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栏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舌象特征与临床分型的关系

    周耿标;黄东晖;蔡彦;黄凯锋;谢东平;

    目的观察139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舌象特征,并探讨其与临床分型的关系。方法应用中医传统望舌方法,采集139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住院患者的舌诊资料,包括舌色、舌形、苔色、苔质。比较不同临床分型(轻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患者舌质、舌苔特征。结果 139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舌色主要为淡暗舌40例(28.78%)、红舌36例(25.90%)、淡红舌33例(23.74%);正常舌形85例(61.15%)、齿痕舌41例(29.50%)、裂纹舌13例(9.35%)。134例患者进行了舌苔分析,其中腻苔79例(58.96%)、薄苔33例(24.63%)、厚苔22例(16.42%);润苔115例(85.82%)、干苔19例(14.18%);黄苔94例(70.15%)、白苔40例(29.85%)。不同临床分型患者舌色、舌形、舌苔厚薄程度、舌苔润燥程度、舌苔颜色分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普通型比较,危重型患者红舌、暗红舌更多见(P=0.004),重型(P<0.001)、危重型(P=0.002)患者裂纹舌更多见,危重型患者厚苔较多见(P<0.001),黄苔在重型(P=0.001)、危重型(P=0.012)患者中占比更高;与普通型、重型比较,危重型患者干苔更多见(均P<0.001)。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病情严重时可出现红舌、暗红舌、裂纹舌和黄苔、干苔、厚苔,提示随着病情加重,疫邪存在化热、化燥表现,同时伤及气阴。

    2020年19期 v.61 1657-1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1643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深圳市258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临床特征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名属性的思考

    童光东;夏章;王宇新;陈生;吴泽铭;曾仲意;邓欣;

    基于深圳市258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结合《温疫论》等中医文献对瘟疫的认识,从疫病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及临床特征等角度,提出新冠肺炎属"瘟疫",并认为"寒疫""寒湿疫"难以解释新冠肺炎的病因病机,"非其时而有其气"、温疫多夹湿、温邪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湿热疫的特点与演变及患者临床特征均可为新冠肺炎为"湿热疫"提供证据。同时辨析新冠肺炎为"湿热疫"还需要注意湿热疫是寒温之辨的结合,恶寒、身痛可为湿热疫初起症状,白苔或白滑腻苔是湿热疫初起舌苔特征,使用西药后出现的变证等问题。

    2020年19期 v.61 1661-16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K]
    [下载次数:1406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妊娠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认识及辨证与治疗要点

    范丽洁;杜惠兰;段梅;

    介绍中医对妊娠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认识及证治特点。指出妊娠期阴亏肺燥、气滞气逆、湿郁痰停是其主要病因;正虚邪陷、疫毒阻肺、闭而不宣是主要病机。并以《妊娠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治疗专家建议(试行)》为基础,结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对妊娠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辨证与治疗要点进行解读和探析。强调治疗妊娠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时应治病与安胎并举,尽可能规避妊娠禁忌药物的使用,如病情需要应用,应严格掌握用药剂量及时间,确保母胎安全。

    2020年19期 v.61 1666-16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91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中医杂志社

  • 欢迎邮购《中医杂志》过刊

    <正>2000、2001年合订本,每本100元,2002、2003年合订本每本105元,2004年合订本115元,2005年合订本125元,2007—2010年合订本每年140元。2011 (缺5、6期)—2013年每册9.80元,2014 (缺21期)—2017年(缺3、5、15、18期)每册15元,2018年每册20元(缺5、7、9期),2020年每册20元(缺7、8期)。2011—2013年合订本,每年4本,全年280元,2014、2015、2016、2017年合订本(每年4本),全年400元。2018、2019年合订本(4本),600元。《中医杂志》2006—2008年增刊每册40元。

    2020年19期 v.61 16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6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欢迎订阅2021年《中医杂志》

    <正>《中医杂志》(ISSN 1001-1668,CN 11-2166/R)是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主办的全国性中医药综合性学术期刊。1955年创刊以来始终坚持"以提高为主,兼顾普及"的办刊方针,是我国中医药界创刊早、发行量大、具有较高权威性和学术影响力的国家级中医药期刊之一,是中文核心期刊和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首届国家期刊奖获得者和中国期刊方阵双奖期刊、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中国百强科技期刊、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荣获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新闻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中医药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1级期刊。

