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用石菖蒲戒断安定类用药

    刘亚娴;

    <正> 目前,神经衰弱患者不合理甚至滥用安定类西药的现象比较多见,有的甚至数年应用,造成一些弊病,已引起医界重视并研究戒断问题。笔者以为,对神经衰弱的治疗,中医药有很多优点,应当尽量不用安定类西药,已用者特别是较长时间应用者,应尽快减停之。

    1996年10期 5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19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菖蒲是健体强身去疲劳之圣药

    徐胜修;徐有全;

    <正> 菖蒲味辛微温,能开窍豁痰,理气活血,散风祛湿。笔者多年来,运用菖蒲强身健体,治疗大病后虚弱、疲劳倦怠、更年期综合征、神经官能症等多种脏腑功能低下机能衰弱患者,均收到良好的效果。多数病人在未见明显的器质性病变的前提下,表现为疲劳困倦,精神委靡,易激易怒,胸闷纳呆以及自汗瘦削等,运用菖蒲为君,辅以它药治之,无不随手奏效。

    1996年10期 5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193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菖蒲治疗心痹嗜睡

    王其方;

    <正> 菖蒲辛温人心胃,有宣气除痰、开通心窍之功。常用于治疗神志昏乱、健忘、耳鸣、胸闷纳呆等病证。然治疗心痹、嗜睡病亦颇有成效。 1991年底,吾遇一患者刘某某,男,55岁。2年前曾患心肌梗塞病。出院后经常服用复方丹参片、消心痛、冠心苏合丸等中西药物。近日自觉心悸、气短、心胸憋闷胀痛、偶发刺痛,加重,频发。服上类药物不见好转,且又出现头部昏沉

    1996年10期 582-5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202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菖蒲善治小儿久咳不愈

    董月奎;

    <正> 笔者近10年来,单用菖蒲或在辨证的基础上加其他药物治疗小儿久咳不愈78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78例中男性47例,女性31例。年龄1~5.5岁,病程1~5个月,其中2~3个月56例;症状以白天活动后及晨起时为甚,咳嗽连声而重浊,喉中痰鸣如曳锯,甚则呕吐白色粘痰,痰出嗽止。发病后患儿皆用过抗生素及中西药物化痰止咳,效果不佳。脉象濡滑或左关上滑,指纹色滞而沉,伴有不同程度的纳差。78例

    1996年10期 5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173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补肾需活血探析

    李永莲;

    <正> 补肾是中医的一大治法。肾为先天之本,内藏元阴元阳,对人体的生长、发育及维持体液的平衡等起着重要作用。肾虚不仅影响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和智力的开发,临床还产生诸多病变。因此,如何提高补肾疗效,这对于中医肾病的防治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笔者在教学和临床工作中注意到,活血药在补肾方中的配伍应用及现代临床研究的状况,并有意识地在临床上加以应用证实,发现活血药颇有助于补肾方剂疗效的提高,故提出“补肾需活血”这一认识,现分述如下。

    1996年10期 584-5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291 ] |[引用频次:109 ] |[阅读次数:0 ]
  • 激浊扬清 金针度人——《古今医案评议·阳明府症》篇评介

    俞中元;

    <正> 阅读医书的理法方药,固然觉得很清楚,但是在临床上所遇的病症,并非可以按图索骥。因此,阅读名家医案常有启发意义。这些医案所载,常常是复杂难治的病症。阅读之,可以知道名家是如何运用理法方药而知常达变。不过亦不能完全迷信名家的理论与经验全部正确,这些医案中亦常瑕瑜互见,如果不善于读书,则反受其害。但这些谬误,人们常不易觉察。由此而论,张山雷《古今医案评议》一书实在是开卷有

    1996年10期 586-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K]
    [下载次数:13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徐福松辨治男子免疫性不育经验

    王劲松;

    <正> 江苏省中医院徐福松教授,对男性免疫性不育诊治,颇有心得。他认为本病有虚实之别,其虚因于脏气不足,其实起源湿热、痰浊、瘀毒等邪内扰。病位首在肝肾,次在脾肺。临证中“补虚”则补益阴阳气血,以填养精室,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稳定调节免疫功能;“泻实”可消除破坏免疫平衡诸多因素,清理生精之所,畅达输精之道,使抗体消失,施精成孕。其常用治法有如下4法:

