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天士通补奇经法则的探讨

    孙宝楚;

    <正> 奇经八脉,始见于《黄帝内经》和《难经》。《内经》记载了奇经八脉的主要病候;《难经》比喻十二正经为“江河”,奇经八脉为“湖泊”,概括了两者的形象及其相互关系。后世诸家论述,以元·滑伯仁《十四经发挥》与明·李时珍《奇经八脉考》最为著称;但他们都着重于奇经八脉生理、病理和病候的阐发。清·叶天士通过长期医疗实践,观察分析了奇经的证候和病机,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治法方药。他的理论与经验,贯串于许多案例之中。今将天士通补奇经法则及其临床运用,分别加以归纳,并略作讨论。

    1981年02期 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下载次数:446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40 ]
  • 针刺“内关透三阳络”治疗术中恶心呕吐

    苏心镜;

    <正> 最近我们采用针刺“内关透三阳络”的方法治疗手术中发生恶心、呕吐的病人共42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介绍于下。一、针刺方法经常规消毒后,用3寸毫针在内关穴快速刺入皮内,然后以45°角向三阳络穴捻转进针2~3寸,以获得满意的针感,并在三阳络穴处能摸到针尖(针尖不穿透皮肤)为准则。一般可留针5~10分钟。

    1981年02期 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11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5 ]
  • 董德懋医疗经验琐谈

    段荣书;

    <正> 董德懋老师业医五十余年。早在三十年代,即师事施今墨先生,颇得其传。董老博览群书,崇尚实践,医理精深,经验丰富,对中医内、妇、儿科均有较深造诣,尤以调理脾胃见长。兹将随师学习的体会撮录如下:

    1981年02期 9-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5K]
    [下载次数:195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68 ]
  • 略谈《奇经八脉考》的学术价值

    宋知行;

    <正> 《奇经八脉考》为明代李时珍所作,在一般医史或经络学说中往往未予评价~(1、2)。当时《内》、《难》二经提出奇经的运行、病候已有一千多年,奇经的理论与有关经验曾有不少累积;但散见于各类古籍,而医书中多略而不详。李氏有鉴于斯,遂“博极群书,参讨古今”,引证了“九流百氏”之言,而成此医家指南之著(吴哲题语)。本文仅拟就笔者之管见,对本书的学术价值谈谈个人的粗浅看法。

    1981年02期 9-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20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1 ]
  • 运用奇经理论的临床经验

    陈继明;史载祥;

    <正> 冲、任、督、带、阳维、阴维、阳(跻)、阴跻,因其不与脏腑直接相连接,也无表里关系,循行途径及病变特征均有异于十二正经,故称之为奇经八脉。十二正经虽循环贯注人体内外,其经脉运行首尾相接,但就其相互间纵横交错的整体联系,却有赖于奇经八脉贯串维系其间。从而使脏腑经络发挥其行气血、营阴阳,沟通表里上下的作用。所以,历代医家对奇经理论颇为重视。正如李时珍《奇经八脉考》中所说:“医不知此,罔探病机”。叶天士《临

    1981年02期 1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1K]
    [下载次数:25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4 ]
  • 旋复代赭汤的应用体会

    邢鹂江;黄煌;

    <正> 邢鹂江老中医今年72岁,早年从江阴名医朱莘农习医,尽得其学。朱氏擅用经方,治伤寒尤为专长。几十年来,邢老承继师传,对《伤寒》《金匮》亦颇多研究,临证善于变通古方,应用灵活,对后学很有启发。旋复代赭汤

    1981年02期 18-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248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9 ]
  • 5403例正常人舌象检查分析

    陈泽霖;谢嘉文;陈健民;许得盛;王佩珍;沈家足;戴豪良;

    <正> 正常人也可有一些不正常舌象,了解正常人的舌象分布情况以及可有的变异,使临床不致诊断错误,有一定意义。此外,最近有不少单位以舌下两根静脉的粗张作为诊断肺心病及血瘀证的依据,但这两根静脉在正常人各

    1981年02期 1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2K]
    [下载次数:311 ] |[引用频次:48 ] |[阅读次数:136 ]
  • 针刺涌泉穴治疗不语症68例

