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春阳;
<正> 李用粹,字修之,号惺庵。原籍浙江鄞县,侨寓上海。清代康熙年闻名医。李氏幼承家学,天资颖悟,才识敏明,研求《内经》,考据百家,“审其异同,穷其辨论”;并经过努力实践,达到“息脉处方,有验精良”的地步。著有《证治汇补》(以下简称《汇补》)。李氏的学术思想,渊源于前辈李中梓(士材),“朴实而不纤巧,渊雅而又精醇”,且有所深化。
1980年12期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下载次数:241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正> 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举办的“全国中医理论整理研究讨论会”,于1980年10月17~24日在昆明举行。出席会议的有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中医界著名人士,中医理论专家,蒙医、藏医、维医的代表等共120多人。代表们提出,动员全国中医界力量,抢救、整理中医学术理论乃当务之急。会议进行了中医理论的学术论文交流,重点讨论制订了《中医理论研究十年规划(草案)》。讨论中认为,祖国医药学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起着保障各族人民健康,指导防病治病的重大作用,就是由于它具有独特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如阴阳、五行、
1980年12期 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5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余瀛鳌;
<正> 明代医学家王纶,字汝言,号节斋,浙江慈豁人。生卒年代失于稽考,约诞生于1460年前后,卒年78岁。成化二十年(一说弘治年间)举进士,后登入仕途。正德年间官至右副都御史,巡抚湖广。青年时代因父病习医,进步很快,做官时期,“朝听民讼,暮疗民疾,历著奇验”。在明朝的士大夫中,王纶与其后的王
1980年12期 7-9+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K] [下载次数:381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程云山;
<正> 读了匡萃璋同志发表在《中医杂志》1980年第7期“何廉臣《重订广温热论》伏气温病学说探讨”一文,受到不少启发。但对文中所指伏气学说病因立论的某些问题,我却有不同看法,愿提出共同商讨。
1980年12期 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下载次数:29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匡萃璋;
<正> 拙作“何廉臣《重订广温热论》伏气温病学术探讨”一文,对伏气温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方法等作了一些初步的探讨。程云山同志对拙文某些观点提出异议(以下简称程文),本着互相切磋的精神,笔者主要就伏气温病病因学说的精华与糟粕,粗陈浅见,以就正于中医
1980年12期 1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下载次数:226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陈淑媛;张肖敏;
<正> 痹证是一种筋骨肌肉或关节等部位发生疼痛、重着、硬肿或顽麻不仁的证候。痹者,闭也,乃气血凝涩不通之意。其病多由气血亏损,腠理疏
1980年12期 1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3K] [下载次数:715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刘渡舟;尉敏廷;
<正> 一、病例介绍:李××,男,43岁,北京人,某厂干部。主诉:于1978年10月,无明显诱因而自觉双下肢发凉。厂医诊为肾阳虚证,用了金匮肾气丸、虎骨酒、青娥丸等大量温补之药,而病情未能控制,仍逐渐发展。冷感向上至腰部,
1980年12期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92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龙怡道;龚子夫;
<正> 心律失常是一个常见的疑难病证,目前尚无较理想的治疗方法。两年来我院内科、中医科合作在门诊用中药辨证论治,观察22例心律失常患者,以期探索中医对本病的治疗规律,现初步小结如下。
1980年12期 2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K] [下载次数:155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汤华;傅元栋;
<正> 我院在1979年5~11月用氦氖激光穴区照射治疗急性阑尾炎50例,治愈4 7.例。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本组男25例,女25例;年龄10~82岁,其中20~39岁27例,占54%;发病至就诊时间最短2小时,最长20天,其中在3天以内者46例,占92%。体温升高者30例,血白细胞>1万/立方毫米者33例。
1980年12期 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47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周文泉;李祥国;陈可冀;
<正> 心绞痛症状是冠心病(慢性经过及急性心肌梗塞)的主要表现之一,由于它是自觉症状,辨证有时存在困难。本文拟将我科近年收治的42例具有明显心绞痛症状的心肌梗塞病例作一初步分析,以期提高对心绞痛症状的中医证
1980年12期 2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K] [下载次数:194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马瑞寅;
