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样处理新鲜骨折

    方先之;

    <正> 在全国范围内,通过三年来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一套具有中医的和西医的特长,但也具有与中医西医不同的新的处理原则和措施正在逐渐形成。我认为这些从实践中提炼出来的主要基本原则有以下四条:(一)进行早期、正确和生理的(无创伤的)复位;

    1962年09期 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5K]
    [下载次数:5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4 ]
  • 急腹症辨证论治的几个问题

    吴咸中;许树朴;

    <正> “急腹症”是现代医学的一个名词,它是许多腹腔脏器急性疾病的总称。在祖国医学中这些疾患可包括在心痛、胃脘痛、胁痛、腹痛、腹胀、呕吐、便秘、诸疝等门类之中。近一、二年来我们在寻求各类急腹症中西医结合治疗规律的同时,也对中医辨证论治的某些一般性同题进行了探索。本文拟将这些不成熟的体会作一简要报告,希中西医同道批评指正。

    1962年09期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下载次数:159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03 ]
  • 介绍高云峰医师的活筋手法

    孙炳烈;黎君若;

    <正> 中医伤科,很重视活筋治疗,手法虽基本相似,但也各有千秋。本文根据河南平乐五世祖传郭氏正骨名中医高云峰医师的活筋手法,加以整理分析,由于水平所限,不到之处,请指教。适应症与禁忌症活筋疗法可用于各种情况:如软组织轻的损伤,其他原因引起的肌肉及关节的痛疼,骨折愈合后及脱位复位后的后遗症如关节强直、肌肉萎缩,手术中并发症如整复脱位时骨折引起

    1962年09期 8-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下载次数:146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97 ]
  • 妊娠中毒症的中西医综合治疗及其发病机制的探讨

    胡光慈;唐德贤;徐益之;刘锋;

    <正> 我们自1960年12月至1961年5月间,采用中西医综合疗法治疗妊娠中毒症患者145例,得到了鞍为满意的效果。兹就其疗效作出总结,并对其发病机制作出初步探讨。临床资料与观察方法临床资料:本组病例都是根据中华妇产科学会的诊断标准,确诊为妊娠中毒症的患者。145例中初产妇49例(33.79%),经产妇96例

    1962年09期 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K]
    [下载次数:7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9 ]
  • 葱蒜煎液灌肠治疗儿童蛲虫病的临床观察

    刘丕周;朱小言;袁玉明;

    <正> 我院于1960年3~11月间试以葱白煎液、大蒜煎液灌肠治疗儿童蛲虫病154例。取得比较满意疗效,为了提供临床研究参考起见,扼要作一综合报导:一、治疗对象:选治2~9岁儿童154例,其中男75例女79例。共分两组:第一组以幼儿园儿童为治疗对象共80例,年龄以4~5岁者最多;第二组以学龄儿童一年级生为治疗对象共74例,年龄以七岁者最多(见表1)。

    1962年09期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4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4 ]
  • 电梅花针结合矿泉盆浴治疗神经衰弱的研究

    缪鸿石;严翔逊;陈乾玉;

    <正> 由于神经衰弱是目前客观检查方法较少的一种疾病,因此,为了进一步从客观方面来研究电梅花针对治疗神经衰弱的作用,我们根据国内外文献和我院目前具备的条件,自61年6月起,应用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报导的记忆检查法、辨别反应潜伏期波动测定法,苏联和二氏的前臂血管容积描记法以及 Kraepelin 氏的智力测验等方

    1962年09期 1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K]
    [下载次数:52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30 ]
  • 川楝子膏治秃疮的疗效观察

    李古松;

    <正> “秃疮”浴称“鬎鬁头”。一般多见于小儿。因疮生于头上,剧痒、无痛、结白痂、发易秃,故又名“白秃疮”。笔者采用“验方苦(川)楝子膏”冶疗25例秃疮,获得良好效果,兹整理报告如下:方剂与用法:川楝子(剖开、去核、取肉,焙,存性)研极细末五钱,用熟猪脂油(或凡士林)一两,共调拌成糊状药膏。先将残余毛发全部清除,再将脓、血痂疤,彻

    1962年09期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138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63 ]
  • 诊余偶记

    姜春华;

    <正> 一、紧脉:《伤寒论》“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魏荔彤注:“伤寒中风同一浮脉,而彼为浮缓此为浮紧,阳邪舒散故缓,阴邪劲急故紧。同为在表之浮,而一缓一紧,风寒逈异矣。”按《伤寒论》中紧脉乃与缓脉相对,紧之形态论中未群。《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篇曰:“腹痛脉弦而紧。”曰:“其脉数而紧,乃弦状,如弓弦,按之不移。”曰:“脉紧如转索无常者有宿食也。”

