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讨

  • “病脉证并治”溯源及与辨证论治的关系

    范天田;王凤兰;

    “病脉证并治”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原创的中医诊疗模式,是理论指导实践的典范。通过回溯“病脉证并治”的起源、形成、诊疗模式的确立,以及辨证论治的提出与广泛运用发展史,认为“病脉证并治”起源于先秦“病-药”模式,秦后期出现了经方家“病-方-药”模式及医经家“病-脉-治”模式。东汉为“病脉证并治”模式的构建时期,形成了“以病为纲、脉证为目、治病求本”的病证结合诊疗模式,确立了一套辨识与治疗疾病本质的临床思维程序。后世医家在张仲景“病脉证并治”模式基础上进行拓展与发挥,直至明清时期辨证论治的提出,现代辨证论治模式的确立,当代演变为辨证论治基础上的病证结合模式,故认为辨证论治模式是当代对“病脉证并治”模式进一步的演变与发展。

    2024年16期 v.65 1633-1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4K]
    [下载次数:875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马王堆医书中灸法学术特色探析

    魏一苇;葛晓舒;陈小平;胡宗仁;何清湖;

    对马王堆出土的15种医书所记载的灸法相关内容进行系统梳理与探析。从马王堆医书中灸法文化的起源入手,综合考析其中灸法记载;通过对其中灸法相关内容记载比较丰富的《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乙本及《五十二病方》等进行分析,发现灸法所涉病候达170余种,涵盖了经络肢体病类、肺系病类、心脑病类等12个病候分类。总结认为马王堆医书中灸法的学术特色为原始朴素、巫医结合,哲学推演、向心循行,灸材多样、病候广泛,灸有禁忌、防治结合。其灸法防治思想及应用则主要表现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审因求异、善一病而分治之,立足经络、综数病而合治之。

    2024年16期 v.65 1639-16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2K]
    [下载次数:746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当代名医

  • 薛伯寿临证运用防风经验

    单士喆;张海宇;邵文博;薛燕星;薛伯寿;

    总结薛伯寿教授临证运用防风的经验,认为防风一则疏风解表、发散透达,可治疗表气郁闭而里热较重之外感热病早期,常用消毒犀角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合银翘散、升降散、栀子豉汤加减;二则祛风胜湿、止痒消疮,可治疗风邪袭表之过敏性皮肤病,常用自拟薛氏过敏煎加减;三则散肝舒脾、升阳止泻,可治疗肝郁脾虚之泄泻,常用痛泻要方(《丹溪心法》)加减;四则能行周身、通利五脏,可治疗气虚血瘀之恶性肿瘤放化疗后、斑秃甚或普秃、慢性鼻病等疾病,常用黄芪赤风汤(《医林改错》)加减。

    2024年16期 v.65 1646-1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9K]
    [下载次数:56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发荣运用角药分期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经验

    段雯;岳仁宋;杨旭;张小静;

    总结张发荣教授运用角药分期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经验。认为邪热耗伤气阴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病机关键,初期肝郁化火,邪热内盛,耗气伤阴;中期火热炽盛,痰瘀互结,气阴始亏;后期气阴两虚,病久及肾,肝肾亏虚。治疗时,注重扶正祛邪,顾护气阴,分期辨证施治,根据不同时期病机特点总结出8组角药。初期常以柴胡-香附-郁金疏肝解郁,龙胆草-黄芩-栀子清肝泻火;中期常以夏枯草-白花蛇舌草-半枝莲清热散结,黄药子-猫爪草-山慈菇化痰散结,丹参-玄参-苦参活血消瘿;后期常以党参-白术-薏苡仁健脾益气,麦冬-北沙参-五味子养阴宁心,黄芪-黄精-地榆养阴益肾。

    2024年16期 v.65 1650-16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2K]
    [下载次数:73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思路与方法

  • “体脏合痹”理论内涵及其在风湿免疫病防治中的应用思路

    姜泉;

