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讨

  • 藏象时空结构理论探赜

    马厚芳;许筱颖;孟令昊;张海力;史楠楠;

    中医学“时空一体”生命观认为结构、功能分别隶属于空间、时间范畴,时空的有序性复合既是生命存在和发展的支撑,又是生命进化的基础。以此为立论基点,提出时空相融、内外兼具、不分主次的藏象时空结构理论,即以生命个体为界限,分为基于“天人相应”理论的天人时空结构和生命体内时空结构。天人时空结构以阴阳、五行为枢纽,揭示体外环境与人体脏腑在时空维度的对应性和联系性。生命体内时间结构指脏腑相关生理节律的总和,空间结构则为脏腑的形质实体、空间位置和结构络属。藏象时空结构理论的提出是对藏象实质内涵进行的理性重构及实践探索,以期为后续藏象理论研究和临证应用拓展新思路。

    2025年16期 v.66 1629-16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6K]
    [下载次数:12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黄帝内经》基于经络系统的疾病传变模式及其临床实践价值

    贺娟;

    通过梳理《黄帝内经》中基于经络系统的邪气传变模式,认为情志、饮食、劳倦等因素直接扰动脏腑经脉之气,使邪气由经入络传变;天之邪气首入头面,多循风府而入并沿六经传变;地之寒湿由络入经、由外入内,而沿络脉、经脉、肠胃、五脏、膜原传变。并总结《黄帝内经》中由络入经的疾病传变模式各阶段特征,指出邪在络脉、经脉、膜原、脏腑等部位的疾病各异,强调疾病治疗应重视经络早期病变的辨识,发挥针灸、导引、灸焫、按蹻、汤熨等治法在阻断疾病传变中的重要作用。

    2025年16期 v.66 1635-1639+16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5K]
    [下载次数:17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当代名医

  • 李佃贵从肝之浊毒论治胃食管反流病经验

    梁诗悦;高梦琪;刘岩生;白米楠;娄莹莹;李佃贵;

    总结李佃贵教授从肝之浊毒论治胃食管反流病的临证经验。认为浊毒内蕴、肝郁胃逆是胃食管反流病的关键病机,提出运用化浊解毒、调肝和胃法治疗。临证将胃食管反流病分为初期、中期、后期,分别运用化浊疏肝和胃方加减以理气化浊、疏肝和胃,化浊清热制酸方加减以清热泄浊解毒,益胃汤加减以益气养阴兼化浊毒,并全程注重顾护脾胃,针对病情变化进行加减用药。

    2025年16期 v.66 1640-16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0K]
    [下载次数:18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史载祥应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脓毒症高热经验

    朱婷婷;刘莹莹;崔海兰;任志颖;邵明晶;边研;王丽彦;陈振杰;刘源;史载祥;

    总结史载祥教授应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脓毒症高热的临证经验。认为脓毒症的关键病机为少阳郁热、水饮内结,其临床表现高热、寒战、往来寒热乃邪热郁结少阳所致,软组织水肿及浆膜腔积液则为少阳枢机不利、水饮内结所致。临证治疗脓毒症高热当兼顾软组织水肿及浆膜腔积液,以和解少阳郁热、化饮利水为法,应用柴胡桂枝干姜汤为基本方进行灵活加减,同时指出柴胡桂枝干姜汤对于多重抗感染无效的脓毒症高热有迅速退热的作用。

    2025年16期 v.66 1645-1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7K]
    [下载次数:10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思路与方法

  • 所罗门四组设计和统计分析要点及其在中医药临床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张文倩;李宇飞;林潼;魏薪桐;王莺洁;刘建平;张颖;

    所罗门四组设计作为提升临床研究内部效度的重要方法,可减少偏倚,控制霍桑效应及前测敏感化对研究结果的干扰,在复杂临床干预效果评估中具有独特优势。系统梳理所罗门四组设计的核心架构与统计分析要点,总结该设计在国内外临床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发掘其优点和局限性,并探讨其在中医药临床研究中的应用价值。认为所罗门四组设计在中医药临床研究中可帮助区分测试效应与干预效应,减少主观指标评价偏倚;同时针对所罗门四组设计的复杂性及中医药临床研究的特殊性,提出未来应聚焦于以心理量表、知识、态度、行为测量等作为评价终点的中医药临床研究,倡导加强跨学科协作,为中医药临床研究提供方法学新路径。

    2025年16期 v.66 1649-16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7K]
    [下载次数:2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从“火与元气不两立”论治恶性肿瘤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皮肤免疫不良反应

