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讨

  • 中医学疾病命名方式探析

    陈萌;张冬梅;刘敏;李丽娜;

    中医学有着十分多元而又有规律可循的病名系统,命名方式主要采用的是症状、病情、病因、病位、病性、病机。梳理上自甲骨文,下至《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记载,可以发现病名存在明显的演变趋势,反映了中医辨病日益深化与细化的历史过程,对于当今中医学术的发展有着启示意义。

    2016年06期 v.57 451-453+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973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0 ]
  • 急性辐射损伤的中医病因学探讨

    高明泽;徐文慧;王天琪;王安;王磊;马捷;李峰;胡素敏;

    急性辐射损伤是近现代突现的一种疾病,在中医古籍中鲜有相关记载。目前对辐射损伤的中医病因病机尚未形成统一、明确和系统的认识。根据急性辐射损伤发病及转归特点,认为其中医病因是一种毒邪。随着历代医家对毒邪致病的不断探索,后世对毒邪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具体、全面。辐射损伤发生时都具有广泛的内损性,且易继生内邪恶化损伤,顽固难愈。因此,从毒邪的角度认识电离辐射,分析其与火(热)毒、温毒、光毒等的异同。

    2016年06期 v.57 454-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820 ] |[引用频次:74 ] |[阅读次数:0 ]
  • 论甘草之补

    杨柏灿;

    甘草的补益作用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源于甘草至甘至纯的特性,这是甘草配伍多样、应用广泛的关键。甘草补益作用不仅局限于补气,更包括补益五脏气血阴阳,其中主要侧重于养心复脉、养心安神的补心作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健脾化积、健脾祛湿的补脾及补肺作用,补益肝肾者则较少。除此之外,甘草之补还体现在药味的合化反应,是辛甘化阳、酸甘化阴的代表药物。

    2016年06期 v.57 458-4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58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当代名医

  • 路志正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

    姜泉;张华东;陈祎;韩曼;路志正;

    介绍路志正教授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认为本病属中医学"燥痹"范畴,核心病机为阴血亏虚、津枯液涸,治疗以益气养阴、润燥生津为基本大法,配合疏肝理气、清热解毒、祛湿化浊、滋补肝肾等法,同时重视脾阴胃阴,兼运四旁为法,选用辛甘凉润之品。

    2016年06期 v.57 463-4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2909 ] |[引用频次:227 ] |[阅读次数:0 ]
  • 沈绍功痰虚分治序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经验

    司鹏飞;李成卫;沈绍功;

    沈绍功认为痰浊和肾虚是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核心病机,痰虚分治的序贯治疗方案是在该病机的基础上,结合患者的兼证、体质差异而提出的。该方案以祛痰、补肾为主,配合体质辨证、中药周期疗法,提出基本处方与辨证单元、组方单元及治疗理论相结合,对中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16年06期 v.57 466-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7K]
    [下载次数:86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思路与方法

  • 基于脾主运化水液理论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的产生

    吕林;王静;唐旭东;王凤云;黄穗平;陈婷;马祥雪;程正义;

    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症状与中医学"痞满""嘈杂""胃脘痛"相类似。脾主运化水液功能失调所致脾虚湿困证不仅会引起下消化道的泄泻,还与早饱、餐后饱胀不适、上腹痛和上腹部烧灼感等上消化道不适症状有关系。因此,认为水液代谢紊乱能够导致功能性消化不良,并且为临床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在健脾理气的同时注重运用化湿药提供了理论支持。

    2016年06期 v.57 470-4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855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 中医药干预HIV耐药的研究思路

    许前磊;许向前;谢世平;徐立然;郭会军;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联合疗法(HAART)是目前治疗艾滋病最有效的方法,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耐药是影响HAART治疗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医药在干预其他疾病的耐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中医药干预HIV耐药的研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通过对HIV耐药分类与流行病学分析,结合目前我国HIV耐药发生的特点和中医药干预HAART的初步实践,提出开展HAART耐药的中医基础研究,筛选干预HAART耐药有效方药,最终形成中医药干预HAART耐药临床方案并进行推广,拓展中西医结合治疗艾滋病的新途径。

    2016年06期 v.57 473-475+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395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从“热”论治2型糖尿病

    李梦伊;黄学民;殷梦梅;张学智;

