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讨

  • 提高中医证候主观辨识准确性的关键问题

    孙喜灵;姜伟炜;于东林;叶蕾;丁宝刚;刘孟安;

    中医证候的辨识一直没有形成统一的共识或标准,以至于成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的难题。分析原因,认为提高中医证候主观辨识准确性存在三个关键难题,一是中医单一证候构成要素定性的确定,这是实现证候主观辨识的客观依据;二是中医证候各种可能存在形式的穷尽,这是证候主观辨识与客观存在相吻合的前提;三是要明晰中医辨证过程中的数学逻辑关系,这是提高证候主观辨识准确性的思维基础。解决了这些问题,可以明确证候主观辨识的客观依据,形成提高证候主观辨识准确性的重要思维模式,进而为中医证候的辨识共识或标准的建立奠定基础。

    2016年03期 v.57 181-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425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论《伤寒论》煎药法之特殊性

    刘起华;陈弘东;孙玉雯;刘凤麟;仝小林;

    《伤寒论》不仅辨证明晰,组方严谨,用药精练,配伍有度,而且对煎药法有较为详细的规定。煎药方法既是治疗的重要环节,也是取得疗效的关键所在。张仲景提出了多种煎药方法,对不同的病况使用不同的煎药方法,保证了药物疗效的发挥。重点从《伤寒论》中特殊煎药溶媒的选用、特定药物的特殊煎煮法、特定方剂的特殊煎煮法3个层面,进行归纳、总结、分析,意在从煎药方法上探索如何提高方药的临床疗效。

    2016年03期 v.57 185-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1661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试论伏邪理论的源流及发展

    赵明芬;安冬青;汪建萍;

    伏邪具有"动态变化性""时间性""空间性""隐匿性"以及"自我积聚性"和"潜证导向性"等特征。其理论渊源于《黄帝内经》,奠基于汉晋唐宋时期,形成于明清两代,经近现代医家不断发展而逐渐完善,广泛用于内伤杂病的诊治。从治未病的角度及早防治伏邪,可极大地拓宽中医临床的诊治思路。

    2016年03期 v.57 189-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3262 ] |[引用频次:182 ] |[阅读次数:0 ]

当代名医

  • 阮士怡从脾肾立论治疗冠心病经验

    谢盈彧;张军平;李明;王爱迪;阮士怡;

    介绍国医大师阮士怡教授治疗冠心病的经验。阮教授崇尚"治病必求于本",认为冠心病辨证当从中医脾肾虚损立论,固护正气,扶正治本。据此创立"益肾健脾,涤痰散结"之法,标本同治,遣方用药之中常同时包含补肾助阳、益气健脾、涤痰散结、调血止痛四法;并创制治疗冠心病的经验方,施于临床,屡获良效。

    2016年03期 v.57 193-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1020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0 ]
  • 汪受传以补肺固表、调和营卫法治疗小儿汗证经验

    张志伟;汪受传;

    介绍汪受传治疗小儿汗证的经验。根据小儿肺脏娇嫩、体属稚阳的生理特点,认为小儿汗证以虚证为多,肺卫不固,营卫失调是小儿汗证的主要病机。当以补肺固表,调和营卫为大法。临证常用玉屏风散合桂枝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

    2016年03期 v.57 196-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7K]
    [下载次数:958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思路与方法

  • 中医四诊客观化研究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

    王忆勤;郭睿;许朝霞;燕海霞;徐琎;郝一鸣;刘国萍;许文杰;李学良;珠穆朗玛;谢艳虹;

    冠心病的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和极高的医疗负担,已经成为我国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基于对中医四诊信息化采集、分析和融合方法的前期研究工作,对冠心病四诊信息进行提取和分析,建立和分析了冠心病中医病证模型。中医诊断客观化检测有望为冠心病预警、健康评估、临床疗效、中药新药评审的临床试验提供评价指标。

    2016年03期 v.57 199-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1903 ] |[引用频次:63 ] |[阅读次数:0 ]
  • 以脉络学说指导糖尿病足的治疗

    郭勇英;位庚;李红蓉;高怀林;

