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肝硬化腹水证治

    <正> 关幼波教授(北京中医医院):先父关月波老中医临床治疗此病甚多,疗效比较满意。结合其经验,经我个人临床实践,有以下体会。此病初患之时,多因湿热毒邪侵害肝胆,殃及脾胃,湿热困于中州,以致脾失健运;湿困日久而热蒸生痰,入于肝经,阻于血络,形成血瘀。

    1985年05期 4-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9K]
    [下载次数:244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中药治疗急性附睾炎

    郭筱宝;

    <正> 取桉叶150克,松树叶100克,千里光150克,将上药用水洗净后,放入砂罐内,加水1000毫升,煎20分钟,用消毒纱布滤去残渣,收取滤液,装瓶

    1985年05期 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10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小柴胡汤解郁功效例举

    刘渡舟;

    <正> 人皆知小柴胡汤为和解少阳,疏利肝胆,通达表里而设,但对此方开郁调气,以利升降出入之机,则往往忽略不论。今不揣肤浅,就管见所及,试论小柴胡汤的解郁作用,并结合临床治验,以资印证。一、开郁散火

    1985年05期 1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1226 ] |[引用频次:43 ] |[阅读次数:0 ]
  • 调冲化瘀法治疗周期性精神病

    姚寓晨;姚石安;

    <正> 周期性精神病,呈周期性发作,每次发作症状相同而间歇期完全正常。本病多发于女性患者且与月经周期关系密切。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属于“癫狂”范畴。我们在临床实践中认识到,该病实为奇经不足,气滞瘀阻所引起,系本虚标实证,故治用通补奇经、活血化瘀,攻补兼施,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举例介绍如下:

    1985年05期 14-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10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古方新用治验三则

    张季高;张孔;

    <正> 一、阳和汤治虚喘李××,女,53岁。1982年12月12日入院,住院号8300026。据述喘已五年,每逢严寒季节频发不休,近十天因冒寒奔驰,诱发宿疾,喘坐不得卧,乃入院治疗,经服氨茶碱、激素和中药小青龙汤数

    1985年05期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16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牛蒡子汤在伤科中的应用

    石仰山;郎新梅;

    <正> 石氏伤科的特点之一,是治伤兼治外邪,选方用药尤重脏腑气血。常谓:伤科疾病,无论病位是在经络、皮肉、筋骨,其发病机理以及辨证施治的理论基础总离不开气血。牛蒡子汤就是基于十三科一贯之理,结合长期临证体验,发展而成为伤科内治的代表方剂。

    1985年05期 16-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308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中药对股骨干骨折消肿作用的对比观察

    王占升;

    <正> 活血化瘀方药对骨折患者有良好的消肿止痛作用,有利于骨折的愈合。近年来我们对36例股骨干骨折患者作对比治疗分析,活血化瘀理气方效果最好。现将情况介绍如下: 一、临床资料本组36例患者中,股骨干上1/3骨折10例,中

    1985年05期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76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经验

    蒋立基;蒋运祥;蒋运胜;

    <正> 蒋立基老中医研治妇科病有年,累积了丰富的临证经验,对慢性盆腔炎的治疗,尤有独到之处,爰将蒋老经验,初步整理如下。

    1985年05期 18-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K]
    [下载次数:20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按摩治疗癃闭

    辛伯臣;

    <正> 十余年来,笔者用按摩手法治疗癃闭50例,均收到满意的效果,兹介绍如下。一、临床资料:50例中,男39例,女11例;年龄26~76岁;病程1~19天。50例中,产后所致

    1985年05期 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61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温肾利水法治疗输尿管结石嵌顿性肾积水症100例临床观察

    孙品瑛;张建国;沈自尹;

    <正> 输尿管结石嵌顿性肾积水症是泌尿系统常见多发病之一,常因结石较大、病程久而导致患者肾功能受到不同程度损害,因此结石自行排出率降低。如果梗阻超过三周一般主张积极

    1985年05期 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下载次数:13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关于胆石症排石疗法的几点看法和体会

    贺瑞麟;

    <正> 中药排石疗法治疗胆石症,已在不少地区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出于对本病辨证论治的规律、适应症选择、诊断标准等探索不够,因而疗效不一。据报道排石率高低相差较大,低者26%,高者达90%

    1985年05期 2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下载次数:88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用仲景方治疗肺炎4例

    赵炯恒;沈企华;

