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讨

  • 从哥德尔的不完全定理论五行学说相生相克的不一致性

    马思思;贾春华;郭瑨;

    为了揭示五行相生相克学说的不一致性,探求五行相生相克学说的正确应用方法,引用哥德尔不完全定理分析五行相生相克之间深层次的关系,继而应用玻尔的互补原理寻求五行相生相克使用的正确途径。提示五行相生学说的出现,使得五行相克学说变得相对完全,而此相对的完全性导致了五行相生与相克的不一致,因而两者不能在同一条件下同时应用。尽管如此,但不可舍弃任何一方,只有两者互补应用才能构成完备的五行体系。

    2016年22期 v.57 1891-18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474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本草纲目》整理研究的再思考

    张志斌;郑金生;

    《本草纲目》的整理已有多个版本,但是通过调查研究,向各方专家咨询及多次业内讨论商议,发现仍然有进一步提升的研究空间,包括影印与校点相对照、繁体字竖排、全式标点(新式标点,加上书名线与专名线)、保留李时珍的版式用意、同版多底本核校5个方面。这些问题的解决,对《本草纲目》研究的存真与深化,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6年22期 v.57 1896-19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8K]
    [下载次数:1287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气与线粒体的相关性探析温病卫气营血传变机制

    林飞;奚肇庆;谢劲松;谢妙玲;任伟华;

    卫气营血辨证作为温病的辨证纲领,对于辨析温病病因病位、发展、传变、愈后有着重要的作用。线粒体作为真核细胞的细胞器,具有独立的遗传系统,涉及到机体生、长、壮、老、已多个阶段的多个代谢过程。基于温病"卫气营血"理论和"气与线粒体"的相关性,分析卫气营血传变证候发展规律,机体微体和整体的变化,以及卫气营血、线粒体、病毒同先天免疫系统之间的相关性。卫气营血的传变可能是以病毒通过RIG-I/MAVS通路引起线粒体衰变,促发机体先天免疫系统的方式,影响多脏器、多系统的病变。中药则通过保护线粒体结构,调节线粒体功能,影响MAVS进而提高机体天然免疫驱邪外出,从而发挥气的防御作用。

    2016年22期 v.57 1901-19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875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当代名医

  • 袁今奇治疗冠心病经验

    袁洪文;边文贵;何念善;杨百京;邹楠;周云;杨军用;徐彤;王新莉;袁今奇;

    袁今奇认为,冠心病的发生,初始因痰浊阻碍血运,渐之形成痰瘀痹阻心脉;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为癥积,治以化痰逐瘀、扶正消癥;临证分痰、瘀及轻、中、重不同证候而分别治疗。对冠心病心绞痛的诊治应分清寒热,不宜皆用温通法治之,热痛大致可分为气郁化热、心火上炎,湿热偏盛、夹杂阳虚,痰瘀痹阻、阳明腑实。重视素食为先,营养合理搭配,维持体内供需平衡,是防止冠心病发生、发展的重要饮食模式。

    2016年22期 v.57 1907-19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464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王书臣治疗尘肺经验

    周伟;崔云;樊长征;苗青;李旭;徐鹏翔;

    尘肺是由于在职业活动中长期吸入大量二氧化硅、煤尘或其他粉尘,在肺内储留导致肺部出现弥漫性的矽结节、纤维化改变的一种全身性病症。王书臣认为,本病由于粉尘凝结伤肺,渐至瘀血痹阻肺络,耗伤正气,乃邪实致病,因实而致虚,形成邪实正虚,虚实夹杂,使得尘肺病缠绵反复、迁延不愈。临证治疗以活血化瘀贯穿始终,辅以通络宣痹、补肾益气。

    2016年22期 v.57 1910-1912+19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395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思路与方法

  • 基于扶阳思想探讨老年性痴呆的次第治疗

    唐农;吴林;胡跃强;杨惠丹;