    以脉络学说为指导,基于中医脉与西医血管,脉络与中小血管,脉络末端之孙络与微血管、微循环之间的密切相关性,提出"脉络-血管系统病"的新概念。认为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日久累及肢体大、中、小、微血管的一类并发症,属于"脉络-血管系统病"研究的范畴。从"脉络-血管"的同一性切入,通过探讨促进血管新生与侧枝循环建立,改善缺血区的微环境,为通络治疗糖尿病足提供理论指导。

    2016年03期 v.57 204-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474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慢性胃肠疾病中医药疗效评价专栏

  • 慢性胃肠疾病中医药疗效评价中的证候问题

    刘凤斌;罗迪;侯政昆;

    总结并分析了慢性胃肠疾病中医疗效评价存在的证候问题,认为目前慢性胃肠疾病疗效评价主要以症状评分为主要评价方法,在中医证候标准化、规范化以及中医证候动态方面存在量化问题。应构建反映患者需求的慢性胃肠疾病辨证论治疗效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病证结合整体观思想,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方法,构建中医慢性胃肠疾病患者报告的结局指标量表,并使证候评分规范化,以此客观评价辨证论治的疗效。

    2016年03期 v.57 208-2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547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药疗效评价

    李军祥;王允亮;

    目前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常用的疗效评价所涉及的主要方法包括内镜检查、24小时食管p H值监测、食管压力测定以及相关的评价量表。现有方法均有各自的优势,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影响了GERD的中医药疗效评价的客观性、准确性、全面性及敏感性。针对现有的技术水平,建议结合现代医学诊疗新技术以及标准化的中医临床证候评分,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针对具体情况的且关注终点事件的GERD中医药疗效评价体系,为中医中药临床治疗GERD提供参考。

    2016年03期 v.57 212-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824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糖尿病肾脏病证候与病机特征回顾性分析

    吴文静;赵进喜;王世东;傅强;张亚欣;宫晴;

    目的通过分析临床资料的常见证素,初步总结糖尿病肾脏病(DKD)的基本病机和证候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和"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期间DKD临床研究纳入患者入组时中医证候调查表,对患者症状进行证素辨证,运用频数分析方法对不同分期常见证素的分布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共纳入患者544例。其中早期患者152例,临床期肾功能正常患者112例,肾功能不全代偿期患者195例,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患者85例。早期患者证素分布为:气虚证(71.7%)、阴虚证(66.4%)、阳虚证(50.1%)、血瘀证(48.0%)、痰湿证(45.4%)、湿浊证(25.7%)、血虚证(19.1%);临床期肾功能正常患者证素分布为:气虚证(71.4%)、阴虚证(59.8%)、阳虚证(58.0%)、血瘀证(51.8%)、痰湿证(43.8%)、血虚证(20.5%)、湿浊证(8.0%);临床期肾功能不全代偿患者期证素分布为:气虚证(77.9%)、阳虚证(70.8%)、血瘀证(66.2%)、痰湿证(54.9%)、阴虚证(52.8%)、湿浊证(29.7%)、血虚证(28.2%);临床期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患者期证素分布为:阳虚证(80.0%)、气虚证(71.8%)、血瘀证(62.4%)、阴虚证(52.9%)、痰湿证(48.2%)、血虚证(32.9%)、湿浊证(31.8%)。结论 DKD不同阶段气虚血瘀证普遍存在,气虚血瘀是其基本病机。

    2016年03期 v.57 216-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557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大黄煎剂保留灌肠对轻微型肝性脑病患者血清代谢物谱的影响

    黄国初;王萌;杨小徽;姚凡;钟宇;姚春;

    目的探讨大黄煎剂治疗轻微型肝性脑病(MHE)患者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29例MHE患者随机分为大黄煎剂组15例和安慰剂组14例。大黄煎剂组给予大黄煎剂200 ml保留灌肠,安慰剂组给予无菌注射用水200 ml保留灌肠。两组均每天1次,7天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检测血清样本中的代谢物,用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样本中的代谢物变化情况。结果 PCA分析显示,大黄煎剂组及安慰剂组治疗前后血清代谢轮廓的分组趋势不明显,有较多重叠,模型参数R~2X分别为0.393和0.509,模型的解释能力欠佳;OPLS-DA分析显示,大黄煎剂组模型参数R~2X=0.280,R~2Y=0.954,Q~2Y=-0.097;安慰剂组模型参数R~2X=0.397,R~2Y=0.941,Q~2Y=-0.605,模型建立失败。两组治疗前后MHE患者的代谢物谱均无明显差异。结论大黄煎剂对MHE患者的血清代谢物谱无明显影响。

