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讨

  • 基于古代解剖学知识的中医肺藏象理论探析

    刘勇明;梁元钰;王佳然;邹吉宇;于睿智;臧凝子;杨丽;庞立健;吕晓东;

    通过分析各时期医学古籍中肺脏解剖的相关记载,结合现代解剖学知识,梳理中医学对实体肺脏的认识过程,并基于古代解剖知识的特有属性阐释中医肺藏象学说生理功能、生理特性、系统联系的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为完善肺藏象理论提供解剖学依据,另一方面可促进实现肺藏象理论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的相互结合。

    2025年20期 v.66 2077-20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4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基于中医理论与现代生命科学的“手-体相关”机制探讨

    邓凯元;徐枝芳;郭义;

    手不仅具有感觉和运动功能,还能通过参与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进而调控整个机体。中医外治法中针刺、艾灸、刺血、推拿等均可通过刺激手部特定部位从而达到治疗效果。从传统中医学与现代生命科学视角,基于中医理论、中医临床实践、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机制等方面探讨通过手部刺激激活局部微环境改变,进而参与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最终实现机体调控的作用途径和相关机制,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2025年20期 v.66 2082-20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4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当代名医

  • 邓铁涛运用珍凤汤加减治疗淋证经验

    曾胤翔;唐心如;吴伟;

    总结邓铁涛教授运用经验方珍凤汤治疗淋证的经验。认为淋证病机以脾虚为本、下焦湿热为标,治疗宜清利下焦湿热同时重视补益脾气,据此创立珍凤汤标本兼治,随症灵活化裁治疗包括气淋、劳淋、热淋、血淋、膏淋、石淋、淋痹的各类淋证,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2025年20期 v.66 2088-20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2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翟双庆运用驱虫药从郁、痰、毒论治神志病经验

    胡东森;王莉媛;王维广;陈子杰;张潇逸;王红岩;翟双庆;

    总结翟双庆教授运用驱虫药从郁、痰、毒论治神志病的临证经验。认为神志病存在郁、痰、毒的病机演变过程及相应的三个发展阶段。结合古籍相关论述和临证经验,提出“虫”可指代具有损耗精气、如虫侵蚀之象的邪气,并归纳出驱虫药调气、祛痰、解毒的功效。临床上以自拟调神开郁汤、化痰调神汤、解毒调神汤合调中汤为基础方化裁,方中灵活运用槟榔、使君子、乌梅、榧子、雷丸等驱虫药,从调气理中开郁、化痰熄风泻火、扶正补虚攻毒三个角度论治神志病,以分别应对神志病郁、痰、毒的三个阶段,为神志病的中医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2025年20期 v.66 2092-20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4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思路与方法

  • 五体视域下抑郁症躯体症状的中医外治策略

    王艺蓓;张珑耀;王洪武;赵健;郭义;

    基于中医学经典理论,结合现代医学对抑郁症躯体症状的认识,提出抑郁症“抑郁遏阳-五体失和-躯体表征”病机认识,认为情志抑郁首遏气机,致五脏阳气输布失常,引发筋骨失衡、筋肉拘急、经络阻滞、皮部失司,出现脊柱侧弯、疼痛、形体寒热异常等特征性躯体症状。针对病机,提出“察体定灶-疏郁通阳-五体共调”诊疗思路,通过四诊合参尤其是触诊定位病灶层次;遵循调体畅阳的治疗原则,采用柔性正骨手法以正筋骨枢纽,通阳气运行之路径;采用津沽推拿以舒筋散结,畅气血之流;采用浅刺法调脉通络,以复气机升降;采用拔罐疗法以透达皮部,启卫阳周流。通过外治法实现五体状态的整体调衡,使阳气布散正常,为抑郁症躯体症状的诊治提供理论指导。

    2025年20期 v.66 2098-2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9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基于络病理论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炎-癌转化的防治

