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宗殿;
对舌觉异常的界定是指舌的感觉异常,包括舌味觉改变及舌部的冷、热、痛、痒等异常感觉,并对舌味觉改变如舌苦、甘、淡、酸、咸、辣及舌其他感觉及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2000年09期 517-5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5K] [下载次数:364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王丽初;
<正> 黄精味甘辛,补脾气,养胃阴,润心肺,前人经验认为“黄精可代参芪”适用于久病调养,善治心肺阴虚而致咳嗽少痰,气短乏力,失眠多梦诸症,笔者曾以黄精配黄芩、百部治愈1例久治不愈耐药性肺结核。沈某某,女,20岁。1992年患肺结核,咳血。曾在市县两地结防专科医院治疗,已3个疗程,做过2次药敏试验,更改治疗方案3次,仍间断性咯血,消瘦,低热,纳食差。嘱暂停西药,服黄精50g,黄芩20g,百部
2000年09期 5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27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牟林茂;
<正> 喘证临床常见于支气管哮喘、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等疾病。在预防其发作方面,尚没有理想的药物和方法,笔者以黄精为主组方,长期服用,预防喘证发作,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举例介绍如下。例1:彭某,男,40岁。咳嗽、气喘反复发作8年,发则气急喘咳,少痰,胸闷憋气,甚则张口抬肩,头目昏眩。肺部听诊常可闻及哮鸣音。患者多在春夏季发作,亦可因刺激性气体所诱发。西医诊断为慢性喘息性支
2000年09期 5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232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李德珍;
<正> 黄精性甘平,入肺脾肾经;功能润肺滋阴,补脾益气。笔者根据长期临床应用,体会到治疗慢性胃炎,在二黄公英建中汤的基础上加黄精,其疗效明显提高。处方:黄精15g,黄芪20g,黄连4g,蒲公英15g,桂枝9g,白芍15g,生姜6g,大枣10g。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脾胃虚寒明显、胃脘寒冷怕凉者加高良姜、砂仁;兼肝郁气滞者合柴胡疏肝散;肝郁化火者合化肝煎;兼胃
2000年09期 521-5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下载次数:318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李秀忠;
<正> 小儿厌食症是临床常见病,由于此类患儿多属脾虚胃弱,故治疗时不宜用消导克伐之剂,否则必犯虚虚之戒,宜在健脾和胃的同时调养气血。黄精味甘性平,入脾、肾、肺经,具有气血双补之效,特别是对脾胃气阴不足所致的纳少、疲倦疗效更佳。现举1例介绍如下。李某,女,12岁。1995年3月21日初诊。主诉:1年来食欲不振,消瘦明显。现周身乏力,面色萎黄,近10余天靠输液维持,肝功能、血沉等化验检查均正常,B超、
2000年09期 5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24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谭永东;
<正> 黄精性平味甘,有养阴润肺,滋补阴血及补脾的作用,在治疗阴血不足、肺燥脾虚所引起的疾病有较好的疗效,已为广大临床工作者所习用。但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其尚有很好的止遗精功效。其缘于10余年前诊治一脾胃阴津不足的胃脘疼痛中年患者,在运用健脾益胃养阴止痛方药的同时,加用黄精至20g。患者经治
2000年09期 5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27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袭杜鹃;
<正> 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中医痹证范畴,是煤矿工人多发病。近几年,笔者用中医辨证论治方法在处方中配伍黄精一药治疗多例,取得良好效果,介绍如下。例1:华某,男,46岁。井下作业20年,患风湿性关节炎近10年,每遇感冒、劳累加重,甚则关节肿痛,屈伸不利,以下肢尤甚。因饮食不节,长期服用西药而致较严重胃病,形体消瘦。中药给予蠲痹汤加黄精24g,5剂药后,诸症明显减轻,后随症加减续服30剂,症状消
2000年09期 522-5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下载次数:287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张子惠;
<正> 黄精味甘性平,有补牌润肺生津之功。医家多作为滋养强壮药运用,常以之治疗病后请虚,或久病虚羸之候,却罕作外用治疗癣症。据现代药理实验,黄精对抗酸杆菌及致病性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笔者在临证中常以黄精为主外用,治疗由皮肤真菌所致之手、足癣、甲癣、白癣等多种癣症,每奏良效,兹介绍如下。手、足癣,是临床常见的皮肤病。中医学称生于手部者为“鹅掌风”,生于足部者为“脚气”、“脚湿气”,侵
2000年09期 5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387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王金芳;
