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脾阴亏损治疗法则的探讨

    何新慧;

    <正> 脾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脾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生理作用的发挥,全赖脾阴和脾阳的互相协调和互相依存。脾阴不足可使脾的功能发生障碍,出现运化无能,精微不布,甚则津血亏损等症象。由于脾以健运为贵,脾阴不足亦以脾失健运为主要表现,临床上常见有不思饮食,食后脘痞不舒而喜按,消瘦,面色萎黄,大便溏薄,便次增多,或口唇干燥,低热不退,舌质偏红或红绛,苔剥或光,脉细软或濡等症。脾阴亏虚当以滋补为法,而在运用上有其独特之处,故探讨如下:

    1983年04期 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下载次数:146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0 ]
  • 论肺胃、心脾、肝肾之阴不同

    徐涌浩;

    <正> “扶正祛邪”是祖国医学治疗疾病的总则。扶正,不外乎指阴精和阳气两个方面。人体能保持内在环境的正常活动和与外在环境的平衡协调,就全在于阴精和阳气之间保持着相互资生、依存、促进的动态平衡关系。而一切疾病的发生、发展都必然导致阳气或阴精的损伤。因此,“扶阳气”,“存阴精”就成了祖国医学不可偏废的丽大治疗原则。

    1983年04期 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131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58 ]
  • 《赤水玄珠全集》初探

    何绍奇;

    <正> 《赤水玄珠》的作者孙一奎,字文垣,号东宿,别号生生子,安徽休宁人,是明代嘉靖、万历年间的名医。孙氏自幼聪颖,后因父病弃儒习医,精研医术,最后居于三吴(苏州、镇江、湖州)。他在医学理论上造诣较高,擅长内科杂病,著作有《赤水玄珠》三十卷,《医旨绪余》二卷,《生生子医案》五卷。后人将孙氏三书合刻为《赤水玄珠全集》。究心灵素易理据《赤水玄珠·自序》,其父曾云:“轩歧遗经非方术家之昆仑乎,而张仲景以下诸家皆昆仑所达支委也”。他秉承庭训,自屈首受医始,即究心于《素问》、《灵枢》、《难经》诸书。但他善于独立思考,如《素问·痿论》云:“治

    1983年04期 10-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8K]
    [下载次数:386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4 ]
  • 归芍银花汤治疗角膜软化症45例

    张厚兴;

    <正> 一、临床资料本组为1979~1981年治疗病例,45例均双眼同时患病,其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最小者8个月,最大9岁;病程最长118天,最短34天,平均86天。诱发因素为腹泄者31例,小儿夏季热4例,人工喂养2例,麻疹后忌口3例,肺门淋巴结核5例。20例均有程度不同的发热。临床诊断,属于干燥前期20例,结角膜干燥期10例,角膜软化期15例。干燥前期症见夜盲,角膜暗淡,结膜下血管呈特殊的紫蓝色,暴露结、角膜后,表面模糊显著。结角膜干燥期症见球结膜出现银白色三角形斑(毕脱氏斑),眼泪不能润湿其表面,角膜光泽全无,呈灰色混浊,感觉

    1983年04期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51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6 ]
  • 试探《杏轩医案》证治经验

    吕中;

    <正> 程杏轩是清代新安医学派中较有影响的一位医生。他不独以《杏轩医案》(安徽人民出版社,1960)嘉惠来兹,又著有《医述》采集古今医籍三百余种,辑其切要之语,删繁就简,以便检阅,堪为类书之较佳者。他治内伤杂病,立论取法于《景岳全书》较多;治外感时病,选方用药,轻灵巧妙,多宗叶氏。今将《杏轩医案》的证治经验特点试探于下。重舌诊知常达变治时病之法多宗叶天士,是程氏医疗经验的特点之一。他按照叶氏《外感温热论》之意,把舌诊作为时病审病因、察病机、定治则、议用药、判预后等的一个重要手段。由他的治案里不仅可以看到舌诊在治疗时病中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就是杂病的诊治亦重舌诊,且有其一定规律可循。程氏对舌象与病症一致者多从舌,反之则

    1983年04期 14-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17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1 ]
  • 王国瑭运用建瓴汤治疗脑病经验

    邓以林;

    <正> 王国瑭老中医,今年73岁,在临床上善于运用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的建瓴汤治疗脑病。他对脑震荡的眩晕掉摇、脑血栓的肢体偏废、热忤清空的昏迷抽搐、脑动脉硬化、高血压等病证,用建瓴汤巧为加减,投之辄效。兹录医案三则,供同道参考。

    1983年04期 16-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下载次数:17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7 ]
  • 对“损其心者调其营卫”的临床体会

    宋知行;

    <正> 《难经·十四难》云:“损其心者,调其营卫”,对于临床诊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吾师董廷瑶老中医善于运用桂枝汤类方调和营卫、宁心复脉,即基于此理。兹作简介,并祈指正。经言:“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灵枢·邪客》),阐述了水谷精微化生营阴,成为血液的过程。这一化血之功由心所主,所谓:“心之能事,又主生血,……乃生血之源泉”(《血证论》)。尔后,营血在心的动力作用下行于脉中,此即“心主血脉”。但

    1983年04期 16-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32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65 ]
  • 中药治疗胃切除术后吻合口梗阻1例

    叶光华;

    <正> 赵××,男,40岁,干部,于1979年5月28日因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而行胃次全切除、结肠后胃空肠吻合术。术中经过顺利,术毕检查吻合口能顺利通过2指。术后第5天进流汁饮食,第6天下床活动,于第7天病人违反医嘱,晚餐连吃2碗面片,故当晚10点左右开始反胃,频繁呕吐,呕出胃内容物及胆汁约1000毫升。立即禁饮食,行胃肠减压,并输液、输血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数天后梗阻未缓解,除继续充分胃肠减压外,叉加用氢化考地松100毫克于液体中行静脉点滴,每日一次;2%高渗盐水100毫升内加1%普鲁卡因10毫升洗胃,每日2次,仍无好转。术后第15天行胃镜检查:镜入顺利,见残胃粘膜广泛充血、水肿,并见有点状出血及糜烂,沿小弯侧缝合嵴输入端约2厘米处见有大量深绿色胆汁溢入

