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讨

  • 中医原创思维模式的认识维度和价值指向

    郭刚;杜新宇;姚海强;李品;武彦伶;王琦;

    中医原创思维模式是"取象运数,形神一体,气为一元"的整体思维模式,内蕴有多视角的认识维度和强有力的价值指向。认识维度包含整体思维与动态思维、关系思维与求衡思维、直觉思维与非线性思维等,价值指向是指具有强有力的引向作用、相对性的解释功能、历史性的建构原则和一定的信念和目标作用。从认识维度和价值取向两个方面对中医原创思维的特点进行了探讨。

    2016年11期 v.57 901-9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536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热敏灸——灸疗学的传承与创新

    谢丁一;

    热敏灸是选择热敏穴位悬灸,激发透热、扩热、传热,通过经气传导,达到远部热、深部热、患部热,从而显著提高疗效的一种新灸法。灸疗中穴位敏感性与充足时间量是提高灸疗疗效的两个关键环节,而热敏灸解决了如何寻找灸疗敏感性穴位与达到穴位充足时间量的关键技术难题。从灸疗特异性穴位的发现、热敏灸新技术的创立、临床疗效的循证评价、灸疗新概念的提出4个方面进行论述,认为热敏灸能够显著提高临床灸疗疗效,丰富发展了灸疗理论与技术,是传统灸疗学的传承与创新。

    2016年11期 v.57 904-9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826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0 ]
  • 论中医学气一元论与气化论

    杜武勋;刘岩;丛紫东;王智先;张少强;

    就"气一元论"的产生与发展以及其与阴阳、五行的关系和气的层次性,气化及气化论的主要内容,气化的存在形式与运动形式,气化的机制,气化条件等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认为"气一元论"与"气化论"是中医学认识自然、宇宙与人体的具有原创性的世界观和思维模式,是中医学的基础与精髓,是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的本质区别所在。提出中医药研究工作需要在"气一元论"与"气化论"理论思想指导下开展。

    2016年11期 v.57 908-9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1414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0 ]

当代名医

  • 郁仁存治疗小细胞肺癌经验

    梁姗姗;李娜;张青;

    郁仁存认为,小细胞肺癌是由于机体正气不足,外邪得以趁虚而入,客邪留滞不去,气机不畅,痰湿内聚,血行瘀滞,痰瘀互结,毒邪炽盛,痰瘀毒留于肺内,久而成积。辨证分为阴虚毒热型、痰毒蕴肺型、血瘀毒结型、肺肾两虚型。治疗强调中西医结合,通过中医辨证论治与化疗、放疗等西医治疗手段相结合,采取积极的个体化治疗。

    2016年11期 v.57 913-9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778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0 ]
  • 刘建设温通解毒法治疗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经验

    张淑丽;高莉;刘娜;

    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是指深静脉瓣膜不能对抗近侧血柱重力,从而引起的血液倒流性疾病。刘建设认为,本病病机以阳虚寒凝为本,湿热、浊毒、瘀血等为其标,后期亦可出现阳虚及阴、阴虚、阴阳俱虚等,故治以温经扶阳、散寒利湿为本,清热解毒、活血通脉为标,临床常以阳和汤合四妙勇安汤标本同治。

    2016年11期 v.57 916-9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6K]
    [下载次数:217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思路与方法

  • 中医临床常用术语的本体构建技术探讨

    谢琪;刘亮亮;曹馨宇;郭玉峰;刘保延;周洪伟;

    临床数据是开展临床研究不可或缺的资源,中医临床常用术语是临床数据的载体,其完整性与规范性是获得高质量临床数据的重要前提。分析中医临床常用术语质量的基本要求及中医临床常用术语在完整性、规范性、概念关系等方面的常见问题,提出利用本体技术建立中医临床常用术语本体,并总结中医临床常用术语本体构建的关键技术环节,包括构建临床常用术语应用技术体系、建立中医临床术语标准规范、获取中医临床常用术语、建立中医临床常用术语本体关系、进行本体验证与可视化。从本体的角度对中医临床常用术语进行概念识别与描述,建立概念之间的关联关系,可消除中医概念及其关联关系的不明确性。

    2016年11期 v.57 919-923+9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582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论脾虚及能量代谢障碍是抑郁症发病的关键病机

