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栏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注册临床试验分析及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李少红;王玉光;何丽云;闫世艳;

    目的对国内外临床试验注册中心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已注册的临床试验研究进行分析,总结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方法检索2019年12月1日至2020年2月17日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和美国临床试验注册网站(ClinicalTrials.gov)上注册的新冠肺炎临床试验,提取其中关键信息并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分析存在的问题。结果共纳入已注册研究164项,其中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140项,ClinicalTrials.gov 24项。湖北省注册数量最多(53项),其次为浙江省(21项);干预性研究108项(65.85%),观察性研究46项(28.05%),预防性研究和诊断性研究10项(6.10%);西医领域117项(71.34%),中医领域35项(21.34%),中西医结合12项(7.32%);中医药干预措施中,以中医综合治疗方案、中西医结合方案及中医辨证论治为主。研究总样本量最小为10例,最多为400例;128项试验以轻型、普通型为研究对象。干预性临床研究中,评价指标以病毒转阴时间或转阴率最多(52项),其次为临床痊愈/临床缓解(41项)、肺功能以及肺部影像学指标(32项)、病死率以及重症、危重症转化率(23项)等。结论目前已注册的新冠肺炎临床研究呈现多样化特点,建议进一步深入挖掘中医药在重症、危重症治疗上的优势,关注恢复期的中医药治疗,加强反映中医病因病机的证候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2020年23期 v.61 2025-20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8K]
    [下载次数:637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从“络风内动”认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心肌损伤

    王达洋;王显;

    心肌损伤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的常见并发症,可增加患者的重症率和死亡率,细胞因子风暴是其重要的发病机制。新冠肺炎属于中医学"寒湿疫毒"的范畴,但根据其发病的特点及四时运气特征,该病邪兼夹风邪的特性。"络风内动"病机理论在心血管病领域应用广泛,认为新冠肺炎伴发心肌损伤是由外风引动内风,走窜心络,逆传心包所致,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心肌损伤以"祛风""熄风"为主要治则。同时,在新冠肺炎的诊疗方案中"风药"被广泛应用,从而佐证了"络风内动"在新冠肺炎心肌损伤救治中的病机理论及实践价值。

    2020年23期 v.61 2031-20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6K]
    [下载次数:1203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中西医结合治疗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1例

    丁念;何威华;刘静;倪涛;李旭成;蔡威;郑承红;刘清泉;杨丰文;张伯礼;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属于中医学"湿毒疫"范畴,其中危重型病死率极高。报告1例肺部病变进展较快的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通过采用西医对症联合中医辨证治疗的方法成功救治。本案为疫邪夹湿伤肺导致湿热内盛、湿毒壅肺、毒损肺络、肺脾气虚。对重型发展到危重型、再到恢复期患者,分别采用宣肺透邪、清热化湿、化瘀通络、补肺健脾的治法,符合新冠肺炎中医诊疗方案,疗效满意。

    2020年23期 v.61 2035-20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3K]
    [下载次数:761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学术探讨

  • 基于“三基辨证”的证名规范化

    赵宗耀;陈家旭;

    基于"三基辨证"理论体系,初步阐明"证"的内涵与性质,确定了"证"的局限与应用范围,并提出证名标准化的一般方法。指出"证"具有三基完整性、三基独立性、三基外显性三大性质,而"证"的局限在于"证"无分级、"证"无依托。"证"标准化的一般方法是:基于"证"的描述数据如候、方药、病机阐释等进行理论解析,必要时引入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最终确定出该"证"的证基空间、证基物质、证基运动,使其满足"证"的性质,从而完成该"证"的标准化工作。"证"标准化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证名内涵描述混乱,证名内涵过于复杂广泛,证名转化前后不对应等。提出了以证-候数据库及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为核心的中医诊疗智能化实现路径,以期为"证"标准化的相关研究奠定理论基础,也为中医证名诊断智能化提供创新性的思路与方法参考。

    2020年23期 v.61 2039-2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7K]
    [下载次数:379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针灸的概念·理论·文献——近30年研究成果述略

    姜姗;张大庆;

