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立勋;
<正> 关于卫气营血辨证学说的形成过程,一般认为:《内经》关于卫气营血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的论述,奠定了理论基础;《伤寒论》开始将卫气营血的病理引入外感热病的领域;叶天士则在前者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卫气营血的病机传变而具体运用于温热病的辨证治疗,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卫气营血辨证论治的完整纲领。然而,笔者在复习文献中发现,在叶天士
1983年07期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下载次数:216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张树农;
<正> 阴囊湿疹发于成年男性阴囊部位。祖国医学称之为肾囊风。一般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慢性者可经久不愈,迁延数月乃至数年。笔者近年来,以青黛散油治疗阴囊湿疹,介绍如下: 一、药物组成:青黛20克,枯矾10克,炉甘石10克(用醋淬之),黄柏粉10克,孩儿茶10克,共研细末,蓖麻子油加至100毫升调匀,备用。二、使用方法:先将患部洗净,取上药反复涂擦。
1983年07期 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21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谭德福;
<正> 李东垣不仅以擅长“补土”而名之于世,对于瘀血理论及活血化瘀治法,亦不凿执古法,其论治颇有新意,理法方药自成体系。然长期以来并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笔者有感于此,试作如下探讨。初略统计李氏所撰诸书中,《脾胃论》有62方,《内外伤辨惑论》有46方,《兰室秘藏》列283方,《医学发明》列74方。四书除极少数重
1983年07期 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269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徐福松;
<正> 高秉钧(1755~1827年),字锦庭,晚号心得,江苏无锡人,以外科驰名于江浙间。所著《疡科心得集》(以下简称《心得集》),有嘉庆十年尽心堂木刻本和光绪丙午年上海文瑞楼石印本等版本。全书分上、中、下三卷,102论,另有方汇202首,家用膏丹丸散方58首,为中医外科一代佳作。
1983年07期 9-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下载次数:354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刘耀驰;
<正> 小儿吐泻是临床常见疾病。笔者临床用无花果叶熏洗疗法,效果令人满意,符合简验便廉。用法:无花果叶3~5片,鲜、干均可。将无花果叶放脸盆内,添1市斤冷水,炉上煎开熬剩4两左右,把盆端下,先熏两脚心,待温时洗两脚心,熏洗约15分钟即可。笔者曾用此法治疗小儿吐泻120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举一例如下: 病例:李×,男,5岁,1978年3月17日初诊。据其母诉:患儿患吐泻病每天至少拉吐5~6次,曾服中、西药物治疗,效果不好。证见:腹部胀大,皮
1983年07期 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117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刘志明;刘德麟;梁菊生;
<正> 眩晕病机复杂,前贤论粹各有阐发。如刘河间主风火,认为“风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复生火,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朱丹溪主痰,提出“无痰则不作眩”;张景岳主虚,强调“无虚不能作眩”;尤在泾则倡综合立论,主张“水亏于下,风动于上,饮积于中,病非一端”。笔者通过临床实践,体
1983年07期 1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K] [下载次数:16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曹殿江;
<正> 一般常以槐角入丸或入汤剂治疗痔病下血,为改革剂型,我们采用单味槐角,经炮制后代茶饮治疗痔病下血,方法简单,疗效尚好,现介绍如下: 制作方法:将干槐角掰成小段,加入适量红糖水拌匀闷透,置铁锅中加细砂炒至老黄酥脆,去砂后将槐角置通风处备用。用法:每日4~6克,每日1~2次,用开水浸泡,代茶频饮。适应症:适用于内、外痔,混合痔的大便秘结时反复出血,兼见肛门坠胀、灼热疼痛、瘙痒及肛裂所致的出血。一般饮用3~5天后出血可止,大便渐转濡软。
1983年07期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14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孙浩;
<正> 连附六一汤(以下简称本方),出自明·虞抟所著《医学正传》。清·汪讱庵所辑《汤头歌诀》将本方与《丹溪心法》中左金丸合辑一处,均列入泻火之剂,方歌名“左金茱连六一丸”。歌有六句,末两句云:“连附六一治胃痛,寒因热用理一般”,即指本方,药用黄连18克,附子3克,加姜、枣煎。
1983年07期 1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K] [下载次数:18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长智;邢家骝;