    2020年19期 v.61 1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下载次数:7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学术探讨

  • 2020年度中医药重大科学问题及工程技术难题

    韩立炜;果德安;刘菊妍;朱卫丰;陈士林;姚仲青;

    <正>[背景]按照《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征集2020重大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的通知》(科协办函学字[2020]18号)的要求,中华中医药学会组织开展2020年度中医药重大科学问题及工程技术难题遴选工作。3月24日发出《关于征集2020中医药重大科学问题及工程技术难题的通知》,并组建专家推荐委员会,由张伯礼院士担任主任委员。该工作得到相关专家的大力支持,共征集建议18项,其中前沿科学问题10项,工程技术难题8项。经专家推荐委员会主任委员审定,最终遴选前沿科学问题及工程技术难题各3项并报送中国科协。

    2020年19期 v.61 1671-1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1949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1 ]
  • 2019年度中医思维方法研究述评

    邢玉瑞;

    通过对2019年中医思维方法研究文献的梳理分析,从象思维、中医临床思维、中西思维比较、五行思维方式等方面总结中医思维方法研究的成果,指出象隐喻、过程隐喻、法象思维、象-概念二重隐喻、取象比类结构特征的"鲜花原理"等新概念或观点的提出,取象比类与概念隐喻的比较研究等对于象思维机制的揭示,是2019年中医思维方法研究的突出特征;同时,研究中还存在着概念不清、逻辑推理错误、象思维泛化等问题,亟待解决。

    2020年19期 v.61 1679-1684+16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1395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象思维视野下的中医升降理论内涵辨析

    吕梦菲;于红;张其成;

    中医学中与天地阴阳相关的"升降"理论有多种逻辑相斥的含义。在象思维的视野下,依据历法、易学、中医经典等文献,追溯天地升降与阴阳升降理论背后的多种自然原象,由此辨析两种升降理论内部矛盾意见的产生原因,并进一步在整体观指导下,深入探讨两种理论之间的内在统一联系。总结认为应同时了解其概念背后的自然现象来源及哲学层面的内在联系,并在此基础上明确概念应用时的角度层次、主体对象、论述重点等隐含界限。

    2020年19期 v.61 1685-1687+16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962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当代名医

  • 周仲瑛从湿热浊瘀论治风湿免疫病发热经验

    周学平;冯哲;方樑;周仲瑛;

    介绍周仲瑛治疗风湿免疫病发热的经验。总结风湿免疫病发热主要病机是湿热浊瘀郁遏交争,少阳枢机不和;病位主在半表半里;病性多属实热,常见虚实夹杂。临床表现以湿热内蕴、枢机不和为主证,也常以邪热外受、夹湿郁遏,或邪热内伏、阴伤气耗为兼证。治疗当以和解清化为基本原则,起到和解表里、调和阴阳、协调升降的作用。临证需审察病机的兼夹、主次、转化,随证施治;并应重视伏邪,选药宜清透、清化、宣化。

    2020年19期 v.61 1688-16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995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李光荣运用补肾调周法治疗崩漏经验

    马媛媛;张娜;索素兰;李光荣;

    总结李光荣运用补肾调周法治疗崩漏的经验。认为崩漏病因不外气虚、血热、血瘀,而以病因兼夹者多见。治疗上出血期滋阴固气塞流断血以治标,自拟"止崩汤"治疗,以"清、补、通"止血三法治崩漏。血止后补肾兼调肝脾,调周期复旧,以绝崩漏之患。在辨证治疗基础上,还应注意女性月经周期肾之阴阳消长变化,不拘一方一法,才能使气血冲任调和,经水通调。

    2020年19期 v.61 1692-16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912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思路与方法

  • 中医辨证论治临床疗效评价阶梯递进式模型的构建

    张英;陈红;于长禾;