    丁霞;靖林林;文戈;孙学刚;

    能量代谢障碍是抑郁症病因之一,而脾虚不能升清致神失所养则是能量代谢失常诱发抑郁症的中医病机。线粒体可能是能量代谢失常致抑郁发生的超微结构基础,应激状态下内质网和线粒体的功能障碍可导致三磷酸腺苷(ATP)降低和神经元凋亡,而自噬是抑郁症发病的重要调控机制。

    2016年11期 v.57 924-9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1563 ] |[引用频次:79 ] |[阅读次数:0 ]
  • 慢性肺系疾病“毒损肺络”理论构建及其治疗思路

    张永生;康新月;李勇铭;吴巧敏;王琦;

    以慢性肺系疾病为研究对象,结合前期聚散理论、肺络微型癥瘕理论研究结果,通过阐述中医学"毒"和"肺络"的内涵,提出慢性肺系疾病既可由外受毒邪引起,亦可由内生毒邪所致并加重,其核心病机为毒损肺络,络脉瘀阻,对"毒损肺络"病机假说进行构建,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相应治疗方法。

    2016年11期 v.57 927-9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672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0 ]
  • 名老中医传承中的隐性知识挖掘

    沈春锋;王彩华;陆炜青;梅伟英;

    名老中医学术传承研究对于加强中医人才培养、推动中医学术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介绍了隐性知识的概念,指出中医学知识体系中存在大量的隐性知识。深入挖掘名老中医背后的"隐性知识",促进隐性知识由隐性到显性的转化,将有助于拓宽传承研究的思路,提高名老中医学术传承的效率。

    2016年11期 v.57 930-9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784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通督宁神方治疗督脉失和型失眠48例临床观察

    马杰;严骅;徐燕;严世芸;

    目的观察通督宁神方治疗督脉失和型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督脉失和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8例。治疗组给予通督宁神方,每日1剂;对照组给予阿普唑仑片,每次0.4 mg,睡前1次顿服。两组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失眠严重程度指数(ISI)评分、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评分、睡眠状态自评量表(SRSS)评分及中医症状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后ISI、PSQI、SRSS评分及入寐艰难、夜醒早醒、多梦、胸闷心悸、低落、盗汗、头晕头痛、神疲乏力、健忘、颈项板直、烦躁各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治疗组治疗后ISI、PSQI、SRSS评分及夜醒早醒、多梦、胸闷心悸、低落、盗汗、头晕头痛、神疲乏力、健忘、颈项板直、烦躁各症状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通督宁神方能改善督脉失和型失眠症状,明显缓解失眠继发症状。

    2016年11期 v.57 933-9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433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金匮肾气丸联合穴位敷贴对支气管哮喘临床缓解期肾阳虚证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蒋朱秀;郑小伟;江劲;李敏静;蔡宛如;

    目的观察金匮肾气丸联合穴位敷贴对支气管哮喘临床缓解期肾阳虚证患者哮喘控制情况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于夏季三伏天(7~8月)开始治疗。对照组仅予吸入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在二伏期间给予穴位敷贴和内服金匮肾气丸治疗1个月。两组患者于治疗前以及治疗3个月后分别进行哮喘控制测试问卷(ACT)评分及血清Ig E含量、T细胞亚群水平测定。结果治疗组40例患者中完全控制18例占45.0%,部分控制20例占50.0%,未得到控制2例占5.0%;对照组40例中完全控制3例占7.5%,部分控制16例占40.0%,未得到控制21例占52.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后ACT评分上升,血清Ig E含量、CD4~+、CD4~+/CD8+、CD8+上升(P<0.05),且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金匮肾气丸联合穴位敷贴可以有效提高支气管哮喘临床缓解期肾阳虚证患者的免疫功能,改善临床症状。

    2016年11期 v.57 938-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929 ] |[引用频次:76 ] |[阅读次数:0 ]
  • 补肾促排方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排卵障碍性不孕56例临床研究

    方庆霞;邹萍;李坤寅;

