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 《中医杂志》稿约

    <正>《中医杂志》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中医药学术期刊。办刊宗旨是发扬中医特色,以中医学术为本,促进中医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提高为主,兼顾普及,面向临床,兼重基础理论,努力促进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学术的交流与发展。2011年起改为半月刊,每期96页,国内外公开发行。1主要栏目

    2011年22期 v.52 18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8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学术探讨

  • 中医药调控肿瘤微环境“稳态”影响肿瘤复发转移的机制初探

    李卫东;花宝金;

    肿瘤微环境是有别于人体正常内环境的复杂系统,主要包括低氧、低pH、间质高压、炎症、血管生成因子优势、免疫抑制等。这些特点都对肿瘤的增殖、侵袭、黏附、血管生成以及降低放疗、化疗敏感度,促使恶性肿瘤的复发转移有重要作用。中医药具有整体、多靶点的疗效特点,对于防治肿瘤的复发转移发挥着重要作用。拟就目前临床常用的中医药抗肿瘤复发转移的治法与肿瘤微环境中影响肿瘤复发转移的关键机制进行总结分析,以期找到二者的关联性,为临床中医药防治肿瘤复发转移提供一定的思路和线索。

    2011年22期 v.52 1891-18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1974 ] |[引用频次:72 ] |[阅读次数:0 ]
  • 中医方药归经量化研究

    李渡华;支政;李渡斌;袁同山;谷娜;刘龙;张弘;贾云芳;于丽;

    中医方药归经量化研究首先是科学化问题,其次是数学化问题,第三是现代化问题。目前加强中药归经学说与方剂归经的关系研究、特别是方药归经量化研究,既是中医药规范化、精确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医药特色理论及其应用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挖掘中医药学特色优势、把握中医药学自主学术主体、解决在信息时代多态文化中中医药学自身命运和创新发展的关键问题。解决这个关键问题既要明确中医方药归经与中医临证用量的关系、认识中医方药作用及其定位与几千年形成的中医临证用量的历史统一,也要明确中医方药归经与君臣佐使的量化关系、认识其与辨证论治的逻辑统一,还要认识中医方药归经与靶点受体的量化关系、认识物质与信息的内在统一。

    2011年22期 v.52 1895-18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543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温病卫分证辨证规律研究

    武兴伟;谢世平;许前磊;

    提出认识温病卫分证的辨证规律的必要性,通过对温病的辨证规律总结和前瞻性研究,提出中西医结合研究卫分证存在的问题,对临床应用卫分证理论,特别是对艾滋病等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指导意义。

    2011年22期 v.52 1898-19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503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以糖尿病为例的中药安全性应用的思考

    赵林华;焦拥政;赵锡艳;郭允;韦姗姗;仝小林;

    中药一直以来被人们认为是毒性低、安全的。然而中药也分有毒与无毒,如果不掌握药物的特性,运用不当,忽视患者个体差异,均会导致严重的不良事件的产生。以糖尿病及相关疾病的中医药治疗为例,从个体化诊疗、合理配伍、随证施量,关注"量-效-毒关系",重视药物的炮制、煎煮及服用方法,及注重安全性监测等角度,探讨中药用药安全性应用问题。

    2011年22期 v.52 1900-19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42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当代名医

  • 冯兴华辨治系统性红斑狼疮经验

    张婉瑜;刘宏潇;

    <正>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由多因素参与,以依赖于T细胞的B细胞功能亢进为特征,产生多种自身抗体并形成免疫复合物,导致多系统损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因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可引起皮肤、关节、浆膜、心脏、肾脏、神经系统、血液系统等多系统损害。中医学根据临床症状的不同将本病归属于"蝴蝶斑"、"日晒疮"、"血风疮"、"丹疹"、"阴阳毒"、"脉痹"等范畴。

    2011年22期 v.52 1903-19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451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沈舒文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

    王捷虹;樊振;赵运;

    沈舒文(1950-),男,陕西名中医,博士研究生导师,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脾胃病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陕西中医学院中医临床医学院中医内科教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30余载,学验俱丰,对脾胃病的治疗有独特风格和经验。

    2011年22期 v.52 1905-19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411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王应麟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经验