    阳虚是诸病的主要发病之因,痴呆的论治亦不离阴阳之论。提出"次第治疗"老年性痴呆的原则,认为该病的治疗应结合临床分期,初期以上焦肺脏为病位,痰浊蒙窍为主,以宣通肺气、升清降浊为法;中期以中焦脾胃为病位,瘀血内阻兼见心脾阳虚,以活血化瘀兼温补脾阳为法;后期以下焦肾脏为病位,总归为元阳衰弱、化阴不足,以填精补气、温固下焦元阳为法。如此则阴阳和,从而取得良好疗效。

    2016年22期 v.57 1913-19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832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从2013年欧洲心脏病协会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管理指南谈冠心病络风内动-心脉瘀阻理论

    李红梅;孔维颖;孙孟琼;王显;

    2013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SCAD)管理指南重新定义了SCAD的发病机制,指出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或痉挛是SCAD发病的重要原因,需密切关注冠状动脉微循环及心肌细胞水平的再灌注。由于目前微血管功能障碍机制尚未明确,仍需探索包括中医药在内的多种治疗方法。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或痉挛与中医"络脉为病"相似,具备多虚、多瘀、多变特点,加之其病理变化极具风证表现,提出络风内动病机理论,认为心脉瘀阻是SCAD的基本病机,而络风内动是其重要补充,络风内动-心脉瘀阻互为因果、合而为害,最终可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等心血管急危重症的发生。

    2016年22期 v.57 1917-1920+19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495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的临床运用

    王振宇;姚海强;王琦;

    分析"辨体为主""辨病为主""辨证为主"的辨证方法,总结"三辨模式"的常规应用模式。即应以辨病为先,抓住疾病主要病机,明辨主病,制定主方配合专药,同时结合患者体质特征和证候特点加减用药;待病情缓解后,逐渐转向以辨体为主,结合辨证、辨病,巩固疗效。

    2016年22期 v.57 1921-19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1482 ] |[引用频次:88 ] |[阅读次数:0 ]
  • 小青龙汤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应用

    吴建军;李欣;秦阳;姜良铎;靳锐锋;邱岳;

    从方证相关的角度探讨小青龙汤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中的应用。小青龙汤可广泛应用于COPD外寒内饮证、痰湿(饮)阻肺证患者,无论急性加重期或稳定期,符合小青龙汤证者皆可加减应用,症见咳嗽、痰稀量多、甚或喘息、气短、呼吸困难等。以寒饮兼有表寒者最宜。

    2016年22期 v.57 1925-19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990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0 ]

方法学与临床评价

  • 针灸治疗失眠症伴抑郁焦虑的临床研究评价

    田鸿芳;王雷;周清辰;唐杰;秦秋果;吴江昀;孙旖旎;张圆媛;赵吉平;

    目的分析国内外针灸治疗失眠症伴抑郁焦虑的文献,为提高该领域临床报告质量提供依据。方法系统检索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发表的国内外针灸治疗失眠症伴抑郁焦虑的临床研究文献,从有无对照、是否随机分组、是否有明确的中西医诊断标准、样本量、干预措施、干预周期、疗效评价方法、远期疗效评价与随访、有无描述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信息提取与分析。结果共纳入符合标准的19篇文献,其中中文文献16篇、英文文献3篇。17篇文献为随机对照试验。12项研究采用CCMD-3作为西医诊断标准。干预措施方面,12项研究单纯采用了针刺或电针治疗。纳入文献干预周期为20天~6周。观察指标方面,分别有14项研究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和抑郁自评量表(SDS),11项研究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AS)。12项研究统计了总有效率,且均显示试验组高于对照组。仅2项研究有随访,有6项研究描述了不良反应与病例脱落情况。结论国内外针灸治疗失眠症伴抑郁焦虑的临床研究大部分采用随机对照方法,但诊断标准不统一、干预措施多样、干预周期偏短、缺乏远期疗效随访、大多未描述不良反应及脱失率,其临床研究设计有待进一步提高。

    2016年22期 v.57 1929-19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2027 ] |[引用频次:68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心仁神安胶囊治疗失眠阴虚火旺挟痰证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临床研究

    刘芳;姜亚军;常诚;邹建东;熊宁宁;

