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讨

  • 论中医学与科学

    陈旭青;周龙云;严道南;

    回顾中医学、科学之源及人类历史,重新理解中医学、科学之义,从中医学之本性、中医学其非"科学"、中医学实是"科学"三个方面,对中医学是否科学这一问题进行探讨。认为在人能动的思维、智慧下追求真理的学问,此即真正的科学。中医学作为基于中华文化,探求人体、自然之理的学科,固应属于科学这一博奥的学问,而非狭隘主义的"科学"。相信在时间积淀下,中医学必将与现代科学共融。

    2018年21期 v.59 1801-1804+18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58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经验与理念的张力——营卫循行不同路径的发生学研究

    邢玉瑞;

    《黄帝内经》对营卫之气的循环路径有明确的记载,其中卫气的循行路径有营卫偕行与昼阳夜阴等不同。之所以形成不同的观点,一方面是作为理念的"圜道观"制导着营卫之气运行理论的建构,使之形成了沿一定经脉线路环流的营卫循行理论;另一方面,不同的经验事实又提出了新的解释要求,如此形成了卫气运行不同解释并存、争鸣的情况。从波普尔有关猜测、反驳、再猜测、再反驳的科学发展的理论来看,中医营卫之气循行的解说,大多只是一种猜测,没有经过反驳、再猜测、再反驳的发展过程,缺乏一种逻辑自洽的高度整合与进一步检验,还仅仅是对经验的一种初步解说,甚或是一种循环论证,远远没有达到科学解释的相关性与可检验性的要求,亟待进行深入研究。

    2018年21期 v.59 1805-1807+18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679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近十年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张晓雨;商洪才;

    重视临床研究是中医药寻求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梳理近十年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发展现状,指出中医药临床研究已由最初的数量增多开始向质量提升转变,但仍存在诸多现实性问题,包括中医药临床研究基础薄弱,如研究目标不明确、方法选择不恰当、实施与质量控制不到位、结果展示不规范、证据转化应用不足,以及中医药临床研究适宜方法有待探索。据此提出多层面协作提高中医药临床研究水平、多学科理念方法交叉与整合的中医药临床研究发展策略。

    2018年21期 v.59 1808-18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1536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当代名医

  • 阮士怡从“脉中积”理论治疗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经验

    方子寒;张琴;谢盈彧;张军平;

    阮士怡教授认为,冠心病虽病位在心,但以痰、瘀、热结聚于脉道管壁为病机关键。因此,在中医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提出了"脉中积"的概念。认为血中痰、瘀沉积为发病的始动环节,正气不足为病变的内在因素,并将其病程分为痰浊积聚、瘀阻脉络、热毒蕴结三个阶段,治疗上以软坚散结法为基础,针对病程的不同阶段分别以化痰散结、逐瘀散结、清热散结之法,消散脉中积聚,稳定粥样斑块。

    2018年21期 v.59 1812-1814+18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1260 ] |[引用频次:93 ] |[阅读次数:0 ]
  • 林兰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经验

    王泽;林兰;

    总结林兰教授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经验。认为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病机以肾阳虚衰为本,气滞、痰阻、血瘀为标。治疗以温补肾阳为主要治法,并强调整体把握,即温阳时于阴中求阳,补虚时兼顾行气、化痰、祛瘀,治肾时同调肝、心、脾等脏,尤其擅长使用血肉有情之品,同时注重衷中参西、综合调理。

    2018年21期 v.59 1815-18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1999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思路与方法

  • 结直肠癌前病变的中医理论探析

    王俊壹;程海波;周仲瑛;

    结直肠癌前病变主要包括结直肠腺瘤与炎症性肠病。对结直肠癌前病变的中医理论进行探讨分析,提出其病因为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外邪侵袭、禀赋不足;基本病机为脾虚不健,湿浊瘀毒阻滞肠道;主要病理因素为癌毒、湿浊、瘀血;治疗以扶正祛邪为原则,以益气健脾为要,解毒化湿祛瘀并举。结直肠癌前病变的类型不同则病理因素与治疗亦各有偏重。腺瘤多以癌毒兼夹瘀血为主,尤重祛瘀散积;炎症性肠病多以癌毒兼夹湿浊为主,尤重化湿泄浊。

