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市中医学会蒐集整理老中医学术经验 孔伯华先生学术经验简介

    孔嗣伯;

    <正> 先父名繁棣,字伯华,别号不龟手庐主人(1885~1955年),原籍山东曲阜。少年刻苦讀书,随先曾祖宦遊于河北各地。先曾祖善岐黄之朮,先父耳濡目染,日久对于学医漸成所好焉。十六岁移居易州,得从蔡秋堂、梁純仁及浙之吳公諸前輩,研討《內經》及古人医籍。1910年就京师之邀,委职于外城官医院,与同事陈伯雅、

    1962年07期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1K]
    [下载次数:324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清热化湿二法在慢性肝炎治疗上的应用——附32例临床分析

    朱颜;陆天鑫;

    <正> 近年来文献报导根据中医辨証論治原則治疗慢性肝炎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文作者近两年来先后診治慢性肝炎40多例,摒棄診断可疑者外,其中32例均有明确的肝炎接触史,病程多在半年以上,有胃納不振、胁痛等自觉症状,辨証多呈热与湿的錯綜症象,肝脾肿大或肝功能有一項以上不正常,經过了长期治疗和随訪。茲就这些病例的情况,談談清热化湿二法的应用,請同道們指教。

    1962年07期 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下载次数:12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慢性肝炎和肝硬变的几点临床体验

    屠揆先;朱晓謌;邓蕴慧;承泉生;

    <正> 因传染性肝炎引起的慢性肝炎和肝硬化及因晚期血吸虫病引起的晚期肝硬化腹水,在临床上均属多見。1960年下半年度以来,本院住院治疗慢性肝病的病人,以传染性肝炎及血吸虫病引起的肝脏損害占絕大多数。現就我們对上述27例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的几点临床体驗,介紹如下。

    1962年07期 9-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下载次数:152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腐蚀疗法治疗淋巴腺结核的经验介绍

    常真;曲声华;

    <正> 目前对淋巴腺結核已軟化形成脓瘍或有瘻孔者,治疗效果常不够滿意。我所自1960年起采用中医腐蝕疗法对190例久治无效的本病患者进行了治疗观察,結果全部治癒。茲将初步的經驗体会及临床資料介紹如下,供同道們参考。

    1962年07期 12-14+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K]
    [下载次数:75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对瘀血证治的经验体会

    徐景藩;

    <正> 关于血的病理改变所引起的疾患甚多,归納之,不外乎血虛、血溢与血瘀三个方面。此三者間又有密切的联系。特别是血瘀一証可以泛見于多种疾病,在临床上具有相应的症状和体征,可用祛瘀活血的方药而获效。瘀血所病的范围极广,特別在內科疾患尤为多見。謹就个人对瘀血証治的体会,加以討論介紹,請予指正。

    1962年07期 1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9K]
    [下载次数:339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结节性动脉周围炎一例治验介绍

    李香英;吴仰松;章湘平;

    <正> 結节性动脉周围炎是一种較为罕見而严重的疾患,死亡率甚高。我院收治一例本病患者为三岁女孩,采用中药治癒,八个月后随訪未复发,特报导如下: 病例摘要患儿王×丽,女,3岁,住院号595524,于1959年11月20日入院(病历由其母代述)。患儿于十多天前跌落地下,次日右側上下肢稍浮肿,一周后漸加重,并伴有发热,面部四肢均肿

    1962年07期 19-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9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治癒小腿溃疡一例报告

    阎国瑞;

    <正> 我們曾治癒一例患下腿潰瘍二十余年的病人,他历經中西医治疗,未能收到效果。我們根据祖国医学理論,內外合治,仅仅在两个多月的时間里,将之治癒。茲将治疗方法介紹出来,以供同道們参考。

    1962年07期 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8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暑温病案讨论

    王苹芬;

    <正> 我們在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的临床教学中,开展病案討論,通过多次討論,大家认为不仅有利于巩固課堂知識,而且可以培养独立思考和分析研究的能力。茲将“中研一班”小儿急惊风病案討論的內容,加以整理,介紹如下,以供学习中医正在临床实习的同志們作参考。

    1962年07期 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下载次数:12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聿青先生伏暑案一则

    徐湘亭;