    1983年04期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3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张伯臾验案选录

    张菊生;

    <正> 老中医张伯臾,年逾八旬,从事中医临床近六十年,在长期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擅长内科杂病和外感热病。兹选录会诊验案数例,整理介绍如下,供同道参考。一、腹痛丁××,男,37岁。1979年9月27日会诊。病史简介:素有胃病史。1979年4月29日突感中上腹与左下腹剧痛,住南京×院诊为“急性胃炎”,经用消炎镇痛解痉等药,腹剧痛虽得减轻,但疼痛依旧存在。乃来沪入×院诊治,X线钡剂灌肠(一);B型超声波提示:胰腺尾部肿大,胰腺癌待排;消化道专科作胰胆

    1983年04期 18-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K]
    [下载次数:19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61 ]
  • 治“阴火”牙痛、口疮案

    蒋洁尘;

    <正> 患者尹××,男,52岁,干部。长期以来有慢性肝胆疾患,一年前出现白细胞减少,常在3000/立方毫米左右;血小板减少,常在8万/立方毫米以内。于1979年3月7日因牙龈肿痛一周来门诊求治。其牙龈肿胀疼痛,刷牙时少量出血,并感头昏、目糊、口干喜饮。脉弦细,舌红苔薄白。治宜清胃益肾,佐以疏风平肝。用玉女煎加减。处方:生熟地各12克,元参20克,生石膏20克,知母10克,石斛12克,怀牛膝12克,麦冬10克,女贞

    1983年04期 2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下载次数:17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1 ]
  • 加味麻杏甘石汤的临床应用

    张守臣;

    <正> 笔者几年来应用加味麻杏甘石汤观察治疗一些咳喘病例,收到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方剂组成:炙麻黄3~10克,杏仁(去皮尖)3~10克,生石膏10~30克,生甘草3~10克,地龙3~10克,炒苏子3~10克,前胡3~10克,白前3~10克,薄荷3~6克。水煎温服,每日1剂,分2次服,小儿酌减。喘急较重加葶苈子3~6克,桑皮3~10克;高热心烦口渴,肺胃热重加黄芩3~10克,知母3~12克,栀予3~10克,连翘5~15克;痰多黄稠加天竺黄3~10克,瓜蒌5~18克,浙贝3~10克;痰中带血加白茅根4~15克,海浮石3~10克。小儿可酌加三仙10~15克,炒菜菔子3~6克以助消化。病案举例:患者乔××,男,成人,农民,1979

    1983年04期 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10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1 ]
  • 眩晕、呕吐致胃阴大伤治验1例

    薛伯寿;

    <正> 陈××,女,63岁。1981年5月22日初诊(病历号:100304): 17天来,眩晕,耳鸣,呕吐,进食及服药皆吐,某医院检查,诊断为“耳性眩晕症”。给予健脑Ⅱ号、安定等,仍呕吐频繁,甚至吐出苦水,小便短少,大便干燥。曾三次在某院急诊观察室输液等,病情未能控制。近4天病情加重,卧床不起,头眩不能转侧,亦不能起坐,饮水亦吐,语言低微,目不欲睁,皮肤干燥,心音低弱,血压110/84毫米汞柱,舌红无苔,光如镜面,脉细关弦。证属肝火犯胃,胃气上逆,呕吐日久,胃阴大阴,治宜平肝降逆,益胃生津。处方: (1)黄连3克,白芍5克,苏叶3克,吴茱萸5粒,每剂煎50毫升。 (2)玉竹12克,北沙参12克,麦冬9克,法半夏4克,生甘草6克,粳米12克,白芍9克,代赭

    1983年04期 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18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7 ]
  • 切开挂线疗法治疗高位肛瘘的临床研究

    周济民;史兆岐;

    <正> 肛门直肠瘘(简称肛瘘)是常见疾病,我国发病率占肛门直肠疾病1.6~3.6%。其中,瘘管贯穿外括约肌深层及耻骨直肠肌上方的高位肛瘘,治疗中存在问题较多,国外学者称此类肛瘘为难治性肛瘘,列为外科领域难治性疾病之一。1958年起,我们在继承中医传统挂线疗法基础上,汲取现代医学对肛瘘病因学和肛门括约肌解剖学研究成果,通过临床和实验研究,提出了中西医结合低位切开高位挂线疗法,治疗贯穿外括约肌深层及耻骨直肠肌上方肛瘘(简称切开挂线疗法治疗高位肛瘘)。实践证明,本疗法与国外手

    1983年04期 2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9K]
    [下载次数:105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30 ]
  • “久痛入络”的研究——胃脘痛103例胃组织纤溶活性观察

    洪允祥;鲍军;吴佩娟;钱可大;李翠琴;

    <正> 中医有“久痛入络”之说。林佩琴在《类证治裁》论胃脘痛时指出:“初痛邪在经,久痛必入络。经主气,络主血也。初痛宜温散以行气,久痛则血络亦痹”。《素问·痹论》也指出:“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说明疼痛长期不止,痛(病)久入络,血络痹阻(血瘀),必然会引起患部组织缺血、坏死而使病情更为恶化。此与现代医学认为很多疾患的发病机制与血液凝固及纤维蛋白溶解(简称纤溶)异常有重要关系相符。近年认为在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性糜烂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蛋白漏出性胃肠病等消化道疾病中,消化道粘膜局部纤溶亢进对其发病及病情恶化有重要关系(1~5)。但全身纤溶受精神的或外界的应激性