    基于中医五体痹、五脏痹理论,结合风湿免疫病多系统受累、传变复杂多变的特点,在传承名老中医治痹学术思想、总结临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风湿免疫病“体脏合痹”理论。认为体痹非独存在于皮、肉、筋、脉、骨,而可能发生于在外的所有体表组织;脏痹亦非独存在于肝、心、脾、肺、肾,还可能发生于包括六腑、奇恒之腑在内的所有脏器。脏居于内,藏精以养体,体居于外,乃脏的外延;体与脏通过五行生化统属、经络络属相贯、气血津液环流、精神脑髓主宰,构成了内外相合的系统网络,形成了体痹及脏、脏痹及体、体脏合痹的疾病传变规律。提出“和正调衡”的总体治疗原则和“以体养脏、调脏安体、体脏同治”的诊疗思路,为风湿免疫病的临床防治提供方法。

    2024年16期 v.65 1656-16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8K]
    [下载次数:1017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社区获得性肺炎分期分级中医防治策略及实践

    李建生;王明航;

    社区获得性肺炎(CAP)为老年人常见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疗效优势。根据CAP临床特点,提出CAP感染期、恢复期的分期概念,结合感染期轻症、中症、重症的疾病严重程度提出了分期分级的防治目标和策略。轻中症肺炎以提高治愈率、重症肺炎以降低病死率、恢复期以降低新发上下呼吸道感染事件为主要目标。中医防治策略:轻症肺炎治以疏散外邪,宣降肺气,祛湿化痰或清肺化痰;中症肺炎治以清肺解毒、燥湿化痰,佐以补肺健脾或益气养阴;重症肺炎根据邪实、正虚(脱)的主次,祛邪与扶正有所侧重;恢复期治以扶正为主、佐以祛邪。并开展了相关临床研究进行实践验证,结果说明分期分级的防治策略对提升CAP的诊疗水平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2024年16期 v.65 1662-16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3K]
    [下载次数:829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从气火并治探讨恶性肿瘤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防治

    吴静远;朱潇雨;王新苗;李杰;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可激活抗肿瘤相关免疫,但同时还可引起非特异性的免疫激活,导致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AEs)的发生。认为ICIs生理情况下可归属于中医学补益剂,发挥温阳益气之效,但免疫应答过激时,ICIs则演变成病理之壮火,对机体具有破坏性。结合免疫治疗不同时期和症状发作程度,将irAEs分为症状发作期(壮火食气耗精)和治疗间歇期(伏火散气势危)两阶段,其中阳动为实火致皮肤、口腔黏膜毒性,气郁化火致胃肠毒性,气闭生火致心脏毒性,气阴两虚致火表现为ICIs相关糖尿病。提出“气火并治”为治疗irAEs的总原则,发作期泻火降气祛药毒以除实火,升阳散火透药毒使火郁发之,通阳行气截药毒使火闭可畅,培气清火制药毒以散虚火,从而达到清壮火、解药毒、缓急症之效;间歇期力图微微生火以温阳气、阻伏火、防复燃,最终通过恢复人体生理之“气”与“阳”的平衡以防治irAEs,提高恶性肿瘤患者生活质量。

    2024年16期 v.65 1667-16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0K]
    [下载次数:581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玄地滋阴合剂治疗中枢性性早熟阴虚火旺证女童199例前瞻性队列研究

    王文沁;林雅婷;袁琳;和婧伟;韩兴绘;汪永红;俞建;严卫丽;孙雯;

