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除湿祛痰法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临床与实验研究

    王洪忠;张进军;陈之罡;李惠兰;

    肾衰胶囊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74例,近期观察该药可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与对照组34例比较差异显著,对降低尿素氮、肌酐、升高血红蛋白、降低丙二醛(MDA)无显著差异。远期疗效比较组间差异非常显著,治疗组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研究表明肾衰胶囊在降低尿素氮和肌酐的同时可升高大鼠SO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

    1996年12期 6+30-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8K]
    [下载次数:86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17 ]
  • 肝病血瘀证患者血小板超微结构和功能的研究

    张赤志;张建军;

    通过对肝病血瘀证患者血小板超微结构和聚集功能研究。结果表明:盘状细胞较少,伪足变形较多,聚集倾向的血小板增多,糖原增多的血小板比例增大;大型血小板比例增多。可见血小板粘附红细胞、白细胞及淋巴细胞现象;血小板内颗粒减少,甚至相互融合,辨认不清;管道系统扩张并增生。易见异常颗粒,大小与α-颗粒相似,有界膜包绕,内容物为胞浆及代谢产物。其在ADP诱导下,聚集体占70.28%,多数细胞间有桥状联系而模糊不清,甚至细胞间隙消失,细胞膜融。以上变化均较对照组明显。提示血小板超微结构的变化和聚集功能改变,是造成肝病血瘀证的原因之一。

    1996年12期 6+38-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下载次数:8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24 ]
  • 用~(123)I—IMP示踪法观察中药镇眩饮对脑缺血大鼠的血流改善作用

    王静怡;间贺田泰宽;服部直也;崔锡礼;米仓义晴;玉木长良;田中富美子;松崎茂;小西淳二;

    镇眩饮由天麻、茯苓、川芎等纯中药组成。采用大鼠4VO模型,全脑梗塞30分钟后再灌流,镇眩饮每日剂量分三次给予,24小时后用~(123)I—IMP标记脑血流量。结果表明,镇眩饮0.039/kg、0.3g/kg、1g/kg、3g/kg均能显著提高脑主要部位的血流量,0.3g/kg可使全脑血流量恢复至正常水平。

    1996年12期 6+40-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下载次数:63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2 ]
  • 干祖望用菖蒲通耳窍的经验

    肖淑珍;

    <正> 吾师干祖望现为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江苏省中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他积数十年之临床经验,形成独具一格的辨证论治体系,开创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治病方法。我随师学习期间,见干师治耳鸣耳聋,根据不同的症候,分别采用了宣肺散邪通窍法、清肝开郁通窍法、化痰降浊通窍法、补益肝肾通窍法、健脾升阳通窍法等,无论虚症、实症,配方中均用到菖蒲,屡见奇效。

    1996年12期 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448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6 ]
  • 石菖蒲对神经性呕吐有效

    张泽生;张生武;崔成;范建军;

    <正> 石菖蒲为开窍宁神之要药,历代医家言之凿凿,用之效切。但它对神经性呕吐有良效,则鲜为人知。笔者根据其性味温和,有芳香开胃、化湿祛浊之特性,试用于神经性呕吐,共治疗21例,结果显效(呕吐消失,停药后2周呕吐无发作)15例,有效(呕吐明显减轻或次数明显减少)5例,无效(症状无改变)1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1996年12期 9-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下载次数:203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9 ]
  • 叶桂论治络病特色

    易法银;

    <正> 叶桂不仅是论治温热病大家,而且在内伤杂病方面亦有贡献,如对络病论治颇多创新,予后世医学影响很大,至今仍指导该病的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故本文综析其络病的论治特色如下:1 倡病久入络说治络学说,《内经》发其端,《金匮》血痹诸方见其用,叶氏扩充其法集大成。他认为慢性疾病,只要邪气久羁,必然伤及血络,“其初在经在气,其久入络入血”(除注明者外,均引自《临证

    1996年12期 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K]
    [下载次数:322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20 ]
  • 刘嘉湘扶正法治疗肿瘤学术思想初探

    施志明;

    <正> 刘嘉湘教授,应用中医中药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已30多年。他根据肿瘤患者表现多属虚症,或虚实杂夹之症,扶正法治之疗效明显,在70年代初首先提出了中医扶正法治疗肿瘤的学术观点。20多年来,刘嘉湘教授一直致力于扶正法治疗肿瘤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并取得显著的成绩。今不揣简陋,对刘师学术思想作一初探。

    1996年12期 1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K]
    [下载次数:352 ] |[引用频次:44 ] |[阅读次数:22 ]
  • 胸痹心痛从肺论治

