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论坛

  • 传承精华固根本,守正创新繁枝茂——消化整合医学专辑寄语

    路志正;

    <正>1958年10月11日,毛泽东主席对《卫生部党组关于西医学中医离职班情况成绩和经验给中央的报告》作出重要批示,指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为我国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药与其同生长、共命运、共繁荣,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学术成就。2019年10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2020年22期 v.61 1933-19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29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整合消化病学的历史任务

    樊代明;

    <正>过度关注微观领域,并非医学和生命的本质。许多研究者沉溺于微观研究,认为分子组合就可代表人体,忽略了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多层属性。与几十年前相比,医学发生了广泛、深刻的变化,过去重点关注的是传染病,现在是慢性病;过去是营养不良,现在是营养过剩;过去是器质性病变,现在功能性疾病大增;过去关注年轻病患,现在老年病成为主体等等。这些变化要求医者除了关注新发和突发传染病外,要更多关注人在社会、心理、自然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下的健康状况,这也是提出整体整合医学的必要性和价值所在。

    2020年22期 v.61 1934-19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306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从中西医结合内镜学谈中国医学的发展趋势

    李兆申;

    <正>中西医结合内镜学是中西医结合的分支,其以消化内镜为桥梁将中医、西医紧密联系起来,为中西医的整合提供了很好的契机。消化内镜拓宽了中医药的给药途径,促进了中药新剂型的开发,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同时,在中医药的辅助下,消化内镜诊断与治疗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得以提高。二者相互为用,相互促进,一是对党中央"坚持中西医并重"号召的有力回应,二是为多学科中西医整合的发展趋势起推动作用。

    2020年22期 v.61 1936-19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34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从浊毒理论的建立与应用谈中医学创新与发展

    李佃贵;

    <正>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大门的钥匙。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中医理论博大精深,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是中医人义不容辞的责任。纵观历代医家之论,每一学术思想的形成都有其深刻的自然背景、社会背景,而学术思想的发展皆应因时制宜,以应时代之需。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人们所承受的社会压力、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均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一些现代病也应运而生,

    2020年22期 v.61 1938-19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1815 ] |[引用频次:105 ] |[阅读次数:0 ]
  • 从西医角度看消化系统疾病的中西医结合发展

    柯美云;

    <正>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指出"要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与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中西医并重发展作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一环,是我国医学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西医与中医各有优势,只有中西医并重,发挥各自特长,才能充分发挥医学的发展潜力,不断促进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1从西医角度看疾病诊治西医学产生于实验医学时代,西医基础理论建立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

    2020年22期 v.61 1941-1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479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学术探讨

  • 近40年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前病变中医研究述评

    王萍;尹晓岚;张北华;唐旭东;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及胃癌前病变(GPL)诊治在胃癌防治中占有重要地位。近40年来CAG及GPL的中医药研究在疾病诊断、风险监测、临床治疗、基础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在目标定位、诊断规范性、研究科学性、疗效评价指标认可度等方面存在问题,严重影响研究的质量,制约中医药疗效和优势的体现。通过对上述问题的系统梳理,提出应以大数据为依托,制定病证结合的风险预测模型,从而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有效风险评估工具;建议统一CAG及GPL的诊断标准、细化病变分级分型标准,并及早采用中药进行有效干预。

    2020年22期 v.61 1943-19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下载次数:2191 ] |[引用频次:72 ] |[阅读次数:0 ]
  • 近20年调肝理脾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研究述评

    张声生;赵静怡;赵鲁卿;

    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病位在胃,与肝脾相关,肝脾失调是其病机的关键环节,调肝理脾是治疗的基本治法。通过对近20年来调肝理脾法治疗FD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文献进行梳理与分析,指出目前对于FD的诊断、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较为明确,且调肝理脾法治疗FD疗效显著,并可在改善胃肠运动功能、减轻内脏高敏感、修复十二指肠结构和功能、调节脑肠互动等多个方面发挥作用。

    2020年22期 v.61 1948-19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824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0 ]
  • 董建华“心身同调”理论在功能性胃肠病治疗中的继承与发展

    李军祥;谭祥;张阳;

    董建华院士继承传统心身理论,在脾胃病临证方面重视对患者心身的调节。在传承董建华院士脾胃病学术思想及其运用"心身同调"理论经验的基础上,将"心身同调"理论发挥应用于治疗功能性胃肠病,并以太极升降思维认识该类疾病病机特点,重点抓住肝与脾胃以及心肺肾气机运转的关系,通过恢复全身气机运行的整体状态,以达到心身一体、形神和谐,在功能性胃肠病治疗中能取得确切疗效。