    安金琪;汪颖琦;吴慧;刘伟萍;颜宁;王晓鸿;文艺;李培武;刘凤斌;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起病隐匿,存在向胃癌转化的潜在风险。基于中医络病理论,系统阐述CAG“气虚→血瘀→络损→毒瘀”的病机演变规律,认为胃络损伤是CAG炎-癌转化的核心病机。据此提出补虚以荣络、通瘀以畅络、解毒以护络的基本治则,以扶正通络解毒方为基本处方,并根据虚寒、湿热、阴虚、痰瘀等不同病理因素进行动态辨证、随症加减,为CAG早期干预提供理论支撑。

    2025年20期 v.66 2103-2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9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基于子午流注的间歇性禁食干预策略

    邓亚胜;林江;兰太进;郑雅方;周倩;陈秋;

    中医学“子午流注”理论认为,人体气血运行遵循自然昼夜节律,不同时辰对应不同脏腑的功能盛衰。间歇性禁食(IF)作为一种饮食干预策略,其时间窗口的选择与人体代谢节律密切相关。基于中医学“子午流注”理论,探讨IF干预策略的时辰选择,提出每日限时进食法(如18∶6、16∶8、14∶10及12∶12模式,即将每日进食压缩于6 h、8 h、10 h或12 h)及周期性禁食法(如5∶2模式,即每周5天正常进食结合2天低热量饮食,或隔日禁食),以契合脾胃经气血旺盛时段,优化机体的消化与代谢;同时,针对不同中医体质及疾病状态、生活方式等,遵循个性化禁食方案的动态调整原则,可实现对IF的精准健康管理。

    2025年20期 v.66 2109-2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6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循证中医药

  • 基于个体参与者数据Meta分析的中医药治疗功能性胃肠病疗效评价

    高洪阳;代欣玥;李庆娜;邱攀博;陆芳;高蕊;赵阳;

    目的 评估中医药治疗功能性胃肠病的临床疗效及作用优势。方法 依托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临床研究数据管理平台,纳入2016—2022年在该平台中以功能性胃肠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的随机对照试验。收集患者一般情况和疗效评价数据,以症状有效率(主要症状改善≥50%)、生存质量、抑郁及焦虑改善情况作为疗效评价指标,通过个体参与者数据(IPD) Meta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纳入6项临床试验,均为随机、安慰剂对照、双盲临床试验,包括1722例患者,其中试验组1033例、安慰剂组689例。IPD 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医药治疗功能性胃肠病在提高主要症状有效率[RR=1.63,95%CI(1.10,2.39),P=0.01]及改善焦虑[SMD=1.97, 95%CI(0.16, 3.78), P=0.03]、抑郁[SMD=2.09, 95%CI(0.26,3.91),P=0.02]方面均显著优于安慰剂对照,但在生存质量方面[SMD=0.21,95%CI(-0.11,0.54),P=0.20]与安慰剂对照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中医药治疗功能性胃肠病患者在改善其主要临床症状和缓解其伴随的焦虑抑郁情绪两个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2025年20期 v.66 2115-2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1K]
    [下载次数: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临床研究

  • 栀黄消瘀止痛膏外用联合经筋刺法治疗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随机对照试验

    姚若愚;范赵翔;邬学群;封彦齐;陆巍;肖玙;许金海;莫文;

    目的 观察栀黄消瘀止痛膏外用联合经筋刺法治疗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ACST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114例ACST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7例。对照组仅接受经筋刺法治疗,治疗组患者在接受经筋刺法治疗的同时联合栀黄消瘀止痛膏外用,两组均连续治疗1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压痛、肿胀、瘀斑、功能障碍评分及中医证候总分,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血清炎性因子[包括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前列腺素E_2(PGE_2)]水平;比较两组患者疼痛、肿胀及功能障碍的缓解时间和临床疗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组脱落1例,最终治疗组56例、对照组57例纳入分析。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压痛、肿胀、瘀斑、功能障碍评分及中医证候总分,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血清IL-6、TNF-α、PGE_2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上述各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疼痛、肿胀及功能障碍的缓解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53/56,94.64%)高于对照组(43/57,75.44%,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56,7.14%)与对照组(5/57,8.7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栀黄消瘀止痛膏外用联合经筋刺法治疗能够显著减轻ACSTI患者肿痛症状,降低炎性因子水平和血液流变学指标,临床疗效优于单一的经筋刺法治疗,且安全性好。