    孙明霞;魏巍;江琪;蔡朕;侯春花;杨冰;王应麟;

    <正>王应麟主任医师秉承家学,博采众长,结合自己多年丰富的临床经验,形成一套独特有效的儿科临床诊治方法。治疗小儿发热"护元气不用辛散攻伐",退热存阴而不至于大汗出,同时配合使用祛痰药,起到了已病防变,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现将王老师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经验总结如下。

    2011年22期 v.52 1907+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425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思路与方法

  • 慢性肝炎“湿热瘀毒互结”复合病机的形成机制探讨

    叶放;徐吉敏;薛博瑜;周学平;吴勉华;周仲瑛;

    基于"复合病机转化论"和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肝病学术思想,提出"湿热瘀毒互结"复合病机的是慢性肝炎过程中的共性的基本病机。探讨了湿热、气滞、血瘀、毒之间存在相互转化、因果夹杂、复合为患的复合病机形成机制。提出临证之际只要把清化湿热瘀毒法作为基本治法,依据病机虚实多寡和兼夹主次,随证加减、灵活应用,就抓住了慢性肝炎祛邪的关键,提高中医治疗慢性肝炎的针对性、准确性。

    2011年22期 v.52 1908-19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699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 慢性前列腺炎络病初探

    李海松;党进;王彬;韩亮;李本志;

    近年来,一些学者对络病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并在现代中医学临床各科中广泛运用。络病临床以疼痛为主要表现,而疼痛是慢性前列腺炎(chronic prostatitis,CP)的主要症状,符合络病的特点。CP的基本病机为肾虚血瘀,而久病入络也是CP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主要原因,因此,祛瘀通络治疗成为CP的根本治法,贯穿于CP治疗的始终。

    2011年22期 v.52 1911-19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491 ] |[引用频次:49 ] |[阅读次数:0 ]
  • 中医药防治类风湿关节炎滑膜细胞增生的思路

    马武开;唐芳;安阳;黄颖;王莹;钟琴;姚血明;刘正奇;

    类风湿关节炎(RA)的基本病理改变是由于关节滑膜炎性细胞浸润,新生血管大量生成,继而形成血管翳,破坏骨质,最终导致关节结构破坏,功能丧失。抑制滑膜细胞炎症、促进滑膜细胞调亡和血管新生、阻断滑膜细胞信号传导是RA治疗的重要环节。中医药通过多途径协同作用于多个部位和靶点,集中体现了中医理论的精华。以RA关节滑膜为切入点,利用现代医学技术对中医药治疗RA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有利于更充分发挥中药治疗RA的优势。

    2011年22期 v.52 1913-19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363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中药炮制方法对经方量效关系的影响

    余秋平;韩佳瑞;焦拥政;仝小林;

    以《伤寒杂病论》中附子、甘草、干姜等药的不同炮制法对经方疗效的影响为例,探讨中药炮制方法对经方量效关系的影响。

    2011年22期 v.52 1916-1917+19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672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编读往来

方法学与临床评价

  • 基于专家访谈的代谢综合征中医病名、基本证候、病因病机及用药规律研究

    韩曼;周丽波;刘喜明;

    目的了解中医专家对代谢综合征(MS)的认识、治疗和评价。方法根据事先拟定的访谈提纲,分别选取国内不同地域的内分泌疾病中高年资中医专家34名进行个人深度访谈。内容包括对MS中医病名、病因病机、主要症状、基本证候的认识,以及MS中医药治疗、干预时限、疗效评价。结果综合专家建议,MS的中医病名涉及肥满、肥胖、脾瘅等;病因主要是过食肥甘和久坐少动;病机涉及脾虚、痰湿等;常见症状有肚腹硕大、乏力、倦怠等;中医药治疗须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进行至少3个月的干预;疗效评价要综合进行并反映中医特色。结论专家就MS病名、证候、病因病机及用药规律提出的建议较为深入详实,为中医药干预技术研究奠定了基础。

    2011年22期 v.52 1918-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1203 ] |[引用频次:110 ] |[阅读次数:0 ]

