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极行动起来预防夏秋季传染病

    <正> 今年的夏季,是人民公社化后的第一个夏天。从这一季节的病害规律来说,由于天气渐热,适合于病媒昆虫大量孪生繁殖,正是痢疾、伤寒、副伤寒等肠道传染以及食物中毒、乙型脑炎等易于发生和流行的季节。党和政府一向重视与关怀人民的健康,特别是人民公社化以后,给卫生工作带来了有利条件,更便于组织发动群众开展预防工作。但是,必须认识到.急性传染病的特点是传播快,影响面广;加之工农业生产和生活集中,人口流动频繁,接触机会多,如果预防工作跟不上去,不但危害人民健康,而且直接影响工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因此,大力预防夏秋季传染病,是广大人民生产和生活中的重大问题,把这一工作列入

    1959年08期 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4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如何研究整理祖国医学遗产

    崔宏;

    <正> 凡学习了祖国医学的西医同志们都会感到党的中医政策的正确和伟大。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影响蒙蔽了我们的眼睛,使我们看不到祖国医学的真实情况。如今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学习了祖国医学,也认识了祖国医学的科学性;这一点不仅从我们民族发展昌盛的历史上可以看出,可以从中医的疗效看出,而且从中医理论本身也同样可以看出它的科学性。祖国医学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诸如阴阳五行,藏腑经络,营卫气血,天人相应等。就是这些理论指导着祖国医学的实践,并使祖国医学不断发展,才取得了今日的丰硕成果,所以祖国医学理论的正确性和科学性是不容否认的。尤其是中医理论中的阴阳五行学说具有丰富的哲

    1959年08期 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下载次数:6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8 ]
  • 中医治疗84例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经验介绍

    <正> 《一》前言流行性乙型脑炎(以下简你脑炎)是由滤过性病毒所致的一种季节性急性传染病。过去死亡率很高,解放后,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在中西医合作下,已经肯定了中医中药的治疗效果。因而,缩短了病程,降低了死亡率,本市两年来和全国一样在党和卫生领导机关的积极支持下,组织了中西医护人员,在治疗脑炎中获得了一些成绩,这首先应归功于党和中医政策的英明领导所致。在治疗中,去年我们首先学习了石家庄以及各地先进的经验,初步订出了“辛凉透邪”“开窍豁痰”“镇肝熄风”和“养阴清热”四个大法,并温习了历代文献,在工作中先由西医诊断,确诊为脑炎的病例(84例完全由西医诊断确实者,其中误诊病例于总结时剔除)。然后

    1959年08期 6-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5K]
    [下载次数:11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4 ]
  • 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典型病例的讨论

    岳美中;阎乐之;严绍武;陈超;杨萍;

    <正> 自从解放后,党和政府对危害人民健康最大疾病十分重视,本着预防为主,“除四害、讲卫生、消灭疾病”的方针,进行爱国卫生运动,流行性乙型脑炎病已大为减少,尤其今年,消灭蚊虫比较彻底,发病率大为降低;但从死亡率上看,仍是小较大问题。随着1954年济南市中医治愈五名乙型脑炎后,石家庄市由中医治疗乙型脑炎,治愈率高达90%。1956年1957年北京市地区亦有同样疗效。1956年我院血防组在浙江嘉兴治疗达93.7%治愈率,1957年我院附属医院组治愈率为86.6%,传染病院组虽有死亡,但均没有一例后遗症,中医治疗乙型脑炎的效果十分显著。1958年中医研究院内外科研究所暨附属医院的脑炎工作组,担任了北京市海淀区一带的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任务。共接受了14例患者,除一例自动要求

    1959年08期 9-1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1K]
    [下载次数:20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33 ]
  • 传染性肝炎的中医治疗

    <正> 祖国医学对黄疸病之记述,除金匮黄疸病篇分五疸症治以外其它散见于内经、伤寒、温病各条,历代虽有著述,终不越此规范。故中医所论之黄疸,仅包括传染性肝炎之一环,而传染性肝炎之黄疸症期,亦仅祖国医学中论黄疸病篇之一部份症候而已。兹就临床经验所得,搜集传染性肝炎之各期病例数则通这辨证论治之实验体会,分述于下,以供探讨。一、传染性肝炎在祖国医学中的认识传染性肝炎在早期未出现黄疸症状时,开始有形寒发热、精神萎靡、倦怠无力、食欲不振等症象,以辨证方面来认识,根据祖国医学的论症,是属于六淫外感,风寒暑湿所袭,由表入里,郁而不解,蕴蒸中焦,不得发越,如食盐然,乃发为黄疸,故仿寒论有“瘀热在里,身必发黄”又曰“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部满。胁