    2016年03期 v.57 220-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568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脓毒症患者中医证候与预后的关系

    肖莹莹;周仙仕;唐光华;

    目的分析脓毒症患者的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探讨其与脓毒症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脓毒症患者51例,观察患者脓毒症类型,监测乳酸水平及症状、体征的变化,于纳入时、第2~3天、第4~7天进行中医辨证及证候要素分析及APACHEⅡ和MODS评分,计算28天病死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51例脓毒症患者中单纯脓毒症患者17例,脓毒症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者34例。脓毒症合并MODS患者28天死亡率为47.06%(16/34),单纯脓毒症患者无死亡病例(P<0.01),纳入至第7天的死亡患者均为虚实夹杂证。患者纳入时、第2~3天、第4~7天均以虚实夹杂证最多(分别为40例、47例、42例)、实证次之(分别为11例、4例、9例),无纯虚证。纳入时及第4~7天时虚实夹杂证患者的APACHEⅡ评分和MODS评分均显著高于实证患者(P<0.05或P<0.01)。纳入时、第2~3天、第4~7天中,单纯脓毒症患者毒热证、气虚证呈下降趋势,痰证、瘀血证、阴虚证呈上升趋势,各时间点均未出现阳虚证;脓毒症合并MODS患者阴虚证均呈下降趋势,阳虚证呈上升趋势。结论脓毒症患者以虚实夹杂证为多,虚实夹杂证患者病情较纯实证患者更重,死亡率更高。

    2016年03期 v.57 224-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655 ] |[引用频次:58 ] |[阅读次数:0 ]
  • 808例社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中医体质状况与相关因素分析

    尉敏琦;余峰;诸光花;王健;朱鸿雁;周热娜;赵燕萍;

    目的观察社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中医体质状况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的方法,在上海某辖区内选取3个社区,再应用随机抽样方法,在每个社区分别抽取2个居委,招募抽取居委中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实施调查。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资料、中医体质特征和行为生活方式相关数据,分析中医体质特征及与相关因素的关系。结果被调查的808例社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偏颇体质以气虚质(28.59%)、阳虚质(22.03%)、阴虚质(17.70%)和痰湿质(16.21%)为主。不同性别患者在平和质、气虚质、血瘀质、气郁质和特禀质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平和质在男性中所占的比例相对较高,气虚质、血瘀质、气郁质和特禀质在女性中所占的比例相对较高。平和质在不吸烟者中所占的比例较高,而气虚质、阴虚质和气郁质在吸烟者中所占的比例较高(P<0.05)。男性体重与痰湿质呈正相关,女性体重与阳虚质呈负相关(P<0.05)。男性腰围与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和气郁质呈正相关(P<0.05)。体质指数与阳虚质呈负相关,与痰湿质、湿热质呈正相关(P<0.05)。高血压病患者的服药依从性与各中医体质均有相关关系(P<0.001),服药依从性越好,平和质得分则越高,其他偏颇体质得分则越低。结论社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偏颇体质以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和痰湿质为主,性别、吸烟行为和服药依从性是影响体质状况的主要因素。

    2016年03期 v.57 228-2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1637 ] |[引用频次:145 ] |[阅读次数:0 ]
  • 活血祛瘀中药溻渍联合西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期患者45例临床观察

    周静;杨栋;王晋平;王慧娟;张佳红;雷尚文;

    目的观察活血祛瘀中药溻渍联合西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活动期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AS活动期患者随机分为西药组41例和中西医结合组45例。西药组给予来氟米特片口服,每次20 mg,每日1次;双氯芬酸钠胶囊口服,每次50 mg,每日2次,1周后按病情减量或停药,必要时临时加量。中西医结合组在西药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活血祛瘀中药在疼痛部位溻渍治疗。两组均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巴氏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SFI)、巴氏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指数(BASDAI)、中医证候积分、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并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中西医结合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西药组的70.73%(P<0.05)。两组治疗后BASDAI、BASFI、ESR、CRP、生活质量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改善(P<0.05),且中西医结合组改善情况均优于西药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血祛瘀中药溻渍联合西药治疗AS活动期疗效确切,能提高生活质量,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2016年03期 v.57 233-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394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益气回阳、固脱逐水法辅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合并心原性休克30例疗效观察