    针灸研究中,对以人文方法进行的探索历来存在重视不足、研究领域边界不清的问题。基于对近30年来研究者所进行的针灸"概念""理论"和"文献"探索成果的回顾,重点梳理其中对针灸关键概念术语辨析,针灸理论长久遗存问题的研究,使分属"针灸古今概念的溯源与理论纷争"和"针灸古代文献的考据"两个范畴的内容得以进一步明确。其中,对概念的综述,以"施治处"和"施术法"两个要素统之,对理论则分别从"脉""穴""针法"等角度回顾,文献研究则从经典与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两大类回溯。认为目前针灸文献理论范围内有研究成果与实际传承内容脱节的问题,应在今后的研究中受到重视。

    2020年23期 v.61 2044-20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6K]
    [下载次数:844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2014—2019年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现状及思考

    常馨月;张宗明;李海英;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重要载体,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则是实现中医药国际化的重要路径。对2014—2019年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相关研究进行全面分析与梳理,基于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阐述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现状,深入分析其在传播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从传播内容、传播路径、传播话语权构建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总结,提出要重视语言传播过程中的翻译问题、重视中医文化理论传播、加强网络舆情监控、加强人才培养、灵活运用现代新媒体技术开拓新的传播平台等方面提出相应策略,以期为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研究提供参考。

    2020年23期 v.61 2050-20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4K]
    [下载次数:4670 ] |[引用频次:80 ] |[阅读次数:0 ]

当代名医

  • 张炳厚治疗带状疱疹及后遗神经痛经验

    刘志强;赵文景;刘顺利;任金刚;张炳厚;

    总结张炳厚教授治疗带状疱疹及后遗神经痛经验。带状疱疹多因风火之邪客于肝胆二经,热毒郁于肌肤而发;湿热内蕴,毒热互结,郁蒸肌肤则疹出红肿;邪毒阻遏经络,气机升降失常,瘀血内阻不通则剧痛不休。将带状疱疹分为疹前期、出疹期、后遗神经痛期三期,疹前期以犀角地黄汤清热凉血,出疹期以五皮五藤饮利湿通络,后遗神经痛以经验方"疼痛三两三"活血止痛,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部位、邪气偏盛、疼痛性质灵活化裁。

    2020年23期 v.61 2056-20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1K]
    [下载次数:1478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0 ]
  • 陈志强基于主体病机、客体病机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经验

    方敬;张学琴;郭帅;闫翠环;

    总结陈志强教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经验。认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基本病机包括脾肾两虚、湿浊阻滞、瘀血阻络,即主体病机;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又会因六淫、饮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即客体病机。临床治疗当以主体病机为基线,同时及时纠正客体病机,标本兼治,知常达变。

    2020年23期 v.61 2060-2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7K]
    [下载次数:442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思路与方法

  • 基于伏邪理论探讨天津市2007—2017年过敏性鼻炎滞后发病与气象因素的相关性

    王敏;钱伟强;袁卫玲;李承贤;陈继鑫;张青青;王上;张炬;

    目的探讨气象因素对过敏性鼻炎滞后发病的影响。方法收集天津市2007年1月—2017年12月逐月过敏性鼻炎病例资料及气象资料,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及R 3.5.1软件提供的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和Splines软件包,分析气象因素对过敏性鼻炎发病滞后性的影响。结果天津市过敏性鼻炎病例就诊率出现两个高峰,主高峰出现在8—9月,次高峰出现在4—5月,而在1—2月就诊率最低。过敏性鼻炎月病例数与月相对湿度(r_s=0.176)、月平均气温(r_s=0.241)、月最高气温(r_s=0.309)、月日照时数(r_s=0.255)呈正相关(P<0.05);与月平均风速(r_s=0.229)呈负相关(P<0.05)。当月平均气温、月相对湿度、月日照时数分别在25~30℃、35%~50%、300h,滞后时间分别为1个月、0.5个月、0.5~1个月时过敏性鼻炎滞后发病的效应达到第一个高峰;而当月平均风速分别在1~1.5m/s、2~2.5m/s,滞后时间分别为1个月、2个月时,过敏性鼻炎滞后发病效应出现第二个高峰。各气象因素滞后效应与过敏性鼻炎发病的关系,月最高气温为27.5℃的滞后效应均在滞后1个月时达到最高,相对危险度(RR值)为1.583(1.051~2.384)(P<0.05);相对湿度为45%的滞后效应在滞后0个月时达到最高,RR值为1.087(1.015~1.217)(P<0.05);月日照时数256h的滞后效应在滞后1个月时达到最高,RR值为1.113(1.001~1.258)(P<0.05);低风速1m/s的滞后效应在滞后0个月时达到最高,RR值为1.062(1.003~1.213)(P<0.05),高风速2m/s的滞后效应在滞后2个月时达到最高,RR值为1.075(1.010~1.194)(P<0.05)。结论月平均气温、月相对湿度、月日照时数及月平均风速对过敏性鼻炎滞后发病具有影响,其中尤以月平均风速滞后影响时间最长。