<正> 三叉神经痛是神经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患者常因剧烈的面部疼痛而痛苦万分,往往不能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在祖国医学中因其疼痛偏在一侧面部,又为阵发性抽痛,故认为是阴虚阳亢、肝胆之火升腾无度所致。
1980年12期 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16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张问渠;陈可冀;钱振淮;
<正> 大便是否通畅是急性心肌梗塞医疗护理中的一个值得十分重视的问题。在这方面我们曾有过沉痛教训,如1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因便秘排便困难,用力后发生室间隔穿孔,加重原衰竭,险些丧命;另1例急性正后壁心肌梗塞,3周来恢复较顺利,后因晚饭进食较多,
1980年12期 28-29+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下载次数:15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家振;
<正> 肿节风为金粟兰科草珊瑚属植物草珊瑚。功能清热解毒,通经接骨,抑菌试验有广谱抗菌作用。作者在用本品治疗1例慢性肠炎合并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时,偶然观察到除肠炎好转外,患者的牙龈出血及皮肤紫癜均消失,
1980年12期 30+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165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陈强;矫英范;刘家范;王慧慈;高淑清;刘静波;叶青柏;
<正> 我们于1978年11月至1979年6月,对55例小儿肺炎患者,应用生脉液进行辅助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对象及方法一、对象:本组病例诊断依据均符合东北三省1977年小儿呼吸道疾病防治会议的诊断标准,即
1980年12期 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69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邓启源;
<正> “三仁汤”为吴鞠通《温病条辨》方,系治疗湿温初起,邪气逗留气分,尚未化热者。其症见身重头蒙,面肤(白光)白,脘腹胀满,舌苔自,口不干,脉濡。余用该方治疗小儿风水,收到满意疗效,今举两例于下:例一:许××,男,8岁。于1975年9月20日初诊。
1980年12期 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17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陈业煌;
<正> 输出襻综合征是胃大部分切除术后一种较复杂的并发症,亦称输出襻机能性梗阻,是指在胃大部分切除术后并发输出段空肠的机能性梗阻,一般位于离吻合口10厘米左右处,发生的时间常在术后8~12天。本病虽经国内外
1980年12期 3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5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董廷瑶;
<正> 小建中汤为《伤寒论》中的著名效方之一,功能温中祛寒、缓急止痛、资助化源、调和营卫,适用于虚寒性的腹痛、寒热、心悸、虚劳等症。笔者运用此方治小儿虚寒腹痛获效满意,简介于下。例一:倪×,男,7岁。住院号47950。
1980年12期 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319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张志坚;
<正> 柴前连梅煎一方,清代名医柳宝诒于《柳选四家医案》中按云:“仅见于吴鹤皋《医方考》”。方由柴胡、前胡、乌梅、黄连、薤白、童便、猪胆汁、猪脊髓八味药组成。具有宣肺通阳,疏肝滋阴,清热敛降的功用。主治留邪滞气,寒热错杂,郁火伤阴所引致的病证。后世医家乐用者不乏其人,如前贤曹仁伯以之治疗劳风咳嗽,推崇曰:“用之神效”。笔者于临床中喜用此方加减治疗胃痛、咳喘、虫痛、泄泻等证,获效良好。现介绍如下:
1980年12期 3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36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谢圣金;
<正> 病例介绍詹××,女,68岁,住院号10780。于1978年1月27日入院。病史摘要:患者因眩晕伴面瘫而入院。于入院前8天起,始觉头昏、恶心,次日眩晕发作,如乘舟车,身体不能自主,以致卧床不起,头部向左转动则眩晕加重,伴左耳耳鸣、重听,恶心、呕吐,吐出胃内容物及大量黄色粘液样液体,头颈及左耳乳突部疼
1980年12期 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12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翁维良;钱穆英;王怡;徐铭渔;包晓峰;
<正> 冠心Ⅱ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有一定的效果,而据报道不少冠心病人的血液流变性有所改变,为了观察冠心Ⅱ号的活血化瘀作用是否与纠正血液流变性改变有关,我们观察了冠心病心绞痛病人治疗前后的红细胞电泳时间与血液粘度的变化,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980年12期 40-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111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王玉琴;孙永华;于红星;
