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晓宇;张哲;杨关林;
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其理论研究是中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脾藏象理论的研究,不是缺乏理化指标,而是缺乏对理化指标的正确解读,缺乏发现相关指标隐性关联的方法,缺乏构建整体有机的脾藏象理论体系的思维方式。通过系统论的原理分析中医脾藏象理论的相关内容,探讨脾藏象内部深蕴的整体相关性、有序性、动态性、层次性、自组织性等原则,从而揭示脾藏象理论与系统论思想的相通性。
2016年19期 v.57 1621-16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96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张金生;张宝霞;张阳阳;
基于历代医家对活血化瘀治法的认识以及对现代活血化瘀治法研究成果的理论分析,构建和完善活血化瘀"祛瘀血"和"生新"理论,提出了活血化瘀"肾属性"的理论假说。明确活血化瘀之"祛瘀血"层面包含"活血、行血、祛瘀、通络","生新"层面包含"生新血、生新物、生新脉、化旧生新"。活血化瘀治法之"肾属性"为具有修复和重建脏腑功能的"骨髓之精"和"脏腑之精"特性,是活血化瘀治法"祛瘀血"层面和"生新"层面的相互联系的中心环节。该假说的提出可阐明活血化瘀治法"疏其气血,令其条达"的"祛瘀血"层面和"复其真气,化旧生新"的"生新"层面相互联系的微观机制和物质基础。
2016年19期 v.57 1626-16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722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 宋佳;张戬;
采用传统文献研究及数理统计方法,对明代13位医家临床应用黄连的剂量特点以及适应证进行研究。总结出黄连是明代医家临床常用的清热之品,黄连在明代的平均用量约4.8 g,最常用量约3.7 g,最大用量约18.5 g,常用剂量范围为0.7~18.5 g,且不同医家呈现不同的剂量特点。黄连在明代主要用于治疗痞证、痰证、血证、下痢、泄泻、消渴、呕吐、鼓胀以及痈疽疮疡、时疫热毒等各科疾病。应用广泛、配伍灵活是明代医家应用黄连的特点。
2016年19期 v.57 1630-1633+16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387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杨柱;唐东昕;郭斌;吴曦;王镜辉;金露露;黄雯琪;杨兵;
目的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国医大师刘尚义治疗恶性肿瘤用药规律进行分析,从而总结刘尚义诊治肿瘤的学术经验。方法收集2013年8月至2014年4月就诊于刘尚义国医堂门诊的肿瘤患者1220例,采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统计药物使用频次,对患者的年龄、性别、恶性肿瘤的种类进行统计,并采用关联规则、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结果 1220例患者共涉及用药234味,使用频次在100次以上的药物共25味,前5位分别是莪术(1207)、鳖甲(1203)、冬凌草(1147)、葎草花(502)、生地黄(345)。药物组合出现频次前5位的分别是鳖甲、莪术(1201),莪术、冬凌草(1129),鳖甲、冬凌草(1126),莪术、鳖甲、冬凌草(1124),冬凌草、葎草花(404)。基于改进的互信息法的药物间关联度前5位依次为熟地黄、薏苡仁(0.023183),熟地黄、黄连(0.016410),生地黄、木香(0.015598),山茱萸、木香(0.015379),玉竹、厚朴(0.015181)。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的药物核心组合共计16组,主要有郁金、紫菀、佛手,炙麻黄、蔓荆子、桑白皮,茵陈、茜草、刘寄奴,苍耳子、甘草、桔梗,法半夏、瓜蒌皮、黄连,冬葵子、萆薢、土茯苓,冬凌草、莪术、葎草、鳖甲,熟地黄、黄芪、山茱萸、石斛。结论刘尚义治疗恶性肿瘤以益气养血扶正为主,兼以化瘀抗癌,并通过药物分析印证了刘尚义"引疡入瘤""从膜论治"的学术特点。
2016年19期 v.57 1641-16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K] [下载次数:1507 ] |[引用频次:60 ] |[阅读次数:0 ] - 柳红芳;张向伟;张先慧;
审因论治是中医重要的治疗原则,其本质就是治病求本、审机论治。现有中医病因学说过于宽泛、模糊,缺乏针对性,故针对糖尿病肾病从审病因、审证因、审症因三个层次论述,更能增加临床治疗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提出糖尿病阴精亏虚是糖尿病肾病的病理基础,这个病因引起并决定了糖尿病肾病的病机进展,是区别于其他肾脏病的病机特点,糖尿病肾病审证因就是找出引起当前证候的隐性病机,审症因是改善临床症状的保证。
2016年19期 v.57 1646-1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675 ] |[引用频次:42 ] |[阅读次数:0 ] - 庞德湘;郑健;陈滨海;姚成;周少玲;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简称肺癌)为多病因相互作用的结果,病机复杂,正虚与邪实随病情进展而演变,故中医治疗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指导下亦应因变而治。在继承前贤学术思想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临证心得,提出了肿瘤的中医"群段"分治思想,将肺癌的诊疗概括为纯中医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两大类,纯中医和围手术期、无瘤生存、带瘤生存4个群体,共计早期阶段、中期阶段、晚期阶段、手术前阶段、手术后阶段、辅助化疗阶段、无瘤康复阶段、新辅助治疗阶段、姑息抗癌治疗阶段、中药维持治疗阶段、姑息性症状控制阶段、临终前阶段13个阶段,为中医药参与肺癌的全程管理提供参考。
2016年19期 v.57 1649-16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435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焦爽;柴倩云;李春梅;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西医学相结合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治疗中,中医个案报告的内容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通过对目前中医个案报告中诊疗信息报告存在问题的总结与分析,提出诊断信息是个案报告的基础,是其科学性与真实性的客观保证;治疗信息是个案报告的核心,是其学术水平与价值的集中体现;疗效判定信息是个案报告的关键,是个案报告价值评判的依据。应在准确、翔实记录中西医诊断、治疗信息的基础上,着重发挥中医诊断特色与治疗优势,使中医个案报告真正起到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拓宽诊疗思路、促进理论发展与创新的作用。