    1983年04期 28-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0K]
    [下载次数:76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01 ]
  • 破溃瘰疬验方

    宋麒;

    <正> 方药配制:鲜紫皮大蒜、鲜生姜各半,用冷开水洗净,切片,混和入便于封盖的消毒容器中捣烂,加95%酒精适量,搅拌使呈稀糊状,密封,置阴凉处浸渍3~5小时,以单层消毒纱布滤取汁,即可使用。若溃烂面分泌物多而臭秽,提示杂菌感染较严重,可加入少许呋喃西林粉末,混匀,使药液呈淡黄色。用法:先用生理盐水清洗疮面,将二层消毒纱布浸透药液,拧挤半干后平贴其上(覆盖面应稍大于疮面),外加消毒纱布棉垫,最后以胶布固定。开始每日换药1次,2~3次后视疮面情况可隔1~2日换药。疗效:笔者用本方经治10余例,除1例枕后淋巴结结核性溃疡,因已形成瘘管,深达颅骨,未能治愈外,其余病例多在初次换药后,疮面分泌物即见明显

    1983年04期 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10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 ]
  • 雷公藤经乳汁致婴儿毒副反应1例

    李瑞琳;余明焕;杨大鸿;

    <正> 一、病例摘要:张×,女,8个月,河南许昌市人,因其母胡××患类风湿性关节炎于1981年5月28日住我院治疗(住院号01443)而携来,正值哺乳期。其母服雷公藤全根制剂(每日约合生药用量11.25克)1周左右,除有口干、胃脘不适外,未见其它副反应,而患儿逐渐出现吐奶,呃奶、吵闹不安,一日数次腹泻稀水样便,肛周发红等症状,家长以为水土不服,未引起注意。其母服药达2周时,患儿颈部出现鲜红色丘疹,初为针头大小,后渐为绿豆大,疹问皮肤正常。2~3日后延至颜面、腋窝皱折处,红疹密集,又误为蚊虫叮咬和暑热火毒,外搽风油精,口服清热银花露及清热消暑中药2剂治疗无效,红疹渐大,遍及躯干、四肢,有的为黄豆大小,口角、鼻缘发红伴少许溃烂,球结膜充血,上眼睑皮肤亦可见皮炎反应样

    1983年04期 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69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1 ]
  • 雷公藤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月经的影响——附治疗月经过多12例临床疗效小结

    舒泸英;刘沛林;黄光英;

    <正> 近几年来,在临床应用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f.)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过程中,发现该药对妇女月经有明显影响,临床表现以闭经为主。1978年起,我们用其治疗月经过多(以更年期为主)取得了初步疗效。现将接受雷公藤酒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女性患者50例(甲组)的月经变化及雷公藤酒治疗月经过多12例(乙组)的临床疗效小结如下。

    1983年04期 3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K]
    [下载次数:129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19 ]
  • 黑丑外敷治小儿夜啼

    李德营;

    <正> 方法:黑丑(又名牵牛子)7粒,捣碎,用温水调成糊状,临睡前敷于肚脐上,用胶布固定。适应症:小儿白天饮食、嬉玩如常,黑夜睡后开始哭闹,天明前即止,经医院检查无异常发现者。笔者用此单方治疗20例,大多在当夜就能止哭。典型病例:韩儿、男,1岁,1982年11月20日就诊。父代诉:患儿白天没有事,一到深夜12点无故哭闹,到天明前就止。到医院检查,说发育正常,未发现病变。服药月余,不见好转。即用黑丑敷脐,次日

    1983年04期 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215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6 ]
  • 乳腺增生病119例临床疗效观察

    封菊秋;

    <正> 乳腺增生病是妇女常见的乳腺疾病。1979年以来笔者自拟“乳腺方”治疗了119例,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119例均符合1979年第二次全国乳腺癌会议关于乳腺增生的诊断标准,对可疑乳腺癌、乳腺纤维瘤等均作了组织病理学检查和X线钼靶摄片以除外其他疾病。其中男3例,女116例;均已婚;年龄31~40岁75例,41~50岁35例,51岁以上9例;病程在1年以内者63例,2~3年32例,3年以上24例。临床表现以乳痛、乳房肿块为主。有乳痛

    1983年04期 3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114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22 ]
  • 中医药为主非手术治疗急性阑尾炎556例临床观察

    袁家权;张超良;崔学敬;胡兴华;

    <正> 我院自1969年4月至1981年6月,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急性阑尾炎共556例,现总结如下。一、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男322例,占57.9%;女234例,占42.1%;年龄最小4.5岁,最大88岁;临床分型属单纯性阑尾炎147例,急性蜂窝织炎性或坏疽性阑尾炎并局限性腹膜炎304例,并弥漫性腹膜炎48例,阑尾脓肿57例。中医辨证属瘀滞型142例,蕴热型353例,毒热型61例。二、治疗方法: 瘀滞型:内服白花蛇舌草60克,水煎,每日2~3剂;或白花蛇舌草60克,蒲公英30克,赤芍15克,大黄15克,水煎,每日1~2剂,如有阑尾包块则配合双柏散(侧柏叶60克,

    1983年04期 3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74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6 ]
  • 健脾除湿汤治疗剥脱性唇炎32例报告

    卢勇田;

    <正> 剥脱性唇炎(Exfoliative cheilitis),为唇部粘膜(唇红缘)的一种慢性表浅性脱屑性炎症,其病程迁延,治疗较困难,患者颇感痛苦。笔者学习祖国医学理论,应用“健脾除湿汤”加减治疗剥脱性唇炎32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一、病例分析本组32例中,男11例,女21例。年龄12~20岁12例,21~30岁11例,31~40岁7例,41~43岁2例,以12~30岁为多见。病程8个月~1年5例,1~+~3年9例,4~6年11例,7~9年4例,10年以上3例。病