<正> 病历摘要:白××,男,23岁,1976年2月12日入院。住院号5239。患者1975年11月起,反复出现不规则发烧,体温39℃以上,呈弛张热,伴咽痛、干咳、四肢关节酸痛、食欲不振、全腹隐痛等症状,体重下降10余斤。近1周余觉胸闷、气短、胸背疼痛,曾按“上感”住某医院治疗无效,多项辅助检查均在正常范围,未能确诊,转来我院。检查:体温39.3℃,脉搏92次/分,
1983年07期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6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段凤舞;赵田雍;
<正> 颈部淋巴结肿瘤,多数为转移癌,少数为淋巴系统原发肿瘤,中医统称之为“失荣”,乃为四大恶症之一,多为忧思恚怒、气郁血逆与痰火凝于少阳、阳明而成。其早期形如栗子,顶突根深、质硬,推之不动,无寒热疼痛,肤色不变。病至中、晚期,肿块渐大,常隐隐作痛,局部肤色变紫,易溃破流血水,其味臭秽,难于愈合。“失荣”一症,多属阴证,若局
1983年07期 18-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20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冠生;蓝一荣;
<正> 1969~1979年,笔者按中医阴阳分型,以贯穿对口引流、外敷“二黄一白栀子”膏等方法治疗耳廓假性囊肿(非细菌感染性耳廓软骨骨膜炎)22例,取得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22例,男19例,女3例。年龄21~64岁,其中35~45岁者为多,共13例。病程10~15天11例,16~25天8例,26~35天3例。囊肿发于左耳14例,右耳8例,无1例双耳发病;囊肿位于耳胛腔13例,三角窝5例,舟状窝4例。中医辨为阳症者9例,临床表现为起病较急,囊肿局部红肿热痛,喜冷拒按;阴症者13例,临床表现为病程
1983年07期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5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席定;
<正> 黄连苏叶汤(方名为笔者自拟)出自《温热经纬》。其方小药简,价格低廉,用之得当,疗效卓著。本文试就黄连苏叶汤作一介绍。一、黄连苏叶汤的方证《温热经纬·湿热病篇十七》:“温热证,呕恶不止,昼夜不差,欲死者,肺胃不和,胃热移肺,肺不受邪也,宜用川连三四分(0.9~1.2克),苏叶二三分(0.6~0.9克),两味煎汤,呷
1983年07期 2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下载次数:242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徐景藩;罗盛裕;于文英;郭芝玉;郑耀萍;余季誾;
<正> 胆囊炎胆石病为消化系统常见疾病。患者常以上腹疼痛、急剧发病或反复发作而就医;有的伴有发热、呕吐、黄疸等征象。我科3年来共住院治疗胆囊炎患者160例,其中66.3%伴有胆石病,均系病情发作症状显著而入院,运用中医药治疗取得较好效果。现初步分析如下。
1983年07期 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K] [下载次数:23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毕庚年;李乐天;
<正> 近年来上消化道出血在诊断及治疗方面都有所进展,尤其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非手术率及其疗效均有所提高。我院自1973年1月至1982年12月共收治241例,其中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者222例,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本组男性188例,女性53例。年龄15岁以下2例,15~30岁29例,31~50岁133例,51岁以上者77例。多数病人表现为呕
1983年07期 2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44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王锦云;赵树珍;
<正>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死亡率占各种恶性肿瘤的首位。确诊的胃癌患者,临床上多属中晚期,手术治疗仍为主要手段,但55~60%病例在1~2年内因肿瘤复发而死亡。术后化疗虽可提高部分病人的生存期,但副作用大,有的病人不能忍受。为了提高手术治疗的效果,我们从1979年2月开始,应用
1983年07期 27-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下载次数:126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舒惠芬;王丽明;
<正> 王××,男,41岁,住院号4924。患者于1981年12月3日因右侧头顶部受铁器击伤而致昏迷,诊断为脑挫裂伤,伴脑血肿,急行开颅清创术,并药物治疗脱险,意识恢复,但遗有左上、下肢瘫痪,于本年12月28日请中医针灸科会诊治疗。中医认为曲于外力内伤于脑,气滞血瘀,经脉瘀阻。治疗以疏通经脉,调和气血,补髓强筋。采取肩髃、大
1983年07期 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5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施惠;韩英;金关甫;刘素洁;
<正> 我科自1980年3月至1982年1月以中药肺通一号加化疗治疗浸润型肺结核初步收到一定疗效,现将治疗组39例与对照组25例治疗情况总结如下。临床资料一、病例选择两组病例均为住院初治病人,按1978年全国防痨会议的标准规定,确诊为浸润型肺
