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春阳;李官火;
<正> 今年是李时珍逝世三百九十周年。李时珍不仅是举世闻名的伟大的药物学家,而且临床造诣之深,亦堪与明代诸大家相媲美。可惜传世资料有限,只能从《本草纲目》记载中略窥一二。现以《纲目》为主(以下未注书名引文均出自《本草纲目》),试作探析,以资纪念。理脾胃擅长升发自从东垣继承洁古之学,所著《脾胃论》与《内外伤辨惑论》等问世之后,医学界揭开了治
1983年09期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K] [下载次数:13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赵加泉;
<正> 中医中药治疗急性热病有许多宝贵的经验。我们在祖国医学理论指导下,运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收治感染性急症52例,其中感冒16例,乳蛾6例,风温10例,湿温4例,淋症(泌尿系感染)12例,其他4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小结于下: 一、治法及效果本组52例病人,采用卫、气、营血辨证与固定处方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其中51例单纯用中药,临床治愈出院为有效,1例湿温加用抗菌素治疗,评为
1983年09期 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7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赵宏恩;
<正> 李时珍是我国十六世纪伟大医学家、药物学家和植物学家,也是著名的脉学家。他的脉学著作主要有《濒湖脉学》、《脉诀考证》。《濒湖脉学》成书于1564年,凝结了李时珍父子在脉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在国内外医学界深有影响。现将李氏对脉学的贡献略述如次。详辨疑似脉象医者常谓:“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弦紧
1983年09期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下载次数:203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邵康蔚;庄希泉;张君坦;
<正> 结节性红斑、多形性红斑及隆起性红斑是一组较常见的皮肤血管炎疾病,过去大多采用皮质类固醇等药治疗。近几年来,我们应用雷公藤治疗获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1.病例选择:本文病例来自协作组各医院门诊,计37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20例,年龄自22~66岁;在37例中,结节性红斑15例,多形性红斑16例,隆起性红斑6例。 2.治疗方法:统一使用福建省皮肤病防治院制剂室制备的雷公藤糖浆,每毫升含生药1克,成人剂量每日3次,每次10毫升,儿童量酌减。在观察期
1983年09期 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97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夏翔;徐成荣;
<正> 我国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巨著。他除了在药物学上具有较大贡献外,对临床各科的防治也有一定的建树。现笔者试就《本草纲目》的有关章节的内容。论述李时珍在口腔科学上的贡献如下。
1983年09期 10-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9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建杰;沈庆法;
<正> 夏德馨老中医是近代沪上名医夏应堂氏后裔,早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迄今已临证执教有30余年。学术上承内难之言,通中西之说,临证尤有所见,于肝脏病甚有研究,屡起沉疴,医名颇著。笔者聆听其讲授黄疸、膨胀等篇章,又随临证蒙
1983年09期 1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K] [下载次数:219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池绳业;林玉凤;
<正> 失音一证,《内经》作“瘖”,《医学纲目》则称“喉喑”,就是声音嘶哑不能出声。《直指方》注:“肺为声音之门,肾为声音之根”。本病的病变,主要在肺系,而关系到肾。因肺脉通会厌,而肾脉挟舌本。至其病因有外感、内伤不
1983年09期 15-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下载次数:18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萧国玺;