    刘更;

    <正> 不语症或称功能性不语症,为临床常见的一种孙经官能症。由于患者主要症状为缄默不语,故亦称“癔病缄默症”。本组患者共68例,男29例,女39例。年龄最小12岁,最大60岁,20岁左右者占半数以上。发病原因均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刺激因素,经耳鼻咽喉科检查,无器质病变,均顽固地保持缄默不语,不肯发出任何声音,但皆能以手势或书写来表达自己的痛苦或意愿。有些病人紧闭双唇,不肯张嘴以拒绝检查其口腔。

    1981年02期 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9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57 ]
  • 中药茵栀黄注射液等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观察

    虞佩兰;张润秋;

    <正> 新生儿黄疸相当于祖国医学中的“胎黄”或“胎疸”,系指初生1个月以内发生黄疸者,包括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两大类。正常新生儿由于胆红素产生过多,肝脏酶系统发育不完善,肠壁吸收胆红素增加等特点,生理性

    1981年02期 2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0K]
    [下载次数:113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28 ]
  • 舌痹治验1例

    赫文彩;

    <正> 赵××,女,28岁,××厂干部。1978年6月30日初诊: 主诊:舌尖奇麻如千针之刺已2月余,曾经××医院治疗及服中草药治疗不效,痛苦非常,先后曾用含酒、食花椒、盐水外擦等方法,均无效。夜寐不宁,口苦咽干,目眩烦躁,尿少而黄,大便干燥,痰多而稠,脉弦数,舌尖红赤,苔薄黄根腻。此心火亢盛,胆火上逆。治宜清心泻火,疏肝利胆。拟龙胆泻肝汤加味。处方:

    1981年02期 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9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5 ]
  • 应用赵心波老中医经验治疗32例小儿癫痫的临床观察

    朱文中;阎孝诚;

    <正> 赵心波老中医生前致力于摸索癫痫的治疗规律,积累了宝贵的临床经验,取得了较好的疗效~(1)。我们于1979年4月~1980年8月应用赵老的临床经验,连续治疗半年以上、年龄在15岁以下、发作频率在一月1次以上、临床症状典型、脑电图不正常的癫痫患儿共32例,现将临床观察情况报告如下:

    1981年02期 29-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下载次数:27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4 ]
  • 疏肝解郁、活血祛风法治疗白癜风探讨——附100例疗效观察

    朱光斗;

    <正> 白瘢风是一种常见而又较难治疗的疾病。不少患者罹病后精神上产生较大的痛苦,给工作、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故对此病的治疗应给予应有的重视。近几年来,我们在开展中西医结合防治皮肤病的过程中,发现疏肝解郁、活血祛风中草药对本病治疗有一定疗效。现将1974~1978年间治疗的100例白癜风患者小结报告如下:

    1981年02期 30-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K]
    [下载次数:196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19 ]
  • 首乌对家兔实验性心肌缺血预防作用的观察

    刘开明;

    <正> 我们初步观察到,首乌煎剂有拮抗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家兔实验性急性心肌缺血心电图改变的预防作用,现报告如下。一、材料与方法生药制首乌经水煎、过滤、浓缩成100%煎剂(1毫升含生药1克)。实验分两期进行。对照期:将20只青紫蓝家兔背位固定,针头电极插入四肢肌肉内,描记Ⅱ导联心电图。由耳静脉注

    1981年02期 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45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31 ]
  • 农村常见急腹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附552例报告

    杨大春;

    <正> 急腹症在农村较为常见,它直接影响到广大社员的身体健康。我院从1972年建院以来,在天津南开医院医疗队的协助下,运用他们和兄弟单位的治疗经验,对农村常见急腹症开展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收治的552例作一临床分析,并对农村地区急腹症发病原因及防治问题加以讨论。

    1981年02期 3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下载次数:4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4 ]
  • 鲜中药单方治疗白血病

    孙一民;

    <正> 笔者通过临床实践,发现用大剂量凉血解毒的鲜中药,治疗辨证为阴虚内热、热毒蕴血的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对改善症状、体征和骨髓象均有明显效果,且无副作用。经治一例,经血化验及骨髓穿刺复