    1959年08期 1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4K]
    [下载次数:11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运用中医黄疸理论对小儿传染性肝炎的认识和治疗

    <正> (一)有关黄疸分类的文献记述黄疸以现代医学的观点来看,它是一个症状,但在祖国医学中,有很多疾病,是以症状来命名的,黄疸亦是其中之一。考本病的记叙,祖国医学中,具有比较丰富的资料。其最早出现在古代文献的,如山海经中,就有“瘴”病的记录,考说文郭朴注解瘴即黄病。内经云:“湿热相交,民当病瘴。”是即指出黄疸的病因,是由于湿热引起的。灵极论疾诊尺篇曰:“身痛面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素问平人气象论说:“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又曰:“已食如饥者胃疸。”是不但具体描述了黄疸的症状,并且还能联系到内脏的病理变化。嗣后历代医家,都是从这个基础上逐渐发展,得到更详细的认识和分类,如汉代张仲景

    1959年08期 1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7K]
    [下载次数:12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8 ]
  • 中医中药治疗急性传染性肝炎

    <正> 本文分析自1956年至1958年间经中医中药治疗的传染性肝炎住院病例78例,诊断依据为发热、全身无力、消化道障碍、黄疸、肝功能试验如絮状试验或转胺基酶测定显示有肝细胞损害等,治疗是运用中医中药的辨证论治,兹将分析结果报导于后供作参考。一、性别及年龄78例中,男性58例,女性20例。年龄自17岁至62岁不等,约2/3为40岁以下之青壮年。入院时病期约在三个月以内,其中二周以内者51例,二周至一月者14例,一月至三月者13例,以早期患者佔多数。二、症状根据中医的辨证,78例的黄疸均黄色鲜明,全属阳黄。入院时以湿偏重者较多,有46例,症状以噁心呕吐、纳少乏味、神倦乏力、脘中痞闷、苔白腻、脉濡等

    1959年08期 18-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2K]
    [下载次数:84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04 ]
  • 绿茶丸治疗菌痢取得很高的疗效

    <正> 我国民间应用茶叶治疗痢疾由来已久,宋陈承本草别说论茶叶“合醋服治泄痢,甚效”。明吴瑞日用本草亦载茶叶“炒煎饮治热毒赤白痢”。明李士材本草图解论茶叶“苦甘微寒,下气消食,……同姜治痢”。在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一书中,也有许多治疗痢疾的记载(1-3),说明早在公元十世纪时,古人通过实践已了解到茶叶治疗痢疾有效,但在历代医学经典著作及方书中很少提到,说明此种疗法尚未被医家所重视。国外方面,日本山口氏曾指出茶叶有甚强的杀菌力,以之治伤寒、霍乱、赤痢诸症甚效。苏联氏(1956)报告九种绿茶及五种红茶在试管内对弗氏痢疾杆菌有杀菌作用。次年又报告用绿茶煎剂治疗各型菌痢101例的效果,1958年包幼迪也证明了茶叶的抗菌作用。

    1959年08期 2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6K]
    [下载次数:7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针灸治疗菌痢疗效显著

    <正> 在党的中医政策的光辉照耀下,我们破除迷信,大胆革新,本着多快好省的原则,从1958年十二月至1959年四月,单用针灸治疗成人菌痢24例,疗效显著,全部治癒,无付作用。现将疗效观察及点滴经验初步报告如下,供同道参考指正。一、穴位手法及时间全部采用天极、关元二穴,每天针灸一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局部消毒后进针。进针后以捻转及捣针法刺激,使产生麻、脤、重感觉,进针深浅及刺激轻重,视病员腹壁厚薄及体质强弱而定,如有剧痛或晕针现象即行停针或改轻刺,多数于拔针后始灸,少数于留针同时灸,灸至皮肤微红有灼热感停灸,如此每日一次,至症状消失,大便恢复正常,培养三次阴性为止,孕

    1959年08期 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5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针灸治疗小儿麻痹(痿症)临床体会总结