    吕东;汪海霞;吕宏;王红霞;

    目的观察益气回阳、固脱逐水法辅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合并心原性休克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合并心原性休克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益气回阳、固脱逐水中药汤剂,每日1剂。两组均治疗48 h,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心率、血压及尿量,治疗后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和治愈率分别为93.3%、70.0%,对照组分别为73.3%、23.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30 min、1 h、3 h、6 h、12 h、24 h及48 h收缩压、舒张压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升高,心率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各时间点收缩压和舒张压、心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2 h、6 h、12 h、24 h及48 h尿量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增多(P<0.05);治疗组治疗后各时间点尿量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回阳、固脱逐水法辅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原性休克患者疗效显著,能明显升高血压、降低心率、增加尿量。

    2016年03期 v.57 237-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239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证候·诊断

  • 冠心病患者舌底脉络征象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谢晓柳;安冬青;汪建萍;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的舌底脉络征象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收集冠心病患者80例,采集舌像,观察其舌底络脉征象,将舌底络脉从长短、粗细、迂曲程度及颜色4个方面进行等级描述,并将其与健康志愿者77例进行比较。根据冠状动脉CT或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将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分为单支病变、双支病变、多支病变,分析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舌底脉络征象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志愿者比较,冠心病患者舌底脉络的长短、粗细、颜色、迂曲程度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冠心病患者舌底络脉长、粗、紫暗、迂曲。冠心病患者不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舌底脉络在长短、颜色、迂曲程度方面均有显著相关性(P<0.001),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越多,舌底脉络越长、颜色越深、迂曲程度越重;不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舌底脉络在粗细未显示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舌底络脉长短、粗细、颜色、迂曲程度方面均与健康者有差异,且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舌底脉络的长短、颜色、迂曲程度均有相关性。

    2016年03期 v.57 241-244+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5K]
    [下载次数:438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实验研究

  • 骨灵膏及其拆方对骨关节炎模型大鼠炎性细胞因子与聚蛋白多糖酶的影响

    陈文超;周然;王永辉;李艳彦;柴智;高丽;

    目的探讨骨灵膏及其拆方制剂抗骨关节炎软骨损伤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骨灵膏组、骨膏组、灵膏组、塞来昔布组、模型组及正常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采用寒冷刺激结合石膏固定的方法建立骨关节炎模型,造模成功后骨灵膏组、骨膏组及灵膏组分别给予骨灵膏、骨膏及灵膏生药量33.31g/(kg·d)灌胃给药,塞来昔布组给予塞来昔布20.83 mg/(kg·d)灌胃,模型组和正常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8周后检测膝关节软骨组织聚蛋白多糖酶4(ADAMTs-4)、聚蛋白多糖酶5(ADAMTs-5)蛋白表达,检测膝关节滑膜和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前列腺素E-2(PGE_2)、环氧合酶2(COX-2)、γ干扰素(IFN-γ)的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与滑膜IL-1β、TNF-α、PGE_2、COX-2、IFN-γ的含量均显著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骨灵膏组血清与滑膜IL-1β、TNF-α、PGE_2、COX-2、IFN-γ含量明显降低(P<0.01)。与骨灵膏组比较,骨膏组血清IL-1β、TNF-α、COX-2、IFN-γ含量和滑膜IL-1β、COX-2、PGE_2、TNF-α、IFN-γ含量升高(P<0.05或P<0.01),灵膏组血清和滑膜IL-1β、TNF-α、COX-2、PGE_2、IFN-γ含量升高(P<0.05或P<0.01),塞来昔布组血清IL-1β、TNF-α、PGE_2、IFN-γ含量和滑膜IL-1β、PGE_2含量亦升高(P<0.01)。各组大鼠膝关节软骨组织ADAMTs-4、ADAMTs-5均有表达,其中模型组表达最显著,骨灵膏组ADAMTs-4、ADAMTs-5蛋白表达最低。结论骨灵膏可能通过降低血清及滑膜中炎性细胞因子,进而阻止局部关节软骨聚蛋白多糖酶合成,从而减轻了骨关节炎软骨损伤,并且作用明显优于其拆方制剂及塞来昔布。