    2020年22期 v.61 1953-19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801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思路与方法

  • 功能性胃肠病“脑肠同调”治法的建立与应用

    魏玮;刘倩;荣培晶;陈建德;杨洋;苏晓兰;毛心勇;国嵩;张涛;独思静;罗梦雪;潘雨烟;

    以"调枢通胃"理论为指导,并以传统中医基础理论和当代临床经验为基础,结合现代研究对功能性胃肠病的认识,提出功能性胃肠病的病机为"神明之枢失衡(脑)""胃肠腑气不通(肠)",具体治法为"脑肠同调"。通过对"脑肠同调"治法建立的理论基础与临床应用进行概述,探讨中西医整合治法的构建与意义,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诊疗。

    2020年22期 v.61 1957-1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1282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0 ]
  • 幽门螺杆菌感染临床试验注册研究现状分析

    刘慧敏;江锋;薛婧;吴佳栩;匡子禹;

    目的基于临床试验注册资料,分析我国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临床研究的现状。方法检索建库至2020年7月31日期间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的有关Hp感染的临床研究,并进行汇总分析。结果共检索到270项研究,其中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有139项,包括干预性研究87项、观察性研究21项、基础研究7项、诊断试验9项、病因学/相关因素研究11项、流行病学研究3项、预防性研究1项。结论近年来我国Hp感染的临床注册研究呈明显增加趋势,干预研究重点逐渐向改良四联疗法、优化二联疗法、益生菌疗法、中医药治疗等方向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Hp感染临床研究的新趋势。今后应针对Hp感染的治疗难点,进一步优化中医药治疗方案,做好临床研究顶层设计,通过规范化研究,获得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将有助于发挥中医药在Hp感染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2020年22期 v.61 1962-19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561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基于麻子仁丸治疗功能性便秘复方研究的整合医学模式探讨

    卞兆祥;郑颂华;赵晨;张轩;黄韬;林成源;商洪才;钟丽丹;

    基于循证证据是中医药融入整合医学体系中且被广泛使用的前提,以麻子仁丸研究为例,从文献、临床、临床基础等方面对麻子仁丸治疗功能性便秘进行研究,阐述了麻子仁丸治疗功能性便秘的疗效和作用机制,为麻子仁丸作为功能性便秘的临床治疗推荐药物之一奠定基础,并依此提出"文献-临床-临床基础"相结合的中药复方整合医学研究探索模式。

    2020年22期 v.61 1967-19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4K]
    [下载次数:865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调肠消瘤方治疗结直肠腺瘤患者术后1年复发情况——176例随机对照临床观察

    张北平;钟彩玲;梁宝仪;李健民;赵喜颖;魏玮;

    目的评价调肠消瘤方治疗结直肠腺瘤术后1年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镜中心结直肠腺瘤术后患者41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205例,两组患者术后予常规支持治疗3~5天,并进行健康教育,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增加膳食纤维、减少红肉摄入)、戒烟戒酒、坚持运动、控制体重、规律作息及调节情绪。治疗组再给予调肠消瘤方水煎口服,每日1剂,疗程为3个月。两组患者术后1年复查肠镜,比较两组患者腺瘤复发率,复发腺瘤的数目、病理性质、位置等,记录治疗前及术后1年患者的中医症状积分,并观察不良反应,分析复发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359例患者完成了研究,其中治疗组176例,对照组183例。1)术后1年,治疗组结直肠腺瘤复发率为45.5%(80/176),低于对照组的61.7%(113/183)(P<0.05);其中治疗组结直肠进展期腺瘤的比例[1.3%(1/80)]低于对照组[5.3%(6/11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复发腺瘤数目、分布位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1年,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0.62±1.343)分]低于对照组[(1.22±2.062)分](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调肠消瘤方干预使腺瘤复发的风险降低(OR=0.517,95%CI:0.326~0.821),腺瘤数目、位置及病理是腺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4)治疗期间治疗组患者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调肠消瘤方能有效降低结直肠腺瘤患者术后1年复发率,减轻临床症状。

    2020年22期 v.61 1971-19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755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0 ]

实验研究

  • 健脾补肾清肠方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结肠组织IL-6/JAK2/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

    沈洪;朱磊;刘亚军;张露;邢敬;顾培青;

