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治病必求于本”

    朱顏;

    <正> 祖国医学强调“治病必求于本”现在摭拾一些有关文献,结合个人临证体验,讨论如下,挂漏和谬谀之处,希同道补充和指正。一、“本”是什么《素问》云:“治病必求于本”(阴阳应象大论),“本”之义为根为源(李士材、张景岳),而实指阴阳(王水、滑伯仁、李念莪)。阴阳和平说明生理的情况,阴阳偏胜偏衰说明疾病发生与发展的规律性。所以说“阴胜

    1962年02期 3-5+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9K]
    [下载次数:15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3 ]
  • 22例“发热待查”辨証施治的体会

    赵文拴;

    <正> “发热待查”为内科入院病人常见的诊断,往往由于开始症状或物征不典型以致诊断不明确,于是给治疗增加了困难,使患者不能及时得到特效治疗,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运用了中西医结合特别是祖国医学的温病学说及时辨证论治,却收到了比较满意的效果,茲介绍如下:

    1962年02期 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K]
    [下载次数:111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4 ]
  • 气功治疗肺結核

    董天璋;

    <正> 运用气功治疗肺结核病,源起甚早。唐孙思邈《千金方》曰:“肺脏病者……,疗法用嘘气出,以鼻引气,呼气少微吐之,不得开口”。明、李梃《医学入门》论劳擦曰:“不幸患此病者,或入山林,或居静室,清心静坐,专意保养,节食戒慾,庶乎病可断根”。二者类似于当今的调息法与静坐法。解放以来,在党的中医政策的贯彻下,各地普遍开展气功疗法,对肺结核病的临床疗效报导亦屡见不鲜。今仅就气功治疗肺结核病的有关问题,结合临床体会,发表个人浅见。

    1962年02期 9-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下载次数:10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2 ]
  • 我对疾病内外因关系的认識

    俞长荣;

    <正> 中医对疾病发病原因的认识,早在《内经》时代,从客观实践中,就提出了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六淫)的异常变化与人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等情志改变,是疾病发生的基本原因,把疾病的概念视为机体与外界环境间相互关系失调的结果,用“阴阳平衡”的整体观点论述病因和发病机理。汉代张仲景创三因说: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南北朝陶弘景继承张氏学说,把病因概括为内疾、外发、他犯三因。宋代陈无择在张氏学说的基础上,又进一步作了发挥,以六淫所感为外因,七

    1962年02期 9-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下载次数:15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8 ]
  • 讀书随笔

    洪羲;

    <正> 写文章的时候,为了补充说明一件事,或者帮助弄清楚一个问题,必要时常要引用有关文献里的一句话或一段话。这种引用是非常需要的。但是,引用得是否妥当,是否正确,就需要我们认真地来对待这一工作。否则就会对读者有一定的影响。例如:

    1962年02期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6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对“痰飲”辨証施治的經驗体会

    贺驥儕;王士福;

    <正> 一、对“痰饮”含义的探讨“痰饮”名称,根据现有文献记载,首见于后汉张仲景《金匱要略》,其中立有“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一门。考在唐代以前,“痰”字多作“淡”,如今本《脉经》、《千金方》等,其中之痰饮则作“淡饮”。关于对“淡饮”含义的解释,据唐慧琳所著的《一切经音义》说:“淡饮,谓胸上液也。”按古“淡”字与“澹”通,系水饮动摇之意,如《说文》云:“澹,水摇也。”这与仲景所谓“水走腸间,

    1962年02期 1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K]
    [下载次数:20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治疗12例中心性視網膜脈絡膜炎临床疗效观察

    康錦万;沈芝威;韋文軒;丁景豫;

    <正> 中心性视网膜脉络膜炎的病变以眼底黄斑区为主,患者常诉视力障碍,有中心暗点、小视、变视等症。本病在祖国医学中,可能包括在“青盲症”的范围内。我院眼科采取中西医共同检查诊断,中医单独治疗的方法,对12例本病住院患者,进行临床观察,疗效尚称满意,茲报导如下。

    1962年02期 16-1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下载次数:5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0 ]
  • 少阴格阳症辨証治疗的初步經驗

    許云齋;