2016年19期 v.57 1653-16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497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何乾超;陈炜;刘泰;胡跃强;夏猛;吴林;黄德庆;梁妮;
目的观察柴胡疏肝汤加浙贝母治疗难治性癫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难治性癫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根据不同发作类型选服常规剂量的抗癫痫西药。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柴胡疏肝汤加浙贝母,每日1剂,早晚各1次。两组疗程均为16周,随访24周,于治疗前8周、治疗8周后、治疗16周后、随访期(疗程结束后每8周随访1次,共随访3次)比较两组患者癫痫发作频率和脑电图异常率,并于治疗16周后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8.33%优于对照组的76.67%(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治疗与随访不同时间点平均癫痫发作的频次及脑电图异常率均较治疗前有下降(P<0.05);且治疗组治疗与随访不同时间点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柴胡疏肝汤加浙贝母治疗难治性癫痫效果显著,可降低癫痫发作频率,改善脑电图情况。
2016年19期 v.57 1662-16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465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0 ] - 苗柳;袁强;崔建美;张爱国;董玉山;任晨晖;王松松;仲伟静;王惠;王志文;
目的观察麝香乌龙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14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9例与对照组55例,两组患者均口服来氟米特片,每次10 mg,每日2次。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麝香乌龙丸,每次3 g,每日2次;对照组加服白芍总苷胶囊,每次0.6 g,每日3次;两组均治疗2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并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1、2个月两组肿胀关节数、压痛关节数、晨僵时间、中医证候积分、疼痛指数以及类风湿因子(RF)、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变化,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53%,对照组总有效率89.09%,两组疗效等级的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的肿胀关节数、压痛关节数、晨僵时间、中医证候积分、疼痛指数和患者对病情的整体评估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2个月后两组的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时明显降低(P<0.05)。治疗1个月治疗组肿胀关节数、压痛关节数、中医证候积分、疼痛指数、患者对病情的整体评估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2个月后治疗组患者的压痛关节数、中医证候积分、疼痛指数、患者对病情的整体评估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对照组的晨僵时间改善情况优于治疗组(均P<0.05);治疗后两组肿胀关节数及RF、ESR、CRP和抗CCP抗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麝香乌龙丸能迅速缓解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急性症状,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2016年19期 v.57 1666-16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319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刘美颖;李琰峰;仇小欢;高艳;焦扬;
目的评价温阳化痰穴贴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的临床疗效。方法筛选社区COPD患者220例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10例。对照组给予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温阳化痰穴贴,于农历头伏、中伏、末伏每伏的第1天开始,每伏各连贴3天,每次贴敷6~8 h。两组疗程均为2年,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并于治疗前后评价两组中医症状、生活质量、肺功能。结果治疗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90.9%,对照组75.4%,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治疗组中医症状咳嗽、咯痰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较同时间点对照组咯痰评分降低更为明显(P<0.05)。治疗后治疗组生存质量中生理功能、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总体健康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对照组生理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较治疗前提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躯体疼痛、活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总体健康较对照组提高更为明显(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组间及组内肺功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阳化痰穴贴联合常规疗法可改善COPD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较单纯常规疗法效果更佳。
2016年19期 v.57 1670-16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539 ] |[引用频次:45 ] |[阅读次数:0 ] - 张玉峰;钟丹;党中勤;郭巍;
