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讨

  • 中医辨证的象思维属性及对微观辨证的指导价值

    徐云浩;王洋;陶文娟;李明珠;许洁夏;李灿东;

    微观指标是中医辨证不可忽视的重要素材,如何使微观指标融入中医辨证的思维过程,建立具有中医特色的微观辨证体系,是目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象思维是构建中医学人体生命模型的关键思维,中医辨证是从物象(症)到意象(证)的思维过程。认为现代医学运用微观指标为物象直接到疾病本质(形而下之体)的“破象”过程,而微观指标参与中医辨证则应遵循物象-意象-病证本质(形而上之道)的“立象”历程。据此提出微观指标可通过取象比类赋予其中医学内涵,而证素辨证可以为取象比类、构建微观辨证体系提供现代方法学工具,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拟合分析可进一步优化取象比类的结果。

    2022年10期 v.63 901-9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3K]
    [下载次数:1626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0 ]
  • 基于能量代谢重编程论“阴火”与中医肿瘤发生学

    黄文博;潘丽;黄娅;蒋义芳;严然;祝捷;由凤鸣;

    能量与代谢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被看作调节机体稳态的核心机制。能量代谢重编程作为肿瘤重要的生物学特性,重新定义了能量与物质在代谢网络中的通量,为肿瘤的发生发展提供能量及物质。中医阴火学说从整体角度出发构建了气火失调的病理模型,也是对能量和代谢相互作用失稳状态变化的深刻概括。基于两者为能量与代谢调节机制失稳在不同层面上的表现,认为阴火为肿瘤发生创造条件,为肿瘤生长提供动力,为肿瘤转移营造环境。而补中升阳散火法可逆转能量代谢重编程从而达到干预肿瘤的目的。

    2022年10期 v.63 905-9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8K]
    [下载次数:1792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从宋校《备急千金要方》探讨异文的研究方法

    李楠;张少乾;曾凤;

    通过对宋校医书异文的梳理,总结《备急千金要方》异文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文史互参、互为佐证,文理互证、辨伪存真,搜考异文、触类旁通。提出由于理学社会思潮的影响,以及儒臣主导校书工作的特殊性,宋臣整理《备急千金要方》等古医籍存在运用理校法径改原文的现象,传世通行本宋校医书的内容具有不同程度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对宋校各书蕴含医学核心要素的异文,特别是方剂药量异文,需要融合文献学、传统语言学、中医学等学科知识进行全面分析辨别,判断取舍,以求正确理解、有效利用其文献资料,为中医理论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参考。

    2022年10期 v.63 910-9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3K]
    [下载次数:475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当代名医

  • 仝小林从“土壅”论治肥胖

    温志歌;黄一珊;杨映映;张博荀;赵林华;

    系统总结仝小林院士从“土壅”论治肥胖的临床经验。认为肥胖的病位在中焦脾胃,肥胖患者之“偏态”主要表现为“壅态”,即寒湿、痰浊、湿热等病理产物堆积中焦脾胃而形成的壅滞状态。受先天禀赋、形寒饮冷、饮食不节等诸多因素影响,膏浊是其直接致病因素,膏浊堆积、气机失调、土气壅滞,多呈现出“壅”态,膏浊堆积日久,由绝对过剩到相对过剩,经历由实致虚的病理演变。治疗应立足于中焦,以调脾胃为核心,消膏降浊为根本,临床常用调“土壅”七法,以开郁通腑,导滞运脾,恢复脾胃功能为关键所在。

    2022年10期 v.63 914-9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1K]
    [下载次数:2010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2 ]
  • 郑绍周运用痰核理论治疗脑胶质瘤经验

    高莺平;赵铎;

    总结郑绍周教授运用痰核理论治疗脑胶质瘤的经验。认为痰核是脑胶质瘤形成的关键所在,正气不足、痰核阻于脑络为基本病因病机,以补益脾肾、化痰散结为治法,根据患者是否已行手术进行分类辨治。未行手术者多属本虚标实,以脾虚为本,痰结血瘀为标,治疗以健脾化痰、活血散结为法;术后患者多以本虚为主,治疗以补肾益气为主,消散痰浊为辅。同时指出化痰散结既要散痰结也要散气结,治疗时注重相关并发症的产生,以达既病防变之效,强调调畅情志以事半功倍。