    1983年04期 39-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208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81 ]
  • 抗白丹治疗急性红白血病1例

    董彭春;靳怀建;

    <正> 笔者应用中药抗白丹治疗急性红白血病1例,效果显著,追踪8年,至今血液学检查正常,达到临床治愈。现将该例报道于下: 高××,男性,39岁,北京人,住院号129284。因头晕、乏力1年,于1975年1月12日入院。患者1年前开始出现乏力、头晕,伴面色苍白。当地医院检查血红蛋白7克%,以“贫血待查”住入某县医院,经骨髓穿刺,疑为“再生不良性贫血”,曾用丙酸睾丸酮、力勃龙、硝酸士的宁等药治疗,症状未见改善,血红蛋白继续下降至6.5克%,自动出院。出院后又曾服用中药,效果不显,因症状逐渐加重而入本院。入院时体检:体温36.8℃,脉搏74次/分,呼吸

    1983年04期 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5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远志栓治疗滴虫性阴道炎225例

    高慧芳;张淑芝;

    <正> 1978~1980年,我们用中药远志制成栓剂,治疗滴虫性阴道炎225例,获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一、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为成年已婚妇女,由门诊施治。临床均有白带增多、外阴瘙痒等自觉症状,临床检查均可见阴道粘膜及宫颈有点状出血,白带呈黄色、稀薄有泡沫,白带化验滴虫阳性。二、药物和治法将远志研成细粉,以医用甘油、明胶为赋形剂,制成远志栓,每栓含生药0.75克。所有患者先用妇科外用Ⅱ号方(艾叶15克,蛇床子15克,苦参15克,枳壳15克,白芷9克),每晚煎水熏洗外阴,然后将远志栓塞入阴道后穹窿深处,每次1枚。一般用至自觉症状消失,化验白带滴虫转阴为止。治疗期间,遇月

    1983年04期 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93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71 ]
  • 推拿治疗骶髂关节半脱位65例疗效观察

    马志明;

    <正> 骶髂关节半脱位是下腰痛的常见原因之一,我院外科1981年1月~1982年4月采用推拿手法治疗65例,收到满意的效果,介绍如下: 一、临床资料 65例中男34例,女31例。年龄21~60岁,以25~50岁者为多;病程最短4小时,最长7个月,其中1周以内者34例,占52.3%。属骶髂关节前半脱位25例(左侧16例,右侧9例),骶髂关节后半脱位40例(左侧11例,右侧29例)。本组病例60%有急性腰痛反复发作史及外伤史。腰痛固定在单侧骶髂关节及下腰大腿后外侧,并偶有膝部牵扯痛,脊背、

    1983年04期 4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64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59 ]
  •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1例治验

    李开乐;王永才;

    <正> 一、病例摘要: 何××,男性,48岁,工人,1981年11月23日入院,病历号32346。患者自1980年起无明显诱因而出现面色(白光)白无华,但无自觉症状,未予诊治。1981年8月赴南方出差,途中发现凌晨尿色如酱油样,伴乏力。归来后凌晨排尿仍呈酱油色,伴头昏,耳鸣,全身无力,心悸,气短,自汗,视物昏花,纳呆腹胀,面目肌肤发黄,经××医院诊为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经用地塞米松、力勃隆、丙酸睾丸酮、多种维生素等药物治疗无效,症状日渐加重,乃来我院求治。自诉酱油色尿每隔15~20天发作,每天10余次,持续3~5天,精神困惫,语气无力,少动懒言,面目肌肤黄染而虚浮,双下肢水肿,舌质淡、无苔,脉

    1983年04期 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52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59 ]
  • 锤击法治疗跟骨骨刺足跟疼痛102例报告

    葛长海;李鸿江;葛凤鸣;

    <正> 足跟疼痛,是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痛。大多由于跟骨骨质增生或跟骨骨刺形成而刺激肌腱滑膜等软组织,或因跟腱炎、跟骨皮下滑囊炎、跖腱膜炎以及滑囊增厚、跟骨脂肪垫变性等疾病而引起足跟疼痛,影响站立,行走困难。近几年来,我们运用锤击法治疗跟骨骨刺足跟疼痛,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现将本组治疗的102例小结报告于下。一、一般资料本组102例,全部来源于门诊患者,未经选择。其中男性50例,女性52例。年龄最小34岁,最大72岁,其中以51~60岁者为最多共56例。病程最短2周,最长10余年,其中1年以内者65例,1~3年者29例,3年以

    1983年04期 4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107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75 ]
  • 升阳益胃汤加减治疗胃粘膜脱垂症25例

    董文泉;

    <正> 我院从1976年10月以来,用升阳益胃汤加减治疗胃粘膜脱垂症患者25例,疗效甚佳,现介绍如下,以供参考。一、临床资料 25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5~47岁,病程0.5~6年。治疗前均经本院放射科检查确诊,因治疗无效或效果不显,而改用中医治疗。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X线复查确定为临床治愈者15例;临床好转3例;临床症状消失,未作X线检查,但随访后未见症状复发者6例;仅1例因合并十二指肠溃疡转手术治疗。服药时间,最少5剂,最多15剂。二、方药组成黄芪30克,党参、半夏、炙甘草、羌活、独活、防风、白芍、陈皮、白术、茯苓、泽泻、柴胡各10克。

    1983年04期 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11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86 ]
  • 以止痒健肤膏为主治疗慢性湿疹42例

    李向安;