1983年07期 30-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下载次数:4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张宝林;
<正> 笔者在五十年代时,曾经吴翰文医师口授并示范,采用指压天突穴的方法,制止癔病(主要表现为精神障碍者)发作。后用于十多名患者屡试屡验。指压时医者以右手拇指对准天突穴,施力由轻渐重,并可辅以旋转揉按动作,指压时间以病人的反应不同,可持续数秒钟,边压边给予暗示语言,当察见病人有皱眉、眨眼、转动身体,或想发出哼哼之声时,则放
1983年07期 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7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延龄;
<正> 我在学习继承孔伯华先师治疗温热病经验的基础上,在临床实践中,曾遇到一部分胎产期暑温病患者,经治疗,效果良好,今整理介绍于下,仅供同道参考。病历摘要例一:李××,女,28岁,×××医院病历号3374。于1966年8月16日住院。中医会诊记录:患者妊娠七个月,六天来
1983年07期 3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下载次数:7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吴俊峰;
<正> 慢性细菌性痢疾,属于中医下利范畴,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病情较易反复,治疗效果不太理想。我们从1973年以来使用中药治疗此类疾病16例,疗效较佳,现介绍如下: 全部病例均明确诊断为菌痢。有多年的反复发作史,其中病史最短者4年,最长者19年,全部患者均为成年男性。方剂组成:赤石脂(杵碎)30克,大米(炒至发黄)30克,干姜6克,御米壳(去蒂蜜炙)6克,石榴皮6
1983年07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5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黄光英;舒泸英;黄云樵;符燕娜;
<正> 人工流产后子宫内膜粘连又称Asherman氏综合征,是吸宫刮宫术后并发症之一,大多采用扩宫或粘连剥离术进行治疗。我们自1977年至1981年用中药加探宫治疗,收到满意效果,现小结于下。一、一般资料: 患者年龄多在30~40岁之间,最小26岁,最大42岁,平均年龄33岁;刮宫史1~4次,平均2次;平均妊娠61天行人工流产,其中最早42天,最晚78天。在我院手术者8例,在
1983年07期 3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11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张小麟;
<正> 一、关于桂枝汤的功用桂枝汤一般用于外证之太阳中风表虚自汗而热不解,以之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此外还可用于内证之阴阳失调所致的一系列病证,如《金匮要略方论》中所述的“师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由此可知,桂枝汤的适应证,不仅仅是专治太阳中风表虚证的主方,而且还可治疗一切内伤之阴阳失调,气机失常所致的一系列证候。而
1983年07期 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14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陈奇;
<正> 咽—结膜热是一种由腺病毒引起的呼吸道病毒性疾病,祖国医学属小儿暑温、温疫范畴。笔者自拟清热利咽汤加减治疗45例,均获痊愈,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根据《实用儿科学》中有关本病的诊断标准作出临床诊断。45例中,男27例,女18例,1岁以内者24例,1~2岁14例,2~+~3岁6例,4岁1例。45例就诊前均发热
1983年07期 38-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4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田艺华;田新铭;
<正> 朴硝有泻热、润燥、软坚作用,眼病“外障”目赤肿痛,眵泪粘结,每多用之。法取朴硝20克(无朴硝可用芒硝或玄明粉代替),放入已消毒的磁碗内,加200毫升白开水沏开(浓度为10%),待凉后用消毒的棉棒蘸配好的药液洗患眼。每日3次,冲洗后休息半小时。笔者经验,本药液对病毒、细菌性结膜炎,假膜性结膜炎,急性卡他性结膜炎,流行性角结膜炎等均有
1983年07期 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6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克忠;岳文浩;林长春;李名堂;牛德惠;刘龙秀;李广存;周庆洪;谷书云;马玉梅;王方淦;
<正> 乳糜尿是丝虫病常见的晚期并发症之一。我院自1966年到1980年共收治本病486例,其中用清热通淋、活血化瘀法治疗者178例,疗效尚好,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178例中,男性116例,女性62例。工人36例,农民103例,干部22例,其他17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62岁。病程最短1
1983年07期 40-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73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高治平;
