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论中医妇产科学中的优生

    黄云亮;

    <正> 配偶、生育是人类繁衍的基本规律。生育健美的后代是每对夫妻、每个家庭的良好愿望,也是各民族的共同心愿。因此,优生学作为一门科学已为社会各界所重视。大量的中医典籍和妇产科专著反映,我们的祖先重视优生甚早,并从优生的角度,对婚姻选择、房事节制、孕期保健等方面作了精辟、深

    1982年12期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5K]
    [下载次数:11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5 ]
  • 漫谈肝硬化腹水证治

    陈继明;

    <正> 肝硬化腹水,属于“臌胀”范畴。由于病情复杂多变,预后欠佳,如何在辨证上把握病机,治疗上通常达变,以期逆转病势,并力争治愈,确是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仅就肤浅之见,谈谈此病证治的点滴体会。

    1982年12期 8-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3K]
    [下载次数:17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96 ]
  • “六应丸”引起过敏性皮炎1例报道

    张志英;包高文;王志强;

    <正> 曹××,男,47岁,1982年1月9日入院,住院号26568。发热,恶寒,无汗6天。伴咳嗽,咯黄色粘痰,不易咯出,时有喷嚏,鼻塞不闻香臭,头胀痛,口干而苦,喜热饮,咽痛不适,心胸憋闷,恶心欲呕,纳食不馨,大便6日未解,溺黄短少,无灼痛。经用

    1982年12期 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59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6 ]
  • 香附理中汤加味治疗小儿肠痉挛

    祁仁博;

    <正> 肠痉挛是由于肠壁平滑肌强烈收缩引起的阵发性腹痛,查其胃肠无器质性病变,也非其他疾病引起。中医认为因小儿脏腑幼嫩,形气未充,易受外邪侵袭或脏腑气血失调而发生,主要责之于脾胃。病例介绍例一:张××,女,2岁半。病历号:66324。阵发性腹痛7天。患儿7天前突然阵发性腹痛,最初症状较轻,家人以为虫积所敛,自服驱虫药,未排出蛔

    1982年12期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8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75 ]
  • 沈楚翘临床治验举隅

    王袭祚;

    <正> 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曙光医院沈楚翘老中医,早年从师于江南名医顾筱岩门下,颇得其传,行医五十余年,对疑难重症尤为擅长,现选沈老治验病例,介绍如下:

    1982年12期 1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11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5 ]
  • 三七郁金汤治疗胃出血

    梁繁荣;

    <正> 湖南省安化县中医院陈松筠老中医制订“三七郁金汤”治疗胃出血20余例,经我们临床观察其疗效颇佳,兹介绍如下。方药及服法:三七7~10克,郁金10克,熟大黄10克,牛膝1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每剂水煎二次分服。加味法:如虚脱加人参,呕逆噫气加代赭石,胃痛甚而且胀加檀香或降香,痛连两胁加川楝、白芍,

    1982年12期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19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4 ]
  • 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呕吐三则

    武秀金;

    <正> 小半夏加茯苓汤为《金匮》方,一用于:“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又用于:“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是一首药简、价廉、效卓的良方。笔者用此方治呕吐,收效较好,现举例介绍如下: 例一:孙××,男,44岁。1981年12月10日初诊。

    1982年12期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169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03 ]
  • 通下法为主治疗高热验案介绍

    陈海涛;朱新年;

    <正> 陈海涛医师以通下法为主,治疗高热急症,临床运用得心应手。现将笔者随师学习中所见医案三则介绍于下,以供同道参考。例一:宋××,女,54岁。1981年4月27日初诊。壮热(体温39.6℃)不已,腹胀便闭。二日前午饭后,因婆媳不睦,当晚即感脘胁胀甚,嗳气吞酸,并呕吐食物二次。继之发烧,腹胀痛加剧,曾服木香顺气丸不效。今日

    1982年12期 1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7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2 ]
  • 医案二则

    曹成铿;谢华龙;

    <正> 邪伏募原陈××,男,43岁。1978年3月26日初诊。患者得恙月余,自感畏寒发热,一日一次或数次,发无定时,汗出神疲,口渴喜热饮,入咽则感脘冷而呕吐清涎,纳食减少,便软不实,日数次或二、三日不行,屡经中西医治

    1982年12期 17-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7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 学习《伤寒》《金匮》指导乙型肝炎的辨证施治——附32例疗效观察