<正> 患者冯××,女,10岁,1982年3月17日初诊。其父代诉:二年前,患儿不乖,受责后,惊怕交加,外出又遭风寒。一连三、四日发热不寐。遂舌上生裂,从舌尖贯舌中,出血不止,哭闹无常,只好随便找一般玻璃纸粘贴固定舌面。曾服止痛药不济,用中药导赤散、解毒汤及多种维生素罔效,后滴普鲁卡因也只能一时缓解。近日不能寐,不进食,叫喊不停,故颇以为虑,前来求治。诊视所见:患儿赢瘦,面色苍白无华,体倦神
1983年09期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11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郝文轩;
<正> “湿胜则濡泻”,乃言其常,尚有“燥淫致泻”。《素问·至真要大论》曰:“阳明司天,燥淫所胜……民病……腹中鸣,注泄鹜溏。”并谓:“阳明之胜,清发于中,左胠胁痛溏泻”;“阳明之复,……腹胀而泄,……呕苦,咳、哕、烦心。”此后喻嘉言、缪仲淳、魏玉横都有论述。谢星焕治周祥彩一案,对燥泻阐发,尤为周详(见《谢映庐医案》)。《东垣十书》谓“大肠主津,小肠主液,二者皆统于胃”,三者部位虽异,皆传化之府,所以谆谆以津液为顾者,以三者体
1983年09期 17-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137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刁本恕;马文熙;周建文;陈黎曼;
<正> 病历摘要:唐××,男,34岁,住院号9796。因右胁下及上腹部持续性疼痛并进行性加剧3日,于1980年6月14日急诊入院。患者伴见全身及巩膜明显黄染,发热,呕吐;莫菲氏征阳性;血白细胞25100/立方毫米,中性84%。诊断为;胆石症,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入院后予抗感染,输液,中西医结合排石治疗。次日于大便中排出泥沙样结石,但病情未获缓解反而加剧,随即中转手术,术中证实为胆石症,化脓性胆管
1983年09期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124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章真如;
<正> 风、火、痰、瘀,是常见的四种不同的病因病机。临证有许多病都可以涉及,如《素问·风论》说:“夫风者、百病之长也”。刘河间说:“火之为病,其害甚大,其病速,其势甚强。”以及“怪病多痰”“怪病多瘀”等说。寥寥数语,说明风、火、痰、瘀,危害人体健康是很大的。它既可单独成为致病因素,亦可联合致病,临证掌握这个规律,就可采用“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法则治疗。现就其联合致病病机“风火同气”与“痰瘀同源”及其辨证论治,加以讨论如下。
1983年09期 19-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356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季兆宏;
<正> 一、面部抽动蔡××,男,27岁。1982年9月22日初诊。今年8月4日,在砖窑场工作,不慎被铁棒打伤前额,流血较多,当场昏迷,急诊入院。经抢救后创口愈合,但后遗头晕目眩,自汗盗汗。右颧、面颊、嘴角、眼睑、鼻翼常不自主地向一侧剧烈抽搐颤动,发作频繁。患部皮肤麻木。用西药治疗无明显效果,转来中医诊治。外伤失血后,血虚气滞,瘀阻脉络,眩晕
1983年09期 2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8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曾永寿;
<正> 白××,68岁,退休教师,1978年7月20日初诊。患者一年前自觉舌痛,未介意,移时周余,舌痛加剧,稍食热、硬之物其痛难忍,几至不能用舌,至1978年夏天,舌面始生裂纹,病势日增,苦于就餐,经中西医多方治疗,病情不见好转,身体日渐消瘦。诊查其舌,裂纹纵横交错,裂沟深浅不等,其深者约1.5毫米上下,其宽者约1毫米左右,舌面津液不足,舌质嫩红、无苔。腰部隐然作痛,脚弱不耐久
1983年09期 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19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孙咸茂;马山;濮培风;薛长连;林宗礼;
<正>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病,其发病率占慢性胃炎中30%左右。由于多数人认为病变不能逆转,且易发生癌变,因此,开展对本病的防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我院近两年来对经纤维胃镜及病理检查确诊之病例应用“益中活血汤”进行治疗,初步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983年09期 2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123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赵冠英;王瑞鹏;
