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鹿佳;朱燕波;史会梅;虞晓含;张笑梅;索艳风;李桐;严辉;李彦妮;
目的探求睡眠时间与中医体质类型的关系。方法以1114例健康体检人群数据库为基础,收集研究对象性别、年龄、婚姻、吸烟、饮酒、文化水平、运动水平、平均每天睡眠时间、慢性病史情况,体质调查采用中医体质量表进行评分,以体质类型得分为Y轴,以睡眠时间为X轴,绘制散点图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索睡眠时间与中医体质类型的关系。结果共有1065例纳入分析。睡眠时间与中医体质关系的散点图及拟合回归直线显示,睡眠时间与平和体质呈显著正相关(r=0.123,P=0.001),8种偏颇体质与睡眠时间呈负相关关系,其中气虚质(r=-0.065,P=0.029)、阳虚质(r=-0.081,P=0.007)、阴虚质(r=-0.058,P=0.04)、痰湿质(r=-0.062,P=0.038)、气郁质(r=-0.079,P=0.008)。排除性别、年龄、婚姻、文化水平、运动水平、吸烟、饮酒、慢性疾病史的多元线性回归的结果与此相似。结论睡眠时间与中医体质类型之间存在一定关联性,应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防止偏颇体质的形成。
2016年24期 v.57 2089-20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7K] [下载次数:929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0 ] - 张玉佩;杨钦河;邓远军;何毅芳;孔怡琳;
中焦湿热证是温病三焦辨证的重要证型之一,在消化系统疾病中占有重要地位。胃肠道微生态失衡引起的消化道临床症状与中焦湿热证的中医证候表现存在相似性。现代研究表明,胃肠道菌群失衡与易位可能是中焦湿热证的发病基础。临床上清热利湿中药防治中焦湿热证疗效确切,其机制可能通过多靶点、多途径的整体调控方式来实现胃肠道微生态的平衡。我们推测中焦湿热证的证候本质是胃肠道微生态失衡的重要体现,二者可能存在共同的微观物质基础。
2016年24期 v.57 2094-20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983 ] |[引用频次:49 ] |[阅读次数:0 ] - 王阶;段练;
临床上高血压病往往与糖脂代谢异常紧密联系,其与高血糖、高血脂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增加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危险和病死率。中医治疗具有多靶点、多途径整体综合调节特点,从高血压病伴糖脂代谢异常的中医病机入手,阐明肾虚证是高血压病伴糖脂代谢异常发展的重要阶段,并对补肾法治疗高血压病伴糖脂代谢异常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进行了总结,希望为高血压病伴糖脂代谢异常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可靠的方法。
2016年24期 v.57 2097-2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332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寇娜;薛梅;曲华;王铭铭;柴华;梁芳;史大卓;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中药方联合双联抗血小板(双抗)西药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历史性对照研究,治疗组为2013年11月至2015年12月门诊治疗的50例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患者,对照组选取2010年12月至2012年1月门诊服用双抗西药常规治疗(阿司匹林肠溶片每日100 mg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每日75 mg口服)的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患者50例。治疗组在服用双抗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中药,每日1剂。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周、3个月后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心绞痛评分、气虚血瘀证候评分及血瘀证评分,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及6个月随访时消化道不良反应例数及积分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4周、3个月后患者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心绞痛评分、气虚血瘀证候评分、血瘀证评分降低(P<0.05或P<0.01);与治疗4周后比较,治疗组治疗3个月后心绞痛评分、气虚血瘀证候评分、血瘀证评分降低更明显(P<0.05);随访6个月时治疗组消化道不良反应积分增高(P<0.01)。与对照组同时间比较,治疗组治疗4周、3个月后血小板聚集率、心绞痛评分、气虚血瘀证候评分、血瘀证评分降低(P<0.05或P<0.01),治疗3个月后、6个月随访时消化道不良反应积分减少(P<0.05)。结论益气活血中药方联合双抗西药治疗可进一步降低血小板聚集率,改善临床症状,减少双抗西药所致的消化道不良反应。
2016年24期 v.57 2108-2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571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施一春;张咩庆;沈醉;周传龙;季峰;