    目的 观察玄地滋阴合剂治疗女童中枢性性早熟(CPP)阴虚火旺证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分析身体质量指数(BMI)对疗效的影响。方法 纳入236例CPP阴虚火旺证女童,均给予玄地滋阴合剂口服治疗,每次30 ml,每天2次,共治疗6个月。治疗前后检测患儿体重、身高、骨龄,计算BMI和BMI标准化值(BMI Z值)、骨龄与实际年龄差值;B超检测子宫卵巢大小,计算子宫容积(V_(子宫))、双侧卵巢容积(V_(左卵巢,)V_(右卵巢))、双侧最大卵泡直径(r_(左卵泡)及r_(右卵泡));检测血清性激素水平,包括促卵泡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泌乳素(PRL)、雌二醇(E_2)、睾酮(T),并进行中医证候评分。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骨龄与实际年龄差值、子宫容积变化的影响因素。患儿根据基线BMI分为正常体重组及超重/肥胖组两组,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骨龄、骨龄与实际年龄差值、V_(子宫)及BMI Z值。结果 最终199例患儿进入统计分析,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患儿骨龄、BMI及BMI Z值增大,骨龄与实际年龄差值、中医证候积分、V_(子宫)、V_(左卵巢)、V_(右卵巢)、r_(左卵泡)、r_(右卵泡)减小,血清FSH、LH、E_2、T水平下降(P<0.05或P<0.01)。骨龄与实际年龄差值变化与LH、V_(子宫)呈负相关(P<0.05),子宫容积变化与LH呈正相关(P<0.01)。治疗前后组间比较,正常体重组(100例)患儿骨龄、骨龄与实际年龄差值、BMI Z值明显小于超重/肥胖组(99例)(P<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患儿骨龄增大,骨龄与实际年龄差值、V_(子宫)缩小(P<0.01)。进一步对两组患儿Δ骨龄与实际年龄差值、ΔV_(子宫)比较(Δ=治疗后值-治疗前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玄地滋阴合剂治疗CPP阴虚火旺证女童可降低患儿骨龄、性激素水平,减小卵巢和子宫体积,改善临床症状,对超重/肥胖儿童效果亦佳,对CPP女童骨龄的抑制作用不受BMI影响,且安全性好。

    2024年16期 v.65 1673-16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5K]
    [下载次数:68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子午流注纳子法针刺联合西药治疗帕金森病合并不宁腿综合征患者30例随机对照试验

    李晓东;吴秀玲;蔡梅芝;石佳;

    目的 观察子午流注纳子法针刺治疗帕金森病合并不宁腿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帕金森病合并不宁腿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子午流注纳子法针刺治疗:大陵、中渚、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直刺,百会向后斜刺,均采用平补平泻手法;大都、太白当患者吸气时按照经脉循行的方向针刺进针,呼气时起针;针刺操作时间选巳时(9:00—11:00),每次留针30 min,每日1次,每周5次,共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国际不宁腿严重程度量表(IRLSS)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帕金森病生活质量问卷(PDQ-39)评分、国际运动障碍学会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Ⅰ部分(MDS-UPDRSⅠ)评分;治疗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IRLSS评分、PSQI评分、PDQ-39评分、MDS-UPDRSⅠ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下降(P<0.01),且治疗后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组临床疗效有效率为83.33%(25/30),高于对照组的60.00%(18/30)(P<0.05)。结论 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子午流注纳子法针刺治疗帕金森病合并不宁腿综合征,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睡眠障碍及生活质量,提高临床疗效。

    2024年16期 v.65 1681-16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2K]
    [下载次数:61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慢性萎缩性胃炎湿热证患者口腔呼气气味图谱特征的横断面研究

    林雪娟;黄琰钰;朱龙;曹冬林;丁珊珊;李星慧;胡莹莹;兰萌;黄伟荣;