    <正> 少阴格阳症属于表热里寒证,辨证时每易被外表假象所蒙蔽,谀訒为时邪外感、或伤寒太阳症等表证情况,而给予解表发汗之剂,治疗结果却少有成效,近年来有关这方面治疗经验的报导也很少,作者自1960年5~10月间,运用中医辨证论治原则在门诊所治疗的5000余例中,共遇到本症16例,因限于门诊条件,多数未作相应的西医诊断。现将个人对本症的一些辨证经验简介如下,希同道们予以指正。

    1962年02期 1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下载次数:12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5 ]
  • 針刺治疗湿疹的經验介紹

    高生元;

    <正> 我用针刺治疗湿疹患者19例,效果良好。其中17例均在一个疗程内治癒(隔日针刺一次,10天为一疗程,疗程间停针3~5天),1例为一个半疗程,1例为三个疗程。今介绍治法如下: 治疗方法:1.主穴:针曲池、环跳及阳陵泉,中等刺激;梅花针脊柱两侧,轻叩至皮肤发红。2.局部取

    1962年02期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16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0 ]
  • 針刺“崑崙”穴治疗牙痛

    刘致一;

    <正> 作者采用针刺“崑崙”穴治疗牙痛34例,效果满意,其中即时止痛者28例,减轻者5例,仅一例无效。治法简介如下:患者取侧臥位,患侧在上,进针崑崙穴时针尖对内踝前缘,手法依据辨证虚实采用“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以施针,刺入深度为3~5分,留针30分钟,每5分钟行针一次。

    1962年02期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12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66 ]
  • 指針治愈两例严重失眠症

    曲祖貽;

    <正> 笔者采用指针治疗二例严重失眠症,二例患者均有神经衰弱症及多年失眠史,其中一例服安眠药亦很难入睡,即睡亦不解疲乏;另一例兼有溃瘍病,因练气功不得法而有全身冲动等反应者,分别经过15及25次治疗后,均获痊癒。现将治法简介如下: 治疗方法:1.取穴:以申脉、照海、公孙、内关为主

    1962年02期 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15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8 ]
  • 治疗急性扁桃体炎61例疗效观察

    張安祥;

    <正> 我院西医学习中医后,从60年12月至61年4月采用中医中药治疗急性扁桃体炎61例,收效满意,今简介如下: 61例中,男性41例,女性20例;年龄以11~30岁为最多。发病时间以1~3天为最多(35例),4~6天者13例,7天以上者10例。全部患者皆具本病典型症

    1962年02期 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9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2 ]
  • 漫談方剂教学

    王綿之;

    <正> 一、方剂学的特点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方剂组成和运用规律的一门学问,虽然是中医基础课程之一,但与内经、中药学等基础课不同,因为它既有其独立性、系统性,又与其他各科有较深的连系性。首先谈谈方剂学的独立性。方剂虽然是由药物组合而成,但它却充分体现着理、法、方、药在实际治疗过

    1962年02期 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2K]
    [下载次数:10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7 ]
  • “阿是”初探

    魏稼;

    <正> “阿是”,乃按取患部或非患部之敏感点施行针灸的孔穴。古代名“天应”穴、“不定”穴等;现代称“敏感点”、“压痛点;日本又有“扪当穴”、“奇穴”、“奇俞”、“别穴”、“畦穴”诸名。今将古今中外文献、自己的以及同道的经验,加以归纳整理,作初步之探讨如下。

    1962年02期 2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204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1 ]
  • 广西都安、巴馬等傜族自治县长寿老人調查报告

    黄克林;

    <正> 我们在1960年9月9~21日到广西都安、巴马等傜族自治县进行了长寿老人的调查,今报告如下。调查情况:根据1959年12月31日人口统计资料:巴马县15万人口中,90岁以上206人,其中百岁以上28人。都安板升公社全社2万人口中,90岁以上老人共86人,其中百岁以上23人。长寿老人以傜族为多,他们居住在拔海高约1000

    1962年02期 27-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223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3 ]
  • 我也談談“甘温除热”

    艺勇;

    <正> 中医杂志一九六一年第四期发表了欧阳錡先生所写的“甘温除热法的理论探讨”一文,我细读了数遍,收益不浅。但其中也还有一些论点值得商榷,特提出我自己对甘温除热法理论的一些看法,兼与欧阳錡先生商榷。

    1962年02期 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142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61 ]
  • 补土学說的由来

    宋向元;

