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荔田;罗元恺;韩百灵;蔡小荪;毛美蓉;孙宁铨;班秀文;王敏之;徐志华;王大增;李衡友;陈玉琦;何子淮;刘敏如;陈泽霖;
<正> 崩漏是妇科常见病,所谓功能性子宫出血属于本病范畴。究其致病之由,有因冲任不能摄血者;有因肝不藏血者;有因脾不统血者;有因热在下焦,
1985年06期 4-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9K] [下载次数:1356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 吴宜澄;程子诚;
<正> 小儿盗汗一症,于儿科门诊累有所见,以往多以生脉散加味或当归六黄汤治之,虽可获效,然小儿服煎剂顿感困难,笔者自拟“止汗散”,用于临床多年,屡有效验,今用之治疗一组病人,并设立对照组以作比较,特介绍如下。
1985年06期 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185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李聪甫;赵绍琴;廖浚泉;任继学;焦树德;王祖雄;陆永昌;朱进忠;时振声;徐精诚;陈泽霖;
<正> 泄泻,是一个症。它可见于多种病证中,亦可单独构成一种病,故医籍中每以“泄泻”名篇。泄泻,有飧泄,洞泄,濡泄等之别。泻下清谷者谓之“飧泄”;泻下清水者谓之“洞泄”;泻下稀
1985年06期 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0K] [下载次数:1076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徐正福;毛月丽;陈维宣;李千红;董伟;
<正> 黄芪为补气要药,故自仲景而后的许多医学家都制有以黄芪为主药的方剂甚多。清代王清任虽以活血化瘀著称,但更善用黄芪,最多竟用240克,最少也用24克,而赤芍、桃仁、
1985年06期 16-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17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有芬;
<正> 先高祖张龙陞(1759~1842),早年从同邑李应伯修习内科,嘉庆元年(1796)继随周纪秋医师学喉科,尽得其术。代代相传以喉科著称,至余辈已历5世180余年。经过先祖世代
1985年06期 18-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12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钱可久;
<正> 取单味厚朴9~15克,加适量水,分煎2次,顿服。一般在服药后1小时即可使肌强直的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疗效可维持5~6小时。以后改用厚朴粉口
1985年06期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178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朱淑蓉;王采文;
<正> 痛经是妇科临床的常见症状之一,可由多种疾病所引起。沈老诊治痛经,首先仔细辨证分析,继而明确病因病机所在,立方遣药灵活
1985年06期 20-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26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廖金标;
<正> 三宝回阳药酒又名阴寒霍乱酒,为江西著名老中医姚国美所创。将肉桂、公丁香、樟脑(可用冰片代)各30克压碎,以南昌酒厂出品的三花酒500毫升浸
1985年06期 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13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刘代庚;
<正> 临证不讲“辨证论治”而“按图索骥”者确非罕见。如一见“高血压”,便用镇、潜;遇到“神经衰弱”,便给补、镇等。长此以往,必然
1985年06期 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下载次数:7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潘北桂;关祖骧;
<正> 笔者近年来依据中医“不通则痛”的理论,应用活血化瘀之桃红四物汤治疗偏头痛,获得较好疗效。现将1983年1~12月所治63例偏头痛患者的临床观察结果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63例均为门诊病人,男23例,女40例;年龄18~67岁;病程2月~14年。本组患
1985年06期 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10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蔡周主;
<正> 康××,65岁。素好静僻,善虑,苦梗噎数年,多方求医不效,躯机渐衰,愈加疑惑,乃求某医。医者见梗噎难下,甚则呃逆而吐出宿食,脘腹痞满,且参胃粘膜脱垂并不完全幽门梗阻之X线钡餐报告,疑胃肠壅塞,中焦气滞之
1985年06期 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8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蒋健;王灵台;夏德馨;
<正> 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关键在于抑制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复制,中止其持续感染。目前西医对此尚无特效药物。我们于1983年6月至1984年6月治疗和观察了一组迁延型乙型肝炎,旨在摸索中医中药治疗本病的某些规
1985年06期 2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8K] [下载次数:129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安邦煜;吴守恭;何国芬;王济;
<正> 探索新疗法,寻找无副作用的有效药物来治疗糖尿病,已成为国内外治疗学上的一重要课题。糖尿病在中医属“消渴”范畴,古代不少医家主张消渴应以补肾阴为正治。已故名老中医赵锡武认为,治内分泌病患当以补肾为主,
1985年06期 3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215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傅建华;雷云侠;
<正> 龄齿亦称夜磨牙,临床多见,自1981年以来,我们共治疗96例,收到较满意效果,特予介绍。一、临床资料:本组96例均为门诊患者,男44例,女52例;年龄12~48岁;病程最短半年,最长30年。按中医辨证,属肝肾阴虚型26例,心胃火炽