    2018年21期 v.59 1819-18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1284 ] |[引用频次:46 ] |[阅读次数:0 ]
  • “脾”在艾滋病防治及延缓其病程进展中的作用

    马素娜;谢世平;

    从中西医不同角度认识脾、脾脏功能及其在艾滋病发生、发展及预后转归中不容忽视的作用,为中医药防治艾滋病及延缓其病程进展提供思路和方法。艾滋病毒既有别于普通的"六淫邪气",又与传统的"疠气"不同,具有独特的发病、传变规律及预后转归,"虚"始终贯穿疾病始终,脾为其发病的关键脏腑。脾多以虚为主,在艾滋病中医药治疗中应有所侧重地顾护脾,改善患者免疫功能,减慢艾滋病发展的进程,提高生存质量。

    2018年21期 v.59 1824-18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421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从“阴阳”视角辨识恶性肿瘤

    卢燊;薛娇;张晓莹;王雄文;

    恶性肿瘤具有"体阴而用阳"的性质和致病特征,核心病机是阴阳失调。恶性肿瘤的辨证应以阴阳辨证为纲领,需注意局部肿瘤辨证与人体整体的抗病反应相结合。调和阴阳是治疗总则,对于早期的患者可根据局部辨证结果对恶性肿瘤以"损其体、毁其用",有全身症状的患者应以整体辨证为主,兼顾局部辨证,以此选定主方,然后根据患者合病、并病的情况进行合方加减。

    2018年21期 v.59 1828-18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954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肿瘤炎性微环境与中医阴阳平衡的关系

    庞莉;袁刘;葛信国;

    肿瘤发生、发展和转移的过程与其自身所处的内、外环境密切相关,肿瘤微环境不仅包括肿瘤所在组织的机构和功能代谢,也包括肿瘤细胞自身所处的内在环境。中医学认为,人体的生理功能在于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肿瘤的发生是人体正气不足与邪气内侵所致的阴阳失衡的结果。肿瘤微环境中的不同炎症因子之间亦存在着不断发展变化的"阴阳"状态,阴阳平衡失调是导致疾病进展的关键。从局部和整体两方面纠正机体阴阳失衡状态,恢复其动态平衡是肿瘤治疗过程中的准则。

    2018年21期 v.59 1832-18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下载次数:1282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方法学与临床评价

  • 益心舒胶囊联合西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Meta分析及试验序贯分析

    蔡银河;孙伟鹏;李锦英;张璐;温俊茂;吴伟;

    目的系统评价益心舒胶囊联合西药对慢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SinoMed、中国知网、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中自建库至2017年10月13日发表的有关益心舒胶囊联合西药治疗各型CHF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采用改良Jadad评分量表进行质量评价,分别用Stata 14. 0和TSA v0. 9进行Meta分析和试验序贯分析,并依据GRADE标准进行证据质量评价。结果共纳入19项研究包括2291例CHF患者。Meta分析显示,左室射血分数[LVEF,WMD=2. 46,95%CI (2. 25,2. 67),低质量证据]、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WMD=-2. 04,95%CI(-2. 90,-1. 18),极低质量证据]、6分钟步行距离[WMD=29. 99,95%CI (22. 87,37. 11),低质量证据]等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且亚组分析提示其疗效均与CHF类型有关。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 65%,对照组为6. 73%。试验序贯分析进一步说明益心舒胶囊提高CHF患者LVEF水平、6分钟步行距离的证据充分,但提示LVEDD结果存在假阳性的可能。结论益心舒胶囊联合西药能显著提高CHF患者LVEF水平、6分钟步行距离,降低LVEDD水平,且不良反应少。

    2018年21期 v.59 1836-1842+1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K]
    [下载次数:698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养阴舒心方对射血分数正常心力衰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赵志强;王贤良;张萍;毕颖斐;周瑞娟;李达;许世强;王群有;齐文秀;姚红旗;汤岐梅;成涛;毛静远;

