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讨

  • 《黄帝内经》“异法方宜、杂合以治”临床治疗思想探析

    谢光璟;徐波;夏婧;徐子绚;王平;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学理论体系之渊薮,其所蕴含的“异法方宜、杂合以治”思想是中医治疗疾病的特色之一。分别从因时、因人、因地、因病、因治制宜角度探讨“异法方宜”治疗的内涵,并提出“杂合以治”是体现“异法方宜”治疗思想的有效措施,即以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相结合为出发点,将药物疗法与非药物疗法联合起来,多途径、多手段内外兼治,以达到治病求本、阴平阳秘的目的。以“异法方宜、杂合以治”指导临床实践,可为临床诊疗提供新思路。

    2023年24期 v.64 2485-24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5K]
    [下载次数:1927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系统中医学元整体原理探讨气的内涵

    胡孙林;刘雷蕾;孙一珂;祝广钦;孙霄;何雪;颜纯佳;马淑然;

    在系统梳理从物质、能量、信息、关系实在角度对气的认识的基础上,引入系统中医学的元整体观念,同时结合“三层物质理论”这一气的最新研究成果,试完善气理论体系的结构框架,展现一元之气的发生发展规律。强调元整体发生观中的气化等级秩序,并据此来指导临床认识“气病”,帮助医者把握疾病的基本病机,即气运失常,助其树立以调气为要、对患者进行系统中医调治的意识。同时将人置于时空结构中探讨,指出治病疗疾要遵从天、地、人“三和”的原则。

    2023年24期 v.64 2490-24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6K]
    [下载次数:932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信息窗

  • 《中医杂志》再度入选T1级中医药中文科技期刊分级目录

    <正>2023年12月2日,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第六届岐黄论坛”在北京会议中心举行。论坛以“创新引领,助力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由两院院士、国医大师、科技及产业管理部门的知名专家等作学术报告,重在介绍新观点、新进展、新方向、新模式、新方法,以凝聚推动中医药科技创新、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合力。论坛上黄璐琦院士宣读了入选2023—2026年度T1级和T2级中医药中文科技期刊分级目录的期刊名单,

    2023年24期 v.64 24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3K]
    [下载次数:6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医杂志》2篇论文入选中国科协第八届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

    <正>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办好一流学术期刊的重要指示,鼓励科技工作者将更多高水平研究成果在国内期刊发表,从源头推动我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更好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国科协组织开展了第八届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经过各学科领域专家推荐、初评遴选、终评审定并向社会公示,最终确定201篇论文入选。

    2023年24期 v.64 25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2K]
    [下载次数:30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当代名医

  • 张志远以调畅气血为主治疗中风后遗症经验

    李顺;罗娟娟;刘桂荣;

    总结张志远教授从调畅气血角度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证经验。认为中风后遗症的基本病机为气血失调,主张以调畅气血为基本治法。针对中风后遗症之半身不遂、认知功能减退、语言謇涩三大症状总结出有效经验方,半身不遂常用重塑起居汤以补中益气、活血通络,认知功能减退常用加味三化汤以化痰泻热、调补气血,语言謇涩常用资寿解语汤以温补阳气、祛风化痰。同时自拟治脑化瘀汤预防中风后遗症的发生,并善用风药或通腑攻下法调畅气血,促进疾病向愈。

    2023年24期 v.64 2495-24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7K]
    [下载次数:1427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孙伟正运用清解之法辨治多发性骨髓瘤经验

    何丹迪;王金环;张春宇;孙岸弢;孙伟正;

    总结孙伟正教授运用清解之法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证经验。认为多发性骨髓瘤的病机为肾精虚损、邪毒侵蚀、痰瘀互结,治疗应虚实共参、标本兼顾,并据此提出清解之法。“清”即在补虚扶正时主张以清补之品使补而不衍生他邪,以清热解毒兼祛瘀化痰散结之品清除邪毒;“解”即在“清”的基础上以甘温、辛温之品补益少火,散解凝肉结骨之寒邪。以清解为原则自拟济世饮以补肾固精、祛痰化瘀、解毒散结,随证灵活加减,同时主张多法并用,重视外治法灌肠以通便泻热并提倡针药联合以助止痛。

