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钱信忠;
<正> 怎样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搞中国式医药卫生现代化?我们觉得,我国有一个中医中药的伟大宝库,又有一支中医中药的队伍;坚
1980年09期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K] [下载次数:7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董汉良;
<正> 痰瘀同源、同病、同治的理论和实践,由来已久。甘肃汉墓出土的一批医简,其中一个医简的处方为:干当归、芎(?)、牡丹皮、漏芦
1980年09期 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K] [下载次数:527 ] |[引用频次:165 ] |[阅读次数:0 ] - 陆文彬;夏云鹤;
<正> 清代名医王旭高(1798~1862年),名泰林,江苏无锡人。幼从舅氏高锦庭习疡科,后专内科,因资质颖慧,治学谨严,故学识渊博,论理精湛。笔者不揣浅陋,试谈王氏证治经验如下,限于水平,错漏容正。
1980年09期 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27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李兴培;
<正> 蒲辅周(1888~1975)老大夫,四川梓潼人,我国现代名中医。他15岁从祖父习医,寝馈于《内经》、《难经》、《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等
1980年09期 1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K] [下载次数:332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刘渡舟;
<正> 泽泻汤一方见于《金匮·痰饮咳嗽篇》。这个方子治疗心下有支饮,头目苦于冒眩为其特长。“支饮”为四饮中的一种,顾名思义,它好象水之有派,木之有枝,邻于心下,而偏结不散,故名曰支饮。
1980年09期 17-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1203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陆寿康;
<正> 我于十年前曾有幸随程门雪老中医临证,颇多获益。程老生前常说,中医辨证首重八纲,特别对疑难重证,更须把握阴阳虚实的证治,方能力挽狂澜。今试举程老治疗重危病证的验
1980年09期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211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路志正;路京达;
<正> 肺窍不利亦可引起多寐1974年5月17日一男性患者,姓包,年46岁,干部。形体丰腴,动则息促,因多寐久治无效,而来求诊。门诊病历号247101。据述
1980年09期 20-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325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姚邦垣;马明珠;蒋慧钧;陆干甫;何光鉴;宋有华;
<正> 1974年9月至1977年1月,我们用青黛治疗慢性粒细胞型白血病(以下简称慢粒)17例,其中获得完全缓解者3例,部分缓解者6
1980年09期 2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128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正> 捏积疗法是以捏拿为主治疗小儿“疳积”的一种独特疗法。我们自1978年6月中旬至8月中旬,在门诊及托儿所对51例“疳积”患儿(以下简称患儿)做了临床疗效观察和治疗前后木
1980年09期 2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下载次数:12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高墀岩;林求诚;
<正> 几年来,我们在防治慢性支气管炎中西医结合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慢性支气管炎有脾虚见证的患者具有一定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随后
1980年09期 2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K] [下载次数:120 ] |[引用频次:47 ] |[阅读次数:0 ] - 高宜民;
<正> 案一:周××,男,65岁,浑江铁路工人。1978年3月2日初诊。自春节以来,口渴异常,虽大量饮水而渴不得解,尿多而频,有甜味,全身乏力,日渐消瘦,原患有慢性气管炎、肺气肿,自患消渴症后,气喘益甚。
1980年09期 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15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鸿;
<正> 本文试就肾阳虚型慢性气管炎(以下简称“慢支”)患者及肺肾阴虚型肺结核患者的甲皱微循环进行观察,并以正常健康人作对比,试
1980年09期 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下载次数:97 ] |[引用频次:68 ] |[阅读次数:0 ] - 熊新安;
<正> 自1971年以来,我们用石灰粉揉摩治疗寻常疣50例,获显著疗效。此法简便易行,现介绍如下:药物配制:取生石灰块100~200克,放入治疗盘内,加少许水后便产生“热化”反应,使之变成干燥
1980年09期 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11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培德;
<正> 1978年以来,我科曾采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全部病例具有典型病史、症状和体征,治疗前后均经纤维内窥镜确诊和复查。现将资料较完整者55例作初步总结分析。
1980年09期 3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下载次数:54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彭显光;
<正> 陈××。男性,24岁。患者腰骶椎后凸畸形已17年。1958年7月因右侧臀部深部脓肿住院,经切开引流,愈合出院。约半月后复发,瘘管形成。后经各
1980年09期 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6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罗亮丞;
