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讨

  • 基于脂噬功能障碍探讨“痰证”的生物学内涵

    卓祖顺;丁珊珊;韩海瑞;朱龙;张梦婷;侯小芬;杭远远;林雪娟;

    “痰”是中医常见致病因素与病理产物,致病广泛,痰邪停聚脏腑,流窜周身,形成复杂多变的痰证病理状态。脂质代谢异常与中医痰邪存在显著相关性,而脂噬作为脂滴降解的一种形式,参与调控机体脂质代谢稳态,其功能障碍可引发多种代谢性疾病。从脂噬功能障碍角度系统分析痰证微观病理内涵,解析其分子物质基础及动态演变规律,探讨脂噬稳态失衡通过介导脂滴沉积、线粒体功能障碍、脂毒性、泡沫细胞生成和炎症级联反应等病理过程,在痰证形成过程中发挥的枢纽调控作用。同时基于脂噬探讨痰证治法(益气祛痰、健脾祛痰、化浊降脂、化瘀祛痰、清热化痰)对脂噬功能的影响,从脂噬调控角度为痰证提供潜在治疗靶点。

    2025年22期 v.66 2297-23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2K]
    [下载次数:5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广义瞑眩反应的内涵及瞑眩疗法的应用

    韩宇;丁之桐;王康锋;

    瞑眩反应作为古人治疗疾病、促进疗效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内在机理蕴含着丰富的中医传统哲学思维。通过运用“天人合一观”阐释瞑眩反应的内在机制,挖掘瞑眩反应的普遍规律,进而扩展其广义内涵,即将瞑眩反应的范畴由药后出现的突发性机体反应扩展到涵盖以药物作用为主导的普遍性机体反应,并以此为基础提出瞑眩疗法,介绍古今对瞑眩疗法的临床应用,为临床治疗疾病、提高疗效提供参考。

    2025年22期 v.66 2303-23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8K]
    [下载次数:3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当代名医

  • 张志远应用调心治神法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经验

    王涔析;曹卫平;

    总结张志远教授应用调心治神法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的临证经验。认为心神失调是围绝经期失眠的重要病机,提出以调心治神为治法。临证将围绝经期失眠分为虚、实两端,实证病机以火热、瘀血扰神为主,自拟栀子金花饮清心活血、安神助眠;虚证病机以肝肾阴虚、心血不足、心神失养为主,自拟五珍催眠汤养心滋阴、解郁安神,同时将镇心潜阳摄神法贯穿治疗全程。

    2025年22期 v.66 2308-23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6K]
    [下载次数:7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徐经世临证运用葛根经验

    李英利;石小雨;储全根;徐经世;

    总结徐经世教授临证运用葛根的经验。常以葛根配伍赭石调节气机升降,治疗胃气上逆证;葛根配伍黄芪补气养阴、生津润燥,治疗气阴两虚证。并将葛根灵活运用于组方中,以葛枳三仁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葛根与温胆汤、半夏白术天麻汤配伍治疗眩晕,徐氏健脾消痒汤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症,葛根配伍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葛根配伍消化复宁汤治疗胆心综合征。

    2025年22期 v.66 2312-2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3K]
    [下载次数:5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思路与方法

  • 以糖络病学说指导泛血管疾病发病机制的认识及诊疗策略的制定

    胡东森;赵林华;王强;雷烨;谢鹏飞;胡诗宛;周凌;杭行;张莉莉;

    糖络病学说认为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关键病机为久病入络,且存在“络滞-络瘀-络闭络损”的动态病理进程,对于泛血管疾病的防治具有指导作用。以糖络病学说系统阐释脉络与泛血管在网络层级结构、物质能量输布功能及“功能异常-器质损伤”病理层次等方面的联系,并指出谷道(消化系统)、气道(呼吸系统)、水道(泌尿系统)与血道(循环系统)“四道”功能异常是泛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临证强调泛血管疾病未病时从“四道”入手干预,早期治络以延缓血管衰老;既病时以“全程通络、脉络分治”为核心治法,针对大血管病变(脉病)以化斑汤破瘀化痰散结,针对微血管病变(络病)以仝氏微血管共病方益气养阴通络,并结合宏观调态与微观打靶的思路灵活用药。

    2025年22期 v.66 2316-23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4K]
    [下载次数:2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从“阳微结”探讨耐药性癫痫病机及调阳法辨治思路

    陈朝远;张喜莲;马融;

