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讨

  • 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参数及其分类

    林雪娟;朱龙;杨敏;闵莉;王洋;李灿东;

    如何建立适合中医药临床的疗效评价参数体系是目前中医临床研究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基于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的内容及参数分类原则,可将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参数按类别划分为宏观、中观、微观参数,按属性划分为阳性、阴性、隐性参数,按特征划分为定量、定性、定量与定性结合参数,按评价内容划分为反映病的疗效评价、反映证的疗效评价、基于患者报告结局的疗效评价、基于医生报告结局的疗效评价参数。认为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的参数体系应涵盖宏观、中观、微观三方面,参数整体合参,才能为临床疗效评价提供可靠的依据。

    2016年02期 v.57 9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636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论证候诊断的核心要素是属性的表达

    张传清;王晓磊;陈德清;吴永灿;邓兰英;

    从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角度,通过中西医对生命与疾病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比较,强调中医证候诊断不但要重视病因病机,还要树立证候分类的观点;同时理解和把握证候诊断本质属性的概念和方法,才能达到"有是证,用是药"的效果。

    2016年02期 v.57 96-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217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中医学对未来医学发展的启示——读《医学在走向何处》有感

    张洪雷;张宗明;

    目前现代医学的发展面临难以解决的深层次矛盾,解决这些矛盾可以从传统医学特别是中医学中汲取智慧。中医学坚持心身一元论,强调整体综合的方法论,主张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治疗原则,灵活采取技术手段或非技术手段进行治疗,坚持"医乃仁术"、医术必须以生命承受有限性为前提,关注群体健康、重视"治未病",且具有医疗费用相对较低的优势,这些思想和优势对于克服现代医学面临的内部困境,指引医学发展方向、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的医学目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16年02期 v.57 99-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646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当代名医

  • 武维屏从病、证、症辨治间质性肺疾病经验

    姚小芹;冯淬灵;武维屏;

    介绍武维屏教授运用病、证、症结合辨治模式,以期、证为纲,以症为目,辨治间质性肺疾病的经验。认为间质性肺疾病立病名当"肺痿""肺痹"两元论;析病机属气阴虚损、痰瘀阻络,虚、痰、瘀为关键;审病位在肺与肾;论治则为益气阴、化痰瘀、通肺络;依病情进展分三期六候,抓主症、观次症、顾兼症、依舌脉、宏观微观结合辨证论治。

    2016年02期 v.57 104-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1319 ] |[引用频次:103 ] |[阅读次数:0 ]
  • 马融运用甘淡养阴法治疗儿童难治性癫痫经验

    陈汉江;张喜莲;戎萍;刘璇;

    总结马融教授治疗儿童难治性癫痫经验。认为儿童难治性癫痫由于频繁发作、治疗不当等导致迁延不愈、气阴两伤,可表现为脾失运化、脾阴不足的特点。采用甘淡养阴法治疗儿童难治性癫痫是指针对脾阴不足,运用温而不燥、凉而不寒、淡而不泻、渗而不滑、甘淡平和的药物纠正脾阴虚、发挥脾的运化功能。其实质是通过甘淡平和的药物促进脾胃运化,使气血化生有源,灌溉五脏六腑,使肝血充沛,肝阴助长,肝阳得涵,阴阳互制,而使癫痫得以控制。

    2016年02期 v.57 108-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551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思路与方法

  • 基于病证结合论中医辨治肿瘤四则四法

    柴可群;陈嘉斌;徐国暑;

    中西医学思维融合创新,有助于中医在西医疾病中医证候模式下开展肿瘤治疗。提出"扶正为本,祛邪有度,全程调神,随证而治"为中医辨治肿瘤的治则,临诊当注重病证结合,灵活运用健脾补肾、化痰解毒、疏肝解郁、温阳通络抗癌四法,根治期以健脾补肾为主,兼顾化解癌毒;随访期当四法并用,防复防变;姑息期可四法并用,或重用温阳,最终实现患者带瘤生存。

    2016年02期 v.57 11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995 ] |[引用频次:52 ] |[阅读次数:0 ]
  • 双心疾病的中医药论治思路