    2022年10期 v.63 918-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8K]
    [下载次数:798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思路与方法

  • 患者指南在中医药领域的发展策略及价值

    王悦;董兴鲁;高胤桐;李晶娅;刘辉;陈耀龙;高颖;张根明;

    患者指南(PVGs)是为满足患者及公众的健康需求而产生的,其制定从目标人群感兴趣的健康问题出发,确定临床问题,检索最佳证据,充分纳入目标人群的价值观和意愿,综合利弊,形成可执行的推荐意见以供公众使用。除作为宣传教育工具外,PVGs还可作为一种传播中医药文化的载体。将PVGs引入中医药循证指南领域,既是满足国民对中医药诊疗技术的健康需求,又是现代中医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重要方式。中医药PVGs的探索工作,需要在借鉴国外优质PVGs制定方法学流程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充分考虑中医药“未病先防”的特色及优势,探索出独具中医特色且兼具人文关怀的PVGs。在中医药PVGs探索工作的起步阶段,明确中医药发展的优势领域,规范中医药PVGs方法学流程十分重要。从PVGs引入中医药领域的必要性及中医药PVGs探索的重点及策略方面,为今后中医药PVGs的制定工作提供参考。

    2022年10期 v.63 923-9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2K]
    [下载次数:408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治未病理论及辨体-辨病-辨证模式的肺结节全程管理初探

    孟玉凤;冯淬灵;

    结合中医治未病理论及王琦院士提出的辨体-辨病-辨证模式,针对不同阶段肺结节实施个体化管理。微小结节在辨体质的基础上加用软坚散结、理血祛瘀之品。5 mm以上肺结节根据影像学特征分类管理,良性结节采用辨体论治;符合癌性病变、短期不必手术者,在辨体-辨病基础上结合解毒消瘤法;术后胸痛、咳嗽、气短等并发症常以辨体-辨病-辨证-辨症相结合,以血府逐瘀汤、止嗽散合过敏煎加减,减轻症状;术后需放化疗的患者,以辨证论治为核心兼顾辨体、辨病指导遣方用药,减轻放化疗副作用。全程对患者给予心理疏导,以期达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目的。

    2022年10期 v.63 927-930+9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1K]
    [下载次数:1978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肝气虚则恐”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证治规律与社会心理特征

    柳红良;宣铭杨;张令波;白宇宁;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典型的心身疾病,临床要心身并治。中医理论“因郁致病、因病致郁”的心身互动关系,蕴含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与罗马Ⅳ标准提出的FD的“脑-肠互动异常”机制一致。“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肝气虚证不仅在证治关系上对肝气郁证作到有力补充,同时也蕴含着“因恐致病、因病致恐”的心身互动关系,临床对于FD的治疗具有重要的理法意义。肝气虚与肝气郁、肝气虚与胆气虚应加以鉴别,而肝气虚引起FD具有典型的病症以及心理特点。大补肝汤加减治疗肝气虚引起的FD,临床取得较好的疗效。

    2022年10期 v.63 931-9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7K]
    [下载次数:897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循证中医药

  • 中医药个体预后与诊断预测模型研究报告规范——TRIPOD-TCM清单

    孙屿昕;侯文斌;陈韵如;韩梅;廖星;刘建平;刘兆兰;

    目的 研制中医药个体预后与诊断预测模型研究报告规范(TRIPOD-TCM),为中医药临床预测模型研究者提供报告规范和建议。方法 对个体预后与诊断预测模型研究报告规范(TRIPOD)中的条目逐一解读,结合中医药研究特点,初步提出TRIPOD-TCM基本框架和相关条目;采用德尔菲法对专家进行两轮调研,每轮调研后,对专家意见进行整合并修订TRIPOD-TCM,形成最终TRIPOD-TCM清单。结果 对TRIPOD清单中14项条目应用于中医药领域时进行修订(包括条目1、2、3a、3b、4b、5b、5c、6a、10a、13b、13c、18、19b、20),对17项条目进行语言和举例的表述修订,6项条目维持原状。最终TRIPOD-TCM清单共包含6个方面22项条目的 37项子条目。结论 初步研制的TRIPOD-TCM可用于支持研究者撰写出详细透明的中医药个体预后与诊断预测模型报告,提高中医药个体诊断与预后预测模型研究的报告规范。

