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栏

  • 中医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经验与策略——张伯礼院士武汉一线抗疫思考

    黄明;杨丰文;张磊;郑文科;张俊华;

    总结张伯礼院士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的思路,提炼防控和救治经验。认为新冠肺炎属于中医学"湿毒疫"范畴,主要证候要素为湿、毒、热、闭、虚,主要侵袭肺与脾两脏;湿毒壅肺为主要病机,湿邪致病临床证治更加复杂。临证全程须注重祛湿化浊、消秽解毒,还须重视伴有血瘀状态的影响。在治疗上,辨证论治与群体通治相结合,急性疫病爆发时,在辨证的基础上宜采取群体通治方为主的治疗策略,可采取专病专方;在治疗节点上,宜关口前移,注重早期干预,明晰新冠肺炎演变趋势,提前用药截断逆转病势;在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转阴的康复阶段,可采用益气养阴等中药扶正,兼顾祛邪,同时采用中西医结合康复手段综合调摄形神,促进全面康复。

    2020年24期 v.61 2117-2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下载次数:3074 ] |[引用频次:80 ] |[阅读次数:0 ]
  • 30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核酸持续阳性患者临床特征回顾性分析

    丛晓东;杨金亮;李斌;石嘉恒;董国菊;王冰;线永悦;朱浩宁;杨志旭;阮连国;吕诚;边永君;齐文升;李浩;苗青;黄璐琦;

    目的分析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持续阳性超过4周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纳入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南一病区2020年1月28日至3月30日收治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持续时间>4周的新冠肺炎患者共30例,采集其一般资料、临床资料并分析患者临床特征及体质类型分布规律。结果 30例新冠肺炎患者中包括持续阳性未能出院患者10例,出院或隔离后复查阳性者20例。年龄34~86岁,平均(60.40±14.46)岁,≥60岁者19例(63.3%);临床分型:普通型8例(26.7%),重型22例(73.3%);主要基础疾病:高血压病14例次(46.6%),糖尿病6例次(20.0%),冠心病5例次(16.7%);初始发病时主症:发热(20例,占66.7%),喘息(10例,占33.3%),咳嗽(7例,占23.3%);咽拭子核酸反复阳性24例次(80.0%),痰液核酸反复阳性16例次(53.3%);接受过抗生素治疗24例次(80.0%),接受过抗病毒药物治疗16例次(53.4%),接受过中药治疗25例次(83.3%);舌质暗淡者19例(63.3%),舌质红11例(36.7%);舌苔腻者21例(70.0%),舌苔少者5例(16.7%),苔薄白者4例(13.3%);痰湿体质12例(40.0%),气郁体质8例(26.7%),气虚体质5例(16.6%),湿热体质3例(10.0%),阴虚体质2例(6.7%)。结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持续阳性的患者中高龄、基础疾病多者相对较多,高血压病为最常见的合并基础病,咽拭子反复阳性最为常见;舌质暗淡及舌苔腻者以及痰湿、气郁体质的患者较多,故益气扶正、化湿驱邪、调畅气机或是其治疗的方向。

    2020年24期 v.61 2121-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916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38例回顾性分析

    连捷;张树军;李国林;尚东;汪秋艳;徐林松;石岩;刘小溪;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武汉雷神山医院2020年2月16日至3月25日出院的64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临床资料,对其基本信息、中医证候、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法等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干预方法的不同分为中西药组38例和西药组26例,西药组给予抗病毒、抗感染、辅助支持药物,中西药组在西药组治疗的基础上辨证论治给予中药汤剂及中成药治疗,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中医证候量表评分、体温复常时间、肺部CT影像好转时间,普通型转重型、死亡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出院时实验室指标恢复正常情况。结果中西药组降钙素原复常率为100%,临床症状消失时间轻型(5.26±1.89)天、普通型(9.67±1.96)天、重型(12.12±1.43)天、恢复期(5.97±2.01)天,肺部CT影像好转时间(10.64±1.98)天,中医证候量表评分(6.84±3.78)分,体温复常时间(3.12±1.53)天,西药组降钙素原复常率为73.3%,临床症状消失时间轻型(7.18±2.15)天、普通型(12.71±1.38)天、重型(19.34±2.07)天、恢复期(7.83±1.52)天,肺部CT影像好转时间(14.53±2.07)天,中医证候量表评分(13.32±5.16)分,体温复常时间(5.26±1.72)天,中西药组各项指标均优于西药组(P<0.05);两组各发生1例不良反应,中西药组普通型转重型例数(0/38例)明显少于西药组(3/26例)(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能显著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缩短体温复常时间和肺部CT影像好转时间,其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2020年24期 v.61 2126-2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134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学术探讨