    徐浩;马苓云;邵念方;

    <正> 胸痹心痛是临床常见的病证,可见于西医之冠心病心绞痛、风心病、肺心病、心力衰竭等多种疾病,临证多从心论治,亦有从肾、从肝论治者,然而从肺论治胸痹心痛者较少见,笔者结合临床提出此法,现简介如下,以就正于同道。1 理论依据心与肺之间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生理上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兹简要从生理、病理两方面分述之。

    1996年12期 17-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468 ] |[引用频次:84 ] |[阅读次数:22 ]
  • 吴康衡治疗过敏性紫癜的经验

    张新渝;

    <正> 吴康衡教授潜心研治儿科急重症、疑难病40余载,经验丰富。笔者曾聆教数载,现将老师治疗过敏性紫癜的经验整理如下。1 突出脾胃湿热,强调气滞血瘀过敏性紫癜是一种儿科疑难病。一般将本病归属于中医肌衄、发斑的范畴,风热火邪炽盛迫血、血热妄行为其主要的病因病机。然而老师认为本病虽以皮肤出血即紫癜为主,但多伴有便血、尿血以及鼻衄、齿衄,几乎概括了全身的

    1996年12期 19-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338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18 ]
  • 清胆利湿汤治疗肝胆湿热型慢性胆囊炎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佘靖;张炳厚;刘红旭;王斌;谢幼红;陈玉碧;金敬善;邓新荣;

    以清胆利湿汤治疗肝胆湿热型慢性胆囊炎102例,结果:临床治愈率为19.6%,显效率为47.1%,有效率为20.6%,总有效率为87.3%。临床研究表明,血一氧化氮升高可能是引起临床症状的重要原因。

    1996年12期 2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K]
    [下载次数:187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26 ]
  • 应用生大黄预防肝炎后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后并发症14例报告

    贺江平;汪承柏;

    本文报道用生大黄预防肝炎后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后的并发症。仅1例在院外出血14天,入院后发生腹膜炎,其余13例均未发生任何并发症,14例均存活。认为肠道积血是发生各种并发症的关键环节,并说明及时应用大黄是预防出血后各种并发症的有效措施。

    1996年12期 26-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92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1 ]
  • 气至病所与针刺效应关系

    程海英;马淑惠;陈杰;张如心;

    <正> 气至病所为针刺相应的穴位引起感传达到病变部位的一种现象。临床上气至而痛止和气至而有效的例子是很多见的。现就笔者临床对肩周炎观察研究的有关资料,整理如下。1 一般资料观察肩周炎患者137例,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65例,女72例;30岁以下者3例,31~40岁者8例,41~50岁者39例,51~60岁者63例,61岁以上者24例。2 观察方法

    1996年12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15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 ]
  • 疏利化瘀法治疗新生儿肝炎综合征46例临床报道

    杨文义;郭占霞;

    <正> 新生儿肝炎综合征是指在新生儿期起病的以黄疸、肝脏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症候群。我们于1987年3月至1995年10 月使用中药疏利化瘀法治疗本病46例,经与用西药治疗的42例作对照观察,疗效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诊断标准依据1985年全国小儿病毒性肝炎防治座谈会制定的标准,参照诸福堂等主编的《实用儿科学》有关内容。入选病例按随机化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6例,男33

    1996年12期 3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57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24 ]
  • 右归丸治疗米库利奇氏病1例

    王鹰;

    <正> 米库利奇氏病,又称唾泪腺肥大或泪腺及唾液腺肥大综合征,为Mikulicz氏于1888年首先描述,为一种双侧对称性泪腺和腮腺慢性炎症疾患,病因尚不明了。本病主要症状为泪腺、腮腺无痛性肿大,发展缓慢,多不伴其他自觉症状。本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措施。笔者以中医辨证,以补阳填精、温通经络法,用右归饮加味治疗1例,取得满意效果,介绍如下。

    1996年12期 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9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5 ]
  • 关于血瘀证与活血化瘀治法研究方向探析

    翁维良;苏庆民;

    <正> 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是我国中医、中西医结合研究中成果显著、疗效好、发展迅速的领域之一,对现代医学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产生了广泛影响。但随着研究的深入,诸如对“百病皆瘀”、“活血化瘀应用范围”等问题的认识,日益引起关注。如何在已取得的成果基础上继续发展,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1996年12期 4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K]
    [下载次数:278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25 ]
  • 寒热本质研究进展

    梁月华;