    <正> 祖国医学文献里有“痿”、“软脚瘟”、“发痿”以及“小儿中风”里的风热症候一部分等记载,研究其发病前后的经过及后遗的症状与小儿麻痹症极为相合。古代医学限于当时学识条件,未能作出详细系统分析的记述,因此很可能把小儿麻痹症罗列在瘫痿症之内。中医对致成痿症的学识分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因发病的起始每有发热、烦躁、嗜眠等症状,而此时则属于温病症象阶段;第二个阶段,是温病的表症已解除,而所表现的症状仅遗留下来的肢体痿软瘫痪。元代,李杲,湿热成痿肺金受邪论说:“六、七月之间,湿令大行,子能令母实而热旺,湿然相合而刑庚大肠,故用寒凉以救之。燥金受湿热之邪,绝寒水生化之源,源

    1959年08期 2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4K]
    [下载次数:13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8 ]
  • 黄柏治疗慢性细菌性痢疾40例疗效观察

    周裕中;

    <正> 我连于一九五九年四月,用自制黄柏水丸治疗慢性细菌性痢疾40例,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尤其在节约经费方面,黄柏水丸比其他药物低廉,应用配备也较方便,适合大批收容情况下应用,现将初步体会介绍如下,仅供参考。一、临床分析我连收治的40例患者,均系在一九五九年三、四月份部队展开防治痢疾工作中调查了我部全体官兵在近两年内有患过痢疾或腹泻病史者,进行乙状结肠镜检查,发现肠腔粘膜有病变者集中治疗。1.性别与年龄:本文40例患者均系男性,年龄

    1959年08期 2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66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3 ]
  • 针灸治疗小儿麻痹症129例初步介绍

    <正> 一、中医对小儿麻痹症的认识按中医文献,在小儿科学中无小儿麻痹症之定名,但综合其季节、症状及诊断性的对症治疗体会,是属于痿症范围之内,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考痿症有五;因与心、肺、肝、肾、脾五脏有关。心发为脉痿、肺发为皮痿、肝发的筋痿、肾发为骨痿、脾发为肌痿等五种痿症。但医宗金鉴一书所言:“痿病足,脾病身。”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系谓痿症,应在足部,如在四肢麻痹,是否是痿症?我们再查看一下其他书籍,加一对证,就可得知,如李东垣之脾胃论中说:“夫脾胃虚弱,必有上焦之气不足,只因夏季热盛,损伤原气,四肢不收,两足痿软。”又说:“脾胃虚弱,过六七

    1959年08期 29-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2K]
    [下载次数:9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77 ]
  • 针灸治疗小儿麻痹后遗症47例的初步总结报告

    谢光箕;

    <正> 本病是由一种滤过性病毒引起的全身急性传染病,有发热等急性症状,而后其重心累及于脊髓前角,使局部细胞形成局限性炎征,因此出现运动神经系统的弛缓性瘫痪。其后遗症,易使患病肢体发生麻痹,肌肉萎缩,关节畸形等形成残废。本病主要侵犯五岁以下的小儿,因而又有小儿麻痹症之称。我们自1953年开始用针灸治疗本病,经过六年多来的临床观察,获得了满意的效果,为了使这一疗法能得到进一步的改进与推广,特将我们治疗的47例经验,初步整理总结,供同道们参考,不当之处尚希指正。

    1959年08期 3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4K]
    [下载次数:7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6 ]
  • 针灸治疗小儿麻痹53例的总结报告

    杨逢伦;杨元德;

    <正> 根据国内医学文献记载,一般中医治疗小儿麻痹皆单独采用针刺疗法,或单独采用梅花针疗法,尚未有同时并用的。我们通过整风学习后,在卫生工作大跃进中,破除了迷信,解放了思想,树立起敢想敢干的共产主义风格,并为了加速患者全愈的日期,大胆的试用了“针刺和梅花针刺合用方法”,经初步对70例小儿麻痹突患者进行治疗,结果得到了令人满意的疗效。近又继续在临床上治疗本病53例,疗效同样良好。兹将53例的临床治疗情况介绍如下:一、临床操作方法(1)治疗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不拘泥所有患者皆用一律的刺激手法。并以素问痿论中说的“各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顺逆”,金鉴杂病篇

    1959年08期 3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7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3 ]
  • 治疗伤寒病临床观察

    袁以群;杨少伯;刘宝顺;