    <正> 湿疹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在中医典籍中称为“浸淫疮”、“血风疮”、“湿毒疮”、“粟疮”等。急性发病时剧烈瘙痒,皮肤上出现丘疹、水疱、结痂、脱屑等,并有糜烂、渗出现象;形成慢性后则经久不愈,病程可迁延数月以至数年,治疗较棘手,且每易复发。笔者近年来以“止痒健肤膏”外敷,佐以“祛风汤”内服,治疗42例慢性患者,报道如下。一、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均为曾有过急性期表现的慢性湿疹患者,主要表现为局部皮肤增厚发硬,皮沟加深,皮嵴突起呈苔癣样变;或粗糙不平有鳞屑,但表面糜烂较轻、渗液较少;有剧痒,双侧对称发病。全部为门诊病人,其中男性23例,女性19例;年龄在30岁以下者22例,30岁以上(包括30岁)20例;发病在2年以内者32例,2年以上(包括2年)者10例;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3年;皮损部位(以病变最显著部位计),

    1983年04期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10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7 ]
  • 关于子午流注、灵龟八法的几个问题

    高忻洙;

    <正> 子午流注、灵龟八法是祖国医学中注重时间条件的一种治疗方法。明、清以来,某些针灸医家对此持有不同看法,同时也由于这种方法推算复杂,不易掌握,所以应用不广。近年,由于“生物时钟”学说兴起以及“时间治疗学”的应用,子午流注、灵龟八法又逐渐被重视起来,从多方面进行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还存在不少问题。现就以下四点,略陈管见。一、子午流注不是扁鹊所传子午流注,有人说是扁鹊所传。《读书后

    1983年04期 4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下载次数:309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5 ]
  • 略论《难经》对针灸医学的贡献

    刘冠军;

    <正> 《难经》是一部重要的中医古典理论书籍,传统上把它与《内经》并列起来视为医学之经典。它是以问难形式解释一些最根本的中医理论的,所以称为《难经》。全书共解释八十一个问题,故又称《八十一难经》。从《难经》所论述的内容来看,包括着脉学、经络、脏腑、疾病、腧穴、针法等,基本上是解释《内经》文义的,当然在某些论述上对《内经》起了补充或发扬的作用。本文就《难经》对针灸医学之贡献,概述如下。一、完善奇经八脉的理论查《内经》对奇经八脉有过零散、不连贯、

    1983年04期 50-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K]
    [下载次数:21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伤寒论》方药儿科应用二则

    杨梦兰;

    <正> 一、五苓散治疗小儿多饮症张某,男,9岁,1978年10月13日就诊。半年来患儿渴饮无度,每昼夜饮水4热水瓶,尚觉口舌干燥,食纳不甘,精神疲惫,小便清长,遂从外地来京诊治。先在某医院住院检查,拍摄颅脑片无异常,尿糖阴性,仅尿比重略低于正常,临床未能确诊。出院服中药十余剂,医者多以胃阴不足辨治,投药如沙参、麦冬、天花粉等,效果罔然。后经余诊治,察其舌脉,舌质淡红,布白滑苔,脉象沉滑;再审其证,热象不著。辨证为水湿内停,气化不利,水津不能上承所致,当以五苓散化气利水,敷布津液。处方:桂枝6克,茯苓9克,泽泻9克,白术10克,

    1983年04期 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122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12 ]
  • 促使针刺得气的一些方法及体会

    殷克敬;焦新民;

    <正> 针刺得气的重要意义,早为历代医家所重视。《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灵枢·终始》又说:“凡刺之道,气调而止”。就是说,如气不至即可手不离针,进行捻转提插,不徐不疾的“无问其数”,以达到“气调而止”。历代医家还有许多促使针刺得气的方法,如候气、催气等。这些都只强调了针刺手法对得气的作用。我们认为,除此以外,对熟练地循经取穴,掌握针刺方向、角度以及病人机体强弱亦不应忽视。现分述如下: 一、以捻转为主达到针刺得气针刺捻转手法,是最基本的单式手法之一。它早见于《灵枢·官针》:“恢刺者,直刺傍之,

    1983年04期 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20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6 ]
  • 应用原穴为主治验四则

    康忠财;

    <正> 原穴为脏腑原气所经过和留止的部位。临床上在本脏腑发生病变时,多反映在相应的原穴上。故《灵枢·九针十二原》有“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之说。以原穴为主治疗各种内伤杂病,为笔者多年临床所乐用。兹举四例如下。一、癫痫持续状态胡孩,男,3岁,1975年8月5日初诊。家属代诉:癫痫持续状态90小时,呈进行性加剧。患儿于1974年7月初次不明原因的起病,证见突然昏迷抽搐,口吐涎沫,四肢强直,小便失禁,每月发作2~4次。曾经××精神病院治疗而发作控制。1975年7月因转氨酶增高

    1983年04期 54-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9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2 ]
  • 怎样学好《难经》

    路志正;

    <正> 《难经》是以质疑问难的形式解释《内经》的理论性著作。它不同于一般的注释,而是发挥至理,剖析疑义,以垂示后学,诚为学习《内经》之津梁。尤其是其自出机杼,有所创新,补《内经》之所未发,扩前圣而启后贤,对中医理论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历代医家常以《内》、《难》并称,把《难经》也尊为“医经”,认为是学者升阶岐黄堂奥登堂入室的必读著作。但近年来,似有忽视学习研究《难经》的倾向。今特撰本文,为学习《难经》一呼,并供进修或自学者之参考。

    1983年04期 5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9K]
    [下载次数:33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88 ]
  • 山扁术金汤治疗小儿脾胃虚弱症

    王德润;郭浩明;