临床论著

  • “瘀热”病机对脑出血急性期病情及预后的影响

    徐丹;张兰坤;过伟峰;吴勉华;周学平;李国春;叶放;邵大飞;刘英姿;李建香;

    目的探讨"瘀热"病机对脑出血急性期病情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脑出血急性期患者518例,将患者分为瘀热组和非瘀热组,于发病时、病程第11、21天3个时间点比较两组患者脑出血量、中风病类诊断评分、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结果瘀热组第0、11天时脑出血量均明显高于非瘀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瘀热组第0、21天时中风病类诊断评分、GOS评分明显高于非瘀热组(P<0.01)。结论脑出血急性期瘀热患者较非瘀热患者脑出血量大、病情重、预后差。

    2011年22期 v.52 1922-1924+19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43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泄浊除痹方对高尿酸血症患者中医临床症状的影响

    张娴娴;孙维峰;徐伟;王天;

    目的观察泄浊除痹方对高尿酸血症患者中医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将66例高尿酸血症患者(脱落7例,剔除1例)随机分成泄浊除痹方组28例和空白对照组30例,泄浊除痹方组口服泄浊除痹方颗粒剂,每日1剂,分2次服用。空白对照组不用药物治疗,仅进行临床观察。两组均观察20天,于观察前后检测血尿酸,采集患者中医临床四诊资料进行中医症状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尿酸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泄浊除痹方组与空白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泄浊除痹方组痰涎、神疲乏力、四肢沉重、小便黄赤、大便稀溏等中医临床症状积分较治疗前有所降低,小便清长症状积分较治疗前有所增加(P<0.05)。空白对照组患者各中医临床症状积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泄浊除痹方对高尿酸血症痰湿阻滞患者相关中医临床症状有一定改善作用。

    2011年22期 v.52 1925-19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417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柴胡疏肝明目丸对肝郁肾虚型外伤性视神经萎缩患者视觉诱发电位的影响

    张风梅;李雪;李江玲;

    目的观察柴胡疏肝明目丸对肝郁肾虚型外伤性视神经萎缩患者视觉诱发电位的影响。方法将60例肝郁肾虚型外伤性视神经萎缩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0例,口服柴胡疏肝明目丸;对照组30例,口服甲钴胺片。治疗60天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视力、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指标的变化,并判定中医症状疗效及视力疗效。结果治疗组中医症状疗效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3.3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后视力与治疗前比较均升高(P<0.05和P<0.01);治疗组治疗后视力提高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F-VEP-P2波时值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显著缩短(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F-VEP-P2波振幅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但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柴胡疏肝明目丸能使肝郁肾虚型外伤性视神经萎缩患者的F-VEP-P2波振幅的潜伏期缩短,振幅升高,从而改善视神经的传导功能,达到恢复患者视力的目的。

    2011年22期 v.52 1928-19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238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中药对抗结核药物的减毒功效分析

    王鹏程;周敏;李凫坚;

    目的观察中药对抗结核药物引起的毒副反应的影响。方法将120例初治活动性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中西药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正规西药化疗方案,中西药组在此基础上辨证加用中药,其中肺阴亏虚型加用滋阴润肺颗粒、阴虚火旺型加用肺泰胶囊、气阴两虚型加用双百口服液,两组均连续治疗6个月,观察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及肝功能损害情况。结果中西药组出现不良反应14例,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20例,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药组出现肝功能损害9例,对照组出现肝功能损害18例,两组出现肝功能损害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在缓解抗结核药的毒副反应尤其是肝功能损害方面有一定作用。

    2011年22期 v.52 1932-19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202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114例胃癌患者舌象分析

    陈鲁媛;路广晁;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舌象特点。方法观察组选择未做相关治疗的胃癌患者114例,对照组分别选择健康体检者80例和胃溃疡患者75例、萎缩性胃炎患者32例、单纯型浅表性胃炎患者122例。按照中医传统的望诊方法观察舌象,并应用数码相机拍摄、制成ICC文件,记录观察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胃癌组红、绛舌发生率为49.12%,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胃部良性疾病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青紫舌、胖大舌发生率分别为21.93%、22.80%,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淡白舌发生率为23.68%,与萎缩性胃炎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舌苔以腻苔为主,主要是白腻苔和白厚腻苔,发生率分别为21.93%、26.32%,前者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舌面外周部少苔或无苔发生率40.35%,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患者易发生青紫舌、淡白舌、胖大舌,舌苔以白腻、白厚腻苔为主,舌面外周部少苔或无苔,对胃癌的诊断、治疗也有很大意义。