    糖尿病是当前威胁人类健康最重要的非传染性疾病之一。以中医学八纲辨证中"寒热"为出发点,提出以"理论溯源-临床表现-病因病机-物质基础-组方用药"为一体的从"热"论治2型糖尿病的思路。结合临证,阐发古蕴,融会新知,以证变治,以调防变,以期提高中医临床诊疗2型糖尿病的有效性。

    2016年06期 v.57 476-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684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治疗支气管扩张症思路

    宋雪萍;苗青;王冰;樊长征;

    支气管扩张症是呼吸系统难治性疾病之一,中医药治疗在整体调节、改善机体状况、提高免疫力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提出脾胃受损、元气亏虚、阴火内生、气火关系失调是导致支气管扩张症反复急性加重的中医病机,并以"火与元气不两立"为理论指导,从补元气和泻阴火两方面论治支气管扩张症,即在补益元气的基础上佐以升阳散火、泻火祛邪之法,标本兼治,分清主次,注重药物的气味,补元气而不助阴火,泻阴火而不损元气。

    2016年06期 v.57 480-4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1182 ] |[引用频次:60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改良中医情绪疗法配合抗抑郁药治疗抑郁症34例临床观察

    闫少校;赵霞;吕梦涵;崔界峰;

    目的探讨改良中医情绪疗法(MTET)联合抗抑郁药物对抑郁症患者症状及心理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6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3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的抗抑郁药物治疗,对照组同时给予常规性支持性心理治疗,每周1次,每次30 min。治疗组同时给予MTET治疗,每周1次,每次30~40 min。两组均治疗8周,在治疗前及治疗2、4、8周分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评分,采用主观幸福感指数量表(IWB)、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及自尊量表(SES)评估心理功能。结果对照组完成试验36例,治疗组完成试验34例。两组治疗2、4、8周时HAMD-17、HAMA、SDS及SA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2周时治疗组HAMA-17、SDS及SA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1);治疗4、8周时,治疗组HAMD-17、HAMA、SDS及S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8周治疗后,对照组仅IWB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组SCSQ积极应对、IWB及SES评分升高,SCSQ消极应对评分降低(P<0.01);治疗后治疗组SCSQ积极应对、IWB及SE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SCSQ消极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MTET与抗抑郁药联合治疗对于抑郁症的疗效优于单用抗抑郁药物,可显著改善与抑郁症相关的心理病理特征。

    2016年06期 v.57 484-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798 ] |[引用频次:57 ] |[阅读次数:0 ]
  • 针药结合治疗中风后记忆力障碍40例临床观察

    励志英;陈园园;刘涛;郑健刚;杨红玲;关卫;张杰;刘霄霄;

    目的观察针药结合治疗中风后记忆力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9例患者随机分为西药组39例(基础治疗+口服尼莫地平片)、针刺组40例(基础治疗+针刺治疗)、针药组40例(基础治疗+针刺治疗+口服尼莫地平片),共治疗3个月,并于治疗结束后3个月时随访。于治疗前后及随访时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对患者进行延迟记忆评分,并于治疗后及随访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各组患者延迟记忆评分情况在治疗前后及随访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西药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25.6%,针刺组为35.0%,针药组为62.5%;随访时3组总有效率分别为46.2%、47.5%及82.5%,针药组治疗后及随访时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西药组及针刺组(P<0.05)。结论针药结合可以改善中风后患者记忆力障碍,疗效优于单纯的西药或针刺治疗。

    2016年06期 v.57 489-4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328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69例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中医体质特点分析

    池晓玲;黎胜;萧焕明;张朝臻;刘燕燕;魏泽辉;王嘉豪;刘乐鑫;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中医体质类型特点。方法收集69例AIH患者(其中单纯AIH患者53例、AIH后肝硬化患者16例)的一般资料,运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对患者进行中医体质类型判定,分析不同性别、年龄段AIH患者中医9种体质类型分布情况。结果 69例AIH患者中属于单一体质者11例(15.94%),兼挟体质58例(84.06%)。单纯AIH患者前3位的体质类型分别是气虚兼气郁血瘀质(15.09%)、气虚兼气郁质(13.21%)、痰湿兼气虚质(11.32%)。AIH后肝硬化患者前3位的体质类型分别是阴虚兼痰湿质(31.25%)、气虚兼气郁质(18.75%)、阴虚兼气虚气郁质(18.75%)。从9种体质类型来看,单纯AIH患者中气虚质(27.83%)、阴虚质(20.00%)、气郁质(18.26%)最常见;AIH后肝硬化患者中阴虚质(33.34%)、气虚质(24.24%)、气郁质(18.18%)最常见。单纯AIH及AIH后肝硬化患者比较,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阶段之间的体质类型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虚质、气郁质、阴虚质是AIH患者最常见的体质类型,提示临床疏肝健脾、柔肝养阴是治疗AIH的重要治法。