    <正> 1988年和1990年,两次讨论了寒证、热证本质。近年来有关的研究又有很大的进展,如寒证、热证模型的改进,机能水平的研究,形成机制及治则的研究等。1 寒证、热证动物模型研究概况有关“证”模型的研究国外也很重视并进行了研究。1989年,日本的关正威、池田宏等参考了中国证的研究,其中包括了我组对寒证,热证动物脑、肾上腺、血液内多巴胺—β—羟化酶(DβH)活性及尿内17—羟皮质类固醇(17—OHCS)变化的研究,以前列腺素—PGF1α(血液内PG1α的代谢产物)为指标研究胆石症、

    1996年12期 4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7K]
    [下载次数:839 ] |[引用频次:118 ] |[阅读次数:31 ]
  • 中医治疗眼口生殖器综合征需注意什么?

    姚石安;

    <正> 答:眼口生殖器综合征(又称白塞氏综合征)是慢性复发性口腔、阴部溃疡和眼部病变的综合征,近年来发病有增多趋势。本病病因可能是多因素综合性的,系全身性自身免疫病,其病因主要有:(1)病毒感染;(2)自身免疫;(3)与某些细菌等引起的过敏有关。患者以青壮年为主,20~30岁患者占74%。本病相当于中医的狐惑病。《金匮要略》说:“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可见中医所说的狐惑病具有心烦意乱,躁扰不眠,病变幽隐而深,头面部及阴部可同时患病的特点,因此在治疗方面需注意如下几点:

    1996年12期 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9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2 ]
  • 小儿发烧热退后血象偏高如何用药?

    赵复国;

    <正> 答:小儿发烧,病源燥热搏结阳明,失于及时清泄,阳热沸腾,热刑肺金,热侵心营,热盛动风,热闭三焦,热耗阴伤,为其传变的基本规律。我用清泄阳明,凉营退热为主要治法。根据变证,再结合清肺肃降,清心凉营,清肝熄风,清泄三焦,清热养阴。并在当用剂内,酌加凉营退热之品,如生地、丹皮、地骨皮、白薇、秦艽、银柴胡等3~4味。直入营血,凉营退热。

    1996年12期 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9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临床如何控制反复上呼吸道感染?

    郝建新;柯新桥;周祯祥;

    <正> 答:“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是指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生后,经治疗效果不佳,临床症状反复加重,病程迁延日久;或于季节(多在冬春)交替之时,或在气温变化较大的地方(如夏季使用空调器)患者反复发作的上呼吸道感染。据观察,此类患者较多集中在老年、儿童及平素体质较虚弱的人群中。其特点为素体虚弱、体能衰退,常伴见畏风畏寒、自汗、盗汗、纳差神疲等症状,凡遇气候或温度较大变化即发病,且迁延不愈。经中医辨证多属体虚感冒。

    1996年12期 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10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血证用药鳞爪

    雍履平;

    <正> 血证属急症范畴,故血证凡出血者当以用药止血为首务。我临证体会,治血证既须注重辨其病因病性病位,又要注意药物剂型和剂量变换,方能取得良好效果。兹就其鳞爪举述之。1 衄血不忘用阿胶衄血即鼻出血。病因有局部与全身之分。无论局部或全身性衄血,中医总认为“热伤阳络,血干清道”,“阳络者,谓躯壳之外,肌肉皮肤脉络之血从阳分循经而上,则干清道而为衄也”。(《血证论》)其病气属火,火有虚实之分,实火表现为素有郁热,如肺火壅盛、胃火浮

    1996年12期 5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10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 山东省1995年下半年高等中医自学考试《中医诊断学》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正> 1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C 2.A 3.D 4.C 5.C 6.A 7.C 8.C 9.A10.C 11.C 12.C 13.A 14.B 15.B 16.D17.B 18.A 19.C 20.C2 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BCE 2.AC 3.ACE 4.ABCE 5.ABCD 6.BDE 7.AD 8.ABC 9.BC 10.BE3 改错题(每小题1分,共5分)1.《脉经》(“《伤寒论》”为错) 2.正病正色(“病色交错”为错) 3.食滞脾胃(“热在营血”为错) 4.食滞胃脘(“胃阴虚”为错) 5.斑疹隐现(“斑疹显露”为错)

    1996年12期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3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 石菖蒲治疗耳鸣有奇效

    李勇;

