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卢明;刘文琛;黄燕;黄培新;刘茂才;郭建文;蔡业峰;
中风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存在一定共通的特性,或呈现某些有规律的变化。认为中风病发生的基础、临床病机转化均与患者的阴阳体质属性相关,即在中风病证候的各个阶段均体现了中医学阴阳理论的基本特征。通过对中医临床"同病类证"的特点分析,指出中风病不同时期临床核心病机多以痰瘀病证为基础,痰瘀闭阻神明清窍是疾病的本质,同时因患者体质阴阳属性的不同,中风病的整个发病及病程转化中存在同病类证即阳类证或阴类证各自的相对稳定性特点。以此为依据总结出中风病"阴阳为纲、类证辨治"的临床辨治方法,即以阴阳属性为总纲,痰瘀为最根本的核心病机,类证辨识指导下的类证同治为组方依据的基本临床思路。
2021年17期 v.62 1492-14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1496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李亚平;马融;
以儿童抽动障碍的临床特征为基础,围绕"肝-气血-筋膜"病机轴,即"脏腑功能-物质基础-五体病位",探析抽动障碍的中医病理机制。立足"筋为刚""肝主筋膜"经典理论,提出本病核心病机为肝主筋膜功能失常,筋失用。其疾病形成过程为:在六淫外感、饮食调护、情志内伤、遗传与胎产等因素作用下,五脏功能失调,虚则气血精津液不足,筋失于濡润或温煦,实则精微物质输布运行不畅,郁而化生风、痰、火等搏结阻滞经隧,使筋失所养进而失用,导致抽动。脏腑病位核心在肝,与脾、肺、心、肾各脏相互影响;五体病位在筋,与肌肉关系最为密切。
2021年17期 v.62 1496-14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1973 ] |[引用频次:65 ] |[阅读次数:0 ] - 王法帅;滕晶;
通过归纳分析古今医家对中医五神理论的认识,对五神的内涵进行简明概括,并从其内涵来理解精神障碍疾病主要的精神症状。以精神症状为核心,辨病、辨证、辨症相结合,进而把握各类精神障碍疾病的主要病机,在治疗时采取脏腑药物与神志药物相结合的方式,探讨基于五神理论辨治精神障碍疾病的新思路。
2021年17期 v.62 1500-15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985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蔡鑫;唐芳;马武开;张绍琴;蒋总;樊梅;金泽旭;
目的系统评价腰痛宁胶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以及PubMed、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检索各数据库建库至2020年10月6日腰痛宁胶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疗效与安全性Meta分析,按照GRADE标准进行证据质量评价。结果最终纳入8项研究,共包括1088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在总有效率方面,腰痛宁胶囊联合西药治疗优于单独西药治疗[RR=1.21,95%CI(1.09,1.34),P=0.0002];腰痛宁胶囊治疗优于其他中成药(腰痹通胶囊、小活络丹)治疗[RR=1.22,95%CI(1.13,1.31),P<0.00001];腰痛宁胶囊联合针刺治疗优于单独针刺治疗[RR=1.19,95%CI(1.05,1.34),P=0.007]。在降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方面,腰痛宁胶囊联合西药治疗优于单独西药治疗[MD=-1.00,95%CI(-1.16,-0.84),P<0.00001];腰痛宁胶囊治疗优于其他中成药(腰痹通胶囊、小活络丹)治疗[MD=-0.96,95%CI(-1.20,-0.72),P<0.00001];腰痛宁胶囊联合针刺优于单独针刺治疗[MD=-1.10,95%CI(-1.42,-0.78),P<0.00001]。根据GRADE标准,总有效率、VAS疼痛评分证据质量为非常低。结论腰痛宁胶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一定疗效,可减轻疼痛,且不良反应少。但研究的质量不高,还需设计严谨的高质量、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以增加证据强度。
2021年17期 v.62 1504-15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1288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杨宏志;林瑞超;董汛;郭光辉;张柏娥;李悦;田发念;李晓东;
目的评价香藿喷雾剂联合基础康复疗法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余毒未清证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20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余毒未清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在基础康复疗法的基础上治疗组予以香藿喷雾剂喷喉,每日早、中、晚各1次,每次3揿,症状明显时可适当加量,但每日总剂量不超过18揿;对照组口服乙酰半胱氨酸片,每次0.2g,每日3次。两组疗程均为7天,必要时可酌情延长,但不超过14天。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主症包括咳嗽、痰黏难咯、胸闷,次症包括乏力、失眠、汗出、纳差、肌肉酸痛、恶心、呕吐、腹泻、鼻塞、流涕、咽痛)、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复阳率,治疗后判定中医证候疗效,并记录两组严重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最终两组各59例纳入统计分析,治疗组临床痊愈5例,显效36例,有效17例,无效1例,愈显率为69.49%,总有效率98.30%;对照组分别为1例、13例、37例、8例、23.73%及86.44%,治疗组愈显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疗后各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或P<0.01);对照组治疗后除鼻塞、恶心、呕吐改善不明显外(P>0.05),其他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或P<0.01);且治疗后治疗组咳嗽、胸闷、乏力、汗出、肌肉酸痛、鼻塞、咽痛等症状积分降低均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或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且治疗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研究期间均未出现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复阳情况,且均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结论香藿喷雾剂联合基础康复疗法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余毒未清证临床疗效较好,能明显改善恢复期症状,并且安全性良好。