    2016年06期 v.57 492-4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534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天楼解毒消肿散外用治疗糖尿病足100例临床观察

    巴元明;尹红;姚杰;胡锦庆;丁霑;

    目的观察天楼解毒消肿散外用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50例糖尿病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00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降糖、降压、降脂、抗菌等基础治疗,治疗组加用天楼解毒消肿散适量直接涂抹于溃疡处,对照组加用如意金黄散适量涂抹患处或用凡士林调和后摊于纱布上贴患处。两组均每日1次,治疗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溃疡面积,治疗后评价中医证候疗效。结果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1%,对照组为72%,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病灶范围、肿势、发热、疼痛、成脓性质、腐肉生成积分及临床症状总积分均较本组治疗前下降,溃疡面积亦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天楼解毒消肿散外用能有效改善糖尿病足患者临床症状,缩小溃疡面积,安全性好。

    2016年06期 v.57 496-4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428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窄带成像内镜技术下Barrett食管病变与中医肝郁证的关系

    彭卓嵛;卢杰夫;陈婧;郑超伟;王伟;张晶晶;郭桂伶;邓晓枫;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内镜(NBI)技术下的Barrett食管病变患者肝郁证及其亚型的分布特点及与柱状上皮化生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经过内镜及病理确诊的Barrett食管病变患者230例,经中医辨证分为肝郁证105例、非肝郁证125例,肝郁证又分为6个亚型包括肝胃不和证、肝胃郁热证、肝郁痰凝证、肝郁血瘀证、肝郁阴伤证、肝郁脾虚证。采用NBI内镜分别在普通模式和放大模式下观察各证型患者腺口分型、柱状上皮化生长度,采用对应相关分析方法分析肝郁证各亚型与柱状上皮化生长度的相关性。结果 105例肝郁证患者中,NBI普通模式下岛型占84.76%,舌型占12.38%,全周型占2.85%;放大模式下以pit-1、pit-2型腺管开口为主。肝郁证与非肝郁证的岛型、舌型、全周型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郁证与非肝郁证的腺管开口分型分布情况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证各亚型分布以肝胃不和证(36例)、肝胃郁热证(29例)及肝郁脾虚证(27例)为主。柱状上皮化生短段者以肝胃不和证居首位(相关系数:0.1186),长段者以肝郁痰凝证居首位(相关系数:0.1427)。结论 Barrett食管病变肝郁证患者NBI技术下以岛型为主,pit-1型腺管开口以肝胃不和证及肝胃郁热证为主,pit-2型腺管开口以肝郁脾虚证、肝胃不和证为主。柱状上皮化生短段者与肝胃不和证具有相关性,长段者与肝郁痰凝证具有相关性。

    2016年06期 v.57 500-5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221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103例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临床特征分析

    刘春芳;程艳梅;曹会杰;王宏伟;张秀莲;朱生樑;

    目的探讨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特征。方法将质子泵抑制剂治疗有效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51例作为对照组,无效的103例作为难治组。观察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胃食管反流病相关症状,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患者精神心理状况,并进行胃镜观察,记录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情况及胃镜下食管黏膜炎症分级、Barrett食管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体重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难治组患者胸骨后疼痛、嗳气、咽喉梗阻感、呛咳症状及气郁痰阻证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烧心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难治组合并焦虑、抑郁患者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胃镜下食管黏膜炎症分级、Barrett食管及合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质子泵抑制剂治疗有效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相比,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临床多表现为疼痛、嗳气、咽喉梗阻感、呛咳,气郁痰阻证多,较易合并心理疾患。

    2016年06期 v.57 504-507+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688 ] |[引用频次:46 ] |[阅读次数:0 ]

