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琦;李英帅;李玲孺;王济;郑燕飞;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我国本土已基本控制,"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是主要任务。针对人口流动和聚集增加带来的复工复产复学与疫情防控的矛盾焦点,从疫病预防经验和方法、循证研究、中医体质方面提出中医药防控复工复产复学后聚集性传染隐患的可行性依据、总体思路和主要措施及效果评价方法。
2020年21期 v.61 1841-18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1141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卢幼然;王玉光;焦以庆;陈明;陈腾飞;刘锡瞳;潘霏;刘清泉;
综合分析2020年1—3月期间中医药早期、全程介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救治资料,认为本病病位主要在肺,属于湿毒疫病,各地不同时令六淫的变化是疾病发生的诱因,核心病机为湿、毒、热、痰、瘀、虚;本病具有疫毒袭肺、壅肺、闭肺以及扰及心营等疫病病程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治疗应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将疾病的病情轻重、病程分期与中医证候相结合。实践证明早期轻症、普通型宣肺透邪、化湿解毒,进展期重型及早清营凉血、化瘀通络,可以提高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治愈率、降低重症发生率,对于降低病死率有一定价值。
2020年21期 v.61 1846-1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3954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靖媛;陈谦峰;胡炜圣;李灿东;
基于中医状态的"有象、有律、可分、可辨、可调、据状立法、可评价"七个特点,结合目前对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的相关研究,提出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对新冠肺炎状态表征参数进行收集,借助健康状态认知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以整体的、恒动的观点指导新冠肺炎的状态辨识。从状态辨识的角度提出了对新冠肺炎的诊疗思路,对把握新冠肺炎特点,确立诊断、治疗和预防思路,以及新冠肺炎状态识别与干预评价系统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2020年21期 v.61 1852-18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下载次数:2189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梅昭荷;聂红明;汪蓉;赵彬彬;姜煜资;张莹;王灵台;
目的观察大黄■虫胶囊治疗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瘀血阻络证伴脾大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基于真实世界研究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2年1月至2017年4月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就诊的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瘀血阻络证伴脾大患者114例。根据纳入患者是否服用大黄■虫胶囊分为对照组(基础治疗包括抗病毒治疗和保肝治疗)61例和治疗组(以基础治疗联合大黄■虫胶囊口服)53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年后脾脏厚度及长度、中医证候积分、肝功能、血常规、肝纤维化指标、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血小板比率指数(APRI),判定治疗后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脾脏厚度及长度均较治疗前明显缩小(P<0.05),且以脾脏厚度在50~69mm、脾脏长度在100mm以下患者脾脏缩小最明显(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下降,且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APRI均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69.8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3.11%(P<0.05)。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是发生肝硬化失代偿和(或)肝癌的相关危险因素。以是否服用大黄■虫胶囊作为暴露因素,分析暴露人群与非暴露人群是否发生肝硬化失代偿和(或)肝癌的相对危险度(RR)为0.35,95%可信区间为(0.12,1.01),表明暴露有益。两组患者均未见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大黄■虫胶囊具有显著缩小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瘀血阻络证伴脾大患者脾脏,延缓肝硬化,并能改善患者血瘀证症状,临床疗效肯定,且安全性好。
2020年21期 v.61 1894-18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973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刘尧;高方媛;黄云义;王晓静;王宪波;
目的探讨扶正解毒消积方对早中期原发性肝癌患者2年生存情况的影响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中西医结合中心首次确诊的原发性肝癌且随访满2年(24个月)的早中期患者76例,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扶正解毒消积方组55例和西医治疗组21例。比较两组患者2年病死率,治疗前及治疗6、12、18、24个月时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结果扶正解毒消积方组2年病死率为12.7%,明显低于西医治疗组的33.3%(P<0.05)。扶正解毒消积方组在治疗6、12、18个月时NLR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24个月与治疗前比较明显升高(P<0.05)。西医治疗组在治疗6、12、18、24个月与治疗前比较NLR均明显升高(P<0.05)。扶正解毒消积方组治疗6、12、18、24个月时NLR水平均明显低于同时间西医治疗组(P<0.05)。结论扶正解毒消积方能提高早中期原发性肝癌患者两年生存率,调节维持NLR水平可能是其重要作用机制之一。