<正> 随着免疫学的发展,防治烧伤感染除应用抗菌素外,也逐步注意到提高患者的抗病能力。1964年 Ke-falides 报告,以γ球蛋白输给烧伤患者作为预防性用药,发现败血症病例明显减少。北京积水潭医院烧伤科曾报告,治疗大面积严重烧伤采用口服中草药、静脉补充γ球蛋白、创面进行局部处理等综合治疗,初步观察到败血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明显减少。为进一步探讨其疗效机理,我们于1976年5月~1978年6月对14例严重烧伤患者观测用药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变化。
1980年12期 4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68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正> 中医研究院中医研究生班首届五十名研究生,已于1980年10月上旬全部通过毕业论文答辩。这次论文答辩分别在西苑、广安门、东直门三处进行。都成立了论文答辩和审查委员会。研究生班指导教师方药中、钱伯煊、施奠邦、王伯岳、耿鉴庭、步玉如、赵金铎、董德懋、唐由之、朱仁康、刘志明、路志正、谢海洲、程莘农、余瀛鳌等主持或参加了
1980年12期 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13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邓世发;
<正> 昏厥是临床上常遇到的重危急症。救不及时,病死率是相当高的。名医扁鹊取“三阳五会”治疗虢太子“尸厥”,使之得以起死回生的故事,至今还美传民间。我在临床工作中,凡遇昏厥病人,辄用针灸救治,多获得较好的效果。兹将点滴体会,介绍如下。
1980年12期 4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下载次数:14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姚尊华;
<正> 近几年来,我们单用中药治疗16例滴虫性肠炎,临床取得较好疗效,现小结介绍如下。一般资料:16例中男7例,女9例;年龄20~55岁,病程10天~3年。全部病例均有腹痛、腹胀和粘液脓血便或血水便等症状。大便次数大多每天2~5次,个别达
1980年12期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6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韩明;
<正> 大椎为督脉的腧穴,又是督脉与手足三阳经之会,故为调整全身机能的要穴。其临床应用范围甚广。现将体会浅述于下,以供参考。一、温通诸阳,解表发汗督脉为诸阳经之海,阳者主卫主表。凡风寒之邪外束肌表,而现头痛、恶寒、发热之表
1980年12期 4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下载次数:20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金红卫;
<正> “厥”在《伤寒论》、尤其是少阴篇和厥阴篇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手足厥冷且脏气衰微,和现代医学所指的休克变化相当,而有关休克的微循环学说不断发展,不仅促进现代的临床医学日新月异,也使我们对《伤寒论》治厥的现代意义有了深刻
1980年12期 4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下载次数:258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郭振球;
<正> 失血,即出血,又称血证、血溢。除外伤因素引起出血外,多由六淫、疫疠等损及脏腑,损伤血络所致;亦可继发于各种急慢性疾病。包括眼、耳、鼻、舌、二阴及肌肤出血。《血证论·吐血》篇云:“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行;血为气之守,气得之而静谧。”气血二者互为影响,和则俱和,病则俱病。故失血治疗以“调气和血”为总则,以止血、消瘀、宁血、补虚为要法。临床分鼻衄、眼衄、齿衄、舌衄、肌衄、咳血、吐血、便血、溺血,
1980年12期 5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下载次数:16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正> 问:什么叫疔疮走黄?答:走黄两字,最早见于宋·窦汉卿《疮疡经验全书》:“凡初生时,红软温和,忽然顶陷黑,谓之走黄,此证危矣。”随后,明·陈实功《外科正宗》、清·王洪绪《外科全生集》等,代有疔疮走黄之记载。它的含义,有几种解释:一谓疔疮到了走黄阶段,就象“走”入了日暮途穷的“黄”昏一样;一谓“黄”字当作“王”字解,
1980年12期 54-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7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正>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题目:试述五脏与五官的关系。答案:(一)耳与肾:耳属肾,肾主藏精,肾虚精少,则两耳失聪。《灵枢·脉度》篇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所以听觉的好坏,可以测知肾的作用是否正常。
1980年12期 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7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正> 中医专业试题及答案题目:辛寒清气、苦寒清热、甘寒生津、咸寒增液四法在温病临床上如何掌握运用?并应注意些什么?答案:辛寒清气法适用于阳明热盛,而见壮热、
1980年12期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6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正>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题一:试释《素问·五运行大论》“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的道理并举例说明。答案:此段讲五行乘侮的规律。气指五行之气(木、火、土、金、水),本行气有余(过亢)则乘制其