证候·诊断

  • 26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医证型聚类分析

    刘维;王朝旭;吴沅皞;

    目的应用变量聚类分析方法对类风湿关节炎(RA)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探讨。方法根据RA患者的中医临床表现设计调查表,采集260例RA患者中医症状、体征、舌象和脉象等四诊信息,统计各临床症状的频数和频率,对患者四诊资料进行K-均值聚类分析,并结合临床专业知识归类总结RA患者的中医证型。结果 260例RA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以关节疼痛(频数257,频率98.8%,下同)、肢体困重(220,84.6%)、关节肿胀(204,78.5%)、关节压痛(181,69.6%)最为突出;全身症状可见神疲乏力(179,68.8%)、畏寒(168,64.6%)、畏风(160,61.5%)等表现。聚类分析结果显示,RA可分为湿热痹阻、寒湿痹阻、风湿痹阻、肾气虚寒、肝肾亏虚5种证型类别,所有类别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关节压痛,除风湿痹阻类别外均可见腰膝酸软、神疲乏力、烦闷不安表现,除湿热痹阻类别外均可见畏寒及自汗表现。结论采用聚类分析法可将RA患者分为湿热痹阻、寒湿痹阻、风湿痹阻、肾气虚寒,肝肾亏虚5个证型,与既往临床研究结果较一致。

    2016年06期 v.57 508-5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938 ] |[引用频次:66 ] |[阅读次数:0 ]

实验研究

  • 从JAK/STAT信号转导通路探讨益肾化浊方对神经干细胞定向分化的影响

    崔远武;周震;张琳琳;宋宛珊;韩文文;王凯;张玉莲;

    目的探讨益肾化浊方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从孕14天昆明小鼠体外提取并培养神经干细胞,建立分化系统中可溶性Aβ25-35(5μmol/L)介导的具有神经毒性的阿尔茨海默病细胞模型。实验分为对照组(等量培养基)、模型组(5μmol/L Aβ25-35100μl)和益肾化浊中药组(5μmol/L Aβ25-35100μl+0.1μg/ml益肾化浊方100μl)。常规消化细胞,计数后以细胞密度每毫升2×105/个(每孔2ml)接种于6孔板,培养48 h。Western Blot法检测神经胶质酸性蛋白(GFAP)、微管蛋白(Tubulin)和转录激活子3(STAT3)、磷酸化转录激活子3(P-STAT3)、Smad1蛋白表达;RT-PCR法检测GFAP、STAT3、Smad1、Tubulin基因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GFAP、STAT3基因及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STAT3蛋白表达显著增加,Tubulin基因及蛋白表达显著减少(P<0.05),Smad1基因及蛋白表达增加不明显(P>0.05);与模型组比较,益肾化浊中药组GFAP、STAT3、Smad1基因及蛋白表达均显著下降、PSTAT3蛋白表达亦下降,而Tubulin基因及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5)。结论益肾化浊方可能通过调控JAK/STAT信号通路中相关蛋白及基因表达,从而抑制神经干细胞向星形胶质细胞方向分化来延缓阿尔茨海默病发展。

    2016年06期 v.57 512-5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415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芒针偶刺秩边与水道穴对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

    李长明;谢尚举;全仁夫;杨宗保;

    目的观察芒针偶刺秩边与水道穴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的影响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芒针治疗组各10只。模型组、芒针治疗组采用改良Allen's法制作脊髓损伤模型。芒针治疗组大鼠手术苏醒后即刻给予芒针秩边和水道穴,用偶刺法针刺大约2 cm深度,捻转1 min,并使同侧秩边、水道组成一回路连接于电针仪上,电针30 min,每日1次,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正常饲养。5日后采用BBB评分法观察各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情况,取脊髓组织行组织学观察、计算细胞凋亡指数、检测Bcl-2、Bax表达情况。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BBB运动功能评分明显降低,神经细胞凋亡指数升高,脊髓组织Bax、Bcl-2阳性细胞百分率升高(P<0.05或P<0.01)。芒针治疗组大鼠BBB运动功能评分较模型组明显升高、神经细胞凋亡指数降低(P<0.05或P<0.01);芒针治疗组脊髓组织Bax阳性细胞百分率显著低于模型组,Bcl-2阳性细胞百分率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结论芒针偶刺秩边与水道穴可能通过调控凋亡相关基因Bax、Bcl-2的表达,减少神经细胞凋亡,从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2016年06期 v.57 516-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9K]
    [下载次数:276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清热涤痰解痉方对冠状动脉痉挛小鼠血清ox-LDL、hs-CRP及ET-1的影响