    <正> 例1,谢××,女,31岁,农民,1983年4月9日初诊。恶寒发热三天,体温39.6℃,咳喘有汗,左胸痛,口渴,喉中痰鸣咯出不爽,舌红苔薄黄,脉浮数。血白细胞26100/立方毫米。X线胸透诊断为左下肺炎。此乃温邪夹痰蕴肺,肺失宣降,治以辛凉宣肺,泄热化痰。麻杏石甘汤加味:生麻黄5克,杏仁10克,生石

    1985年05期 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98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功能性腹泻45例对比治疗观察

    李毓隽;邹锡听;

    <正> 功能性腹泻是指以肠道功能失调为主的全身功能失调性疾病,习称作“肠功能紊乱”。常规西药止泻、收敛剂虽能不同程度改善症状,但大多不能治愈。患者往往经年累月反复发作,求诊于中医者为数甚多。为了观察中药对于本病的确切疗效,将近年来住院及门诊治疗的45例,划分为中药治疗组(简称中药组)和西药治疗组(简称西药组)加以对比分析。

    1985年05期 27-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95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运用桂枝二麻黄一汤治愈顽固性荨麻疹

    孙浩;

    <正> 近年来,笔者运用仲景桂枝二麻黄一汤治愈顽固性荨麻疹6例,现报道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患者男4例,女2例;年龄15~55岁;病程6个月~5年。6例患者均自觉常年

    1985年05期 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333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血脂宁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与实验观察

    陈熊;周才一;刘成;

    <正> 自1981年起我们用血脂宁胶囊治疗高脂血症,发现其降血脂效果与安妥明相似,并且有改善患者血液流变性的作用。在慢性高脂血症动物模型上,也证实其降血脂效应。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985年05期 29-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下载次数:163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牙皂木鳖丸治咳验案

    胡莉莉;杨清龙;

    <正> 十余年来,笔者用自拟牙皂木鳖丸治疗咳嗽,疗效尚属满意。方药组成:炙牙皂15克,木鳖(去壳)15克,苍术30克,射干30克,山药30克,炙百部30克,炒莱菔子30克,乌梅肉30克。上药共研细末,以等量蜂蜜炼制为丸,每丸重10克。每服一丸,日服三次,温水送服。本方对肺虚痰阻或脾虚痰滞证

    1985年05期 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7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归脾汤加减治疗肝炎伴血小板减少

    杨芬明;

    <正> 笔者以归脾汤加减治疗肝炎伴血小板减少,疗效尚好,现将完整记录者9例介绍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男4例,女5例。年龄在24~47岁。病程2~4年7例,5~7年2例。全部病例均

    1985年05期 3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10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马海治瘫丸治疗中风后遗症30例

    范淑惠;李宝华;李敬慈;蒋中南;

    <正> 我们于1983年3月至11月,应用自拟中药马海治瘫丸治疗30例中风后遗症患者,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30例中,男25例,女5例,50岁以下者5例,50~69岁者21例(占总数的70%),70岁

    1985年05期 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234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运用阴阳学说在伤科临床实践的体会

    施维智;

    <正> 阴阳学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在春秋战国时代,各种学术大都受到它的影响,医学亦不例外。当时的医学家运用阴阳学说作为总结医疗实践、解释医学问题的指导思想和

    1985年05期 3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0K]
    [下载次数:12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医治疗玉茎结疽90例

    王玉章;吴信受;

    <正> 玉茎结疽,西医称阴茎硬结症。我们从1978年起,采用中医辨证论治方法共治疗90例患者,现介绍如下。一、临床资料 90例患者中年龄最大者74岁,最小者19

    1985年05期 38-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226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三香调经止痛汤治疗痛经57例疗效观察

    孙济仁;马继媛;陈恕民;

    <正> 痛经为妇科常见病、多发病。我们在临床实践中经过对药物的筛选,自拟三香调经止痛汤,从1983年6月至1984年3月对57例患者进行了治疗观察,有效率为93%,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未婚38人,已婚19人;14~20岁21人,21~30岁25人,30岁以上11人;病程半年~

    1985年05期 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8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中西医结合治疗天疱疮的症状分析及疗效观察

    袁兆庄;苑勰;部兴珍;

    <正> 天疱疮与类天疱疮为一严重的大疱性皮肤病,往往危及病人生命。自采用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以来,虽然预后大为改善,但药物副作用则成为共知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过去共收治天疱疮及类天疱疮34例,经中西医结合治疗,收到较好的疗效。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以供参考。

    1985年05期 4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K]
    [下载次数:111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调心汤治疗早搏18例

    薛中理;

    <正> 近年来,以自拟调心汤治疗早搏,收到较满意效果,现将治疗在3个月以内的18例,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18例中女性11例,男性7例;10~19岁者4例;20~29岁者8例;30~39岁4例;40岁以上2例。病程在1个月以内者10例;2~3个月者4例;4~6个月者2例;7~10个月者2例。发病