  • 近30年针灸人文多元探索成果回顾

    姜姗;张大庆;

    针对"针灸人文"研究范畴中针灸学术史与流派、针灸相关思想文化、多元方法的探索三个方面,梳理近30年来研究者所进行的相关工作,分类呈现不同范畴的研究成果,并对宏观反思针灸知识体系框架的既有工作进展进行总结。提出目前在针灸人文研究领域中,尚存在理论研究片段化呈现、流失海外的针灸古代文献研究有待丰富、历史研究鲜有打破中医既有格局的认识、思想文化研究仍较孤立于中国其他思想体系,以及缺少交叉学科探索等问题。认为针灸人文存在更多研究空间,并由此对针灸发展方向与范式进行反思。

    2020年24期 v.61 2131-2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516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敦煌遗书脉象描述特点分析

    吴新凤;季文达;章天明;陈旭;李应存;

    敦煌遗书涉及脉象描述的有《平脉略例》《玄感脉经》《亡名氏脉经第二种》三篇,其中《平脉略例》与《亡名氏脉经第二种》各记录脉象19种,脉象描述自成一体,对脉象主病描述以脉为纲、以寸关尺三部为目;《玄感脉经》记录脉象23种及怪脉6种,脉象描述多与《备急千金翼方》相同,又包含《备急千金要方》中伏、软、革三脉,应是对两书的总结之作。三篇脉学文献对脉象比喻生动,脉位描述到位,脉象表述准确,在脉位、脉率、脉势、脉感等方面的表达更加完善准确,可为现代临床脉诊提供参考。

    2020年24期 v.61 2136-2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372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当代名医

  • 王新志从“胃”论治脑病学术观点探析

    孙永康;王新志;

    总结王新志从"胃"论治脑病学术观点。脑与胃、脾、肠三脏关系密切,脑病的产生与胃、脾、肠三脏腑息息相关,认为胃、脾、肠功能均以胃为根本,进而提出"胃"的新概念,并结合老年患者多以腑病为主等临床特征,提出从"胃"论治脑病。临床应用中对中风急性期强调通腑化痰,总结通腑六法,中风恢复期强调顾护脾胃,中风相关肺炎治以通腑化痰兼培土生金,通腑太过者治以诃梨勒散,并提出"卧不安胃亦不和",分湿热阻滞、肝旺脾虚、土壅木郁三证论治不寐。

    2020年24期 v.61 2140-2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1116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郑健从肺经伏风论治儿童变应性鼻炎经验

    艾斯;郑健;

    总结郑健教授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的临证经验。结合儿童的生理、病理特点,将变应性鼻炎分为发作期和缓解期,发作期以肺经伏邪为病机关键,治以疏风宣肺、通窍化瘀,临证选用醒鼻宣窍汤作为基本方化裁治疗;缓解期考虑存在气虚夹风痰,治以补肺益气、健脾温肾、祛风化痰,常选用玉屏风散或黄芪桂枝五物汤为基础方加减治疗。

    2020年24期 v.61 2145-2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1279 ] |[引用频次:46 ] |[阅读次数:0 ]

思路与方法

  • 类风湿关节炎“湿、热、瘀”病机理论探析

    刘蔚翔;姜泉;

