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廷瑶;徐仲才;顾文华;江育仁;李聪甫;徐迪三;金绍文;孟仲法;徐小洲;
<正> 董廷瑶教授(上海市中医文献馆):小儿泄泻一般可辨为寒、热、虚、实四证。实证谓伤食泻,起于乳食过多,停积不化,可见腹痛伴吐,便下酸臭,小溲泔浊,舌苔厚腻或垢腻,脉滑。治当消食导滞,祛积止泻。保和丸为常用方,改用汤剂;丁香脾积丸亦可。药后常见
1985年07期 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5K] [下载次数:521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张伯臾;祝谌予;朱锡祺;廖家桢;赵冠英;陈克忠;乔仰先;陈梦月;夏翔;陈泽霖;
<正> 张伯臾教授(上海中医学院曙光医院):现代医学心律失常一病多属于中医的心动悸、脉结代一类病证,古方书上多宗仲景炙甘草汤为主方治疗。我在多年临证中体会到,此证病因复杂,证型错综,兼证各异,治疗中必须凭脉察色,辨证精详,用药得当,方可取效。尤其是一些反复投药而效果欠佳者,往往寒热夹杂,
1985年07期 9-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7K] [下载次数:629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褚福成;
<正> 为了提高对外科皮肤感染的治疗效果,我科筛选了10余种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消肿的中草药配制成“英蜂膏”,外用治疗皮肤感染,现报道如下。一、临床资料:83例患者中四肢软组织感染23例,疖肿25例,急性颌下淋巴结炎9例,掌间隙感染7例,丹毒9例(其中3例体温39℃以上),黄水疮4例,颈部痈及无名肿毒各3例。二、治疗方法:英蜂膏由蒲公英、蜂窝各30克,当归、乳没各12克,白芷、生地、血竭,红粉、冰
1985年07期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10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吴谞駋;
<正> 施维智老中医是江苏海门县人,家传伤科已历五代。施老年近古稀,有五十年的伤科临床经验,是上海市近代伤科名家之一。施老在损伤的诊疗上有一整套的理法方药和其独到之处。为此整理本文供同道们参考。
1985年07期 1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3K] [下载次数:17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敏之;
<正> 肝郁痰阻型闭经的特点是,患者素体丰盛,脂腴痰凝,壅滞经络而致闭经,白带较多,胸脘胀闷,眩晕,呕恶纳呆,苔白腻,脉弦滑。治宜舒肝健脾化痰通络。例一:秦×,女,27岁,已婚,1984年4月24日初诊。患者一年前做人工流产后闭经,常感心下痞
1985年07期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13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哈荔田;
<正> 孕痢,一名子痢或妊娠痢。沈金鳌《妇科玉尺》谓:“胎前杂证患多,惟伤寒痢症最为恶候,不可不虑。”说明孕妇患痢较之通常患痢者尤多关碍,更须引起重视。孕痢之生,多数为先有饮食伤中,继又复感时邪而发病。究其病机,前人有孕痢属脾亏气陷之说,如薛立斋曰:“妊娠痢下黄水,乃脾土亏损,真气下陷也,当升补中
1985年07期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K] [下载次数:17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正> 中医杂志编辑部: 余在缅甸行医近五十年。热忱于中医事业。按中医学术的“八纲”定例,是最具精确医疗学说的指标。但以四诊心法诊断“八纲”的病例,时经十年锻炼,尚难取得精确下断。余经过一翻苦心研究,采用简单仪器如体温表、血压计、听诊器、测脉率来辅助中医诊断,颇有效验。如感冒,因症未传经,脉诊每难觉察,
1985年07期 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4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焦树德;
<正> 中医对于急性病的诊治,有着悠久的历史,积累了宝贵经验。不断地总结中医诊治急重病的经验,是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现将笔者诊治的急重案例总结如下,供同道参考。
1985年07期 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下载次数:21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可冀;周文泉;李春生;石体仁;王巍;王静淑;徐景华;雷淑萍;李醒华;丁力;梁洪之;陈文为;路雪雅;刘春梅;张家俊;罗世华;季国坤;徐颖璞;高秀荣;
<正> 清宫寿桃丸原名蟠桃丸,是清代宫廷之成方。以往用于老年肾虚证,曾取得较好的疗效。为了进一步验证中医肾虚与衰老相关理论的正确性,我们自1982~1984年应用该药(由天津达仁堂制药厂试制)对具有明显肾虚衰老症候的老年期和老年前期受试者303例进行了临床观察,同时开展实验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分析如下:
1985年07期 2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5K] [下载次数:515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王秋霖;
<正> 我院自1978年以来,应用开放引流法一次性根治肛周脓肿149例,现小结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149例,男130例,女19例;年龄20岁以下11例,21~30岁55例,31~40岁38例,41~50岁28例,51~60岁13例,60岁以上4例。149例患者中,坐骨直肠窝脓肿94例,肛门
1985年07期 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4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蒋位庄;周卫;赵永刚;李宜谋;郑广才;孟文春;邹炳曾;