    邵世梁;焦丽静;王怡超;王德才;华琦姗;龚亚斌;许玲;

    以“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为指导,认为恶性肿瘤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相关皮肤免疫不良反应(cirAEs)病机以元气虚损为本、阴火亢盛为标,其中元气亏虚为发病的内在基础,ICIs药毒戕伐元气为始动环节,阴火亢盛为关键病机。临证主张以培元固本、泻火升阳为治则,可选用补中益气汤健运中焦、升发清阳以恢复气火平衡,辅以黄芩、黄连、黄柏等清泻阴火,同时结合湿瘀、津亏等标证,辅以化湿祛瘀、补血养阴等治法,灵活化裁,可为治疗恶性肿瘤ICIs相关cirAEs提供新思路。

    2025年16期 v.66 1656-16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0K]
    [下载次数:17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西医汇通思想治疗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的临证实践

    李澳琳;陈馨浓;余乐荣;戈俊;周薇;郭康正;张军平;

    从“病-证-症”三个维度分析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CMVD)的中西医认识。通过总结CMVD的可疑诊断与疾病认识,西医认为炎症反应与血管内皮损伤是CMVD发病的关键机制。中医认为CMVD病位在血、脉、心,病机根本为脾肾亏虚,发病与痰、瘀、毒、风、气相关。结合中西医认识,临证用药时主张以CMVD病理为基础,中医病机认识为主体,中药药性为遣方先导,中药药理认识为用药辅助;并结合病史特征、病情急缓,提出CMVD急性期应用滋阴解毒、软坚散结、祛风通络法以缓急;亚急性期应用升举大气法以运转气机,灵活配伍通阳药;缓解期应用益肾健脾法以维持病情稳定。

    2025年16期 v.66 1662-16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0K]
    [下载次数:7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玄府-气液-络脉”理论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辨治思路

    刘琳琳;丁樱;闫永彬;段英琳;刘豫;

    基于“玄府-气液-络脉”理论,认为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以玄府郁闭、气液失宣、络虚毒损为核心病机,提出以通玄府、调气液、畅络脉为治疗原则。临证将该病分为初期、极期、后期进行分期辨治,疾病初期温热邪毒侵犯肺卫导致玄府郁闭,治当开通玄府、透邪外达;极期玄府郁闭渐重,气液失宣,导致热毒炽盛、湿痰瘀壅滞,治当行气化湿祛痰、清热解毒散瘀以调气液;后期余邪未清、气阴两虚、络脉失畅,治当通络散结、益气养阴以畅络脉,可为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2025年16期 v.66 1668-1671+1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5K]
    [下载次数:23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腰椎振荡调整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随机对照试验

    刘士逸;陈跃来;周楠;吕强;

    目的 观察腰椎振荡调整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9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治疗组予腰椎振荡调整手法,对照组予传统腰椎斜板法,每周治疗2次,共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4周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腰椎活动度、腰部竖脊肌肌肉左右两侧硬度差值的绝对值;比较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双侧多裂肌的剪切波弹性模量值及肌腹厚度;比较临床疗效,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2、4周后ODI评分和腰部竖脊肌肌肉左右两侧硬度差值的绝对值降低,腰椎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的各个方向活动度增加;两组治疗4周后第4腰椎节段双侧多裂肌的剪切波弹性模量值降低、肌腹厚度增加(P<0.05)。与对照组同时间比较,治疗组治疗2周后ODI评分降低,治疗4周后第4腰椎节段双侧多裂肌的剪切波弹性模量值降低、肌腹厚度增加(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48%(38/42),对照组为71.43%(30/42),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研究过程中均未发生不良事件。结论 腰椎振荡调整手法在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症状、改善腰椎功能方面优于传统腰椎斜扳法,可能与其改善多裂肌弹性有关。

    2025年16期 v.66 1672-1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1K]
    [下载次数:15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化斑解毒方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

    任雪雯;邓宇童;冯蕙裳;胡博;王建青;陈战;刘晓东;于心荟;李元文;