目的观察葆肝康配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6例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患者口服恩替卡韦分散片0.5 mg,每日1次;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葆肝康配方每日1剂,早晚饭后1 h分两次冲服。两组疗程均为2个月。治疗前后分别观察两组肝功能[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血清纤维化指标[包括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层粘连蛋白(LN)、透明质酸酶(HA)]、凝血酶原时间(PT)、症状和体征积分,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ALT、AST、TBIL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明显(P<0.05)。治疗组治疗后HA、Ⅳ-C、PCⅢ、LN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明显(P<0.01)。治疗后两组PT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症状积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葆肝康配方联合恩替卡韦能够显著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及凝血功能,缓解肝纤维化,改善症状。
2016年19期 v.57 1674-16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223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孙平良;耿曙光;袁代解;杨光;付军;黄艳;文亦磊;肖振球;
目的应用代谢组学方法探讨安肠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7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4只)、模型组、丽珠肠乐组、美沙拉嗪组和安肠汤低、中、高剂量组各12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大鼠肛门注入246-三硝基苯磺酸液(90 mg/kg)建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空白组和模型组大鼠每只均以生理盐水3 ml灌胃,丽珠肠乐组给予丽珠肠乐溶液0.5亿活菌/ml灌胃,每次0.12 ml,美沙拉嗪组给予美沙拉嗪混悬液5 mg/ml灌胃,每次0.35 ml,安肠汤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安肠汤浓缩液1、5、10 ml/(kg·d)灌胃,各组每次灌胃均为药液+生理盐水共3 ml。每日1次,共15天。于5、10、15天3个时间点对大鼠结肠黏膜组织进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的代谢组学方法检测,对采集数据进行多元统计分析(PCA,PLS-DA,OPLS-DA),采用t检验并结合OPLS-DA模型第一主成分的VIP值来寻找差异性表达代谢物并对其相对含量及代谢途径进行分析。结果将得到的色谱图与质谱库进行匹配鉴定,最终得到准确定性的化合物48个。多元统计分析后得到的得分图显示模型组和空白组大鼠结肠组织的代谢表型有明显差异,样本点完全分离,且显示第10天时差异最大;安肠汤各剂量组相比丽珠肠乐组、美沙拉嗪组,与空白组差异较小,且安肠汤中剂量组比安肠汤低、高剂量组差异小。分析后最终得到11个潜在代谢标志物,分别为尿苷、牛磺酸、甘氨酸、苏氨酸、乳酸、β-丙氨酸、肌氨酸、甘露糖、木糖、葡萄糖、蔗果三糖。相对模型组,安肠汤各剂量组11种代谢物均显示表达回调(P<0.05),且安肠汤中剂量组的回调幅度最优。结论安肠汤对11种代谢物的调节作用可能是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途径和机制。
2016年19期 v.57 1678-16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5K] [下载次数:571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顾云慧;牟丹丹;顾铭;李晨;张媞;陈佳静;叶小舟;卞卫和;姚昶;
目的探讨生肌玉红胶原促进慢性缺血性创面愈合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72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对照组、实验组3组,每组24只。所有大鼠建立大鼠后肢缺血性创面模型,空白组直接缝合皮肤,实验组以生肌玉红提取液(0.5 g/ml,50μl/只)载入10 mm×10 mm×2 mm长方体胶原放置血管离断缺损处的缺血肌肉组织处,对照组将载入50μl生理盐水的相同大小胶原放置于血管离断缺损处的缺血肌肉组织处,然后缝合皮肤。各组均观察28天。观察各组大鼠一般情况,并分别于第3、7、14、28天检测大鼠后肢缺血创面处微血管计数及对照组与实验组植入标本内血红蛋白含量。结果空白组大鼠后肢均有跛行,部分苍白并见到肢端青紫,实验组大鼠后肢无明显缺血表现。与空白组同时间点比较,对照组第14、28天时微血管计数高于空白组,实验组第7、14、28天时亦明显高于空白组(P<0.05)。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实验组第7、14天时微血管计数明显升高(P<0.05)。实验组第3、7、14、28天植入标本内血红蛋白含量明显高于同时间点对照组(P<0.05)。结论生肌玉红胶原可促进缺血性创面组织血管新生并改善其血流灌注,可能为其促进慢性缺血性创面愈合的作用机制。
2016年19期 v.57 1684-16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218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郭鑫;尼玛次仁;于天源;王淑艳;于雪;张林峰;次仁德吉;鲁梦倩;巴桑德吉;贾文端;多杰仁青;马驰;陶艳红;刘瑄慈;
目的探讨佐木阿汤对H9C2心肌细胞缺氧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50只大鼠随机分为佐木阿汤组[20 ml/(kg·d)]30只,依那普利组[10 mg/(kg·d)]10只,生理盐水组[10 ml/(kg·d)]10只,各组大鼠均灌胃1周,腹主动脉取血,制备含药血清。采用培养的H9C2心肌细胞株,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生理盐水组、依那普利组及佐木阿汤5%、10%、15%组,通过含药血清干预与建立缺氧模型,检测各组细胞活力与存活率,测定培养液中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释放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活性。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和生理盐水血清组细胞活力及细胞存活率降低,CK、LDH释放量升高,MDA活性升高,SOD活性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佐木阿汤5%、10%、15%组及依那普利组细胞活力升高,CK、LDH释放量降低(P<0.05);佐木阿汤15%血清组细胞存活率、SOD活性较模型组和生理盐水组升高,CK、LDH释放量及MDA活性降低(P<0.05)。结论佐木阿汤可减轻心肌细胞的缺氧损伤,其机制可能与降低心肌细胞膜CK、LDH的释放,提高心肌细胞SOD活性,降低MDA活性有关。
2016年19期 v.57 1688-16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257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