<正> 黄精,《别录》:“味甘,平,无毒。”《本草从新》谓其能“平补气血而润”。临床多用于补中益气,治体虚、风湿疼痛等。现代药理实验证实,黄精除了具有抑制细菌、真菌及以上功效外,还具有抑制癌疹病毒的作用。笔者于1994年12月~1997年7月将其用于皮肤科临床,治疗单纯疱疹(包括生殖器疱疹)、带状疱疹,疗效卓然。现举例介绍如下。熊某某,女,33岁。病程4年,因外阴部反复出现
2000年09期 5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299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姜周明;
<正> 嘈杂是指胃中空虚,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胸隔懊憹,莫可名状的一种病证。临床上治疗有一定的难度,且易反复发作。周亨德是浙江省中医院主任中医师,省级名中医,擅长脾胃病诊治。笔者有幸随师临诊学习,获益匪浅。现将周师辨治嘈杂病证的独到见解及经验总结介绍如下。1 探究病机,脾胃虚弱为本嘈杂病名,许多现代著作记述始见于元·朱丹溪的《丹溪心法》,周师博览古代文献医籍,认为嘈杂证名
2000年09期 524+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下载次数:247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孟愈;
<正> 徐福松是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中医院男性科主任、主任医师。徐老临证40余载,学验俱丰。笔者有幸待诊左右,深受教诲,获益匪浅,现将其运用酸甘化阴法治疗前列腺疾病的经验介绍如下。1 非细菌性前列腺炎高某,男,26岁,工人,1999年9月23日初诊。患者尿道口滴白1年余,其间自服补肾壮阳中成药不效。刻下滴白无度,头昏乏力,失眠健忘,会阴不适,腰酸膝软,口干纳呆,溲黄便结,面色潮红,舌红苔少,脉细尺
2000年09期 525+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243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夏仁慧;
<正> 耳窍与脏腑相关理论是中医整体观的一部分。中医认为,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耳,但肺与耳亦有一定的关系。肺与耳相关的理论最早见于《内经》,后世又得到补充发展。李书良教授多年来致力于该理论的研究,并在临床中治疗耳病,收效满意,现总结如下。1 暴聋突发性耳聋,中医谓之暴聋。我们在临证中常可遇到一类暴聋患者,他们既无肝胆风火湿热之症,又无脾胃痰浊内阻之象,而常有感冒病史,以耳聋鼻塞、咳嗽
2000年09期 526-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5K] [下载次数:35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王瑞斌;沈秋华;
<正> 肝性腹胀是指有肝炎病史,肝炎基本治愈或肝病日久出现的以腹胀为主的一种病症。以自觉腹部胀满、早宽暮急、外形不大、按之不坚、叩之无水、肝功能基本正常为特征,或可伴有便溏、纳差、饮食不香等消化不良症状,其属于中医气膨范围。常见于慢性肝炎、迁延性肝炎或早期肝硬化。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我们体会到,只有详辨虚实,分清气血,肺肝脾肾并调,气血阴阳兼顾,才能取得较好疗效。
2000年09期 528+5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下载次数:14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王秀宝;
<正> 崩漏是妇科的常见病之一。由于出血是本病的主要症状,因此止血乃当务之急。叶天士曾说过;“崩漏初起,宜先止血。”唐容川亦说过:治血四法“唯以止血为第一要法。”但崩漏致病之因甚多,不可不辨起因而专事止涩,否则,将如方约之所言:“若止塞其流而不澄起源,则滔天之势不可遏。”笔者临床体会到,崩漏之因虽与寒、热、虚、瘀诸端有关,但与瘀的关系更为密切,其或单独为患,或与寒、热、虚夹杂为病。《内经》云:“离经之血,即为瘀血,瘀血不去,新血难安。”故此,笔者常用活血化瘀法为主,通因通用,配
2000年09期 529-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K] [下载次数:179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邓汉成;刘春玉;
<正> 1 调冲降压邓某某,女,43岁,干部。1998年4月26日初诊。有高血压病史3年。3个月前,因过度劳累而发生眩晕,血压28/16.5kPa(1mmHg=0.133kPa),被某院确诊为高血压Ⅱ期。经服用心痛定、尼群地平片、丹参滴丸等药物,血压一直在24.6~28.0/13.0~14.5kPa之间。因此,改求中医治疗。刻诊:眩晕心悸,失眠多梦,面色少华,月经后期,经后腹痛,舌淡苔少,脉象细弦。
2000年09期 5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8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伍新林;李俊彪;周莺;
为了观察自拟化湿泄浊祛瘀汤治疗湿浊瘀阻型慢性尿酸性肾病(CUAN)的临床疗效。治疗组以化湿泄浊祛瘀汤加别嘌吟醇,对照组以单纯别嘌吟醇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尿酸、肾功能、尿蛋白、尿系列微量蛋白、血脂及血粘度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54例)总有效率为92.59%,明显高于对照组(36例)63.89%的总有效率(P<0.01);治疗组在改善症状及肾功能,降低血尿酸、尿蛋白和尿系列微量蛋白,改善血脂代谢及血液高凝状态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1)。表明化湿泄浊祛瘀汤能有效治疗湿浊瘀阻型CUAN。