    2022年10期 v.63 936-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4K]
    [下载次数:1099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温振运气方对慢性疲劳综合征气虚证患者脑功能和脑代谢的影响

    黄瑶;张振贤;李冠武;陈畅;史佳宁;陈敏;张维佳;

    目的 观察温振运气方干预慢性疲劳综合征气虚证患者疲劳及负性情绪的临床疗效并探索其中枢作用机制。方法 60例慢性疲劳综合征气虚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治疗组给予基础治疗联合温振运气方口服,疗程12周。于治疗前及治疗6周、12周时测定中医证候量表评分并判定中医证候疗效,治疗前后进行疲劳量表(FS-14)评分并判定疲劳疗效,治疗前后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与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判定负性情绪情况,运用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BOLD-fMRI)、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1H-MRS)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脑功能、脑代谢变化。结果 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0.00%,FS-14疗效总有效率86.67%,对照组分别为66.67%、60.00%,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6、12周时中医证候总积分及神疲、气短、乏力症状评分降低,治疗后FS-14总分、躯体疲劳评分与脑力疲劳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后治疗组HAMD总分、焦虑/躯体化、日夜变化、睡眠障碍、绝望感、认知障碍及HAMA总分、躯体性焦虑、精神性焦虑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或P<0.01)。治疗组治疗后在双侧额中回、右侧三角部额下回、左侧背外侧额上回均出现低频振幅(ALFF)与局部一致性方法 (ReHo)增高,在右侧梭状回、右侧楔前叶出现ALFF降低(P<0.001);治疗组双侧额中回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较对照组升高更显著(P<0.05)。结论 温振运气方可有效改善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缓解疲劳,改善抑郁、焦虑状态,其机制可能与提高前额叶部分脑区神经活动及调节双侧额中回NAA脑代谢相关。

    2022年10期 v.63 943-9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3K]
    [下载次数:78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基于CT三维重建的深刺女性次髎、中髎穴针刺参数研究

    白田雨;李伟正;沈春子;殷亮;房繄恭;

    目的 基于CT三维重建方法探索深刺女性次髎、中髎穴的进针参数,为两穴的临床准确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招募20例女性志愿者,在针刺双侧次髎、中髎并确认针体均进入骶后孔后,进行盆腔CT扫描,建立3D图像,对针灸针的针体与骶骨平面皮肤的角度、进入皮肤的深度、与后正中线的距离、至L5棘突下的距离、与矢状面的角度进行测量,并与体表测量所得的相应数据进行比较。结果 CT下测量的左右侧次髎针体与骶骨平面皮肤的角度分别为(71.42±9.06)°、(72.62±9.26)°,左右侧中髎角度分别为(71.31±8.21)°、(71.19±9.02)°,左右侧次髎针体进入皮肤的深度分别为(72.02±8.44) mm、(72.26±7.45) mm,左右侧中髎深度分别为(73.10±6.74)mm、(74.69±0.43)mm,左右侧次髎针尖均朝向后正中线方向与矢状面所成角度分别为(6.25±3.02)°、(6.51±3.75)°,左右侧中髎角度分别为(4.67±3.40)°、(5.21±5.34)°,与体表测量数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T测量双侧次髎、中髎针体至后正中线的距离分别为(19.89±1.03) mm、(18.30±1.34) mm,显著小于体表测量结果(P<0.05)。CT测量左右次髎至L5棘突下的距离分别为(56.35±3.34) mm、(56.11±3.23) mm,左右中髎距离分别为(75.63±5.45) mm、(75.13±5.71) mm,均显著大于体表测量结果 (P<0.05)。深刺除出现3例后遗针感外,未出现其他不适。结论CT下测量与体表测量的女性次髎、中髎穴针刺参数部分数据存在差别,在取穴确定进针点时,次髎、中髎应在触摸到骶后孔的基础上略向上、向外确定进针点,针尖向下与骶骨平面皮肤成角约70°,针尖朝向后正中线方向与矢状面所成角度约5°,此种取穴、进针法比较容易深刺进入骶后孔,且一般不会出现明显不适。

    2022年10期 v.63 951-9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7K]
    [下载次数:413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紫朱软膏联合奚氏中医外科技术治疗糖尿病足溃疡36例临床观察

    施陈燕;黄仁燕;黄何尘;樊炜静;柳国斌;