    目的观察补肾促排方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排卵障碍性不孕的临床疗效及可能机制。方法收集多囊卵巢综合征排卵障碍性不孕患者5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8例。治疗组给予补肾促排方口服,从月经第5天开始,每日1剂,B超监测排卵后停服,如无排卵则服至下次月经来潮时。对照组从月经第5天开始口服枸橼酸氯米芬胶囊,每次50 mg,每日1次,共5天。两组均治疗3个月经周期。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卵泡大小、子宫内膜厚度及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_2)、睾酮(T)水平,于治疗后计算排卵率与妊娠率判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排卵率)为82.14%,对照组为78.57%,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愈率(妊娠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排卵期卵泡大小、子宫内膜厚度及E_2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LH、T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治疗后排卵期卵泡大小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子宫内膜厚度及E_2、LH、T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治疗组子宫内膜厚度及E_2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LH、T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补肾促排方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排卵障碍性不孕可获得较好的妊娠率,可能与改善卵泡发育及生殖激素水平有关。

    2016年11期 v.57 942-9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775 ] |[引用频次:65 ] |[阅读次数:0 ]
  • 柴芍六君子汤加减联合金双歧辅助治疗脑卒中后抑郁患者36例临床观察

    杜渊;白雪;杨思进;王蔚;

    目的探讨柴芍六君子汤加减联合金双歧辅助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两组均予脑血管病常规治疗同时,对照组给予口服帕罗西汀每日1次,每次20 mg,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柴芍六君子汤联合金双歧口服治疗。治疗前及治疗2、4周后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巴氏评分,并于治疗后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6.11%,优于对照组的72.22%(P<0.05)。两组治疗2、4周后HAMD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下降,巴氏评分升高(P<0.05);且治疗4周后改善更加显著(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HAM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巴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柴芍六君子汤加减联合金双歧辅助治疗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抑郁状态。

    2016年11期 v.57 946-9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365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证候·诊断

  • 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不完善金标准验证结果的校正

    刘强;王肖南;王少卿;高颖;周晓华;

    目的探讨缺乏辨证金标准的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灵敏度与特异度的校正方法。方法收集全国9个省市10家医院的缺血性中风患者204例,每例患者分别采用《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和《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完成证候要素判断,同时由3位中医专家对患者证候要素进行独立的临床经验辨证,2位及以上专家的共同意见作为证候要素的专家经验判断结果,完成灵敏度与特异度的校正。构造似然函数时,假设专家经验综合辨证方法独立于量表辨证,而两种量表辨证结果彼此不独立。采用MCMC方法,根据贝叶斯参数估计原理,利用抽样方法进行后验密度估计。结果与《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相比,《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内风证、血瘀证的敏感度有显著提升,痰湿证和气虚证方面敏感度显著降低(P<0.05)。量表和专家经验综合判断都体现出较好的特异度。结论采用多诊断方法用于同一总体时估计灵敏度与特异度的校正方法,可应用于缺乏金标准的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量表灵敏度与特异度做出校正后的估计。

    2016年11期 v.57 949-9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961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0 ]
  •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的中医证候演变规律研究

    张明雪;李京;李涵;易丹辉;蔺顺锋;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高血压发展过程的证候演变规律。方法运用三轮德尔菲法,构思并设计了冠心病常见合并病证候要素、证候特征及证候演变规律的证候学临床专家调查问卷。进行全国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专家调查,将系统输出的数据文件构建冠心病常见合并病三维结构化关联数据库,运用聚类分析、转移概率矩阵等统计方法对数据库进行数据挖掘与处理,从而分析出冠心病合并高血压0、1、2、3期四个阶段的证候构成比及其证候演变规律。结果共收集1504份合格问卷,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的主要证候如下:0期:肝郁气滞证(57.11%)、肝阳上亢证(42.89%);1期:肝肾阴虚证(55.72%)、气火失调证(44.28%);2期:痰热扰心证(65.23%)、络虚阳升证(34.77%);3期:土虚木亢证(59.11%)、肝阳化风证(40.89%)。证候演变规律为:0期至1期发展为肝肾阴虚证(52.59%)、气火失调证(47.40%);1期至2期演变为痰热扰心证(65.26%)、络虚阳升证(34.74%);2期至3期演变为土虚木亢证(63.82%)、肝阳化风证(36.18%)。结论冠心病合并高血压各阶段的证候演变均体现了疾病由轻至重、由简至繁的变化过程。