<正>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疾病,发病年龄多为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临床常见症状为疲乏无力、烦渴多饮、多食、多尿等。我们在学习前人治疗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选用刺五加、泽泻、葛根三药,制成片剂,取名“五加参降糖片”治疗本病24例,初步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一、一般情况本组24例,男13例,女11例。年龄38岁1例,41~50岁11例,51~60岁10例,64、
1983年09期 2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101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邓以林;
<正> 肝肾综合征系指“所有同时侵犯肝和肾的病征,患者常有黄疸、水肿、发热、尿少、疲倦、嗜睡、食欲不振等症状,治疗殊感棘手。笔者采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获得了较好疗效。病案举例例一:邵××,女,42岁。患者自觉发热,头晕乏力,脘腹不适,纳差,巩膜及皮肤黄染,小便短黄,头面浮肿,当地作急性黄疸型肝炎治疗7天,无明显效果,于1974年6月
1983年09期 27-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248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王行宽;
<正> 我院内科五病室1975年1月~1979年12月,用归芍异功散合黄连地榆汤为主治疗上消化道出血84例,收到一定效果,现小结如下: 一、一般资料本组84例全系住院病人,男性70例,女性14例。选择病例时均经除外肝硬化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及胆道出血。住院前或住院期间经钡餐或胃镜检查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50例,胃溃疡11例,慢性胃炎8例,未作有关检
1983年09期 29-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13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柳崇典;
<正> 中草药治疗乳腺增生病,国内报道不少。关于老鹳草治疗乳腺增生病,国内未见报道。笔者于1976年在收集民间单、验方中,发现老鹤草有治疗乳腺增生病作用,几年来经临床观察与治疗58例,介绍如下。临床资料本组58例均为女性,年龄在22~57岁,平均39岁,未婚2例,已婚56例,妊娠1~2胎8例,3胎以上48例,病程在1年以内15例,1~3年30例,3年以上13例,其中有2例长达10年以上。双侧乳腺发病16例,单发于左侧24例,单发于右侧18例。肿块大多呈条索状或结节状,以多结节为多。肿块小如核
1983年09期 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362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朱仁康;邹铭西;李博鉴;李林;朱毅;
<正> 银屑病(牛皮癣)为皮肤科常见的多发病,占初诊人数的2~6%。前据南京地区调查,本病在城市的发病率为0.28%,又据安徽阜阳地区调查,农村发病率为0.27%,城市与农村无显著差别,而且近年来本病有逐渐增多趋势。本病一经罹患以后,难于彻底根治,易于复发,给患者造成极大痛苦。因此对本病的防治,日益为国内外皮肤科工作者所重视,列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寻找各种途径,探索防治方法。
1983年09期 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下载次数:443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 戚维发;
<正> 例一:张××,女,27岁,已婚,工人,1980年4月2日初诊。初次月经14岁来潮,周期30天至35天,每次行经7天净。从1979年11月开始经闭,至今已5个月经水未潮,经注射黄体酮未效,近来头晕目眩,面色萎黄,精神疲倦,心悸气短,食少纳呆,形体日渐消瘦,伴低烧,体温37.6℃~37.8℃,舌淡红少苔,脉细无力,证属血虚经闭,治拟养血通经兼以补气。处方:熟地30克,柏子仁12克,川断、党参、白芍各12克,牛膝、当归、泽兰各10克,黄芪18克,卷柏6克,川芎9克。六剂。药后诸证有所减轻,但低烧仍在,经水未行,舌
1983年09期 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10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华钦;
<正> 甲状腺腺瘤是一种多发病、常见病,多为良性,大者可压迫气管,有憋气感。过去多采用外科手术治疗,但常见术后复发。因此一种免于手术、简便易行的治疗方法,甚为病人所需求。近五年多来,我们采用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对甲状腺瘤和甲状腺囊肿进行了临床观察。现初步总结如下: 一、临床资料自1977年4月至1982年9月,我门诊共
1983年09期 3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12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杨金安;杨贯中;