    2025年20期 v.66 2122-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8K]
    [下载次数: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中医药干预下老年非小细胞肺癌预后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杨丽;张可睿;刘琼妮;蔡泳;胡凯文;周天;

    目的 基于真实世界中医药干预老年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构建预后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 回顾性分析4个研究中心的肺癌患者病历资料,收集年龄≥65岁且接受中医药治疗的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将其划分为训练集、内部验证集和外部验证集。基于训练集数据进行单因素Cox回归、LASSO回归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独立预后因素,构建用以预测老年NSCLC患者的1年、3年、5年生存概率的列线图模型。采用C指数(C-index)、校准曲线、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决策分析曲线(DCA)和风险分层对模型效能进行评价。结果 纳入1093例患者,其中训练集624例、内部验证集268例、外部验证集201例。构建了包含中医证型、口服汤药、年龄、TNM分期、卡氏功能状态(KPS)评分、C反应蛋白和乳酸脱氢酶7个独立预后因素的列线图预后模型。训练集、内部验证集、外部验证集C-index依次为0.776(95%CI:0.752,0.801)、0.723(95%CI:0.683,0.763)和0.662(95%CI:0.616,0.708);训练集1年、3年和5年生存率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分别0.794、0.822和0.778,内部验证集为0.735、0.798和0.778,外部验证集为0.649、0.693和0.638。校准曲线提示该模型具有良好的校准度;临床决策曲线(DCA)提示模型具有临床净获益;高、低风险组的生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所构建的老年NSCLC预后模型能够有效评估患者的预后,可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

    2025年20期 v.66 2128-2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9K]
    [下载次数: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实验研究

  • 阿尔茨海默病虚损瘀毒证小鼠模型的构建与评价

    刘晶;刘欣;张哲祚;于顾然;李浩;刘南阳;裴卉;

    目的 采用多因素联合诱导的方式构建阿尔茨海默病(AD)虚损瘀毒证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并对其进行评价。方法 将24只2月龄SPF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角叉菜胶低(0.02%)、中(0.04%)、高(0.06%)剂量组,每组6只。采用角叉菜胶诱导血瘀模型,筛选角叉菜胶造模浓度。将30只5月龄APP/PS1小鼠随机分为毒损组、气虚组、肾虚组、虚损组和虚损瘀毒组,每组6只,另以6只5月龄C57BL/6J小鼠作为同窝对照组。利用睡眠剥夺、角叉菜胶和氢化可的松进行多因素联合诱导实验。气虚组、虚损组和虚损瘀毒组小鼠通过睡眠剥夺诱导气虚;肾虚组、虚损组和虚损瘀毒组通过氢化可的松溶液灌胃诱导肾虚;虚损瘀毒组通过角叉菜胶溶液腹腔注射以诱导血瘀。造模期间,每周观察并记录小鼠一般状态和体质量;造模结束次日,利用抓力仪检测小鼠抓力指数,水迷宫实验检测小鼠行为学指标;行为学检测结束后处死、取材,计算小鼠脾脏指数、肾脏指数、睾丸指数,尼氏染色观察小鼠海马组织形态,HE染色观察主动脉形态,免疫荧光法检测小鼠海马组织β-淀粉样蛋白1-42(Aβ_(1-42))沉积情况,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血管黏附分子1(V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组织淀粉样前体蛋白(APP)、早老蛋白1(PS1)、β位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切割酶1(BACE1)蛋白表达。结果 筛选出0.06%浓度的角叉菜胶进行后续实验。多因素联合诱导实验结果显示,与同窝对照组比较,虚损瘀毒组小鼠造模后体质量、抓力指数下降,平台停留时间缩短、穿越平台次数减少,脾脏指数、肾脏指数、睾丸指数下降,海马组织Aβ_(1-42)荧光表达量升高,血清VCAM-1、TNF-α、IL-6、IL-1β、皮质醇水平升高,海马组织APP、BACE1、PS1蛋白表达升高(P<0.05或P<0.01),海马区神经元出现损伤,细胞核固缩,尼氏体溶解甚至消失。与毒损组、气虚组、肾虚组、虚损组比较,虚损瘀毒组更能全面反映阿尔茨海默病虚损瘀毒证的病理改变。结论 通过睡眠剥夺、角叉菜胶和氢化可的松联合诱导的方式构建了AD虚损瘀毒证小鼠病证结合模型,该模型具有气虚、肾虚、血瘀的证候特征。