2000年09期 532-53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5K] [下载次数:252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 赵丽平;李映琳;
<正> 1 临床资料本组30例,其中住院27例,门诊3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7~76岁,平均53.03岁;病程7天~9个月。原发银屑病19例(其中3例伴发脓疱型银屑病),湿疹、皮炎5例,药物过敏2例,皮肌炎、毛发红糠疹、副银屑病、上呼吸道感染各1例。所有病例均表现为皮肤弥漫潮红、浸润、肿胀及糠秕状脱屑,超过体表自积2/3以上。24例有不规则发热(37.2~40℃),4例伴浅表淋巴结肿大,2例伴粘膜损害(眼结膜充血),8例甲板增
2000年09期 5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15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喜奎;陈亦人;张振忠;
为探求中医药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有效方法,本文将70例CAG患者随机分为胃萎灵治疗组(40例)和胃苏颗粒对照组(30例)进行观察,结果显示,治疗组临床症状总有效率90%,病理总有效率65%,且能显著降低患者胃泌素血症,治疗前后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还显示,两组均有清除HP作用,但二者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胃萎灵对CAG具有缓解和消除症状,改善和逆转病理的作用。
2000年09期 536-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下载次数:299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尚云;
48例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4例用自拟方黄芪保心汤治疗。对照组24例用西药硝酸异山梨酯(消心痛)治疗。结果:治疗组药后疗效及停药后6个月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在减少ST段下降次数及缩短下降持续总时间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自汗、舌胖有齿印等中医四诊症状的疗效治疗组有效率为90.34%,对照组为43.8%(P<0.01)。
2000年09期 538-5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K] [下载次数:125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唐玉宏;邢居有;狄卫东;
观察了降粘汤对46例肺心病高凝血症患者的血生化、血液流变学及其它实验室指标。结果显示,降粘汤能明显降低血脂、全血高切粘度(ηbHr)、全血低切粘度(ηbLr)、血浆粘度(ηPr)、红细胞聚集指数(Arbc)、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最大聚集率(PAgT)(P<0.05或P<0.01)。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降粘汤有改善高原环境下肺心病患者的高凝状态,明显减轻发绀、缺氧及改善微循环的作用。经过降粘汤治疗后,患者的症状、体征较治疗前好转,治疗组有效率为91.3%。
2000年09期 540-5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K] [下载次数:67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王黎军;宁淑华;王久民;
<正> 烧伤主要病变位于皮肤的烧伤组织。因此,治疗烧伤,创面处理非常重要,我们应用复生烧伤霜剂治疗烧伤病人322例取得良好效果,通过临床观察证明,复生烧伤霜剂具有收敛止痛,预防创面感染,促进创面愈合等作用,可缩短疗程,减轻患者痛苦,现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322例患者中,男182例,女140例,成人210例,儿童112例。致伤原因:87%为热水烫伤、火焰烧伤,13%为热液、电火花等其它原因致伤。烧伤面积:成人轻度烧伤占58%,中度烧伤31%,重度烧伤11%,儿童轻度烧伤占62%,中度烧伤35%,重度烧伤3%。入院后即做创面细菌培养,93%呈阳性。菌种:金
2000年09期 5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79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杨宏志;杨耀武;沈伟生;陈琰碧;王拥泽;关卫兵;边壮;