2021年17期 v.62 1509-15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1066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陈天竹;邹忆怀;杜钟名;王雅惠;陈琛;陆梦馨;王月;史昕玥;刘若一;
目的探究手足十二针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大脑初级运动区(M1区)与小脑功能连接的影响。方法 22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轻中度组14例、重度组8例。所有患者给予手足十二针针刺干预:取双侧合谷、内关、曲池、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均使用捻转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30min,每日针刺1次,连续10天。针刺前后进行Fugl-Meyer量表(FMA)评分[包括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Upper)和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Lower)]、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进行功能磁共振成像,选取双侧M1区、小脑后叶区(SCb区)、小脑前叶区(AICb区)为种子点,比较病灶侧与健侧M1区(iM1-cM1)、病灶侧M1区与健侧SCb区(iM1-cSCb)、病灶侧M1区与健侧AICb区(iM1-cAICb)、健侧M1区与病灶侧SCb区(cM1-iSCb)、健侧M1区与病灶侧AICb区(cM1-iAICb)的功能连接度(FC值)差异,并与FMA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22例患者针刺前后FMA-Upper、FMA-Lower、FMA总积分及NIHS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轻中度组FMA总积分和NIHSS评分在针刺后较针刺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针刺前后FMA-Upper、FMA-Lower、FMA总积分及NIHS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2例患者针刺前后运动区各配对F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中度组iM1-cM1在针刺后FC值呈现较大升高(P=0.048),且针刺后iM1-cM1 FC值差值改善明显(P=0.014)。22例患者FMA总积分与cM1-iSCb呈中等强度负相关(r=-0.453,P=0.034),其中重度组患者FMA总积分与cM1-iSCb呈较强程度负相关(r=-0.767,P=0.026)、与cM1-iAICb呈较强程度负相关(r=-0.759,P=0.029),且其FMA-Upper评分与cM1-iAICb呈较强程度负相关(r=-0.822;P=0.012)。结论手足十二针对轻中度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iM1-cM1功能连接改善明显,可能是改善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和神经缺损程度的作用机制之一。
2021年17期 v.62 1514-15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3K] [下载次数:672 ] |[引用频次:51 ] |[阅读次数:0 ] - 田霞;王岩;于红;王静波;王妍;权冬梅;孙胜男;张伟;苏芮;刘清泉;
目的分析沈阳地区2020年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的异同,总结病情演变规律。方法纳入沈阳地区2020年1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57例患者(简称年初收治患者)及2020年12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38例患者(简称年末收治患者)。提取两次收治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流行病学特征、基本人口特征、疾病分型及进展特征、中医症状及证候分布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次收治患者的性别、年龄、合并疾病分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两次收治患者均以普通型为主,年初收治患者入院后有3例(5.3%)病情进展,其中2例(3.5%)转为重型、危重型;年末收治患者入院后有14例(36.8%)病情进展,其中9例(23.7%)转为重型、危重型。年初收治患者中发热者34例(59.6%),持续时间平均(11.41±4.41)天;年末收治患者中发热32例(84.2%),持续时间平均(8.06±3.84)天,两次收治患者的发热例数、持续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年初收治患者中医症状以中低热、干咳、咯痰、腹泻为主要表现,中医证型以脾虚湿盛者为多;年末收治患者以高热、干咳、便秘为主要表现,中医证型以湿邪郁肺者为多。结论沈阳地区2020年2次疫情中,年初患者病情轻,湿邪透表而愈,病情变化不大,治疗相对简单;年末患者以老年人为主,基础病多,湿邪入里化热快,疾病进展快,重症多,治疗相对复杂。
2021年17期 v.62 1522-15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377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陈学麟;杨巧玉;胡剑卓;