    <正> 通过党的中医政策学习后,使我们对祖国医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为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西医必须学习中医,使祖国医学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在1958年伤寒病流行期间,我院内科在上级的指导下,先后收容了伤寒病患者36例。在治疗中,有三分之一左右的病例,是采用中医和西医协作的治疗方法,其疗效是令人满意的,特分别介绍于后。10 例伤寒临床症状诊断列表

    1959年08期 3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下载次数:6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6 ]
  • 中医治疗脑脊髓膜炎的经验介绍

    高濯风;

    <正> 脑脊髓膜炎是我国乙类法定传染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曾多方面采取了预防措施,使该病发病率大为降低,但还没有根本消灭。在这种情况下来研究本病的治疗,借以丰富现代医学,还是十分必要的。我市在党政领导支持与中西医密切合作下,对十四名脑脊髓膜炎病人进行了治疗,全部治愈出院。一、相当脑脊髓膜炎一病在组国医学文献中的记载“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名在中医文献上是找不到的,据现代传染病学文献记载,这种病的病原体系一种双球菌,为魏煦塞鲍氏于1887年发现,称为“革兰氏阴性脑膜炎双球菌”。此菌借飞沫侵入人之上呼吸道、口、鼻咽头、粘膜等处而发病,其他如手巾、衣被、餐具、

    1959年08期 4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下载次数:14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6 ]
  • 针刺治疗肠伤塞尿闭症16例的经验介绍

    杨逢伦;杨元德;

    <正> 尿闭症是急性传染病较常见的并发症状之一。中医古称“癃闭”,今称“尿闭”或“小便不通”,西医称为“尿潴溜”。本症的主要原因:中医认为是由于膀胱热结所致,如巢氏病源:“小便不通,由膀胱与肾俱有热故也,肾主水,膀胱为津液之府,此二经为表里,而水行于小肠,入胞者为小便,肾与膀胱既热,热入于胞,热气太盛,故结涩,令小便不通。”医宗金鉴:“膀胱热结,轻者为癃,重者为闭。”现代医学将病因分为阻塞性及反射性两大类,前者多由膀胱或尿道结石所引起,后者多为肛门、直肠、生殖器、膀胱疾病,或手术后反射所致,也有因高级神经系统疾病而引起的。症状为下腹部膨满胀痛,有尿意而不能排尿。所

    1959年08期 4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6K]
    [下载次数:7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4 ]
  • 对王孟英运用加减小柴胡汤治疗疟疾医案之分析

    陈养和;

    <正> “瘧疾不离少阳、小柴胡汤为治瘧主方”历代中医前辈,差不多都有这么一种看法;惟叶香岩氏看法不同。他根据内经的记载和自己的经验,提出“瘧疾一病,因暑而发者居多”及“夏暑发自阳明”的病因病理论,并提出“柴胡(?)肝阴”的警告;所以他一生治瘧,柴胡从不一用,这点曾经遭到徐洄溪的批评(语见临证指南瘧门)。后来王孟英把他们的矛盾意见统一起来,两不偏废、创立正瘧、财瘧之论。认为小柴胡汤、是治正瘧的,叶氏的治瘧经验,是治时瘧的。他在温热经纬曾这祥说过:“伤寒有五,瘧亦有五,盖有一气之感证,即有一气之瘧疾,不过重轻之别耳。今世温热多而伤寒少,故瘧亦时瘧多而正瘧少,温、热、暑、湿,既不可以正伤寒法治之,时瘧岂可以正瘧法治之哉?”他非常推

    1959年08期 4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2K]
    [下载次数:298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5 ]
  • “暑湿流注”的治疗

    凌云鹏;

    <正> 对本症的一些认识暑湿流注是外科季节性的疾患,一般患发于夏秋之交,以7-9月最为多见,这是由于夏之暑热,长夏之湿,暑湿交蒸,蕴结而成。暑、湿均属“六气”之一,暑令酷热,湿令多湿,以及操作于烈日之下,坐卧于湿地,乘凉露卧、暑为寒束等,不论是天时气候的太过或失常,个人的不慎起居,均能罹致本症。内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所以本症虽然邪自外入,但与患者的抗病力减退是分不开的。“暑令多汗,其气必伤”,阳气外达,故其见症,局部色白似阴。从这一类症状,我们可以明确辨别外证的阴阳虚实,不能专恃局部的红白为准,应以四诊所得,从而综合分析归纳诊断出它的确切类型;所以本症虽