    1981年02期 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20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3 ]
  • 中药“甲瘤丸”治疗甲状腺良性结节46例临床观察

    陈宝兴;季秀;

    <正> 自1976年11月至1980年8月我院外科用“甲瘤丸”治疗甲状腺良性结节,并经3个月以上的随访者共46例,治疗效果较为满意,现将临床观察结果总结如下。

    1981年02期 38-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226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4 ]
  • 黄药子引起药物性肝炎17例报告

    蒋兆芬;

    <正> 当前中草药及其制剂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取得较显著效果,但中草药的副作用却未得到临床医生应有的重视。黄药子因其有凉血降火、散瘀解毒的作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甲状腺肿块及其他原因引起的肿块。我院于1974年12月~1975年4月间收治的肝炎病人中发现有17例与服黄药子有关,现报告如下。

    1981年02期 39-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136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16 ]
  • 五仁醇对慢性肝炎的远期疗效观察

    姚桢;

    <正> 1977年,我们发表了“五仁醇对慢性肝炎的临床疗效观察》一文(以下简称“前报”),报告了应用五仁醇治疗慢性肝炎的经验。从近期(疗程期间及疗程后3个月内)效果看,本药对患者的症状、体征和血清谷丙转氨酶(SGPT)都可显示一定程度的影响,综合评价有效率为74%,其中显效率40.2%,与对照组(不服用五仁醇及含五味子成分之一切药物,仅给以多种维生素及肝精等保肝药)12.2%相比为显著(P<0.05)~(1)。本文报告对“前报”有效病例于停药2.5~3年期间的随访结果,以评价五仁醇对慢性肝炎的远期临床疗效。

    1981年02期 4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64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0 ]
  • 擀面棍复位法整复桡骨下端骨折等的临床观察

    许竞斌;

    <正> 用擀面棍作骨折复位是中医整复骨折的一种方法。笔者最初用于整复新鲜桡骨下端骨折,后经多次改进,先后用过三种方法,使整复骨折范围有所扩大,疗效也逐步得到提高。本文重点介绍改进后的第三种复位方法及其临床应用观察。

    1981年02期 43-44+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7K]
    [下载次数:4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5 ]
  • 针刺加捏筋治疗乳汁郁积性乳腺炎

    黄继发;

    <正>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针刺膻中、内关加捏筋治疗乳汁郁积性乳腺炎102例,其中发病1天者44例;2天者28例;3天者22例;4天者8例。在1~3次内全部治愈。现介绍如下: 一、治疗对象凡乳腺病变局部肿大,乳汁郁积,肿胀硬痛,或有压痛,皮色不变,尚未进入化脓阶段者,都适用此法治疗。

    1981年02期 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6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4 ]
  • 中医辨证治疗急性淋巴结炎100例介绍

    张玉文;房世洪;王玉章;吴信受;

    <正> 我们于1977~1978年采用中医分期辨治,并配合穿刺抽脓术治疗急性淋巴结炎100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00例中,男性59例,女性41例。年龄最小者26天,最大者64岁,以15岁以内儿童发病率较高,占76%。本组病例全部查到原发病灶,其中以上感、扁桃体炎、咽炎、口腔溃疡、龋齿等为多。形成脓肿者46例,其中15例作了脓液细菌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10例,白色葡萄球菌1例,乙型链球菌1例,3例未生长。细菌的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表明耐药菌株增多。

    1981年02期 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15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7 ]
  • 复方消炎丸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观察

    李华;王桂芝;刘爱静;崔景朝;王本祥;

    <正> 慢性盆腔炎是现代医学名称,属祖国医学带下和症瘕、积聚之范畴。二年多来我们用自制的复方消炎丸医治本病70例,收到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981年02期 4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7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8 ]
  • 朱汝功运用艾灸治病经验一得

    陆焱垚;

    <正> 艾灸是用艾炷放置在体表的穴位上烧灼,借艾的热力起到温通气血、回阳起陷作用的一种方法,以病久阳虚邪实者为宜。一般来讲,艾灸具有偏温、偏补。烧

    1981年02期 4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下载次数:17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7 ]
  • 针刺治疗小儿腹股沟疝28例