    2016年03期 v.57 245-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323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清开灵软胶囊制剂前体体外抗H1N1、H5N1和H7N9流感病毒作用

    赵利华;陈全姣;

    目的观察清开灵软胶囊制剂前体体外抗H1N1、H5N1、H7N9流感病毒的作用。方法通过测定细胞培养液上清血凝滴度(HA)和半数组织培养感染剂量(TCID_(50)),评价清开灵软胶囊制剂前体和利巴韦林注射液不同给药方式(灭活、治疗、中和、预防)对H1N1、H5N1和H7N9流感病毒的抑制作用,并且通过MTT法测定清开灵软胶囊制剂前体和利巴韦林注射液不同给药方式体外抗H1N1流感病毒作用。结果清开灵软胶囊制剂前体的最大无毒浓度为0.391 mg/ml,利巴韦林注射液的最大无毒浓度为3.907μg/ml。清开灵软胶囊制剂前体以预防方式给药可以明显抑制流感病毒增殖,能显著降低H1N1、H5N1和H7N9流感病毒的HA和TCID_(50),以治疗方式给药能明显降低H1N1流感病毒的HA和TCID_(50)(P<0.05或P<0.01)。清开灵软胶囊制剂前体和利巴韦林注射液抗H1N1流感病毒的半数有效浓度分别为0.25 mg/ml、2.19μg/ml,治疗指数分别为5.32、95.89。结论清开灵软胶囊制剂前体对H1N1、H5N1、H7N9流感病毒具有明显的预防作用,且对H1N1流感病毒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2016年03期 v.57 250-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364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临证心得

  • 从“心肝有余,脾肾不足”及“五神藏”理论辨治儿童多动症

    方琼杰;王俊宏;姜思竹;

    浅析万全的小儿"心肝有余,脾肾常虚"的生理病理特点及《灵枢·本神》"五神藏"的理论,运用该理论分析儿童多动症的病因病机、临证诊治及遣方用药特点,为益气养阴法治疗儿童多动症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2016年03期 v.57 254-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1361 ] |[引用频次:50 ] |[阅读次数:0 ]
  • 从邪毒论治胎黄

    袁超;李贵平;

    总结治疗小儿胎黄方面的经验,认为胎黄发病除与湿热有关,亦可由后天感受邪毒所致,探讨并补充中医胎黄的邪毒证型,以期丰富胎黄的中医辨证论治,并附2则以自拟方茵陈解毒汤治疗胎黄的医案。

    2016年03期 v.57 257-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37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方剂配伍规律的研究概况

    左明晏;许从莲;

    方剂配伍是指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同用。配伍是中医用药的特色和优势所在,配伍规律是揭示方剂合理性的必要反映。通过拆方研究、药效物质基础-化学成分的研究、药理学研究、血清药物化学研究、复方代谢组学研究等,不但可探讨方剂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更能揭示方剂配伍的内在规律,进一步发扬方剂的整体优势,为现代方剂组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和思想,在药效物质层面上配伍组合研发合乎时代要求的高效方剂。揭示方剂配伍规律,对于继承和发展传统中医药具有重要理论意义。总结了以往方剂的拆方研究、药效物质基础-化学成分的研究、药理学研究等工作,并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未来方剂配伍研究的思路。

    2016年03期 v.57 260-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106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百家园

  • 从补阳还五汤拆方研究浅议中医药现代化

    王进博;李彩霞;李进;陈涛;张艳军;崔维利;李正;

    补阳还五汤拆方研究是当前中医药研究的一个缩影,对其近年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指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如多用西药的评价体系进行研究、中医药理论指导逐渐被忽视等,认为解决中医药困境的重点应强调重视生存、回归临床、继承发展、勇于创新。

    2016年03期 v.57 264-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586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诸病源候论》呼吸吐纳法浅探

    代金刚;曹洪欣;张明亮;

    呼吸吐纳法是《诸病源候论》导引法重要内容之一,研究其方法与动作要领,对养生保健具有重要意义。分析《诸病源候论》不息、散气等呼吸吐纳的方法与作用,呼吸与导引动作、存想配合及其意义。阐述五脏病候与"嘘""呵""呼""呬""吹""嘻"六字诀的关系,以及六字诀的作用及其五行归属。提出调身、调息、调神三调合一是呼吸吐纳法的核心,指出呼吸吐纳在治未病、防治亚健康状态、辅助疾病治疗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2016年03期 v.57 267-2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1850 ] |[引用频次:79 ] |[阅读次数:0 ]