    2016年11期 v.57 953-9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765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实验研究

  • 刺蒺藜对老年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胸主动脉血管重塑的影响

    郭金昊;姜月华;杨传华;刘益成;

    目的观察刺蒺藜对老年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胸主动脉血管重塑的影响及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SHR随机分为刺蒺藜组、缬沙坦组和模型组各10只,10只WKY大鼠作为正常组。刺蒺藜组给予刺蒺藜浓缩液17.2 mg/(kg·d),缬沙坦组给予缬沙坦胶囊13.35 mg/(kg·d),模型组和正常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各组灌胃给药,每周给药6天,每日1次,连续8周。实验结束后比较各组大鼠血压情况(包括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脉压),观察大鼠胸主动脉形态改变,检测胸主动脉中羟脯氨酸含量、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蛋白表达和核因子κB(NF-κB)通路重要分子mRNA表达(包括NF-κB p65、IKKα、IKKβ、IKBα)。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脉压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刺蒺藜组及缬沙坦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均显著下降,刺蒺藜组脉压亦明显下降(P<0.05)。刺蒺藜组和缬沙坦组大鼠血管形态、血管内壁及内皮细胞较模型组有不同程度缓解和改善,胶原纤维沉积状态减轻。与模型组比较,刺蒺藜组和缬沙坦组羟脯氨酸含量下降,AT1和TGF-β蛋白明显减少,NF-κB p65、IKKβ、IKBα的mRNA表达显著下调,IKKα显著上调(P<0.05);而刺蒺藜组和缬沙坦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刺蒺藜具有降低老年SHR血压、抑制主动脉血管重塑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胸主动脉胶原含量和调控NF-κB信号通路有关。

    2016年11期 v.57 957-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K]
    [下载次数:447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益肾喘宁汤对支气管哮喘肾气虚证模型大鼠血清代谢组学的影响

    宋红;郑小伟;王颖;刘晓谷;邝翠云;姜春燕;

    目的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探讨益肾喘宁汤治疗支气管哮喘肾气虚证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4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中药组各14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采用卵蛋白联合游泳力竭法、恐伤肾双因素复合法建立支气管哮喘肾气虚证模型。实验第15天开始中药组大鼠给予益肾喘宁汤2.0 g/(kg·d)灌胃,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灌胃。各组大鼠连续灌胃15天后腹主动脉采血分离血清,进行氢谱核磁共振检测,最终筛选并鉴定出各组大鼠血清中的差异代谢物。结果共鉴定出20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血清代谢物,相对于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大鼠血清中异亮氨酸、谷氨酰胺含量显著升高,乳酸含量显著降低。相对于模型组,中药组大鼠血清中乳酸含量显著升高,脂类(R-CH_3)、脂类(R-CH_2)、脂类(CH2CH_2CO)、脂类(CH_2C=C)、脂类(C=CCH_2C=C)以及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降低(P<0.05)。结论益肾喘宁汤治疗支气管哮喘肾气虚证的可能主要机制为促进机体脂类代谢,进而改善机体能量代谢缺乏状态。

    2016年11期 v.57 962-9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641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 益肾通络方对肾纤维化模型大鼠肾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Smad7表达的影响

    杨智;金红;凌晓;金一;邹晨曦;宋柳江;卢岳华;

    目的探讨益肾通络方治疗肾纤维化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阳离子牛血清白蛋白皮下和尾静脉注射建立肾纤维化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5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对照组和益肾通络方低、中、高剂量组,每组各10只,并设10只同批正常大鼠为正常组。益肾通络方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予益肾通络方生药4.58、9.16、18.32 g/(kg·d)灌胃,对照组以肾炎四味片1.58 g/(kg·d)灌胃,模型组和正常组以等容量(1 ml/100 g)的蒸馏水灌胃,每天灌胃1次,连续4周。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合图像分析系统测定大鼠肾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7的平均灰度值、平均光密度值、阳性细胞数、阳性率,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光镜下模型组肾组织TGF-β1表达明显增多,Smad7表达不明显。与模型组比较,益肾通络方各剂量组和对照组肾组织TGF-β1平均灰度值、阳性率、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Smad7平均灰度值、阳性率、阳性细胞数明显提高,并且以益肾通络方中、高剂量作用更明显(P<0.05或P<0.01)。相关分析显示,TGF-β1与Smad7呈线性负相关(P<0.01)。结论益肾通络方治疗肾纤维化可能机制是调节TGF-β1与Smad7的相互作用关系,促进Smad7表达,抑制TGF-β1表达。