    吴建萍;党晓晶;孙海娇;吴焕林;

    心血管疾病合并精神心理障碍即双心疾病目前尚无统一治疗标准,且存在发病率高而医生对其辨识度低、患者对抗抑郁等精神药物的心理接受程度低、药物的疗效及患者受益度低等问题。从中医学角度论述双心疾病的病机、相互联系性及治疗,基于心主血脉失常、心脉受损这一双心疾病的根本病机,提出双心疾病的干预应从两方面着手,一则从情志障碍入手,治疗应着重调理肝气;二则从血脉入手,治疗宜益气健脾、化痰活血通络,同时还须根据患者心理及躯体症状的偏颇、有无精神诱因等症状表现,调整方药重点治疗方向。

    2016年02期 v.57 115-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1327 ] |[引用频次:62 ] |[阅读次数:0 ]
  • 基于七情配伍理论的丹参药对临床用药规律研究

    刘春慧;

    七情是中药配伍运用的最早准则,而药对是复方配伍的最小单位。基于七情配伍理论研究丹参药对的临床运用规律发现,丹参相须药对配伍规律为配伍活血化瘀类药物如红花、川芎、赤芍等,常用配伍比例为1∶1、1∶2、2∶1;丹参相使药对配伍规律为配伍补气类如黄芪、补血类如当归、清热生津类如葛根等,常用配伍比例为1∶1、1∶2、2∶1、3∶4。总结丹参药对配伍的临床运用规律,可为进一步研发新药提供新的切入点。

    2016年02期 v.57 118-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1097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0 ]

慢性胃肠疾病中医药疗效评价专栏

  • 便秘型和混合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药疗效评价策略

    魏玮;杨俭勤;史海霞;

    便秘型和混合型肠易激综合征目前主要疗效评价指标大致可分为反映症状疗效的评价指标、反映理化指标的评价指标、反映生活质量的评价指标、反映心理状态的评价指标、反映中医诊疗特色的评价指标。疗效评价存在各项研究的疗效评价指标各异、制定程序亦不清晰等问题,也因此缺乏信度及效度,循证医学证据较低。单一指标与综合评价指标的应用、长期疗效与短期疗效评价指标的结合、病症结合的评价体系向病-症-证结合评价体系的转变将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及急需解决的重点问题。疗效评价策略为结合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以及病理生理基础,将中医特色结合目前已有量表,建立"病-证-症"三位一体的疗效评价体系,同时适度开展客观指标的相应推广。

    2016年02期 v.57 12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603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药疗效评价策略

    沈洪;朱磊;张露;

    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目标的变革要求疗效评价指标随之转变。建立包含症状学评价、内镜评价、黏膜组织学评价、实验室检查评价、复发相关的疗效评价、激素治疗相关的特定疗效评价、癌变与手术评价、生存质量评价、安全性评价的疗效评价体系,以及分层评价、叠加评价、综合评价、重点评价相结合的疗效评价策略较为符合目前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实际,能反映中医药的治疗特点和治疗目标。

    2016年02期 v.57 126-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3K]
    [下载次数:909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0 ]

方法学与临床评价

  • 丹红注射液联合常规疗法治疗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及安全性Meta分析

    郭强;赵欢;雷星星;祝然然;朱玉霞;杨东东;陈秋;

    目的系统评价丹红注射液联合常规疗法治疗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检索MEDLINE、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检索截止日期为2014年12月。纳入丹红注射液联合常规疗法治疗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提取患者一般资料、干预措施、结局指标等信息,采用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研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并对临床总有效率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9项临床研究,涉及78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常规疗法比较,丹红注射液联合常规疗法可提高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RR=1.29,95%CI(1.13,1.48),Z=3.70,P=0.0002,3篇文献];与其他中药注射液联合常规疗法比较,丹红注射液联合常规疗法可提高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RR=1.30,95%CI(1.14,1.47),Z=4.03,P<0.001,4篇文献];与西药注射液联合常规疗法比较,丹红注射液联合常规疗法可提高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RR=1.23,95%CI(1.09,1.40),Z=3.27,P=0.001,2篇文献]。与常规疗法比较,丹红注射液联合常规疗法可减少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D=-4.94,95%CI(-6.31,-3.57),Z=7.06,P<0.001,1篇文献];与其他中药注射液联合常规疗法比较,丹红注射液联合常规疗法可减少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D=-5.07,95%CI(-7.40,-2.73),Z=4.25,P<0.001,2篇文献];与西药注射液联合常规疗法比较,丹红注射液联合常规疗法可减少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D=-5.08,95%CI(-6.89,-3.27),Z=5.49,P<0.001,1篇文献]。纳入研究均未报告由丹红注射液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丹红注射液联合常规疗法可提高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有效率、减少神经功能缺损,但确切结论尚需更多高质量研究加以验证。