    目的 探讨紫朱软膏联合奚氏中医外科技术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 108例糖尿病足溃疡患者随机分对照组、外治组和联合组,每组3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外科换药技术联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外用溶液治疗,外治组采用奚氏中医外科技术联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外用溶液治疗,联合组采用奚氏中医外科技术联合紫朱软膏治疗。各组均治疗14天。观察治疗前后糖尿病足溃疡面积、中医症状评分(包括疮面分泌物、肉芽颜色、肤温、腐臭味)及血清中性粒细胞(NE)、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清淀粉样蛋白(SAA)、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结果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各组疮面分泌物、肉芽颜色、腐臭味及肤温评分,血清NE、hs-CRP、SAA水平均明显降低,bFGF水平明显升高,外治组及联合组溃疡面积均减小,VEGF水平显著升高(P<0.05或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联合组溃疡面积差值明显增大,疮面分泌物及腐臭味评分明显降低,外治组及联合组血清hs-CRP、SAA水平明显降低,VEGF和bFGF水平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联合组与外治组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奚氏中医外科技术联合紫朱软膏可通过改善糖尿病足溃疡患者炎症反应、升高血管生成因子表达而促进疮面愈合,在促进溃疡面积缩小、改善疮面分泌物及腐臭味方面优于常规外科换药技术联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2022年10期 v.63 956-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5K]
    [下载次数:738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913例大学生中医体质分类与卡特尔16种人格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吕宏蓬;王天芳;张靖;吴秀艳;杨莹莹;颉浩田;薛霈雯;车钰文;韩鹏鹏;

    目的 基于中医体质分类探讨大学生中医体质与人格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运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和《卡特尔16种人格测验(16PF)》对2020年11月16日至2021年1月9日北京中医药大学招募的在校大学生的体质和人格进行测评。将特禀质以外的7种偏颇体质分为实性体质(湿热质、气郁质、痰湿质、血瘀质)和虚性体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分别比较平和质与8种偏颇体质、实性体质与虚性体质卡特尔16种人格(16PF)因子分值。结果 体质类型分布:本研究收到有效问卷共计913份,其体质类型分布为平和质278例(30.45%)、阳虚质215例(23.55%)、湿热质113例(12.38%)、气郁质81例(8.87%)、痰湿质81例(8.87%)、阴虚质58例(6.35%)、气虚质49例(5.37%)、特禀质21例(2.30%)、血瘀质17例(1.86%)。体质与16PF的相关性:除特禀质人群之外的7种偏颇体质人群乐群性、稳定性、有恒性、敢为性、自律性、心理健康因素和专业成就因素因子的平均分值低于平和质人群,而忧虑性、紧张性和适应与焦虑型因子的平均分值高于平和质人群。除特禀质人群外,其余7类偏颇质人群分别存在有16PF部分因子分值显著高于或低于平和质人群(P<0.05或P<0.01)。实性体质人群的恃强性、兴奋性和内向与外向型因子的分值显著高于虚性体质人群(P<0.01)。结论 大学生九种体质与16PF人格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偏颇质人群的人格特征存在一定“偏离”,其中以气虚质、气郁质和阳虚质人群的偏颇人格特征较多;偏颇体质人群中实性体质较虚性体质人群更外向积极。

    2022年10期 v.63 962-9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5K]
    [下载次数:1016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实验研究

  • 冠心病心血瘀阻证大鼠心肌代谢组学研究

    周曼丽;钱舒乐;胡伊蕾;马至言;高翎薇;简维雄;