    2011年22期 v.52 1935-19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488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 不同波形电针治疗单纯性肥胖病的临床对比观察

    王威;董勤;胡津丽;

    目的观察连续波、疏密波电针对单纯性肥胖病肥胖指标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连续波组33例和疏密波组35例,两组患者均选取中脘、天枢、气海、足三里,三阴交、曲池,并分别在中脘、气海、双侧天枢穴上加用10Hz连续波和2Hz、10Hz、100Hz循环疏密波。30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评价临床疗效。治疗过程中对体重、体脂含量的变化进行动态监测,并于治疗前后分别测定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积分及各项肥胖指标。结果连续波组显效率21.21%,总有效率87.88%;疏密波组显效率45.71%,总有效率94.29%,两组显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腰臀比外,两组患者其他肥胖指标及临床症状总积分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其中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总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体重、体重指数、腰围差值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两组体重、体脂含量的动态变化情况基本一致,体重基本呈现"下降明显-近似平台-缓慢下降"的趋势;而体脂含量治疗初期变化缓慢,之后下降幅度日渐增大,且持续稳步下降,未见明显的平台期。结论连续波、疏密波电针均可改善单纯性肥胖病症状及肥胖指标,但总体疗效疏密波优于连续波。

    2011年22期 v.52 1939-1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275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实验研究

  • 退热解毒灵水煎剂抗甲型H1N1流感病毒体内外实验研究

    苏文;徐辉甫;黄浩;

    目的观察退热解毒灵水煎剂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抑制作用。方法体外抗病毒实验:将MDCK细胞悬液以105/ml接种于96孔板,用细胞维持液连续2倍系列稀释退热解毒灵水煎剂成5000、2500、1250、625、312.5、156.25、78、39、19.5mg/L9个稀释度,另将病毒唑注射液稀释成125、62.5、31.3、15.6、7.8、3.9、2.0、1.0、0.5mg/L9个稀释度,观察细胞病变效应,计算病毒抑制率。体内抗病毒实验:将8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达菲组、退热解毒灵组,每组20只。除对照组外,其他各组小鼠均以10倍半数致死量剂量鼻腔接种甲型H1N1流感病毒50μl。感染当天开始给药,退热解毒灵组灌胃给予退热解毒灵水煎剂每天4133g/kg;达菲组灌胃给予达菲胶囊每天20mg/kg。每组取10只连续观察小鼠存活率;另10只于首次给药后4天、8天各处死5只,测定鼠肺湿质量及肺内病毒半数组织培养感染量(TCID50)。结果体外抗病毒实验:退热解毒灵水煎剂浓度为5000、2500、1250、625、312.5mg/L组和病毒唑注射液浓度为125、62.5、31.3、15.6mg/L组病毒抑制率均在50%以上。体内抗病毒实验:模型组小鼠存活率为0,达菲组与退热解毒灵组存活率分别为90%、60%。染毒后第4天、第8天,达菲组、退热解毒灵组肺湿质量及肺内病毒TCID50与模型组比较均明显下降(P<0.05或P<0.01)。结论退热解毒灵水煎剂对体内、体外甲型H1N1流感病毒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2011年22期 v.52 1943-19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下载次数:217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不同配伍柴郁温胆汤对抑郁模型大鼠海马CREB和BDNF表达的影响

    周志华;周海虹;陆汎;韩咏竹;胡纪源;王训;

    目的观察柴郁温胆汤及其不同配伍组合对抑郁模型大鼠海马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7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复方组、化痰组、调气血组、养心脾组和马普替林组。除正常组外,各组采用孤养加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刺激方法建立大鼠抑郁模型,从应激第2天起分别灌胃给药至实验第23天。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海马CA3区CREB和BDNF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CREB和BDNF表达的总面积、阳性细胞数和平均光密度均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复方组、化痰组、马普替林组能够显著上调大鼠海马CREB和BDNF表达(P<0.05或P<0.01);养心脾组能够提升CREB表达的总面积和阳性细胞数(P<0.05);调气血组能够提升BDNF表达的平均光密度(P<0.05)。结论柴郁温胆汤能够明显上调大鼠海马CREB和BDNF表达,其中以化痰药的配伍组合作用较明显。