<正> 椎间盘源性腰腿痛,是指始发于椎间盘的损伤、破裂、突出而引起腰痛伴下肢放射性疼痛。自1978年7月至1983年7月,我们治疗椎间盘源性腰腿痛1289例,占腰腿痛病人总数的28%。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医手法和中药辨证论治对该症的确切疗效,探索辨证论治的规律,对其中271例症状严重、属于手术适应症
1985年07期 29-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0K] [下载次数:172 ] |[引用频次:43 ] |[阅读次数:0 ] - 沙海汶;
<正> 病例:患儿李×,男,2岁,初诊1983年12月。患儿半年前开始哭闹后闭气,面部随之青紫,1、2分钟之后自行缓解,半年来发作10余次。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烦躁不安,盗汗,大便偏干,小便黄,舌苔薄黄、质红,脉细数。辨证;素体气血不足,阴虚内热,复因生气,以致气血不相顺接,故发生屏气,阴虚内热,热迫汗泄,故夜间盗汗。治拟滋阴清热、益气固汗。当归六黄汤
1985年07期 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7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马贵同;詹剑烈;
<正>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主要累及直肠、乙状结肠粘膜,甚至全结肠和回肠末端粘膜的非特异性炎症性疾患之一。近年来我们应用中药口服或以灌肠为主治疗了一些患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在此基础上又以中药灌肠对溃疡性结肠炎的动物模型进行治疗,观察其对结肠溃疡面的修复作用,并以病理学加以证实。兹将临
1985年07期 3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下载次数:203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0 ] - 殷德燧;李俊杰;陈军;
<正>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改变系以胃固有腺体的萎缩性改变为基本特点。随着纤维胃镜检查技术的发展和免疫学检查的应用,对本病的病理和诊断日趋明确。我们于1980~1984年10月,根据胃镜检查、病理活检、X线钡餐检查和临床症状等确诊为萎缩性胃炎而又能坚持治疗的310例,应用中药“胃炎冲剂”“进行了治疗和随访。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985年07期 3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79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孔昭立;
<正> 我院自1979年8月至1985年1月,用软坚散结方治疗耳鼻喉科病人200例,现简介如下。药物及方法:昆布、夏枯草、玄参、白芍、败酱草各15克,海蛤壳、丹参各12克,蝉蜕、瓜蒌仁、柴胡各10克,山茨菇,枳壳各9克,蒲公英30克。煎汤内服,日1剂。服15剂后休息一周。治疗结果及禁忌症:共治疗慢性肥厚性喉炎68
1985年07期 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13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汤叔良;
<正> 临床选用成方,贵在审机识证。苟方证相符,多能默收捷效;而病机相侔,亦可推用通借。笔者有感于此,兹举白头翁汤为例,介绍点滴体会。一、遵古法施治白头翁汤见于《伤寒论·厥阴篇》及《金匮要略·呕吐哆下利篇》。原文:“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医宗金鉴》:“此热利下重,乃火郁湿蒸,秽气奔逼广肠,魄门重滞而难出,即《素问》所云暴注下迫者是也。
1985年07期 38-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195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龚文德;
<正> 患者吕××,女性,41岁。初诊日期;1983年7月21日。据述患汗闭证已20余载,近10年来加剧,入夏之后尤感痛苦不堪。刻诊:周身皮肤干燥如鳞状,汗闭不泄,身热如焚,面色潮红,烦躁不安,头昏且痛,胸闷恶心,呼吸气粗,口渴饮冷,脉象弦细,舌质淡
1985年07期 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10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钱家圭;
<正> 入夏后多见因食滞胃肠引起的小儿发热证,发热以午后为甚,一般体温近于39℃,且多有腹胀,口渴多饮,手心灼热,厌食,夜间烦躁,便秘或泻,苔白腻或黄腻。本证发热异于暑热证,用西药抗菌素治疗无效。近年来,笔者每于炎暑收治本证颇多,现将150例诊治
1985年07期 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88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唐仲伟;
<正> 病毒性心肌炎是较为常见的心脏疾病,近几年我们对40例病人进行了辨证施治观察,现将观察结果小结如下: 临床资料一、诊断依据根据国内九省市心肌炎协作组和上海地区
1985年07期 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下载次数:86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张树生;
<正> 笔者根据六腑以通为用的原则,运用血府逐瘀汤治疗粘连性肠梗阻,获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一、临床资料:本组52例,男38例,女14例;年龄22~55岁;病程8个月~30年,其中3~6年者43例,占82.7%;多于秋末至早春发病。二、治疗方法:均予血府逐瘀汤:当归、生地、桃仁、红花、川芎、白芍、牛膝各10克,枳壳、桔梗、柴胡各6克,甘草8克。每日1剂,水煎,早晚