    目的 观察化斑解毒方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方法,将60例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口服化斑解毒方颗粒联合外用青石止痒软膏,对照组口服安慰剂颗粒联合外用青石止痒软膏,颗粒剂每日1剂,外用软膏均每日2次,疗程为28天。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14、28天后银屑病皮损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瘙痒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中医证候评分、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评分及银屑病生活压力指数(PLSI)评分;比较两组治疗14、28天后PASI评分改善50%(PASI50)应答率、PASI评分改善75%(PASI75)应答率及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28天后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记录治疗期间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28天后PASI总分、皮损面积积分、红斑积分、鳞屑积分及浸润积分,瘙痒程度VAS评分、中医证候评分、DLQI评分、PLSI评分,血清IL-6、IL-17水平均降低(P<0.05)。与对照组同时间比较,治疗组治疗28天后PASI总分及红斑积分、中医证候评分、血清IL-6及IL-17水平均降低,PASI50应答率升高(P<0.05)。两组治疗前与治疗28天后差值比较,治疗组在PASI总分、皮损面积积分及红斑积分,中医证候评分、DLQI评分、PLSI评分,血清IL-6、IL-17水平方面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14、28天后,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40.00%(12/30)、83.33%(25/30),对照组分别为6.90%(2/29)、41.38%(12/29),治疗组临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有3例、对照组有1例患者服药后出现胃部不适感。结论 化斑解毒方可有效改善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患者的皮损表现及中医证候,减轻瘙痒,提高生活质量,降低炎症因子IL-6及IL-17水平,且安全性较好。

    2025年16期 v.66 1679-16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3K]
    [下载次数:15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血压慢病管理平台辅助中医综合降压方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赵麟;丁姝辰;薛梅;徐浩;

    目的 观察高血压慢病管理平台辅助中医综合降压方案在真实世界中控制血压的效果,并评价患者对该方案的满意度。方法 共纳入16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令患者使用高血压慢病管理平台进行自我管理并自主决定是否应用中医综合降压方案(包括降压八段锦、穴位按摩、中药代茶饮),1个月后调查患者血压变化情况、各治疗方案的应用率,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各方案与血压变化的相关性,排除部分患有可能影响方案使用的共病患者进行敏感性分析,验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通过交互性分析探索各方案间是否存在协同作用,并调查患者满意度。结果 最终纳入患者149例,与未规律使用中医综合降压方案的患者比较,规律使用中医综合降压方案的患者舒张压下降更为显著(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收缩压下降与使用中药汤剂相关,舒张压下降与使用中药汤剂、规律使用中医综合降压方案相关(P<0.05)。敏感性分析提示上述研究结果稳定。交互性分析结果显示,降压八段锦与穴位按摩、降压八段锦与中药代茶饮、穴位按摩与中药代茶饮对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影响并无交互性作用(P>0.05)。130例(130/149,87.25%)患者认为高血压慢病管理平台有所帮助或帮助很大,111例(111/149,74.50%)患者认为中医综合降压方案有所帮助或帮助很大。结论 规律使用中医综合降压方案有助于降低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舒张压水平,且患者对使用高血压慢病管理平台及中医综合降压方案有较高的满意度。

    2025年16期 v.66 1687-16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5K]
    [下载次数:21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实验研究

  • 消肿止痛合剂对糖尿病足溃疡模型大鼠创面组织血管生成及Dll4/Notch1信号通路的影响

    韩潇;刘涛;宋渊;陈杰;沈稼轩;乔靖;王恒杰;吴乐文;赵亚洲;

    目的 探讨消肿止痛合剂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消肿止痛合剂组、抑制剂组、消肿止痛合剂+抑制剂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采用高糖高脂高胆固醇饲料喂养、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和皮肤缺损法构建糖尿病足溃疡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消肿止痛合剂组、消肿止痛合剂+抑制剂组给予消肿止痛合剂1 m/(100 g·d)灌胃,空白组、模型组、抑制剂组均给予等体积0.9%氯化钠注射液灌胃,灌胃30 min后抑制剂组、消肿止痛合剂+抑制剂组再腹腔注射Notch1抑制剂DAPT 5 mg/(kg·d),均每天灌胃1次。各组干预14天后,取空白组大鼠足背部皮肤组织及其余各组大鼠创面组织,采用HE染色法检测皮肤/创面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皮肤/创面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R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皮肤/创面组织中Notch 1同源蛋白(Notch1)、Delta样配体4(Dll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血管生成素2(Ang-2) mRNA表达及蛋白水平。结果 病理学结果显示,空白组大鼠足背部正常皮肤组织中表皮结构完整;模型组创面组织中表皮组织呈现角化过度现象,胞质呈现空泡化状态,组织中存在大量炎症细胞浸润;消肿止痛合剂组创面组织中可见表皮层形成大量痂皮,未见明显炎症细胞浸润,成纤维细胞数量明显增多;消肿止痛合剂+抑制剂组和抑制剂组创面组织中可见表皮层部分痂皮形成,有少量炎症细胞浸润。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创面组织中MVD升高,Notch1、Dll4 mRNA表达及蛋白水平升高,VEGFA、Ang-2 mRNA表达及其蛋白水平降低(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干预组创面组织中MVD升高,Notch1、Dll4 mRNA表达及蛋白水平降低,VEGFA、Ang-2 mRNA表达及蛋白水平升高(P<0.05或P<0.01)。与消肿止痛合剂组比较,抑制剂组、消肿止痛合剂+抑制剂组创面组织中MVD降低,Notch1、Dll4 mRNA表达及蛋白水平升高,VEGFA、Ang-2 mRNA表达及蛋白水平降低(P<0.05或P<0.01)。结论 消肿止痛合剂能有效促进糖尿病足溃疡模型大鼠创面愈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创面组织中Dll4/Notch1信号通路,从而促进血管生成相关。