    林鹤和;

    <正> 乙型肝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传染病,当前国内外尚无特效疗法。笔者学习张仲景《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治“肝”病的经验,并学习《金匮》、《伤寒》各篇中类似本病证治的有关论述,据证择法选方共治疗乙型肝炎32例,取得了一定疗效。现介绍如下。

    1982年12期 2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K]
    [下载次数:107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0 ]
  • 中医辨证治疗小儿腹泻350例的临床观察

    刘选清;

    <正> 小儿腹泻以大便次数增多、泻下清水样稀便及未消化的食物残渣为主症,是临床上常见的儿科疾病之一,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发病为多见。近年来,笔者运用中医辨证治疗,收到较满意的效果,现将辨证施治情况,分析整理于后,以供同道参考。

    1982年12期 2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86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98 ]
  • 风引汤的临床应用

    程广里;

    <正> 风引汤为《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篇》中主治“热瘫痫”的附方。笔者曾应用本方加减治疗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风先兆)、癫痫等病例,取得一定疗效,兹介绍如下,供参考。

    1982年12期 2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344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76 ]
  • 小儿感染性休克合并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3例治验

    毕维德;彭述宪;贾风来;

    <正> 感染性休克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儿科重症中最为凶险的病症之一,死亡率很高,目前治疗上国内外均以肝素等药为首选。我院原以肝素、阿斯匹林、潘生丁等西药综合治疗,效果也远非理想。我院曾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3例,报告如下: 例一:任×,女,1岁。住院号:69243。发烧、腹泻8天,皮下紫斑3天,1978年3月19日入院。患儿8天前开始出现水样腹泻,日10余次,量

    1982年12期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下载次数:5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丹参素治疗迁延性肺炎13例疗效观察

    时毓民;金勤立;

    <正> 1981年1月~1982年4月,我们应用丹参素治疗小儿迁延性肺炎取得一定效果。现将资料完整的13例总结如下。一、临床资料凡经用庆大霉素、红霉素或氨基苄青霉素等抗菌素及其他西药治疗无效,病程超过1月者列为迁延性肺炎,共13例,其中男性6例,

    1982年12期 29-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62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7 ]
  • 荨麻疹验方介绍

    祁吉安;

    <正> 治疗荨麻疹的单方较多,用之有验有不验。本方由祖传验方基础是进行辨证分型化裁,笔者应用于临床20余年,效果满意。一、基本方药:苍术12克,麻黄6克,白芷6克,荆芥9克,蝉蜕6克,独活6克,赤芍6克,藏红花6克(冲服,也可用南红花12克代替),天麻6克,桃仁6克。当归尾9克,白僵蚕9克,丹参15克,丹皮9克,天花粉9克,粉甘草6克。二、分型加减:风寒型,上方加桂枝6克,姜皮3克,红枣5克,水煎趁热服。风热型,上方去麻黄、

    1982年12期 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26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5 ]
  • 活血化瘀法治疗紫癜、红斑类皮肤病

    孔昭遐;孙锡惠;戴行来;吴梅金;

    <正> 紫癜、红斑类皮肤病,皆属中医瘀血证。我们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这类疾病48例,取得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一、病例分析紫癜类皮损15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3例;年龄最大58岁,最小23岁,多见于30~50岁。红斑类皮损33例,其中男性3例,女性30例;年龄最大68岁,最小14岁,多见于20~50岁。48例中病程在1年以内者21

    1982年12期 3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111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14 ]
  • 紫癜性肾炎15例临床疗效分析

    王镜;

    <正> 紫癜性肾炎为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类变态反应性出血性疾病,多发于青少年,病理改变为肾脏弥漫性小血管无菌性炎症,中医辨证属于血证范围。现将我院内科血液组1975年以来收治的15例紫癜性肾炎报告如下:

    1982年12期 3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65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4 ]
  • 活血化瘀法治疗石棉肺24例与甲皱微循环变化的观察

    邵长荣;赵粹英;戚志成;马济人;夏诗舲;陈同均;

    <正> 石棉肺是一种职业病,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我们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着重以活血化瘀的方药进行治疗,并应用甲皱微循环检查指标观察治疗前后的动态变化。兹将治疗观察的24例报道如下。一、病例选择 24例均经上海市职业病诊断小组确诊,多为Ⅰ期石棉肺。男性15例,女性9例。年龄最大73岁,最小36岁,平均55岁。本组病例石棉职业接触史平均为15年左右。临床症状