    2023年24期 v.64 2500-25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5K]
    [下载次数:646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思路与方法

  • 中医药临床研究证候标准化诊断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罗慜婧;柴倩云;冯玉婷;高一城;夏如玉;王雅琪;刘建平;费宇彤;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疾病的特有模式,探索科学规范的证候标准化诊断方法是客观、系统地评价中医药临床疗效的重要环节,也是中医药推广发展取得国际认可的前提条件。通过回顾现有相关证候诊断标准的基本模式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集最小化核心症状集、人工智能体征信息采集、多模态实验室指标、多组学特异性标志物为一体的病证结合中医证候标准化诊断多维核心信息集,从多角度系统化体现证候特征。阐述该证候标准化诊断研究方法的基本模式、结构组成及建立时应采用的流程和方法。认为此证候诊断核心信息集,既考虑了疾病的特异性,又可弥补由于辨证的复杂性和主观性特点而导致的证候诊断一致性欠佳的不足,可为中医临床研究中证候的标准化诊断提供方法学依据。

    2023年24期 v.64 2505-25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9K]
    [下载次数:1331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中医四诊技术在无症状性脾胃病中的拓展应用

    于靖文;卢泰成;李萌;丁媛;秦珂馨;王少丽;刘震;

    无症状性脾胃病是指患者无腹痛、腹胀、腹泻等相关消化道症状和体征,但经内镜、CT、MRI等现代医学技术手段发现病灶或病理改变的疾病。传统的中医四诊技术立足于患者症状与体征,既是中医学的优势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基于中医辨证论治技术愈发现代化的背景下,提出从微观辨证、数据共享、人工智能三个角度拓展四诊技术在无症状性脾胃病中的应用,以期达到动态观察疾病进程、多维度收集疾病资料、智能化处理疾病数据的目标,强化早诊断、早治疗的现代中医学的要求,扩大中医学“治于未发,先证而治”的优势。

    2023年24期 v.64 2511-25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4K]
    [下载次数:795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类风湿关节炎前状态病情转归动态预测模型的探索与构建

    李宣霖;王憭瑶;黄琳;郑明智;温成平;

    类风湿关节炎前状态(Pre-RA)是类风湿关节炎无症状表现的状态,其病情演变具有复杂性、动态性与显著个体差异性。动态预测模型对动态精准识别个体的风险与及时采取科学的防控措施有重要指导价值。认为将动态预测模型应用于Pre-RA中医临床研究,有望预测Pre-RA向类风湿关节炎转化的临界状态,揭示Pre-RA病情演变规律,同时可反映中医临床研究的外部真实性,并可作为临床疗效评价方法的补充。据此设想基于Pre-RA中医临床试验数据,通过动态预测模型算法构建Pre-RA病情转归动态预测模型,并应用长期随访队列数据进行外部验证,为Pre-RA病情演变的科学预警与临床决策提供依据。

    2023年24期 v.64 2516-25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2K]
    [下载次数:63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结合关联规则的隐结构分析构建证候状态辨识模型——以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肾阳虚证为例

    栗贝贝;王晶;向兴华;徐文源;白卫国;刘孟宇;李玉坤;吴晓坤;王拥军;杨伟;