目的评价针灸对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辅助治疗作用。方法将148例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4例。治疗组给予针灸治疗,每次治疗30 min,每周3次,另外给予泮托拉唑肠溶胶囊每次40 mg,每日1次。对照组给予西医三联用药强化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8周,随防期为12周。在治疗前、治疗后和随防期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反流性疾病问卷(RDQ)、胃食管反流病问卷(GERDQ)评分,于治疗前及随访期进行胃食管反流病相关生活质量量表(GERD-HRQL)评分,并对其中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进行胃镜下炎症评分。治疗后判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63例、对照组60例完成了本试验。治疗组痊愈6例、显效19例、进步3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2.06%;对照组分别为1例、7例、42例、10例及83.33%,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的RDQ症状积分、频率积分、总积分及GERDQ评分在治疗后和随访期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并且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或P<0.01)。治疗组随访期GERD-HRQL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胃镜下炎症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但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疗法辅助质子泵抑制剂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提高临床疗效。
2016年24期 v.57 2113-2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644 ] |[引用频次:47 ] |[阅读次数:0 ] - 姚魁武;陈孟倩;刘甜甜;刘张静;王欣;郭宇;姜敏;王占荣;冯兴中;张良登;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辅助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2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心肾阳虚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予参附注射液40 ml/d静脉滴注辅助西医常规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2周应用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调查表(LHFQ)进行生活质量评价,并于治疗前、治疗1周与2周分别进行中医证候评分,以电话或门诊方式随访进行生存情况分析。结果治疗组治疗2周后中医证候疗效显效19例,有效22例,无效6例,恶化4例,总有效率80.39%;对照组分别为13例、21例、10例、7例及66.67%,两组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2周LHFQ总分均较本组治疗前下降(P<0.05)。两组治疗1周、2周中医证候总积分均较本组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2周治疗组中医证候总积分均低于同时间点对照组(P<0.05)。治疗组生存率为96.1%高于对照组的82.4%(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辅助西药常规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可提高临床疗效及生存时间,改善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
2016年24期 v.57 2117-2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K] [下载次数:707 ] |[引用频次:84 ] |[阅读次数:0 ] - 黄仁燕;陈勇;彭云花;芦亚峰;瞿胤;陆宏;张志君;郑德;
目的观察黄杏润肠片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轻中度慢传输型便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治疗组给予黄杏润肠片,对照组给予当归龙荟丸,两组均每次6 g,每日2次,连续治疗3周。治疗前后及停药1个月时观察两组患者排便时肛门梗阻感、便不尽感、排便费力程度、大便频率、每次排便时间、腹胀感、大便性状症状积分,并判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及停药1个月时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5.6%、82.2%,对照组分别为93.3%、8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及停药1个月时两组患者各症状积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治疗组治疗后和停药1个月时排便费力程度、每次排便时间情况积分均低于同时间点对照组(P<0.05)。结论黄杏润肠片治疗轻中度慢传输型便秘疗效确切,尤其在改善排便费力程度、缩短排便时间方面更为显著。
2016年24期 v.57 2121-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378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原萌谦;刘志诚;徐斌;
目的探索肥胖并发高脂血症中医证型的客观指标特征。方法纳入686例肥胖并发高脂血症患者,辨证为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脾虚湿阻证、痰湿内阻证、胃肠腑热证、阴虚夹瘀证。记录患者肥胖指标:体重、肥胖度、体质指数(BMI)和脂肪百分率;脂质指标: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脂肪-胰岛轴相关指标: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瘦素(FLP)、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β)、胰岛素敏感指数(ISI);自主神经功能指数;病因诱因。比较各证型患者的指标特征。结果肝郁脾虚证女性患者构成比高于其他证型(P<0.05);与肝郁脾虚证比较,脾虚湿阻证、痰湿内阻证、胃肠腑热证患者病程较长,痰湿内阻证患者体重及BMI均较高(P<0.05);与痰湿内阻证比较,肝郁脾虚证与胃肠腑热证患者年龄较低(P<0.05),阴虚夹瘀证BMI较低(P<0.05),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阴虚夹瘀型患者的LDL-C较低;与其他证型相比,胃肠腑热证患者的肥胖度较轻(P<0.05);与胃肠腑热证比较,脾虚湿阻型及痰湿内阻型患者TC较高(P<0.05);脾虚湿阻证患者的脂肪百分率高于脾肾阳虚证(P<0.05)。与其他证型相比,肝郁脾虚型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指数值最高(P<0.05)。胃肠腑热证、肝郁脾虚证的主要病因诱因分别为过食少动、情志因素(P<0.01)。结论肝郁脾虚证患者与脂肪-胰岛轴紊乱相关;痰湿内阻证患者体重、BMI及LDL-C最高;脾虚湿阻证患者脂肪百分率、TC最高;胃肠腑热证患者肥胖度最轻,副交感神经活动最强;阴虚夹瘀证患者HDL-C最低。