    2016年11期 v.57 966-9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424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文献研究

  • 基于文本挖掘的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骨破坏用药规律

    程仕萍;贾冬梅;周平生;吕诚;吕爱平;谭勇;

    目的总结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骨破坏的常用药物及药物配伍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应用中药复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骨破坏的相关文献,运用基于敏感关键词频数统计的数据分层算法,对纳入文献中所有药物进行一维频次和二维关系分析,并将高频用药进行可视化处理,提取核心药物配伍组合。结果共纳入81篇文献,包括46首复方、129味中药。单味药物使用频次最高者为黄芪(16次,34.78%),其次为白芍、甘草(15次,32.61%);配伍组合频次最高者为白芍-甘草(9次,19.57%),其次为当归-甘草(7次,15.22%)、黄芪-当归(6次,13.04%)等。将药物进行可视化呈现后显示权重最高的药物为甘草,其次为独活、白芍、黄芪、骨碎补、丹参、当归。结论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骨破坏的有效中药复方以益气养血药为主,以补肾、活血、祛风湿为辅,体现祛邪与扶正标本兼治的治疗思路。

    2016年11期 v.57 970-9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K]
    [下载次数:809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针灸治疗中风后睡眠障碍的机理研究概况

    胡桢;倪光夏;

    近10年来有关针灸治疗中风后睡眠障碍(PSSD)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文献统计显示,针灸在治疗PSSD方面效果显著,其机制主要是对中风后睡眠-觉醒功能区域的保护和修复以及对与睡眠-觉醒密切相关的脑血流动力学、神经递质、细胞因子等的调节作用,该项研究旨在为针灸治疗PSSD的临床和科研提供一定的思路。

    2016年11期 v.57 975-9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764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0 ]

百家园

  • 从《黄帝内经》探析李东垣“阴火”理论

    赵心华;鲍计章;倪红梅;王庆其;

    李东垣著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等书,其对脾胃病的论述奠定了中医脾胃学说的系统理论框架。"阴火"是最能体现李东垣脾胃学说特点的重要概念之一,但学术界对其确切含义尚存在分歧。试从《黄帝内经》有关"三部之气""壮火少火""气机升降""损者温之"的论述探析李东垣"阴火"的概念、病因病机以及治疗。

    2016年11期 v.57 979-9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1464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0 ]
  • 对“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的思考

    刘仲书;付丽媛;苏垠旭;瞿旻晔;杨进;

    气化作用正常与否对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人体之气一有怫郁,则百病由生。强调湿热之邪易困阻人体气机,阻碍人体气化功能,而通阳是治疗湿热证的主要方法之一,是恢复人体气化功能的主要手段,但"通阳"并不是单纯的用利尿之品来利小便,而是根据湿热邪气在上焦、中焦、下焦的不同具体部位,使用利尿药配伍宣降肺气、健脾运化、助膀胱化气之品从根本上实现"利小便以通阳"的目的。

    2016年11期 v.57 982-9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1062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张仲景针灸禁忌探析

    徐满成;何新慧;

    通过对张仲景烧针、温针、灸法禁忌及因误治而致变证各类内容的分析,结合《黄帝内经》针灸禁忌内容,发现《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主张对各类表证、热证和一切津液不足、阴血亏少、阳气虚弱者均应慎用烧针、温针、灸法及其他火疗法,体现了张仲景反对盲目使用温针、烧针、灸法等火疗法的思想。另外,张仲景提倡辨证应用火疗法,如在烧针致变证、阳气郁热而四肢厥逆等情况下可适当使用艾灸法。

    2016年11期 v.57 984-9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1042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对《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的质疑与建议

    史载祥;

    高血压病已成为我国最常见也是危害最大的慢性病。《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简称《指南》)颁布并推广以来,对我国高血压病的防治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实践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如中医药物及非药物疗法均已在高血压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取得了肯定疗效、中药汤剂和中成药防治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也有一定进展、中医药对高血压病具有"治未病"及整体观念的优势,上述内容《指南》却均未予以关注,建议在今后的修订工作中予以重视,相关部分需进一步加强、细化。