    1996年10期 589-5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207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活血化瘀法在肾结石治疗中的运用体会

    蒋绍义;

    <正> 肾结石,祖国医学认为由湿热郁积,属“石淋”、“砂淋”范围,以清热利湿、通淋排石法治疗确有疗效,但对于结石较大者还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笔者跟随本院卜宝云副教授学习多年,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肾血循环结构特点及临床特征,在传统辨证治疗的基础上使用活血化瘀法治疗肾结石,将本病的治疗归纳分为以下3型,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分述如下:

    1996年10期 591-5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231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完全性尿失禁治验1例

    滕文臣;马有宝;

    <正> 贾某某,男性,52岁。因胸_(12)与腰_1椎体骨折,后遗完全性尿失禁收住我院。患者入院4月前,从高处坠下后伤及腰部,即感局部疼痛明显。难以转侧。经人抬至某医院就医,诊断为“胸_(12)腰_1椎体骨折”,给以石膏背心固定,留置导尿管,并口服静点药物治疗,骨折渐愈。两月后,当拆除石膏外固定,取除导尿管后,患者自感不能自主控制小便,每于精神紧张或会阴部受刺激即会流出尿液20~50ml不等,每日次数不定,夜间尤多。每昼夜尿量约1200ml。来我院就诊时查胸_(12)~腰_1、腰_(4~5)椎体棘突压痛明显,叩击痛阳性,无双下肢放射痛,双下肢活动度可,膝腱反射活跃。舌质淡暗,舌苔薄白,脉沉细。胸腰椎X线光片示:胸_(12)~腰_1椎体变形,腰_4~

    1996年10期 5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6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慢性肺心病的论治心得

    谭福天;

    <正> 慢性肺心病属中医学心悸、喘证、痰证、饮证、水肿范畴。其主要病变在肺,与脾肾关系极为密切,进而累及于心,病情复杂,变化多端,是一种本虚标实的难治疾患。笔者根据本病不同时期,不同证候进行辨证施治,对于控制肺内感染,改善心肺功能每收良效,略积心得,兹介绍如下。

    1996年10期 593-5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下载次数:9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辨证补偏求真录

    王荫三;

    <正> 辨证失误为临床所常见,若能认真总结其经验教训,并再次审证求因,找出纠正失误的办法,无疑对提高疗效、发展中医学术会有所裨益。今撷救误医案3则,与同仁共同研讨。1 疗胃下垂,治脾不应求于肾刘某,男,46岁,1993年9月6日初诊。患者因脘腹胀满疼痛间作年余,服中西药无效,来院就诊于余。刻诊诉上腹隐痛,脘腹胀满,嗳气

    1996年10期 595-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11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辛温止吐血治验举隅

    陈焕泓;沈兆科;

    <正> 吐血为内科急症之一,每由肺、胃、肝之疾患所致,中医救治以清凉止血为常法。我们遵从关幼波教授治血证之教导,辨别病机,抓住主要矛盾。几年来在辨证原则下用大剂干姜甘草汤加味治疗大吐血,只要辨证确切,每能力挽狂澜,立竿见影。现举例如下。

    1996年10期 597-5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11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通督法治疗遗尿症52例

    张晓霞;

    <正> 通督法即通过针刺督脉有关穴位,以振奋肾阳,提高膀胱气化功能,而治疗督脉、肾脏及大脑疾病的治疗方法。笔者采用治儿童遗尿症52例,收效颇佳。1 一般资料本组52例均为门诊患者,其中男40例,女12例;年龄最大17岁,最小4岁,平均7.8岁。均经检查除外隐性骶裂、脊柱裂以及女性输尿管开口异位的患者,遗尿均于夜晚睡中发作,一般2~3次,其中3例于午睡中也出现遗尿。

    1996年10期 5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114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妊娠期急性感染性疾病证治一得

    石汝锷;