1985年07期 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10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邓以林;荣延振;闵立谦;熊永杰;刘正新;
<正> “烧热病”系食用粗制生棉籽油,因棉酚中毒而致。1984年6~8月,笔者对沔阳县的158例患者用中药进行家庭病床观察。现将治疗情况介绍和探讨如下。一、临床资料 1.食用油量:158例烧热病患者均有食
1985年07期 4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6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邹高祈;
<正> 申××,女,42岁,农民,1965年6月17日入院。患者于农历正月即感四肢软弱,上肢疼,尚能饮食和活动,延至农历3月18日,突然颈部四肢瘫痪不能活动,五心烦热,口大渴喜冷饮,24小时饮水约三茶壶(每壶约10磅),多尿,伴呕吐和腹泻,曾服中西药不见好转,补液反而加剧。刻诊面色淡黄,体质羸瘦,四肢发麻,五心烦热,口渴,多尿,伴呕吐,脉沉细而缓,舌质胖润光滑无苔。第一心音减弱,肠鸣音亢进,腱反射消失,无病理性反射,血清钾10毫克,尿比重1.008。证属肾虚软瘫,急则治标。予香砂六君子汤去茯苓加螵蛸、当归、杜仲、麦冬。每日一剂。2日后吐泻停止。第3日起予滋养肾阴收涩之
1985年07期 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6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秀芬;卢君健;袁家齐;
<正> 婴幼儿腹泻是婴幼儿时期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也是婴幼儿的重要死亡原因之一。我院从1983年底~1984年底用穴位推拿法治疗婴幼儿腹泻100例,获得较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供同道参考。
1985年07期 4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81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秦万章;殷敬之;杨春欣;
<正> 祖国医学认为瘙痒多由风邪所致,我们根据“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原则,采用丹参素针剂对常见的八种瘙痒性皮肤病进行了治疗观察,现小结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26例中,男17例,女9例;年龄19~80岁;病程7天~10年以上;26例中湿疹样皮炎8例,神经性皮炎5例,湿疹4例,皮肤划痕
1985年07期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8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裴学义;吴小琦;
<正> 裴学义老大夫治疗乳儿黄疸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984年8月至1985年2月我们在门诊共观察治疗了乳儿黄疸病人150例,其中18例患儿体质较差,黄疸持续时间较长,胆红素水平较高,肝功能损害较重,疗效一般不好。为此,在原来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活血化瘀方药治疗,服药后定期(1~2个月)复查肝功能。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1985年07期 48-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94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任秀兰;
<正> 带状疱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它属于祖国医学的“缠腰火丹”范围,为湿热毒邪蕴于皮肤之间,导致皮肤出现成簇疱疹,多发于人体腰背和胸部。其它部位也时有发生,以夏秋发病者为多见。笔者自1970年以来,应用梅花针叩击加拔火罐治疗该病37例,均获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一、临床资料
1985年07期 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9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文瑞;李秋贵;张根腾;
<正> 男性不育的原因,有先天禀赋不足和后天病理之分。本文仅就精子减少症、精液不液化症和不射精症介绍临证治疗经验。一、精子减少症精子减少症,一是精子数不足,即在6000万/毫升以下者,或正常精子形态低于60%者;
1985年07期 50-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161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刘铭锐;
<正> 黄芪为补气之要药,据报道正常人服用黄芪后可增强体液免疫功能。鉴于银屑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多有气血耗损,故我们在临床上试用黄芪制剂对银屑病进行了治疗观察。发现黄芪制剂治疗寻常型银屑病有良好疗效,并有增强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作用。现总结报告如下。
1985年07期 5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139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周志生;
<正> 多年来,笔者以金黛散外用治疗带状疱疹,疗效甚好。取海金沙5份、青黛1份混合研匀,用时以麻油调成稀糊状,用鸭毛将药糊薄涂于患处,每日1~2次。一般3~10日可愈。用药期间,忌食鱼、虾、牛肉、笋等物。
1985年07期 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13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萱;王珉;王国良;