    1959年08期 4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1K]
    [下载次数:12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王仲奇医案

    王蕙娱;王燕娱;

    <正> 王仲奇先生原籍皖歙,悬壶上海四十余年,擅治内科杂症。于1945年逝世,遗留医案甚多,现正进行整理,兹先选录数则,供同道参考。肝郁胃弱吴姓,男。病之始起,胃脘右胁下痛,盖肝脉贯鬲,布胁肋,两胁皆属于肝,肝体实居右,不过气运升降行诸左耳。若大便秘结,嗳腐吞酸,无非肝气倒行逆施,迫令胃气不得下行。痛本不通之义。至于腰痛,非肾胃相关之故耶。今病已逾半载,谷食全不能进,而菜肉又禁不予食,胃气伤残极矣。人以胃气为本,中焦为精液气血朝会之所,胃气愈伤。消化愈弱,精液气血渐涸,肌

    1959年08期 4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9K]
    [下载次数:21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7 ]
  • 文广钧医案

    温觉文;

    <正> 文广钧先生为湘东名医,行医40余年。学识渊博,经验丰富。年近七旬,精神矍铄,不废典籍,每日应诊近百人次,毫无倦容。兹选录所记,皆根据原始记录编写。腹泻罗扬廷,男,21岁,住醴陵县王仙乡,于1956年8月8日门诊。溏泻已二月,曾服中药40余剂未效。肌肤苍白,头昏目眩耳鸣,晨兴即泻,且有不消化之物,心烦口渴,食欲不振,舌绛无津,体温36.4℃,脉细软微弱,右关尤甚。按此症乃脾湿肾虚之象,为日已久,法当从本治。参须二钱,白术三钱,茯苓三钱,葛根三钱,蒮香三钱,广木香一钱,炙草一钱五分。二诊(8月11日):服前方二剂,腹泻稍减,口已不渴,津液已生,但仍虚羸少气,法当健脾养胃。

    1959年08期 50-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下载次数:13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蔡敬斋医案

    吴奇;

    <正> 蔡敬(?)先生,悬壶于高邮三(?)镇四十余年,名噪乡里。先生治病,群于辨证,用方不泥于古。1956年参加高邮县人民医院中医工作,现年六十有五,对医学之研究仍是勤勤勉勉,后学感受非浅。兹将先生临床验案整理数则于后。肺(?)牛广英,女,31岁,住高邮湖西,1957年十一月十五日初诊:风伤皮毛,热伤血脉,症经两旬。身热迄今未退,咳逆痰黄,味腥,间夹藕红,胸胁作痛,大便不爽,舌黄脉数。肺(?)已著,拟千金苇茎合桔梗法,即冀退热。秋桔梗二钱,炙桑白皮二钱,粉甘草五分,杏苡仁各三钱,冬瓜子(杵)一两,银花三钱,连翘钱半,侧柏叶四钱,鱼腥草二钱,活水芦芽二两(先煎)。(一剂)二诊(十一月十六日):昨药服后热度渐降,咳逆仍

    1959年08期 5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K]
    [下载次数:20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 徐正基医案

    徐美乐;

    <正> 徐正基先生行医六十余年,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群众声望很高。今虽年老仍然应诊传授学徒。痢疾鲁道碧,女,二十九岁,平滩二村七组。初起腹痛腹胀,下痢日十余次,赤白粘丝,里急后重,身热口渴,舌苔白,脉弦数,咳嗽心烦,此乃燥热而移于大肠也。痢症作白者重在气之滞,赤者重在血之澁,赤白相兼,重在心肺二经求之。天冬五钱,寸冬五钱,桔梗八钱,杏仁五钱,黄连二钱,只壳二钱,桑白皮五钱,地骨皮五钱,黄芩五钱,甘草一钱,蜂蜜四雨(分四次对服)。

    1959年08期 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12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风湿病关节型中医临床证治的分析

    朱式夷;