    2020年23期 v.61 2063-20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2K]
    [下载次数:426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基于中药药性研究的口尝法研究思路

    王盼盼;凌霄;马志欢;刘淑钰;马静;李学林;

    口尝法是传统中药药性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古人采用口尝法初步获取了中药药性的内容。通过总结评价口尝法在传统中药药性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结合现代药物研究方法和技术,从临床研究与包括物质基础研究、仿生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在内的基础研究两方面,探讨口尝法在现代中药药性研究中的研究思路,以期探索出更加系统、全面的现代中药药性的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不断认识和运用"新"中药,继承和完善中药药性理论体系。

    2020年23期 v.61 2069-2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0K]
    [下载次数:554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扶正解毒消积方加减联合西医治疗乙型肝炎相关原发性肝癌气阴不足、毒瘀蕴积证80例临床观察

    刘慧敏;王欣慧;刘晓利;时克;李玉鑫;江宇泳;王宪波;

    目的观察扶正解毒消积方加减联合西医治疗乙型肝炎相关原发性肝癌气阴不足、毒瘀蕴积证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63例乙型肝炎相关原发性肝癌气阴不足、毒瘀蕴积证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80例,西医组83例。西医组给予抗病毒、内科综合治疗及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中西医结合组在西医组基础上加用扶正解毒消积方加减口服,每日1剂。两组均治疗52周,随访52周。比较两组患者一年生存率及二年生存率,并进行实体瘤疗效判定,于治疗前及治疗第12、24、36、52周检测肝功能[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血肌酐(Scr)、甲胎蛋白(AFP)水平,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中西医结合组巴塞罗那临床肝癌分期(BCLC分期)为A期患者二年生存率为86.5%,高于西医组的65.0%;B期患者一年生存率为80.0%,高于西医组的66.7%(P<0.05)。中西医结合组实体瘤疗效缓解率为46.6%,稳定率为78.1%,均高于西医组的30.1%、56.2%(P<0.05)。治疗第12、24、36、52周,两组患者ALT、AST、TBiL、ALP、GGT、AFP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或P<0.01),且治疗第36、52周各指标中西医结合组较西医组降低更显著(P<0.05或P<0.01)。两组均未出现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结论扶正解毒消积方加减联合西医治疗能提高乙型肝炎相关原发性肝癌气阴不足、毒瘀蕴积证BCLC分期为A期和B期患者的生存率,改善肝功能,优于单纯的西医治疗,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2020年23期 v.61 2073-20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9K]
    [下载次数:41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中药复方LC09颗粒泡洗联合尿素软膏治疗抗肿瘤靶向药物多激酶抑制剂致手足皮肤反应的随机对照双盲临床研究

    于然;贾立群;裴育莹;高宇;李园;万冬桂;李学;李利亚;娄彦妮;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LC09颗粒泡洗治疗抗肿瘤靶向药物多激酶抑制剂引起的手足皮肤反应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将66例手足皮肤反应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4例)与对照组(22例),治疗组给予中药复方LC09颗粒溶解后40℃温水泡洗手足部皮肤,对照组给予安慰剂溶解后泡洗,均每次20min,每日2次,共7天。同时两组患者在泡洗后用尿素软膏涂抹,每日2次。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有效率、靶向药物完成率;治疗前后进行毒性事件分级(NCI分级),采用数字评分法(NRS评分)评价疼痛程度,进行手足皮肤反应生活质量量表(QOL)评分。结果对照组脱落2例,治疗组脱落1例,最终纳入分析治疗组43例、对照组20例。治疗组有效率81.4%(35/43),靶向药物完成率72.1%(31/43),对照组有效率45.0%(9/20),靶向药物完成率25.0%(5/20),治疗组有效率和靶向药物完成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疗后NRS评分、QOL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NCI分级情况改善,对照组治疗后仅QOL评分降低(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在降低NRS评分,改善NCI分级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中药复方LC09颗粒泡洗联合尿素软膏可明显提高手足皮肤反应有效率,缓解疼痛,提高生活质量,降低靶向药物停药率和毒性事件分级。

