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永天;马祥雪;张北华;王凤云;唐旭东;
类器官技术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三维细胞培养平台,能够高度模拟人体消化器官的微结构和功能,弥补传统二维细胞模型和动物模型的局限性。通过系统梳理类器官技术在模拟消化系统生理病理状态、构建消化系统疾病模型、实现高通量药物筛选以及推动个体化治疗等方面的独特优势,进一步探讨其在中药复方关键成分筛选、药代动力学和毒理学指标的体外评价以及多靶点协同机制研究中的应用潜力。结合前沿工程技术,认为类器官有望为中医药防治消化系统疾病提供更加科学的研究平台,加速其机制研究的现代化进程,提升中医药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2025年14期 v.66 1433-1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1K] [下载次数:3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斌斌;王洋;唐文;乔世杰;赖长沙;李灿东;
对症治疗在临床治疗中虽被广泛运用,却常被视为比较低级的治疗手段。基于中医状态学,横向整合中医症状学宏观、中观、微观表征参数,纵向覆盖“未病-欲病-已病-病后”状态的全生命周期,多维度重构“症”的认知体系,据此提出未病状态实施预防干预,欲病状态强化病势截断,已病状态推进动态调治,病后状态注重功能重塑的阶段化诊疗策略。
2025年14期 v.66 1439-14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7K] [下载次数:20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一鸣;王子健;田辛晨;张妮;刘芬;刘庆斌;蒋树龙;
肝癌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是促进原发性肝癌进展的重要因素,调控肝癌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是当前肝癌治疗的研究热点。提出痰瘀是肝癌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形成的物质基础;痰瘀互结不断演进,导致气闭、浊邪、络亢、火毒、正虚等因素产生并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复杂的肝癌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基于痰瘀病机拟定化痰祛瘀方以改善肝癌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并在临床运用时根据分型、分期以及全身治疗等因素加减,发挥中医学整体观念的优势,以实现肝癌的综合治疗。
2025年14期 v.66 1444-1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2K] [下载次数:3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蔡泳源;严诏琦;刘志明;刘如秀;
基于“肾-心-脉络”视角探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病机与治疗,认为其以肾精匮乏、元气不生为起病根源,气陷生寒、心阳怫郁为发病关键环节,津血失化、脉络凝涩为导致病程迁延的机制,内蕴痰瘀、痹结心脉为促进病情加重的因素。据此提出以滋肾生元、养心复脉为核心治法,益气举陷、理郁宣阳以遏制病势,通过温补津血、荣络和脉改善预后,结合豁痰宣痹、祛瘀开结减轻病变等具体防治策略,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2025年14期 v.66 1450-14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7K] [下载次数:3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