<正> 雪上一枝蒿(以下简称一枝蒿)为毛茛科乌头属短柄乌头(Aconitum brachypodum Diels)之根块,但它的两个变种(疏毛短柄乌头 A.brachypodum Diels var.laxiflorum Fletcher
1980年09期 37-39+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K] [下载次数:162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武竹年;
<正> 肺结核属祖国医学中“痨瘵”范围,其辨证论治多从“虚劳”中求之,关于本病的中医分型问题,颇多不同看法。我们根据多年来临床观察,以肺结核病的特点、症状、脉象、舌诊等为基础,通过辨证分析将本病分为四型,现结合200例患者的辨证分型论治情况简要介绍如下。
1980年09期 4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下载次数:157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刘学桂;
<正> 郭××,男性,19岁,住院号186。患者6日前(1977年3月10日下午3时)被钢板碰伤头部,左侧头面部出血较多,同侧眼看不见,呕吐血性胃内容物。当晚9时住某医院缝合,于3月15
1980年09期 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56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赵俊梅;
<正> 面神经麻痹,临床上较为常见。几年来,在中医研究院的大力协助及我院脑神经外科和颌面外科的配合下,应用手法治疗周围性(培尔氏麻痹)、中枢性及因手术损伤神经干或周围支所引起的面瘫共67例。现将治疗方法和体会介绍如下:
1980年09期 4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9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何筱仙;
<正> 脑血栓形成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之一。由于脑血栓形成而造成脑组织缺血坏死,在临床上病人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如偏身感觉障碍、偏瘫、失语等,严重者可造成死
1980年09期 4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106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严国维;刘树琴;
<正> 病历摘要孙×,女,15岁,学生,1979年11月19日入院。患者1979年11月上旬患“疟疾”发病3次,经氯喹、复方奎宁治愈。此后,自觉头昏、乏力,面色渐黄,其母认为系“疟疾”所致而未加介意,后因病情加
1980年09期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8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唐祖宣;李华安;侯新臣;黄永奇;孙跃进;
<正> 静脉血栓形成是临床常见病,虽然受到日益重视,但疗效仍不满意,遗留下静脉功能不全而造成病废者尚无很好的治疗方法。近年来
1980年09期 4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18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德林;杨宗善;梁振安;张庆林;
<正> 创伤性滑膜炎(不包括半月板损伤及骨关节病等)为临床常见膝关节损伤类型之一。以往住院患者多采用固定关节、关节穿刺注射
1980年09期 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13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曹永康;
<正> 一、病史摘要患者杨××,男性,28岁,工人。自觉胸闷、心慌,气短、活动后加重20余天而于1978年2月28日入本院内科住院治疗(住院号48324)。
1980年09期 50+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12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姚寓晨;姚石安;
<正> 病例一:陆××,男,37岁,干部。1975年3月14日初诊。患者平素身体尚健,近2周来发现食物或饮水后,心悸摇荡不宁,胸闷难以舒展,每至餐时,欲食而不敢食,食则心悸,不食则饥,殊堪痛苦。经西医诊治,
1980年09期 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9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林泽森;
<正> “郄穴”是指人体筋脉肌肉之间的间隙穴位,为气血汇合的地方。全身除十二经脉各有一个郄穴外,奇经八脉的阴维、阳维、阴跻、
1980年09期 5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18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剑勇;
<正> 针刺手法的操作是针灸学中极其重要的部分。有了正确的诊断,如果没有确当的针刺手法操作,也不能发挥更好的治疗作用。针刺手
1980年09期 5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18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由崑;
<正> 《伤寒论》中论述“脏结”的原文虽只有三条,但实际上却概括了五脏的阳气衰竭病变。如:129条为肺脏结,病多难治;
1980年09期 5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407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康忠财;
<正> 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针刺下都穴对颈部软组织扭伤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去年以来,我们用该穴治疗颈部软组织扭伤7例,除1例只针一次未治愈外,其余均达到临床治愈。
1980年09期 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10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瑞春;
<正> 伤寒六经辨证,其病理变化主要是落实在脏腑之上,而脏腑病变又以六经概括,因而六经辨证与脏腑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论中有关治
1980年09期 57-58+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下载次数:42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董建华;