    2020年23期 v.61 2078-20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1K]
    [下载次数:793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七味白术散对脾虚湿困型肥胖症患者糖脂代谢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刘玲;陆西宛;何珂;朱丽华;

    目的评价七味白术散治疗脾虚湿困型肥胖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34例脾虚湿困型肥胖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4例)与对照组(1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指导生活方式、控制并规律饮食、适当运动锻炼干预;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七味白术散口服,每日1剂。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体重指数(BMI)、血脂[包括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糖代谢指标[包括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以及肠道菌群分布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BMI、FINS、HOMA-IR、FBG、TG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HDL明显升高(P<0.05或P<0.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肠道菌群结果显示,在门水平,治疗组治疗前后拟杆菌门增幅高于对照组拟杆菌门增幅(P<0.05),而厚壁菌门、变形杆菌门、放线菌门和梭形杆菌门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属水平,治疗组拟杆菌属、普雷沃菌属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明显上升,拟普雷沃菌属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结论七味白术散可有效调节脾虚湿困型肥胖症患者肠道菌群分布,改善血糖、血脂代谢。

    2020年23期 v.61 2082-20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8K]
    [下载次数:990 ] |[引用频次:45 ] |[阅读次数:0 ]

实验研究

  • 电针干预不同时间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海马组织miRNA表达的影响

    段冬梅;王瑾;陈继跃;

    目的从miRNA水平探讨电针不同干预时间抗抑郁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50只Wistar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10只、模型组10只、氟西汀组10只和电针组20只。除正常组外,其他各组大鼠采用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28天方法构建慢性应激抑郁大鼠模型。在造模同时,氟西汀组大鼠予氟西汀片20mg/(kg·d)灌胃;电针组大鼠电针"印堂"和"百会",均干预4周。应激前与干预2、4周后各组大鼠进行糖水偏好实验、强迫游泳实验。电针组分别于干预2周、4周后选取10只大鼠取海马,正常组、模型组于干预4周后取大鼠海马,采用基因芯片微阵列分析和定量实时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海马组织miRNA(miR-383-5p,miR-764-5p,miR-675-3p)表达差异,采用生物信息学检测方法发现其调控的靶基因和富集的信号通路。结果干预2、4周后,模型组大鼠糖水偏好度显著低于正常组,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显著长于正常组(P<0.01)。氟西汀组干预4周后与电针组干预2、4周后,大鼠糖水偏好度与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均较模型组改善(P<0.05或P<0.01)。经基因芯片分析与qRT-PCR检测,与模型组比较,干预2周后电针组大鼠海马miR-675-3p表达上调(P<0.01),调控的靶基因多涉及GABA能突触、多巴胺能突触及PI3K-Akt信号通路等;干预4周后miR-383-5p、miR-764-5p表达下调(P<0.05或P<0.01),涉及MAPK信号通路、神经营养素信号通路等多条信号通路。结论电针对抑郁症的治疗可能在不同时程分别刺激调节抑郁躯体症状和心理障碍相关的不同的miRNA及靶基因相关。

    2020年23期 v.61 2087-20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8K]
    [下载次数:558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参附黄方对斑马鱼炎症、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

    徐霄龙;郭玉红;赵京霞;刘清泉;