    <正> 妊娠期患急性感染性疾病临床较为多见,病家渴望优生优育,随之喜用天然药物治疗的病人渐见增多,故很有必要加以探讨。然而对中医药治疗急症持有偏见的人,一见妊娠患者则更是顾虑重重,畏惧使用与病情相应的峻药重剂,或注重保胎,忽视祛邪。对此笔者则不敢苟同,禀着《内经》“有故无殒,亦无殒也”之名训,结合临床实践,认为对妊娠期急性疾病的证治,应以祛邪为原则,至于强调保护胎元仅是治疗

    1996年10期 599-6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6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清法治疗眼疾临证经验

    程晓爽;

    <正> 张从正有言:“目不因火不病”,清法在眼病中的运用十分广泛,现将临症经验介绍于下:1 清热解毒祛湿法治疗风赤疮痍风赤疮痍为眼睑皮肤病变,表现为眼睑皮肤红赤糜烂、起水泡、脓泡,色如丹涂等,与西医学之眼睑丹毒、眼睑带状疱疹、眼睑皮肤炎、眼睑湿疹等类似。本病常由心火旺脾蕴湿,外挟风毒结于胞睑而发。临床以清热解毒除湿法治疗,常用方剂如五味消毒饮配合除湿汤等。

    1996年10期 601-6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102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清肝泻火法治疗耳带状疱疹

    刘建华;葛英华;胡元香;

    <正> 耳带状疱疹是临床上较少见的疾病,我科从1987年4月至1995年7月共收治11例耳带状疱疹,采用清肝泻火法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 11例耳带状疱疾病人,均为住院治疗,其中男性7例,女性4例。发病年龄最小20岁,最大67例,平均42.5岁。病程最短4天,最长20天,其余为7~15天。左耳带状疱疹7例,

    1996年10期 6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10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冠心膏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苗阳;钱红宇;徐铭渔;汪小芳;徐凤芹;李军;张京春;陈可远;周佩云;

    冠心膏由丹参、川芎、冰片等中药精制而成,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120例,并与西药硝酸甘油贴膜组50例比较,进行临床观察。治疗组临床心绞痛改善总有效率、EKG缺血改变总有效率分别为90%,50%,硝酸甘油停减率39.2%,速效缓解心绞痛有效率70%,其作用与硝酸甘油贴膜组相似(P>0.05);冠心膏能很好地缓解冠心病其它症状,尤其是对胸闷、气短、心悸等症状改善,作用优于硝酸甘油贴膜组;血液流变学检查有降低全血粘度、血浆比粘度和改善血小板聚集倾向。

    1996年10期 604-605+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下载次数:143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路志正调理脾胃法治疗胸痹300例临床观察报告

    高荣林;李连成;路志正;

    <正> 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路志正主任医师,行医近60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路氏调理脾胃法治疗胸痹(冠心病心绞痛),疗效显著。自1991年3月至1993年12月,由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组织10家省市级医院共同临床观察了300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996年10期 606-6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588 ] |[引用频次:75 ] |[阅读次数:0 ]
  • 复方四金汤治疗尿路结石30例临床观察

    崔秀梅;张晓波;沈帼男;王岩松;孟永利;卫兰香;吕佳康;哈芬;刘佩珍;齐红霞;

    <正> 我们从1980年开始研究直径小于0.8cm(少数病例为1.0cm)结石的内治治疗方法,经多年努力,拟定复方四金汤,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996年10期 608+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8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偏瘫后肩痛83例治疗观察

    陈立典;吴强;

    对83名偏瘫后肩痛病人的分析表明,其致因与偏瘫早期不正确的被动运动有较大关系(占62.7%),其中大范围的被动运动是导致肩痛的危险因素;在与上肢合并症的研究中,发现肩手综合征所占比例较大(42.2%),肩痛病人多伴有手肿(83.1%)。本文所提倡的:限定90~120°范围内的肩关节无痛性运动,以及针刺后即刻进行推拿、留针时进行患侧上肢被动运动的治疗方法,其在本研究中对改善偏瘫后肩痛的效果肯定。

    1996年10期 609-6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187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中药治疗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的临床观察

    白美玥;白丽云;林石连;

    <正> 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时间长属中医堕胎、产后恶露不绝范畴。笔者根据药物流产不同于机械吸宫,采用复方缩宫汤侧重化瘀行血,理气止血,佐以调摄冲任,补肝肾治疗本病50例,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1996年10期 611-6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45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中药治愈甲状腺腺瘤2例