<正> 病案介绍例一:许××,男,46岁。初诊日期:1977年4月4日。病起1月余,胃脘痛隐作,胸次痞满,食后呕吐。近半月来症情加剧,呕吐清水痰涎,量甚多,汤水难咽,饮则全部倾吐,渐形消瘦,大便6~7日不通,舌苔满布白腻,脉沉滑。上消化道X线钡餐检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合并幽门梗阻”。中医辨证:寒饮内停、幽门闭塞,属反胃重症。处方以二陈汤、平胃散、
1983年07期 4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242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刘沛然;
<正> 笔者以《寒温条辨》升降散配伍蜥蜴等味治疗淋巴结核窦道,收效较速,兹介绍同道参考。方药制备与加减:蜥蜴500条,血竭花30克,蝉蜕20克,僵蚕30克,蜈蚣20条,川军20克,白芨20克,半夏30克,山甲30克。上药共为极细末待用。桦木皮(内层剪细炒微黄)2500克,海藻200克,片姜黄200克,皂刺200克,皂角子60克,夏枯草250克,土茯苓250克,萆薢250克。上药用大锅反复煎熬,去渣浓缩药汁成浸膏,烘干再兑上备用药共研为极细面,炼蜜为丸6克重,每服2~3丸,日服2~3次,黄酒送服,近愈期白水送服。
1983年07期 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14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廉玉麟;
<正> 经别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十二经脉的具有一定分布特点的别行支脉。经别首见于《灵枢·经别》篇,但篇中语焉不详,仅论述了十二经别“离合出入”的部位及“六合”的形成过程。因此,探讨经别的特点及其应用价值,对学习和全面认识祖国医学经络学说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1983年07期 4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K] [下载次数:255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翟惟凯;
<正> 成××,男,9岁,学生。1982年8月6日洗浴后次日出现下肢无力,第4天不能下地行走,上肢亦无力。赴苏州某医院神经内科检查诊为格林—巴利二氏综合症(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予强的松、维生素B_(12)等药,治疗1个月未见好转故来我院。初诊:1982年9月12日。四肢痿软而重着,手不能提物,足不能步行,口淡纳谷不香,尿黄口微渴。舌质略红苔薄黄而腻,脉濡滑。病起于外感时邪,湿热浸淫筋脉,气血运行不畅,肌肉痹而不仁渐发为痿。时
1983年07期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6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霍金山;
<正> 我们应用针灸配合按摩的方法,治疗观察15例继发性闭经患者,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小结于下。一、一般资料本组患者15例中,年龄最小19岁,最大44岁;闭经3~4个月者11例,1~2年者3例,7年者1例。属血亏虚闭者3例,血滞实闭者12例。二、治疗方法针灸穴位为肾俞、阴交、三阴交。虚闭加
1983年07期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17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会东;
<正> 例一:王××,男,72岁。1978年6月22日初诊。患者一年前突觉左上、下限睑轻微跳动,3个月后牵及左侧整个面颊,纳差、心烦、失眠、小便频数,起病诱因不明。诊见左侧面肌抽动频繁,左眼睑痉挛,眼裂变小。脉沉无力,舌淡有齿痕、苔薄白。证属年迈肾虚,气血虚弱,经脉失养,血虚生风而致面肌抽搐。
1983年07期 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14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学能;
<正> 泄泻,是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之一。目前以本病持续半年以上者称慢性泄泻,属祖国医学之“久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载:“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景岳全书·泄泻论证》曰:“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若饮食失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
1983年07期 49-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K] [下载次数:11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放中;李远银;
<正> 病历摘要:侯×,男,9岁,学生,住武汉市青山区红钢城。患儿于1973年9月5日因高烧6天不退入×医院。入院后体温一直波动在38~41℃之间,持续3~6小时,可自行退热,而数小时后,体温又复升高,每天发作2~3次。高热时全身出现团块状荨麻疹,以手背为甚,伴关节疼痛,热退时荨麻疹即消失,关节疼痛亦减轻。抗菌素无效,大量激素有效,
1983年07期 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4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周岐源;