    目的评价心仁神安胶囊治疗失眠阴虚火旺挟痰证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方法,115例患者分为治疗组57例,对照组58例,两组均在进行睡眠卫生教育的基础上,治疗组加服心仁神安胶囊,对照组加服安慰剂,均每次3粒,每日3次,连续28天。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总分及7因子积分、中医症状积分,并于治疗后评价两组患者疾病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组疾病疗效总有效率、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70.18%、49.1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0.69%、5.17%(P<0.01)。两组治疗后PSQI总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且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除因子Ⅵ催眠药物外,两组患者治疗后PSQI其他各因子得分分布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因子Ⅰ主观睡眠质量、因子Ⅱ入睡时间、因子Ⅲ睡眠时间、因子Ⅳ睡眠效率、因子Ⅶ日间功能障碍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1)。除对照组的胸脘痞闷症状外,对照组与治疗组各中医症状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治疗组除口苦、耳鸣、盗汗、腰膝酸软外各中医症状积分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心仁神安胶囊治疗失眠阴虚火旺挟痰证疗效确切,能显著改善患者症状。

    2016年22期 v.57 1934-19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534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复方竹叶石膏颗粒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49例疗效观察

    李明伟;路军章;杜岩;沈辉;张贤华;

    目的观察复方竹叶石膏颗粒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00例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口服复方竹叶石膏颗粒,每次12 g,每日3次。对照组口服口炎清颗粒,每次6 g,每日2次。两组均服用7天或14天。治疗前后观察溃疡疼痛指数(VAS评分)、平均溃疡期,并判定短期疗效;治疗结束后每个月电话随访1次记录溃疡有无复发,若复发则记录总间歇时间、溃疡数等,连续随访6个月以判定长期疗效。结果治疗组完成统计49例,对照组完成统计48例。治疗组短期疗效总有效率为87.8%,高于对照组的70.8%(P<0.05)。治疗组停药6个月内复发率为34.7%,长期疗效总有效率为91.8%,均优于对照组的60.4%、77.1%(P<0.05)。治疗后两组平均溃疡期缩短、VAS评分均显著降低、总间歇时间均延长、总溃疡数均减少,且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用药期间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复方竹叶石膏颗粒可促进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愈合,缓解疼痛,短期和长期疗效均优于口炎清颗粒,且安全性良好。

    2016年22期 v.57 1939-1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368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狼毒方熏洗联合复方青黛胶囊口服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31例临床观察

    徐平;丁佩军;张慧敏;

    目的观察狼毒方熏洗联合复方青黛胶囊口服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1例银屑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狼毒方熏洗联合复方青黛胶囊口服,对照组给予复方青黛胶囊口服,两组疗程均为8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评价临床疗效及两组痊愈患者停药后3、6个月的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PAS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愈显率为83.87%,总有效率为93.55%;对照组分别为60.00%及86.67%。治疗组愈显率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痊愈患者停药后3、6个月的复发率均为7.14%,对照组分别为20.00%、40.00%,治疗组总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狼毒方熏洗联合复方青黛胶囊口服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的临床疗效优于复方青黛胶囊单用,安全性良好。

    2016年22期 v.57 1943-19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469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透灸联合阿普唑仑片治疗失眠115例临床观察

    张玉峰;叶坤英;高希言;

    目的观察透灸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30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15例,对照组给予阿普唑仑片口服,每次40 mg,每日1次,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选取百会、四神聪、膈俞、心俞、脾俞、肝俞、神道穴透灸,每日1次,两组均治疗20天。治疗前后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观察两组患者睡眠质量及睡眠效率,并于治疗后判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完成治疗105例,对照组99例。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1.4%,对照组总有效率83.8%,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睡眠质量、睡眠效率均有改善(P<0.05或P<0.01);两组治疗后睡眠质量比较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1),睡眠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透灸联合阿普唑仑片能够显著提高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和睡眠效率。

    2016年22期 v.57 1946-19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367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证候·诊断

  • 胃癌脾虚证唾液蛋白指纹图谱分子诊断模型研究

    谢梦洲;贺佐梅;黄飞娟;周小青;吴正治;