    1985年05期 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88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胸部折量取穴法研讨

    吴富东;王雪苔;

    <正> 关于胸部折量取穴之尺寸标准,近年来国内外对此意见不一,致使腧穴定位造成混乱。为此,本文从文献整理的角度,对历代有关文献进行对比分析,参照《甲乙经》之腧穴定位,并结合100例男性大学生的实际测量,对比探讨如下。

    1985年05期 4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K]
    [下载次数:169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针灸治疗哮喘111例临床观察

    邵经明;丁一丹;

    <正> 我们从1980年3月~1982年8月间,以肺俞、大椎、风门三穴为主,采用针刺配合艾灸或针后拔火罐治疗哮喘111例,取得一定效果,并初步观察了肺俞、大椎、风门三穴对肺功能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985年05期 4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248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茵陈蒿治疗口腔粘膜溃疡

    许鉴魁;

    <正> 取茵陈蒿30克,泡开水250毫升,轻者每日漱口数次,重者代茶饮,每日3~4次。本法对单纯性口腔

    1985年05期 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9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伤科内伤辨

    石印玉;

    <正> 伤科内伤,通常被认为是伤科四大病证(骨折、脱位、伤筋、内伤)之一。但是,近年来,有的学者不屑以谈内伤,把内伤从伤科学中抹去了;有的学者认为所谓内伤的有关病证,今日已非伤科从治范畴,没有论述和研究的必要;也有的学者言内伤却杂陈其

    1985年05期 49-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下载次数:16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论张锡纯治肝特色

    杨宇;

    <正> 张锡纯治肝思路开阔,别具一格,其若干创见对临证颇多启迪。兹就其《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有关内容试作探讨,供同道参考。升与降肝属木,具升发之性。张锡纯对肝的这一生理特

    1985年05期 5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255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闭经验案一则

    班秀文;

    <正> 闭经发生的原因,虽然多种多样,但总的来说不外有余和不足两方面。虚者宜补,实者宜通。但症情错综复杂,往往虚中夹实,实中有虚,因而虚不可纯补,实不可专攻,必须权衡症情,分清主次,或补中有通,或通中兼补。如曾治一少女叶某,闭经一年余。十四岁月经初潮,经期一向错后。症见胸胁、乳

    1985年05期 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19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补益药研究方法的讨论

    周长发;周超凡;沈自尹;易宁育;屠国瑞;何伟;蔡定国;丛铮;

    <正> 中医对补益药的认识补益药,是中药中很重要的一类药物。补益药在临床应用也十分广泛,深受历代医家重视。当前,如何更好的开展对补益药的研究呢?我们认为十分重要的一点是,必须尊重中医对补益药的传统认识,而绝不能偏离了这个主线。

    1985年05期 5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3K]
    [下载次数:189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谈谈学习方剂学

    窦钦鸿;

    <正> 联系面广位置重要方剂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中药学为基础的。但是,它却不同于中药学那样,以单味药物为中心,重点运用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和归经等理论,全面论述药物的功用。而是根据组成方剂的每味药物的

    1985年05期 5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下载次数:15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调理脾胃法治疗闭经之体会

    李光荣;

    <正> 闭经有多种原因,且有原发继发之分,但在治疗时都应先审脾胃的虚实盛衰,因为经水是水谷之精气所化生。《灵枢·决气》篇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程若水云:“血有余则注入冲任,而为经水。”脾胃虚弱则经血乏源。脾胃健运,水谷之气充盛,

    1985年05期 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14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略谈肝经郁热证的辨证施治

    梅九如;

    <正> 肝经郁热证,系情志所伤,肝郁气滞而成的“肝郁”。郁者滞而不通,郁则气滞,气滞久则化热,热郁则升降之机失度,人体阴阳偏颇,脏腑气血失调,而从本经部位开始出现病变。临床患者年龄以青中年

    1985年05期 6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164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中医治疗小儿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2例

    广凌;张君;姚晶莹;刘天吉;刘焯;

    <正>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简称MCLS或MLNS)。1942年川崎富作在日本首先发现,故又名川崎病。我院收治2例(均按1974年日本MCLS研究委员会制定的诊断标准),收到明显疗效,报告如下:

    1985年05期 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97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古代麻醉与外科手术略举

    李经纬;

    <正> 麻醉技术的发展与外科手术的发展紧密相关。中国古代的麻醉术与外科手术曾有过光辉的历程。自西方医学传入后,中国传统医学曾一度被置于落后、不科学的境地,掌握现代科学的人很少乐于问津,特别