    2025年16期 v.66 1695-17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6K]
    [下载次数:16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知母-黄柏药对对卵巢切除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股骨微结构及骨脂分化的影响

    李春财;原明星;李嘉炜;邓静;申重阳;刘渊;

    目的 探究知母-黄柏药对缓解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将60只未孕雌性SD大鼠随机分成空白组、模型组、知母-黄柏低剂量组、知母-黄柏高剂量组和雌二醇组,每组12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切除双侧卵巢构建PMOP大鼠模型,空白组大鼠仅切除卵巢周围少量脂肪组织。大鼠卵巢切除1周后,知母-黄柏低、高剂量组分别给予知母和黄柏浓缩液1.8、7.2 g/(kg·d)灌胃,雌二醇组给予雌二醇溶液0.09 mg/(kg·d)灌胃,空白组和模型组给予10 ml/(kg·d)生理盐水灌胃,均每天1次,持续12周。取材前记录大鼠体质量,取大鼠完整子宫并计算子宫指数;ELISA法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Micro CT检测股骨微结构相关参数[包括骨体积/组织体积(BV/TV)、骨小梁数量(Tb. N)、骨小梁厚度(Tb. Th)、骨密度(BMD)、骨小梁分离度(Tb. Sp)和皮质骨面积(Ct. Ar)];HE染色法观察股骨病理学变化;RT-qPCR法检测股骨组织中骨脂分化相关因子[包括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趋化素(Chemerin)、趋化因子样受体1(CMKLR1)] mRNA表达。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升高,子宫指数、BV/TV、Tb. N、Tb. Th、BMD降低,Tb. Sp和血清中IL-1β、IL-6、TNF-α水平升高,股骨组织中Runx2、BMP-2 mRNA表达降低,PPARγ、Chemerin和CMKLR1 mRNA表达升高(P<0.01);HE染色显示,股骨组织骨小梁数量减少、排列稀疏,髓腔明显增大,含有大量脂肪细胞。与模型组比较,知母-黄柏低、高剂量组和雌二醇组上述各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或P<0.01);HE染色显示,骨小梁数量明显增多,排列较整齐,脂肪细胞明显减少。与知母-黄柏低剂量组比较,知母-黄柏高剂量组子宫指数、BMD升高,体质量及PPARγ、Chemerin mRNA表达降低(P<0.05或P<0.01)。与知母-黄柏高剂量组比较,雌二醇组子宫指数、BV/TV、Tb. N、Tb. Th、BMD及BMP-2 mRNA表达降低,IL-1β、TNF-α、IL-6水平,Tb. Sp及PPARγ、Chemerin、CMKLR1 mRNA表达升高(P<0.05或P<0.01)。结论 知母-黄柏药对可以缓解PMOP骨质流失,其作用机制与降低炎症因子水平,纠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脂分化紊乱,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细胞分化有关。

    2025年16期 v.66 1704-1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5K]
    [下载次数:11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文献研究

  • 已上市治络中成药的病络因机证治规律研究

    苏鹏丽;徐鹏;汪燕红;祖雅琪;袁润;李鲲;赵玉凤;