    目的 以原发性骨质疏松症(POP)肾阳虚证为例,构建中医证候状态定量化辨识模型,为证候诊断标准化研究提供方法学参考。方法 采用描述统计分析筛选出POP高频临床特征,通过关联规则算法得到POP强关联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隐结构分析法建立隐结构(隐树)模型,对与POP肾阳虚证相关隐变量和显变量(特征)进行综合聚类,通过互信息与累积信息覆盖度等指标对聚类结果进行诠释,探究其主症、次症,根据各隐类中特征出现概率推断POP肾阳虚证状态类别。依据状态类别计算临床特征分值和辨识阈值,结合综合判断规则初步构建POP肾阳虚证状态辨识模型,最后以中医专业人员判断结果为金标准进一步评价模型的辅助辨识效果。结果 得到POP强关联的32个特征,进一步构建的隐树模型贝叶斯信息准则(BIC)评分为-15291.93。根据互信息和累积信息覆盖度推出POP肾阳虚证的主症为骨软、神疲、舌淡、小便清、夜尿频多、肢冷、脉沉细、苔白,次症为乏力、性欲减退、大便溏、尿频、腰膝酸软、畏寒。由POP肾阳虚证不同隐类中各临床特征出现的概率,推出POP肾阳虚证状态为S0类(无/轻度肾阳虚证)/S1类(中度肾阳虚证)/S2类(重度肾阳虚证)。优化状态辨识初步规则,细化状态S1类,结果显示970例POP患者中,520例患者为无/轻度肾阳虚证、224例为中度偏轻度肾阳虚证、81例为中度偏重度肾阳虚证、145例为重度肾阳虚证。模型评估指标正确率为0.8835、灵敏度为0.7181、特异度为0.9437。结论 结合关联规则的隐结构分析可构建POP肾阳虚证状态辨识模型,且该模型具有良好的定量化辨识效果,可辅助临床医生提高中医诊断效率和准确性。

    2023年24期 v.64 2522-25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7K]
    [下载次数:696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三种手法治疗寰枢关节紊乱症的近期疗效及对胸锁乳突肌表面肌电图的影响

    杨灿;李锐;张琰朕;张世民;刘劲松;黎作旭;王朝鲁;种涛;张兆杰;

    目的 比较三种不同手法治疗寰枢关节紊乱症的近期疗效及对胸锁乳突肌表面肌电图的影响。方法将90例寰枢关节紊乱症患者随机分为疏筋手法组、疏筋整复手法组、常规手法组,每组30例,各组患者均给予相应手法治疗2周。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前后枕颈部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分及双侧胸锁乳突肌表面肌电图平均肌电振幅值(AEMG)的变化,并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各组患者VAS评分均降低,ESCV评分均升高(P<0.01),且疏筋手法组、疏筋整复手法组均显著优于常规手法组(P<0.01)。表面肌电图AEMG组内同侧比较,各组治疗后双侧胸锁乳突肌AEMG较本组治疗前均增大(P<0.01);治疗后各组患者组间比较,疏筋整复手法组双侧胸锁乳突肌AEMG高于疏筋手法组、疏筋手法组高于常规手法组(P<0.05或P<0.01)。治疗后疏筋手法组、疏筋整复手法组、常规手法组的愈显率分别为56.67%、86.67%、36.67%,各组患者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10.21,P<0.01)。结论 疏筋手法及疏筋整复手法可有效改善寰枢关节紊乱症患者眩晕、头痛及颈枕部疼痛症状,改善胸锁乳突肌收缩功能,疗效优于常规手法治疗。

    2023年24期 v.64 2532-2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4K]
    [下载次数:538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加味三黄散涂擦联合冷敷对膝关节镜术后肿胀、疼痛影响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赵双利;王世轩;李洪涛;周磊;张帅;于岩松;姜宗坤;

    目的 运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比较加味三黄散涂擦联合冷敷与单纯冷敷治疗膝关节镜术后肿胀、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34例膝关节镜术后膝关节肿胀、疼痛患者依据术后是否使用加味三黄散涂擦分为非暴露组(单纯冷敷) 51例及暴露组(加味三黄散涂擦联合冷敷) 83例。非暴露组术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单纯冷敷治疗,暴露组在非暴露组的基础上采用加味三黄散涂擦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7天后VAS评分,治疗前及治疗3、5、7天的膝关节肿胀值,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VAS评分方面,两组患者治疗后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暴露组低于非暴露组(P<0.05)。治疗第3、5、7天,两组患者髌骨上极上2 cm、髌骨中线、髌骨下极下5 cm肿胀值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暴露组低于非暴露组(P<0.05)。暴露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1.56%(76/83),高于非暴露组的78.43%(40/51)(P<0.05)。结论 加味三黄散涂擦联合冷敷治疗能有效缓解膝关节镜术后肿胀、疼痛症状,其效果优于单纯冷敷治疗。