    2025年20期 v.66 2139-2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4K]
    [下载次数: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基于转录组学和实验验证的参萸养心胶囊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研究

    刘孟楠;张丁山;伍浩;万针汛;兰琪;宋梦林;罗钢;陈丽;

    目的 基于转录组学和实验验证探讨参萸养心胶囊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5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参萸养心低剂量组、参萸养心高剂量组以及福辛普利钠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他各组均采取背部皮下多点注射异丙肾上腺素溶液5 mg/(kg·d)建立心力衰竭小鼠模型。造模首日起福辛普利钠组予福辛普利钠2.6 mg/(kg·d)灌胃,参萸养心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分别给予参萸养心胶囊1.56 g/(kg·d)、6.24 g/(kg·d)灌胃,每组均连续28天。末次给药次日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小鼠心功能、Masson染色观察心脏组织形态;利用转录组测序筛选小鼠差异基因的mRNA,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和Western Blot法对筛选出的关键差异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进行验证。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值降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IDs)值升高(P<0.05),心肌细胞排列结构紊乱,蓝染胶原纤维增多;与模型组比较,各干预组小鼠LVEF和LVFS值升高,LVIDd、LVIDs值降低(P<0.05),心肌病理学变化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与模型组比较,参萸养心高剂量组有831个基因上调,391个基因下调。结合基因本体论(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分析,筛选出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信号通路为关键通路,ACSL1、SCD1、PPARα、Angptl4、CPT1α、PGC-1α为关键mRNA。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心脏组织ACSL1、SCD1、PPARα、Angptl4、CPT1α、PGC-1α mRNA及蛋白表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干预组小鼠心脏组织ACSL1、SCD1、PPARα、Angptl4、CPT1α、PGC-1α mRNA及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参萸养心低剂量组比较,参萸养心高剂量组小鼠心脏组织ACSL1、SCD1、PPARα、CPT1α、PGC-1αmRNA及蛋白表达升高(P<0.05)。结论 参萸养心胶囊治疗心力衰竭可能与改善心肌纤维化,调控ACSL1、SCD1、PPARα、Angptl4、CPT1α、PGC-1α基因及蛋白表达有关。

    2025年20期 v.66 2149-2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6K]
    [下载次数: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临证心得

  • 从“气火从化”病机演变探讨情志病辨治思路

    孙永康;宋研博;陈俊华;吴易俊;岳刘平;余欢;王新志;

    总结情志病“气火从化”病机演变规律,认为心胆动摇为情志病发病关键,情志过极为情志病的重要诱因,肝郁气滞为情志病的初始病机,并可具有从气、从火两种病机演变途径。从气之证的演变规律为:肝郁气滞证→肝郁脾虚证→心脾两虚证→肝肾阴虚证;从火之证的演变规律为:肝郁气滞证→肝郁化火证→肝火上炎证→心肝火旺证→肝肾阴虚证。从火、从气演变后均可归属于肝肾阴虚之证,继而表现为肝肾阴虚证→阴虚火旺证→心肾不交证的转归过程。据此提出情志病辨证应以虚实寒热为统领,以脏腑、气血津液为核心,确立首安心胆、随证治之、扶正祛邪、未变先防的治疗原则,为情志病临床诊疗提供思路。

    2025年20期 v.66 2157-2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9K]
    [下载次数: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运用调气消腺法分期论治儿童腺样体肥大