    基于《伤寒论》“阳微结”理论阐述的“阳虚、阳郁、阴结、阳亢”病机,提出耐药性癫痫以阳气虚损为发病基础,阳气郁滞是其发展的关键病机,阳亢风动导致其反复发作,阳虚阴结则形成其病理产物。据此提出调阳法为核心辨治思路,癫痫发作期治以潜阳熄风、平肝抑阳;癫痫发作间期治以通阳化浊、和解开郁;同时将固护阳气、温阳化气、燮理阴阳贯穿全程治疗,为临床治疗耐药性癫痫提供思路。

    2025年22期 v.66 2322-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4K]
    [下载次数:8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基于“体脏合痹”理论论治风湿免疫病专栏

  • 基于“体脏合痹”理论探讨痹病病位与体脏传变规律

    刘子夏;姜泉;巩勋;张柔曼;刘蔚翔;马协丽;常甜;杨煜辰;

    基于“体脏合痹”理论深化痹病病位认识。通过梳理历代医家对痹病的相关论述,阐释“五体痹”与“脏腑痹”的病位,并将形体官窍、奇恒之腑纳入痹病病位范畴。结合中医学理论,阐释痹病以气血津精为物质基础,循经络网络,在体表(五体、官窍)与在里(脏腑、奇恒之腑)之间相互影响、传变的病机规律,分析风湿免疫病呈现多系统损害、慢性迁延、虚实夹杂等临床特征的中医内在机制,为风湿免疫病诊疗提供中医理论新范式。

    2025年22期 v.66 2327-23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9K]
    [下载次数:3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从气血津液探讨风湿免疫病“体脏合痹”的内涵及时空传变规律

    常甜;彭秋伟;刘子夏;马协丽;姚传辉;宋梦歌;夏聪敏;巩勋;张柔曼;姜泉;

    “体脏合痹”理论强调风湿免疫病体痹、脏痹的动态转变特征。以气血津液为立足点,从时间、空间传变规律阐释风湿免疫病“体脏合痹”的内在机理,生理状态下气血津液共同维持体脏间的濡养与气化;病理状态下气机阻滞、津停血瘀、输布失司乃体脏合痹实证病机,气血不足、津伤化燥、生化乏源乃体脏合痹虚证病机,痰瘀互结、浊毒蓄积、代谢失常乃体脏合痹变证病机。依据疾病演变时间进程将风湿免疫病总结为初期气机郁滞、进展期湿痰瘀结、后期浊毒正虚三个病理阶段,同时结合疾病病位传变规律解析体痹及脏、顺传进展,脏痹及体、逆传危急,体脏合痹、顺逆交织的空间传变特征,并提出截断病势、透邪外出,固本培元、调和气血,和解枢机、化浊解毒的治则,有利于指导风湿免疫病的临床诊疗。

    2025年22期 v.66 2333-23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3K]
    [下载次数:2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基于“体脏合痹”理论构建类风湿关节炎态靶辨治体系

    李梓豪;焦娟;

    基于“体脏合痹”理论,以态靶辨治方法为指导,提出类风湿关节炎可出现病肢节的“体痹”和病脏腑的“脏痹”表现,病程发展可分为痹态、尪态、虚态三个阶段,以瘀血阻络贯穿疾病始终。痹态包括风湿痹阻证、寒湿痹阻证、湿热痹阻证,尪态包括痰瘀痹阻证,虚态包括气血两虚证、肝肾不足证。治疗需把握“和正调衡”的总体原则,以体养脏、调脏安体、体脏同治,同时分期识态,据态打靶。

    2025年22期 v.66 2340-2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0K]
    [下载次数:3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临床研究

  • 清心解瘀颗粒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瘀毒互结证患者的多中心双盲安慰剂随机对照试验

    欧阳嘉慧;史君鹤;姜众会;曲华;张立晶;胡志耕;陈爱莲;李冬;史大卓;高铸烨;

    目的 观察清心解瘀颗粒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瘀毒互结证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将5个研究中心共100例ACS瘀毒互结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接受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同时予清心解瘀颗粒口服,对照组同时予安慰剂颗粒口服,疗程均为4周,治疗结束后随访12周。评估主要结局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情况;次要结局指标包括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室间隔厚度(IVS)、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评分[涉及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稳定状态、心绞痛发作情况、治疗满意程度、疾病认知程度共5个维度]和中医证候积分;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4周后及随访12周后两组SAQ各维度评分升高、中医证候积分降低,治疗组LVEF升高;随访12周后对照组LVEDD增大(P<0.05)。治疗组随访12周后与治疗前差值方面,LVEF高于对照组,LVEDD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发生MACCE及严重不良事件。结论 清心解瘀颗粒可改善ACS瘀毒互结证患者的心功能和临床症状,且安全性良好。

    2025年22期 v.66 2345-23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0K]
    [下载次数:7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健脾补肾益气方辅助治疗重症肌无力脾肾两虚证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