    目的探讨健脾补肾清肠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三硝基苯磺酸+乙醇灌肠法建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健脾补肾清肠方低、中、高剂量组,另设正常组,每组10只。造模后健脾补肾清肠方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于健脾补肾清肠方混悬液3.4、6.8、13.6g/(kg·d)灌胃,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蒸馏水1ml/(100g·d)灌胃。10天后取结肠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ELISA法检测血清和结肠组织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RT-qPCR法检测结肠组织IL-6 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结肠组织Janus激酶2(JAK2)、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STAT3)蛋白及其磷酸化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病理结果显示,正常组大鼠结肠组织黏膜结构完整,腺体排列整齐;模型组结肠黏膜结构破坏严重,腺体排列紊乱或缺失,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健脾补肾清肠方高剂量组结肠腺体破坏较轻,结构基本恢复正常,而健脾补肾清肠方中、低剂量组黏膜少量恢复,有部分炎性细胞的浸润。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及血清中IL-6、IL-1β、IL-8和TNF-α含量,结肠组织IL-6 mRNA表达,p-JAK2/JAK2和p-STAT3/STAT3值均显著增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健脾补肾清肠方低、中、高剂量组上述指标均不同程度降低(P<0.05或P<0.01),且以健脾补肾清肠方高剂量组各指标改善最明显(P<0.05或P<0.01)。结论健脾补肾清肠方能够减轻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组织炎症反应,修复受损黏膜,抑制结肠组织IL-6/JAK2/STAT3信号通路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2020年22期 v.61 1977-19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8K]
    [下载次数:1287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0 ]
  • 胃肠安丸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小鼠Treg/Th17免疫平衡的影响

    张涛;苏晓兰;毛心勇;刘倩;王欣;杨洋;国嵩;吴宝麒;宋耿青;韩娟;魏玮;

    目的探讨胃肠安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60只C57BL/6小鼠随机选取10只为正常组,其余小鼠给予2.5%葡聚糖硫酸钠(DSS)水溶液自由饮用7天复制UC小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50只小鼠再随机分为模型组、美沙拉嗪组和胃肠安丸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0只。胃肠安丸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胃肠安丸混悬液0.015、0.03、0.06g/(kg·d)灌胃,美沙拉嗪组给予美沙拉嗪混悬液0.52g/(kg·d)灌胃,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0.5ml纯净水灌胃,每日1次,连续10天。每天观察各组小鼠体质量、大便性状及便血情况,并计算疾病活动指数(DAI)。药物干预结束后处死小鼠,测量结肠长度,对结肠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远端结肠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脏调节性T细胞(Treg)、辅助性T细胞17(Th17)百分比及比值。结果干预后与模型组和胃肠安丸低剂量组比较,美沙拉嗪组、胃肠安丸高剂量组小鼠体重差值增加,DAI评分差值升高(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结肠长度减少,病理学评分升高,Treg细胞百分比、Treg/Th17值降低,Th17细胞百分比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美沙拉嗪组、胃肠安丸高剂量组小鼠结肠长度增长,病理学评分降低,Treg细胞百分比、Treg/Th17值升高,Th17细胞百分比降低(P<0.05)。美沙拉嗪组、胃肠安丸高剂量组各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肠安丸在改善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腹泻、便血、体质量下降等症状和修复肠道黏膜损伤方面与美沙拉嗪功效相近,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Treg/Th17免疫失衡有关。

    2020年22期 v.61 1983-19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9K]
    [下载次数:93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康复新液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胃组织病理的影响

    独思静;从禹;国嵩;王亚杰;方霜霜;徐楚楚;杨洋;张万强;魏玮;

    目的探讨康复新液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模型大鼠胃组织病理的影响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1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26只和造模组114只,造模组大鼠给予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灌胃,同时负荷雷尼替丁、水杨酸钠、高热淀粉糊灌胃多因素干预制备CAG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65只大鼠(雌鼠30只,雄鼠35只)随机分为模型组,叶酸组,康复新液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3只。康复新液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给予浓度为0.1、0.05、0.025g/ml康复新液灌胃;叶酸组给予浓度为0.146mg/ml叶酸溶液灌胃;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去离子水灌胃。各组灌胃体积均为10ml/kg,每日1次,给药8周。比较各组大鼠体重变化,HE染色进行胃黏膜病理组织学评分,检测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胃动素(MTL)、胃泌素(GAS)水平。结果各组雌鼠体重变化不显著(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雄鼠体重明显减轻(P<0.05);与模型组比较,康复新液高剂量组雄鼠体重明显增加(P<0.05),康复新液低剂量组和叶酸组体重变化不显著(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PGⅠ、PGⅡ、MTL、GAS均显著减少,胃黏膜萎缩评分显著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叶酸组及康复新液高、中剂量组PGⅠ、PGⅡ、MTL、GAS显著增加,胃黏膜萎缩评分均显著降低,叶酸组PGⅠ/PGⅡ,康复新液低剂量组MTL、GAS均显著增加(P<0.05);与叶酸组比较,康复新液高剂量组GAS,康复新液中、低剂量组MTL、GAS均显著降低(P<0.05);与康复新液高剂量组比较,康复新液中剂量组MTL,康复新液中、低剂量组MTL、GAS均显著降低(P<0.05);康复新液中剂量组MTL、GAS均高于康复新液低剂量组(P<0.05)。结论康复新液可显著减轻CAG模型大鼠胃黏膜萎缩程度,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升高血清PGⅠ、PGⅡ、MTL、GAS分泌水平有关。