    <正> 前言风湿病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慢性病,受着外界各种刺激因素,在慢性过程中反复地发作,病情愈来愈复杂,发生许多不同的机能性或形态学的改变。苏联医学家认为它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在于机体免疫性反应传染神经原性障碍,并认为我们应注意到个体反应性的各种特点、不同的代偿机制、不同的外界条件及刺激因子等等。虽然有这些观点,我们对病因(细菌学上)及发病机制尚缺乏彻底而明朗的认识。因此,今日西医临床上广泛地采用许多不同的物理及药物疗法,我们常常从患者病史中,知道他们徧历了这些疗法,如电疗、水疗、组织疗法、封闭疗法、柳酸制剂、维生

    1959年08期 5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9K]
    [下载次数:11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中医治疗风湿病93例的疗效初步报告

    唐榕洲;

    <正> 祖国医学对风湿病之认识:素问痹论篇载:“黄帝问曰:痹之安生?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夙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张景岳曰:“风胜者行痹,风者善行,故走注历节无定所、为阳邪。寒胜者为痛痹,以血气受寒则凝而留聚,是为痛痹,此为阴邪。湿胜者为著痹,以血气受湿,濡滞肢体,沉重而疼痛,顽木留著不移,是为著痹,亦是阴邪”。辨证:风湿之为病,害人皮肉筋脉最甚,有自外感由口鼻而来者,或坐卧湿地而咸受者,有久患风湿已成

    1959年08期 58-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9K]
    [下载次数:17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 针灸治疗297例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分析

    陈作霖;钱汉卿;陈生如;林札明;凌莘莘;刘瑞方;

    <正> 风湿性关节炎在临床上是比较多见的疾病,患者每于阴雨天,受凉后或劳累后即易发作,在治疗上针灸似较一般药物为优,现仅将本科针灸所治疗的297例作一简要报告如下:一、发病原因本病多发生于全身各大小关节,其发病的真正原因在目前尚未能完全了解,但一般多与下列二个因素有关。1.关节及其附近的外伤,如骨折,捩伤等使关节的抵抗力减退,易于招致风寒侵袭,因而诱发本病。2.不避风雨寒暑,坐卧湿地,汗出当风,或长期在潮湿的环境中生活。本病在祖国医学文献中统称为“痹”症,内经有“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又

    1959年08期 60-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3K]
    [下载次数:10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1 ]
  • 分型论治针药并用治疗53例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观察

    萧慕莲;

    <正> 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而又顽固难愈的疾病。目前中西医籍记载治疗该病的方法很多,单方验方,亦不在少数,但在临床运用时,往往有效有不效。于1958年夏季我们支援武昌震寰纺织公司的中医诊疗工作,其中风湿性关节炎佔很大的比例(病名系由该厂保健站西医同志确定的)。我们的治疗措施,系根据祖国医学理、法、方、药的完整体系,进行分型论治的。在治疗方法方面,采取了“汤药攻其内,微针通其外”、的针药并用疗法,得到很好的疗效。兹总结出来,供同道们参考。

    1959年08期 6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K]
    [下载次数:8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8 ]
  • 经络学说的探讨与针灸疗法的关系(续)

    陆瘦燕;

    <正> 2.十二经别:“经别”是别行的正经,是由正经别出的另一经脉系统。张志聪说:“正者,谓经脉之外,别有正经,非络也”。所以经别的定义目前大家已经基本上一致了。但是既有十二正经,为何还要有十二经别呢?这一点据我个人的理解是:十二经脉在体表有十五络为之沟通,并且其表里二经又在肢端相接,加强了表里通气、相互调节的作用。而在体内仅靠正经在脏腑之内“所属”“所络”的联系,还不能满足生理的需要。因此在正经内行脏腑的经脉以外还必须有经别来增强其作用。从十二经别自正经别出后皆入走内脏,其中手足六阳经别均行过与其为表里的脏腑,尤其是足三阳的经别都属腑而散布于脏;手足六阴经别均行过本经所属的内

    1959年08期 62-65+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6K]
    [下载次数:344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88 ]
  • 安徽泗县冯丕承老中医——论治小儿吐泻症九条

    <正> 一凡小儿面黄肌瘦,懒食口臭,所吐多为酸粘之物、眼胞浮肿者,为伤食吐。由乳食过度,胃脘壅塞而然。宜以和胃导滞为主:方用青皮、陈皮、只壳、川朴、槟榔、大黄、山查各一钱,菔子为引,水煎。二凡小儿朝食暮吐,乳食不化,四肢发凉,面白唇青者为虚寒吐。由元阳不足,灶底无火而然。宜以壮阳健脾为主:方用肉桂一钱,附片五分,丁香、砂仁、川朴。木香各一钱,灶心土为引,水煎。三凡小儿食入即吐,酸臭难闻,大渴饮水,唇焦溺赤者为实火。由邪热冲胃,谷不得入而然。宜以滋阴降火为主:方用栀子一钱,川连五分,黄柏、黄芩、丹