    目的 探究已上市治络中成药的病络因机证治规律,为络病的异病同治提供参考。方法 在药渡数据库中收集药品说明书“功效”或“功能主治”中体现从病络施治的已上市中成药,建立数据库,提取中成药名称、药物组成,中成药适应症及其所治疗的中医症状、疾病病位和病理因素,并进行频次统计。基于Apriori算法对高频(频次排名前三位)病理因素及病理因素组合所涉及的中成药药物和病位组合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并结合药物网络分析及MCODE模块识别并分析高频病理因素及病理因素组合的核心处方。结果 共检索到治络中成药660种,涉及适应症299种、中医症状323种、病位21种、病理因素19种、病理因素组合124种。高频病理因素及病理因素组合为血瘀(涉及中成药109种,16.52%),(外)风、寒、湿(涉及中成药43种,6.52%)和气虚、血瘀(涉及中成药42种,6.36%),通过分析高频病理因素及病理因素组合的核心处方,发现红花、川芎、当归、地龙为共有药物。结论 病络致病广泛,是多种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病机,其共有特点为阻滞不通,基本治则为通络。瘀血阻络是病络的基本病理基础,活血化瘀通络应贯穿病络治疗始终,核心用药模式为活血化瘀配伍虫类通络药;(外)风是病络致病的先导病理因素,酌情配伍祛风药可丰富病络论治思路。

    2025年16期 v.66 1711-17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7K]
    [下载次数:4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临证心得

  • 从湿论治慢性肾衰竭消化功能紊乱经验

    刘馥溧;巴元明;

    认为湿邪是导致慢性肾衰竭消化功能紊乱发病的重要病理因素,湿邪易化生、兼夹其他诸邪,痹阻气机,引发脏腑功能失调,影响脾胃运化功能,而致疾病发生。提出以祛湿调气、安和五脏为治疗原则,针对脾肾气虚夹湿证,自拟补元封藏煎益肾固精、健脾渗湿;针对湿浊蕴阻肺胃证,自拟苏连泻心汤辛开苦降、燥湿泄浊;针对湿郁化热兼脾虚肝郁证,自拟柴连温胆汤疏肝健脾、分消走泄;针对湿闭气滞、阳郁不伸证,自拟草知二陈汤化湿开郁、升阳达卫。

    2025年16期 v.66 1719-1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6K]
    [下载次数:10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温病发疹”分阶段治疗痤疮经验

    张益生;张宁馨;田凤艳;佘远遥;郎婧;孔维丽;刘青云;

    总结基于“温病发疹”分阶段治疗痤疮的临证经验。认为痤疮为风热伏肺,内窜营分,郁于血络所致,主属卫营同病。临证主张以辛凉甘寒法治疗痤疮,常以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玄参方(《温病条辨》)为基础方分阶段加减辨治。非炎症性阶段邪初犯卫,主用辛凉解肌,稍佐甘寒之品,可加用野菊花;炎症性阶段气分热毒偏盛,波及营血,局部气血壅滞,主用清热解毒,早用凉血散瘀之品以截断热势发展,可加用蒲公英、紫花地丁、天葵子、重楼、马齿苋、皂角刺、穿山甲;炎后红斑阶段营阴耗伤,虚热内生,宜加用甘寒之品益胃生津,可合用益胃汤。

    2025年16期 v.66 1723-17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5K]
    [下载次数:11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从“气、血、津、液”治疗糖尿病的角药应用经验

    胡锦浩;孙贵炎;郜贺;杨宇峰;胡楠;石岩;

    总结从“气、血、津、液”治疗糖尿病的角药运用经验。认为脾运转输失衡是糖尿病的关键病机,其可导致气血津液代谢紊乱,使糖尿病病理演变呈现“气→液→津→血”的递进规律。糖尿病病在气层面,以脾气虚滞为主,常用红参-黄芪-白术角药健脾理气;病在液层面,以中满内热兼有浊邪为主,常用泽泻-黄连-大黄角药清脾泄浊;病在津层面,气阴亏虚且以阴伤为主,常用葛根-五味子-麦冬角药养阴生津;病在血层面,以血脉受损为主,常用水蛭粉-丹参-三七粉活血化瘀通络。临证可依据糖尿病在气、血、津、液各层面的具体病损情况,灵活选用角药。

    2025年16期 v.66 1727-1730+17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8K]
    [下载次数:15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百家园

  • 基于雀啄刺的操作特点探讨其临床应用

    刘静;曾炜美;杨超;王冠群;赵吉平;

    通过系统梳理雀啄刺的理论源流、操作要点及临床应用,认为雀啄刺是在针尖原处行小幅度、快频率的上下提插,重插轻提,先徐后疾,形成波纹状向四周扩散的特征性针感,发挥激发经气传导、调节气血运行的作用。总结雀啄刺在调神志、调经筋、调脏腑、调营卫、调阳气五方面的临床应用,旨在为传承、拓展雀啄刺的理论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2025年16期 v.66 1731-17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3K]
    [下载次数:3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

本网站版权归中医杂志社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邮编:100700  电话:010-64035632    京ICP备130400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