    王微微;郭双庚;杜峰;齐建兴;

    目的观察清热涤痰方对垂体后叶素诱发高脂血症小鼠冠状动脉痉挛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40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合心爽组、阿托伐他汀组和中药高、中、低剂量组,每组2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给予高脂饲料饲养4周。中药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给予清热涤痰解痉方颗粒剂7.2、3.6、1.8 g/(kg·d),合心爽组给予合心爽0.04 g/(kg·d),阿托伐汀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0.013 g/(kg·d),正常组和模型组予同体积0.5%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每日1次,连续4周。末次给药后1 h,腹腔注射垂体后叶素注射液60 U/kg建立冠状动脉痉挛模型。记录注射前10 min和注射后5、10、15 min时点Ⅱ导联心电图,计算T波位移值,试验结束后检测血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内皮素1(ET-1)水平。结果模型组腹腔注射垂体后叶素后5、10、15 min时,小鼠心电图T波位移值较正常组有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合心爽组、阿托伐他汀组和中药高、中、低剂量组在5、10、15 min时均能降低T波位移值(P<0.05);与阿托伐他汀组比较,中药高、中剂量组在5、10 min时T波位移值显著降低,中药高剂量组在15 min时T波位移值亦明显降低(P<0.05)。与正常组比较,其余各组血清ox-LDL、hs-CRP、ET-1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高剂量和阿托伐他汀组ox-LDL含量明显降低,各给药组hs-CRP含量均明显降低,合心爽组和中药高剂量组ET-1含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清热涤痰解痉方能有效缓解垂体后叶素诱发高脂血症小鼠冠状动脉痉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ox-LDL、hs-CRP、ET-1水平有关。

    2016年06期 v.57 520-5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177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临证心得

  • 乌头汤与半夏泻心汤合方辨治关节疼痛

    王付;

    关节疼痛以寒证最为多见,此外,还可见热证及挟瘀、挟痰、挟虚等兼证。辨治时需辨别关节疼痛的病因、病性,审明证候之间的挟杂与变化。治疗多以乌头汤、半夏泻心汤为基础进行加减,可单独或联合应用。乌头汤与半夏泻心汤联合应用一方面可温通关节、和利筋脉、寒热平调,另一方面还可起到固护胃气,避免长期用药对脾胃的损害,适用于寒热错杂证及部分单纯寒证、热证的关节疼痛。并举临床案例予以说明。

    2016年06期 v.57 524-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502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柔肝熄风法治疗过敏性鼻炎体会

    陈旭青;严道南;

    过敏性鼻炎临床多从外风论治,鲜有论及内风者。今之过敏性鼻炎患者亦常见肝阴虚损、风火内动之象,此皆肝阴暗耗之诱因。肝之阴血亏虚,则易动内风,故认为内风乃过敏性鼻炎的重要成因,其涉及脏腑在肝却非止于肝,更有肺、脾二脏。具体病因病机可分为风火失敛,上犯于鼻;肝气上冲,侮逆犯肺;木气无制,乘克脾土三者。治疗总以柔肝熄风法为核心,又兼理肺、顾脾之微妙。

    2016年06期 v.57 527-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639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针刺得气中枢响应的神经影像学研究概况

    王祥;余常;吴巧凤;余曙光;

    得气是针刺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现象,与针刺疗效的发挥密切相关。近年来采用神经影像学方法对针刺得气的中枢响应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尤其是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PET)、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及PET-CT等现代影像技术的应用,为针刺得气后大脑各脑区的中枢响应及其客观可视化提供了大量依据。综合分析基于神经影像学的针刺得气中枢响应特征的相关研究,包括得气后的主要影像学变化及穴位选择、得气方法与留针时间、得气判断标准、数据分析方法等针刺得气相关影像学试验设计方法,发现相关研究存在缺乏客观的量化评价标准、试验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不够严格、缺乏病理状态下的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等诸多问题,同时其激活脑区的特异性、与心理因素的关系、与疗效的相关性亦有待进一步研究。