    1982年12期 35-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69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33 ]
  • 桔梗白散治疗危重型流行性出血热219例报告

    胡元奎;

    <正> 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称出血热)所致之急性肾功能衰竭是常见危重症之一,若治疗不当或措施不力,则病情往往急剧恶化,危及患者生命。笔者从1975年以来,采用张仲景《伤寒论》方桔梗白散治疗219例危重型出血热严重急性肾衰患者,并设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治疗效果显著。现将临床观察情况总结如下:

    1982年12期 35-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147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9 ]
  • 施灸治愈大小便失约1例

    刘祖谦;刘明义;

    <正> 笔者在实习期中曾收治一大小便失禁10余年的患者,通过辨证予以施灸,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患者高××,男,61岁,都匀麻纺厂干部。住院号822379。患者于1968年因腰部外伤后,腰骶氐疼痛不已,下肢麻木不仁,二便不能控制等症状反复发作,曾在北京、贵阳、都匀等地医院诊断为“陈阳性腰椎压缩性骨折

    1982年12期 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4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高血压病患者气功过程中红外辐射现象的观察

    王崇行;徐定海;钱岳晟;赵光胜;邝安堃;

    <正> 气功是我国传统医疗保健方法,通过主动的自我锻炼,使心静体松、气血流畅,发挥治病强身的功效。临床上多数练功者在练功时往往体验到肢胀、温热、蚁走感等“气血”运行的效应,我们曾从HWX-1型红外热象仪检测中发现练功过程中皮肤温度上升,体表红外辐射增加。近年来我们采用HWX-1型热象仪、HW-1型体表红外探测仪及AGA 750型红外

    1982年12期 39-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9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 慢性支气管炎验方二则

    陈东阳;潘汀;

    <正> (一) 卜皂丸组成、制备及服法:炒萝卜子330克,酥牙皂粉33克,曼陀罗花7克。分别碾研细末,混合拌匀,重过罗筛,炼蜜为丸。以每粒重6克,含生药3克为准。咳、痰、喘、哮四症俱全者,每晚服1丸,温开水送下。症状控制后,改服半丸。咳、痰、微喘者,每晚服半丸,症状控制后可再酌减。10天为一疗程,连服三个疗程。如有口干、头晕等副作用者,可稍减量服用,一般停药后即消失。适应症:本病见咳逆上气,痰多清稀或白色泡沫痰,喘息不得卧,喉中痰鸣如水鸡声。禁忌症:合并有心脏病、吐血、衄血、高热,以

    1982年12期 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11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9 ]
  • α-细辛醚抢救癫痫持续状态18例疗效观察

    陈建家;

    <正> 1979年3月~1982年2月,我们使用从石菖蒲挥发油中提取的a-细辛醚(a-Asarone)与脱水剂合用治疗癫痫持续状态18例,取得较好疗效,现小结如下: 一、临床资料 18例中男12例,女6例,年龄7~58岁。病因为原发性癫痫4例,继发性癫痫14例。后者计颅脑损伤6例,脑炎或脑膜脑炎、中毒性脑病各2例,脑溢血后、产伤、大脑发育不

    1982年12期 4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69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24 ]
  • 风水合并咳喘验案一则

    汪良如;

    <正> 一、病例介绍宣××,男,52岁,干部,住院号3035。患者素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病史20余年。1980年2月15日因感冒,发热,咽痛引发咳喘宿疾,1周后出现全身浮肿,于2月26日来我院急诊转入病房。患者面浮睑肿明显,全身亦肿,小便不利,咳嗽气短痰鸣,咽部充血,两肺呼吸音低,背部可闻干罗音及哮鸣音,心率80次/

    1982年12期 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7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0 ]
  • 血红蛋白E合并β地中海贫血症治验1例

    钟礼美;

    <正> 患者××,女,7岁,外国籍,1972年8月会诊。进行性贫血、特殊外貌(面色棕黑,左眼睑下垂,两颧突出,嘴大,上唇厚而上翻)、发烧、肝脾肿大已4年余。1967年10月患儿(2岁半)因贫血、脾肿大在×部队医院诊断为地中海贫血,用铁剂、激素、中药治疗,因病情加重,于同年11月29日入青岛××医院治疗,效果仍不显。以后又先后赴上海、南京等地医

