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经济管理学院;
《黄帝内经》是在传统中医学整体、法象和全息心智模式的影响下构建其理论体系的,不但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亦提供了中医理论构建的范式,是现代中医药传承创新的原创学术基因及理论源泉。基于《黄帝内经》整体心智模式、法象心智模式和全息心智模式对天人医学理论、象形理论和分形理论的构建范式,发现中医药理论依赖于传统文化心智模式的认知框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现代中医心智模式应“返本开新”,将传统融入现代,实现宏观与微观的视角结合,科学与人文的认知结合以及循证医学与数字化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结合。同时以未来为导向,从中医诊疗、中医教育和中医研究三个维度探讨现代中医心智模式的重塑策略,既传承了传统中医临床思维特征,也创新了中医药现代实践思路。
405 | 0 | 40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1]李俊.中医思维读本[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8-9.
[2]MARCHILDON P, HADAYA P. Leveraging paradigms to foster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s in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J]. J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23, 38(3):351-367.
[3]李祥华.《黄帝内经》对五味理论的认识[J].中国中药杂志,1992, 38(2):114-117.
[4]周立军.心智模式与知识创造:一个认知的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0,30(12):227-229.
[5]何泽民.论象思维对《黄帝内经》的影响[J].中医杂志,2012,53(15):1334-1336.
[6]孙可兴.《黄帝内经》理论本质的三维建构与呈现[J].中医学报,2021,36(1):74-78.
[7]林展弘.《黄帝内经》的心病范围及背后支撑理论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
[8]杜松,于峥,刘寨华,等.“望诊”源流考[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7,23(1):12-14,32.
[9]姜芬,杜松,战丽彬,等.“阴虚证”证名及内涵源流考[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0,26(12):1751-1754,1768.
[10]程雅君,程雅群.中医原创思维的哲学意蕴[J].哲学研究,2014(1):44-49.
[11]石翎笙,贺娟.论《黄帝内经》“幽显既位”之生命哲学观[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2,37(4):1868-1874.
[12]姚怡,王庆其.论《黄帝内经》“心主血脉”理论对冠心病诊治的启发[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6):2397-2401.
[13]汪燕红,李鲲,赵玉凤,等.《黄帝内经》清浊升降理论内涵及其在针刺临床中的指导意义[J].中医杂志,2025,66(5):443-447.
[14]杜玉帆,龙君伟.基于共享心智模式的教师团队管理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9, 26(3):27-28.
[15]聂峰英.基于共享心智模型的学科服务团队效能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7, 40(9):77-81.
[16]殷忠勇.何去何从:当代中医学发展的路径之争及知识学反思[J].自然辩证法通讯,2020, 42(6):91-99.
[17]杨燕,刘蕴葭,张萌,等.“象思维”视域下之中医理论守正传承思考[J].时珍国医国药,2024, 35(8):2010-2012.
[18]张勇.中医理论的全息观[J].中医临床研究,2015,7(12):15-17.
[19]孙晓生.中医诊断学原理与生物全息律[J].广州中医学院学报,1987,4(3):6-8.
[20]张丽丽,赵磊,白颖.不同疗法治疗面肌痉挛疗效对比观察[J].中国针灸,2017, 37(1):35-38.
[21]袁冰.医学需要个性化也需要整体综合:精准医学的还原论特征及其科学局限性[J].医学与哲学,2021,42(20):5-10.
[22]隋双戈,李凌江.现代医学诊疗的是“病”还是“人”:后现代主义对现代医学诊疗的疑问[J].医学与哲学,2005, 26(11):8-11.
[23]徐萍利,杨国汉,杜磊,等.杨国汉关于中医学整体观的解析与运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3, 29(2):225-228.
[24]苏勋庄.微观研究在现代中医学中的地位[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2, 16(4):18-20.
[25]李明珠,柴瑞婷,任朝莹,等.基于整体观念论辨证微观化的发展[J].时珍国医国药,2022, 33(7):1686-1688.
[26]梁茂新.论现代概念语境下的中医学异化[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4, 39(4):1683-1691.
[27]沈自尹.微观辨证和辨证微观化[J].中医杂志,1986,27(2):55-57.
[28]李国信,梁茂新.微观辨证难以实现的根本原因[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4, 16(11):2314-2319.
[29]陈启亮,李灿东,黎晖.对微观辨证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思考[J].中医杂志,2022, 63(1):5-7,11.
[30]赵明地.微观辨证与辨证微观化的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9, 17(1):164-165.
[31]侯雅静,闫秋莹,张曼,等.完善微观证治体系对发展现代中医辨证论治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 34(12):5620-5623.
[32]何莉莎,宋攀,赵林华,等.态靶辨证:中医从宏观走向精准的历史选择[J].辽宁中医杂志,2020, 47(1):1-4.
[33]曾智,申俊龙.中医隐性知识的特征及其形成缘由研究[J].医学与哲学,2019, 40(5):77-80.
[34]申菲菲,申俊龙,魏鲁霞.基于隐性知识转化的中医知识创新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3, 10(1):118-119,131.
[35]蓝旭,赵俊男,张颖,等.隐性知识在中医药学术传承中的应用现状与思考[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9, 21(3):361-365.
[36]蔡运荃,刘桂江,宫春苓.隐性知识视角下中医师承教育的困境与突破[J].医学与哲学,2023, 44(3):66-70.
[37]刘洪.基于隐性知识的中医知识保护探析[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14(4):180-182.
[38]孙东东,史文川,申俊龙.知识转移视角下中医师承的策略与路径初探[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 32(9):4073-4076.
[39]沈春锋,王彩华,陆炜青,等.名老中医传承中的隐性知识挖掘[J].中医杂志,2016, 57(11):930-932.
[40]丁丽霞.中医药传统知识法律保护体系建构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 35(4):105-111.
[41]刘勇军.中医药传统知识的产权保护研究[J].医学与社会,2023, 36(8):91-97.
[42]刘保延.真实世界的中医临床科研范式[J].中医杂志,2013, 54(6):451-455.
[43]孙鑫,谭婧,唐立,等.重新认识真实世界研究[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7, 17(2):126-130.
[44]赵国桢,郭诗琪,庞华鑫,等.基于中医临床诊疗数据的真实世界及人工智能研究思路与挑战[J].中医杂志,2023, 64(21):2170-2175.
[45]符宇,邵明义,燕树勋,等.真实世界研究与中医临床疗效评价[J].中医杂志,2019, 60(7):546-550.
[46]邹冲,蒋萌,蒋卫民,等.构建基于临床大数据真实世界的中医药临床科研模式[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 31(10):4113-4116.
基本信息:
DOI:10.13288/j.11-2166/r.2025.07.002
中图分类号:R221
引用信息:
[1]黄姚姚,李洁,申俊龙.《黄帝内经》理论构建范式下的现代中医心智模式研究及重塑策略[J].中医杂志,2025,66(07):663-668.DOI:10.13288/j.11-2166/r.2025.07.002.
基金信息: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9AZD018); 江苏重大健康风险管理与中医药防控政策研究中心开放课题(JKFXFK-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