    1985年05期 6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K]
    [下载次数:355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绿豆耳穴粘贴按压法治疗落枕

    夏金陵;

    <正> 六年来,笔者应用绿豆耳穴粘贴按压法治疗落枕68例,取得了满意效果。取穴:颈、神门。治法:取绿豆1~2粒,放在市售活血止痛膏或伤湿止痛膏剪成的约1×1厘米方块中间,粘贴在选定的耳穴上,将边缘压紧,同时按压

    1985年05期 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85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绍兴校定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评价

    高晓山;

    <正> 《绍兴校定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以下简称《绍兴校定》)为南宋唯一一部官定本草,由王继先领衔校改《经史证类大观本草》(以下简称《大观本草》)而成,绍兴二十九年二月(公元1159年)完成。

    1985年05期 66-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K]
    [下载次数:207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枸杞子新用

    蒋立基;蒋运祥;蒋运胜;

    <正> 枸杞子历来是补肾益精、养肝明目之要药。笔者以枸杞子外用,治疗疖、痈、冻疮、烫伤、褥疮、臁疮等,计数十例,均获显效,现介绍如下: 一、疖肿:张××,男,32岁。右膝关节外下方

    1985年05期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17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温肾利水法治疗输尿管结石嵌顿性肾积水症的疗愈原理探讨

    张建国;沈自尹;施凤英;张新民;陈素珍;

    <正> 近几年来,我们应用温肾利水法治疗输尿管结石嵌顿性肾积水症取得了71%的治愈率。在临床病例观察初见效果时,用不同方法制作了大白鼠和狗的肾积水模型,观察了不同药物对肾脏结石的排除、肾小管扩张的改善、肾脏生理活动的变化和药物对神经递质、环核苷酸含量的影响,验证了温肾利水药的临床疗效,并对药物作用原理作了探讨。

    1985年05期 7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K]
    [下载次数:108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高脂血症的中医中药治疗

    翁维良;

    <正> 高脂血症与冠心病、脑血管病、肥胖症等有密切的关系,因此高脂血症的防治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具有效果较好、副作用小,服用方便等特点。现就中医药降脂研究进展分述如下。一、高脂血症的辨证论治

    1985年05期 7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下载次数:366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 紫背天葵草治疗粉刺

    赵宏逵;

    <正> 笔者自1978年以来,用菊科紫背天葵草治疗粉刺,效果满意。方法:取紫背天葵草50克(干品15克),苡仁30

    1985年05期 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19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关于引火归原

    李凡成;

    <正> 临床上人们时常提到引火归原,但对其适应症是什么?如何运用?尚有不同见解。现就文献复习所及,略述己见,以就正于同道。一、引火归原的适应症:文献所见,其适应症可分三大类。

    1985年05期 76-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下载次数:20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丹溪存世著作概述

    盛维忠;

    <正> 著名医家朱丹溪,在祖国医学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在元代后期和明代初、中期,丹溪之学大盛,不少医家相继整理、阐发丹溪学术思想,冠以“丹溪”之名的著作大量涌现,流传至今的尚不下十余种,其中或是丹溪本人的著作,或是其门人根据丹

    1985年05期 7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下载次数:13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荣气虚,卫气实”析疑

    王长荣;

    <正> “荣气虚,卫气实”一语出于《内经》,《素问·逆调论》在阐述“肉苛”病机时指出:“荣气虚,卫气实也。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可见肉苛病是由荣气和卫气功能失常引起的,但原文前曰“荣气虚,卫气实”,后云“荣卫俱虚”,在卫气究竟是虚是实方面暴露了明显的矛盾,因而对肉苛病机的认识也遇到了障碍,虽然后世不少注家各抒己见,发表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但至

    1985年05期 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17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帛书》“冶”与《内经》“治”

    孙启明;

    <正> 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中,有“冶黄黔”(32页)、“冶(?)”(44页),以及“乾而冶……燔而冶”(34页)、“段冶”(58页)、“燔冶”(85页)等。帛书整理小组以“冶”字训“碎”之义,并引《医心方》、《流沙坠简》、《武

    1985年05期 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11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咨询信箱

    <正> 问:解答中医理论考试题应注意哪些问题?(湖北省郭兴光) 答:中医理论考试题常见的类型有名词解释、简述题、论述题和是非题等。现简单介绍一下基本要求:

    1985年05期 79-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4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

本网站版权归中医杂志社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邮编:100700  电话:010-64035632    京ICP备130400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