    <正> 小儿脾胃虚弱症是儿童常见病,本症包括伤食、积滞、疳积等,临床多表现为纳食呆滞、夜寐不宁、多汗倦怠、便溏或干、反复外感、贫血等症状。我们于1982年2~6月用山扁术金汤并随症加减治疗了1215例患儿,疗效较好,现介绍如下。方剂组成及随症加减:炒山药5~10克,炒扁豆3~5克,土炒白术3~5克,鸡内金3~5克。以上为一剂量,水煎分服。随症加减:卫外不固加生黄芪、防风;夜寐不宁加灯芯、竹叶、钩藤、生龙骨、生牡蛎;便秘腹胀加焦槟榔、炒莱菔子;脾肾不足甚者加龟板、鳖甲、山萸肉;胃阴不足加石斛、北沙参;胃热嗜异加乌梅、青蒿、黄芩。临床资料:男性701例,女性514例。年龄最小2个月,最大15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达2年。合并症:活动性佝偻病74例,营养性贫血486例,

    1983年04期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10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1 ]
  • 郁证证治概述

    谭家兴;

    <正> 郁证又有郁结之称。郁是郁滞不通,结是结聚而不得发越之意。此证临床较为常见,现综合古代文献及近年教科书,参以己见,概述如下,供青年同道临证时参考。《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载有木郁、火郁、土郁、金郁、水郁等,属五气之郁,后世合称五郁。《丹溪心法》载有气郁、血郁、湿郁、热郁、痰郁、食郁等,合称六郁。《景岳全书》提出情志之郁,遂有怒郁、思郁、忧郁、悲郁、惊郁、恐郁等名称。《赤水玄珠·郁证门》提出五脏本气自郁,载有心郁、肝郁、脾郁、肺郁、肾郁、胆郁等名称,其中以肝气郁结最为常见。郁证是因情志不舒,气机郁结,而致血滞、痰结、食积、火郁,乃至脏腑不和,心脾两虚,阴虚和血虚等多种病证。所以,它的范围比较广泛,即所谓“郁非一病之专名,乃百病之所由起也。”如《景岳全书·

    1983年04期 6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K]
    [下载次数:279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4 ]
  • 推拿法治疗慢性喉炎13例

    臧福科;刘宗保;葛英华;

    <正> 1982年2月至1982年11月,我们采用推拿疗法治疗慢性喉炎13例,现报告如下。一、一般资料: 本组13例中女性11例,男性2例;最小年龄15岁,最大年龄50岁,其中15~20岁2例,21~30岁9例,31~50岁2例。本组病例均有音哑,间接喉镜检查有喉粘膜弥漫性充血,声带呈浅红色,表面可见舒张血管,重者声带暗红或假声带与声带肥厚。二、治疗方法: 患者正坐(或仰卧位),医者坐于患者对面偏右侧方。医者用右手拇指与食、中二指相对,轻柔着力,

    1983年04期 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141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3 ]
  • 寒湿之痿求治太阴

    王端义;陈文光;

    <正> 瘘证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病。历代医家对本病的病机都认为由燥热伤津或血虚所致,在治疗上多遵重《内经》“治痿者独取阳明”之说,采用清热、养阴、补虚为主的治疗原则。笔者认为,燥热伤津而致的瘘证固然要“独取阳明”,但在临床上遇到有部分病例辨证鉴别乃属于寒湿的瘘证,治疗就不能“独取阳明”,而应求治于太阴。现将寒湿之痿的病机、证治,结合临床病案举例概述如下,供青年同道临证时参考。一、《内经》中有关论述《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民病寒湿,发肌肉萎,足痿不收。”《素问·生气通天论》曰:“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明确指出有因寒湿及湿而致痿者。《素问·藏气法时论》又指出:“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张景岳注:“此脾经之实邪也。脾属土,主肌肉,土邪湿胜,故令人身重肌肉瘘……脾主四肢,故足不收。”这一段指的就是湿伤脾所致的痿证。对于这类痿证的

    1983年04期 6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184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5 ]
  • 胸腹内伤的辨证鉴别体会

    张吉玉;

    <正> 胸腹内伤,是伤科常见病之一。本病多由外来钝性暴力所致。如拳击、足踢、车撞、坠堕等;也有因挑担、举重、强力屏气而成。无论何种原因致伤,伤后均可引起气滞血瘀之症候。笔者每以气血辨证为纲,再结合脏腑、经络辨证,随症加减用药,收到较满意的效果。现结合病案进行辨证鉴别,谈点临床体会,供青年中医临证时参考。一、病案举例例一:李某,男,30岁。初诊1979年5月30日。患者3天前被车把碰伤左胸部,当即胸痛不能活动,呼、吸气受限。某医诊为胸壁挫伤,予以膏药外贴,内服跌打丸、三七片,并嘱饮酒。3日后诸症有增无减,还见胸胁胀闷,气急、咳嗽牵掣痛。检查:左胸部无明显

    1983年04期 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8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 ]
  • 校读在医古文学习中的作用

    刘奕超;

    <正> 整理古典医籍,纠正文字方面的衍脱讹误,少不了一个重要手段——校勘,这是众所周知的。但是学习古典医籍,要扫除阅读方面的障碍,除了借助工具书和有关注释以外,还有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校读,却未引起大家的重视。因此有必要对它稍加介绍。校读与校勘,在方式方法上是大体相同的,都需罗列相关相类的篇籍,罗列同书的不同版本,或同一内容的不同记载的文字,就其异文词例等等,进行对比研究;但是,二者直接的目的并不相同。校勘是为了恢复古籍的真实面目,给读者提供一个完善的、可据以学习的本子;校读则是在对比的研究中,求得对字、词、句、篇章的正确深入的理解。通过校读,初学者可以从活生生的语言材料中去巩固已经掌握的古汉语常用词,去分析那些不易懂得的句子,去解决语

    1983年04期 66-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下载次数:4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6 ]
  • 臭牡丹根皮治泌尿道感染

    吉国志;