    目的 基于电子鼻技术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湿热证患者口腔呼气气味图谱特征及识别效果。方法 招募慢性胃炎患者,其中CAG湿热证组60例、CAG非湿热证组50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NAG)湿热证组60例、CNAG非湿热证组50例,同时将健康志愿者30例设为健康对照组。随机选取CAG湿热证组中10例和CAG非湿热证组50例组成CAG组,选取CNAG湿热证组10例和CNAG非湿热证组50例组成CNAG组。除健康对照组外,其余各组患者进行幽门螺杆菌(Hp)检测;运用电子鼻(GISXM-MQWA01)采集所有受试者口腔呼气气味绘制图谱,对健康对照组与CAG组、CNAG组受试者,CAG湿热证组、CAG非湿热证与CNAG湿热证口腔气味图谱各响应曲线(包括曲线A、B、C、D、E、F、G、H、I、J)振幅、斜率进行比较。运用改良Transformer模型对气味图谱特征进行分类,并采用混淆矩阵方法对分类模型进行评估,指标包括准确率、ROC曲线下面积(AUC)等。结果 CAG湿热证组Hp阳性率为80.00%(48/60),CAG非湿热证组为62.00%(31/50),CNAG湿热证组为46.67%(28/60),CNAG非湿热证组为42.00%(21/50),CAG湿热组与CAG非湿热组Hp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G组气味图谱的响应曲线A、B、C、D、F、G、I振幅及A、F的斜率均低于健康对照组,曲线E振幅及斜率高于健康对照组和CNAG组(P<0.05或P<0.01);CNAG组的图谱响应曲线A、B、C、D、F、G、I振幅及A、D、F斜率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或P<0.01)。CAG湿热证组气味图谱响应曲线D振幅及J斜率高于CNAG湿热证组,曲线F振幅低于CAG非湿热证组,曲线H振幅及A、H、J斜率高于CAG非湿热证组(P<0.05)。CAG组与健康对照组组间气味图谱识别模型的识别准确率达77.78%,AUC=0.88;CAG组与CNAG组的识别准确率达69.44%,AUC=0.61;CAG湿热证组与CAG非湿热证组识别准确率可达75.8%,AUC=0.70。结论 电子鼻技术能对CAG湿热证患者的口腔呼气气味作出较为准确的识别,曲线F振幅降低,曲线H振幅及A、H、J斜率升高可能是其气味图谱特征。

    2024年16期 v.65 1687-16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7K]
    [下载次数:484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信息窗

  • 《中药标准管理专门规定》发布

    <正>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进一步加强中药标准管理,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药标准管理体系,推动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日前,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中药标准管理专门规定》,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规定》将药品标准管理的通用性要求与中药产品自身特点相结合,对中药标准研究制定的基本原则、各类中药质量标准具体要求、标准修订、实施等进行规定,明确了责任主体,规范了关键流程。

    2024年16期 v.65 16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8K]
    [下载次数:14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实验研究

  • 清化益肠方对急性放射性肠损伤模型小鼠肠组织NLRP3炎症小体的影响

    秦媛媛;朱玲艳;李黎;储博文;姜泽群;吴勉华;

    目的 基于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 (NLRP3)炎症小体探讨清化益肠方对急性放射性肠损伤模型小鼠的作用及可能分子机制。方法 60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造模前给药组、造模后给药组、抑制剂组、中药联合抑制剂组,每组10只。除对照组外,其余5组小鼠均采用单次全剂量照射构建小鼠急性放射性肠损伤模型。造模前给药组、中药联合抑制剂组造模前7天连续给予浓度为4 g/ml清化益肠方水煎液灌胃,每次0.2 ml,每日1次。造模后给药组、造模前给药组和中药联合抑制剂组造模后连续给予4 g/ml清化益肠方水煎液灌胃14天;对照组、模型组和抑制剂组给予0.2 ml生理盐水灌胃,每日1次,连续14天。自照射后2 h起,抑制剂组和中药联合抑制剂组予NLRP3抑制剂MCC950 (浓度为10 mg/kg)腹腔注射0.2 ml,隔日1次,共7次。HE染色观察肠组织病理改变,Western Blot法及RT-qPCR法检测肠组织NLRP3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肠组织NLRP3、Caspase-1、GSDMD蛋白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脏CD4~+、CD8~+T细胞比例;ELISA法测定小鼠血清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18(IL-18)、白细胞介素1β (IL-1β)含量。结果 HE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小鼠肠组织无病变;模型组小鼠肠绒毛长度减短、黏膜层变薄,固有层多灶性黏膜坏死,局部伴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各药物干预组小鼠肠组织病理损伤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中药联合抑制剂组改善程度最明显。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肠组织中NLRP3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升高,肠组织NLRP3、Caspase-1、GSDMD蛋白表达增加,脾脏CD4~+T细胞比例上升、CD8~+T细胞比例下降,血清IFN-γ、IL-18、IL-1β含量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其余各给药组上述各指标均有所改善(P<0.05)。造模前给药组NLRP3、Caspase-1、GSDMD蛋白较造模后给药组降低(P<0.05);中药联合抑制剂组NLRP3 mRNA水平较抑制剂组降低(P<0.05)。结论 清化益肠方可能是通过抑制NLRP3炎症小体发挥防治急性肠损伤的作用。