2020年21期 v.61 1900-19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K] [下载次数:333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崔永佳;卢雯平;苗宁宁;张冬妮;
目的观察基于自我康复微信小程序的中医综合疗法在乳腺癌创伤后应激障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0例乳腺癌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西黄解毒胶囊每次0.5g口服,每日3次;试验组在对照组干预基础上配合基于自我康复微信小程序的中医综合疗法干预(包括中医心理疗法、五音疗法、放松训练、饮食调摄、磁珠耳穴贴压),每周3次自我康复训练。两组均干预12周。评估干预前后患者的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PCL-C)、生活质量量表(FACT-B)、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变化,以评价患者睡眠质量、不良情绪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两组患者PCL-C、FACT-B、PSQI、HAMD评分均有改善(P<0.05);与对照组相比,干预后试验组患者PCL-C、PSQI、HAMD评分降低,FACT-B评分升高(P<0.05)。结论基于自我康复微信小程序的中医综合疗法联合西黄解毒胶囊有助于改善乳腺癌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抑郁等不良情绪,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2020年21期 v.61 1904-19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45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刘玥婷;王朝阳;王瑜;张悦;国笑;陈昕力;陈丹;赵沛涵;荣培晶;
目的探讨耳甲电针抗抑郁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耳甲电针组、耳缘电针组,每组6只。空白组大鼠正常饲养,其余各组大鼠采用连续35天慢性不可预知性温和应激方法结合孤养制备抑郁症大鼠模型。造模14天后,耳甲电针组每日于应激前1h在大鼠双侧耳甲腔部进行电针干预;耳缘电针组在大鼠双侧耳缘部进行电针干预,两组均每次干预30min,持续21天。空白组与模型组无干预。记录造模前、造模14天、干预21天各组大鼠体质量、糖水消耗量、旷场实验行为。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干预21天后各组大鼠前额叶皮质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核转录因子κB(NF-κB)、白细胞介素1β(IL-1β)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造模14天与干预21天模型组大鼠体质量、糖水偏好指数、旷场实验水平穿越格数与垂直站立次数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干预21天,耳甲电针组大鼠体质量显著增加(P<0.05);耳甲电针组及耳缘电针组大鼠糖水偏好指数、旷场实验水平穿越格数与站立次数显著增加(P<0.01),其中耳甲电针组大鼠糖水偏好指数改善优于耳缘电针(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前额叶皮质NF-κB、NLRP3、IL-1β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前额叶皮质NF-κB水平显著降低,耳甲电针组与耳缘电针组前额叶皮质NLRP3、IL-1β蛋白表达均亦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结论耳甲电针可改善大鼠抑郁样行为,其机制可能与降低前额叶皮质NF-κB水平和NLRP3炎症小体激活,进而减少IL-1β分泌,从而缓解炎性反应引起的脑损伤有关。
2020年21期 v.61 1909-19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1K] [下载次数:688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王海军;刘高峰;郭继龙;来晓云;董爱爱;冀雨芳;冀来喜;
目的探讨针刺腧穴"降压方"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心肌肥厚的影响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选择雄性WKY大鼠10只作为空白组,另选SHR 3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最小化针刺组和降压方组,每组10只。降压方组大鼠针刺双侧"人迎""曲池""足三里"穴,每日1次,连续针刺6天,休息1天;最小化针刺组仅浅刺各穴,不予行针,各组大鼠均干预8周。于干预前及干预第2、4、6、8周末测量大鼠尾动脉收缩压;干预后采用心脏超声检测各组大鼠室间隔舒张末厚度(IVSS)、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左室后壁舒张期厚度(LVPWd),计算心脏重量指数(HWI),运用WGA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心肌组织结构,采用RT-qPCR法检测心肌组织心房利钠肽(ANP)mRNA、β-肌球蛋白重链(β-MHC)mRNA表达。结果在干预前及干预第2、4、6、8周末,模型组大鼠尾动脉收缩压均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在第4、6、8周,降压方组大鼠收缩压明显低于模型组和最小化针刺组(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IVSS、LVPWd、HWI以及心肌组织ANP和β-MHC mRNA表达增加,心肌细胞直径与横截面积均增大,LVIDd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降压方组大鼠上述各指标均改善(P<0.05);而最小化针刺组大鼠各指标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腧穴"降压方"可有效改善SHR血压和心肌肥厚状态,可能是通过抑制心肌组织ANP和β-MHC mRNA表达来实现。
2020年21期 v.61 1915-19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497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王文琪;崔磊;张馨方;杨光;孙明江;