    目的评价养阴舒心方治疗射血分数正常心力衰竭(HFNEF)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HFNEF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在西药规范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养阴舒心方,对照组采用西药规范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4天。疗程结束后评价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存质量量表(MLHF-Q)评分、中医症状积分、6分钟步行距离(6MWD)、心脏超声相关指标[舒张早期二尖瓣瓣口血流峰值速度/二尖瓣环舒张早期运动速度(E/e')]、血浆脑钠肽(BNP)水平,观察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 <0. 05或P <0. 01),治疗组MLHF-Q评分、E/e'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 <0. 05或P <0. 01)。治疗后治疗组MLHF-Q评分、中医症状积分、E/e'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 <0. 05)。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养阴舒心方能够提高HFNEF患者生存质量,改善临床症状,修复心脏舒张功能,安全性较好。

    2018年21期 v.59 1843-18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656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0 ]
  • 电针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和大脑皮层运动区兴奋性的影响

    余芳菲;贾新燕;李雯昕;刘荣;刘春龙;许能贵;

    目的探讨电针疗法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80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和常规训练组各40例。常规训练组在基础治疗病情稳定后采用坐位、站立及功能恢复等常规康复训练,电针组在基础治疗病情稳定后给予电针刺激治疗,取T8-T10夹脊穴、大椎穴、命门穴(双侧)、阳陵泉穴(双侧)及足三里穴(双侧),留针30 min,每日1次,每周5次,均连续治疗4周,治疗后随访4周。患者治疗前后及随访时采用ASIA下肢运动评分(LEMS)、改良Ashworth量表(MAS)、10 m步行速度、脊髓损伤步行指数Ⅱ(WISCIⅡ)评定运动功能,检测胫前肌的静息运动阈值(RMT)、运动诱发电位(MEP)、皮质静息期(CSP)及最大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评定大脑皮层运动区兴奋性情况,并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及随访时LEMS、10 m步行速度、WISCIⅡ、CSP均明显升高,RMT、MEP明显降低(P <0. 05),MAS评分及CMAP无明显变化(P> 0. 05);电针组治疗后及随访时LEMS、10 m步行速度、RMT、MEP及CSP改善优于常规训练组(P <0. 05)。Spearman结果显示,患者LEMS及WISCIⅡ与RMT、MEP、CSP呈负相关性(P <0. 05)。结论电针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及大脑皮层运动区兴奋性的恢复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2018年21期 v.59 1848-18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下载次数:562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 骨痛灵方联合唑来膦酸治疗支气管肺癌骨转移伴中重度疼痛37例临床观察

    罗琴琴;徐振晔;薛莎;

    目的探讨骨痛灵方联合唑来膦酸治疗支气管肺癌骨转移伴中重度疼痛临床疗效和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73例支气管肺癌骨转移伴中重度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6例)和治疗组(37例)。两组均给予止痛和中药基础方治疗,对照组在基础治疗同时予以唑来膦酸静脉滴注,每4周1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在基础中药方中加入骨痛灵方口服,每日1剂,两组疗程均为8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数字疼痛评分(NRS评分),并比较镇痛疗效;检测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骨代谢指标[血清钙(Ca~(2+))、碱性磷酸酶(ALP)、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1NP)和β-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CTx)含量];通过直线回归分析NRS评分与骨代谢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治疗组镇痛疗效总有效率72. 97%,对照组为44. 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治疗组血清ALP、P1NP、β-CTx含量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P <0. 05),且与对照组比较降低更为明显(P <0. 05);血清Ca2+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相关性分析显示,治疗组中血清β-CTx含量的降低与患者NRS评分的降低呈正相关(r=0. 187,P <0. 01)。结论骨痛灵方联合唑来膦酸是治疗支气管肺癌骨转移伴中重度疼痛的有效疗法,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破骨细胞活性有关。

    2018年21期 v.59 1853-18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316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半夏厚朴汤加味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合并抑郁症40例疗效观察

    屈长宏;蒋红心;王小斌;徐斌;

    目的观察半夏厚朴汤加味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合并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冠心病心绞痛合并抑郁症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加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10. 5 mg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半夏厚朴汤加味,每日1次,4周后观察两组心绞痛和心电图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以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结果治疗组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 <0. 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TC、LDL-C、hs-CRP水平均显著下降(P <0. 01),且治疗组下降更显著(P <0. 05);两组TG、HDL-C治疗前后比较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两组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治疗组下降更显著(P <0. 01)。结论半夏厚朴汤加味有助于降低冠心病合并抑郁患者的TC、LDL-C及hs-CRP水平,改善患者心绞痛症状及心电图改变,并可显著改善患者的抑郁状态。