    <正> 笔者于1979年在农村巡迥医疗时,一老农妇姚德秀授此验方,经临床验证8例,全部见效。方药与用法:临用挖取臭牡丹根,去其中心木质,取根皮6~10克,洗净,剁成细末,调入鸡蛋一个,按常规煎炒法(荤素油均可,根据口味放盐),每日服1次,连服3~5次获效。一般服食后均未发现胃肠道不适或其他副作用。服食期间忌食豆类、生冷等物(系老妇人嘱)。勿同时服解表发汗药。臭牡丹为马鞭草科赪桐属植物,学名Clerodend-ron bungei Steud。黄河流域以南各省区均有分布。适应症:妇女劳累或性生活过频发病,尿道口刺痛,尿急尿频,淋沥不尽,无发烧等全身症状者。

    1983年04期 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11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9 ]
  • 犬肛门括约肌切开与挂线对直肠肛门管静止压的影响及组织病理学观察

    胡伯虎;史兆歧;周济民;

    <正> 切开挂线疗法是在继承传统挂线疗法基础上,汲取现代医学对肛瘘病因学和肛门括约肌解剖学的研究成果,通过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的一种新疗法,用以治疗高位肛瘘不仅痊愈率高,且不易引起排便失禁,基本解决了高位肛瘘治疗中的难点。以往对于挂线疗法不易引起排便失禁的疗效原理研究较少,本研究目的就是通过动物实验观察挂线与切开对肛门括约肌的影响,阐明挂线疗法的疗效原理。为此,采用直肠肛门静止压测定和组织病理学方法,进行了如下实验。材料与方法

    1983年04期 68-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K]
    [下载次数:151 ] |[引用频次:65 ] |[阅读次数:115 ]
  • 问题解答

    <正> 问:什么叫“胃气”? 答:胃气,最早出于《内经》,共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1)指胃的生理功能。《素问·生气通天论》曰:“脾气不濡,胃气乃厚”。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则胃壅滞厚重,胃的正常功能将遭到破坏。《素问·厥论》曰:“胃不和则精气竭”。胃的受纳、腐熟水谷的功能失调,来源无望,则水谷精气亏乏。可见在此之胃气是指胃腑的受纳、腐熟等功能。 (2)指脾胃的消化、升降运动。《素问·平人气

    1983年04期 68-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5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气血注射液”对溶血性贫血大白鼠脾脏的组织化学研究

    张颖;贲长恩;俞慧珠;

    <正> 贫血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症,中医辨证属于血虚的范畴。它不仅是血液或造血系统的疾患,而且对机体的其它器官和组织也产生重要的影响。贫血的种类很多,溶血性贫血是其中之一种,患者最明显的体征之一是脾脏肿大。本室在探讨血虚动物模型的实验过程中也观察到,乙酰苯肼造成溶血性贫血的大鼠有明显的脾肿大。本实验在造成大白鼠溶血性贫血的基础上,给予“气血注射液”治疗,观察该药物对脾脏组织化学的影晌,从而为研究与阐明气血本质提供实验形态学依据。材料和方法实验用体重为180~250克成年雄性大白鼠100只。其中,实验组40只,治疗组44只,对照组16只。各组动物饲养条件相同,自由进食和饮水。实验

    1983年04期 71-74+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0K]
    [下载次数:64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61 ]
  • 以化瘀扶正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37例

    陈孝伯;张毓慧;

    <正>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包括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阻塞性肺气肿及肺原性心脏病,统属祖国医学哮喘病范畴。从1981年5月起,我院呼吸病门诊选择了具有舌质紫暗、舌下静脉曲张等明显瘀阻现象的“慢阻肺”病人37例,根据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原则,应用活血化瘀药物进行治疗,并观察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现报道如下: 一、一般资料:本组37例,男27例,女10例;年龄20~29岁3例,30~39岁1例,40~49岁3例,50~59岁12例,60~69岁14例,70~79岁4例;属单纯性慢性支气管炎22例,哮喘性慢性支气管炎15例,其中合併肺气肿14例,肺原性心脏病10例,支气管扩张1例。在治疗过程中,对咳、喘、痰等症状进行临床观察,对连续甩药1.5~2个月以上者,作为统计对象。二、治疗方法:蓬莪术15克,及己3~6克,马鞭草15克。偏气虚或阳虚者加四叶参20克,炒白术15克,鹿含草20克;偏阴虚者加北沙参15克,淮山药12克,五味子6克;表虚自汗易感冒者加黄芪或玉屏风散等。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三、治疗结果:本组显效16例,占43.3%;有效16例。占43.3%;无效5例,占13.4%;总有效

    1983年04期 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114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63 ]
  •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医治疗进展

    时振声;聂莉芳;房定亚;

    <正>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多种慢性肾脏疾病的末期,由于肾脏排泌功能受损,致使氮质及其他代谢废物潴留体内,引起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从而出现机体自身中毒的症候群,故亦称之为尿毒症。据贵阳医学院统计,慢性肾衰占内科住院病人的26%,为内科死亡原因中的第一位。贵阳地区每年死于慢性肾衰者约为32人/百万人口。北京市统计,每年死于肾脏病者约为96人/百万人口。近年来由于血液透析、腹膜透析、肾移植术的应用,为慢性肾衰的治疗开拓了新途径,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限于我国目前的条件,一时尚难普及,因而积极寻求简便易行且疗效可靠的治疗手段,实属必要。中医对慢性肾衰的临床研究,自1956年起,20余年来有关文献报道达80余篇,其中近5年的文献约

    1983年04期 7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K]
    [下载次数:346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114 ]
  • 云南白药治疗婴儿脐炎10例

    杨国文;

    <正> 笔者1982年5月至11月应用“云南白药”治疗婴儿脐炎10例,取得显著疗效,其中男性6例,女性4例,年龄最大65天,最小12天。治疗方法:首先用生理盐水或新洁尔灭清除局部分泌物,然后于患处撒上“云南白药”1克,再用消毒纱布覆盖后用绷带包扎。