    在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结合现代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RA)生理病理的认识,通过临床观察、文献检索以及课题组的前期研究,系统梳理"湿、热、瘀"病机理论的假说缘由、理论精要、理论延伸以及临证运用,全面阐述RA"湿、热、瘀"病机理论。认为湿、热、瘀互为因果,贯穿RA发病的始终,并提出RA论治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为首要,全程顾护脾胃,辨证全程都不应忽视"湿、热、瘀"这一核心病机。

    2020年24期 v.61 2148-2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9K]
    [下载次数:1867 ] |[引用频次:75 ] |[阅读次数:0 ]
  • 基于耳穴迷走神经电刺激技术的“脑病耳治”思路与临床应用

    李少源;荣培晶;张悦;刘兵;王磊;侯理伟;张紫璇;刘立安;何家恺;王瑜;赵斌;王艺霏;赵亚楠;陈瑜;

    中医脑病是神经系统、精神及身心系统多种疾病的统称。通过系统梳理中医古籍关于脑病治疗的相关记载,结合现代神经解剖学理论,提出基于耳穴迷走神经电刺激治疗脑病的方法;从中医"脑病耳治"理论构建出发,介绍耳穴迷走神经电刺激在抑郁症、癫痫、意识障碍、失眠障碍等脑病中的应用,为临床治疗脑病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2020年24期 v.61 2154-2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7K]
    [下载次数:1951 ] |[引用频次:74 ] |[阅读次数:0 ]
  • 基于脾阴学说探讨小儿功能性便秘的反复发作

    刘芳;白晓红;

    小儿功能性便秘是儿科常见消化系统疾病,其反复发作是临床治疗难点之一。认为功能性便秘的发生与五脏功能失调有关,但脾脏尤为重要。脾居中央,脾阴亏虚,其升降枢纽和濡润功能失常是功能性便秘反复发作的病机关键,重视滋补脾阴可从根本上缓解脾濡润全身脏腑和脾主运化的功能失调,治疗上宜以甘淡、甘酸、甘寒为主,以滋补脾阴兼补益脾气为原则。

    2020年24期 v.61 2159-2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1275 ] |[引用频次:46 ] |[阅读次数:0 ]

方法学与临床评价

  • 不同中成药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有效性的网状Meta分析

    胡佳卉;钱会南;白雪芳;黄兆涵;杨凤;

    目的评估临床常用的五种中成药分别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有效性。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数据库中,关于六味地黄丸、消渴丸、津力达、参芪降糖颗粒/胶囊/片(简称参芪降糖)、天芪降糖胶囊/颗粒/片(简称天芪降糖)分别联用二甲双胍治疗T2DM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时间范围为建库至2020年4月10日。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分别对不同结局指标包括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及曲线下累积排序概率面积进行有效性比较及排序。结果最终纳入42项RCT,共包括4356例患者。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二甲双胍比较,六味地黄丸[MD=-0.85, 95%CI(-1.08,-0.62)]、消渴丸[MD=-0.76, 95%CI(-1.28,-0.25)]、津力达[MD=-1.16, 95%CI(-1.59,-0.73)]、参芪降糖[MD=-1.14,95%CI(-1.43,-0.85)]分别联用二甲双胍能有效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P<0.05),且津力达效果最佳;六味地黄丸[MD=-1.02, 95%CI(-1.37,-0.67)]、消渴丸[MD=-0.71, 95%CI(-1.42,-0.01)]、津力达[MD=-2.10, 95%CI(-2.89,-1.31)]、参芪降糖[MD=-1.00, 95%CI(-1.52,-0.48)]、天芪降糖[MD=-1.05, 95%CI(-2.02,-0.09)]分别联用二甲双胍均可有效降低空腹血糖(P<0.05),且津力达效果最佳;六味地黄丸联用二甲双胍可降低总胆固醇[MD=-0.96, 95%CI(-1.42,-0.50)]和甘油三酯[MD=-0.45, 95%CI(-0.78,-0.12)](P<0.05),其他中成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五种中成药分别联用二甲双胍对T2DM患者血糖、血脂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但由于纳入研究质量存在较多方法学问题,建议结合临床具体情况选择用药。