    2023年24期 v.64 2538-25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7K]
    [下载次数:811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斑秃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研究

    田子园;刘青武;庄明月;钟施怡;杨顶权;

    目的 探讨斑秃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为其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中日友好医院皮肤科毛发专病门诊就诊的斑秃患者,制定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脱发病史(起病时间、诱因和加重因素、病情变化)、刻下症(症状、体征)、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和毛发镜检查结果。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判定证候要素,总结证型分类。结果 共纳入600例斑秃患者,其中男性218例(36.33%),女性382例(63.67%)。128例(21.33%)患者有脱发家族史,326例(54.33%)患者既往有相关基础疾病。斑秃的诱因和病情加重因素居第一位的均为紧张、焦虑,分别为335例(55.83%)和285例(47.50%)。患者出现频率最高的前10个症状为头皮出油、焦虑、心烦、易怒、多梦、疲劳感、瘙痒、紧张、乏力、有头屑。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因子旋转在9次迭代后收敛,最终得出12个公因子、34个变量,累积贡献率58.59%。斑秃的病位证素主要分布在肝、脾、肾,病性证素以湿热、气滞、阴虚、气虚、血虚为主。对12个公因子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中医证型主要为湿热内蕴证、肝肾亏虚证、气血亏虚证、肝郁脾虚证。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斑秃病位主要在肝、脾、肾三脏,其中又以肝为要,中医证型多为湿热内蕴证、肝肾亏虚证、气血亏虚证、肝郁脾虚证。

    2023年24期 v.64 2545-25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5K]
    [下载次数:1524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实验研究

  • 健脾补肾方对辐射损伤模型小鼠脾脏自噬小体及PI3K/Akt/mTOR通路的影响

    肖静静;何东初;张梦云;张勇;丁晓娟;伍伟;杨文超;

    目的 探讨健脾补肾方对辐射所致免疫功能损伤的影响和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50只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胸腺肽组和健脾补肾方大、小剂量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小鼠采用6.0 Gy X线一次性全身照射建立辐射损伤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健脾补肾方小、大剂量组小鼠分别给予13 g/(kg·d)、26 g/(kg·d)健脾补肾方灌胃,胸腺肽组小鼠给予胸腺肽肠溶片11.7 mg/(kg·d)灌胃,正常组、模型组小鼠用0.9%氯化钠溶液0.1 ml/(10 g·d)灌胃。各组均每日灌胃1次,连续7天。最后一次灌胃后,小鼠称重,处死后分离小鼠脾脏,称重并计算脾脏指数;ELISA法检测脾脏组织干扰素γ (IFN-γ)、白细胞介素2 (IL-2)含量;透射电镜观察脾脏自噬小体;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脾脏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 (Akt)、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并计算脾脏PI3K、Akt、mTOR蛋白表达及自噬相关蛋白微管相关轻链蛋白3 (LC3)、Beclin1、p62蛋白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体质量、脾脏指数均显著下降(P<0.01),脾脏IFN-γ、IL-2含量显著降低(P<0.01),脾脏PI3K、Akt、mTOR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下降(P<0.01),Beclin1蛋白表达、LC3-Ⅱ/LC3-Ⅰ值显著升高(P<0.01),p6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1),透射电镜显示脾脏自噬小体数量明显增多,细胞结构损伤程度重。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干预组小鼠上述各指标均显著改善(P<0.05或P<0.01),健脾补肾方大剂量组小鼠脾脏线粒体可见部分完整脊,自噬体较多;健脾补肾方小剂量组、胸腺肽组小鼠脾脏线粒体结构较完整,自噬体较少。健脾补肾方小剂量组各指标改善效果优于健脾补肾方大剂量组(P<0.05或P<0.01),且与胸腺肽组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健脾补肾方可能通过增强脾脏PI3K/Akt/mTOR信号通路,抑制辐射诱导的自噬过度活化,从而减轻脾脏结构损伤,促进免疫功能的恢复,并以小剂量效佳。