    2016年02期 v.57 131-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954 ] |[引用频次:42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抗幽合剂联合四联疗法治疗慢性胃炎合并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25例临床观察

    汪楠;王垂杰;李玉锋;

    目的评价抗幽合剂联合四联疗法对慢性胃炎合并幽门螺杆菌(Hp)阳性患者Hp根除率的影响。方法将75例慢性胃炎合并Hp阳性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辨证组、抗幽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西药四联疗法(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每次20 mg,阿莫西林胶囊每次1g或克拉霉素胶囊每次500 mg,左氧氟沙星片每次200 mg,枸橼酸铋钾冲剂每次220 mg口服,均每日2次);辨证组给予西药四联疗法加中医辨证论治汤剂口服,每日1剂,每日2次;抗幽组给予西药四联疗法加抗幽合剂口服,每日1剂,每日2次。各组均治疗14天。分别于治疗前后评价各组患者主要症状评分、中医脾胃疾病患者报告临床结局(PRO)量表评分,以及血、尿、便常规和肝功能、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并于停药30天后检测各组患者Hp转阴情况。结果对照组Hp转阴17例、Hp根除率为68.0%,抗幽组为23例、95.8%,辨证组为19例、76.0%,抗幽组与辨证组Hp根除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各组患者主要症状积分与PRO量表各症状、维度、总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明显降低(P<0.05或P<0.01),治疗后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各组安全性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幽合剂联合西药四联疗法能够提高慢性胃炎合并Hp阳性患者的Hp根除率,并能安全有效地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2016年02期 v.57 136-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728 ] |[引用频次:90 ] |[阅读次数:0 ]
  • 稳斑汤辅助治疗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痰浊血瘀证患者血浆血栓调节蛋白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的影响

    程修平;宫丽鸿;李楠;李颖;

    目的观察稳斑汤辅助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痰浊血瘀证患者的疗效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ACS痰浊血瘀证患者1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90例,另选择健康志愿者40例作为正常组。对照组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及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中药稳斑汤口服,每日1剂,两组均治疗1个月。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法检测正常组及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并观察治疗前后对照组及治疗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变化与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TM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率为45.0%(81/180),显著高于正常组的17.5%(7/40)(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TM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率及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显著降低,且治疗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1.1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78%(P<0.05)。结论稳斑汤辅助西医治疗可显著降低ACS痰浊血瘀证患者中医证候积分,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患者TM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有关。

    2016年02期 v.57 140-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310 ] |[引用频次:47 ] |[阅读次数:0 ]
  • 疏肝清热方治疗桥本甲状腺炎患者40例临床观察

    钟欣婵;郑敏;张强;王燕燕;张丹;李昀昊;范朝华;杨宏杰;

    目的观察疏肝清热方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疗效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80例桥本甲状腺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并设健康对照组20例。治疗组给予疏肝清热方中药复方颗粒剂,每日1剂;对照组给予左甲状腺素钠片,每日1次,每次25μg,两组均连续口服12周。健康对照组不进行任何药物治疗。治疗后判定两组临床疗效,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甲状腺功能、甲状腺抗体、中医证候积分以及各组受试者治疗前外周淋巴细胞因子水平。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5.00%,对照组为62.5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甲状腺功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甲状腺过氧化酶抗体、甲状腺球蛋白抗体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促甲状腺受体抗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下降(P<0.01),并且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外周淋巴细胞因子的表达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结论疏肝清热方可以改善桥本甲状腺炎患者的抗体水平及临床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辅助性T细胞平衡偏移有关。