    2020年22期 v.61 1990-19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4K]
    [下载次数:811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气滞胃痛颗粒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模型大鼠胃敏感性及精神状态的影响

    毛心勇;国嵩;倪文超;张涛;刘倩;罗梦雪;潘雨烟;苏晓兰;杨洋;方继良;荣培晶;陈建德;景斌;魏玮;

    目的探讨气滞胃痛颗粒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胃敏感性及精神状态的影响。方法 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气滞胃痛颗粒组、莫沙必利组,每组8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采用碘乙酰胺灌胃法制备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气滞胃痛颗粒组、枸橼酸莫沙必利组分别给予气滞胃痛颗粒水溶液1.35g/(kg·d)、莫沙必利水溶液1.35mg/(kg·d)灌胃,正常组、模型组分别给予0.5ml/100g蒸馏水灌胃,各组均每日1次,连续14天。采用肌电和腹壁撤退反射(AWR)评分检测大鼠胃敏感性,强迫游泳实验和旷场实验检测大鼠精神状态,脑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检测干预前后大鼠脑区功能改变。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胃内球囊压力为40、60、80mmHg时大鼠肌电均方根变化率、AWR评分上升,旷场实验运动总距离缩短、强迫游泳水中不动时间增加(P<0.05或P<0.01),主要表现为下丘脑、海马、中脑被盖部、嗅皮层局部一致性(Reho)减弱,杏仁核、下丘脑、背外侧前额叶、小脑后叶低频振荡幅度(ALEF)减弱。与模型组比较,气滞胃痛颗粒组40、60、80mmHg时肌电均方根变化率、AWR评分显著降低,运动总距离明显增加,水中不动时间缩短(P<0.05或P<0.01),杏仁核、海马、下丘脑、前扣带皮层、楔前叶Reho增强,杏仁核、海马、楔前叶ALEF增强;莫沙必利组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脑被盖部、脑桥Reho增强,海马ALFF增强。与莫沙必利组比较,气滞胃痛颗粒组40、60、80mmHg时大鼠肌电均方根变化率、AWR评分显著降低,活动总距离明显增加,水中不动时间明显缩短(P<0.05或P<0.01),杏仁核、海马、下丘脑Reho增强,杏仁核、下丘脑ALFF增强。结论气滞胃痛颗粒可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模型大鼠的胃高敏感及精神状态,表现为不同脑区的结构改变。

    2020年22期 v.61 1996-20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9K]
    [下载次数:845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 当飞利肝宁胶囊对急性肝损伤模型小鼠肝组织锌指蛋白A20表达及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周文君;缪虹雨;李萌;党延启;张莉;徐汉辰;季光;

    目的探讨当飞利肝宁胶囊对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3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当飞利肝宁组,每组10只。当飞利肝宁组给予当飞利肝宁胶囊0.225g/(kg·d)灌胃10天,空白组和模型组小鼠给予等剂量的生理盐水灌胃。药物干预结束后,模型组和当飞利肝宁组小鼠给予腹腔注射D-半乳糖胺800mg/kg建立急性肝损伤模型,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100μl生理盐水。24h后取材,检测各组小鼠肝组织病理、肝功能[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和肝脏组织匀浆中锌指蛋白A2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肝组织锌指蛋白A20、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mRNA表达及核因子κB p65(NF-κB p65)、磷酸化核因子κB p65(p-NF-κB p65)、核因子κB抑制蛋白α(IκBα)、磷酸化核因子κB抑制蛋白α(p-IκBα)蛋白表达。结果肝组织病理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的肝组织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增加,而当飞利肝宁组小鼠肝脏组织炎症细胞浸润情况较模型组明显改善。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的血清ALT、AST水平升高,血清和肝组织TNF-α表达升高,肝组织TNF-α、IL-1β、IL-6 mRNA表达及p-IκBα和p-NF-κB p65蛋白表达增加(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当飞利肝宁组小鼠血清ALT、AST水平降低,血清和肝组织锌指蛋白A20表达升高、TNF-α表达降低,肝组织锌指蛋白A20 mRNA表达及NF-κB p65蛋白升高,TNF-α、IL-1β、IL-6 mRNA及p-IκBα和p-NF-κB p65蛋白表达降低(P<0.05或P<0.01)。结论当飞利肝宁胶囊能有效改善小鼠急性肝损伤,上调锌指蛋白A20的表达从而调控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可能是其潜在作用机制之一。