    1983年04期 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58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75 ]
  • 升阳除湿防风汤通大便亦效

    金宏达;

    <正> 读了《中医杂志》1982年11期“自术通大便的启示”,还建议“鼓励各地老中医把自己的‘绝招’献出来……,让广大读者来验证。”读后颇有同感,并联想到十余年来自己运用李东垣升阳除湿防风汤,治疗习惯性、顽固性便秘,不在少数。凡经常便秘,虚坐努责,甚或下坠,便中带血,或虚人不任攻伐者,用此方效果亦很满意。李东垣《脾胃论》云:“如大便闭塞、或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或少有白脓,或少有血,慎勿利之,利之则必致病重,反郁结而不通也。以升阳除湿防风汤升举其阳,则阴气自降矣。”此说甚是。余临床运用时将原方药量略为增减,改苍术为15克(李东垣原方为苍术四两),防风(原方二钱)、茯苓、白术各10克,白芍6克(以上三味原方为各一钱)。

    1983年04期 78-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241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80 ]
  • 读叶氏《外感温热篇》选释有感

    谢鼎苏;

    <正> 重温《温病学讲义·名著选释》“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中医学院试用教材重订本,南京中医学院主编,1964),又有新的收获和体会。今不揣冒昧,提出两点看法,供同道参考。一、“且吾吴湿邪害人最广,如面色白者,须要顾其阳气,湿胜则阳微也,……面色苍者,须要顾其津液……。”(本篇第9条) 温热病的发生,非独一邪为害,每多兼夹。叶天士此条提出,在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一带,湿气较盛,患温热病者,每多兼夹湿邪。温热之邪多耗伤人体的津液,湿邪则多损伤阳气。故在临床辨证之时应该严格区分湿热孰轻孰重,予以正确的治疗。阳虚寒

    1983年04期 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9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4 ]
  • 喜读“园地”临床用药讨论文章

    周超凡;

    <正> 您刊近期在“读者园地”里相继发表了许多有关中医临床用药经验的文章,吸引着许多人去阅读。现略举其中几种药的临床应用,谈一些感想,并希望您刊今后多登这类文章。这对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遗产,总结近代中医临床用药经验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重用生白术有通便之功。据我所知,古今中药学著作均未见自术通便的论述;相反地,却有较多白术健脾止泻的记载。自您刊发表了魏龙骧老中医的“白术通便秘”等用药经验(见1978年4期)以来,杜光华、余国俊同志,通过学习、验证,在“园地”发表了“白术通大便的启示”(见1982年11期),首先肯定

    1983年04期 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7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声带息肉治验1例

    查华清;

    <正> 读您刊1982年第3期“中医药对声带息肉的治疗体会”一文,很受启发。笔者亦用中医中药治疗“声带息肉”1例,虽证型有别于上文所载,疗效亦佳,录之与同道交流。患者宋××,男,23岁,干部。失音3年余,经西医确诊为“声带息肉”,先后手术摘除2次,术后息肉复生;曾服中西药甚多,息肉未消,声仍嘶嘎,于1979年春来诊。检阅所服中药,不外清肺开音,清滋润肺;间用活血化瘀,化痰散结之品。切诊脉迟,尺部尤细。语声沙哑,咽喉干涩,喜进热饮,畏寒,足冷尤甚。追询3年前起病之由,则述因长时间领呼口号后,即觉咽干,随即饮冷开水两大碗,次日渐觉声音嘶哑,继即语而无声。笔者思及《灵柩·经脉》篇云:“肾脉,……循咽夹舌本”;又《直指方》说:“肺为声音

    1983年04期 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9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素问》篇题刍议二则

    申鸿砚;

    <正> 《素问》一书的形成与完善,上自春秋战国,下及唐宋,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年代,自然《素问》篇题的形成,也不例外。笔者仅对其篇题二则谈些体会,求正于医界。如《离合真邪论》,关于“离合”的解释。高士宗说:“离合真邪者,真气邪气,彼此相离,勿使合也。”张志聪云:“真气与邪气,有离有合,故以名篇。”《黄帝内经素问译释》:“本篇内容,讨论真气与邪气离合。”

    1983年04期 8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下载次数:5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柏叶汤并非温中止血之剂

    陈达理;

    <正> 《金匮要略》柏叶汤,多认为是温中止血之剂,可治疗中气虚寒、血不归经的吐血不止之证。对此观点,余有异议。认为此方应属寒热并用,阴阳兼顾之方,故能共凑止血之功。《金匮》这一条文,过于简略,可就组方之药来分析。其中:柏叶苦涩微寒,能凉血止血;艾叶苦辛温,能温经止血;干姜辛热,能温中散寒。仅就此三味配

    1983年04期 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198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3 ]
  • 简复“有感”

    <正> 谢鼎苏同志:编辑部转来您的“读叶氏《外感温热篇》选释有感”,已经拜读。感谢您对1964年版《温病学讲义》的关心、爱护。现将您对“选释”所提的两点意见,简复如下: (一)“选释”中将叶香岩《外感温热篇》原文第九条,阐释的“面色苍白”一句,“苍”字宜去之,这个意见是正确的。但您认为:“阳虚寒盛则色白,在临床上见到患者面色白,多为湿邪抑遏阳气”“阴液亏虚,血液瘀滞则色苍,如果患者面色苍,多为热邪耗伤津液。”即是感受湿热病邪后以面“白”与面“苍”作为伤阳与伤阴的鉴别点。对此我们尚不敢苟同。因为从原文主要精神来看,是论述湿热病邪为患,治疗时应根据素体

    1983年04期 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4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下载本期数据

本网站版权归中医杂志社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邮编:100700  电话:010-64035632    京ICP备130400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