    1982年12期 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5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5 ]
  • 十二经筋概述及其实质初探

    王雨;

    <正> 一、十二经筋概述经筋是十二经脉的连属部分,是经络学说的内容之一。《灵枢·海论》指出:“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灵枢·本藏》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十二经脉纵横出入,运载气血,营行表里,沟通内外、上下、左右、脏腑之间

    1982年12期 4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9K]
    [下载次数:460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22 ]
  • 对《伤寒论》53、54条中自汗出病机的认识

    姜松鹤;

    <正> 高校试用教材《伤寒论选读》(湖北中医学院主编1979年7月版)一书,在54条(本文所用条文序号及文字系教材中采用成都中医学院主编伤寒论讲义1964年版的序号及文字)“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的释义中指出:“本条言卫气不和,上条言营气和,二者各谈一个侧面,实则均为营卫失

    1982年12期 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20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3 ]
  • 苇管器灸耳道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观察

    李志明;叶成鹄;

    <正> 我科从1980年10月~1982年3月用苇管器灸耳道(耳孔),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51例,现初步总结如下: 一、文献记载苇管器灸治疗“口眼斜”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孙思邈《千金翼方》中已有记载:“卒中风口,以苇筒长五寸,以一头刺耳孔中,四畔

    1982年12期 49-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146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4 ]
  • “蒲及胃疡汤”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15例临床小结

    陈伟生;

    <正> 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合并出血,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笔者以辨病、辨证相结合的方法,集香砂六君、芍药甘草汤和失笑散于一炉,增损化裁成“蒲及胃疡汤”施治于临床,现小结如下。一、一般资料:本组共15例均为男性,年龄在41~63岁之间;均经消化道X线钡剂检查或纤维胃镜

    1982年12期 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6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5 ]
  • 试谈产后病治则的运用

    胡大中;

    <正> 产后病的治疗原则,历代医家各有独特的见解,但由于每个人经验的局限,立论难免失之偏颇。如朱丹溪日:“产后无得令虚,大补气血为先,虽有杂症,以末治之”。而张子和则说:“产后慎不可作诸虚不足治之”。两者截然不同。究竟什么是产后病的正确治

    1982年12期 5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10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2 ]
  • 对“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的理解

    巩德海;党铎;

    <正> 关于“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一句,自唐代以来,医家多宗王冰之“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之说,亦即以“阴虚、阳虚”而论治。几年来,笔者通过学习和临床验证,认为此句应解为“阴盛、阳盛”才与《素问·至真要大论》之原文融会尽合。其病理,为阴盛而迫阳外现,阳盛而格阴于外。其治法,为“从治”之法。现将个人的理解试述如下,仅供青年读者作参考。

    1982年12期 5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21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略谈“温药和之”及其临床运用

    龚文德;

    <正> “温药和之”是《金匮·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中针对狭义痰饮之治则。以其对后世临床甚有广泛的指导意义,故有必要予以探讨。仲师创立此法,有其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依始。兹就个人陋见,结合临床运用,陈述于后。

    1982年12期 5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K]
    [下载次数:13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49 ]
  • 医古文中古今同形词语义辨例释

    孙庆甫;

    <正> 学习医古文,领会和掌握词义是很重要的一环。要确切地理解词义,首先就必须辨析词义。对于古典医籍中的僻字或僻义,人们因为眼生,反而不易忽略,可以通过查阅有关书籍或翻检工具书找到答案。因此,理解这一类词义并不是十分困难的。然而,对于古代属于同一意义范畴却存在细微差别的词语,以及古今汉语中同形义异的词语,人们有时就掉以轻心,或许把前者笼统地处理为同义词;或许在诠释后者时以

    1982年12期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7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问题解答

    <正> 问:《传寒论》中有哪些药物相同的异名方剂?它们的功用是否相同? 答:《伤寒论》中药物相同的异名方剂共有五组: (1) 桂枝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加芍药汤。桂枝汤由桂枝三两、生姜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组成。功能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主要用于太阳病表虚证。桂枝加桂汤,即在桂枝汤中加大桂枝用最(为五两)而成。功能温阳平冲,主治烧针迫汗后心阳虚,有气从少腹上冲心的见证。桂枝加芍药

    1982年12期 58-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8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 “心气虚”患者左心室功能的研究