1980年12期 57-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6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洪芳度;
<正> 郑梅涧和郑枢扶父子二人,是清代新安喉科名家,他们在喉科上的成就,在医界负有盛名。但在古今医史文献中,均将郑氏父子二人混为一人,载为:“郑梅涧,字枢扶,号若溪。”对郑梅涧所著《重楼玉钥》一书的成书年代,和“养阴清肺汤”为何人所创制?均有误解。根据有关资料考证,及郑氏后裔郑景岐医师的建议,特作如下简介:
1980年12期 5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K] [下载次数:412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赵连根;赵艳荷;王瑛;周维平;
<正> 温中散寒法是“里寒证”的相应治法。“里寒证”的主要表现为脘腹痛、呃逆吐泻、饮食不消及肢冷、汗出等,即脾胃虚寒症状。常用温中散寒药有干姜、高良姜、吴茱萸、薤白、川椒及细辛等;方剂有四逆汤、理中丸、良附丸及吴茱萸汤等。本实验选其中主要药味吴茱萸及高良姜组成温中散寒Ⅱ号进行了初步实验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980年12期 6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3K] [下载次数:14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维信;王敖格;
<正> 中药骨碎补,中医主用于治疗外伤骨折,对内科疾病应用较少。我们在实验中发现骨碎补有预防血脂升高及降低高脂血症作用,并能防止主动脉壁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现报告如下。
1980年12期 6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175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李一泉;
<正> 例一:黄××,男36岁,广东人,技师,3月24日初诊。向来身体健康。结婚8年,每次行房时阳强不倒,没有一滴精液,在本厂及外院泌尿科作多次生殖系统检查,未查出原因。注射荷尔蒙制剂及骶孔封闭等治疗无效。其后诉诸某高年中医,按肝肾虚损,命门火旺,而投以左归饮、右归饮加味、知柏地黄汤之类,仍无疗效。经友介绍来本科要求针灸治疗,余改用:构杞子、覆盆子、菟丝子、五味子、车前子、补骨脂、女贞子、桑椹予各10克,黄柏12克,醋炒鳖甲30克。嘱服15剂。4月18日复诊:诉近日行房时有少许分泌物,阴
1980年12期 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16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陈泽霖;魏承生;陈健民;
<正> 探讨祖国医学“脾”的本质,是中西医结合科研工作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国内对此进行了较多的研究,积累了不少资料。现就脾的解剖与功能、脾虚证的异病同治、脾本质的探索、脾虚证的动物模型以及关于脾病的方药研究等五个方面加以综述。一、脾的解剖与功能
1980年12期 67-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3K] [下载次数:26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正> 《简明中医辞典》(以下简称《简辞》),内容丰富,所收词目,着笔不多,却也扼要明了而便于查阅,为推动我国医学的发展以及临床的需要作出了努力和贡献,成绩是主要的。但在个别的词目中也有一些不足之处,现本着学习的目的及为使《简辞》在修订时更趋完善的精神,结合我们对部分文献、资料的考证,不揣浅陋,提出来供编者参考。
1980年12期 7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5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向铁生;
<正> 号称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倡言“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被后世誉为养阴派的大师,其学说历经几百年,传播中外,影响颇大。崇之者,指导行医,以此教人;訾之者,据理以驳,各持异议。事实上,丹溪虽在理论上倡导“相火论”、“阳有余而阴不足”之说,善用滋阴降火之剂;但临证亦非泥于此说,而是视病之所犯,邪正虚实,十分重视辨证论治。例如:其老母素多痰便燥,丹溪苦思而进参术。治一儿
1980年12期 7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21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郑平东;
<正> 贵刊1980年第9期发表了唐慕尧、邱明庆两同志对本人整理的“张伯臾老中医治疗慢性肠炎的经验”
1980年12期 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7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正> 1980年9月5~11日,由中医研究院主持召开了第二次中医理论研究座谈会,参加者有北京、上海、天津、江苏、福建、广东、四川、湖北、吉林、甘肃等十四个省市的从事中医理论研究工作者,包括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两方面。会上着重交流了科研思路和方法学问题,有17位代表在会上作了中医理论研究与动物模型、病理形态、分子生物学、电子计算机、控
1980年12期 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4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
1980年12期 76-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0K] [下载次数:9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