    2023年24期 v.64 2553-2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8K]
    [下载次数:967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洗心汤对快速老化模型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及脑肠组织Aβ1-42、LPS、SAA、ACH水平的影响

    段力琦;第五永长;韩欣悦;赵恩龙;张虎;王亚丽;周源;

    目的 探讨洗心汤防治阿尔茨海默病(AD)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将50只快速老化模型小鼠(SAMP8)随机分为模型组,益生菌组,洗心汤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0只,另取10只同源对抗快速老化小鼠(SAMR1)设为对照组。喂养10周后,洗心汤高、中、低剂量组以洗心汤5.08、2.54、1.27 g/(kg·d)灌胃,益生菌组以复合益生菌冻干粉0.39 g/(kg·d)灌胃,对照组和模型组以蒸馏水10 ml/(kg·d)灌胃,各组每天灌胃1次。灌胃10周后,采用Morris水迷宫试验检测各组小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HE染色观察小鼠海马CA3区、结肠组织病理学改变;ELISA法检测小鼠海马组织和结肠区β淀粉样蛋白_(1-42)(Aβ_(1-42))、脂多糖(LPS)、血清淀粉样蛋白A (SAA)、乙酰胆碱(ACH)水平;16S rRNA测序技术检测小鼠粪便中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海马和结肠组织Aβ_(1-42)、LPS、SAA含量明显升高,ACH含量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益生菌组第2、5天的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洗心汤高剂量组第2~5天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目标平台象限滞留时间显著增加,洗心汤中剂量组第5天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或P<0.01),洗心汤高、中剂量组海马神经元细胞排列较为紧密,海马组织及结肠组织SAA、Aβ_(1-42)、LPS含量明显降低,ACH含量明显升高,Simpson、Shannon指数明显升高(P<0.05或P<0.01);益生菌组和洗心汤低剂量组海马神经元细胞排列较为松散,益生菌组和洗心汤高剂量组的拟杆菌门、拟普雷沃氏菌属明显降低,厚壁菌门、乳酸杆菌占比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益生菌组和洗心汤高剂量组比较,洗心汤中剂量组杯状细胞数目减少,洗心汤低剂量组腺体数目减少并伴有萎缩。与洗心汤中、低剂量组比较,洗心汤高剂量组海马区Aβ_(1-42)含量明显降低,海马区及结肠组织ACH含量明显升高,结肠组织SAA含量降低(P<0.05或P<0.01),且洗心汤低剂量组海马区SAA含量明显高于高、中剂量组(P<0.01)。结论洗心汤可以改善SAMP8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减轻海马、结肠组织中LPS、SAA、Aβ_(1-42)的生成与沉积,增加脑肠区ACH的含量,其防治AD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肠道微生态、影响菌群多样性、改善炎症反应有关。

    2023年24期 v.64 2561-25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6K]
    [下载次数:909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参芪瓜蒌薤白半夏汤对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小鼠PPARγ、胆汁酸及血脂的影响

    敖玉涵;隋国媛;曹慧敏;孔亮;贾连群;杨关林;