    2024年16期 v.65 1695-17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5K]
    [下载次数:56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天灸“肺俞”穴对健康大鼠Th17/Treg免疫平衡及炎症反应的影响

    林佳;邵晓梅;傅瑞阳;李金霞;郭小青;

    目的 探讨天灸“肺俞”穴对健康大鼠辅助性T细胞17 (Th17)/调节性T细胞(Treg)免疫平衡的影响。方法 将48只大鼠随机分为假天灸组10只,天灸组38只。假天灸组大鼠将空白的穴位贴贴敷于双侧“肺俞”穴,天灸组大鼠将填有复方斑蝥膏的穴位贴贴敷于双侧“肺俞”穴,贴敷时间为8 h。8 h后天灸组大鼠成功发泡30只,再随机分为天灸1天组、天灸3天组、天灸7天组,每组10只。实验期间记录大鼠一般情况;天灸不同时间组在相应时间取材,采用HE染色观察大鼠贴敷区域皮肤的病理改变;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h17、Treg细胞表达,计算Th17/Treg值;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17A (IL-17A)、白细胞介素6 (IL-6)、白细胞介素10 (IL-10)含量。结果 与假天灸组比较,天灸1天组大鼠贴敷区域可见水泡,大鼠经常搔抓天灸区域皮肤,皮肤出现角质层松散,棘层、颗粒层增厚,基底层细胞缺失,炎性细胞浸润,外周血Treg及血清IL-17A、IL-6水平升高(P<0.01);天灸3天组天灸区域结痂并可见部分脱落,皮肤病理改变最明显,外周血Th17、Treg表达及血清IL-17A、IL-6、IL-10水平升高(P<0.01);天灸7天组天灸区域皮肤损伤及病理改变基本恢复。天灸1、3、7天组Th17/Treg值均较假天灸组降低(P<0.05或P<0.01)。与天灸1天组比较,天灸3天组外周血Th17、Treg表达及血清IL-17A升高;天灸7天组外周血Treg表达及血清IL-17A、IL-6降低,Th17/Treg值升高(P<0.05或P<0.01)。与天灸3天组比较,天灸7天组外周血Th17、Treg表达及血清IL-17A、IL-6、IL-10降低,Th17/Treg值升高(P<0.05或P<0.01)。结论 天灸“肺俞”穴能使健康大鼠Th17/Treg平衡向Treg偏移,使其逐渐趋向免疫平衡,并调节血清中相关的炎症因子防止炎症的发生发展。

    2024年16期 v.65 1703-17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6K]
    [下载次数:32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临证心得

  • 从“燥湿同病”论治干燥综合征型干眼

    李江伟;姚小磊;彭俊;黎冬冬;王逾俏;彭清华;

    “燥湿同病”理论认为,疾病可由燥邪和湿邪相互夹杂、胶着所引起,形成燥中有湿、湿中有燥的病理状态,两者可相伴而生、相互转化、并存为病。从干燥综合征型干眼(SS-DED)的临床特点出发,认为其症状可以反映出燥湿并存的病理状态,燥湿并存为SS-DED的关键病机,以补泻兼施、燥湿同治为主要治则。治疗应注重理气健脾祛湿、开腠养阴润燥,临证予以沙参麦冬汤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治之。从“燥湿同病”论治SS-DED,以期为该病的临床诊疗提供思路。

    2024年16期 v.65 1709-1711+1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3K]
    [下载次数:1056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疮疡理论辨治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

    刘琼琼;庞然;陈月莹;唐浚峰;曹凤钦;马棣元;

    认为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C/BPS)内镜下广泛出血、Hunner溃疡等表现以及其病情反复、迁延难愈的特点与中医学疮疡的特征相符,治疗上可参考疮疡的中医治疗思路。IC/BPS病机多表现为本虚标实,以脾肾亏虚为本,湿热、瘀血为标。治疗以托、补之法为本,兼用消法,以活血清热、通络止痛治其标。临证常用内托生肌散加减以益气活血,消肿托毒;同时结合具体症状配合四君子汤或缩泉丸健脾补肾以扶正,并根据瘀血、湿热等兼证针对性配伍三棱、莪术等活血化瘀,薏苡仁、泽泻等清热利湿。