<正> 笔者自1973年6月~1982年2月采用指针加隔姜灸治疗急性腰部肌肉扭伤166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一、一般资料本组166例中,男133例,女33例。年龄在20~50岁之间,30岁左右者居大多数。发病时间为1~2天。二、治疗方法 1.按掐痛点:先在痛区找到明显压痛点,即用拇指指面按压于痛点上,拇指指面与被压部位呈45~90°角,按时由轻渐重,达到患部感到酸胀,即为得气。
1983年09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6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蔡伟明;胡郁华;张宏兴;徐国镇;秦德兴;吴雪林;严洁华;谷铣之;
<正> 中医认为气滞血瘀是肿瘤的病因之一,活血化瘀是一种治疗肿瘤的方法。为了观察活血化瘀中药是否能提高鼻咽癌病人的放射治疗效果,我们用前瞻性临床对照试验的观察方法,观察了一批病人,现将初步结果报告如下。一、病例选择及分组: 本文病例为1974年9月~1980年1月我院收治的鼻咽癌病人,并均符合以下条件:(1)病理证实为癌(肉瘤不列入本组);(2)治疗前未接受过放射治疗或正规化疗;(3)鼻咽部照射剂量均在6000拉德以上。所有病例,经详细的全身检查和肿瘤情况检查(包括鼻咽部、
1983年09期 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下载次数:103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关笑仙;
<正> 孙×,男,3个月。1982年7月6日来诊。患儿夜啼半月余,每晚7时左右开始阵发性剧烈啼哭,持续10余分钟后乏力入睡,不久又重新发作,如此反复整夜难眠。检查:患儿发育营养均好,但神疲面白,舌质稍淡,舌苔薄白,指纹微青,两手握拳,曲腰、肢冷,腹肌略紧张,余未查出其他阳性病理征象。中医诊断为盘肠气痛。证属寒邪食滞搏结肠间,运化失调。即予内关、足三里常规消毒后,持1寸毫针以肌肉注射式进针法快速刺入穴内,然后用弧旋刮针数次,随即出针。当晚哭吵烦闹显著减轻,又连续针三次以善其后。一个月后,经随访无复发。
1983年09期 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10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佑成;
<正> 产后小便癃闭,在产科临床上并不少见,中医对本病治疗有一定效果。现将本人治验三例报告如下。例一:刘××,27岁,教师。1980年11月13日诊。患者第一胎正常产,分娩后即出现小便癃闭,点滴不通已5天,经西医反复导尿多次,仍不能自行排尿,用保留导尿管至吾诊的头天晚上才拔除。病人感小便甚胀,数次欲解不出,心烦不安,身汗多,乏力,食少,大便干,下
1983年09期 39-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108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翁明翰;
<正> 维尔康为一中西药组成的复方制剂。经药理实验表明,该药具有增强小白鼠记忆力、体力及耐寒力的功能,同时又有减少家蝇脑中脂褐素形成的作用。广东医学科学院实验门诊、中山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保健门诊、广州部队总医院三内科、广州市光塔卫生院、空军广州医院、广州市岭头医院、第一军医大学附属南方医院、广东省中医院等单位,自1980年至1982年9月,对以自觉衰老症候群为主的老
1983年09期 40-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7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崔桂福;李宗民;杨振忠;王江华;
<正> 腰椎后关节错位和滑膜嵌顿多在劳动和日常生活中因弯腰转身时姿势不正而发生。我们对75例腰椎后关节错位、28例滑膜嵌顿患者用中医侧搬手法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一、诊断标准 1.腰椎后关节错位:(1)主诉有腰扭伤病史或患者腰旋转后感到腰部疼痛和响声,病程较长;(2)腰椎功能活动仅有轻度受限;(3)
1983年09期 4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下载次数:6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郑启仲;
<正> 吴茱萸汤出自《伤寒论》,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四味药组成,具有暖肝温胃,降逆止呕之功。笔者师仲景之法,辨证运用本方于临床,每收捷效。现举例概述如下,仅供初搞临床的同道参考。一、眩晕症病例一:曹××,女,67岁,1970年11月17日初诊。头晕目眩,恶心呕吐,反复发作两年余。1968年春发病以来,已六次发作,四次住院
1983年09期 4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下载次数:252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王惠珠;苏通臣;