    2020年22期 v.61 2004-20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8K]
    [下载次数:433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读者·作者·编者

  • 如何正确引用网络文献

    本刊编辑部;

    <正>正确引用的参考文献是学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传统的印刷版文献外,参考文献还包括了大量的网络文献。常见的网络文献资源包括电子公告(EB/OL)、电子图书(M/OL)、电子期刊(J/OL)、报纸(N/OL)、数据库(DB/OL)、专利文献(P/OL)等。根据《GB/T 7714―2015 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不同文献类型有相应的著录格式。以下为电子资源著录格式。著录格式主要责任者.

    2020年22期 v.61 20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8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标准与规范

  • 胃缓(胃下垂)中医临床诊疗指南

    唐旭东;温艳东;王凤云;

    <正>胃缓,指以脘腹坠胀为主或有疼痛,食后或站立时为甚的疾病,常见于西医胃下垂症。有关胃缓的记载最早来源于《灵枢·本藏》,即"脾应肉,肉_?坚大者胃厚,肉_?么者胃薄。肉_?小而么者胃不坚;肉_?不称身者胃下,胃下者,下管约不利。肉_?不坚者,胃缓"。《实用中医内科学》[1]首次把"胃缓"定为正式病名,并归入脾胃病证类。本指南提出了胃缓(胃下垂)的诊断、辨证及治疗建议,

    2020年22期 v.61 2010-20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1398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成人幽门螺杆菌引起的胃炎中西医协作诊疗专家共识(2020,北京)

    张学智;魏玮;蓝宇;

    <正>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感染是胃炎最主要的致病因素和预防胃癌最重要的、可控的危险因素[1],几乎所有的Hp现症感染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胃黏膜炎症。2015年《幽门螺杆菌胃炎京都全球共识》[2]将Hp胃炎定义为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并推荐所有无制衡因素的感染者均接受根除治疗,此后诸多共识接受了这一观点。铋剂四联疗法作为根除治疗的推荐方案,依然面临抗生素耐药、不良反应风险的挑战。

    2020年22期 v.61 2016-20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下载次数:4150 ] |[引用频次:187 ] |[阅读次数:0 ]

  • 欢迎邮购《中医杂志》过刊

    <正>2000、2001年合订本,每本100元,2002、2003年合订本每本105元,2004年合订本115元,2005年合订本125元,2007—2010年合订本每年140元。2011 (缺5、6期)—2013年每册9.80元,2014 (缺21期)—2017年(缺3、5、15、18期)每册15元,2018年每册20元(缺5、7、9期),2020年每册20元(缺7、8期)。2011—2013年合订本,每年4本,全年280元,2014、2015、2016、2017年合订本(每年4本),全年400元。2018、2019年合订本(4本),600元。2020年上半年合订本(2本),300元。《中医杂志》2006—2008年增刊每册40元。

    2020年22期 v.61 19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7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欢迎邮购《中医杂志》光盘合订本

    <正>1951—1986年(4张光盘) 480元; 1987—1994年(1张光盘) 260元; 1995—2004年(1张光盘) 280元; 2005—2013年(1张光盘) 300元。光盘合订本为计算机用数据光盘,收入了同期出版的全部《中医杂志》内容,可对所有文章进行任意字检索,方便实用。

    2020年22期 v.61 19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9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医杂志》(英文版)欢迎投稿

    <正>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杂志》(英文版)](ISSN 0255-2922,CN 11-2167/R,双月刊)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与中国中医科学院联合主办,是我国中医药界具有权威的中医药英文科技期刊,现发行和交换9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医杂志》(英文版)自1981年创刊以来一直坚持正确的办刊宗旨,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2010年入选SCI-E《科学引文索引》扩刊版),2011年获得中国中医科学院自主选题项目资助,2013年获得"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资助,自2012年起连续被评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2020年22期 v.61 20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20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

本网站版权归中医杂志社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邮编:100700  电话:010-64035632    京ICP备130400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