    史载祥;廖家桢;武泽民;康廷培;赵悦如;

    <正> “心气”是指“心藏血脉之气”,《内经》所云“心主身之血脉”,“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之正常血液循环,全赖心气为动力。《医学真传》说:“人之一身皆气血之所循行……血非气不运。”《诸病源候论》谓“……心主血脉,而气血通荣脏腑,遍循经络……心统领诸脏,其劳伤不足,则令惊悸、恍惚,是心气虚也。”说明心气不足则推动血液运行功能减

    1982年12期 60-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K]
    [下载次数:197 ] |[引用频次:92 ] |[阅读次数:20 ]
  • 几种心脑血管病虚证患者血清脂类变化与阴阳失调关系的观察

    叶增茂;赵玉庸;李灏;谢惠芬;朱金霞;宋永平;李树文;

    <正> 近年来流行病学与临床研究显示,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即a-脂蛋白)浓度与早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呈负相关。由于HDL中的胆固醇能较正确地反映血清内HDL浓度,因此,常以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来表达血清HDL水平。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下降已被认为是脑与冠状循环动脉粥样硬化的共同特点。中医中药对于血脂代谢紊乱及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具有独特的长处与发展前途。今后,当估

    1982年12期 6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82 ] |[引用频次:47 ] |[阅读次数:126 ]
  • 小儿遗尿单方

    邓德卿;

    <正> 处方及用法:取2寸长连须葱白3支,硫黄30克,共捣如泥。等患儿临睡前将上药敷脐上,外用纱

    1982年12期 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13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60 ]
  • 青年痤疮验方

    赵林武;

    <正> 方药配制:苦参、玄参,沙参、党参各100克,胡桃仁30克。先将前四味药共碾为末,再入胡桃仁同碾,碾细过罗,水泛为丸,如豌豆大。

    1982年12期 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29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益气养阴泻火药对甲亢动物血浆cAMP含量及肝组织氧耗量等的影响

    蒋冰冰;赵伟康;万叔援;

    <正>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以下简称甲亢)是因甲状腺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TH)过多,引起多数代谢活动增强所致。临床上中医辨征虽可因甲亢各症状表现程度不同而分为不同类型,但究其根本,大多为心肝肾同病,气阴不足,虚阳上僭所致。已有资料表明以益气养阴为主,佐以平肝潜阳、疏气豁痰的治则治疗甲亢,常可使患者基础代谢率(BMR)降低,临床症状和体征得到改善,疗效较好。据邝安堃等报道,

    1982年12期 6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下载次数:75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7 ]
  • “石淋”治验1例

    丁少坡;

    <正> 中医“石淋”,西医称尿路结石。笔者运用中医药治疗1例,于短期内排出结石,现介绍如下。张××,男,55岁,本矿职工,1981年6月11日初诊。患者小便不能排出,淋沥茎痛,甚则放射至左腰部、左下肢痛,反复发作已八个月。检查:左侧肾区叩击痛,输尿管区域压痛;尿液检查:红细胞(+),草酸盐结晶(+)。脉弦劲数,舌苔薄黄,脉证合参,诊为“石淋”(西医诊为尿路结石)。治以通淋利尿,清热滋肾。处方:金银花、生甘草、车前子、天花粉、玄参、麦冬各10克,酒黄芩、炒栀子各6克,制滑

    1982年12期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6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6 ]
  • 复方生脉注射液对黑色素瘤抑制作用的研究

    汤铭新;余桂清;张代钊;段凤舞;

    <正> 黑色素瘤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肿瘤,目前多采取手术疗法,但单纯手术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我们曾观察过复方生脉注射液对C_(57)BL小鼠移植性肿瘤Lewis肺癌自发转移抑制作用和对肺癌患者的近期病理组织和超微结构的变化,本实验是研究复方生脉注射液对小鼠移植性肿瘤M-HP黑色素瘤的抑瘤作用,并探讨其机理。

    1982年12期 6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下载次数:99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8 ]
  • 评我国古代营养学专著——忽思慧《饮膳正要》

    方春阳;徐树民;

    <正> 忽思慧,一译和斯辉,生卒年月不详,元代蒙古族人(一说为维吾尔族人),是我国十四世纪的营养学专家,他著的《饮膳正要》,是一部有名的营养学专著。《饮膳正要》完成于元天历三年(1330年),当时曾进上朝廷,由大文学家虞集撰序,又命中政院使拜住“刻梓而广传之”,可见当时对此书是很重视的。惜元刻本久已失传,明景泰间重刻于内府,至近代,即