    2018年21期 v.59 1858-1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558 ] |[引用频次:47 ] |[阅读次数:0 ]

实验研究

  • 金匮肾气丸对肾阳虚证模型大鼠股骨髁松质骨差异蛋白质表达的影响

    黄露露;朱亚菊;赖兴泉;李保林;王建辉;蔡唐彦;张艺强;滕方舟;詹正烜;张子怡;苏友新;

    目的探讨金匮肾气丸治疗肾阳虚证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20只和造模组40只,将造模成功的38只大鼠再随机分为中药组和模型组各19只,中药组大鼠给予金匮肾气丸8. 44 g/(kg·d)灌胃,正常组和模型组大鼠给予生理盐水3 ml灌胃,每日1次,连续3周。分别取正常组、模型组和中药组大鼠的股骨髁松质骨,进行总蛋白的提取与制备;采用蛋白质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展示各组大鼠股骨踝松质骨蛋白质组图谱,应用PDQuest 8. 0软件分析各组间差异表达蛋白点,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初步鉴定差异表达蛋白点。结果各组大鼠股骨髁松质骨双向凝胶电泳图谱的蛋白点数目均为552个;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有23个差异表达的蛋白质;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有16个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给予金匮肾气丸溶液后,肾阳虚模型大鼠股骨髁松质骨中原来表达上调的磷酸甘油酸激酶1及表达下调的14-3-3ζ蛋白、网钙蛋白3、原肌球蛋白异构体2α-3链、原肌球蛋白α-4链、原肌球蛋白异构体α-1链、40s核糖体蛋白sa、半乳糖凝集素1、线粒体ATP合成酶亚基α、膜联蛋白A1、GDP解离抑制因子1、Ⅰ型胶原α-1链、LOC683667蛋白、膜联蛋白A5、过氧化氧化还原蛋白2和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A3均出现表达趋势的反向调整。结论金匮肾气丸对肾阳虚证的调节可能涉及股骨髁松质骨结构构成、物质转运、能量代谢和细胞增殖与凋亡等方面。

    2018年21期 v.59 1862-18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1K]
    [下载次数:597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王氏连朴饮对急性肺损伤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的影响

    师为人;褚璨灿;陈雅婷;易旭;李文;朱星;

    目的探讨王氏连朴饮治疗急性肺损伤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36只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地塞米松组和王氏连朴饮大、中、小剂量组,每组6只,雌雄各半。造模前先连续灌胃5天,地塞米松组用地塞米松注射液(浓度为0. 9 mg/ml)灌胃,王氏连朴饮大、中、小剂量组分别给予浓度为1. 75、0. 87、0. 43 g/ml药液灌胃,对照组和模型组用等量蒸馏水灌胃,每日1次,每次1 ml。第6天采用平刺尾静脉注射脂多糖(0. 2 g/100 g)后静置24 h建立急性肺损伤模型。第7天检测大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HE染色观察肺、肠组织病理形态学状态。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TNF-α、IL-1β含量明显增高(P <0. 01);与模型组比较,地塞米松组和王氏连朴饮各剂量组大鼠血清TNF-α含量明显降低,地塞米松组和王氏连朴饮大、中剂量组血清IL-1β含量降低(P <0. 01)。与王氏连朴饮小剂量组比较,王氏连朴饮大剂量组大鼠血清TNF-α含量明显降低,王氏连朴饮大、中剂量组大鼠血清IL-1β含量亦降低(P <0. 01)。HE染色显示,王氏连朴饮大、中、小剂量组对急性肺损伤大鼠肺、肠组织病理学均有所改善,且以王氏连朴饮大剂量组效果更佳。结论王氏连朴饮对急性肺损伤大鼠肺、肠组织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能通过控制炎症反应,从而抑制其肠-肺轴转移。

    2018年21期 v.59 1868-1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0K]
    [下载次数:494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清眩降压汤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肾脏损害的保护作用

    刘望予;陈宏伟;陈达鑫;彭军;褚剑锋;