    卢志远;王雨涵;戴启刚;林丽丽;张梦瑶;顾蕴烨;汪受传;

    总结运用调气消腺法分期论治儿童腺样体肥大的临证经验。认为儿童腺样体肥大的病位在颃颡,病机以肺气不和为本、痰热瘀结为标,提出以调气消腺为法治疗。临证将儿童腺样体肥大分为发作期、迁延期和缓解期,发作期以外感风热、痰热蕴肺为核心病机,治宜散邪宣肺、清热化痰,自拟宣肺消腺汤治疗;迁延期以肺热结咽、痰瘀胶滞为核心病机,治宜清热泻肺、豁痰逐瘀,自拟泻肺消腺汤治疗;缓解期以肺脾气虚、痰湿凝结为核心病机,治宜补肺固卫、燥湿化痰,自拟补肺消腺汤治疗。同时注重合并症兼而治之,随症灵活加减。

    2025年20期 v.66 2161-2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9K]
    [下载次数: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百家园

  • 张从正与李杲对癥瘕积聚认识的异同辨析

    寿松亭;李奕;申倩;普振清;庞博;

    癥瘕积聚是中医学中涵盖肿瘤、包块等多种疑难病证的统称,其临床常呈虚实夹杂、寒热错杂之态,攻补兼施、因证施法是癥瘕积聚治疗的核心理念。以“攻邪派”张从正与“补土派”李杲为代表,系统辨别、分析二位医家对症瘕积聚的病因病机认识及治法思路与用药策略上的异同,认为张从正主张以通为攻,以攻代补;李杲强调以通为补、扶正为先;二者诊疗思路存在“攻中寓补”与“补中寓攻”的差异。进一步结合二人经历发现,二者学术主张、临证用药的区别与其师承背景、时代环境及临床诊疗对象密切相关。

    2025年20期 v.66 2166-2169+2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4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大黄在泌尿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刘馥溧;巴元明;

    总结运用大黄治疗泌尿系统疾病的经验。认为大黄主要有通腑泻下、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分消湿热、行瘀决壅、消痈散滞之功,其中生大黄苦寒攻下,酒大黄宣散上行,大黄炭除滞止血,熟大黄缓泻和胃。临证可将大黄不同炮制品灵活配伍或组成经方治疗泌尿系统疾病,如与甘草配伍组成大黄甘草汤加减以通腑泄浊、和胃健脾,治疗慢性肾衰竭;与桃仁、桂枝配伍组成桃核承气汤加减以逐瘀活血、通窍清上,治疗慢性肾脏病合并认知功能障碍;与茵陈五苓散配伍合用以燥湿利水、泻热化瘀,治疗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与牡丹皮、桃仁配伍组成大黄牡丹汤加减以行瘀消痈、散结除滞,治疗慢性前列腺炎。

    2025年20期 v.66 2170-2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6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标准与规范

  • 干燥综合征阴虚热毒证诊断标准

    刘维;

    阴虚热毒证是干燥综合征疾病活动期的主要证候类型,常伴随多系统损害的复杂病情。精准的临床诊断及辨证对中医治疗尤为重要,但当前尚缺乏对干燥综合征阴虚热毒证的统一量化评价标准。因此按照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制定流程制定《干燥综合征阴虚热毒证诊断标准》,以期为干燥综合征阴虚热毒证的精确诊断、临床决策及疗效评价提供参考。

    2025年20期 v.66 2176-2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3K]
    [下载次数: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类风湿关节炎湿热毒蕴证诊断标准

    刘维;

    湿热毒蕴证是类风湿关节炎(RA)活动期的核心证型,常表现为高疾病活动度、迅蚀骨节及多脏器损伤,直接影响疾病转归。按照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制订流程,运用文献系统评价、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诊断性试验等方法,结合多轮专家研讨与论证,制订RA湿热毒蕴证诊断及证候评价标准,为临床诊断提供标准化依据,助力临床决策。

    2025年20期 v.66 2181-2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0K]
    [下载次数: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

本网站版权归中医杂志社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邮编:100700  电话:010-64035632    京ICP备130400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