    李志英;

    <正> 本病为小儿常见病之一。以阴囊偏大,时上时下,似有物状,卧则入腹,立则入囊等为主要症状。目前均以手术治疗。十年来,笔者采用针刺治疗本病28例,效果尚属满意,现小结如下:

    1981年02期 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5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82 ]
  • 针刺的深浅原则

    谢锡亮;

    <正> 针刺深浅,各有分寸,书本上颇不一致,而且穴位繁多,亦不易记忆。临床医生由于师承不同,经验各异。有人但求安全,如蜻蜒点水不及分寸,效果欠佳;有人要求速效,手重刺深,超过限度,不惟徒伤肌肉,而且容易发生医疗事故。《素问·刺要论》说;“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浅深不得,反为大贼。”这是说针刺深浅要适度,如果深浅不恰当,反而有害,《灵枢·逆顺肥瘦》篇说:“年质壮大,血气充盈,肤革坚固,因加以邪。

    1981年02期 49-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27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6 ]
  • 面针“脾穴”应用于纤维胃镜检查50例观察

    韩道源;艾春太;刘爱玲;李拴位;张湘生;

    <正> 面针疗法是以祖国医学《灵枢·五色》篇和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的。我们在开展纤维胃镜检查中发现,虽然检查前常规用阿托品、安定等药物,但插管时仍有部分病例出现频繁恶心,在镜下见胃蠕动较频繁,幽门呈持续关闭不开放,偶针刺面针“脾穴”,镜下见胃蠕动减慢,幽门开放,随着捻针,幽门开放时间延长,而且病人频繁恶心、呕吐及烦躁不安现象消失,从而使检查顺利完成。现将我们针刺面针“脾穴”应用于纤维胃镜检查50例的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981年02期 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76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8 ]
  • 《内经》通借字十则

    王筑民;

    <正> 《内经》一书,通借字颇多,这给阅读与理解经文带来了不少困难。现列举《灵枢》《素问》以及《太素》中所见通借字十则,试释如下,以供参考。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傍人事以养五藏”。傍通旁,旁,借作方。《说文》:“旁,溥也,从二阙,方声”。“旁”以“方”为声符,故得借“旁”作“方”。《仪礼·士丧礼》“牢中旁寸”句,郑玄注曰:“今文旁为方”。《尚书·吕刑》:“庶戮方告无辜于上”,《论衡·变动》引作“庶僇旁告无辜于天帝”。是皆“旁”、“方”通借之例。

    1981年02期 5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7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9 ]
  • 谈谈中医的补法

    叶显纯;

    <正> 补法,是中医治病的重要法则之一,临床应用至为广泛,深受医家所重视。它的内容十分丰富,历代医家论述既多且详,《医学心悟》明确指出。“补之为义大矣哉!然有当补不补误人者,有不当补而补误人者,亦有当补而不分气血,不辨寒热、不识开阔、不知缓急、不分五脏、不明根干、不深求调摄之方以误人者。”可见掌握补法的适应范围、运用时机以及配合方法等,都至为重要,未可掉以轻心。本文拟对中医补法谈谈自己的认识。

    1981年02期 5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下载次数:19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76 ]
  • 问题解答

    <正> 问:心阴虚而致心动过速者,其治疗用药时应注意些什么? 答:心阴虚而致心动过速者,治疗用药时宜注意选用镇潜宁神、甘寒养阴之品,禁用辛甘化阳之味。这是因为:(一)从病机上看,导致心动过速的原因是心阴不足,而心阴即心的阴液,和心血关系至为密切。阴血不足则心失所养;心阴亏虚则虚火内扰,故心动过速。(二)从治疗上看,辛甘化阳之品,其药性属阳。本来就心阴亏损,虚火内扰,再助其阳,岂不是愈增其心动过速吗?而镇潜宁神药多为金石、介类质

    1981年02期 5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4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3 ]
  • 中医晋升考核试题及答案——无锡市1980年中级卫技人员(中医部分)试题及答案选