2016年24期 v.57 2124-2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564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袁斓;陈惠娜;江蓉星;潘姗姗;邹俊;郭小平;丁志清;
目的探讨活血通络汤治疗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96只日本大耳兔随机分为预防+治疗组、治疗组、模型组、空白组,每组24只。采用臀部肌肉注射醋酸泼尼松龙8 mg/kg方法制备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模型。从第2周开始,预防+治疗组喂服活血通络汤饲料,其余各组喂服普通饲料,每日1次,连续1周。从第3周开始,预防+治疗组和治疗组均喂服活血通络汤饲料,模型组、空白组均喂服等量普通饲料,每日1次,连续6周。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兔股骨组织中碱性磷酸酶(AKP)、骨钙素(BGP)、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 FGF)、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及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PDGF-B)的表达情况。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股骨组织TGF-β1、b FGF、BGP、BMP-2、PDGF-B含量明显降低,APK含量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预防+治疗组、治疗组股骨组织TGF-β1、b FGF、BGP、PDGF-B含量明显升高,APK含量明显降低,预防+治疗组BMP-2含量明显升高(P<0.05或P<0.01)。结论活血通络汤可能通过上调骨组织中BGF、TGF-β1、b FGF、PDGF表达,下调APK表达,从而促进骨坏死的修复。
2016年24期 v.57 2130-2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195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贾琳;王亚利;杨倩;张明泉;师旭亮;李博林;
目的探讨卫气虚证胸腺代谢组学的特征性代谢标志物及玉屏风散的干预作用。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10只。正常组常规饲养,模型组给予疲劳联合寒热交替法复制大鼠卫气虚证模型,治疗组每日造模后灌服玉屏风散中药配方颗粒剂25 g/(kg·d),连续7天。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联用仪(HPLC-MS)检测各组大鼠的胸腺代谢物,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对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各组大鼠胸腺代谢组学原始谱图和数据,确定潜在标志物及其变化趋势。结果皮质醇、环腺苷酸、硫胺、棕榈酸、高肌肽、天门冬氨酰苏氨酸、富马酸二甲酯、腺嘌呤8种差异代谢物为正常组区分模型组的可能标记物,其中棕榈酸在模型组呈上升趋势,其余物质在模型组呈下降趋势;治疗组的这8种差异代谢物向正常组回归,棕榈酸在治疗组显著回落,其余物质显著回升。结论皮质醇、环腺苷酸、硫胺、棕榈酸、高肌肽、天门冬氨酰苏氨酸、富马酸二甲酯、腺嘌呤共同构成了卫气虚证大鼠的胸腺代谢组学特征性标志物,而玉屏风散具有回调以上物质在胸腺内紊乱代谢的作用。
2016年24期 v.57 2134-2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6K] [下载次数:606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周波;陈瑞芳;
国医大师邓铁涛根据数十年的养生经验形成了独特的养生思想。邓老以"治未病"为养生指导思想,提倡"养生重于治病",主要从其养德、养心、运动、饮食、起居等方面进行探讨,强调调养脾胃和保养阳气的重要性。养生的目的是调形养神,形与神俱,而尽终天年。
2016年24期 v.57 2146-2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80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王亚楠;牛亚华;
史国公药酒是历史悠久且目前仍广泛使用的著名酒剂成药,近年来其来源还被误传。在查阅大量中医古籍文献的基础上,考证了史国公药酒的来源,探讨了其组方成分、制作方法、用法用量以及演变过程。证实该药酒的出现不晚于至元十七年,即公元1280年;其组分和制作方法不同,文献记载也有差别,尤其是清代中期以后变化较大。本研究希望对该药酒的传承与改进提供参考。
2016年24期 v.57 2148-2151+2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579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刘涛;张毅;李娟;李金田;赖乾;曾启宇;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所涉及药物煎服及药后调摄,论述详备,对疾病的影响确切,对疾病的向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继承和发扬张仲景所提出的煎药方法,正确运用药物的煎服理念,才能切中病情,充分发挥药效,从而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
2016年24期 v.57 2152-2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476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张耀圣;李彩芬;
"一源三岐"是指冲、任、督脉共同起源于胞中,在女子为"女子胞",在男子应为"男子胞"。旁证现代医学的分析法研究成果,提出无论从位置、功能、临床等方面都可以推证,前列腺是等同于"男子胞"的奇恒之腑,冲、任、督脉源于前列腺,分属于前列腺三个主要分区,即任脉络属于移行区,冲脉络属于中央区,督脉络属于周围区。在这一理论指导下,从临床实际出发,论述了男子胞(即前列腺)疾病的特点、发病机理及治疗方药。
2016年24期 v.57 2155-2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634 ] |[引用频次:45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