观察中医清、下、消、补4法联用治疗肝硬化高水平透明质酸血症的疗效。方法:选择40例乙肝肝硬化透明质酸(HA)>800ng/ml同时伴有一氧化氮(NO)增高的肝硬化患者,观察经中药治疗半年与2年的指标变化。结果:该治疗方法可明显消除病人症状、体征,使多数患者两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球蛋白、白蛋白、胆红素复常,血清透明质酸、NO降至正常水平。腹B超检测门静脉,40%宽度缩小,50%维持不变;脾厚50%缩小,40%不变。结论:4法联用治疗肝硬化高水平透明质酸具有良好疗效,其作用可能与下法用大黄排毒利胆通腑,下瘀热作用有关,其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2000年09期 543-5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K] [下载次数:11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高巍;胡时彬;
以活血散瘀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40例,在经期及非经期分别服用自拟内异止痛汤及内异消症汤。连服3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痊愈12例,显效18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5%。
2000年09期 545-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下载次数:85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周达春;
<正> 近年来,笔者会同有关单位对中成药五妙水仙膏的疗效作了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所治患者891例,其中血管瘤(单纯性、海绵状、鲜红斑病、混合型)147例,毛囊炎和疖肿188例,寻常疣、指甲下疣、跖疣、湿疣163例,结节性痒疹59例,局限性神经性皮炎146例,其他皮脂痣、疣状痣、多种黑痣、扁平疣、传染性疣、带状疱疹、慢性湿疹、皮肤结核、皮肤粘膜溃疡等188例。2 治疗方法在治疗过程中一律停止其他疗法。专用笔者研制的中成药五妙水仙膏,根据具体病灶的不同,选用下列不同的方法。
2000年09期 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35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徐成江;刘明日;钟百灵;
<正>长期腹膜透析造成的低蛋白血症,严重影响了慢性肾功能衰竭(CRF)腹膜透析患者的透析效果及生活质量。每日需进食优质蛋白作为补充。但由于尿毒症
2000年09期 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76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董其圣;施明;邓嘉成;
盗汗净是药食相兼的治疗盗汗的一首单验方,为了明确它的疗效,我们观察了75例并与稻根合剂治疗的26例进行了临床对照,还与清身饮治疗的103例进行了文献对照,结果,盗汗净组近期治愈36例,占48%,总有效率89.3%;稻根合剂组近期治愈7例,占26.9%,总有效率57.6%,盗汗净组明显优于稻根合剂组;清身饮组近期治愈46例,占44.6%,总有效率81.5%,盗汗净组与之相近,疗效满意。
2000年09期 548-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177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栾晓文;
<正> 1 病历摘要患者邓某,男,17岁。患者于1996年11月因上呼吸道感染,出现发热、头昏、头痛,右膝关节肿胀疼痛、弯曲活动受限,在当地医院诊断为“风湿热”,予以退热药(具体不详)治疗,后症状消失而未进行系统检查及治疗,此后多次出现发热、四肢大小关节游走性红肿疼痛,多次住院,使用激素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但停药后症状复现。1998年4月初因自行停用激素,又出现持续高热(为弛张热),四肢关节游走性肿胀疼痛,而入中医科治疗。
2000年09期 550-5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下载次数:13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蔡晶;杜建;
选取无心、肺、肝、肾及其它脏器系统严重病变的脑血管硬化性痴呆症(VD)患者65例,根据长谷川痴呆量表评分分为轻度痴呆(VD1)组和重度痴呆(VD2)组,与正常对照组进行血瘀评分、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一氧化氮(NO)比较。结果:(1)VD患者血瘀评分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VD2组血瘀评分高于VD1组(P<0.01);(2)VD组ET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CGRP、NO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VD2组ET高于VD1组,CGRP、NO低于VD1组(P<0.01);(3)VD患者的ET与CGRP、NO呈负相关性,CGRP与NO呈正相关性(P<0.01);血瘀评分与ET呈正相关,与CGRP、NO呈负相关(P<0.01)。表明VD患者存在血瘀标实的病理改变,ET、CGRP、NO之间平衡制约机制的破坏在VD的发病、发展中有重要作用。
2000年09期 552-5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K] [下载次数:118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 段国勋;庞龙;熊天琴;周德端;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对97例经食管24小时pH值动态监测确诊为异常酸反流所致的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全面、详细地收集病史资料,进行临床辨证研究,探索出既符合中医理论又切合临床实际的几个主要证型及其辨证标准。这对加深中医对本病的认识,更好地指导GERD的临床辨证论治,提高其诊治水平具有现实意义。