<正> 据我初步调查,当前在中医内科临床上,运用补法的,占医门八法的百分之五十以上。一是因为补药为病者所喜服;二是因为补法为
1980年09期 5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下载次数:25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朱鸿铭;钟明;王贵淼;
<正> 问:中医藏象中有“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之说,其中神、魄、魂、意、志指的是什么?答:所谓神者,是指的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广
1980年09期 6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8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正> 中医师试题及答案一、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题一:填充下列各种脉、舌苔的主病及脉的体状(下边加横线的是应填充内容)。答:正常脉象的特点具有;神(脉象和缓有力)、胃(胃气,脉来去从容有节)、根(尺部沉取,仍从容
1980年09期 6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K] [下载次数:6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石山;田德真;李增晞;
<正> 附子能“回阳救逆”,常用于治疗四肢厥冷,颜面苍白、出冷汗、脉细欲绝的患者。其适应症很象是急性心肌梗塞或感染中毒性的“低排高阻型”休克。此时
1980年09期 6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下载次数:18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张东瀛;张香儒;商志远;
<正> 川芎是中医用来治疗血瘀证的主药,近几年来,在临床上用此药的提取物川芎嗪做成静脉注射剂对脑血管病进行了治疗观察,发现有较好的疗效。我科于
1980年09期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68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章荣烈;姜廷良;武桂兰;刘玉兰;沈建华;李秀梅;
<正> 以往的资料表明,猪苓提取物,(“757”)对增强荷瘤机体内固定和游走的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提高脾细胞的空斑形成,影响移植物抗宿主反应,具有较明显
1980年09期 7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下载次数:83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叶光华;赵汝能;
<正> 我们应用草药山莓根皮水煎液治疗25例烧伤,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药物与制法:山莓(蔷薇科植物山莓 Rubus cor-chorifolius L.f.)根干皮,切碎研细,过14目筛,瓶装备用。用时取其干粉和蒸馏水适量同煮15分钟,过滤后使其成含生药4%水煎液,凉后待用。
1980年09期 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9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秦万章;
<正> “活血化瘀”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治疗法则,它产生于“血瘀”学说,源远流长。近年来对它的研究不断深入,引起国内外广泛的重视。不仅在临床实践上证明它确有实用价值,而且在理论的探讨上不断取得了新的成果,展示了血瘀和活血化瘀研究的广阔前景。
1980年09期 7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6K] [下载次数:254 ] |[引用频次:61 ] |[阅读次数:0 ] - 陈学忠;
<正> 我是您刊多年老读者。读您刊1975年第9期戴迎检同志撰写的“针刺治疗鸡眼54例的临床疗效”一篇短文,本人经过临床重复验证,认为疗效满意。
1980年09期 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9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唐慕尧;邱明庆;
<正> 近阅您刊1980年21卷第6期第11页“张伯臾老中医治疗慢性肠炎的经验”一文,发现内有两个病例与
1980年09期 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8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董鸣;
<正> 读您刊1980年第4期14页董廷瑶老中医《婴儿泄泻的治疗经验》一文后,受益不少。文中谈到“脚气型”婴儿泄泻,发现其乳母可能有隐性脚气病存在。因而造成婴儿维生素 B_1缺乏所致。
1980年09期 78-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9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章允恪;
<正> 近读1979年版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内科学》(中医专业用),感冒篇说:“夏令感冒,多夹暑湿,临床表现为发热较高,有汗而热不解,身重倦怠,口渴,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多濡数,治宜清暑利湿为主,可用新加香薷饮加减。”但是,同一套教材的《温病学·暑温》所列新加香薷饮证却为:“发热恶寒,
1980年09期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19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谈汉文;
<正> 每一味药物都有它的功效和主治。功效和主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又有着不同的内容,两者绝不能混为一谈。所谓功效,就是药物对疾病所发生的作
1980年09期 79-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8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正> 中医杂志编辑部:你刊于1980年第6期63页刊登“湖南省中医药研究所谌铁民整理”《青藤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一
1980年09期 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3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