    2016年02期 v.57 145-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884 ] |[引用频次:55 ] |[阅读次数:0 ]
  • 甲型流感中医证候与体质类型的相关性分析

    王晓才;赵洪杰;董晓根;李安德;陈燕力;孙利红;崔宁;苌华颖;郭子宁;荣伟;

    目的探讨甲型流感患者中医证候与体质类型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甲型流感确诊病例151例,分别进行中医四诊资料的中医证候学调查和中医体质类型问卷调查,进而作出中医证候分析和中医体质类型判定。以各证候为因变量,9种中医体质类型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151例患者中卫分证136例(占90.1%),气分证91例(占60.3%),无营分证、血分证。在气分证中,阳明证52例(占34.4%),肺热证30例(占19.9%),少阳证40例(占26.5%),胸膈证10例(占6.6)%,湿阻证28例(占18.5%)。体质类型分布由高到低依次为痰湿质>湿热质>气虚质>阳虚质>气郁质>阴虚质>血瘀质>平和质>特禀质。回归分析显示,甲型流感气分证与平和质、特禀质呈负相关,与阴虚质呈正相关;阳明证与阴虚质呈正相关;少阳证与气郁质呈正相关;肺热证与痰湿质呈正相关;湿阻证与痰湿质呈正相关,与特禀质呈负相关;卫气合病证与阴虚质呈正相关,与特禀质呈负相关;单卫分证与平和质、特禀质呈正相关,与阴虚质呈负相关(P<0.05)。结论阴虚质、痰湿质、气郁质、平和质、特禀质是影响甲型流感患者中医证候的5种主要中医体质类型,发病时的中医证候与患者中医体质密切相关。

    2016年02期 v.57 149-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579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证候·诊断

  • 非语言因素对中医问诊效果的影响

    胡广芹;

    目的探索影响中医问诊效果的非语言因素。方法采集北京、天津市15名中医专家与1547例患者问诊过程中医患之间交流的信息,采用专家访谈法,归纳影响问诊效果的非语言因素。结果专家问诊均注重礼节、仪表、坐姿、环境等,关心同情患者。问诊时医患间主要以90°夹角斜对而坐,医患平均距离(58.46±2.23)cm。结论问诊是在一定语境中进行的,影响问诊效果的非语言因素主要包括礼仪、坐姿、目光、心态、倾听、医患距离等。

    2016年02期 v.57 154-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257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实验研究

  •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不同静置时间对大鼠血铅值及肝肾功能的影响

    卞尧尧;杨丽丽;王中立;王庆;徐桂华;

    目的探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煎煮后最佳服用时间。方法分别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煎煮后即刻(0 min)及静置5、10、20、30、60、100 min时取水煎液,检测各组水煎液温度和铅含量。将SD大鼠按照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煎煮后静置时间随机分为10 min组、20 min组、30 min组、40 min组、50 min组、60 min组及对照组,每组16只。对照组每日予蒸馏水2 ml灌胃1次,其余各组每日予相应柴胡加龙骨牡蛎汤2 ml浓缩液(含2.244 g生药)灌胃1次,连续7天。检测各组大鼠血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尿素氮(BUN)、肌酐(Cr)、尿酸(UA)含量及肝脏、肾脏HE染色。结果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温度随着静置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在50~100 min时温度所在区间为59.14~43.57℃。水煎液铅含量随着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各时间点组间两两比较铅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其余各组大鼠血铅值明显升高(P<0.05);40 min组、50 min组、60 min组血铅值明显低于10 min组、20 min组、30 min组(P<0.05)。10 min组、20 min组及30 min组大鼠ALT、AST、Cr、U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40 min组、50 min组及60 min组ALT、AST、Cr、UA水平明显低于20 min组、30 min组(P<0.05)。各组大鼠肝肾脏组织HE染色未见异常。结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煎煮后静置50~100 min时口感温度合适,铅含量已经下降至150μg/L以下,此时服用对大鼠肝肾功能无影响。

    2016年02期 v.57 157-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K]
    [下载次数:333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调肝理脾方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小鼠调节性T细胞及肝组织病理的影响