<正> 无汗证临床较为常见,但缺少理想的疗法。笔者运用中医理论对其进行辨证施治,收到较好效果,现将治验病例举例介绍如下。例一:张××,男,48岁,干部。1978年7月21日初诊。患者四季少汗,心悸而烦,失眠多梦,已一年余。西医诊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神经官能症”。常服谷维素、安定等药,疗效平平。今时值暑月,周身无汗,皮肤灼热、痛痒
1983年09期 4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18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连起;翟美芙;
<正> 张××,女,29岁,未婚,上海支边青年,住院号144384。患者于1971年5月,在支边地区劳动时,发现有不规则低热、关节痛、两下肢无力。曾按“风湿性关节炎”行一般治疗。1973年9月因病情加重,出现四肢肌肉萎缩,影响活动而回沪医治。当时在上海几个大医院门诊就医,病情未见好转。1年半后住××医院,经化验和肌肉活组织检查,诊为多发性肌炎,经8个月治疗好转出院。出院后不久病又反复,延至1977年5月,因低热、严重贫血、肌肉萎缩不能行走而住我科中西医结合病房。体检:面色苍白,体软无力,心率100次/分,血
1983年09期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68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张遂康;
<正> 中医学有关神与针刺的资料,首载于《内经》及其以后的各家著述中。古人把它强调到很重要的地位,认为在针刺过程中,必须注意“神”的变化和作用,它不仅在历史上起过积极的效果,而且对当前进一步提高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内经》把“治神”作为针刺的临床要领,施术时应从治神入手,且应以治神为本。认为唯有这样进行针刺治疗,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笔者不揣浅陋,总其散见,略谈于下。
1983年09期 4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下载次数:13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唐迴澜;
<正> 活血化瘀法是祖国医学独特疗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临床上运用此法,不仅在防治各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而且用于某些原来必须手术治疗的疾病(如宫外孕、脉管炎等),疗效也颇佳。关于运用此法的正面经验,您刊和各地杂志曾有介绍,但反面教训,报道甚少。兹不揣冒昧,将过去辨证不当,误用此法治疗之医案一则,例举于下,以期引起读者注意。张××,男,58岁,1950年秋,因续发吐血而
1983年09期 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5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纪晓平;
<正> 留针是针刺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系指将针刺入人体,留置穴内,以便运用手法,催促经气,加强针感和针刺的持续刺激作用。能否正确掌握留针的时机和时间,与疗效有密切关系。不论什么病证,每一病人都采用相同的留针方法是不恰当的。每位针灸医生对留针时间的掌握也不尽相同,究竟应如何掌握留针时间是值得研究的问题。笔者根据《内经》等文献记载,结合临床体会,试作如下论述与讨论。
1983年09期 5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127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陈作霖;周小芳;
<正> 急性腰扭伤为针灸门诊中的常见病之一,疼痛部位在腰、骶及骶髂关节,常由劳动时姿势不正、负荷过重或弯腰提取重物时用力不当等造成骶棘肌或棘间韧带损伤所引起。以上各种原因引起的腰部软组织损伤都可导致局部气血瘀阻、经脉不通,针刺治疗的目的是“疏通经脉,调和气血”。过去我们采用局部取穴法针治本病,疗效不够满意,以后根据疼痛部位
1983年09期 5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131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韩明;
<正> 一、阳痿患者杨某,男,40岁,炊事员。自述其前妻因肺结核病故,鳏居已10年,近续娶新寡,婚后即阳痿不举,虽经多方治疗,鲜有效验,因屡试不用,精神苦闷,故婚后生活极不惬意,经友人介绍,前来要求针灸治疗。诊其尺脉虚而无力,舌苔薄白,体态虚胖,手足不温,小腹发凉。此乃元阳不足,下焦虚寒,拟以培补肾气、健脾、温肾壮阳法而徐图之。取穴:气海、关元、三阴交,每次用艾条
1983年09期 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187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程士德;