    2020年24期 v.61 2163-2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4K]
    [下载次数:2312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读者·作者·编者

  • 中医药学术论文中药名称及名词术语的使用

    <正>中医药学术论文中正确使用中药名称及术语对于提高论文的科学性具有重要意义。中药学名词术语应使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中医药学名词》和相关学科的名词。中药名称应以最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为主要依据。暂未公布者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未收载的品种可参考团体标准ZGZYXH/T 1-2015《中药学基本术语》、《中药大辞典》以及新版全国高等中医院校统编教材《中药学》。地方及少数民族药物可遵照地方相关标准或药物的习称。

    2020年24期 v.61 2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12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稿件中数字的用法

    <正>稿件中用于表示数量的数字一般应使用阿拉伯数字。在表示数值的范围时,可采用浪纹式连接号"~"或连接号"-"。前后两个数值的附加符号或计量单位相同时,在不造成歧义的情况下,前一个数值的附加符号或计量单位可省略。如果省略数值的附加符号或计量单位会造成歧义,则不应省略。如:100~150kg,2亿~3亿(不能写为2~3亿)、15%~30%(不写为15~30%)、4.5×104~5.5×104(不能写为4.5~5.5×104)。

    2020年24期 v.61 2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5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注射用灯盏花素疑似过敏反应影响因素的真实世界研究

    成冯镜茗;谢雁鸣;王连心;黎元元;杨晓晨;

    目的探讨真实世界中注射用灯盏花素临床发生过敏反应的可能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巢式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处方序列对称分析方法。基于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集成数据仓库,纳入其中37家三级甲等医院HIS中使用注射用灯盏花素后出现疑似过敏反应的患者,采集患者的入院信息、疾病诊断、医嘱、治疗结局等数据构建数据库。结局为疑似过敏的病例为病例组,根据一定条件在同一队列研究中的结局为非过敏的病例为对照组。可疑过敏反应变量为合并疾病(频数前10位)、合并用药(频数前10位)、住院天数分段、疗程分段、用药剂量分段。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探讨患者合并疾病、合并用药、用药单次剂量及日剂量、用药疗程、住院天数与疑似过敏反应发生的相关性。结果最终病例组纳入270例,对照组纳入1350例。合并疾病中腰椎间盘脱出、肺部感染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29363912、0.14228938(P<0.05),合并用药中氯化钾、奥美拉唑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13004015、0.08152833(P<0.05),单次剂量>50mg回归系数为0.09793825(P<0.05),系数为正表明该变量为"是",或取此水平时相对于对照组来说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大,为疑似过敏反应发生的影响因素。结论合并腰椎间盘脱出、肺部感染,联用氯化钾、奥美拉唑,单次剂量>50mg为使用注射用灯盏花素发生疑似过敏反应的可能影响因素。

    2020年24期 v.61 2174-2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415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翳风穴温针灸辅助治疗耳周疼痛型面神经炎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

    李明;王玉娟;朱珊珊;万钱容;阮建国;汪洋;徐天舒;

    目的观察翳风穴温针灸辅助治疗耳周疼痛型面神经炎的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采用健康宣教及药物基础治疗,对照组第1周口服醋酸泼尼松片30mg,每日1次,连续服用1周停药,从第2周开始取承浆及患侧攒竹、阳白、太阳、颊车、地仓、迎香,健侧合谷,电针每次30min,隔日1次;观察组第1周取患侧翳风穴采用温针灸治疗,每次30min,每日1次,第2周开始翳风穴温针灸改为隔日1次,再加用电针治疗,取穴及方法同对照组,两组疗程均为4周。治疗前及治疗1周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两组患者耳周疼痛情况,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面部残疾指数(FDI)量表评价两组面部功能恢复情况,评价临床疗效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1周后VAS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FDI量表中躯体功能评分、社会生活功能评分均有改善(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两项指标评分均有改善(P<0.05)。治疗4周后两组H-B面神经功能分级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临床疗效痊愈率61.4%高于对照组的41.4%(P<0.05)。治疗过程中观察组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或事件,对照组口服醋酸泼尼松片出现痤疮9例、消化道反应2例及口干、汗出增多2例。结论针对耳周疼痛型面神经炎,急性期翳风穴温针灸在减轻耳周疼痛方面与口服醋酸泼尼松片疗效相当,恢复期翳风穴温针灸结合常规电针疗法及基础治疗能更有效地改善患者面部表情肌功能及社会生活功能。