2000年09期 554-5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下载次数:240 ] |[引用频次:101 ] |[阅读次数:0 ] - 杨善民;颜江华;臧思琴;陈福;张长弓;王天叫;曾定;
通过臭氧(O_3)致小鼠衰老模型,对各组抗衰老实验小鼠的生理和免疫功能进行检测,采用端粒重复序列分析(TRAP)方法检测衰老小鼠胸腺组织的端粒酶活性。李永康膏滋能使衰老小鼠爬绳、游泳和抗冻能力增强(P<0.05或P<0.01),血清总IgG浓度提高(P<0.01),脚掌发疱增重明显(P<0.01),胸腺指数增加(P<0.05或P<0.01);并使衰老小鼠胸腺端粒酶活性增强。表明李氏膏滋有延缓臭氧致小鼠衰老的作用,提高衰老小鼠体液和细胞免疫功能。使衰老小鼠胸腺端粒酶活性增强可能与该器官富含活化的淋巴细胞有关。
2000年09期 556-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K] [下载次数:115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张振鄂;翟建平;姜惠中;
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患者血浆PGF_(2α)值较正常人明显增高,PGE_2较正常人明显下降。根据活血祛瘀法组方治疗的两组临床有很好疗效,均能使PGF_(2α)显著下降,PGE_2显著升高,两观察组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前后PGS的变化与中医其病本质为血瘀的认识一致。活血祛瘀解除痛经高凝病理,阻抑血小板激活,可能是治疗血瘀疼痛的生化机理之一。
2000年09期 559-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199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黄健;
在21世纪到来之际,中医临床医学应如何发展已成了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为此中医杂志编辑部特邀请在京的部分中医临床专家进行座谈,以下是专家们的发言摘要。
2000年09期 561-5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8K] [下载次数:9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徐浩;史大卓;陈可冀;
<正>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以其无需开胸而获冠脉血运重建之效,目前已成为冠心病的主要有效治疗方法。但其术后冠状动脉的再狭窄(RS)仍严重影响着PTCA的疗效。尽管冠脉内支架、斑块旋切术以及β射线照射等方法已广泛开展,但结果尚不令人满意。如何预防RS已成为当前心脏病学研究领域所面临的主要课题之一。RS的发生机理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多数认为其主要始动因素包括球囊扩张对血管壁的直接损伤、血管壁的弹性回缩及血小板的粘附聚集等,上述因素可进一步导致某些细胞生长因子的释放,促进原癌基因的异
2000年09期 565-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6K] [下载次数:178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宋爱武;
<正> 下肢静脉瘀血性溃疡是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我院自1995~1998年,应用中医中药治疗下肢静脉瘀血性溃疡6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60例中,男42例,女18例,年龄25~76岁,平均年龄50.5岁,病程15天~5年。发病原因: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者21例,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者19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综合征者16例,血管转流术及股二头肌肌袢代瓣术后并发溃疡者4例。溃疡范围:0.5cm×0.5cm~6cm×5cm。60例
2000年09期 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17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汪雨田;
<正> 自1991年4月~1997年4月,笔者用自拟逐瘀消症汤治疗胆囊息肉186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186例均为肝胆专病门诊病例,其中男130例,女56例;年龄19~54岁;胆囊息肉单枚的105例,多枚的81例;伴慢性乙型肝炎42例,肝硬化16例,脂肪肝47例,胆囊边缘欠光滑和毛糙38例。2 治疗方法
2000年09期 568-5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314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丁禹占;黄银爱;麻慧琴;