<正> 我科门诊自1983年以来应用金黄膏配合切开引流治疗体表感染,收效良好,现报道如下。一、观察对象本组105例中,丹毒20例,甲沟炎31例,脓性指头炎8例,乳腺炎7例,蜂窝组织炎12例,淋巴腺炎18例,浅静脉炎8例,深静脉
1985年07期 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106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邓子宏;
<正> 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是一常见眼底病,外观端好,不红不痛,而有视力减退、变形感或中心视野有暗影,故近代医家多将此病归入“瞻视昏渺症”。本病病因不明,病机多与脾失健运,肝肾不足或气滞血瘀有关。近年
1985年07期 5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6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王效平;兰新昌;李春校;
<正> 丘疹性荨麻疹又称婴儿苔癣。多为夏秋季发病,入冬前后病情缓解,来年届时又可复发。近几年来我院根据民间使用香袋的习惯,并参照有关文献报道,将多味中药制备成香袋,用于预防和治疗本症及虫咬皮炎、皮肤瘙痒症患者,收到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一、药物制备:将蛇床子、丁香、白芷各20克,细辛、苍术、艾叶、香附、雄黄、硫黄各10克,共研细粉,过80~120目筛加入冰片5克混合。25克装为
1985年07期 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225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陈克勤;
<正> 《灵枢·官针》篇强调指出:病不同针,针不同法的临床意义。如果掌握不好,不但不能愈病,反而会发生不良反应。现就文献所载结合个人临床体会,略述于后。一、针灸处方取穴法所谓“输刺者,刺诸经荥俞脏俞也。即取四肢末端的荥、俞穴及五脏在背部相应的俞穴。
1985年07期 5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K] [下载次数:19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文进;
<正> 伤寒少阳病及其兼证、变证,临床上极易见到。笔者针药并用或者单用针灸治疗,取得了良好疗效。现将单用针炙治疗案例数则叙述于下: 一、少阳病案张××,男,22岁,农民,1976年12月5日初诊。恶寒发热已数日。昨日开始,往来寒热,头晕眼
1985年07期 6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16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潘焕鹤;
<正> 笔者从1979年11月~1983年3月,应用再造散无选择地治疗100例寒冷性荨麻疹患者,现报告如下。一、一般资料:100例中,男56例,女44例,年龄大多在15~50岁之间。病程最长者10年,最短者1星期,都曾不同程度的接受过中、西药物治疗。二、治疗方法和结果:再造散方药:淡附片10克,北细辛3克,川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10
1985年07期 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20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谢宗万;
<正> 二、中药品种在历代本草中的发展从上表历代综合性集成本草或当代中草药代表性著作所收载药物的总数逐渐增加这件事来看,就足以说明,中药品种是在历史演进的过程中在历代本草性
1985年07期 6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K] [下载次数:26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雷焰中;
<正> 我科自1982年起对急性牙周炎56例患者用中药清胃散加味治疗,经观察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一、临床资料,本组56例中,年龄最大者为48岁,最小为16岁,以21~35岁的中壮年为多。有23例曾在当地医院和本院中西医门诊服用中药及西药抗菌消炎治疗效果不显而用本方,其余33例直接用本方治疗。本组全部病例中均未配合局部冲洗药和其它药
1985年07期 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102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陈佑邦;
<正> 问:全国高等教育中医专业自学考试的准备工作进展情况如何? 答:高等中医自学考试,是广开学路,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多渠道培养和选拔中医人才的重要措施。为发展中医事业,提高现有中医人员的素质,检验历年来跟师学徒和自学成才的中医人员的业务水平,我部与教育部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商定,
1985年07期 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3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卫生部;
<正> 一、指导思想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国家考试,它既是对社会自学者进行的高等教育学历考试,又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与国家考试相结合的一种新的教育形式。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开设高等教育中医专业自学考试,既能检验历年来自学成才和跟师学徒的中医人员的水平,又能促
1985年07期 6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4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钱超尘;