    目的探讨参附黄方对斑马鱼炎症、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以转基因中性粒细胞荧光斑马鱼、野生型AB品系斑马鱼为实验对象,分别建立斑马鱼炎症模型和巨噬细胞吞噬模型。采用死亡率和心血管毒性评价筛选参附黄方的药用浓度;采用中性粒细胞计数评价参附黄方对斑马鱼炎症模型的作用,并以吲哚美辛为对照;检测斑马鱼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重组人精氨酸酶1(ARG1)、白细胞介素1β(IL-1β)mRNA表达评价参附黄方对斑马鱼吞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结果参附黄方对斑马鱼的最大安全浓度为10mg/ml,本研究选择参附黄低、中和高剂量浓度分别为1.1、3.3和10mg/ml。在炎症模型中,模型对照组斑马鱼炎症部位中性粒细胞个数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吲哚美辛组和参附黄中、高剂量组斑马鱼炎症部位中性粒细胞个数降低(P<0.01);参附黄中剂量组炎症消退作用最强为44.1%。在巨噬细胞吞噬模型中,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参附黄中、高剂量组TNF-α、IL-10 mRNA表达升高,参附黄高剂量组IL-1βmRNA表达升高、ARG1 mRNA表达降低(P<0.05或P<0.01)。结论参附黄方具有很好的免疫激活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中性粒细胞数量和调节巨噬细胞分型有关。

    2020年23期 v.61 2092-20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4K]
    [下载次数:1277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电针“上巨虚”和“足三里”对阳明腑实证模型大鼠小肠运动及肠神经胶质细胞形态学的影响

    许英;谢明征;齐清会;张潇丹;梁国刚;

    目的探讨电针上巨虚和足三里穴对阳明腑实证肠运动功能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20只。模型组与电针组连续灌服热性中药12天,第13、14天自身粪便混悬液灌胃,15天腹腔注射大肠杆菌菌液,建立阳明腑实证大鼠模型;空白组用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和腹腔注射。电针组大鼠于造模成功后每日电针双侧"足三里"和"上巨虚"穴,每次30min,持续5天;空白组和模型组仅捆绑固定不干预。干预完成后检测大鼠小肠上段肌电慢波频率和振幅,评估小肠运动功能变化;取小肠上段组织标本进行HE染色观察小肠病理损伤;运用免疫荧光共聚焦显微镜、透射电镜观察肠神经胶质细胞形态及超微结构改变。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小肠慢波频率减慢,振幅降低(P<0.05或P<0.01);小肠病理损伤明显,肠神经胶质细胞形态异常,网络结构紊乱,荧光强度OD值降低(P<0.05),透射电镜观察肠神经胶质细胞染色质聚集,分布不均,线粒体肿胀;电针组大鼠小肠慢波频率增快,振幅升高(P<0.05),小肠病理损伤及肠神经胶质细胞及网络结构损伤减轻,荧光强度OD值增加(P<0.05),肠神经胶质细胞超微结构损伤改善。结论电针"上巨虚"和"足三里"可促进阳明腑实证模型大鼠小肠运动功能恢复,其机制可能与修复肠神经胶质细胞网络损伤有关。

    2020年23期 v.61 2098-2101+83-84+2104+2102-2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2K]
    [下载次数:665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临证心得

  • 扶正解毒方联合熊胆粉治疗儿童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陈娜;余惠平;许雪雪;王月;

    介绍运用扶正解毒方联合熊胆粉治疗儿童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证体会。结合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认为儿童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主要病机在于气阴两虚、毒热未清,为本虚标实之证,提出扶正与解毒兼顾的治疗原则,令补气不动血,清热不伤正,凉血不留瘀,止血不留邪,自拟扶正解毒方联合熊胆粉治疗儿童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使热毒祛、正气存、新血生。

    2020年23期 v.61 2104-2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1K]
    [下载次数:393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从血虚肝郁论纤维肌痛综合征的病因病机

    焦娟;韩曼;付静思;彭秋伟;姜泉;

    提出纤维肌痛综合征可从中医学"筋痹"论治。阴血亏虚是导致筋脉空虚、外邪侵袭,以及血不荣筋、筋失所养而罹患纤维肌痛综合征的重要病因病机。阴血亏虚还可造成肝失所养,而发为肝痹,除肝脏本脏患病外,肝气郁结、枢机不利还常引起其他四脏以及胆腑的病证,易致津液代谢失常,血行不畅,形成津停湿阻、气滞血瘀,导致百证丛生。

    2020年23期 v.61 2107-2108+2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2K]
    [下载次数:806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其 他

  • 更正

    本刊编辑部;