<正> “白升丹”是运用升华法炼制的一种白色烈性汞制剂。笔者曾应用自制“白升丹”治疗多例外科、皮科顽症。现将药物制法及临床应用介绍如下: 提制方法“白升丹”系由明矾45克,硼砂(月石)45克,硝石(火硝)45克,皂矾45克,滑石45
1983年07期 5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20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侯士林;
<正> 遗精证为临床常见病。有的医者往往忽略病因也有属“火”者,一味用补肾涩精之法,久治不效。笔者自1976年至今,治疗因相火妄动而引起的遗精14例,辨证使用泽泻10~12克,水煎服,早晚各服一煎,均速获良效而告愈。如: 韩×,男,19岁,农民,1982年1月14日来诊。主诉失眠、多梦、阳事易起,梦遗(一夜1~2次)已1年余,经多处医治无效,有时服药后梦遗反而加重(查
1983年07期 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286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陈继明;
<正> 带脉为奇经八脉之一,它的循行路线虽很简单,但在人体生理、病理上的意义却不容低估。兹将带脉要义,作一初步介绍,不妥之处,请予指正。带脉的循行路线及其生理功能带脉的循行路线,据《难经》记载:“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二十八难)。即起于季胁之章门穴,前终脐腹,后环腰背,绕身一
1983年07期 5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下载次数:325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张之文;
<正> 肺之化源欲绝是指肺不主气,生气之源衰竭的病理变化。肺吸纳天气,复与水谷精气结合,积于胸中,即为宗气。其上出喉咙以司呼吸,通过心脉而布散全身。百脉皆取气于肺,脏腑、经络、形体均受其荣华。故《中藏经》云:“肺者,魄之舍,生气之源,乃五脏之华盖也,外养皮毛,内荣肠胃,与大肠为表里,
1983年07期 57-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241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郑启仲;
<正> 小儿泄泻,为儿科临床常见病之一。古人论述颇详,治法浩繁。笔者学古师法,经反复实践,归为八法,运用于临床,颇感得心应手,简介于下。一、解表和中此法用于外感型泄泻。其主要见证为:鼻塞流涕,微有寒热,腹满纳呆,肠鸣泄泻;脉浮紧,指纹浮红,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腻。
1983年07期 5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下载次数:116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王华明;
<正> 笔者运用方药中教授对补中益气汤的加减法经验,治疗顽固性失眠共43例,疗效尚称满意,兹报道如下: 一、临床资料: 自1979年3月~1982年11月,以本方治43例失眠患者。其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气虚症状,如神疲乏力,舌体胖,舌边有齿印,脉象细弱,或纳差,或头晕,头痛等。其中男性32例,女性11例;年龄最大者70岁,最小者20岁,平均年龄36.9岁。其中入睡困难,时寐时醒者占5例;具有不同程度的睡眠时间不足者占32例;另外,彻夜不眠者占6例。病程最长者5年,最短者7天。
1983年07期 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204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正> 问:如何理解“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答:“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出自《素问·生气通天论》。亟,同极,在这里有急速、频数不断的意思。固,有固护、敛闭的意思。这句经文主要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指出阴与阳两方面有互根依存的关系,亦即阴精供应阳气的需要,阴转化为阳。阳气固护着阴精,使阴不外泄。古今医家都很
1983年07期 6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下载次数:6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谢松炜;赵光胜;王崇行;黄静芳;徐定海;钱岳晟;
<正> 气功是我国传统的医疗保健方法,其治疗高血压病的独特功效已为临床实践所证实。实验研究发现,气功时脑电α波积分值明显增加,皮肤电位降低;前庭时值延长和血浆多巴胺-β-羟化酶活性降低,表明气功对高血压病人大脑皮层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具有积极的调整作用。为了进一步探讨上述变化的生化基
1983年07期 64-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115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赵伯豪;
<正> 一、病历摘要患者,男,28岁,工人,于1982年5月31日骑自行车急转弯时,向右侧跌倒,右前臂与地面垂直着地。当时即感右手腕疼痛,活动受限。来院检查发现,右手小鱼际肿胀,表皮有擦伤,右腕关节功能障碍,远端腕横纹尺侧端压痛明显,右手桡侧偏转时疼痛加剧,未触及明显骨擦音。X线片见右豌豆骨中部
1983年07期 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7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邓文龙;刘家玉;叶尚钧;王文烈;齐尚斌;郑振源;