    目的 运用代谢组学的方法探讨冠心病(CHD)心血瘀阻证的潜在生物学基础。方法 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8只和心血瘀阻证组12只。心血瘀阻证组采用高脂饲料喂养结合维生素D3灌胃、异丙肾上腺素皮下注射制备冠心病心血瘀阻证模型。观察两组大鼠心脏组织病理学以及心肌细胞线粒体超微结构变化;运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技术对大鼠心肌组织进行代谢组学研究,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分析(OPLS-DA)筛选组间差异代谢物并进行相关代谢通路的分析,并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对潜在生物标志物用于冠心病心血瘀阻证诊断的准确性进行评价。结果 正常组大鼠心肌细胞排列整齐,结构清晰,线粒体排列规则,结构完整;心血瘀阻证组大鼠心肌细胞肥大水肿,肌纤维肿胀,可见炎症细胞浸润,线粒体大小不一,数量减少,排列紊乱,部分线粒体已溶解破裂,膜结构消失。两组大鼠的内源性代谢物存在显著差异,得到19种组间差异代谢物。与正常组比较,心血瘀阻证组中磷酸三苯酯、肌苷、TrHA、牛磺酸、泛酸、丙基硫氧嘧啶表达水平上调;LysoPC [18∶2(9Z,12Z)]、PE [18∶1(9Z)/0∶0]、PE [0∶0/18∶2(9Z,12Z)]、PC [18∶2(2E,4E)/0∶0]、PC [18∶2(9Z,12Z)/0∶0]、PC [18∶1(9Z)/0∶0]、PG (16∶0/0∶0)[U]、L-异亮氨酸、2-羟基肉桂酸、DG [15∶1(9Z)/18∶1(9Z)/0∶0][iso2]、黄嘌呤、甲胺、L-苯丙氨酸表达水平下调。涉及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氨酰-tRNA生物合成,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的生物合成,牛磺酸和亚牛磺酸代谢等多条代谢通路。ROC评价结果显示,L-苯丙氨酸、L-异亮氨酸、牛磺酸这3种差异代谢物对冠心病心血瘀阻证预后判断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结论 冠心病心血瘀阻证大鼠心肌代谢产物主要涉及氨基酸代谢、脂类代谢和嘌呤代谢等多个层面,其中L-苯丙氨酸、L-异亮氨酸、牛磺酸这3种代谢物有望作为标志物单独或者联合用于冠心病心血瘀阻证的早期诊断。

    2022年10期 v.63 968-9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8K]
    [下载次数:1157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基于脂质组学探讨狼疮定联合泼尼松对MRL/lpr狼疮鼠肾脏脂质代谢的影响

    王凯丽;许小芬;段巧;卢璐;胡长锋;张纪达;

    目的 探讨狼疮定联合泼尼松治疗狼疮性肾炎(LN)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30只雌性MRL/lpr狼疮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激素组和狼疮定联合激素组各10只,10只同周龄雌性MRL/MPJ小鼠作为正常组。狼疮定联合激素组予泼尼松悬液5 mg/(kg·d)和狼疮定水煎剂20 g/(kg·d)各0.1 ml灌胃,激素组予泼尼松悬液5 mg/(kg·d)和生理盐水各0.1 ml灌胃,模型组和正常组予0.2 ml生理盐水灌胃。干预2周和8周观察各组小鼠肾脏组织补体C3和IgG的沉积情况;利用多维质谱“鸟枪法”脂质组学技术(MDMS-SL)对各组小鼠肾组织中各类脂质分子[磷脂类:包括磷脂酰丝氨酸(PS)、溶血磷脂酰乙醇胺(LPE);鞘脂类:包括鞘磷脂(SM)、硫苷脂(ST);4-羟基烯醛类:包括4-羟基己烯醛(HHE)、4-羟基烯丙烯醛(HNDE)、4-羟基壬烯醛(HNE)、4-羟基十二碳三烯醛(HNTE)]进行分析,比较各组脂质分子含量。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干预2周、8周小鼠肾脏中PS、SM含量降低(P<0.01),LPE、4-羟基烯醛类总量增高(P<0.01),小鼠肾脏干预2周未出现明显补体C3和IgG沉积,小鼠肾组织HHE、HNDE、HNE、HNTE含量及总量升高,干预8周出现明显免疫复合物补体C3和IgG沉积,肾组织HHE、HNE含量及总量升高,ST含量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干预2周、8周狼疮定联合激素组小鼠PS、SM含量升高(P<0.05或P<0.01),干预2周激素组及狼疮定联合激素组小鼠免疫复合物补体C3、IgG无明显变化,小鼠ST含量降低,激素组小鼠HNDE、HNE、HNTE含量及4-羟基烯醛类总量降低(P<0.05或P<0.01),干预8周激素组及狼疮定联合激素组小鼠免疫复合物补体C3和IgG沉积情况明显减少,激素组HHE、SM含量升高,狼疮定联合激素组小鼠HHE、HNE含量及4-羟基烯醛类总量降低,狼疮定联合激素组LPE、4-羟基烯醛类总量降低(P<0.05或P<0.01)。与激素组相比,狼疮定联合激素组干预2周SM含量、4-羟基烯醛总量及各种子类含量升高,干预8周免疫复合物沉积减少更明显,PS含量、4-羟基烯醛总量及各种子类含量上调,LPE、4-羟基烯醛类总量降低(P<0.05或P<0.01)。结论 肾脏脂质代谢紊乱在LN发病前就已发生,并且随着病情的进展进一步加重;狼疮定联合激素可能通过调节肾脏脂质代谢紊乱从而改善LN。