    辨证论治疗效评价问题制约着中医药的发展。通过分析,认为辨证论治的疗效反映了医者驾驭干预措施的综合能力和水平,而辨证论治具有从个人经验到新干预生成的不同阶段。据此本质和特性,构建辨证论治3期(发掘期、探索期和实证推广期)6阶段(发掘-初建-完善-探索-证实-再实践)、研究要素逐步成熟的阶梯递进式模型。该模型可指导研究者定位自己研究的位置,根据目标和要求进行研究方法选择;提高辨证论治研究的科学性、可行性,充分反映辨证论治的临床疗效;有助于促进辨证论治的方案优化,核心处方、新方药、新疗法的发现和固化;有助于医生从临床实践中凝炼、丰富、发展中医理论,为复杂干预评价提供更多的方法学借鉴。

    2020年19期 v.61 1696-17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7K]
    [下载次数:653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现代复杂适应系统思想在脾藏象理论中的应用

    高晓宇;张哲;王洋;刘悦;孔德昭;孟繁丽;尹妮;潘嘉祥;唐晶;李佳;杨关林;

    人自幼年到成年由"脾常不足"发展到"四季脾旺不受邪"的生理状态,是一个自组织的生理过程。脾藏象是一个无中心的("气血生化"和"免疫监察"自发的相互作用运转)、多中心的(神经-内分泌-免疫多系统)和一中心的(最高的决策中心:脑-肠轴)协调的功能网络,是集中枢神经系统/肠神经系统主导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整体调控下,生物力学、生物膜、线粒体对物质转运、能量转换和信号转导的整合效应。不同于传统系统论实行自上而下的集中控制,脾藏象系统则是自发实行的由下而上的分散协调,也是"渐进分异"与"渐进中心化"的结合。

    2020年19期 v.61 1702-17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641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关于民间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标准化的思考

    王彤;陈沛沛;赵学尧;陈仁波;王丽颖;

    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民间医药取得了积极进展,对标准化工作亦提出了新的需求。系统梳理民间医药标准化工作,发现与中医药标准化工作总体现状相比,民间医药标准化工作起步晚,民间中医药技术方法的标准研究制定工作相对较少,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规划,也缺少对民间医药标准体系建设的思考。建议结合《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中关于标准范围、层级等的改革要求,加强民间医药标准有效供给,注重民间医药标准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关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更好地发挥民间医药标准对民间医药事业乃至整个中医药事业创新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2020年19期 v.61 1707-1709+1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545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中医辨证治疗晚期结直肠癌化疗失败患者循环肿瘤DNA状态与预后的相关性

    曲骞;杨国旺;侯炜;孙红;李刘生;郝腾腾;崔宁;李中玉;吴娇;吴煜;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治疗晚期结直肠癌化疗失败患者循环肿瘤DNA(ctDNA)状态、突变基因及其与预后相关性。方法收集83例晚期结直肠癌化疗失败患者外周血10ml,利用定制的覆盖416个肿瘤相关基因探针的Geneseeq One NGS面板进行杂交富集。高效捕获后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在HiSeq NGS平台(Illumina)上对目标富集的文库进行测序。结果在纳入的83例经中医辨证治疗的晚期结直肠癌化疗失败患者中,有54例(65.06%)血浆中检测出肿瘤相关突变基因,共152个基因。根据突变频率筛选出APC、TP53、KRAS、PIK3CA等前20位的基因;ctDNA突变频率、肿瘤突变负荷(TMB)、KRAS、PIK3CA均与预后显著相关(P<0.05);临床相关因素分析显示,肝转移与多个肿瘤基因不良突变相关(P<0.05或P<0.01),脾肾两虚证与ctDNA突变频率、TMB、TP53相关(P<0.05),八纲辨证中阴证、阳证与TMB相关(P<0.05)。结论外周血ctDNA可以较好地反映中医辨证治疗的晚期结直肠癌化疗失败患者分子生物学状态,脾肾两虚证与较低的ctDNA突变频率、较低的抑癌基因突变存在相关性;阴证患者TMB较低,阳证患者TMB较高。

    2020年19期 v.61 1710-17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10K]
    [下载次数:45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加味桂枝汤治疗寒冷型荨麻疹风寒束表证30例临床观察

    吴敏;郭静;张虹亚;刘涛峰;刘小平;孙洪波;王建锋;曹宇;章纬;