目的探讨茯苓-桂枝药对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组织的影响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6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卡托普利组及茯苓桂枝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0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采用腹主动脉缩窄的方法制备慢性心力衰竭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假手术组与模型组给予2ml/kg蒸馏水灌胃,茯苓桂枝高剂量组给予茯苓2.16g/(kg·d)、桂枝1.62g/(kg·d)灌胃,茯苓桂枝中剂量组给予茯苓1.08g/(kg·d)、桂枝0.81g/(kg·d)灌胃,茯苓桂枝低剂量组给予茯苓0.54g/(kg·d)、桂枝0.41g/(kg·d)灌胃,卡托普利组给予卡托普利混悬溶液6.3mg/(kg·d)灌胃,均每日1次,共4周。比较各组大鼠收缩压、心脏质量指数(HMI),检测血清中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内皮素1(ET-1)含量,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病理改变,检测心肌组织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AT1)含量。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HMI、收缩压、心肌组织AT1及血清AngⅡ、ET-1、TNF-α、IL-1β水平升高(P<0.01),病理显示心肌细胞束的间隙稍增宽,心肌纤维排列紊乱、变粗肥大。与模型组比较,卡托普利组及茯苓桂枝中、高剂量组大鼠HMI、收缩压、心肌组织AT1及血清AngⅡ、ET-1、TNF-α、IL-1β水平降低(P<0.05或P<0.01);茯苓桂枝高剂量组与卡托普利组病理显示心肌组织炎症细胞减少,细胞形态较清晰,心肌纤维化程度低。与卡托普利组比较,茯苓桂枝高剂量组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茯苓-桂枝药对可以调节慢性心力衰竭大鼠血压,抑制心肌肥厚与心室重构,改善大鼠心肌纤维化,可能与控制炎症反应、抑制神经内分泌过度激活有关,且以高剂量效果最佳。
2020年21期 v.61 1921-19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671 ] |[引用频次:46 ] |[阅读次数:0 ]
- 宋琳奕;俞超芹;
总结从肝郁肾虚论治多囊卵巢综合征性不孕症体会,认为本病以肝郁为因,化火是关键,煎灼肾精阴液,扰动冲任,胞络内绝,发为不孕。治拟清肝育肾,调经助孕。结合女性特殊的生理特性,具体分为排卵前期、排卵后期两期诊治,排卵前期清肝、活血、育肾三法并重,排卵后期以补肾安胎为主,兼以清肝行气,辅以活血。同时注重疏导患者的情绪,身心同治。
2020年21期 v.61 1927-19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1085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陈其凤;乔锦;孙书臣;
腺样体肥大与分泌性中耳炎是儿童耳鼻喉科的常见疾病,两者常伴随发生,腺样体肥大常被认为是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原因之一。本病的病机特点以肺脾虚弱为本,邪毒阻于清窍为标,治疗宜以清热解毒通窍为基本原则,随证治之。中医鼻病序贯疗法采用熏鼻、点鼻与口服三种方式,剂型灵活,副作用小,患儿接受度高,疗效颇佳。
2020年21期 v.61 1930-19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75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正>《中医杂志》(ISSN 1001-1668,CN 11-2166/R)是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主办的全国性中医药综合性学术期刊。1955年创刊以来始终坚持"以提高为主,兼顾普及"的办刊方针,是我国中医药界创刊早、发行量大、具有较高权威性和学术影响力的国家级中医药期刊之一,是中文核心期刊和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首届国家期刊奖获得者和中国期刊方阵双奖期刊、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中国百强科技期刊、
2020年21期 v.61 18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8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正>2000、2001年合订本,每本100元,2002、2003年合订本每本105元,2004年合订本115元,2005年合订本125元,2007—2010年合订本每年140元。2011 (缺5、6期)—2013年每册9.80元,2014 (缺21期)—2017年(缺3、5、15、18期)每册15元,2018年每册20元(缺5、7、9期),2020年每册20元(缺7、8期)。2011—2013年合订本,每年4本,
2020年21期 v.61 1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6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正>1951—1986年(4张光盘) 480元; 1987—1994年(1张光盘) 260元; 1995—2004年(1张光盘) 280元;2005—2013年(1张光盘) 300元。光盘合订本为计算机用数据光盘,收入了同期出版的全部《中医杂志》内容,可对所有文章进行任意字检索,方便实用。
2020年21期 v.61 1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7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正>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杂志》(英文版)](ISSN 0255-2922,CN 11-2167/R,双月刊)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与中国中医科学院联合主办,是我国中医药界具有权威的中医药英文科技期刊,现发行和交换9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医杂志》(英文版)自1981年创刊以来一直坚持正确的办刊宗旨,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2010年入选SCIE (《科学引文索引》扩刊版),2011年获得中国中医科学院自主选题项目资助,
2020年21期 v.61 19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9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