    郭晓霞;李良学;武玉鹏;贾力莉;刘改萍;白崇智;

    目的探讨调肝理脾方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12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组和治疗组,每组3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应用聚肌胞苷酸腹腔注射(5 mg/kg,2次/周,共24周)建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动物模型,造模同时阳性组给予熊去氧胆酸胶囊0.1 g/(kg·d),治疗组给予调肝理脾方27 g/(kg·d),正常组及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每日灌胃1次,共24周。于实验第8、16、24周时检测各组小鼠血清抗线粒体抗体M_2亚型(AMA-M2)阳性率、外周血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计数、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及肝组织细胞角蛋白19(CK19)表达。结果除正常组外,第8、16、24周时各组血清AMA-M_2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第8、16、24周时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细胞计数明显下降(P<0.05);在第24周时,阳性组和治疗组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细胞计数均较模型组升高(P<0.05),且治疗组升高较阳性组明显(P<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在第8、16、24周时肝组织病理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第8、16、24周时CK19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第24周时CK19表达降低(P<0.05)。结论调肝理脾方能够上调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模型小鼠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细胞计数、降低肝组织CK19蛋白表达,从而改善胆小管损伤和肝组织纤维化。

    2016年02期 v.57 161-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325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文献研究

  • 基于文献分析的麦冬潜在功效探讨

    曹景诚;梁茂新;

    通过考察麦冬在古代本草文献、古代方剂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简称《中国药典》)中所载功用,确认古本草中记载的麦冬核心功用和古代方剂对其应用与《中国药典》记录基本一致,而由古本草文献总结出来的清热泻火、解毒消痈、驻颜、健胃消食、消痞散满、益精种子、止痛等潜在功能,以及古代含麦冬复方所治热病、伤寒、疮疡、虚损、呕吐、中风、痞满、头痛等病症,并未被《中国药典》收录。结合实验研究和当今临床应用,可以确认驻颜、平肝熄风、消痞散满、清热泻火、益精种子是麦冬的潜在功效。

    2016年02期 v.57 166-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974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临证心得

  • 从虚损生积论治肝癌

    周玉平;张华;慕永平;刘平;

    原发性肝细胞癌(肝癌)主要是肝炎、肝硬化的延续和进展,其病机为久邪伤正,虚损生积。辨治肝癌应扶正为主,祛邪适度,强调扶正应贯穿肝癌论治的始终。扶正主要包括滋养肝肾、健脾益气两个方面,祛邪则以清热解毒、化瘀通络为主。此外,临证时还需注意身心同治,重视心理疏导。

    2016年02期 v.57 170-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565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类风湿关节炎中医治疗经验探讨

    潘胡丹;刘良;

    类风湿关节炎属中医学"痹证"范畴,病机复杂、合并症繁多,是临床治疗的难点。临证之时,需紧守通经活络之法,温经与除湿并举;慎辨寒热错杂与偏盛,常祛寒与清热并用。此外,亦需配用活血化瘀药物以通痹,慎防痰湿瘀血胶结而致病情缠绵不愈,并应始终固护脾胃,保障长程治疗。

    2016年02期 v.57 173-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1359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百家园

  • 单味中药服散的临床价值

    彭智平;张琳琳;张如富;

    目前市场对中药材的需求量呈现巨大增长,而现有的中药量难以满足需要,供求矛盾严重地制约了中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探讨中药特殊的工艺形式"服散",特别是单味中药服散的临床应用,试通过其治疗疾病靶点明确、可极大节省能耗和药源等临床优势来解决这一供求矛盾,也为单味中药服散的推广提供理论基础。

    2016年02期 v.57 176-177+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28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简斋治疗“下虚受风”八法

    鲁晏武;陈仁寿;

    张简斋为民国时期著名医家,通过研究《张简斋医案》中有关"下虚受风"的医案,总结出张简斋治疗"下虚受风"的八大治法,分别是益气摄化、宣和疏化、和血疏化、温和疏化、和养托化、风胜托化、疏上潜下、疏和导化。这八种治法对于当代临床治疗内外兼病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2016年02期 v.57 178-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105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医杂志社医海林音像书店邮购图书目录