    1959年08期 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4K]
    [下载次数:15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按胆经径路抽痛病例报告

    萧友山;

    <正> 1959年2月3日在铁路医学院附属医院发见标题的病例,其经过如下:一、病例,马广义,男性、29岁、已婚,瓦工。幼时身弱多病,有几次几至临危。约在15年前,患胃病,痛得在地上打滚,食不纳,善呕, 呕时有苦水。经治后,胃病虽不再发,迄至今日仍不耐饥,不耐食,胃总觉不适。别无其它显著痛苦。否认有性病史。(一)主诉,1959年1月2日夜半受凉,全身酸痛,经服中西药、按摩等,疼痛范围逐见缩少;到1月24日疼痛也见减轻,唯腰部和右侧头部疼痛较为激烈。1月29日服青娥丸,肾气

    1959年08期 66-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K]
    [下载次数:101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01 ]
  • 中药秦皮治疗经菌性痢疾50例疗效观察

    王素娟;王鸿季;

    <正> 江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在1957年夏天收容的细菌性痢疾患儿中,选择典型的50例,使用秦皮煎剂治疗。50例患儿按病情程度不同,分为重型、较重型、轻型三类。对患儿一般情况恶劣,体温在39.5℃以上,有神经系统证状如谵妄、惊厥、惊厥停止后昏睡在8小时以上的,称为重型患者,仅1例。体温在39.5℃以上,无明显的神经系统证状,但患儿较为软弱,并有脱水及酸中毒现象,称为较重型,有12例。其余体温在39.5℃以下,一般情况较良好的轻型患儿有37例。在50例中重型、较重型13例,其中8例年龄在3岁以上,

    1959年08期 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6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4 ]
  • 针灸治疗消化不良腹泻的疗效

    <正> 次腹泻即行停止,最多者不过三次止泻。25例患儿,所有病例就诊时多数是拉水样(蛋花便)或颗粒样不消化的大便,每日5-15次。其中有些病例尚伴有呕吐、发热似脱水等症状。针灸穴位:采用天枢、气海、足三里。操作方法:采取三穴同时应用,先针20分钟(手法用短促重刺激),再加灸10分钟,效果很高。例如其中一例2岁患儿

    1959年08期 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6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2 ]
  • 羊胆丸治疗肺结核的临床初步观察

    吴颂康;尉武;

    <正> 我院采用羊胆丸治疗肺结核,已在临床上普遍应用,据初步观察,效果良好。兹将羊胆丸的配制、服用方法及四例治疗效果介绍如下:羊胆丸系用羊胆汁、川贝、白芨、百部、甘草合制而成。制法是先将川贝等四味药研成细末,再加羊胆汁制成丸。适用于肺结核患者、咳痰、咯血(咯血严重者须配合其他止血剂同时并用)、潮热、盗汗、便闭、食慾减退、虚弱等症。服法:每日吞服一钱半至三钱(服药时间以饭后1-2小时为宜)。可以常期服用。根据临床观察,服用两星期后,症状逐渐改善,食慾增加。体

    1959年08期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105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08 ]
  • 针灸治疗35例钩虫患者的疗效观察

    周瑞保;

    <正> 河南省许昌专区消灭疾病指挥部,在河南省郾城县老(?)乡,采用针灸治疗钩虫病35例,历时10天,获得初步疗效。35例患者是以1958年1月当地钩虫病普查中,以魏氏鲍和盐水漂浮法检查,发现钩虫卵者。患者皆为农民。年龄最小者为5岁,最长者为58岁,大多为青壮年男女。临床证状多有黄瘦、疲倦、腹痛、心悸、气短、恶心、食慾不振等症,但均不影响劳动。穴位选择:1.主穴:肝俞、胃俞、足三里。配穴:大肠俞、小肠俞。2.主穴:肝俞、肾俞、足三里。配穴:天

    1959年08期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4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9 ]
  • 楝树根皮治疗阴道滴虫的经验介绍

    严家祥;