    <正>本刊2020年第5期第425页右栏第10行"机械"应为"机体"。特此更正,并向读者致歉。

    2020年23期 v.61 2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6K]
    [下载次数:3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百家园

  • 易水学派刺血疗法理论及应用探析

    赵鑫;石芳;兰向东;孙明新;王艳君;

    易水学派在继承《黄帝内经》刺血理论的基础上,重视脏腑辨证,发展脾胃学说,将脾胃理论与刺血疗法相结合,在应用于热证、经络壅滞之证等实证治疗的同时,扩大了刺血疗法的主治范围,将其应用于虚证、虚实夹杂之证。同时对刺血工具的选择、刺血部位、出血量、适应症等内容进行详细的阐述,为后世医家对刺血疗法的传承与应用提供了思路与方法。

    2020年23期 v.61 2109-2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3K]
    [下载次数:65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中医教育

  • 面向一流本科教育的拔尖创新型中医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

    陈明;徐桂华;狄留庆;贾静;

    一流本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而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相应的课程体系的支撑。当前中医药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存在专业培养目标宽泛、课程体系庞杂、整合优化水平不高,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欠缺,缺乏中医药特色、淡漠中医药科学思维培养,临床动手能力较弱、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基于以上问题,建议拔尖创新中医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的探索路径:建立"宽口径、厚基础、本研贯通"的课程模块,实现中医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形成鲜明特色和比较优势;开展基于系统的医学类课程综合改革,提高学生的临证思维能力;构建创新创造、理实一体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完善课程考核评价机制,严格学生分流选拔机制。

    2020年23期 v.61 2113-2116+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7K]
    [下载次数:1447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0 ]

  • 《中医杂志》(英文版)欢迎投稿

    <正>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杂志》(英文版)](ISSN 0255-2922,CN 11-2167/R,双月刊)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与中国中医科学院联合主办,是我国中医药界具有权威的中医药英文科技期刊,现发行和交换9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医杂志》(英文版)自1981年创刊以来一直坚持正确的办刊宗旨,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2010年入选SCI-E (《科学引文索引》扩刊版),2011年获得中国中医科学院自主选题项目资助,2013年获得"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资助,自2012年起连续被评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2020年23期 v.61 20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1K]
    [下载次数:1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欢迎邮购《中医杂志》光盘合订本

    <正>1951—1986年(4张光盘) 480元; 1987—1994年(1张光盘) 260元; 1995—2004年(1张光盘) 280元; 2005—2013年(1张光盘) 300元。光盘合订本为计算机用数据光盘,收入了同期出版的全部《中医杂志》内容,可对所有文章进行任意字检索,方便实用。汇款地址:北京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中医杂志社,邮政编码:100700,收款人:杨秋雷电话:(010) 64035632,网址:http://www. jtcm. net. cn

    2020年23期 v.61 20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9K]
    [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欢迎订阅2021年《中医杂志》

    <正>《中医杂志》(ISSN 1001-1668,CN 11-2166/R)是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主办的全国性中医药综合性学术期刊。1955年创刊以来始终坚持"以提高为主,兼顾普及"的办刊方针,是我国中医药界创刊早、发行量大、具有较高权威性和学术影响力的国家级中医药期刊之一,是中文核心期刊和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首届国家期刊奖获得者和中国期刊方阵双奖期刊、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中国百强科技期刊、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荣获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新闻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中医药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1级期刊。

    2020年23期 v.61 20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4K]
    [下载次数: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欢迎邮购《中医杂志》过刊

    <正>2000、2001年合订本,每本100元,2002、2003年合订本每本105元,2004年合订本115元,2005年合订本125元,2007—2010年合订本每年140元。2011 (缺5、6期)—2013年每册9.80元,2014 (缺21期)—2017年(缺3、5、15、18期)每册15元,2018年每册20元(缺5、7、9期),2020年每册20元(缺7、8期)。2011—2013年合订本,每年4本,全年280元,2014、2015、2016、2017年合订本(每年4本),全年400元。2018、2019年合订本(4本),600元。2020年上半年合订本(2本),300元。《中医杂志》2006—2008年增刊每册40元。

    2020年23期 v.61 2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8K]
    [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

本网站版权归中医杂志社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邮编:100700  电话:010-64035632    京ICP备130400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