<正> 一九八二年十月,卫生部在南京召开了全国高等中医院校中医药教材编审会议,成立了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编审委员会,组成了三十二门学科教材编审小组。《医古文》即是由编审委员会医古文编写小组编著,供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医、中药、针灸等专业使用的教材。目前,这本教材又列为全国中医自学考试用书。为了便于广大读者应用和便于教学,仅就教材有
1985年07期 6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K] [下载次数:12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近来收到大量的自学应试者来信,说新版《医古文》教材已脱销,因而影响了学习和复习。应读者要求,本刊请《医古文》编者摘选了练习题重点,将顺序刊登,并在下一期刊登上期练习题的答案,以供读者练习并掌握重点。
1985年07期 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3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珍玉;
<正>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院创办近三十年来的第一本中医基础正式教材,也被列为高等中医自学考试教材。为了使学者更好地掌握基础理论,特将其中须加深理解的几个问题加以说明。阴阳五行学说中的几个问题学习阴阳五行的内容,首先要明确阴阳五行的基本概念,阴阳五行学说的意义,以及五行的特性和对
1985年07期 72-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15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江幼李;
<正> 在《中医基础理论》考试中,有一类试题主要考察考生掌握基本概念的情况,重点考试考生的理解力、记忆力,我们把它叫做概念题。这类试题有时以解释名词术语的形式出现,有时又散在问答题中,看似容易,要回答正确又很难。笔者根据多年来命题阅卷情况,对常见错误,略举数例,归类分析如下:
1985年07期 7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8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正> 问:瓜蒌、半夏和附子,甘草和甘遂能否一起使用?(河南读者路良宇山东读者周建丰) 答:十八反是个有争议的药性理论,历来有人主张必须恪守;也有人认为不必绝对化,用之得当,还可发挥特殊疗效。许多古代方书中,都可找到含有十八反配伍的方剂。以甘草与甘遂为例:很可能古代《神农本草经》中,就认为二者相反;但在《金匮要略》
1985年07期 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5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树生;
<正> 宋刚(福州市缝纫机厂)同志: 你好!《中医杂志》社转来了你的信,来信谈及你正在参加《健康报》中医函授学习,并准备以后通过国家自学考试取得中医大专学历,这很好。现在中医振兴,正在广罗人才,希望你在自学成才道路上取得成
1985年07期 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17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俞长荣;
<正> 什么是中医特色,目前看法还不大一致。我认为,中医特色必须从传统理论和诊疗技术(包括民间经验)两个范围去探讨,而无论是理论还是技术,都要受实践的检验。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比较客观地揭示中医特色的全貌。一、宏观的思维:中医把人体看作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把“人”放在自然界的整体运动和广阔的动态平
1985年07期 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19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姜春华;
<正> 特色是什么?应该包含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必须是两种以上不同的形式与内容相比较,具有特殊风格的称为特色。独一的东西,它的形式和内容没有比较,便显不出它的特殊,就不能称特色。中医对疾病的认识,诊断方式,处方给药等方式,其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形成一套与西医不同的系统,称为中医特色。
1985年07期 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18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渡舟;
<正> 在衡阳会议上提出的“保持他发扬中医特色”的问题,是振兴中医的一项正确决策,得到了广大中医的拥护和欢迎。事实证明,在中医的队伍里,曾涌现出不少的高明理论家,有医经学派,经方学派,河间学派,易水学派,伤寒学派,温病学派等学术流派,他
1985年07期 78-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52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徐嵩年;
<正> 中医特色包括“天人相应”与“整体观念”;“审证求因”与“辨证论治”;“治疗法则”与“方剂配伍”。其中尤以治疗法则与方剂配伍格外精采,本文仅就这一方面谈些观点。治疗法则是根据临床症候,审证求因,在确定成
1985年07期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9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廷模;
<正> 仲景所用之枳实、桂枝,与目前习用药材之间,存在着同名异物现象。古今名称虽然相同,但药材品种发生了变化。了解其当时的药材实际情况,对于研究和掌握仲景的用药规律,继承和发扬其用药经验,是十分必要的。为澄清此二药名实方面的混乱认识,
1985年07期 79-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683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