    目的 探究参芪瓜蒌薤白半夏汤(简称半夏方)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30只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瑞舒伐他汀组及半夏方低、中、高剂量组,每组6只,给予高脂饲料喂养12周制备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另设6只C57BL/6J野生型小鼠作为空白组。造模后半夏方低、中、高剂量组分别按照半夏方6.46、12.92、25.84 g/(kg·d)灌胃,瑞舒伐他汀组予瑞舒伐他汀片1.55 mg/(kg·d)灌胃,空白组和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0.5 ml灌胃。4周后检测各组小鼠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肝脏TC、TG水平;酶循环比色法检测血清胆汁酸水平;Real time RT-PCR法及Western blot法检测肝脏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2 (SREBP2)、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HMGCR)、胆固醇7α-羟化酶(CYP7A1)的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TG、TC、LDL-C水平均显著升高,HDL-C、胆汁酸水平显著下降,肝脏TG、TC水平显著升高,肝脏SREBP2、HMGCR蛋白及mRNA表达显著升高,PPARγ、CYP7A1蛋白及mRNA表达显著降低(均P<0.01)。与模型组比较,瑞舒伐他汀组及半夏方高剂量组血清TG、TC、LDL-C水平及肝脏TG、TC水平降低,胆汁酸水平升高,PPARγ、CYP7A1蛋白及mRNA表达升高,SREBP2、HMGCR蛋白及mRNA表达降低,半夏方低剂量组的血清TC、LDL-C水平和肝脏TC水平降低(P<0.05或P<0.01)。与瑞舒伐他汀组相比,半夏方低剂量组肝脏TC水平升高,半夏方高剂量组肝脏TC水平、CYP7A1 mRNA表达、PPARγ蛋白表达降低、SREBP2蛋白表达升高(P<0.05或P<0.01)。与半夏方低、中剂量组相比,半夏方高剂量组血清TG、肝脏TC水平降低(P<0.05)。结论 半夏方可能通过调控PPARγ蛋白水平,同时影响肝脏胆固醇的生成和胆固醇向胆汁酸的转化,从而改善血脂水平,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2023年24期 v.64 2570-2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5K]
    [下载次数:1086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临证心得

  • 复元蠲痹法治疗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病

    赵晓利;梁艳霞;苏文文;慕青翔;李广森;刘峰谷;王雯雯;樊茂蓉;

    认为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病(CTD-ILD)以肾精亏虚为根本病机,肺络痹阻贯穿疾病始终,环境毒邪为CTD-ILD发生发展的重要诱因。提出以复元蠲痹法治疗CTD-ILD,复元即补益肺、脾、肾以培本固元,以二仙汤合六君子汤加减;蠲痹即采用祛风通络或除癥通络之法以恢复肺络通畅之性,常用穿山龙-地龙、醋三棱-醋莪术对药及藤类药,同时注重对环境毒邪的祛除以促正气恢复。

    2023年24期 v.64 2579-25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3K]
    [下载次数:48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百家园

  • 试论卫气营血辨证体系的本底疾病——以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为例

    罗金丽;杨映映;王强;李青伟;田传玺;周凌;韩林;赵林华;仝小林;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无论从发病季节、传染性、症状、病机以及传变特点等方面,均表现出与卫气营血传变规律的高度一致性,据此提出以流脑为例探讨卫气营血辨治体系的本底疾病。流脑从上呼吸道沿神经侵袭大脑,其总体发病规律遵循入肺(前驱期)→入血(菌血症期、败血症期)→入脑(休克期),结合疫病戾嗜定性原则,可分别对应卫气同病→气营两燔→热闭心包、热盛动风、内闭外脱。通过对《温热论》所述卫气营血传变规律及其本底疾病进行考证,旨在揭示卫气营血传变规律下的疾病模型原貌,用以指导临床实践。

    2023年24期 v.64 2584-2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2K]
    [下载次数:574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基于“一源三歧”理论源流探析前列腺经络气血辨证的初步构建

    于旭东;张耀圣;

    “一源三歧”指任、督、冲三脉皆起于胞中而同出于会阴,结合现代研究McNeal前列腺分区理论,认为任、督、冲三脉在起源与循行上与前列腺的关系最为密切。提出“一源三歧”与前列腺关系的实质内涵为任脉、督脉和冲脉分别络属于前列腺的移行区、外周区和中央区,且任、督、冲三脉阴阳属性的差异在前列腺不同分区表现出不同的作用特征,此为前列腺不同分区生理及病理差异的重要基础;进一步提出前列腺经络气血辨证方法,即任、督、冲三脉经络特点的差异决定了前列腺不同分区气血阴阳的差异,临证时应充分考虑前列腺不同分区固有的生理差异,在此基础上辨析疾病的病理特点,从而指导临床相关疾病的诊疗。

    2023年24期 v.64 2588-25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2K]
    [下载次数:662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其他


本网站版权归中医杂志社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邮编:100700  电话:010-64035632    京ICP备130400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