    <正> 耳鸣之为病,实则风火痰瘀毒,虚则精气血不足,但终归耳窍被蒙也。石菖蒲辛温芳香,《本经》谓有“通九窍,明耳目,出声音”之功能。笔者临床每遇耳鸣患者,常在辨证的基础上酌加石菖蒲,每获良效,特举例印证之。例1:王某,女性,56岁,农民,于1989年9月12日初诊。自述10年前因生气而致急躁心烦,头晕头痛,耳鸣如蝉,夜寐不安等症,经及时治疗而愈,唯耳鸣不能消失,残留至今。西医诊断为神经性耳鸣,但服调节神经药物不效,遍服

    1996年12期 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531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73 ]
  • 菖蒲善治耳鸣耳聋

    李宪梅;

    <正> 菖蒲味辛性温,辛散温通,芳香走窜,故而醒神健脑,除浊开窍,为神昏健忘之常用药。余用之治疗各种性质的耳鸣耳聋兼有神昏头沉者,屡见奇效。现辑录2案,以资印证。例1:章某,男,44岁,工人。1991年8月2日初诊。耳闷、头沉2年余,伴头皮紧,时麻木,双膝酸软,哈欠欲打不出。检查:外耳道正常,鼓膜标志正常,音叉测听正常。舌质暗、苔白,脉沉迟。在省级某医院做CT示:脑萎缩。辨证:肾精

    1996年12期 710-7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25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82 ]
  • 石菖蒲善治音哑

    杜社全;

    <正> 石菖蒲,笔者在临床上取其宣气通窍、化湿豁痰之力,治疗音哑,疗效颇佳。现辑录验案2例,以资印证。例1:徐某,男,45岁,干部。1992年10月8日初诊。患者3个月前因工作锁事与他人发生口角,遂即声音嘶哑。虽经多方求治,屡用中西药治疗罔效而来诊。自感咽部不适,如物梗塞,吞之不下,吐之不出。伴胸部憋胀,咳嗽少痰,说话稍快,状甚吃力,发音不清。舌苔厚腻,脉弦滑。此系痰气上逆,壅滞咽喉之证。拟方:半夏12g,茯苓15g,苏梗10g,川朴12g,桔梗10g,玄参10g,南星10g,生姜9g,丝瓜络10g,杏仁10g,陈皮10g,甘草6g。水煎服。服药6剂,症

    1996年12期 7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218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45 ]
  • 老年病变治验案4则

    王发渭;杨明会;仝战旗;

    <正> 年高之人,脏器日趋痿弱,阴阳气血亦渐衰退,辨证用药稍一不慎,恐有不测之变。因此,只有掌握老年人的生理、病理特点,仔细查验,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才能达到治愈疾病、颐养天年之目的。今择其变治验案数则于下:1 感冒解表反益剧,和营固卫病霍然感冒一病,极为平常多见,但年迈之人,肺气虚弱,卫阳不固,腠理空疏,顺应能力低下,更易受邪;而且发病之后,往往迁延难愈,故其治疗不可与年轻体壮之人同日而语。青壮年汗之可解,清热宣发,直折邪势;老年则不然,应在扶正的基础上祛其表邪,决不可孟浪从事,滋生偏弊。

    1996年12期 723-7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10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31 ]
  • 慢性支气管炎哮喘600例冬病夏治疗效观察

    张学峰;

    三伏天在背部穴位针刺及贴白芥子泥膏治疗600例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患者,结果治愈243例,好转264例,无效93例,有效率为84.5%。喘证中以风寒束肺型效佳,有效率为90%;慢性支气管炎中以风寒犯肺型和痰湿阻肺型较好,有效率分别为85.71%和88.19%。

    1996年12期 730-731+7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下载次数:135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13 ]
  • 海蛤糖脂宁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75例

    张传儒;张亚莉;

    <正> 笔者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自拟海蛤糖脂宁为主方治疗本病75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135例门诊病人,根据1985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诊断及分类方法,均符合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合并高脂血症的诊断。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75例,男36例,女39例。年龄40~50岁10

    1996年12期 7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83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20 ]
  • 中药合并雷公藤多甙对带状疱疹的止痛疗效的观察

    瞿幸;孙凤琴;孙玫;李秀敏;

    <正> 带状疱疹急性期剧烈的神经痛,以及皮损消退后遗留的后遗神经痛,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我们于1994年1月至1995年6月用中药合并雷公藤多甙治疗带状疱疹,与中药合并芬必得进行对照,观察止痛效果,疗效满意。

    1996年12期 736-7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9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8 ]
  • 板蓝根水溶液制剂中靛玉红含量的探讨

    王积福;张素斋;