    2020年24期 v.61 2179-2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588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 针刺对不同病程的无先兆偏头痛患者脑结构网络效率的影响

    吴康;徐玲玲;李匡时;任毅;邹忆怀;江澜;陈琛;刘蕊嘉;武琳璐;

    目的探讨针刺对无先兆偏头痛慢性进展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纳入符合诊断标准的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包括短病程组10例(病程≤5年)、长病程组10例(病程>5年),并设健康者10名为对照组。长病程组、短病程组患者选取患侧丝竹空、率谷、太阳、风池及双侧合谷、太冲、足临泣、阳陵泉、外关针刺,各穴均使用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30min,每周针刺3次,治疗4周。对照组不作处理。通过磁共振扫描仪采集各组受试者脑结构网络的传递效率值(包括小世界属性值、网络全局效率值)并进行比较,采用视觉模拟量表评分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头痛强度,并对病程与小世界属性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治疗前各组受试者小世界属性值及网络全局效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短病程组与长病程组均有显著变化(P<0.05),并且两组患者呈现不同的趋势(短病程组上升,长病程组下降);治疗后短病程组与长病程组的头痛强度均显著下降(P<0.05或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针刺治疗后的脑网络小世界属性值与患者病程呈中等强度负相关(r=-0.510,P<0.05)。结论无先兆偏头痛患者的脑结构网络信息传递效率的变化可能是其发病的潜在机制,针刺可能通过双向调节作用,即提高短病程患者的网络效率、降低长病程患者的网络效率,控制偏头痛的发作强度,从而缓解症状。

    2020年24期 v.61 2184-2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7K]
    [下载次数:49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实验研究

  • 五苓散治疗糖尿病肾病潜在靶点及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申鑫惠;杨宇峰;石岩;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五苓散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运用TCMSP分析平台、GeneCards数据库和OMIM数据库,分别筛选五苓散中各组成药物的活性成分、靶标及疾病靶标,将药物靶标与疾病靶标取交集,得到药物-疾病靶标,并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相互作用网络图及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图(PPI),推测其核心靶点,并对核心靶点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筛选得到五苓散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有效靶标19个,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中,筛选度值超过平均值的关键靶点9个,分别为CASP3、RELA、CASP8、ESR1、AR、BCL2、CASP9、NR3C1、ICAM1,其中CASP3、CASP8、CASP9为Caspases家族蛋白,CASP3、CASP8、CASP9、BCL2为细胞凋亡相关蛋白。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五苓散治疗糖尿病肾病效应的发挥主要在细胞质、脂蛋白颗粒、细胞器等细胞组分上;涉及分子功能包括脂质结合、半胱氨酸型内肽酶活性等酶分子结合过程,RNA、DNA结合过程以及酶活性参与凋亡过程;主要参与脂质反应、细胞凋亡调控、激素反应等生物学过程。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这些靶标参与了癌症、乙肝、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信号通路、弓形虫病、细胞凋亡、结核、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等142条信号通路,且通路上Caspases及BCL2、RELA等靶点基因重复出现率极高。结论五苓散可能通过调控Caspases家族蛋白、BCL2蛋白家族等细胞凋亡相关蛋白来减少肾脏细胞损伤,从而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展进程。

    2020年24期 v.61 2190-2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0K]
    [下载次数:1207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补肾化痰方对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模型大鼠卵巢组织NLRP3/ASC2/Caspase-1炎症小体信号通路的影响

    熊倩;徐晓娟;黄映红;姚知林;田雪梅;陈美佳;