    卫佳豪;张子玥;刘如歌;刘韩彬;王家慧;张杰;柳雪影;杨俊红;

    目的 观察健脾补肾益气方辅助治疗重症肌无力脾肾两虚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初步阐明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将54例重症肌无力脾肾两虚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8例、治疗组26例。两组均予溴吡斯的明片和醋酸泼尼松片口服,治疗组同时口服健脾补肾益气方,疗程均为12周。评估主要结局指标为定量重症肌无力评分量表(QMG)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和临床疗效;次要结局指标为重症肌无力日常活动评定量表(MG-ADL)评分、治疗后最小症状表达(MSE)情况、重症肌无力患者干预后状态(MGFA-PIS)分级情况、美国重症肌无力基金会(MGFA)分型情况、基础西药使用剂量情况以及血清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R-Ab)水平;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 治疗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4例,最终两组各纳入分析24例。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87.50%(21/24)高于对照组的25.00%(6/24,P<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QMG评分、MG-ADL评分、血清AChR-Ab水平、溴吡斯的明及醋酸泼尼松使用剂量均降低,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降低,MGFA分型中Ⅰ型增多,Ⅱ型、Ⅲ型、Ⅳ型减少(P<0.05)。治疗组治疗后QMG评分、中医证候积分、MG-ADL评分、溴吡斯的明及醋酸泼尼松使用剂量均低于对照组,且上述各指标的治疗前后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组达到MSE的患者为18例(75.00%),对照组为11例(45.8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MGFA-PIS分级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事件2例、对照组5例,均非严重不良事件。结论 健脾补肾益气方可改善重症肌无力脾肾两虚证患者肌无力症状和中医证候,提升日常活动能力,促进向稳定状态转变并减少基础西药的使用剂量,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AChR-Ab水平而调节免疫有关,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2025年22期 v.66 2353-23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1K]
    [下载次数:8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身痛逐瘀汤加减方辅助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间质性肺病瘀血痹阻证患者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景嵘月;朱维娜;邹旭丹;徐媚媚;陈月月;吴素玲;

    目的 观察身痛逐瘀汤加减方辅助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合并间质性肺病(ILD)瘀血痹阻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纳入RA合并ILD瘀血痹阻证患者65例,按照患者治疗意愿分为对照组34例和治疗组31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身痛逐瘀汤加减方口服,两组疗程均24周。比较治疗前后健康评估问卷残疾指数(HAQ-DI)、疾病活动度(DAS 28)评分、肺高分辨率CT(HRCT)量化评分,检测肺功能指标[用力肺活量(FVC)、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分别占正常预计值的百分比]和外周静脉血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及血清可溶性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sRAGE)、涎液化糖链抗原(KL-6)水平。治疗后评估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身痛逐瘀汤加减方对临床疗效的影响。结果 治疗组脱落4例,对照组脱落1例,最终两组各纳入30例。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96.67%(29/30),优于对照组的76.67%(23/30,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HAQ-DI、DAS 28评分、CRP、ESR以及血清KL-6水平均降低,FVC%、DLCO%及血清sRAGE水平均升高(P<0.01),且治疗组上述指标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组治疗后肺HRCT量化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且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1),而对照组治疗后肺HRCT量化评分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2/30)、治疗组为3.33%(1/3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口服身痛逐瘀汤加减方与临床疗效呈正相关[OR=0.114,95%CI(0.018,0.722),P<0.05]。结论 身痛逐瘀汤加减方辅助治疗RA合并ILD瘀血痹阻证有助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肺功能,降低疾病活动度,提高临床疗效,且具有良好安全性,其机制可能与降低炎症反应、升高血清中sRAGE水平并降低KL-6水平有关。

    2025年22期 v.66 2360-2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7K]
    [下载次数:1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读者·作者·编者

  • 中医药学术论文中药名称及名词术语的使用

    本刊编辑部;

    <正>中医药学术论文中正确使用中药名称及术语对于提高论文的科学性具有重要意义。中药学名词术语应使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中医药学名词》和相关学科的名词。中药名称应以最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为主要依据。暂未公布者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未收载的品种可参考团体标准ZGZYXH/T 1-2015《中药学基本术语》《中药大辞典》以及新版全国高等中医院校统编教材《中药学》。地方及少数民族药物可遵照地方相关标准或药物的习称。

    2025年22期 v.66 2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4K]
    [下载次数:2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中医杂志》论文中关于伦理审查与利益冲突的规定

    本刊编辑部;