    <正> 我院自1958年9月至1959年1月四个月中用楝根皮煎剂治疗27例,栓剂治疗6例(共33例)滴虫阴道炎患者。用一个疗程或不到一个疗程后,其效果非常显著,经三次检查都是阴性,无刺激性,无副作用,无气味,且经济简便。33例中都是用白带悬滴检查配合证状确定诊断的。全部患者主诉有白带增多的证状,长者达三年之久,一半患者有外阴及阴道有显明炎症,(?)患者外阴痒。用上药3-5次者19例,6-10次者22例。一般在上药3-5次后,自觉证状即好转,白带减少,阴道炎

    1959年08期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7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8 ]
  • 胆道排石汤治胆石症与胆囊炎33例初步观察

    于德昌;陈德明;曹仲和;

    <正> 笔者根据胆石症证状与“结胸”一症很相似,结合古人对结胸症的治法及过去的临床体会,采用“木郁达之,土郁夺之”的治疗方法,以广木香、黄连、黄芩、枳壳、大黄五味药组成“胆道排石汤”。治疗33例胆石症与胆囊炎。为了便于讨论将33例分为三类:①患者曾经过胆囊切除、胆总管取石等治疗后症状复发而再次入院者,诊断为胆道残留结石,此类患者共有三例。②是因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胆石症入院,当时多由于病情较重,只作简单的胆囊造口术,术中摸到胆总管有结石,或术后经引流管胆道造影证实有胆管结石,这一类患

    1959年08期 70-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下载次数:12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1 ]
  • 鸡皮植皮的初步报告

    <正> 鸡皮植皮的操作方法:第一步先清洁创面,周围皮肤先用外科常规消毒,再在创口周围切除三毫米,第二步将活公鸡的大腿内侧的羽毛用手拔去,再用70%酒精涂擦去毛的鸡皮,继用消毒器具将已涂擦酒精的鸡皮剪下,不要带有皮下脂肪;第三步以等大的鸡皮敷于创面上,边缘用细丝线将其缝合,然后盖两层生理食盐水纱布,再敷以干纱布及棉垫,最后轻轻加压包杂。两例病案报告:一为22岁男性右胫腓骨下三分之一开放性骨折已有三天入院,局部感染严重,经处理后第五天体温脉搏恢复正常,继而施用鸡皮植皮,自植皮第二天创口即无分泌物渗出,病人无有痛感,亦无全身

    1959年08期 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3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祖国的“参海”

    黄忠灼;

    <正> 打朝阳镇去抚松县的汽车突然停住,我正打算下车抽根纸烟,车外上来一位年轻姑娘,左手臂掛上大红布条,春风吹动她柔和的头发,不时扑打着红润的脸颊,只见她亲切又严肃地说起话来:“亲爱的旅客们,欢迎你们来到××地区,我们这里八年没有发生森林火灭……请你们不要带火柴,在郊外不要抽烟……再见。”头一次来到祖国的林区,我心情激动!……车到靖宇县和抚松县交界处,一旅客霍然挥了一下手臂,眼望窗外,好奇地问道:“那是什么呀?!”然后又自言自语地说:“是公社盖的养猎场?不像。是种蔬菜的暖房?也不像。”我旁边的一位老农接了腔:“那是人参阴棚。”特地由长春来抚松县参观人参的我,连忙向左边

    1959年08期 72-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2K]
    [下载次数:5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针刺疗法治疗缺乳症初步观察

    张缙;刘世安;

    <正> 母乳是婴儿最适宜的食品,每个母亲都希望有足够的乳汁来哺育婴儿,但临床上由于一部份产妇乳腺发育不足,或身体过于虚弱、营养缺乏及精神激动等,常致乳汁分泌缺少,甚致无乳,给妈妈们带来了不应有的焦虑与烦琐,不得不用人工哺乳,而后者由于掌握不易,常易引起消化道障碍,甚至营养不良。针刺疗法是祖国医学的丰富遗产,是几千年来劳动人民和疾病斗争经验的总结,据文献记载,自宋代开始已有应用,不仅方法简单,而且疗效迅速,为广大群众们乐于接受。于1957年起我院针灸疗法开始应用

    1959年08期 7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5K]
    [下载次数:15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6 ]
  • 下载本期数据

本网站版权归中医杂志社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邮编:100700  电话:010-64035632    京ICP备130400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