    2024年16期 v.65 1712-17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3K]
    [下载次数:43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从气机升降论治咽喉反流性疾病

    尚奕晗;张燕平;杨荣刚;何路坪;徐露;

    基于气机升降论治咽喉反流性疾病。认为中焦气机升降失调是咽喉反流性疾病发生的病机关键,肝肺升降逆乱是其迁延与进展的重要因素。治疗当顺脾胃之性,以健运脾胃为主,兼以疏肝宣肺;用药以苍术、茯苓、薏苡仁、葛根、山药等健运中土,以柴胡、木香、枳壳、白芍等疏肝养血以协调升降,辅以桔梗、旋覆花宣降肺气以斡旋中焦。如此以复脾胃气机,协调肝肺升降,则病向愈。

    2024年16期 v.65 1717-1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4K]
    [下载次数:732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百家园

  •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伏毒病机演变及辨治

    张祎;谢志军;黄琳;王俏;李海昌;温成平;

    提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病机演变可以概括为四个阶段:邪伏初期,病机潜伏;伏毒积聚,病情渐显;邪毒致损,病势凶猛;因损致虚,病程迁延。根据伏毒病机演变过程对SLE进行辨治:邪伏阶段表现为伏湿郁热,方用三仁汤加减;毒发阶段表现为热毒炽盛,方用犀角地黄汤合清瘟败毒饮加减;毒损阶段表现为毒损脏腑,方用青蒿鳖甲汤加减;正虚阶段表现为气血阴阳俱虚,方用燮理十全膏加减。

    2024年16期 v.65 1721-17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8K]
    [下载次数:66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论黄芪在膜性肾病治疗中的应用

    曹博宁;王耀献;

    膜性肾病以脾肾亏虚、湿瘀阻络为核心病机,其中脾肾亏虚贯穿膜性肾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膜性肾病早期多出现脾肾亏虚,伴随着病情进展加之虚气留滞,导致痰饮、血瘀、水湿等病理产物阻滞肾络,日久形成肾络瘀阻。黄芪为补脾益肾的要药,在膜性肾病的治疗中黄芪不仅可以发挥健脾固肾生精、益气逐血通脉的作用,配伍用药可以达到祛风搜剔、敛藏固精、通滞去实、增效补虚、升阳举陷的效果。此外,强调黄芪在膜性肾病治疗应用中谨防甘满滞胃、甘温助热之弊,掌握好补脾益肾的力度,并注意用药禁忌。

    2024年16期 v.65 1725-1729+1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4K]
    [下载次数:80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评价的靶式设计初探

    张莉;钟梦媛;邢永发;李多静;吴哲颖;黄宇虹;

    当前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评价方法及评价模式存在一定局限性,尚缺乏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临床评价体系。基于中医药“辨证论治”“方证对应”的特色,在病证结合基础上提出靶式设计模型、假说及其应用范围。在充分考虑病、证双重因素基础上,通过同一证型人群中不同证素的差异来区分“靶心”“中环”“外环”以判定证候符合程度的差异,进而将同一证候人群按照“靶心”“中环”“外环”分层分析,实现证候类中药新药的精准定位,尝试为中医药辨证论治、精准干预提供研究思路及方法。

    2024年16期 v.65 1730-17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6K]
    [下载次数:25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标准与规范

  • 克罗恩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24)

    沈洪;朱磊;唐志鹏;唐旭东;

    <正>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全消化道均可受累,尤以末端回肠及邻近结肠多见,呈节段性或跳跃式分布。作为慢性致残性疾病,克罗恩病可导致瘘管、腹腔脓肿、肠腔狭窄、肠梗阻和肛周病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克罗恩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2023年研究报道,中国城镇地区克罗恩病发病率约为0.71/10万,男性好发于30~34岁,女性好发于25~29岁~([1])。

    2024年16期 v.65 1734-1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1K]
    [下载次数:2056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