    2011年22期 v.52 1947-19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48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菟丝子含药血清对成骨细胞代谢调控的影响

    杜波;王婧;

    目的探讨菟丝子含药血清对体外培养大鼠成骨细胞代谢调控的影响。方法采用血清药理学方法制备菟丝子含药血清;采用改良的组织块法体外培养大鼠成骨细胞;分别用5%、10%、15%、20%菟丝子含药血清诱导培养成骨细胞24h、48h、72h后,MTT法检测大鼠成骨细胞的增殖情况;用对硝基苯二钠基质动力学法(PNPP)测定细胞内碱性磷酸酶(ALP)的活性;培养48h后用RT-PCR方法检测Ⅰ型胶原(COL-Ⅰ)mRNA的表达。结果 5%和10%菟丝子含药血清在48h和72h能显著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并提高ALP活性;在48h时10%菟丝子含药血清可促进COL-ⅠmRNA的表达。结论 10%菟丝子含药血清能够明显促进大鼠成骨细胞的增殖与分化,表明其具有促进成骨作用。

    2011年22期 v.52 1951-19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336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文献研究

  •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常用药物剂量比较与分析

    何丽清;傅延龄;

    对《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常用药物的剂量进行了比较与分析。两书中常用药物大部分相同,共20种,其中大部分的平均剂量、常用剂量、剂量分布区间、常用剂量范围基本相同,只有少数药物有不同。说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同出一脉,用药剂量基本一致。

    2011年22期 v.52 1954-1955+19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143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临床报道

  • 鸦胆子油乳联合奥沙利铂胸腔注入治疗恶性胸腔积液35例

    贾琳;王亚利;耿立梅;

    <正>恶性胸腔积液是晚期肿瘤常见的并发症。河北省中医院自2009年9月至2011年5月收治恶性胸腔积液患者70例,均经鸦胆子油乳联合奥沙利铂胸腔内注射治疗,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经胸腔积液病理细胞学确诊恶性胸腔积液患者70例,其中男38例,女32例;年龄39~85岁,平均65岁;大量积液31例,中等量39例;单侧积液64例,双

    2011年22期 v.52 1956-19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159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加味逍遥散合克罗米芬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30例

    方如丹;舒荣梅;

    <正>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育龄妇女最常见的妇科内分泌疾病,是导致月经紊乱、不孕的最常见原因之一,是一种多因性、临床表现多态性的内分泌综合征,临床以月经不规律(稀发、量少、闭经、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多毛、肥胖、痤疮、不孕、高脂血症、高雄激素血症、胰岛素抵抗和持续无排卵为临床主

    2011年22期 v.52 1957-19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352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参麦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126例

    彭刚;

    <正>冠心病又称缺血性心脏病,临床常表现为胸骨后压榨性的疼痛,并可迁延至颈、颔、手臂、后背及胃部。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笔者采用参麦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126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76例患者均为本院收治的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诊断标准符合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

    2011年22期 v.52 1959-1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154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中药雾化吸入预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真菌感染20例

    魏蕾;

    <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与肺部对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COPD与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密切相关。肺部真菌感染多为继发感染,常出现于免疫力低下、有慢性基础疾病的患者,其中又以COPD多见。

    2011年22期 v.52 1960-1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191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临证心得

  • 余国友治疗肝移植术后黄疸经验

    普兴宏;吴国琳;余国友;

    <正>余国友主任医师致力于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肝病、肿瘤等研究3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我们有幸跟随余老师学习,将余老师近年来治疗肝移植术后患者黄疸的经验总结如下。1中医对肝移植术后黄疸的认识肝移植术目前是治疗终末期肝功能衰竭患者的最有效方法之一,但术后高胆红素血症是最为常见