  • 欢迎订阅2016年《中医杂志》

    <正>《中医杂志》(ISSN 1001-1668,CN 11-2166/R)是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主办的全国性中医药综合性学术期刊。1955年创刊以来始终坚持"以提高为主,兼顾普及"的办刊方针,是我国中医药界创刊早、发行量大、具有较高权威性和学术影响力的国家级中医药期刊之一,是中国中文核心期刊和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首届国家期刊奖获得者和中国期刊方阵双奖期刊、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中国百强科技期刊、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荣获第二届、第三届新闻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

    2016年03期 v.57 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1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中医硕士学位课程/中药学硕士学位课程/针灸学硕士学位课程 一年全日制授课式课程现正招生

    <正>~~

    2016年03期 v.57 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9K]
    [下载次数:6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医杂志社医海林音像书店邮购图书目录

    <正>~~

    2016年03期 v.57 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欢迎订阅2016年《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正>《国际中医中药杂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主办的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系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专业学术期刊。本刊自2008年起成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国际中医中药杂志》以反映国内外中医药研究最新进展,促进国内外中医药学术交流为己任,以中医药科研、临床、生产、管理工作者为主要对象,介绍中医药学相关领域的新进展、新技术和新方法。本刊现主要栏目有:

    2016年03期 v.57 2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欢迎邮购《中医杂志》

    <正>2000年合订本85元,2001年合订本95元,2002年合订本105元,2003年合订本105元,2004年合订本11元,2005年合订本125元,2007-2010年合订本每年140元。2011(缺5、6期)-2013年每册9.80元,2014(缺2期)-2015年每册15元。2011-2013年合订本(每年4本),每年280元,2014、2015年合订本(每年4本),每年400元,《中医杂志》2006-2008年增刊每册40元。以上免费邮寄,如需挂号每件另加3元。

    2016年03期 v.57 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1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欢迎订阅《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正>《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ISSN 2095-5707 CN 10-1113/R)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主办的科技学术期刊,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信息专业委员会、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中医药信息数字化专业委员会的会刊。本刊已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网)、中国中医药期刊文献数据库收录。《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办刊宗旨为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传播中医药图书情报的基础理论、方法

    2016年03期 v.57 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1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欢迎订阅2016年《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正>《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主办的中医药学术期刊。《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4年创刊,现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随着期刊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已相继被美国《化学文摘》、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和《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等知名检索系统收录。主要栏目:专题论坛、论著、实验研究、中药研究与开发、经验交流、综述等。报道内容涉及中医动态、改革与管理、

    2016年03期 v.57 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1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欢迎邮购《中医杂志》光盘合订本

    <正>1951-1986年(4张光盘)480元;1987-1994年(1张光盘)260元;1995-2004年(1张光盘)280元;2005-2013年(1张光盘)300元。光盘合订本为计算机用数据光盘,收入了同期出版的全部《中医杂志》的内容,可对所有文章进行任意字检索,方便实用。汇款地址:北京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中医杂志社北京医海林音像书店,邮政编码:100700电话:(010)64035632;网址:http://www.jtcm.net.cn

    2016年03期 v.57 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2015年《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征订启事

    <正>《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是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性期刊,于1995年元月创刊。本刊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中国生物学文摘和文献、中文科技期刊等数据库收录期刊。期刊网站:www.zyjc.ac.cn。本刊设有理论探讨、中医方法学、实验研究、中医多学科研究、临床基础、针灸研究、方药研究、中医写作与翻译、

    2016年03期 v.57 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1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欢迎订阅2016年《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正>《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ISSN 1673-6613,CN 11-5511/R]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由中国科学院吴孟超院士任名誉主编,首届国医大师、中国中医科学院资深研究员路志正教授任主编。本刊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连续两届获得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示范项目资助,2012年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期刊二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标志性文化(徽标)一等奖,2013年获中国知网"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2016年03期 v.57 2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

本网站版权归中医杂志社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邮编:100700  电话:010-64035632    京ICP备130400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