    冯贵杰;

    <正> 甲状腺腺瘤为甲状腺良性肿瘤,多发于中青年女性,目前西医外科均予手术治疗。本病属于中医的瘿瘤范围,曾用中药治愈2例,现报告如下。例1:张某某,女,30岁。1990年1月15日初诊。2个月以来自觉颈项粗大,咽中梗梗不舒,咽中粘痰甚多,口苦咽干,脉弦滑,苔薄白,舌稍红。检查:右侧甲状腺肿大,约2cm×3cm,质地较硬,肿块界限清楚。由于患者拒绝外科手术治疗,故要求中药治疗。中医辨证为瘿瘤,乃由项间气血壅滞,痰湿瘀阻,积成硬块,郁而化热。治拟化痰软坚,活血清热,方用海藻汤加减。处方:

    1996年10期 6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14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1061例小儿体质调查及体质分型的研究

    苏树蓉;钟柏松;黎欣;

    根据中医对小儿体质特点的认识,从阴阳消长结合五脏,通过小儿形色、功能及心理的日常特征,将小儿体质分为均衡质(阴阳相对均衡)与不均衡质(阴阳相对不均衡)两大类。而在不均衡质中又具体分为肺脾质Ⅰ、Ⅱ型;脾肾质Ⅰ、Ⅱ型(Ⅰ型为阳多阴少型、Ⅱ型为阴多阳少型)四种体质类型,并以此对1061例小儿进行体质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小儿群体中的确存在着这些不同的体质类型。并研究分析了不同体质类型的差异。

    1996年10期 613-6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K]
    [下载次数:1283 ] |[引用频次:335 ] |[阅读次数:0 ]
  • 自制止血生肌散治疗鼻中隔黎氏区粘膜糜烂100例

    陈世杰;

    <正> 我科从1986年起用自制止血生肌散敷于粘膜糜烂面,治疗数百例,疗效满意,现随机抽取100例小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100例病例,男性55例,女性45例,最大年龄41岁,最小年龄7岁,平均年龄15岁,儿童最多。伴有急性或慢性鼻炎者11例,男性7例,女性4例;伴有副鼻窦炎者15例,男性9例,女性6例;检查时正在出血者21例,男性12例,女性9例。

    1996年10期 6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7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2080例糖尿病患者证候与血糖关系分析

    张延群;韩清;和贵章;孔祥梅;李瑛;刘宏选;贺明安;曾平安;周旭生;张勇;

    本文对河南省内2080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流行病学现患调查。结果表明,消渴病不仅与上焦肺、中焦脾胃、下焦肾之病理变化有关,而且与肝之病理变化也有密切关系。在疾病早期血糖轻度增高时,肝虚证(肝血虚、肝阴虚)的表现尤为突出,其出现频率仅次于气虚证。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新发现,它提醒我们在临床治疗中不能忽视肝的作用。也证明了一些临床医生运用养肝、柔肝、敛肝和疏肝解郁等从肝论治消渴病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1996年10期 617-619+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K]
    [下载次数:480 ] |[引用频次:217 ] |[阅读次数:0 ]
  • 淫羊藿对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胸腺轴抑制模型的影响

    张玲娟;沈自尹;蔡定芳;陈晓红;沈时谋;

    本研究用皮质酮造成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胸腺(HPAT)轴抑制模型,观察补肾助阳要药淫羊藿对受抑大鼠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模型大鼠垂体、肾上腺、胸腺重量明显减轻;下丘脑室旁核小细胞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阳性细胞及正中隆起CRF阳性神经纤维及垂体前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阳性细胞明显减少,胞体变小,染色变淡,肾上腺及胸腺小体明显减少;血浆ACTH、皮质酮以及淋巴细胞增殖反应、自然杀伤细胞活性(NKCC)、γ-干扰素(γ-IFN)诱生能力较正常组明显降低。淫羊藿灌胃能有效改善皮质酮对HPAT轴形态与功能的抑制。提示淫羊藿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的调节起了重要作用。