    目的观察加味桂枝汤治疗寒冷型荨麻疹风寒束表证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60例寒冷型荨麻疹风寒束表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加味桂枝汤治疗,每日1剂。对照组采用口服盐酸西替利嗪片治疗,每次10mg,每日1次。两组均治疗28天。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7、14、28天时对患者瘙痒程度、风团数目、风团直径、持续时间、发作频率进行评分,并判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愈显率分别为96.67%和80.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瘙痒程度、风团数目、风团直径、持续时间在治疗7天、14天、28天时均降低(P<0.05);发作频率治疗组在治疗7天、14天、28天时,对照组在治疗14天、28天时降低(P<0.05)。治疗14天时治疗组瘙痒程度、风团数目、发作持续时间、发作频率,对照组瘙痒程度、风团直径、持续时间、发作频率,比治疗7天时降低(P<0.05);治疗28天时治疗组瘙痒、风团直径,对照组发作频率,比治疗14天时降低(P<0.05)。与对照组同时间比较,治疗组治疗7天时风团直径、持续时间、发作频率,14天时瘙痒程度、风团数目、发作频率,28天时瘙痒程度、风团数目、风团直径、持续时间、发作频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桂枝汤可安全有效治疗寒冷型荨麻疹风寒束表证,改善临床症状。

    2020年19期 v.61 1717-1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80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月相与不孕症女性妊娠早期流产发生率的关系

    李佶;杨溢铎;

    目的探索末次月经和排卵时间所在月相与女性早期流产发生率的关系。方法采用双向性队列研究。选取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门诊就诊并成功妊娠的不孕症患者。按妊娠患者末次月经所在的月相分为月经朔月组491例、月经上弦月组454例、月经望月组484例和月经下弦月组403例,按妊娠患者末次排卵时间所在的月相分为排卵朔月组478例、排卵上弦月组432例、排卵望月组489例和排卵下弦月组453例。患者自确认妊娠之日起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保胎至12周或超过继往流产时间2周,比较不同分组方法各组患者妊娠分布情况及各组早期流产发生率。结果按末次月经时间和末次排卵时间分组,朔月组和望月组的妊娠人数均多于上弦月组和下弦月组。月经朔月组早期流产发生率为16.3%,月经上弦月组为17.6%,月经望月组为17.6%,月经下弦月组为20.1%;排卵朔月组早期流产发生率为15.1%,排卵上弦月组为17.1%,排卵望月组为19.2%,排卵下弦月组为19.4%。各组的早期流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孕症女性早期流产发生率与末次月经及末次排卵时间所在的月相无关。

    2020年19期 v.61 1721-17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389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实验研究

  • 枳术丸对慢传输型便秘脾虚证模型小鼠肠道传导功能的影响

    夏旭婷;刘富林;王文凤;王伟松;陈雨波;

    目的探讨枳术丸治疗慢传输型便秘脾虚证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57只小鼠随机分成正常组15只,模型组、枳术丸组和莫沙必利组各14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小鼠采用番泻叶灌胃、低纤维饮食、限食和限水法制备慢传输型便秘脾虚证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后,枳术丸组按9.0g/(kg·d)灌胃,莫沙必利组按2.5mg/(kg·d)灌胃,模型组及正常组给予0.1ml/10g蒸馏水灌胃,每天2次,连续7天。观察各组小鼠一般行为学、结肠黏膜病理改变,检测小鼠首粒粪便排出时间、6h排便数量及质量,血清钙离子浓度及在体结肠肌电慢波的变化。结果正常组小鼠反应敏锐,被毛浓密、柔软,食纳佳,大便正常。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反应迟钝,外形瘦小,食纳不佳,大便干硬、量少、颗粒细小,首粒粪便排出时间明显延长,6h排便数量及质量均明显减少,血清钙离子浓度明显降低,慢波频率明显增快、振幅明显减小(P<0.01);与模型组比较,枳术丸组和莫沙必利组小鼠反应较敏锐,被毛柔软,食纳佳,大便成形,首粒粪便排出时间明显缩短,6h排便数量及质量明显增加,血清钙离子浓度明显升高,慢波频率明显减慢、振幅明显增大(P<0.05或P<0.01)。与莫沙必利组比较,枳术丸组小鼠血清钙离子有所升高,慢波振幅增大(P<0.05)。结论枳术丸能改善慢传输型便秘脾虚证小鼠排便情况,可能通过提高血清钙离子的浓度,从而调节其结肠慢波,增强肠道动力。