    <正> 中医内科理论试题题一:温病邪入营血的主要证候是什么? 答:温病邪入营分的主要证候:舌绛、心烦不寐、时有谵语、身热夜甚、口不甚渴、斑疹隐隐、脉细微。邪入血分的主要证候:除具有热入营分的烦扰不寐、身热夜甚、口不甚渴等证外,还有吐血、(血双)血、便血、溲血、或蓄血以及斑疹透露,舌色深绛或躁扰发狂等证。

    1981年02期 57-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5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3 ]
  • 神谷本《绍兴本草》的初步研究

    郑金生;马继兴;

    <正> 《绍兴校定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绍兴本草》)是南宋唯一的一部官修本草,由王继先等将《大观本草》加以校定而成,绍兴二十九年(1159)成书。该书现仅有日本抄本存世。日人中尾万三曾就他所见的14种抄本进行了研究~(1)。冈西为人又对后来发现的9种抄本进一步加以考察~(1)。以上23种抄本,仅由日本春阳堂在1933年影印刊行了大森文库五册本,1971年又新刊了龙谷大学图书馆藏的抄本(我国国内多见的是大森文库本,此本文字极少)。

    1981年02期 5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K]
    [下载次数:248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94 ]
  • 复方丹参对实验肿瘤生长和转移的影响及其与抗癌药物的合并应用

    李学汤;李润田;王永泉;傅乃武;

    <正> 近年来,关于抗凝剂防治肿瘤及其转移的研究工作有了新的进展~(1)。据报道,丹参制剂具有抗凝作用并改善微循环,治疗冠心病及血栓闭塞性疾病取得了一定疗效~(2、3)。但是,我们在初步实验中发现,复方丹参促进小鼠肝癌细胞形成肺转移~(4)。本文报道进一步的实验结果,并观察了复方丹参单独应用或合用抗癌药物对实验肿瘤生长的影响。

    1981年02期 6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下载次数:127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39 ]
  • 老年癃闭治验三则

    王兰卿;

    <正> 例一:涂××,男,70岁,居民。患者素体丰腴。1973年夏,因触感时邪,开始寒热身重,继则小溲艰难,逐渐点滴不通,小腹充盈胀痛。初在我院治疗,使用尿道消炎药物及导尿等方法,症状未减。由于性情急躁,自动出院,转县医院就诊。经X光透视拍片,排除膀胱结石,并先后经几个医院检查均诊断为前列腺肥大或前列腺占位性病变。后商治于我。诊其脉浮大无力,舌质淡、苔腻,既

    1981年02期 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88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62 ]
  • 对分子生物学与中医理论研究的浅见

    倪祖梅;

    <正> 近代医学的进展主要是以生物学的进展为基础的。分子生物学是以核酸、蛋白质、生物膜……等生物高分子为研究对象的学科。近数十年来,分子生物学的飞跃进展,正在革新着各实用生物学科包括医学的面貌。中医理论与分子生物学是不同时代、不同思想体系的产物。如何应用分子生物学的成就,发展和提高中医药学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之一。

    1981年02期 6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K]
    [下载次数:184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66 ]
  • 灯火灸防治流行性腮腺炎

    陈孔奇;

    <正> 灯火灸治疗流行性腮腺炎早有报道,即将作艾条用的皮纸卷成直径0.3厘米的实心圆形纸条,蘸香油少许,点燃,对准角孙穴猛灼一下,作为第一次治疗。隔天治疗一次,第二次治疗分别取用耳根穴(耳垂末与下颌皮肤接合处)。笔者重复验证122例,有116例治愈,均于治疗后24小时内体温下降。症状及体征全部消失需时3天左右。治愈率为95%。

    1981年02期 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86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72 ]
  • 名词解释

    <正> 分子生物学(Molecular biology),是研究生命物质基础的科学,在分子水平阐明生物细胞进程中的各种现象,其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核酸、蛋白质、酶、生物膜等生物大分子结构,以及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分子生物学主要是在遗传学、生物化学的基础上发展起

    1981年02期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3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6 ]
  • 我国历代本草研究整理的近况与展望

    谢宗万;

