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小渝;徐冬梅;樊琼;袁垒;吴玮;刘海梅;
目的 观察舌三针联合穴位贴敷廉泉穴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可能机制。方法 将16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加用舌三针联合穴位贴敷廉泉穴进行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治疗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时对两组患者进行吞咽功能评估[包括电视X线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IOS)]、吞咽造影检测[包括舌骨最大位移距离(HmaxD)、咽期通过时间(PTT)、食管上括约肌(UES)开放程度]、表面肌电(sEMG)检测(包括最大波幅、吞咽时程)及吞咽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评分。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82.50%,66/80)高于对照组(66.25%,53/80)(P<0.05)。治疗2周、4周时,两组患者VFSS及FOIS评分、UES开放率及HmaxD、sEMG最大波幅、SWAL-QOL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SSA评分、PTT、吞咽时程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2周、4周时VFSS及FOIS评分、UES开放率及HmaxD、sEMG最大波幅、SWAL-QOL评分均较对照组同期升高(P<0.05),SSA评分、PTT、吞咽时程均较对照组同期降低(P<0.05)。结论 舌三针联合穴位贴敷廉泉穴对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改善明显,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吞咽相关肌群的收缩能力及协调性有关。
2025年15期 v.66 1559-15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0K] [下载次数:12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林嘉铭;李超;赵伟;周峻;陈晓英;奚向宇;何海军;宓保宏;陈月峰;陈卫衡;
目的 研究太极拳训练对骨质疏松症高风险人群骨密度、骨转换标志物和心率变异性的影响,为骨质疏松症的早期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纳入骨质疏松症高风险人群6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接受每周3次的骨质疏松症健康宣教,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由教练指导的每周3次、每次40 min的太极拳训练,两组均干预12周。干预前后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分别检测两组受试者腰椎L_1~L_4、双侧股骨颈及双侧全髋骨密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干预前后的骨转换标志物,包括Ⅰ型原胶原氨基端前肽(P1NP)、β-Ⅰ型胶原交联羧基端肽(β-CTX)。选取试验组中依从性良好的受试者7例,佩戴心率传感器后先后进行太极拳训练与指南推荐的步行活动各20 min,采集运动过程中的心率变异性(HRV),包括时域指标[正常窦性心搏间期的标准差(SDNN)、相邻RR间期差的均方根(RMSSD)]、频域指标[低频功率(LF)、高频功率(HF)、低频/高频功率比值(LF/HF)]、非线性指标[近似熵(ApEn)、样本熵(SampEn)]。结果 最终63例受试者纳入结果分析,其中试验组30例,对照组33例。干预后,试验组腰椎L_1~L_4、双侧股骨颈、双侧全髋骨密度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各部位骨密度均较干预前明显下降(P<0.05)。干预前后两组P1NP、β-CTX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步行运动,太极拳锻炼中的LF降低,HF升高,LF/HF降低(P<0.05);时域指标、非线性指标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太极拳能够维持骨质疏松症高风险人群腰椎、股骨颈、全髋的骨密度,改善交感/副交感神经平衡,但对于骨转换标志物的改善不显著。
2025年15期 v.66 1566-15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0K] [下载次数:6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富渊;姜泉;李军;杨煜辰;马协丽;常甜;夏聪敏;王建;巩勋;
目的 探讨类风湿关节炎心血管事件(RA-CEs)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选取自全国122家中心共6713例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通过填写问卷调查,收集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病程等一般资料信息;根据患者四诊信息辨证分为风湿痹阻证、寒湿痹阻证、湿热痹阻证、痰瘀痹阻证、瘀血阻络证、气血两虚证、肝肾不足证、气阴两虚证8种证型;根据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分为发生组和未发生组;记录病情评估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组间差异性检验分析RA-CEs发生的可能危险因素,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中医证型与RA-CEs的相关性。结果 6713例RA患者中发生组256例,未发生组6457例。两组患者在身高、性别、失眠、食欲、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抗体(CCP)、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氨酰转移酶(GGT)、尿素(UREA)、肌酐(CREA)和空腹血糖(GLU)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组患者的病程更长、体重及年龄更大,疾病活动度(DAS-28)评分、疼痛关节数(TJC)、肿胀关节数(SJC)、健康问卷评分(HAQ)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心烦不安、疲乏症状更严重,红细胞沉降率(ESR)、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D-二聚体(D-Dimer)更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更低(P<0.05)。证型分布显示,湿热痹阻证在两组患者中均占比最高,且在发生组中占比更高。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A-CEs发生与湿热痹阻证密切相关[OR=5.937,95%CI(4.434,7.949),P<0.001]。结论 RA-CEs的发生与中医证型相关,湿热痹阻证型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概率是非湿热痹阻证的5.937倍。
2025年15期 v.66 1572-1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1K] [下载次数:6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