    2020年19期 v.61 1725-1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9K]
    [下载次数:1254 ] |[引用频次:48 ] |[阅读次数:0 ]
  • 化瘀通阳方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肠道菌群和氨基酸代谢的影响

    施丽婕;刘苏仪;于潇;陈杨;杨洁;王静;刘雷蕾;何俗非;

    目的探讨化瘀通阳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2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8只和模型复制组16只。模型复制组采用5%葡聚糖硫酸钠(DSS)溶液诱导UC大鼠模型。造模成功的10只大鼠随机分为化瘀通阳组和模型组,每组5只。化瘀通阳组予浓度为0.54g/ml化瘀通阳方2ml保留灌肠,空白组和模型组大鼠用等量的生理盐水灌肠,连续10天。干预结束后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并采集大鼠粪便,进行肠道菌群宏基因测序分析。结果模型组大鼠结肠黏膜充血水肿,结构紊乱,黏膜下层可见炎性细胞浸润;化瘀通阳组大鼠结肠黏膜结构恢复正常,可见个别炎性细胞浸润,腺体增生活跃。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损伤指数(TDI)评分升高、属水平和种水平普雷沃氏菌属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化瘀通阳组大鼠结肠TDI评分降低、属水平普雷沃氏菌属及种水平鼠乳杆菌增加、苯丙氨酸降解减少、赖氨酸生物合成增加(P<0.05或P<0.01)。Lefse分析模型组差异菌为梭菌属、Turicibacter、Faecalibaculum,化瘀通阳组差异菌群主要为乳杆菌属和Akkermansia。结论化瘀通阳方可以促进UC大鼠肠黏膜愈合,调节肠道菌群的丰度变化,其机制可能与乳杆菌属和Akkermansia的富集有关。

    2020年19期 v.61 1731-17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5K]
    [下载次数:1219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百家园

  • 补法精义与体会

    王靖怡;高嘉良;王阶;

    补法理论基础深厚、临床应用甚广,然其似简实繁,要义颇深,若不斟酌揣摩其诊断、立法、处方、用药细极微芒处,恐易落入理论理解和临证运用的诸多谬误之虞。从补法应用多阶段中撷取精要体悟,更详列应用谬误,探寻补法精深奥义,旨在有效提高补法临证运用效果。

    2020年19期 v.61 1738-1740+17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659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暝眩与致幻——乌头的早期应用探源

    李明;丁艳亭;吕翠霞;

    先秦时期乌头广泛用于各种病症的治疗,早期医家为何偏爱乌头少有探究。从宗教与医学的角度探究乌头备受重视的根源。毒麻药物的崇拜普遍存在于早期宗教中,乌头广泛的分布、剧烈的毒性、良好的止痛与麻醉效果成为宗教首选的致幻药物。早期医学依附于巫而发展,宗教中成熟使用的致幻药物会首先被医生保留及传承。早期文献中乌头常用于创伤及痈肿等外科病症的止疼与麻醉,亦用于服食而达到通神的状态。乌头能被早期医家所熟知运用与原始宗教中对乌头的使用密不可分。

    2020年19期 v.61 1741-17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35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病例报告

  • 阶段辨治非小细胞肺癌6年医案分析

    刘阿庆;郭晓雪;夏颖;叶松山;刘云鹤;李文涛;赵芷洁若;于建春;

    介绍1例分三阶段辨治的非小细胞肺癌病案。初期攻伐,中药+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治疗;中期攻补兼施,中药+化疗或粒子植入治疗;晚期补益,中药+提高免疫力西药。中医药治疗贯穿始末,扶本祛邪;西医治标,辨病施用。根据疾病发展情况,患者总生存期达6年,为临床治疗带来新的诊疗思路和用药经验。

    2020年19期 v.61 1745-1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643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

本网站版权归中医杂志社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邮编:100700  电话:010-64035632    京ICP备130400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