    2011年22期 v.52 1963-19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15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张笑平从肾论治疑难杂症验案3则

    张晓军;

    <正>安徽中医学院张笑平教授,精研经典,勤于临床,学验俱丰,对于辨治各种疑难杂病多有独到之见解,屡起沉疴。笔者有幸跟随张老师侍诊年余,现将其从肾论治疑难杂证验案3则整理如下。1丛集性头痛季某某,女,69岁,2002年6月2日初诊。头痛始于10年前冬季的一次沐浴之后,当时曾按"感冒"治愈,但此后每因天气骤变、受凉、当风、劳累即发

    2011年22期 v.52 1965-19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186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黄尧洲治疗特应性皮炎经验

    郎娜;迟慧彦;佘远遥;姚春海;赵一丁;田凤艳;张婉容;黄尧洲;

    <正>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又名异位性湿疹或遗传过敏性湿疹。其特征为患者或其家族中可见明显的"异位性"特点。"异位性"(atopiy)含义[1]是:①有容易罹患哮喘、过敏性鼻炎、湿疹的家族性倾向;②对异种蛋白过敏;③血清中IgE值高;④血液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其患病率各家报道不一,可能与流行病学调查中采用的诊断标准不同有关[2-3]。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迅猛发展,发达

    2011年22期 v.52 1967-19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651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针灸抗氧化作用的研究概况

    刘丽英;石广霞;刘存志;

    对近年来针灸抗氧化作用在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疾病的研究进展加以总结。研究表明,针灸可以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减少自由基的产生,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今后应在有机结合临床和动物研究的基础上,从氧化损伤标志物、氧化还原平衡、自由基相关信号转导通路等多角度,进一步深化针灸抗氧化作用的研究。

    2011年22期 v.52 1969-19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454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百家园

  • “火郁发之”浅议

    刘建设;薛燕星;

    "火郁发之"即是对火郁之病,因势利导,通过宣发郁热,疏散郁结,透邪外出,以达到气机调畅,开合、升降、出入协调,使机体恢复到阴平阳秘,从而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历代医家多有发挥,使此法不仅运用于外感热病,亦适用于内伤杂病。尤其"伏毒"致病说的兴起,对于一些疑难病、重病治疗开辟新思路,"热毒内伏"及时运用"发之"之法有效。

    2011年22期 v.52 1973-19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654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皮毛生肾”临证浅议

    崔应珉;车文生;徐羽;刘明;

    "皮毛生肾"的理论,指出了肾与皮肤病的关系,不仅为临证治疗皮肤病"从肾论治"提供理论依据,而且能够有效地指导临床对于一些顽固性皮肤病采取补肾的疗法。

    2011年22期 v.52 1974-19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424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从“脾在液为涎,肾为唾”探讨糖尿病肾病病证与唾液的关系

    吴同玉;李宇涛;李灿东;朱龙;

    "脾在液为涎"、"肾在液为唾"。在理论上,涎和唾可以分主于脾肾,又可以为脾肾共同所主,或者与全身脏腑均有联系;有研究发现糖尿病肾病的病变部位主要在脾和肾,病性性质以气阴两虚和湿热、瘀血为主,多为虚实夹杂。就糖尿病肾病的病变脏腑部位与病变性质探讨唾液的性状,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2011年22期 v.52 1976-19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51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中医对干眼症的认识

    傅彦江;黄欣;

    对干眼症的中医病名,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等几方面进行了概述。

    2011年22期 v.52 1978-19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1148 ] |[引用频次:48 ] |[阅读次数:0 ]

名医医案

  • 《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选登(22)——郭国兴医案

    <正>郭国兴(1899-1991年),陕西省南郑县人。南郑县中医医院内科主任医师。郭国兴幼读私塾,18岁从师本县简国忠先生学医,学成后即在家乡应诊。1955年加入联合诊所,长期在基层卫生院工作,1979年调到南郑县中医医院工作。一生带徒20余人。行医70年,长于内科,旁及妇、儿,善治杂病。在学术上推崇东垣学说,倡

    2011年22期 v.52 19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下载次数:15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本网站版权归中医杂志社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邮编:100700  电话:010-64035632    京ICP备130400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