1985年06期 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21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于文英;成启予;
<正> 例一:吕××,女,69岁,教师,1983年11月12日入院,住院号009552。患胁痛、腹胀3年,曾在某医院检查诊断为“萎缩性胃窦炎”。1983年3月因胸闷疼痛、二便失禁等,送某医院诊治,经检查诊为“冠
1985年06期 3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8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吕秀云;
<正> 一、中风后遗症陈××,男, 62岁,工人。1984年8月15日初诊。两个月前患中风,诊为脑血栓,经治疗效果不显而到我院诊治。现症:头剧痛,左半身不遂,身凉,浮肿,舌短,言语不清,脉涩。用大黄(?)虫丸,每次一
1985年06期 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12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刘琨;孙惠兰;姚丽珍;周时来;李长荣;何秀珍;白瑞征;田玉颖;汪惠珊;钱瑞壁;程志仙;
<正> 更年期综合征是妇科常见病之一,为了探讨对本病的中药有效疗法,我们采用刘琨同志治疗该病的经验方,由北京同仁堂药厂配制成坤宝丸用于临床,自1981年5月至1983年3
1985年06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278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王书波;朱生全;王桂生;
<正> 遗尿症为儿童常见病之一,据国外调查6岁儿童的发病率为20.3%,1983年我们对10307名在校小学生进行调查,平均发病率为10.72%,目前尚无满意疗法。为了探索中医
1985年06期 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85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阎田玉;凌筱明;
<正> 佝偻病是由于维生素D不足,而使钙、磷代谢紊乱所致的全身慢性营养不良性疾病,以骨胳系统发育障碍为主要临床特征。本病分别在祖国医学疳症、五迟、解颅、鸡胸、龟背、
1985年06期 3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96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樊英诚;陈治水;
<正> 流行性腮腺炎合并睾丸炎较为常见,我科收治25例.应用小柴胡加石膏汤治疗,疗效较为满意,现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25例流行性腮腺炎合并睾丸炎患者,年龄在16岁~30岁,发病后1~4天入院,发热24例,体温37.1~38℃者4例,38.1~39℃者11例,39.1~40℃者8例,40℃以上者1例;一侧腮腺肿大
1985年06期 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135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石守礼;
<正> 眼肌麻痹是临床比较常见的眼病,是以一条或数条眼外肌的完全或不完全麻痹而引起复视、定向定位错误为特征的眼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成年人较多见。由于复视的干扰,患者常有眩晕、恶心、呕吐以及步态不稳的表
1985年06期 39-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101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周斌;
<正> 我院门诊自1980~1983年,采用钱氏白术散治疗小儿慢性非特异性腹泻23例,现介绍如下。一、治疗方法:23例均采用钱氏白术散为基本方。药物组成:人参6克,茯苓6克,白术6克,藿香6克,木香6克,甘草3克,葛根12克。每日一
1985年06期 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10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赵丽娟;李振吉;王珣;
<正> 干燥综合征又称舍格林氏综合征,目前尚无有效疗法。以往医家根据“阴虚生燥”“燥胜则干”的理论,多以养阴生津法论治本病,但对某些病例疗效不好。近年来我科病房开展了
1985年06期 4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168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黄永昌;
<正> 当归饮子,首见宋代《济生方》,其曰:“当归饮子,治心血凝滞,内蕴风热,发见皮肤遍身疮疥,或肿、或痒、或脓水浸淫、或发赤疹(?)蕾。当归、白芍、川芎、生地黄、白蒺藜、防风、荆芥穗各一两,何首乌、黄芪、甘草、各半两。”由于本方组合配伍精巧,临床
1985年06期 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20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鹰;
<正> 耳部烧伤常与全身及头面部烧伤并存,由于耳廓皮肤菲薄,皮下组织少,脂肪少,血液供应差,尤其耳软骨无血液供应,因而抵抗力亦差。同时耳廓高低不平,易于积存污垢,外
1985年06期 4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6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中慧;
<正> 笔者用渗湿利尿法回乳,收到较好的效果,现简介如下。基本方:茯苓、牛膝各30克,苍术、白术、滑石各20克,泽泻、瞿麦、萹蓄、车前子各15克。日一
1985年06期 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10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惠藩;
<正> 自1976~1984年,笔者用中医外治法治疗指部慢性骨髓炎患者78例,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1985年06期 4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12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陈杰;张若兰;姚昌云;朋子杰;
<正> 根据祖国医学“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精神,我们于1979年试用健儿散预防小儿上呼吸道感染,临床疗效很好。至1982年统计完整病例352例,总有效率为93.2%。现分析如下:
1985年06期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9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朱光斗;方丽;龚志铭;
<正> 我们于1978~1981年初试用单味赤芍治疗色素性紫癜性苔藓样皮炎,并进行了部分有关实验室检查,现小结如下: 一、临床资料本组13例,男10例,女3例;年龄22~61岁,其中9例在50岁以上;病程4月~8
1985年06期 4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135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谢晶晖;
<正> 近几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和扬州中药厂用深层发酵法培养薄盖灵芝,并利用其菌丝体研制成增肌注射液,我们将后者用于皮肤科临床,收到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一、临床资料。110例患者中,男68例,女42例;年龄2~75岁;其中弥漫性硬皮病10例,局限性
1985年06期 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76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张长江;李金学;张录堂;丁龙;王敏贤;陈史义;
<正>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是导致脊髓损害,造成功能障碍的一种严重疾病,目前主要采用手术治疗,但疗效不理想,且有一定的危险性及并发症。自1979年以来,我们根据本症的临
1985年06期 49-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101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赵玉海;
<正> 近几年来,笔者运用加味芍药甘草汤治疗腓肠肌痉挛收到较好效果,现将资料完整的85例介绍如下: 一般资料:本组85例中女35例,男50例。年龄从31~50岁70例为最多。发病时间最长者5年,最短者3个月。本组病例均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如平卧或快步行走、跳跃时呈阵发性单侧或双侧腓肠肌挛急,
1985年06期 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184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潘德年;林腮菊;黎昌琦;刘叶华;何兆鸿;黄孝宝;
<正> 从1979年开始,我们根据祖国医学“有诸内必形诸外”及脏象、经络学说等理论,学习国内有关耳穴诊断原发性肝癌、舌诊初筛普查食管癌等经验,探索并形成了消化道癌的“六诊
1985年06期 5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K] [下载次数:262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苗子庆;
<正> 脂膜炎为皮下脂肪层的炎症,又称回归发热型结节性非化脓性脂膜炎(Relapsing nodular nonsuppurative panniculitis)。临床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皮下结节,同时伴有发热、肌肉关节疼痛等症状。一般认为是感染或
1985年06期 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104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匡奕璜;魏稼;
<正> 针灸疗法,已发展为穴位刺激疗法。资料表明,本疗法对许多病症有较好疗效。本文拟就1980~1983年国内针灸临床研究概况作一综述。
1985年06期 5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4K] [下载次数:9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钟新渊;
<正> 李×,男,31岁,1981年11月11日初诊。同年2月左腮部胀痛,诊为急性腮腺炎,以抗菌素治疗后肿痛消减,然余肿不退。X线摄片疑有结石。刻诊见患者左颊稍隆起,触之胀痛,口干燥。舌苔黄,脉弦细。遂予疏风清热能结之方。荆芥、防风、丹参、连
1985年06期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6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慰苍;
<正> 一、红斑性肢痛症孙××,女,19岁,工人,住院号260416,1982年1月12日初诊。患者三个月前两足底痛,晚上加重,每次疼痛约3~4小时。以后,逐渐加剧,疼痛时间延长至10小时左右。近20天来足底趾端出
1985年06期 5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10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甄忠保;
<正> 我所自1978年以来,用自制烫伤膏治疗I~II°烫伤患者12例,疗效满意。配制方法:将麻油300克置于锅内烧热,当归、熟地各50克分别放入油内炸焦取出,研为细末,再将黄蜡35克放入油中溶化,倒入当归熟地末搅拌均匀。
1985年06期 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10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朱曾柏;
<正> 朱丹溪的论痰治痰的精辟论述和理法方药,在《丹溪心法》《格致余论》《局方发挥》以及《本草衍义补遗》《脉因证治》《丹溪治法心要》和《金匮钩玄》等主要
1985年06期 6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319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正> 去年,全国高等教育自学指导委员会与卫生部在成都召开了高等教育中医专业自学考试座谈会,会议确定今年在北京、上海、天津、四川、辽宁试点,先在在职中医人员中举行高等中医自学考试,待总结经验后,逐步在全国各地铺开。
1985年06期 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3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马寿椿;
<正> 《伤寒论》一书,主要精神在于辨证论治,“证”在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现存的医经来看,《内经》中虽无“证”的名称,但在论述某些疾病的时候,往往涉及到脉象、症状、病因、病机、病位、病性等内