<正> 生脉散类制剂对感染中毒性休克具有较好疗效,我们先前的实验已证明其疗效原理之一是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RES)的吞噬功能。继经拆方研究,发现人参是该方上述作用的主要药物,麦冬和五味子作用较弱或无。由于大量研究均证明人参的主要有效成分是人参皂甙,为此,我们研究了人参皂甙对机体RES吞噬功能的影响、抗内毒素休克作用及非特异抗感染作用。
1983年07期 66-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6K] [下载次数:187 ] |[引用频次:54 ] |[阅读次数:0 ] - 贺瑞麟;
<正>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石症,是近年来进展较迅速的一个课题。通过20余年不断的临床实践及实验研究,已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也提出了一些值得重视和应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975年以来各地不断报道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胆石症病例约25,000余例,非手术治疗病例达
1983年07期 7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7K] [下载次数:81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傅景华;
<正> 中医古籍卷帙浩繁,急待整理研究。其中实有大批孤本、秘本、珍本,对于理论探讨和临证治疗均有重要参考价值,尤须尽早发掘,以期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清末吴门黄寿南先生(名福申、字沁梅),研求医药,复精书法,生平辑校精钞医药秘本甚多。存有《黄寿南辑钞医书二十种》。中医古籍出版社于1982年影印出版的《七家诊治伏邪方案》(由北京新华书店发行)即其中一种,内容系晚清苏州七位名医先后同诊
1983年07期 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20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戴祖铭;张国庆;江一平;
<正> 何其伟,字书田,为清末医家,上海青浦人。其先祖自南宋以来以医世其家,代有闻人,至清季书田而益显。先生本儒术,能诗文,后继家业,攻轩岐之学,临症治病有奇效。手著《杂症总诀》(即《医学妙谛》原名),作为教子课徒之需,传授其学术思想及其临症经验之用。仿《金匮要略》,分门别类,论述杂症,书分上、中、下三卷,计七十六症(章)。每症都将病因治法编为七言歌诀,易诵易记,附以方剂,切合实用;并详析症情,分列症治条目,使学者有法可循,
1983年07期 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12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石坚如;孙伯青;
<正> 五心烦热,是某些疾病常见的证候。一般说来此症大多责之阴虚火旺;但由其他原因引起者,亦不乏其例。笔者在长期临证中,曾治过不少湿热内蕴引起的五心烦热,有蕴郁肾经的、有困阻脾胃的、有留恋气分的,现录不久前治愈肝胆湿热引起之五心烦热一例于下,以说明“五心烦热”并非全属阴虚,供广大读者进一步验证之参考。周××,女,46岁,某医院职工,1982年5月12日初诊。患者曾于1978年手术取出“胆囊结石”,右
1983年07期 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22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何炎燊;
<正> 古人谓立言传世,可与立德、立功并列,为三不朽。故著书立说,或校勘工作,须极其严肃认真,不能稍有粗疏苟且。然中医典籍浩繁,其中鱼龙混杂,在所难免。即便医学名著,亦有白璧微瑕,疏忽谬误之处,顺手拈来,即有数例。 (一) 赵养葵《医贯》,阐发命门真阴真阳之说,不无可取,然书中疵谬不少。如引述古方,桂枝汤无
1983年07期 7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K] [下载次数:15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程宝书;
<正> 《丹溪手镜》(以下简称《手镜》)一书,1982年已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对本书校点者付出的辛勤劳动,笔者表示由衷的敬佩。校点者在该书的“校点前言”中说:“丹溪著作甚多,如《格致余论》、《金匮钩玄》……等,然多出自门人之笔,惟《丹溪手镜》一书,则系亲手撰写。”对于这一说法,笔者实难随同,故抒己见,请予指正。本书“校点前言”提出“亲撰”的论据是:“该书序言中说:‘《手镜》一帙,为先生所秘惜,左右行游,常
1983年07期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12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唐宗儒;
<正> 读您刊1982年第8期“运用百合汤治疗胃脘病的体会”一文,深感素谓平淡无奇之此方,重新验诸实践,颇有疗效。仅列验证一则,供同道参考。于××,女,29岁,工人,1982年10月19日初诊。胃脘灼热刺痛20年左右,痛无一定规律,大便经常偏稀,噫气呃逆间有发作,经治疗时效时不效,未能根治。查其舌红无苔,右脉沉软、左脉沉细软微
1983年07期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15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