目的探讨消渴方治疗2型糖尿病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高脂高糖饲料联合2%链脲佐菌素-柠檬酸缓冲液35mg/kg腹腔注射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造模成功4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抑制剂组、消渴方组、消渴方+抑制剂组,每组10只,另取10只SD大鼠作为正常组。造模后消渴方组大鼠予消渴方17g/(kg·d)灌胃,抑制剂组予VIVIT 0.5mg/(kg·d)尾静脉注射,消渴方+抑制剂组予消渴方水煎剂灌胃联合VIVIT尾静脉注射,模型组及正常组给予1.9 ml生理盐水灌胃。5周后检测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清蛋白(GSP)水平及胰腺组织钙离子(Ca~(2+))、钙调磷酸酶(CaN)水平;HE染色观察胰岛病理形态学改变;检测胰腺组织胰岛素及活化T细胞核因子c1(NFATc1)蛋白表达水平及神经元素3(Ngn3)和胰腺十二指肠同源盒因子1(PDX-1)mRNA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FBG、GSP水平升高,FINS、CaN、Ca~(2+)、NFATc1、Ngn3 mRNA、PDX-1 mRNA表达均降低(P<0.01), HE染色显示胰岛内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形状不规则,间质增多,部分胰岛组织结构甚至完全萎缩、崩解。与模型组比较,消渴方组各指标均明显改善(P<0.01),HE染色显示胰岛数量明显增多,胰岛呈完整团块状分布,且胰岛内细胞质较丰富。与消渴方组比较,消渴方+抑制剂组FBG、GSP升高,FINS、CaN、Ca~(2+)、NFATc1、Ngn3 mRNA、PDX-1 mRNA表达降低(P<0.05或P<0.01)。结论消渴方可调节血糖、保护胰岛β细胞,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胰腺组织Ca~(2+)/CaN/NFAT信号通路,提高β细胞再生相关转录因子表达有关。
2021年17期 v.62 1526-15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3K] [下载次数:868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陈方园;张燕平;杨荣刚;李云松;刘小东;朱福钗;
目的探讨复方肿节风雾化剂治疗慢性咽炎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和造模组50只。造模组大鼠采用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注射液咽部注射构建慢性咽炎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42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10只,氨苄西林钠组及复方肿节风低、中、高剂量组,每组8只。复方肿节风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20ml含有复方肿节风雾化剂2.33、4.66、9.32g/(kg·d)的氯化钠溶液进行超声雾化,正常组、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雾化,氨苄西林钠组腹腔注射氨苄西林钠0.93g/(kg·d)。在造模开始后第4、14天观察各组大鼠毛发、精神状态、口腔分泌物、咽部黏膜等情况,14天后HE染色观察咽部黏膜组织病理;ELISA法检测咽部黏膜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采用RT-qPCR和免疫组化法检测咽部黏膜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RAF6)、核因子κB p65(NF-κB p65)蛋白及mRNA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咽部黏膜结构不完整,破坏明显,上皮脱落、坏死,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咽部黏膜组织TNF-α、IL-1β、IL-6水平,TRAF-6、NF-κB p65蛋白及mRNA表达量均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复方肿节风高、中剂量组及氨苄西林钠组咽部黏膜上皮未见明显角质化,复合鳞状上皮未见明显增生,可见少量炎症细胞浸润,肌层纤维排列整齐;复方肿节风低剂量组咽部黏膜组织复层鳞状上皮角质化、增生、脱落,黏膜下层水肿,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肌层纤维排列欠规则。与模型组比较,复方肿节风高、中剂量组及氨苄西林钠组大鼠咽部黏膜组织中TNF-α、IL-1β、IL-6含量,TRAF-6、NF-κB p65蛋白及mRNA表达均降低(P<0.05)。结论复方肿节风雾化剂能有效改善慢性咽炎模型大鼠咽部黏膜炎性状态,其中高、中剂量效果更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咽部黏膜组织TRAF6/NF-κB p65通路有关。
2021年17期 v.62 1533-1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81K] [下载次数:1189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朱芳芳;邓高丕;陈春林;赖裕玲;曾富玲;郜洁;
目的探讨麒麟丸对卵巢储备功减退(DOR)小鼠生育能力的影响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36只C57BL/6雌性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麒麟丸组,每组12只。麒麟丸组以麒麟丸混悬液5.46g/(kg·d)灌胃,空白组及模型组予0.5%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20ml/(kg·d)灌胃,共5周。灌胃1周后,模型组和麒麟丸组腹腔注射环磷酰胺溶液75mg/kg诱导DOR小鼠模型,空白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0ml/kg,均每周1次,共4周。用药期间每日观察动情周期,用药结束后每组随机处死6只小鼠,Western Blot法检测卵巢组织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B淋巴细胞瘤-2基因/腺病毒E1B相互作用蛋白3(Bnip3)、自噬关键分子酵母Atg6同系物(Beclin1)蛋白表达。其余雌鼠正常饲养7周后,与雄鼠合笼4周,观察受孕时间、受孕数、吸收胎数及健康仔鼠数。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雌鼠动情周期紊乱,长期停滞于动情间期,受孕时间延长,吸收胎数量增加,卵巢组织HIF-1α、Bnip3、Beclin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或P<0.01);与模型组相比,麒麟丸组动情周期有所恢复,受孕时间缩短,卵巢组织HIF-1α、Bnip3、Beclin1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结论麒麟丸可调节DOR模型小鼠动情周期,保护生育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卵巢组织HIF-1α/Bnip3/Beclin1信号通路有关。
2021年17期 v.62 1540-15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2K] [下载次数:1345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