    目的研究建立胃癌脾虚证唾液蛋白质指纹图谱新型分子诊断模型。方法采集未经手术和放化疗治疗的57例胃癌患者(脾虚证组40例,非脾虚证组17例)、45例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的唾液标本,用弱阳离子交换型(WCX)纳米磁珠联合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技术进行检测,获得各组标本的蛋白指纹图谱。比较各组唾液蛋白质质谱数据,找出胃癌脾虚证组与正常对照组、胃癌脾虚证组与胃癌非脾虚证组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表达蛋白质峰;采用决策树算法计算出多个变量即质荷比(m/z)变化对两组样本的判别价值,确定最优化的诊断模型。结果胃癌脾虚证组与正常对照组唾液蛋白质质谱比较共有106个差异蛋白质峰有统计学意义,胃癌脾虚证组与胃癌非脾虚证组唾液蛋白质质谱比较共有6个差异蛋白质峰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筛选建立了由m/z为5439.67、2411.67、3619.18共3个主要差异蛋白峰组成的胃癌脾虚证诊断模型;临床回代检验该模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达100%和93%;交叉验证法进一步验证诊断模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和89%。结论基于WCX纳米磁珠结合MALDI-TOF-MS技术建立的胃癌脾虚证唾液蛋白质组无创性分子诊断模型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对胃癌脾虚证的诊断具有良好效率。

    2016年22期 v.57 1949-19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K]
    [下载次数:311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实验研究

  • 卫气月生理变化周期中大鼠血浆代谢标志物的特征

    李博林;王亚利;张明泉;王鑫国;贾琳;闫翠环;曹文利;师旭亮;

    目的探讨卫气月生理变化的潜在代谢标志物。方法以秋分日所在的农历月确定月初(农历八月初一)、月中(八月十五)及月末(八月三十)。将10只SD大鼠分别在相应日期的正午12:00眼眶后静脉丛采血,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测血浆代谢物,利用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各组之间血浆代谢组学数据,探索各组之间差异性代谢标志物,推测卫气月生理变化的潜在标志物。结果与月中比较,月初有7种差异代谢物为区分两组的可能标志物,月末有8种差异代谢物为区分两组的可能标志物;与月末比较,月初有9种差异代谢物为区别两组的可能标志物。推测其中的二十碳五烯酸、皮质醇、脯氨酸和富马酸二甲酯4种差异代谢物为卫气月生理变化的潜在差异性标志物。结论卫气的月生理变化可能与脂质代谢、氨基酸代谢密切相关,并可能受到激素水平变化的影响。

    2016年22期 v.57 1954-19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K]
    [下载次数:232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化瘀祛痰方对高脂血症大鼠肝脏自噬小体形成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影响

    张妮;贾连群;杨关林;宋囡;王志丹;马艺鑫;王俊岩;曹媛;

    目的探讨化瘀祛痰方治疗高脂血症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高脂血症组、化瘀祛痰组,每组10只。采用高脂饲料喂饲法制备高脂血症模型后,化瘀祛痰组予化瘀祛痰方煎剂10 ml/(kg·d),空白对照组、高脂血症组给予等体积的磷酸盐缓冲生理盐水灌胃。30天后检测大鼠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HE及油红O染色观察肝脏形态变化及肝脏脂质沉积,PCR array筛选大鼠肝脏自噬小体形成信号通路的相关差异基因,Realtime PCR检测泛素样结合通路Atg12-Atg5通路和LC3-PE通路上的相关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高脂血症组大鼠肝细胞脂质沉积,胞浆内见脂肪空泡;化瘀祛痰组大鼠肝脏脂滴减少。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高脂血症组血清TC、LDL-C水平显著升高、HDL-C水平显著降低(P<0.01);与高脂血症组比较,化瘀祛痰组血清TC、LDL-C、HDL-C水平均显著改善(P<0.05或P<0.01)。PCR array结果显示,在参与自噬小体形成的基因中三组比较发生差异性改变的基因有10个。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高脂血症组Atg16l1、Atg3、Atg4c、Atg5基因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或P<0.01);与高脂血症组比较,化瘀祛痰组Atg16l1、Atg3、Atg4c基因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上升(P<0.05)。结论化瘀祛痰方可能通过调节高脂血症大鼠肝脏自噬小体形成信号通路相关基因Atg16l1、Atg3、Atg4c、Atg5 mRNA的表达,从而改善高脂血症大鼠肝脏脂质损伤。