    <正>~~

    2016年02期 v.57 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2015年《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征订启事

    <正>《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是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性期刊,于1995年元月创刊。本刊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中国生物学文摘和文献、中文科技期刊等数据库收录期刊。期刊网站:www.zyjc.ac.cn。本刊设有理论探讨、中医方法学、实验研究、中医多学科研究、临床基础、针灸研究、方药研究、中医写作与翻译、临证验案等栏目,适于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科研、教学、临床人员阅读。

    2016年02期 v.57 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欢迎邮购《中医杂志》

    <正>2000年合订本85元,2001年合订本95元,2002年合订本105元,2003年合订本105元,2004年合订本115元,2005年合订本125元,2007-2010年合订本每年140元。2011(缺5、6期)-2013年每册9.80元,2014(缺21期)-2015年每册15元。2011-2013年合订本(每年4本),每年280元,2014、2015年合订本(每年4本),每年400元,《中医杂志》2006-2008年增刊每册40元。以上免费邮寄,如需挂号每件另加3元。

    2016年02期 v.57 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2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欢迎订阅2016年《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正>《国际中医中药杂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主办的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系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专业学术期刊。本刊自2008年起成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国际中医中药杂志》以反映国内外中医药研究最新进展,促进国内外中医药学术交流为己任,以中医药科研、

    2016年02期 v.57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2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欢迎订阅2016年《中医杂志》

    <正>《中医杂志》(ISSN 1001-1668,CN 11-2166/R)是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主办的全国性中医药综合性学术期刊。1955年创刊以来始终坚持"以提高为主,兼顾普及"的办刊方针,是我国中医药界创刊早、发行量大、具有较高权威性和学术影响力的国家级中医药期刊之一,是中国中文核心期刊和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首届国家期刊奖获得者和中国期刊方阵双奖期刊、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中国百强科技

    2016年02期 v.57 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1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欢迎订阅2016年《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正>《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ISSN 1673-6613,CN 11-5511/R]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由中国科学院吴孟超院士任名誉主编,首届国医大师、中国中医科学院资深研究员路志正教授任主编。本刊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连续两届获得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示范项目资助,2012年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

    2016年02期 v.57 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欢迎订阅2016年《中国针灸》杂志(月刊) 《针刺研究》杂志(双月刊)

    <正>《中国针灸》杂志和《针刺研究》杂志均为中国针灸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主办的针灸学术权威期刊,均已成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期刊、中国权威学术期刊,《中国针灸》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全面报道国内、国外针灸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中国针灸》报道以临床为主,介绍临床有效治疗方法、

    2016年02期 v.57 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欢迎订阅2016年《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正>《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主办的中医药学术期刊。《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4年创刊,现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随着期刊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已相继被美国《化学文摘》、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和《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等知名检索系统收录。

    2016年02期 v.57 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1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欢迎订阅《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正>《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ISSN 2095-5707 CN 10-1113/R)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主办的科技学术期刊,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信息专业委员会、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中医药信息数字化专业委员会的会刊。本刊已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网)、中

    2016年02期 v.57 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1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欢迎邮购《中医杂志》光盘合订本

    <正>1951-1986年(4张光盘)480元;1987-1994年(1张光盘)260元;1995-2004年(1张光盘)280元2005-2013年(1张光盘)300元。光盘合订本为计算机用数据光盘,收入了同期出版的全部《中医杂志》的内容,可对所有文章进行任意字检索,方便实用。汇款地址:北京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中医杂志社北京医海林音像书店,邮政编码:100700

    2016年02期 v.57 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医杂志》稿约

    <正>《中医杂志》(ISSN 1001-1668,CN 11-2166/R)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主办的国家级综合性中医药学术期刊。办刊宗旨是发扬中医特色,以中医学术为本,促进中医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提高为主,兼顾普及,面向临床,兼重基础理论,努力促进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学术的交流与发展。本刊为半月刊,每月2日、17日出版,每期96页,国内外公开发行。

    2016年02期 v.57 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下载次数:6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

本网站版权归中医杂志社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邮编:100700  电话:010-64035632    京ICP备130400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