    1996年10期 620-621+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下载次数:357 ] |[引用频次:81 ] |[阅读次数:0 ]
  • 银蒺胶囊对实验性心肌缺血大鼠的影响

    何燕;吴家宽;顾仁樾;

    银蒺胶囊用于结扎冠状动脉后急性心肌缺血大鼠。结果表明:银蒺胶囊能明显降低心电图ST段抬高幅度,改善心肌缺血,缩小心肌梗塞范围,并可使血清中肌酸激酶降低,血浆内皮素降低,其作用与剂量呈正相关,其作用机理与抑制冠状动脉痉挛、保护心肌细胞有关。

    1996年10期 622-6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6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的思路与方法

    周玉萍;

    <正> 心悸是临床常见病症,多为心系本脏疾病所伴生,相当于现代医学之心律失常。其发病机理较为复杂,发病率逐年增高,为国际上心血管疾病研究的热点。中医药治疗心悸,着重整体调整、标本兼顾、辨病辨证,中西医并用,疗效高于单纯应用西药者,毒副反应极少。根据笔者临床实践,概述治疗对策及思路方法如下。

    1996年10期 624-6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K]
    [下载次数:195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产后尿潴留380例

    徐志明;

    <正> 产后尿潴留是临床上常见的产后早期并发症。笔者自1988年以来,采用654—2足三里穴位注射的方法治疗产后尿潴留380例,疗效显著。1 一般资料本组380例均为产科住院病人,年龄最大40岁,最小22岁;初产妇377例,经产妇3例;产后尿潴留发生排尿困难的时间最短2小时,最长36小时。

    1996年10期 6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78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慢性肾炎(前期)中医辨证标准

    吕仁和;沈庆法;戴京璋;

    <正> 慢性肾炎诊断采用1992年安徽太平会议“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分型与治疗及诊断标准专题座谈会纪要”的标准。以血清肌酐<177μmol/L者为前期,内生肌酐清除率80ml~30ml/分者为研究对象。辨证分为主、次症定证法(用于临床)和积分定证法(用于研究),以便于实际应用。该标准的拟定,经古今文献复习、多个医疗科研单位近2000余例症状学与证候学的回顾性和前瞻性研究、统计分析后写成初稿,经临床与实验验证、学术会议多次交流讨论修改,于1996年3月由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通过。

    1996年10期 6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368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从心肌缺血预适应谈冠心病的中医治疗

    史大卓;王伟;马晓昌;周亚伟;

    <正> 心肌缺血预适应(ischemia procondition)是指心肌短暂缺血后,对后继的心肌缺血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1986年,Murry等发现,心肌缺血后再次心肌缺血时,ATP耗竭减慢。结扎犬冠状动脉5分钟,再灌注5分钟,如此反复4次,作预缺血处理,随后闭塞40分钟,和直接闭塞犬冠状动脉40分钟相对照,结果预缺血处理组心肌心肌缺血范围、心梗面积明显减小(P<0.001),但两组心肌透壁侧支血流无差别,显示心肌缺血预处理对后继的缺血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在作

    1996年10期 628-6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224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排卵期出血的证治要点是什么?

    姚石安;

    <正> 答:排卵期出血是指两次月经中间,基础体温高低相交界期出现周期性的阴道出血。排卵期是继经后期由虚至盛,由阴转阳的转化时期,此期如因家庭、社会、自身等情绪因素的影响,导致体内阴血不足,不能涵养子宫冲任,其络脉失养,阳气内动,易热灼营络而致出血,性格外向,木火体质,具有神经质的人格特征的患者易致排卵期出血。

    1996年10期 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37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如何正确运用苦参细辛治疗心律失常?

    郝建新;柯新桥;周祯祥;

    <正> 答:心律失常多属中医的“心悸”范畴,是一类常见而难治的心血管病症。中医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辨病加用苦参或细辛,获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将其运用分述之。

    1996年10期 630-6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168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胃下垂腹胀暧气用补益中气药治疗无效时如何更方?