    <正> 靛玉红是板蓝根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作者通过试验,找到一种工艺方法可以使板蓝根单方或复方水溶液制剂中仍含有较多的靛玉红成分,试验方法如下:1 药材及标准品:板蓝根:安国产,十字花科植物菘蓝Isatis tin ctoria L.的根。金银花:山东产,忍冬科植物忍冬Lonicera aponica Thunb.的干燥花蕾。栀子:湖北产,为茜草科栀子属植物栀子Gardenia jasminoinoidesEllis.的果实。靛玉红对照品:购于卫生部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1996年12期 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9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68 ]
  • 痛经文献述要

    王亚芬;

    <正> 妇女行经期间或行经前后,发生小腹疼痛或腰部疼痛,甚至剧痛难忍,随着月经周期持续发作,这种症状,称为“痛经”,亦称经行腹痛。此为妇女常见病之一,尤以青年妇女为多见。有关文献对于痛经的记载,最早见于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内有:“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之载述。隋代《诸病源候论》则有“月水来腹痛候”。迄于宋金元时期,就痛经病因、发病时间和证治均有系统的论述。明清时期,对痛经病因的论述更为全面、系统,并在前贤认识的基础上,从辨证的角度,将痛经分为虚与实两种。《傅青主女科》归纳痛经之病因主要有3个方面,即肝郁、寒湿及肾虚。其治法以解郁、化湿、补肾为3大法,所选方药如宣郁通经汤、温脐化湿汤、调肝汤等,为妇科临床所常用。现就主要文献,将痛经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用药特色介绍如下。

    1996年12期 751-7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下载次数:666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85 ]
  • 老年慢性肾功能衰竭有何临床特征?应注意哪些问题?

    刘宏伟;

    <正> 答:现已表明,人在30~40岁以后,随着年龄增长,肾脏即发生退行性改变,到80岁时,肾单位总数将减少40%~50%,由于人类的自身特点,因此老年人更易发生肾功能衰竭。最近我们通过对86例60岁以上老年慢性肾衰的临床资料分析,结果表明:老年慢性肾衰多隐匿起病,一旦发病,临床表现也常不典型,而且多伴有合并症,如本组86例患者中因伴发病或并发症而就诊者占31.28%。特别是有些患者常以肾外症状(如贫血、消化道症状等)为首发者,极易误诊,从而给

    1996年12期 753-7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下载次数:4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28 ]
  • 张仲景古方称量考

    朱文惠;沈兰心;

    <正> 近四十多年来,考古不断有所发现,为研究古代度量衡提供了实物佐证。现根据《中国古代度量衡图集》摘录于下: 三钧铁权:高19cm,底径17.5cm,实测重22490g,1968年河北满城陵山二号西汉墓出土。权呈钟形,纽残,身铸突起阳文“三钩”。据《汉书·律历志》载:“30斤为钧,四钧为石。”按自铭计算每斤约合250g。铜环权:新莽时代,实测环权数据,1号权,外径3cm,重60.4g;2号权,外径4cm,重120.6g;3号权,外径5cm,重241.2g。

    1996年12期 7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221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58 ]
  • 中医心理治疗的历史和现状

    周展红;许良;周龙标;王义芳;姚培芬;张秋娟;

    <正> 中国传统医学是中国及东方文化的独特而灿烂的遗产,其含有丰富的心理学思想、概念及理论。中医心理学科的发展,也使人们重新评价中医心理治疗的地位。现就中医心理治疗的历史和现状作一探讨。1 中医心理治疗的历史中医心理治疗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古代医家称为“意疗”“心疗”。早在远古至战国就意识到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并通过祝由等方法移易情志,变

    1996年12期 756-7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下载次数:496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00 ]
  • 下胸椎关节错位与胃十二指肠疾病

    马日海;

    <正> 笔者在临症中对经内科治疗难以治愈的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及胃炎患者,经触诊检查为下胸椎错位者,用手法复位治疗,共观察35例,均获良效。现将检查与治疗方法介绍如下: 病人俯卧位,术者拇指腹在10~12胸椎棘突旁左右、上下触摸,发现棘突有偏歪时向对侧推之可有压痛,其性质为刺痛或钝痛或棘上韧带肥厚感觉异常。棘突向左侧偏错多见。脾俞、胃俞触压可发现结节或条索状物,剑突至脐联线上脘、中脘、下脘,建里穴有深在条索,均有触压痛。

    1996年12期 7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9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3 ]
  • 山东省1995年下半年高等中医自学考试《方剂学》试题

    1996年12期 758-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4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1 ]
  • 《中医杂志》1996年第37卷总索引

    1996年12期 761-7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6K]
    [下载次数:8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6 ]
  • 下载本期数据

本网站版权归中医杂志社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邮编:100700  电话:010-64035632    京ICP备130400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