<正>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它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学术思想,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它是中医学最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历代医家非常重视《内经》尊之谓“医家之宗”,成为学习中医学的必读之书。现就《内经》的沿革及其书名的由来做简要介绍如下:
1983年09期 5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K] [下载次数:164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唐幸福;
<正> 患者,女,30岁,工人。于1980年8月起患间歇性胃痛,腹胀、口苦、打呃、呕吐酸水、食欲不振,每天疼痛3~4次,经多方医治无效。以后病情加剧,疼痛难忍,呕吐频繁,曾在本院门诊按“急性胃炎”对症处理,病情缓解。但以后又反复发作。 1982年8月在我院作上消化道造影,报告为:“全胃失去常态,服钡后见双液平面,胃呈虾形,胃窦幽门反转朝下,幽门有轻度痉挛,满腹(胃、小肠、大肠)高度胀气,第1~2组小肠反应”。诊断为慢性胃扭转(伴瀑布形胃,排空功能不良)。同年10月又
1983年09期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5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周午平;
<正> 傅山(1607~1684年),字青主,山西省阳曲县人。明末清初文人兼医家。傅山精于医理,勤于临床,擅长妇、内科。《傅青主女科》一书,为其代表著作。其论理以肝、脾、肾三脏立论,论治注重培补气血,调理脾胃,主张攻补并用。尤对李东垣之健脾升阳法潜心玩索,颇得心悟,并较前人更有新的发展,立有举肺、升肝之新说,拟有新的升阳诸方。兹将傅氏妇科升阳法介绍如下:
1983年09期 5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19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严忠;
<正> 炎夏酷暑之日,初生婴儿易发生水泡疮疡,治疗颇感棘手,笔者自拟大黄油膏外敷治疗,效果较好,现介绍如下。一、药物及制法:大黄、生甘草(去筋)、枯矾分别碾成极细末备用,菜子油用锅煎熬,待油沫散尽后收存。疮面用淡盐开水洗净脓液、污物,取大黄、生甘草、枯矾粉末,按3:1:1用量与菜子油适量调成糊状,
1983年09期 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9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黄维;
<正> 姜,在《伤寒论》中仲景对其非常重视,用法极其奥妙,或为君臣,或为佐使,配方严密,各显其效。《伤寒论》113方中59方有姜,约占总方的一半之多。其中含生姜37方,干姜23方。以姜为君的方虽不多,但以姜命名的方有11首,约占总方的十分之一。关于姜的用量,生姜最多达半斤之多,最少的只有一两,一般为三两;干姜一般用二两,最少的只有六铢。《本经》载干姜“味辛温大热”主“胸满咳逆
1983年09期 6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25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石坚如;
<正> 培土生金是指通过调补脾胃以解除肺脏病证的一项治疗措施。这一方法对某些呼吸系统疾患表现为脾(胃)肺两虚见证者,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临床所见脾(胃)肺两虚证的形成,不外二径:一为脾胃诸虚,不能生金,谓之“母病及子”;一为肺脏先病,耗伤气津,累及脾胃,谓之“子盗母气”。二者发病原因不同,但均可按虚则补母的原则,以培土生金法治之。现就该法的源流和临床运用介绍如下。
1983年09期 6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22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正> 问:《内经》风的含义是什么?其“内风”与后世的“内风”有何不同? 答:《内经》风的含义是十分广泛的,包括人类生长的条件、病因、病证和病名。 (一)人类生长的条件:《内经》谓之“实风”,语出《灵枢·九宫八风》:“风从其所居之乡来为实风,主生、长养万物”。“实风”即自然界的和风或正常的气候,它是人类生长繁衍不可缺少的条件。(二)病因:《灵枢·九宫八风》说:“从其冲后来为虚风,伤人者也,主杀主害者”。所谓“虚风”,即自然界不正常的
1983年09期 6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7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何金森;金舒白;严华;项坤三;陈汉平;桂金水;蒋冰冰;