    <正>1伦理审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23年公布的《涉及人的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报告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时,需说明所采用的试验程序是否经过国家的或所在机构设立的伦理审查委员会的评估与批准,并注明批准文号。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包括以下活动:1)采用现代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中医药学和心理学等方法对人的生理、心理行为、病理现象、疾病病因和发病机制,以及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进行研究的活动;2)医学新技术或者医疗新产品在人体上进行试验研究的活动;3)采用流行病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法收集、记录、使用、报告或者储存有关人的样本、医疗记录、行为等科学研究资料的活动。

    2025年22期 v.66 23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1K]
    [下载次数:1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实验研究

  • 和胃安神方对失眠模型大鼠视交叉上核Glu/GABA-Gln循环的影响

    刘子涵;王硕;邹涛;田楚娇;于泓洋;底昂;王亮;陈琦;王长振;李绍旦;

    目的 从视交叉上核(SCN)中谷氨酸(Glu)/γ-氨基丁酸(GABA)-谷氨酰胺(Gln)循环探讨和胃安神方治疗失眠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艾司唑仑组与和胃安神方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采用腹腔注射对氯苯丙氨酸法构建失眠大鼠模型。大鼠造模成功后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予10 ml/kg生理盐水灌胃,艾司唑仑组予0.33 mg/(kg·d)艾司唑仑药液灌胃,和胃安神方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予1、2、4 g/ml浓度的和胃安神方药液以10 ml/kg灌胃,均每日1次,连续7天。试验期间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并每天记录体质量。灌胃结束后采用戊巴比妥钠协同实验记录大鼠睡眠潜伏期和睡眠时间,采用Western Blot法和免疫荧光法检测大鼠SCN中Glu/GABA-Gln循环相关酶[谷氨酸脱羧酶(GAD)、γ-氨基丁酸转氨酶(GABA-T)、谷氨酰胺酶(PAG)、谷氨酰胺合成酶(GS)]及转运体[γ-氨基丁酸转运体1(GAT-1)、γ-氨基丁酸转运体3(GAT-3)、谷氨酸转运体1(EAAT1)、谷氨酸转运体2(EAAT2)]的蛋白水平。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同时间比较,模型对照组给药第1—7天体质量均降低(P<0.01)。与模型对照组同时间比较,给药第5、6、7天时,艾司唑仑组与和胃安神方中、高剂量组体质量升高(P<0.01)。与艾司唑仑组同时间比较,和胃安神方低剂量组第6天体质量降低(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睡眠潜伏期增加、睡眠时间缩短,SCN中GAD、EAAT1、EAAT2蛋白水平及荧光强度降低,GAT-1、GAT-3、GABA-T、PAG、GS蛋白水平及荧光强度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各药物干预组睡眠潜伏期缩短、睡眠时间增加,艾司唑仑组与和胃安神方高剂量组上述各指标均改善(P<0.05或P<0.01)。与艾司唑仑组比较,和胃安神方低、中、高剂量组睡眠时间缩短,和胃安神方低剂量组GAD、EAAT1、EAAT2蛋白水平降低,GAT-1蛋白水平及荧光强度升高,和胃安神方中剂量组EAAT1蛋白水平降低(P<0.05或P<0.01)。与和胃安神方高剂量组比较,和胃安神方低剂量组睡眠时间缩短,GAD、EAAT2蛋白水平降低,GAT-1蛋白水平及荧光强度升高(P<0.01)。结论 和胃安神方可有效改善失眠模型大鼠的失眠状态,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SCN中Glu/GABA-Gln循环相关酶与转运体有关,且以高剂量效果最佳。

    2025年22期 v.66 2368-2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4K]
    [下载次数:3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紫榆膏调控SDF-1/CXCR4信号通路对术后切口疼痛及炎症反应的影响

    何涛;王丹丹;许建成;胡婧楠;

