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奇;贾春华;目的 基于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s)探究“红舌”与“热证”在脑神经机制领域的关系,为中医舌诊的客观化研究提供方法。方法 招募北京中医药大学在校硕士、博士研究生作为受试者,最终30名受试者研究数据纳入分析。受试者佩戴电极帽采集ERPs数据,并采用修改的图-词Stroop范式,将文字形式的“热性”“寒性”“中性”中医学症状体征与图片形式的“红舌”舌诊图像匹配呈现,构成三类实验刺激(即红舌舌诊图像+热性症状体征、红舌舌诊图像+寒性症状体征、红舌舌诊图像+中性症状体征)。通过记录、分析受试者在不同刺激类型呈现时的行为学数据(包括按键正确率与按键反应时)与脑电数据(包括特定脑电成分的波形观察与其波幅值在不同刺激类型、不同脑区差异的统计),探究“红舌”与“热性”“寒性”“中性”中医学症状体征之间是否存在认知关联或认知冲突。结果 红舌舌诊图像+热性症状体征刺激类型较其他刺激类型的按键反应时更短[主效应统计:P<0.001,F_((1.333,38.663))=13.24,η~2=0.313]、按键正确率更高[主效应统计:P=0.046,F_((1.564,45.367))=3.593,η~2=0.11]。所有刺激类型均诱发了较为明显的600~650 ms的正波成分(P600)、900~950 ms的负波成分(LNC)脑电成分以及微弱的400~450 ms的负波成分(N400)。P600呈右偏侧化趋势[脑区主效应:P=0.003,F_((2,58))=6.456,η~2=0.182],而LNC呈左偏侧化趋势[脑区主效应:P<0.001,F_((2,58))=13.304,η~2=0.314]。结论 “红舌”与“热证”之间存在较弱的认知关联而与“寒证”之间存在较强的认知冲突,大脑的抑制控制过程在左右半球之间存在差异。
2025年17期 v.66 1769-17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8K] [下载次数:4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