    <正> 近来有些人认为宋元医学学派中,有李杲创始的“补土派”至于他的老师张元素(洁古)只不过曾著《珍珠囊》等,对药性和处方学有些发挥而已。这样的看法不太妥当。最近,章巨膺先生更把张元素编排到“寒凉派”中去,而把李杲的贡献说成为:“开辟了补益脾胃、恢复元气,以消除内伤慢性病的方法,”并且说:“这一点

    1962年02期 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209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8 ]
  • 柴胡功用的商榷

    林昭輝;

    <正> 对于柴胡的运用向来有两种主张,一是认为柴胡是升提发散,刼阴升阳的峻烈药,不宜多服重用,对阴虚肝热,悬为禁例;一是认为柴胡有疏肝开郁、清肝退热,和解表里,祛瘀调经,性纯功缓,必须多服重用,阴虚肝热,

    1962年02期 31-3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下载次数:20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6 ]
  • 对李杲和吳茭山君臣佐使的使用比重有一点不同的意見

    楊树千;

    <正> 在1961年中医杂志第六期中,阅读了岳美中先生的大作“方药用量在施治上的重要性”之后,对我有很多启发,尤其是临床用药指导帮助更大。但是引用李杲和吳茭山的君臣佐使上具体使用法,强调臣药用量要次于君符,佐使药都要比君臣药为轻,形成楼梯式用量的规律。这种一成不变,核之古今方剂,极不相符,并且与“辨证论治”灵活用药的原则相左。我对这一点有不同的看法,特提出来,请求指正。

    1962年02期 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15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2 ]
  • 漫談大黄的临床应用

    赵紹琴;

    <正> 治病用药除须参考文献就载外,还须结合实际经验。现就个人对大黄的临床应用,介绍如下: 大黄的应用范围 1.攻下:大黄味苦性塞,走而不守,能清阳明蕴热,蕩滌宿食,推陈致新。适用于内热属实而大便燥结者,但体弱虚寒者禁用。 2.清热:大黄苦能泄火,寒能清热。对温邪化热,

    1962年02期 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20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3 ]
  • 从吞服大量肉桂发生毒性反应来看肉桂的药性

    史庆敦;

    <正> 笔者在临床工作中遇到一例骨关节炎患者,叙述病史时提及曾因吞服大量肉桂而发生毒性反应。笔者遍查解放前后有关文献,未见有类似之报导,特为文报告如下,以引起临床同道们之注意,并供药理学研究工作者之参考: 患者黄×,男性,5岁,干部,病历号39066。因骨关节炎

    1962年02期 3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338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2 ]
  • 孙思邈在医学发展上的伟大貢献

    李經緯;

    <正> 一晋隋间,社会动荡,我国医药学虽有很多创造与发明,但多散在各家方书,不得整理和提高。至唐,国家统一,生产发展,交通繁盛,对科学文化和医药学的交流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孙思邈生当其时,他对整理提高唐以前的医药成就,总结创造新的医疗经验等,有着伟大的贡献。

    1962年02期 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K]
    [下载次数:198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2 ]
  • 徐灵胎著书遺蹟——画眉泉发現記

    朱孔陽;

    <正> 画眉泉是清代名医徐灵胎隐居著书处。他当时选择这个有山有水的地方,建筑不少房屋,是为了远隔城市嚣扰,以便从事写作,度他晚年的生活。关于这个地方的文献记载,曾见于他自己所写的一篇画眉泉记和其子榆村嘱叶逢金所给的一幅画眉泉图。在这以后,袁子才所作的徐灵胎传中也提到过:“先生隐于洄溪,

    1962年02期 3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9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1 ]
  • 从“问疑二則”所提出的几个問題談起

    朱式夷;

    <正> “问疑二则”一文,作者祝先生对中医理论方面提出了两个问题:一个对《内经》五藏别论篇所称奇恒之府之一——胆有异议,主张以睾为奇恒之府,进一步认为该篇中“胆”字系“睾”字的错讹;一个对经络学说手少阳经三焦应为胰,举出临床糖尿病胰岛病变有经络探测仪手少阳经的异常作证。两者均列举理由说明自

    1962年02期 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K]
    [下载次数:7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 ]
  • 下载本期数据

本网站版权归中医杂志社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邮编:100700  电话:010-64035632    京ICP备130400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