中医临床辅助决策系统构建策略,建立名中医诊疗知识的AI数字化模型。“智-传-模-链”传承模式不仅可为中医学术流派的数字化传承提供新思路,也可为中医药现代化与国际化进程提供有力支撑。
如何正确引用网络文献
本刊编辑部;<正>正确引用的参考文献是学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传统的印刷版文献外,参考文献还包括了大量的网络文献。常见的网络文献资源包括电子公告(EB/OL)、电子图书(M/OL)、电子期刊(J/OL)、报纸(N/OL)、数据库(DB/OL)、专利文献(P/OL)等。根据《GB/T 7714―2015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不同文献类型有相应的著录格式。以下为电子资源著录格式。
中医药学术论文中药名称及名词术语的使用
本刊编辑部;<正>中医药学术论文中正确使用中药名称及术语对于提高论文的科学性具有重要意义。中药学名词术语应使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中医药学名词》和相关学科的名词。中药名称应以最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为主要依据。暂未公布者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未收载的品种可参考团体标准ZGZYXH/T 1-2015 《中药学基本术语》《中药大辞典》以及新版全国高等中医院校统编教材《中药学》。地方及少数民族药物可遵照地方相关标准或药物的习称。
仝小林运用开郁降浊法论治糖尿病前期合并超重或肥胖经验
王思成;刘扬扬;燕艳;金籽杉;张博荀;李青伟;徐晓萱;赵林华;仝小林;总结仝小林教授运用开郁降浊法论治糖尿病前期合并超重或肥胖的临床经验。认为糖尿病前期属于中医学“脾瘅”范畴,其核心病机为中满内热,而肥胖则是加剧中满内热的始动因素,故截断超重、肥胖与糖代谢异常之间的转化对降低糖尿病发病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提出糖尿病前期合并超重或肥胖的主要病机为中焦气郁浊阻,以气郁为本、浊阻为因,形成了以开郁降浊法为核心的治疗思路。临床采用大黄黄连泻心汤为基础方,以泄浊为主、辅以行气,取寓行于降之意,澄脾瘅之源,并结合患者证候虚实灵活加减,实现个体化诊疗。
王秀霞运用疏肝法治疗高催乳素血症经验
王钰;丁丹妮;张跃辉;郝松莉;姚美玉;郭滢;付杨;沈影;李佳;刘芳媛;韩凤娟;总结王秀霞教授运用疏肝法辨治高催乳素血症的临证经验。认为肝气郁结、冲气上逆为高催乳素血症的关键病机,且肝郁能够化火或引起脾虚痰阻、肾虚精亏的病机变化。治疗应以疏肝之法,常用清肝解郁汤加减方作为基本方,并根据肝郁化火证、肝郁脾虚证、肝郁肾虚证,在疏肝基础上配合清热、健脾、益肾法随证加减;同时常采用当归-川芎、泽兰-益母草、桔梗-紫苏梗三组药对进行对症治疗。
类器官技术在中医药防治消化系统疾病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温永天;马祥雪;张北华;王凤云;唐旭东;类器官技术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三维细胞培养平台,能够高度模拟人体消化器官的微结构和功能,弥补传统二维细胞模型和动物模型的局限性。通过系统梳理类器官技术在模拟消化系统生理病理状态、构建消化系统疾病模型、实现高通量药物筛选以及推动个体化治疗等方面的独特优势,进一步探讨其在中药复方关键成分筛选、药代动力学和毒理学指标的体外评价以及多靶点协同机制研究中的应用潜力。结合前沿工程技术,认为类器官有望为中医药防治消化系统疾病提供更加科学的研究平台,加速其机制研究的现代化进程,提升中医药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中医状态学视域下对症治疗的运用思路
陈斌斌;王洋;唐文;乔世杰;赖长沙;李灿东;对症治疗在临床治疗中虽被广泛运用,却常被视为比较低级的治疗手段。基于中医状态学,横向整合中医症状学宏观、中观、微观表征参数,纵向覆盖“未病-欲病-已病-病后”状态的全生命周期,多维度重构“症”的认知体系,据此提出未病状态实施预防干预,欲病状态强化病势截断,已病状态推进动态调治,病后状态注重功能重塑的阶段化诊疗策略。
肝癌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的痰瘀病机与治疗策略
张一鸣;王子健;田辛晨;张妮;刘芬;刘庆斌;蒋树龙;肝癌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是促进原发性肝癌进展的重要因素,调控肝癌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是当前肝癌治疗的研究热点。提出痰瘀是肝癌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形成的物质基础;痰瘀互结不断演进,导致气闭、浊邪、络亢、火毒、正虚等因素产生并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复杂的肝癌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基于痰瘀病机拟定化痰祛瘀方以改善肝癌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并在临床运用时根据分型、分期以及全身治疗等因素加减,发挥中医学整体观念的优势,以实现肝癌的综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