    <正> 所谓历代本草,就是指我国过去各个历史时期所编纂或重修的药学著作而言。据《中医图书联合目录》专题联台目录第八种~(1)记载,我国现存本草性质的书即有七百余种之多。这些本草,有综合性的本草,也有专门性的本草。历代本草不但内容丰富,而且各有特点,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医药学家创造出来的独特的药学理论;同时,也反映了由实践而来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和有关药物生产方面的知识,它是我国传统药

    1981年02期 70-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6K]
    [下载次数:40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1 ]
  • 田七治疗眼前房出血70例疗效观察

    胡兆科;古洵清;李长海;李勋赤;温树灶;

    <正> 眼前房出血常发生在眼球外伤或内眼手术之后。轻者经治疗后数天内可吸收,严重者可致患眼失明,甚至须摘除眼球。根据中药田七有祛瘀活血止血作用,我们用田七液作直流电离子导入法治疗限前房出血70例(70只眼),收到一定效果,现报道如下。

    1981年02期 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5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92 ]
  • 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基础理论分卷试写条目——养生学

    任应秋;张珍玉;

    本文为正在编写的“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基础理论分卷》中的内容之一。现选取其中部分试写样稿(一节内容),先予刊登,以饗读者。

    1981年02期 7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21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22 ]
  • 汪赤崖《新安医案》选介

    项长生;汪幼一;

    <正> 汪廷元,字瓒禾,号赤崖,新安天都邑城(安徽歙县)人。约生于清·康熙末年,殁于嘉庆初年或稍后。汪氏所处的年代,正是所谓“康乾盛世”,朝野相对稳定,经济文化趋于上升的时期。当时新安(皖南微州)一地,继宋之张扩、张杲,明之吴崑、江瓘、方有执、程松崖、余午享、汪石山、孙一奎等之后,到了清代,又有程敬通、程应旄、郑重光、汪切庵、程锺龄、吴谦、许宣冶、郑梅涧等相继而出。世人谓此为“新安医学”。诸先辈在学术上上溯三世坟典与仲景

    1981年02期 7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K]
    [下载次数:158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84 ]
  • 是益火壮水 还是寒热反治

    陈彝安;

    <正> 重读中医研究院中医研究生班:“关于如何学习《内经》问题的讨论纪要”一文(《中医杂志》1979年第7期,王琦整理,以下简称“纪要”),获益非浅。但觉得“纪要”对《内经》“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经文(简称本句经文),解释欠妥。本着“开展争鸣,共同提高”的原则,从四个方面谈谈本人的看法:

    1981年02期 80-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10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7 ]
  • 建议刊登医古文基础知识

    马兆奇;赵皖元;吕建辉;王大鹏;

    <正> 编辑同志:祖国医学是座伟大的宝库。但是,这份珍贵遗产主要是用古文形式保存下来的,这就给我们古文基础比较薄弱的中、青年中医,学习医学古籍带来了很大困难。为此,我们建议贵刊在“中医教学”专

    1981年02期 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3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4 ]
  • 答陈彝安同志

    王琦;

    <正>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历代许多注家,都据王冰“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论述,解释为用寒药治热证,热不退而反增者,是真阴不足,所谓“寒之不寒是无水也”,治以滋阴,阴足则火自灭;用热药治疗寒证,寒不减而反甚者,是真阳不足,所谓“热之不热是无火也”,治当温补,阳足则寒自消。吴崑、张景岳、张隐菴等,均持这种观点。如张景岳谓:“诸寒之而热者,谓以苦寒治热

    1981年02期 8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8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6 ]
  • 也谈开设中医诊断课

    宋天彬;

    <正> 读您刊1981年第1期“读者园地”栏《中医院校应重新开设中医诊断课》的建议后,颇有同感,也谈些看法。“诊断”课是现代名词,中医古代称诊法。从历史上看,完整的中医基础理论体系是应该包括诊断内容的,这一点在《内经》中是很明确的,也是自古以来的传统。但在中医学术发展过程中,诊法确有分支成独立学科的趋势。如晋代王叔和著《脉经》专论切脉;元

    1981年02期 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4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 ]
  • 下载本期数据

本网站版权归中医杂志社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邮编:100700  电话:010-64035632    京ICP备130400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