    雍履平;

    <正> 答:胃下垂是指胃的支持韧带或胃壁松弛,在直立时胃的下端(大弯)位于髂嵴连线以下的位置并伴有排空缓慢的病理改变。由于胃排空缓慢,常常导致胃内容物潴留、食物发酵,故可出现慢性腹痛,胃脘不适,食后饱胀,恶心呕吐,嗳气等症。中医认为本病多因脾失健运、脾虚下陷所致,属“胃下”、“胃缓”范畴。治用补中益气汤等类补益中气药,虽能收效,但有时腹胀、嗳气症状依然不减,此时则应根据脾胃的生理特点、本病的病程长和病理特点,改弦易辙,另立方药。笔者常用的有3方:(1)自拟桔橘汤以开肺调气。由桔梗、橘皮各30g组

    1996年10期 6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10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肝郁胆热上溢的口苦用解郁清热法久治未愈,再结合何法为好?

    赵复国;

    <正> 答:肝为风木之脏,体阴用阳,主藏血,内寄相火,以少阳胆府同居,通于风气,性喜调达舒畅。所欲不遂,郁极火生,肝郁胆热循经上溢,故口苦咽干,日轻夜重。治用解郁舒肝,清泄胆热。肝郁得解,胆热得清,胆气平静,则口苦自愈。若用解郁清热法久治未愈,究其病源机枢,疏肝解郁之品,辛散行气易耗伤阴血。若患者阴血素亏,更易一伤再伤。阴血亏耗,气失潜藏,风动阳亢,肝风夹胆热源源上溢,故用解郁清热法久治未愈,应结合滋阴养血凉润生津之法。

    1996年10期 6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20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关于皮肤病中医病名的思考

    刘海杰;史新明;

    <正> 1 皮肤病命名中存在的问题中医病名的命名,是祖国医学理论中重要的一环,也是辨证论治的前提,皮肤病的命名也是如此。由于历史的原因,皮肤病的命名中还存在一些弊端,使病名不能完整、确切地表达出该病全过程的特点(如病因、主要临床表现等)与规律(如演变趋势等)。归纳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1996年10期 632-6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184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喘症之我见

    刘长天;

    <正> 喘常并发于各种急慢性病。因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一脏有病或两脏俱病,便气机升降出纳失其常度以致喘促,故方书之论喘,主要是辨虚实,别肺肾。一般胸满声粗,邪在于肺者为实喘;呼长吸短,气不归肾者为虚喘。叶天士说:“在肺为实,在肾为虚”,并指出:“出气不爽为肺病,人气有音为肾病”,医家多宗此说。然而,叶氏以出气不爽为肺病,人气有音为肾病,以及在肾为虚等言,原无可非议,但在肺统以为实,却大欠斟酌,现浅疏管见如下:

    1996年10期 633-6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13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锡纯治疗冲气病小议

    肖守贵;

    <正> 关于奇经八脉,《内》《难》以降,代有考据阐发。至明·李时珍《奇经八脉考》更加详备。对于冲脉,李氏认为:“冲脉直冲于上,为诸脉之冲要,故曰十二经之海”。指出冲脉在经脉之中的重要地位,然而,在临床上以奇经之脉独列其病理、症状及治疗者甚少。近代名医张锡纯,独具匠心,他认为冲脉为奇经八脉之纲,尤其对冲气上冲之病有独到见解,他指出:“冲气上冲之病甚多,而医者识其病者甚少,即或能识此病,亦多不能洞悉其

    1996年10期 6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19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麻黄汤治疗外郁

    周爱婷;

    <正> 凡滞而不得发越之证,总称郁证。感受外邪及情志郁结都可以致郁。《内经》有五郁之说,丹溪有六郁之论。对七情内郁固然应该重视,但对六气外郁,亦不应当忽略。兹将笔者治疗外感致郁验案介绍如下: 患者女,40岁。主诉胸闷憋气,善太息1年于1990年4月26日就诊。患者于去年4月无明显原因出现恶寒、低热。咳嗽、胸闷、憋气,曾按“感冒”“梅核气”“神经

    1996年10期 6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294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山东省1995年下半年高等中医自学考试《中医基础理论》试题

    1996年10期 635-6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3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黑龙江省1995年下半年高等中医自学考试《中医外科学》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1996年10期 636-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3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

本网站版权归中医杂志社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邮编:100700  电话:010-64035632    京ICP备130400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