<正> 未破裂卵泡黄素化(LUF),是排卵功能障碍的疾病,中医无此病名。患者多因长期不孕而求治,其发生率在正常生育妇女中为4.5%,在不孕妇女中为9%~55%。LUF患者月经周期多正常,基础体温(BBT)呈双相型,也有孕酮分泌,B超监测下亦可见主卵泡发育,可是长大的卵泡在月经周期的中期不破裂,即无排卵现象,但黄素化。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依据“肾主生殖”、“肝主疏泄”的理论探索LUF的治疗方法,又从外科“托里透脓”法得到启示,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改进,以补肾调肝、活血
2000年09期 5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136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李京枝;李翠萍;
<正> 我们自1996年开始应用自拟的宫血安冲剂治疗药物流产后出血160例,收效较好,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320例均为1996年2月~1997年10月在门诊经妇检、尿妊娠试验及B超确诊为宫内妊娠,停经≤49天的健康妇女,年龄19~38岁,平均27岁;孕1~4次,平均2.8次。将3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60例,两组在临床资料方面差异无显著性。
2000年09期 569-5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下载次数:61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朱翠玲;张笑丽;
<正> 我们从中医基本理论出发,借助现代医学方法,对25例病窦综合征阳虚病人,测定了血清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_3)及血清总甲状腺素(TT_4)的含量,与正常对照组对比,并以温阳益气法治疗,观察药物治疗前后多指标变化。1 临床资料 25例病窦综合征病人,均系住院患者,男性17例,女性8例,年龄30~75岁,平均64岁;病程<5年者10例,5~15年
2000年09期 5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7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王付;
<正> 临床中,病人有大便硬或不大便症状,其病机可涉及到五脏六腑,非独大肠也,故概用下法未必都能奏效。仲景有鉴于此,于《伤寒论》中借用“误下”而设诸多条文,暗示该病症有疑似,辨治稍有疏忽,就有可能误用下法,试将浅识略述于次,并冀斧正。1 太阴肺与“误下”《医经精义》云:“大肠之所以能传导者,以其为肺之腑,肺气下达,故能传导。”倘若肺有失调,主肃降功能不及则易引起不大便等症,此病位在大肠,病机在肺,治当从肺,若从大肠而用下法,则易生变证。(1)误下加剧太阴肺寒气逆证:43条云:
2000年09期 571-5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下载次数:291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林齐呜;
<正> 气机下陷,是较为常见的病理变化,多在气虚的基础上出现。表现为气的升举固托无力而出现头晕、耳鸣、目眩、神疲、气短、乏力、久泻、失禁、坠胀、滑脱及多种脏器下垂等证侯。对于气陷的病机认识,从古至今的医家大多从脾立论,认为脾主升清,脾气健旺,气机才能升达而不下陷,故又常把气陷称为“脾气下陷”或“中气下陷”。诚然,气陷与脾的关系甚为密切,但就此认为气陷仅与脾有关则未免过于狭隘,也与临床实际多有不合。笔者认为,气陷不仅与脾有关,而且与肝肾功能失调也有较为密切的关系。
2000年09期 572-5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K] [下载次数:224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傅文胜;
<正> 脉弦滑一词,在中医医学中被广泛应用。例如,六版教材《中医内科学》就有脉弦滑之说。似乎诊脉出现脉弦滑为顺理成章之事。然而,笔者认为,脉弦滑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兹将理由叙述于下。中医学认为,对脉象的辨别须通过位、数、形、势四个方面来体察。具体而言,以位分脉的有浮、沉等脉,以数分脉的有迟、数、疾等脉,以形分脉的有弦、滑、涩等脉,以势分脉的有虚、实、洪等脉。从相兼脉的形成来看,则是由具有位、数、形、势不同特点的脉象的组合,才能形成相兼脉,如沉数脉是表示位与数的
2000年09期 5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13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巫刚;毛兵;李廷谦;
<正> 为了解我国中医领域中临床试验的科研设计和论文撰写的现状,并向Cochrane中心数据库提供资料,我们对我国中医核心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之一的《中医杂志》进行了手检,按Cochrane手册的标准对其中的临床治疗试验做了有关的统计、分析和评价,结果如下。1 分析方法《中医杂志》1980年~1998年共19卷210期。由中国Cochrane中心(筹)培训的临床医学专业人员逐篇查阅杂志,根据是否述及“随机分组”分为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Controlled trials,RCTs)和临床对照试验(Controlled Clinical
2000年09期 5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59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