    2022年10期 v.63 976-9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3K]
    [下载次数:67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文献研究

  • 附子的历代临床用量探析

    李婷;程发峰;张晓乐;徐甜;王庆国;

    目的 总结自东汉至今附子的临床用量规律。方法 选取中国知网建库以来至2021年7月1日发表的对东汉至今各个时期附子临床用量的研究结果,按历史朝代,归纳附子的最常用量及常用量范围、最大用量、最小用量,并结合古代文献及现代研究成果,对附子的历代用量规律进行归纳和分析。结果 张仲景经方中附子的最常用量为6.90 g,唐代最常用量为13.80 g,宋金元明清时期的医家最常用量均在2.00~5.00 g,当代医家最常用量为10.00 g。汉唐时期附子最大用量在27.60~110.40 g,宋金元时期为12.00~29.08 g,清代最大用量为74.60 g,当代医家附子的最大用量已达200.00 g;汉唐时期附子的最小用量在6.90~13.80 g,其余时期的最小用量均在3.00 g上下波动。结论 附子的最常用量大体遵循了“汉唐大、宋金元明清小、当代增”的一般方药用量规律;历代常用量范围与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范围(3~15 g)接近;大剂量应用附子兴于晚清扶阳派,在急危重症的救治中有一定影响力。

    2022年10期 v.63 983-9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1K]
    [下载次数:1379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标准与规范

  • 结直肠腺瘤及早期结直肠癌中西医结合诊治专家共识(2021)

    张北平;魏玮;李爱民;钟彩玲;燕群;杨洋;安彦军;吴诚;吴少华;

    <正>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尤其是膳食结构的改变,我国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升高,发病率已跃居我国恶性肿瘤的第2位,死亡率居第5位[1]。近年来,随着诊疗技术的提升,我国的结直肠癌总体五年生存率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仍低于欧洲、美国及日韩等地区[2],其根源在于结直肠癌早期诊断率总体偏低,在我国I期的结直肠癌诊断率为13.9%,大部分患者确诊时已是中晚期[3]。结直肠癌多由结直肠腺瘤(colorectal adenoma, CRA)进展而来,

    2022年10期 v.63 989-9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0K]
    [下载次数:3857 ] |[引用频次:99 ] |[阅读次数:0 ]

信息窗

  • 《青蒿素研究通讯》创刊

    本刊迅;

    <正>本刊迅2022年是青蒿素发现50周年。50年前,屠呦呦研究员及其团队在对中药进行大量研究的基础上,受到中医典籍《肘后备急方》的启迪,创新了青蒿提取方法,首次获得青蒿抗疟活性提取物,并首先从中发现青蒿素。50年来,国内外科技工作者围绕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研发与抗疟临床应用、抗疟作用机理、新适应证拓展、青蒿素合成、黄花蒿新品种培育等方面做出一个又一个的成绩,把青蒿素研究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2022年10期 v.63 9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2K]
    [下载次数:58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病例报告

  • 清热化湿抗毒法治疗SARS-CoV-2 B.1.1.7毒株感染1例

    伍建光;赖俊宇;张元兵;刘良徛;

    SARS-CoV-2 B.1.1.7毒株是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的变种。报告1例普通型SARS-CoV-2B.1.1.7毒株感染病例,在西医治疗的同时采用中医清热化湿抗毒法治疗后痊愈出院。提示病毒虽然发生变异,但病机仍以湿热多见,病位以肺脾为主,只要谨守病机,采用清热化湿抗毒法,在临床应用的过程中根据患者病情变化而随证加减,仍可获得良好疗效。

    2022年10期 v.63 998-10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2K]
    [下载次数:47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

本网站版权归中医杂志社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邮编:100700  电话:010-64035632    京ICP备130400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