    目的探讨补肾化痰方治疗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来曲唑联合高脂乳剂制备肥胖型PCOS模型,并将造模成功的99只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19只,二甲双胍组及补肾化痰方低、中、高剂量组各20只,另设空白组23只。补肾化痰方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补肾化痰方16.65、41.63、83.25g/(kg·d)灌胃,二甲双胍组给予盐酸二甲双胍片300mg/(kg·d)灌胃,模型组和空白组给予5ml/kg蒸馏水灌胃,各组均每日1次,共灌胃21天。观察各组大鼠卵巢组织病理情况,ELISA法检测血清睾酮(T)及游离脂肪酸(FFAs),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卵巢组织NOD样受体蛋白3(NLRP3)、含CARD结构域的凋亡相关颗粒样蛋白2(ASC2)、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 (Caspase-1)蛋白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卵巢组织白细胞介素1受体(IL-1R)、核因子κB(NF-κB)阳性产物。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卵巢内基本未见优势卵泡生长,血清T、FFAs,卵巢组织IL-1R、NF-κB平均光密度及Caspase-1、NLRP3、ASC2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补肾化痰方高、中剂量组及二甲双胍组大鼠卵巢可见明显的黄体或生长卵泡,卵巢组织NLRP3、Caspase-1、ASC2蛋白表达显著下调;二甲双胍组、补肾化痰方高剂量组血清T、FFAs含量显著降低,IL-1R、NF-κB平均光密度显著降低(P<0.05或P<0.01)。补肾化痰方各剂量组及二甲双胍组Caspase-1、NLRP3、ASC2蛋白表达及IL-1R、NF-κB平均光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化痰方可能通过抑制卵巢组织NLRP3/ASC2/Caspase-1炎症小体信号通路治疗肥胖型PCOS,且对该通路的调节未见明显量效关系。

    2020年24期 v.61 2197-2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19K]
    [下载次数:1172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建立中医证候量化诊断标准关键步骤的方法学评述

    刘槟;张培彤;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的关键环节,而证候的量化、标准化研究一直是中医药推广及中医理论现代化的核心内容。随着中医证候量化研究的不断开展,越来越多的学者使用不同方法建立了相关证候的诊断标准,通过总结归纳既往此类研究的研究模式,将现阶段证候量化诊断研究模式初步概括为筛选相关因素范围、确立证候诊断条目及赋权、确立证候诊断阈值3个关键步骤。从建立中医证候量化诊断标准的关键步骤以及具体方法入手,总结相关方法的利弊,并提出以疾病为基础的单证量化模式,结合宏观、微观两方面建立量化模型,或为未来研究提供思路与方向。

    2020年24期 v.61 2204-2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1840 ] |[引用频次:76 ] |[阅读次数:0 ]

其他

  • 欢迎订阅2021年《中医杂志》

    <正>《中医杂志》(ISSN 1001-1668,CN 11-2166/R)是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主办的全国性中医药综合性学术期刊。1955年创刊以来始终坚持"以提高为主,兼顾普及"的办刊方针,是我国中医药界创刊早、发行量大、具有较高权威性和学术影响力的国家级中医药期刊之一,是中文核心期刊和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首届国家期刊奖获得者和中国期刊方阵双奖期刊、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中国百强科技期刊、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荣获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新闻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中医药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1级期刊。

    2020年24期 v.61 2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下载次数:1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欢迎邮购《中医杂志》过刊

    <正>2000、2001年合订本,每本100元,2002、2003年合订本每本105元,2004年合订本115元,2005年合订本125元,2007—2010年合订本每年140元。2011 (缺5、6期)—2013年每册9.80元,2014 (缺21期)—2017年(缺3、5、15、18期)每册15元,2018年每册20元(缺5、7、9期),2020年每册20元(缺7、8期)。2011—2013年合订本,每年4本,全年280元,2014、2015、2016、2017年合订本(每年4本),全年400元。2018、2019年合订本(4本),600元。2020年上半年合订本(2本),300元。《中医杂志》2006—2008年增刊每册40元。

    2020年24期 v.61 2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

本网站版权归中医杂志社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邮编:100700  电话:010-64035632    京ICP备130400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