<正> 为探索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甲亢)中医不同辨证类型的病理生理特点,本文对70例甲亢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阴虚火旺与气阴两虚二种证型,选择基础代谢率(BMR)、血浆环一磷酸腺苷(cAMP)含量、24小时尿17-羟皮质类固醇(17-OHCS)排量及植物神经平衡参数等项指标,分析探讨甲亢二种证型的不同体质基础及其各自的病理生理特点;结合测定血清总甲状腺素(T_4)含量、三碘甲腺原氨酸(T_3)含量及甲状腺~(131)碘摄取率,了解中医分型是否与甲亢程度有关。通过观察,初步看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1983年09期 6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下载次数:262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章正兴;张建纲;
<正> 肠痈是常见病、多发病,历代医家对其诊治均有论述。肠痈发黄是肠痈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少见而且较为严重的合并症,古代文献无记载,近年来也未见报道,兹将我院用中医药治疗的2例介绍如下。病例一:柳×,男,48岁,行政干部,住院号27254。主诉:腹痛6天,全身发黄3天。病者于6天前因腹痛疑“胃病”住某医院。腹痛后第4天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并逐渐加重,给予抗菌素和一般支持疗法,腹痛愈加历害,血压下降,于1979年12月26日急诊转来我院。患者平素身体健康。查体:脉率100次/分,血压80/60毫米汞柱,神志恍惚,面色
1983年09期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6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周重楚;王桂芝;
<正> 宫颈糜烂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而且它与宫颈癌有很大的关系。因此,防治宫颈糜烂是保护妇女健康一项十分蘑要的措施。我省靖宇县医院妇科用复方人参膏治疗宫颈糜烂取得良好的效果,后经吉林省人民医院、长春妇产医院、北京鼓楼中医院、北京市第六人民医院等临床试用,证明疗效显著,且无不良反应。为了探讨其治病原理,进行了如下的药理研究。药物和实验动物本实验所用复方人参膏由靖宇县医院妇科提供。
1983年09期 7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下载次数:13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葛子;瞿祖红;
<正> 第八届世界针灸大会于1983年5月15~20日在保加利亚索菲亚召开。出席会议的约有500名代表,40个国家。会上中国、苏联、保加利亚、法国、波兰等28国宣读论文共262篇。中国代表宣读的8篇题为《中国针灸学简史》、《中国针灸临床30年》、《近年来中国针灸针刺镇痛的基础理论研究概况》、《针刺治疗糖尿病性膀胱病变的研究》、《循经感传的临床研究》、《阴阳五行学说的临床应用》,《针刺对下丘脑组化成分的影响》、《亚太地区针灸穴位命名的草案》,并播放了
1983年09期 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6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俞荣青;
<正> 本文将二十多年来各地有关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肝硬化的文献报道做一回顾,以便了解现状。临床研究一、攻逐腹水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是从攻补兼施,以攻逐腹水为主的中西医综合措施开始的,早在五十年代后半期迄六十年代初的报道大多是围绕中药峻泻攻腹水为中心的临床探讨。 1955~1958年间,天津数次报道了中医药治疗肝
1983年09期 7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5K] [下载次数:151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吴佐忻;
<正> 《濒湖集简方》是李时珍编集的一部医方书。《白茅堂集》、《明史》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均未著录达书,看来,它大约是在明末佚失的。最早著录这书的是李时珍本人的《本草纲目》第一卷“引据古今医家书目”,在《本草纲目》中还保存了其中二百零七个方子,数量是相当可观的。《濒湖集简方》的这些佚文,是研究李时珍学术思想及有关事迹十分可贵的第一手文献史料。可以说明李时珍不仅是一位伟大的中药学家,而且又是一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临床医学家。我们
1983年09期 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10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喻自成;