    2016年22期 v.57 1959-1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9K]
    [下载次数:631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当前运气学说研究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邢玉瑞;

    通过对现代运气学说研究成果的系统梳理、分析,归纳出当代运气学说研究存在的复杂性问题,包括认识简单化、科研方案设计欠合理、研究结果的相互矛盾、研究结论不合逻辑、模式推演的低水平重复、科学精神欠缺而过高评价等。提出运气学说的研究应该继承其合理的思想内核,抛弃干支推算等不科学的成分,进一步开阔研究视野与思路,充分借助现代多学科的方法与技术开展更广范围的协同研究,争取取得创新性的知识、技术成果。

    2016年22期 v.57 1964-19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769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信息窗

  • 二十年创新驱动跨越发展,官产学研用助力健康中国——《中药现代化二十年(1996—2015)》出版

    <正>10月23-25日,第五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在成都成功召开。在政府论坛上举行了《中药现代化二十年(1996—2015)》新书发布。该专著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和科技部陈传宏司长主编,全国近200名活跃在中药科研工作第一线的专家参与编写。技术总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桑国卫院士题写书名,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王国强作序。

    2016年22期 v.57 19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442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百家园

  • 中医心理发展治疗的理论与方法溯源

    冯帆;王处渊;刘学;汪卫东;

    中医心理发展治疗以异常发展心理理论为理论基础,以阻抗意念导入疗法为治疗技术。在其理论与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吸取了传统中医心理治疗的精髓,体现了中医心理学的特色。本文围绕着传统中医心理治疗在中医心理发展治疗中的体现展开讨论。

    2016年22期 v.57 1971-19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913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论中药归经本质与“焦点”学说

    时文远;王正君;杨照华;涂焱华;施斌;

    关于中药归经理论的本质一直存在争议,其在临床中的实际意义也说法不一,甚至部分学者对其客观性持怀疑态度。有学者试图通过现代实验学方法证实其科学性,但其结论与中医学的初始思想是否相吻合无从验证,因而难以被学界认可。基于中药学的归经理论和中药的药效学特点,融合多学科理论知识总结认为,中药的归经理论是对中药药效作用的高度宏观概括,是中药对人体各个方面影响作用的综合结果,其中包涵着古代医家临床实践的结晶,并将其概括为"焦点"学说。

    2016年22期 v.57 1974-1975+19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522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病例报告

  •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长期依赖西药助眠患者1例

    吴雪丽;李贻奎;

    失眠严重依赖镇静催眠药及抗精神病药、抗焦虑药、抗抑郁药等助眠者,长期服用易产生消化道反应及肝、肾功能损伤等多种不良反应。介绍1例服用8年佐匹克隆片、奥沙西泮片、氯硝西泮片等药物助眠的患者,运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6周后,续减、停服多味西药,患者睡眠恢复正常,其他如烦躁、腹背热、腹胀、便秘等症状均明显好转。

    2016年22期 v.57 1976-19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373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标准与规范

  • 支气管哮喘中医证候诊断标准(2016版)

    李建生;王至婉;

    <正>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简称哮喘,是由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多种气道炎性细胞和气道上皮细胞、平滑肌细胞等结构细胞及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疾病。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常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并引起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常存在典型的呼吸道症状:1)超过1个症状(喘息、气短、胸闷和咳嗽),尤其在成人

    2016年22期 v.57 1978-19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3704 ] |[引用频次:492 ] |[阅读次数:0 ]

  • 第31次全国特色医疗名医学术交流暨肝病糖尿病论坛通知

    <正>为总结交流中医药特色医疗在治疗肝病、糖尿病方面的新经验新成果,由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特色医疗分会和北京聚医杰医药科学研究院联合主办,定于2016年12月17日—18日(16日报到)在广东深圳市召开本次会议,特邀请有特色医疗技术的名医、乡村中医、民间中医,尤其是在肝病、糖尿病方面有专长者参会交流。

    2016年22期 v.57 19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1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

本网站版权归中医杂志社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邮编:100700  电话:010-64035632    京ICP备130400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