    1982年12期 70-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31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68 ]
  • 针治疔疮重复验证

    吕杏芳;

    <正> 您刊1981年第6期针灸经络栏“循经取穴之研究”一文,报道了“首尾循经取穴法”对疔疮有效。笔者亦用此法针治疔疮患者多例,疗效满意。如:徐××,男,干部,1981年7月24日来诊。左侧唇外角上起一脓泡,红肿灼热,寒热头痛,心烦恶心。近一个月内,先后在鼻唇部发过三次,症状同上。曾用过青、链霉素和中草药等治疗,疔疮还是此

    1982年12期 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8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0 ]
  • 治鹅掌风方验证9例

    刘瑞起;

    <正> 贵刊1981年12期刊登的曲云飞同志“治疗鹅掌风、灰指甲的验方”,笔者用其原方、原法(鸦胆子、生百部,按原说明加酒、醋浸泡外擦),共治鹅掌风9例,一

    1982年12期 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24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5 ]
  • “三百九十七法”小议

    宋经中;

    <正> 《伤寒论》三百九十七法,一般多以为是指条文,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谨撰此文,以就正于同道。考三百九十七法之说,始于北宋林亿、孙奇、高保衡等《校定伤寒论序》。序曰:“今先校定张仲景《伤寒

    1982年12期 72-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7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6 ]
  • “老年人阴常有余”存疑

    唐宗儒;

    <正> 读您刊“癃闭散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临床观察和药理实验”一文(见1982年第7期),颇获教益。但文中说:“老年人阴常有余,而阳常不足。”笔者认为:老年人“阳常不足”可信,而“阴常有余”之说并不全面。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云:“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叶天士据其临证所见云:“中年后,精血内虚”男子向老,下元先亏”,“高年下焦阴弱”。《灵枢·本输》谓:“实则闭癃……闭癃则泻之。”因此,似不宜因本文处方用了肉

    1982年12期 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7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5 ]
  • 欢迎这样的“简复”

    余自汉;

    <正> 您刊1982年2期刊登的郑廷蔚同志“一孔之见”,及1982年8期刊登的乔广科同志“‘一孔之见’辨析”和程士德同志“对两个问题的简复”等三文,对《内经选

    1982年12期 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3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4 ]
  • 慈禧所用“洗药方”治疗急性结膜炎获效

    刘树翼;

    <正> 急性结膜炎,俗称“红眼”,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眼病。一经发现,必须及时、彻底治疗,以免互相传染,造成扩散,集体单位尤其这样。不久以前,我们学校住宿学生发生此病,很快蔓延开来。笔者应用清代慈禧太后治眼病的“洗药方”,治疗我校学生,以及

    1982年12期 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9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4 ]
  • 《中医杂志》1982年总目录

    ~~

    1982年12期 7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3K]
    [下载次数:9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3 ]
  • 口疮并非都属热

    陆惠铭;

    <正> 编辑同志:读您刊“口腔顽固溃疡9例治验”一文(1982年第9期),联想到:口疮虽属临床常见的小恙,但患者因之而寝食不安;投剂常偏寒凉,实不尽然。试举一例以佐证之: 陈××,男,25岁,门诊号600276。1981年6

    1982年12期 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9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黄腻苔不纯属湿热

    毛如宝;

    <正> 读您刊1981年第5期“黄苔不能一概从热论治”及1982年第1期“黄苔辨证一隅”的报道,颇有同感。一般说来,黄苔主里证、热证,腻苔主湿证,而黄腻苔属湿热证,这是辨舌证的一般规律。但临床上亦有特殊情况,黄腻苔不纯属湿热征。我曾遇到个别病例,就是这样。例如:

    1982年12期 7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21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9 ]
  • 凉膈散等并非刘完素创制

    左言富;

    <正> 读您刊1982年第8期“论《千金方》对各家学说的影响”一文,教益颇深。但该文又认为:“与易水派相媲美的河间学派,其主要代表刘完素,……他所创制的一系列名方,如……凉膈散、黄连解毒汤等颇为后

    1982年12期 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14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5 ]
  • 下载本期数据

本网站版权归中医杂志社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邮编:100700  电话:010-64035632    京ICP备130400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