<正> 《濒湖集简方》中所载外治法丰富多采,据笔者统计达80首以上,主治范围广泛,颇能反映李时珍外治法的临床经验及其制方用药的特色,现简介于后。《集简方》中80多首外治方(不含内、外合治的9方),主治有所侧重。初步分析,其中治疗皮肤病和外伤科方剂约40余方(治疗痈疽疮疖肿毒者占20多首),余则依次为治疗五官科、妇产科、儿科、内科病症诸方。尤其是所载外治方法众多,值得参考,主要有:
1983年09期 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12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朱久之;
<正> 李时珍《本草纲目》附方万首,为后世医家在治疗上开拓了广阔途径。笔者曾用其中一些附方验诸临床,每获显效,现举例于下。《本草纲目》卷四十三“鲮鲤”条载:“德生堂经验方云:凡风湿冷痹之证,因水湿所致,浑身上下,强直不能屈伸,痛不可忍者。于五积散加穿山甲七片,看病在左右手足,或臂胁疼痛处,即于鲮鲤身上取甲
1983年09期 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10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朱涛;
<正> 您刊1983年第1期“读者园地”刊载有方鸣谦老中医,以清代名医孙德润之通关法外治用方,治疗小便不通一文,阅后受益甚深。此方经余临床使用,确有效验,举病案一则如下: 韩××,男,67岁,于1982年8月初患小便不通,病情日趋加剧。某院诊断为“前列腺肥大”,应施
1983年09期 78-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下载次数:12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杨越明;
<正> 山豆根,味苦性寒,归心、肺、大肠经,具有清热解毒,利咽消肿之功。故临床常用此药配伍射干、马勃、桔梗、玄参、薄荷、牛蒡子、甘草等,治疗热毒上壅之咽喉肿痛证。对脾胃虚寒,食少便溏之人忌用。一般用量为3~9克。此药历来有喉科专药之称。我们近几年来,不断发现在配有山豆根(用量为9
1983年09期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10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庞俊忠;沈连生;
<正> 中药藜芦,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藜芦Verat-rum nigrum L.及其同属多种植物的须根。本品作为涌吐风痰药收载于本草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至今仍有不少中草药书籍及中药学教材以本品作为涌吐药的代表药物而加以介绍。本文试就其作为涌吐药提出异议。藜芦的剧毒性质,古今医药文献都有记载。如明《本草经疏》载:“藜芦辛苦,有大毒,服一匕则令人胸中烦闷,吐逆不止……”。近年亦有多起口服藜芦中毒的报道:江西赣南地区某煤矿一工人,因左腿患无
1983年09期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98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车保平;
<正> “桃核承气汤”与“桃仁承气汤”,二者仅以一字之差而有别。桃核承气汤为张仲景《伤寒论》之方;桃仁承气汤为吴鞠通《温病条辨》所载。“桃核”与“桃仁”虽为一物,但因二方具不同的名称以及临床所主证候的差异,因而仍为两首不同的方剂。桃核承气汤由桃仁、大黄、桂枝、甘草、芒硝四药组成,功擅通泄瘀热,适用于伤寒表邪不解,随经入里,与血搏于少腹,而致少腹急结、神烦如狂等证。如《伤寒论》第106条云:“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
1983年09期 79-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下载次数:33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樊一;
<正> 《海药本草》,是我国古代专门记载国外输入药材的专书。因原书早佚,今天只能散见于宋·唐慎微《经史证类备用本草》(以下简称《证类本草》)和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书。笔者曾据《证类本草》作了统计,其中所引《海药本草》的药物共123味。这些记述不仅补充和纠正了我国唐以前诸本草(如《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新修本草》、《本草拾遗》)的不足
1983年09期 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224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吕敬仁;查锦屏;
<正> 《伤寒论》厥阴篇载:“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第356条)。笔者认为,要正确理解此条,必须明了其中的关键字句。如:本条冠以“伤寒厥”,
1983年09期 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19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