1985年06期 6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12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启文;
<正> 《伤寒论》太阳病篇有十一条原文(第113~123条)专门讨论了火逆证治。对后世正确运用火疗方法而避免火逆变证,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1985年06期 6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206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周勇;毛学礼;陶君娣;高慧珍;王东明;
<正> 近年来关于单味补气药或助阳药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有报道,但未见有关补气药和助阳药组成复方进行研究的报道。其次,考虑临床大量使用化疗或放疗能导致正气衰竭,降低机体免疫功能的情况,所以采
1985年06期 6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61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周霭祥;
<正> 以中医药为主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以下简称再障)已有30年的历史,根据50年代以来发表的资料统计,治疗病例数已在1500例以上,而尚未发表的资料也不在少数。尤其是对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
1985年06期 6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K] [下载次数:176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梅德勤;陈浩;陈昌碧;
<正> 1980年10~12月.我们用野生刺梨子煎剂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20例。取得较好的疗效。一、药物与治疗方法:取鲜刺梨子3公斤加水3000毫升,文火煎煮,浓缩至1500毫升,并按0.2‰
1985年06期 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8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谢宗万;
<正> 中医本草著作,上自汉魏六朝,中经唐宋本草盛世,以迄金元明清近代,历二千年来之嬗递传承,作者三百余家,成书二千余卷,可谓源渊流长。因而了解中药品种在历代本草和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和发
1985年06期 7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7K] [下载次数:391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陈建平;
<正> 我们用自拟温脐散贴脐治疗小儿泄泻66例。年龄8天~4岁;病程3~15天。全部病例大便均呈水样或蛋花样,腹部膨胀,无明显脱水,经治后,56例痊愈,6例显效,4例好转。
1985年06期 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125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华国宣;
<正> 半夏泻心汤源于《伤寒论》154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但满而不病者,此为痞,柴
1985年06期 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166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张树生;
<正> “脾为之使”语出《素问·刺禁论》,是《内经》对脾的重要功能及其在五脏中的重要地位的高度概括。一、脾为肺使,生金尤当补土。“脾脉者土也,孤藏以灌四傍者也”(《素问·玉机真藏论》),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肺得脾土长养而金生,故肺能朝百脉,司呼吸。若脾胃虚弱,必上焦之气不足,最易受病,不耐寒热,故脾之肺病此起彼伏。治之必求于本,欲生金者,尤先补土,土健金自生,这在痰饮病的治疗上有着重要意义。
1985年06期 76-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215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高广见;
<正> “夺其食”于狂证之治,具重要意义。对“夺其食”虽历注不一,但不外“禁食”,“节食”。临床凡遇“怒狂者”,笔者均采“节夺其食”的措施配合内服中药治之,每获痊愈。即:狂甚不食者,勿须令食;狂甚索
1985年06期 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16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赖显荣;
<正> “■痛”在《金匮要略》中凡二见,一见于《妇人妊娠病》篇的当归芍药散证,一见于《妇人产后病》篇的当归生姜羊肉汤证。对“(?)痛”的解释,注家有两种见解。一认为是急痛,如程云来:“产后血虚有寒,则腹中急
1985年06期 7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11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郭谦亨;
<正> 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称出血热)的发现,在现代医学资料中,记载较详。一般认为最早发现并认识此病,是1932年在苏联远东地区。1935年日军侵占我东北时期,在黑龙江地区发现此病,此后在国内外许多地
1985年06期 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12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正> 问:《素问·至真要大论》云:“甚者从之”,应如何理解?(甘肃读者张宝明) 答:“甚者”,指病情深重复杂难以辨认,甚至出现表象与疾病本质相反的病证。“从之”,指从其表象而治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甚者”,指真热假寒,当热病发展到严重阶
1985年06期 79-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下载次数:3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