    目的 探究紫榆膏调控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趋化因子CXC亚家族受体4(CXCR4)信号通路对术后切口疼痛及炎症反应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将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紫榆膏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6只。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采用Brenan法构建术后切口疼痛模型。大鼠造模成功后紫榆膏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使用不同剂量紫榆膏(10 mg/kg、20 mg/kg、50 mg/kg)涂抹伤口,对照组、模型组使用适量无菌生理盐水涂抹伤口,均每天1次、持续2周。干预结束后检测各组大鼠不同时间疼痛行为学变化(包括机械缩足反应阈值、热缩足潜伏期、累计疼痛评分),HE染色观察大鼠皮肤组织病理学变化,TUNEL法检测大鼠皮肤组织细胞凋亡率,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皮肤组织中SDF-1、CXCR4蛋白水平。结果 HE染色显示模型组大鼠皮肤组织出现炎性细胞浸润,结构欠完整,新生毛细血管少见;紫榆膏低、中、高剂量组大鼠较模型组皮肤组织中损伤的新生毛细血管增加,炎性细胞浸润减少。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皮肤组织细胞凋亡率及SDF-1、CXCR4蛋白水平升高,血清IL-1β、IL-6、TNF-α水平亦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紫榆膏各剂量组大鼠皮肤组织细胞凋亡率及SDF-1、CXCR4蛋白水平降低,血清IL-1β、IL-6、TNF-α水平亦降低(P<0.05)。与对照组同时间比较,模型组大鼠术后3、5、7、15天时机械缩足反应阈值及热缩足潜伏期降低,累计疼痛评分升高(P<0.05)。与模型组同时间比较,紫榆膏各剂量组大鼠术后3、5、7、15天时机械缩足反应阈值及热缩足潜伏期升高,累计疼痛评分降低(P<0.05)。紫榆膏高剂量组大鼠上述各指标的改善情况优于紫榆膏中、低剂量组(P<0.05)。结论 紫榆膏能够减轻大鼠术后切口疼痛,抑制炎症因子分泌,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SDF-1/CXCR4信号通路相关。

    2025年22期 v.66 2376-23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3K]
    [下载次数:1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临证心得

  • 从“五脏风”论治小儿慢性咳嗽

    戴元昊;张宇婧;郭旭冉;梁磊;赵倩义;丁樱;闫永彬;

    从“五脏风”探析小儿慢性咳嗽病机,认为风邪伏留五脏会产生化热、着寒、夹痰、附水、生瘀等病理变化,风邪兼夹他邪致五脏功能失调而致咳嗽迁延难愈,并根据五脏特性表现出不同咳嗽特点。临证将小儿慢性咳嗽分为肺风咳、肝风咳、脾风咳、肾风咳及心风咳,治疗以调理五脏功能为本,同时祛除风邪及相关病理产物以治标,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思路。

    2025年22期 v.66 2384-23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8K]
    [下载次数:4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燥湿同病”论治慢性斑块型银屑病

    林胜;胡聿昕;李昀泽;金琦;张广中;

    从“燥湿同病”角度阐释慢性斑块型银屑病“燥湿互济为发病之始、燥湿同化致病程缠绵、燥湿化浊成伏病之根”的三期动态病机演变规律。提出疾病进展期湿借燥势弥漫浸润,燥因湿性积聚凝结,治当化湿润燥,以截断燥湿互济之势,方用养血解毒汤加减;静止期燥湿互化不休,局部皮损形成“阳郁-阴伤-络阻”胶着之态,治当通阳开玄府、养阴润络脉,以逆转病势,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养血润肤饮、四藤饮加减;消退期痰瘀浊毒伏匿玄府络脉,酿成复发窠囊,治当理气活血,以破除伏邪,方用理脾方合活血散瘀汤加减。

    2025年22期 v.66 2388-23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9K]
    [下载次数:4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从“阳受风气,阴受湿气”辨治小儿遗尿症

    刘智慧;白晓红;

    以《黄帝内经》中“阳受风气,阴受湿气”理论为指导,结合小儿肺脾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认为小儿遗尿症病机为风邪扰动、湿邪困遏导致的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进而膀胱失约,提出以祛风化湿为治疗原则。临证将小儿遗尿症分为风动太阳、湿热蕴结、脾肾两虚证,分别选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缩泉丸加减以宣肺祛风、温肾止遗,四妙散合导赤散加减以清热利湿、兼以健脾,补中益气汤合水陆二仙丹加减以健脾补肾、渗湿止遗,同时重视外治法的辅助运用。

    2025年22期 v.66 2393-2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0K]
    [下载次数:3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运用通法辨治反流性食管炎经验

    谭蔡麟;杨永宏;王先兵;陈丽文;马榕婕;唐娟;王璐;毛艺惠;吴建英;

    认为反流性食管炎的关键病机为气机郁滞、胃失和降,主张以通法治疗,使气机升降恢复正常,具体包括疏肝通郁法方选疏肝止酸汤,健脾通郁法方选胃痞消,肃肺通郁法方选瓜蒌薤白涤痰汤,养心通郁法方选百合养心汤,益肾通郁法方选温肾通郁汤或滋水清肝饮加减,清火通郁法方选蒲及化肝汤或益胃汤合连梅饮加减,化痰通郁法方选黄芩温胆解郁汤或半夏厚朴汤合旋覆代赭汤加减。

    2025年22期 v.66 2397-24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3K]
    [下载次数:3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

本网站版权归中医杂志社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邮编:100700  电话:010-64035632    京ICP备130400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