    目的探讨清眩降压汤对高血压所致的肾脏损害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20只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随机分为模型组、清眩降压汤组,每组10只; 10只Wistar大鼠为正常组。清眩降压汤组给予清眩降压汤5. 4 g/(kg·d)灌胃,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1 ml/d灌胃,正常组不予干预。每周用无创血压计测量各组大鼠的收缩压,8周后观察大鼠肾脏组织形态,肾组织中氧化应激水平的还原型辅酶Ⅱ氧化酶2 (NOX2)、还原型辅酶Ⅱ氧化酶4 (NOX4)情况,以及相关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 (IL-6)表达。结果模型组第1~8周的收缩压明显高于正常组(P <0. 05);从第3周起,与模型组相比,清眩降压汤组的收缩压明显降低(P <0. 05);清眩降压汤组大鼠肾小管损伤程度比模型组大鼠的损伤程度轻。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肾组织NOX2、NOX4、TNF-α、IL-6表达升高(P <0. 05);与模型组比较,清眩降压汤组大鼠肾组织NOX2、NOX4、TNF-α、IL-6表达降低(P <0. 05)。结论清眩降压汤可降低SHR的收缩压,并具有一定肾脏保护作用,而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氧化应激水平、减少相关炎症因子有关。

    2018年21期 v.59 1873-18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375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临证心得

  • 从脏腑风湿理论探讨皮肤损害的辨证论治

    王若伊;宋珏娴;宋坪;

    从脏腑风湿理论出发探讨皮肤病病因病机,认为风寒湿邪为皮肤病始动因素,从肌表、肺表、胃肠表三种途径侵袭人体,伏于脏腑,每逢外感引动伏邪,风寒湿邪蕴阻肌表,化火化毒化燥,其中红色皮疹与风寒郁热有关,水疱渗出与寒湿束于胃肠有关,干燥皮疹与痰湿阻滞有关。从脏腑风湿角度论治皮肤病当以透邪贯穿始终,后期加以扶正,且因皮肤损害病在皮肤、多兼瘙痒的特点,决定以因势利导的汗法统领他法为治疗纲领,兼有胃肠表感邪则用渗湿、散寒之法驱邪外出。

    2018年21期 v.59 1877-18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722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1 ]
  • 温阳健脾利水方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张美珍;逄冰;倪青;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是内分泌系统常见疾病,起病多因情志失调所致,其病机关键为阳气虚衰,其中以脾肾阳虚证为主,亦会出现心肾阳虚、阴阳两虚等证;同时兼以气滞、痰湿、血瘀为患。治疗上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自拟温阳健脾利水方,配合左甲状腺素钠片改善甲状腺激素水平;同时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结合不同证型,兼以理气、化痰利湿、活血化瘀;并注重微观辨证,针对水肿、记忆力减退、月经失调等症,采用具有靶向作用的药对治疗。

    2018年21期 v.59 1880-1882+18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721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针刺辨治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陆瑶;刘元石;杨涛;彭唯娜;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因多以热、火为主,疼痛部位多为脏腑之火上行累及牙齿,属脏腑经络同病。临床中通过辨面痛部位尤其是齿痛部位来确定病变的脏腑与经脉,并根据脏腑特点不同进行配穴治疗。针对根本病机的取穴原则为"荥主热病"治其标,不祛其火则不能取效,从而达到调畅经脉气血,通络止痛的效果。

    2018年21期 v.59 1883-18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556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百家园

  • 明清情志病医案特点及历史背景考究

    晋溶辰;彭丽丽;黄政德;

    回顾并总结明清情志病医案的特点,认为其体例多样,涉略的病种广泛,格式规范,理法并举。认为明清思想交锋为医案中情志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市民文化繁荣为其提供了写作范式,印刷业的发展为医案的出版和集成提供了技术支持,西学东渐促进了中西医汇通、创新了中医情志病理论。

    2018年21期 v.59 1885-18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584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五味合化”理论的现代研究思路探析

    周鸿云;赵琼;和媛媛;金云姣;赵中和;张肖瑾;

    "五味合化"理论是中医临床经验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相结合的独特药性理论之一,认为"五味合化"是一个复杂的作用网络,以其指导配伍的中药复方通过复杂的分子调控网络发挥治疗作用。提出以"五味合化"理论为切入点,结合新兴生物网络技术探索中药复方研究的新思路,以期为中医药复方现代研究提供参考。

    2018年21期 v.59 1888-18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843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