    <正> 清代无錫名医张聿青先生,擅治湿溫、杂病,生平临症处方,除經吳文涵、萧蛻、周鎮等編成医案二十卷行世外,向有遺案及論述未及編列,笔者于其姪孙联奎医师处得其家传残稿,吉光片羽,弥足珍貴,茲择其中比較完整而足資研究的医案一則,僭附按語以,供同好。王某伏暑案初診(八月二十三日):伏邪晚发,发热无汗,胸悶煩寃,虽經攻下,有形之积,未始不去,而內发无形之暑,依然未达,薰蒸于气分,热势

    1962年07期 25-26+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下载次数:203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医案选录(手术后无尿症一例)

    关幼波;危北海;

    <正> 病历摘要:周××,男,74岁,病历号2837。患者于1961年8月21日下午5时許突感惡寒发热,随即伴有陣发性腹痛,局限于右上腹部,噁心呕吐,吐出物为食物残渣,解黄色稀軟便一次,于次日下午皮肤出現明显黄疸,意識稍有朦胧,体溫39.3℃,脉搏124次/分,血压95/50毫米汞柱,在右肋緣下有15×12公分大小之肿物,压痛明显。白血球計数22600,中性89%,

    1962年07期 27-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17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略论《针灸大成》

    王雪苔;

    <正> 自宋代以来,針灸学有了进一步发展,尤其有明一代,針灸家輩出,著书立說者頗多。在这种情况下,就产生了汇集針灸文献的实际需要,明《秘阁书目》著录的《針灸集成》,徐凤的《針灸大全》,高武的《針灸聚英》,吳崑的《針方六集》等,就都是适应这种需要而編撰的。特別是公元1601年刊印的《針灸大成》一书,資料更为丰富,流传也較广,一向被針灸医者欢迎。因此,本文就对这部书作些考查和介紹。

    1962年07期 2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下载次数:369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从阴火谈到甘温除热

    颜文明;

    <正> “阴火”之說,創自李杲,在金元以前的祖国医学文献中,未見这一名詞。李氏《脾胃論》飲食劳倦所仿始为热中論提出:“脾胃气虛,則下流于腎,阴火得以乘其土位。”并拟訂了治疗阴火的“甘溫除热”法和有代表性的方剂——补中益气湯。阴火之名,虽創于李氏,其治疗法則实渊源于《內經》“劳者溫之”之旨,其方剂胎孕于仲景小建中湯。李氏并扩充了內容,如肺之脾

    1962年07期 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K]
    [下载次数:436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也谈阴火并论甘温除热

    夏桂成;

    <正> 《中医杂志》1962年第4期,刊載刘渡舟先生的“阳火与阴火証治”一文,閱后收益不小。笔者依照刘先生原意,在阴火方面,提出一些商榷性意見,順便談談甘溫除热。由于水平所限,可能有謬誤,盼望同道們指正。一、内伤脾胃,甘溫除热,是当前值得討論的問题。《中医杂志》連續刊载有关文章数篇,其认識大約有三:一是欧阳錡先生的中焦虛寒,阳气外越的发热;二是艺勇先生的元阳虛敗,阳損

    1962年07期 3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下载次数:644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陰囊溼疹的治疗经验介绍

    谢松林;王君伟;俞福林;

    <正> 我們曾治疗三例經各种中、西医疗法无效的阴囊湿疹患者,用棉籽樟脑洗剂三日全愈。制法及用法:用本棉花籽半斤;市售樟脑丸四分之一颗,先把木棉花籽放在臼内捣碎,与樟脑一同放入容器內,加水3000—4000毫升,燉一日一夜,待液汁变成紅色为止,待少冷片刻,用棉花浸液擦洗,一日6~10次。

    1962年07期 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18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我对麻黄运用的认识

    尚公序;

    <正> 麻黄是中医常用药物之一,具有发汗、解热、鎮咳、止喘之作用。历代医家有认为該药系发汗峻药,致心存顾虑,不敢輕易采用者,不乏其人。現将笔者对麻黄运用的认識,加以介紹,并請指正。一、麻黄是否为发汗重剂麻黄性微溫,味微苦辛,质輕浮,体空疏,气味俱淡,专走气分,能散肺經郁火,疏解肺气膹

    1962年07期 3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30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中药研究和临床工作的相互关系

    张之南;

    <正> 中药研究与临床实践是整理研究祖国医药学的重要途径,二者有十分紧密的联系。研究其間的关系有助于进一步认識中医药研究的意义和方向。并可更加明确临床工作的重要性及其对中药研究的影响。現仅就二者的关系,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1962年07期 3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K]
    [下载次数:8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

本网站版权归中医杂志社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邮编:100700  电话:010-64035632    京ICP备130400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