    2016年11期 v.57 986-9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1033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0 ]

病例报告

  • 中药内服外敷治疗慢性骨髓炎验案一则

    方利;刘健;朱福兵;章平衡;谈冰;

    慢性骨髓炎是由急性骨髓炎未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导致的慢性炎症性病变,慢性骨髓炎属中医学"附骨疽""骨蚀""贴骨疽"范畴。报道中药内服外敷治疗慢性骨髓炎患者1例,因外伤余毒清理不彻,复感湿邪,郁而化热,湿热毒邪滞留筋骨,气血壅滞,故行走受限,踝关节区肿胀不适。内服清热解毒、利湿通络止痛中药,同时配合中药外敷效果显著,无明显副作用。

    2016年11期 v.57 988-9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461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其他

  • 《中医杂志》稿约

    <正>《中医杂志》(ISSN 1001-1668,CN 11-2166/R)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主办的国家级综合性中医药学术期刊。办刊宗旨是发扬中医特色,以中医学术为本,促进中医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提高为主,兼顾普及,面向临床,兼重基础理论,努力促进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学术的交流与发展。本刊为半月刊,每月2日、17日出版,每期96页,国内外公开发行。

    2016年11期 v.57 9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下载次数:13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第三届国际中医药临床研究新进展暨养生保健学术大会通知

    <正>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国际合作部、《世界中医药》杂志社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国际中医药临床研究新进展暨养生保健学术大会"拟于2016年8月20~23日在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太阳神酒店举行。一、会议目的:增进中医中药学术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术水平,加快中医现代化、国际化、标准化的进程,提高人民身

    2016年11期 v.57 9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欢迎邮购《中医杂志》

    <正>2000年合订本85元,2001年合订本95元,2002年合订本105元,2003年合订本105元,2004年合订本115元,2005年合订本125元,2007-2010年合订本每年140元。2011(缺5、6期)-2013年每册9.80元,2014(缺21期)-2015年每册15元。2011-2013年合订本(每年4本),每年280元,2014、2015年合订本(每年4本),每年

    2016年11期 v.57 9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1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医杂志社医海林音像书店邮购图书目录

    <正>~~

    2016年11期 v.57 9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1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欢迎邮购《中医杂志》光盘合订本

    <正>1951-1986年(4张光盘)480元;1987-1994年(1张光盘)260元;1995-2004年(1张光盘)280元;2005-2013年(1张光盘)300元。光盘合订本为计算机用数据光盘,收入了同期出版的全部《中医杂志》的内容,可对所有文章进行任意字检索,方便实用。

    2016年11期 v.57 9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1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第30次全国特色医疗名医学术交流会暨老年病论坛的通知

    <正>我国现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根据全国老龄工作会议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要求,为了研讨老年病的中医药防治和交流特色医疗的经验,由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特色医疗分会、北京聚医杰医药科学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第30次全国特色医疗名医学术交流会暨老年病论坛"定于2016年7月26日-29日(25日报到)在安徽省黄山市

    2016年11期 v.57 9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1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欢迎关注《中医杂志》微信公众号

    <正>欢迎关注《中医杂志》微信公众号。我们会根据每期杂志中报道的内容,结合中医药领域的热点问题与人物,针对大家感兴趣的研究动态、医药资讯、专家团队、名医经验、临床心得、学术活动等进行推送。大家可以在文后留言,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编辑部会将优秀回复随推送进行展示,方便各位读者以公众号为桥梁,进行深入地学术交流与讨论。公众号中会提前发布每期

    2016年11期 v.57 9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3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第七届国际中医妇科学术大会通知(第一轮征文)

    <正>为促进国内外从事中医妇科领域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加强中医药国际化传播,共同提高中医药诊治妇科疾病水平。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主办,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妇科专业委员会承办,湖南安邦制药有限公司协办的"第七届国际中医妇科学术大会",以妇科疑难病诊疗研究为主题,拟定于2016年9月在昆明市举行,届时将举办

    2016年11期 v.57 9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下载次数:1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

本网站版权归中医杂志社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邮编:100700  电话:010-64035632    京ICP备130400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