    2016年06期 v.57 529-5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551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百家园

  • 周之干及《周慎斋医案稿》概述

    赵仁龙;于仪农;

    介绍周之干的生平及其著作,概述《周慎斋医案稿》的版本及内容情况,并探析了《周慎斋医案稿》中周之干的治疗经验与用药特色。总结《周慎斋医案稿》的学术思想,包括学有渊源,治有法度;整体观念,辨证施治;重视脾胃,善治内伤;变化心裁,不执死方等四个方面。

    2016年06期 v.57 533-5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314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从五味合化角度探析张仲景组方原则

    余森豪;张毅;李娟;李金田;黄晓芬;

    五味合化理论是由五味药性理论发展而来的一种配伍理论,即酸、苦、甘、辛、咸五种药性和滋味配伍化合出新的功用。试从五味合化角度探讨张仲景组方原则,具体从辛甘化阳、酸甘化阴、苦咸泻热、辛开苦降等几个方面探讨五味合化理论在《伤寒杂病论》中的体现。

    2016年06期 v.57 536-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846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论道家“恬淡虚静”对身心疾病的预防

    吴昊天;贺娟;吴以岭;雷顺群;

    中医理论中的"神机"不单是一种朴素的文化现象,其中蕴含着更深刻的医学内涵。《黄帝内经》秉受道家系统思维影响,极力主张虚静,以"恬淡虚无,精神内守;静则神藏,躁必消亡"而延伸出守中论。只有通过虚静内守的精神体征,才能保养先天太和元气,从而预防身心疾病的发生。

    2016年06期 v.57 538-5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823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中医杂志社医海林音像书店邮购图书目录

    <正>~~

    2016年06期 v.57 4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1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欢迎订阅2016年《中医杂志》

    <正>《中医杂志》(ISSN 1001-1668,CN 11-2166/R)是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主办的全国性中医药综合性学术期刊。1955年创刊以来始终坚持"以提高为主,兼顾普及"的办刊方针,是我国中医药界创刊早、发行量大、具有较高权威性和学术影响力的国家级中医药期刊之一,是中国中文核心期刊和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首届国家期刊奖获得者和中国期刊方阵双奖期刊、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中国百强科技期刊、中国

    2016年06期 v.57 4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欢迎订阅2016年《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正>《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ISSN 1673-6613,CN 11-5511/R]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由中国科学院吴孟超院士任名誉主编,首届国医大师、中国中医科学院资深研究员路志正教授任主编。本刊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连续两届获得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示范项目资助,2012年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期刊二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标志性文化(徽标)一等奖,2013年获中国知网"中国国际影响力

    2016年06期 v.57 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1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欢迎邮购《中医杂志》光盘合订本

    <正>1951-1986年(4张光盘)480元;1987-1994年(1张光盘)260元;1995-2004年(1张光盘)280元;2005-2013年(1张光盘)300元。光盘合订本为计算机用数据光盘,收入了同期出版的全部《中医杂志》的内容,可对所有文章进行任意字检索,方便实用。汇款地址:北京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中医杂志社北京医海林音像书店,邮政编码:100700电话:(010)64035632;网址:http://www.jtcm.net.cn

    2016年06期 v.57 4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欢迎邮购《中医杂志》

    <正>2000年合订本85元,2001年合订本95元,2002年合订本105元,2003年合订本105元,2004年合订本115元,2005年合订本125元,2007-2010年合订本每年140元。2011(缺5、6期)-2013年每册9.80元,2014(缺21期)-2015年每册15元。2011-2013年合订本(每年4本),每年280元,2014、2015年合订本(每年4本),每年400元,《中医杂志》2006-2008年增刊每册40元。以上免费邮寄,如需挂号每件另加3元。欲购者请汇款至北京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中医杂志社

    2016年06期 v.57 4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1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敬告作者

    本刊编辑部;

    <正>本刊于2016年2月1日起停止电子邮件和邮寄投稿,请您登录《中医杂志》在线投稿系统(网址http://zzyz.chinajournal.net.cn)点击主页左上侧的"作者投稿"进行注册,并按照提示完成投稿,作者可以在线查询稿件状态。稿件查询电话:010-64089195。

    2016年06期 v.57 5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2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

本网站版权归中医杂志社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邮编:100700  电话:010-64035632    京ICP备130400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