    1962年09期 2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K]
    [下载次数:20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2 ]
  • 外科病案报告

    凌云鹏;

    <正> 病历摘要:患者张×仙,男,48岁,于1958年1月9日就诊。一周前颈后偏右初起一瘰,搔破后流滋水无脓,顽木不痛,自觉形寒拘急,渐则局部四围坚硬漫肿,日见扩大,三天后肿势达于耳后,乃就近医治,曾注射青霉素及局部外敷药物处理,未能转轻、近则颈项转侧不利,食欲减退,头部掣痛沉重,嗜眠胸闷,精神困顿。检查患者体温37.2℃,脉沉细而有力,舌苔薄腻,精神倦怠,胸痞闷,胃纳呆,形寒而背部拘急,颈后右侧脓头不一,流出滋水,腐肉掯靭不脱,局部平塌坚硬,其色暗红,漫肿之势上达发际,旁及耳后,按之木而微痛,自觉头项右肩沉重异常。诊断:偏脑疽。

    1962年09期 2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7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 论“甘温除热”

    倪康兴;

    <正> 中医杂志于一九六一年第四期刊载了欧阳锜先生所写的“甘温除热法的理论探讨”一文以后,艺勇先生在今年中医杂志第二期上以“我也谈谈甘温除热”一文,提出不同的见解与欧阳锜先生商榷,欧阳锜先生又在今年第五期上以“再论甘温除热”一文坚持自己的见解,第六期上又有丁明君先生“我对甘温除热的认识”一文参加争鸣。前后四篇文章我都细读了几遍,从中得到了不少的收获。读后又参看《脾胃论》等书,

    1962年09期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K]
    [下载次数:27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7 ]
  • 我对“甘温除热”的看法

    殷品之;

    <正> 近来《中医杂志》登载了几篇讨论“甘温除热”的文章。一篇是一九六一年第四期发表的欧阳锜先生所写的“甘温除热的理论探讨”,一篇是一九六二年第二期艺勇先生所写的“我也谈谈甘温除热”,还有一篇仍旧是欧阳锜先生所写的“再论甘温除热”。读了这三篇文章之后,获益匪浅。这一问题,确为一般人心目中所存

    1962年09期 27-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K]
    [下载次数:274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7 ]
  • 明代医学家楼英事略

    谢仲墨;楼延丞;

    <正> 楼英是明初的医学家,他所著的《医学纲目》一书,明清以来,为不少医家所传习,起了一定的作用。使我们感到惋惜的,是他的事跡流传下来的较少。《医部全录》的医术名流列传引《绍兴府志》记载楼英的生平,仅寥寥数语,实过于简略。所幸楼英的故乡在今浙江省肖山县楼家塔村,他的后裔还有习医的。经过访问井搜集了县志和宗谱行录等资料,对于楼英生平的了解,就获得了较为全面的轮廓。

    1962年09期 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223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98 ]
  • 读“清热化湿二法在慢性肝炎治疗上的应用”后的意见

    廖继尧;

    <正> 读了《中医杂志》1962年第7期所载朱颜、陆天鑫二同志的“清热化湿二法在慢性肝炎治疗上的应用》一文后,受益不少,但还有些问题想请教于朱、陆二同志,并提出一些商榷意见。原文中附有32例慢性肝炎的临床分析,文章认为:“作者所见慢性肝炎病例以湿热为多”,“多属肝热脾湿之证”,“因此清热化湿二法并用”,“大多数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效果”。据原文表1资料,32例慢性肝炎的主要症状、体征是:半数以上有全身倦怠、食欲不振、

    1962年09期 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7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 谈引用中医古代文献问题

    吴缉庵;

    <正> 祖国医学的古代文献是相当半富的。其中所记载的大部分是古人经验的总结,好多理论尤其是经典著作如“内经”、“伤寒”等,直到现在还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因此,要研究祖国医学,不能离开祖国医学的古代文献。如何学习祖国医学古代文献,以及如何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数年来在各中医刊物上关于这个问题,已发表了不少的文章可资参考,这里仅就在中医论文中如何引用古代文献问题提出讨论。

    1962年09期 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8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 ]
  • 辨证和辨病的结合

    蔡景高;

    <正> 最近在本刊有好几位同志对辨证论治进行了讨论,提出辨证和辨病论治的关系及其结合的问题,这确实是探讨中西医结合的途径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值得展开讨论和争鸣,本文提出个人的几点肤浅看法。

    1962年09期 3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K]
    [下载次数:176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6 ]
  • 下载本期数据

本网站版权归中医杂志社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邮编:100700  电话:010-64035632    京ICP备130400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