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永炎;
医患主体间关系乃道德共同体,涉及社会学、文学与美学。中医药学作为国学的组成部分,其国学之美体现为医者的仁德从善、无朴纯素,患者在疾苦状态下思索人生意义的契机;医生应以仁者爱人、仁心仁术、精心服务于患者为美,患者以接受忍耐苦痛、顺应自然、遵从医嘱、渴望康复为美,医患之美共融体现真善之美。通过探讨国学之美对健康、疾病、生命的指导意义,以诠释植根于国学的中医学所体现出的医学人文之美。
2020年16期 v.61 1381-13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545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王子旭;王永炎;杨秋莉;王昊;杜渐;李洁;
在现今医疗技术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医疗卫生中的分歧却不断凸显,因而医学人文再次被重视和关注。叙事医学于此背景下诞生,并在故事性思维的影响下展现其优势和可行性。中医学的人文思想始终贯穿于中医学理论中并指导中医临床实践,而象思维是指导着植根于中国国学的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方式,同时也影响着中医学人文思想。通过探讨在故事思维和象思维影响下的叙事医学和中医学人文思想的特点,以及两种不同思维方式分别对叙事医学和中医学人文思想和实践的积极作用,体现二者在医学人文方面的所长,以达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目的。
2020年16期 v.61 1384-1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1165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王一方;方洪鑫;
"医者意也",由意达悟一直被认为是中医学认知思维的特征之一,与叙事医学原理中的主客间性有着深刻的哲学关联。在对象化、客体化盛行的现代医学认知范式的强势挤压下,逐渐被边缘化,受现象学哲学启发的叙事医学的诞生,松解了逻辑实证主义的思维板结,具有时间性、独特性、主客间性、因果偶然性、伦理性的叙事医学特征则与"医者意也"之间存在着相同与相近的认知路径。通过"医者意也"古典意涵的阐释,结合叙事医学原理的钩沉,尤其是主客间性的开掘,意在拓展"医者意也"的现代价值。
2020年16期 v.61 1387-13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811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 ]
- 李建生;李素云;谢洋;赵虎雷;冯贞贞;春柳;王佳佳;孙博倩;
目的调查分析河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和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为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中医辨证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基于文献分析,并结合专家意见,制定"河南省新冠肺炎中医临床调查表",收集524例新冠肺炎患者一般资料、临床症状、舌脉等信息,并进行辨证分析,探讨不同年龄段(≤45岁、46~60岁、>60岁)及不同临床分型(轻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结果 524例患者中男性304例,女性220例;轻型/普通型349例,重型144例,危重型31例;中位年龄45(33,55)岁;中位症状持续时间10(6,15)天。患者主要临床症状(百分比>20%)包括发热、恶寒、乏力、呼吸困难、气短、喘息、气促。舌苔以苔腻(175次)、苔白(149次)和苔黄(127次)为主,舌质以舌质淡(170次)和舌质红(151次)常见,脉象方面以数脉(112次)和滑脉(100次)常见。中医证型主要以寒湿郁肺证(119例,22.71%)、湿热蕴肺证(113例,21.56%)、疫毒闭肺证(76例,14.50%)、湿阻肺胃证(70例,13.36%)、湿遏肺卫证(63例,12.02%)为主。各年龄段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寒湿郁肺证、湿热蕴肺证、疫毒闭肺证、湿阻肺胃证、湿遏肺卫证、内闭外脱证在不同临床分型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河南省新冠肺炎患者以青中年居多,以普通型和重型为主;中医证型以寒湿郁肺证、湿热蕴肺证、疫毒闭肺证、湿阻肺胃证、湿遏肺卫证为主。
2020年16期 v.61 1391-1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3602 ] |[引用频次:60 ] |[阅读次数:0 ] - 丁思元;王琪格;林明欣;
通过分析古今中医药文献,认为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湿毒疫"范畴,应参照中医疫病进行防治。可通过"强其正气""避其毒气""养其神气"三个主要措施进行预防,可阻止疫毒扩散,防止疫情加重。治疗时应以"截断以扭转"和"扶正兼祛邪"为基本原则,从而有效避免患者进入危重期,并降低病死率。
2020年16期 v.61 1397-14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204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蔡秋杰;张华敏;曹洪欣;
提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由感受疫毒寒邪发病,病邪既有毒邪特性,又有寒邪特点,发病有感而即发、感而后发、愈后复发等形式。阐述太阳少阳同病、少阳阳明同病、三阳合病、邪毒化热而毒热壅盛、寒邪损伤阳气等证候特征,临证运用透邪解毒法以解毒透表、宣肺益气、扶正驱邪、截断病势,透邪解毒法处方由金柴饮化裁而成。并例举透邪解毒法治疗新冠肺炎的典型验案,以期丰富中医防治疫病的理论与实践,提高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的临床疗效。
2020年16期 v.61 1401-14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1617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2 ]
- 杨广印;潘晓华;黄倩茹;朱小香;兰彩莲;许金森;徐维;陈麟;
目的比较慢性胃炎患者和健康者督脉背段T_4—T_9段棘突下最低压痛阈值点的皮肤微循环血流灌注量(MBPV)的差异。方法 30例慢性胃炎患者为胃炎组,20例健康者为健康组。通过电子压力测痛的方法,对胃炎组和健康组受试者督脉T_4—T_9段棘突下、相应旁开4寸的非经非穴点和L_3棘突下测定压痛值。选取两组督脉T_4—T_9段棘突下最低测痛值点为测试点,以自身测试点相应的旁开4寸及L_3棘突下作为对照点,以三通道激光多谱勒血流仪记录测试点和对照点的MBPV。比较两组测试点及对照点的测痛值、MBPV,并进行两组测痛值与相应MBPV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与本组T_4—T_9段棘突下旁开4寸和L_3棘突下测痛值比较,胃炎组T_4—T_9段棘突下最低测痛值明显降低(P<0.01),最低测痛阈值点MBPV明显升高(P<0.01);与健康组比较,胃炎组T_4—T_9段棘突下最低测痛值及T_4—T_9段棘突下旁开4寸和L_3棘突下测痛值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胃炎组T_4—T_9段棘突下最低测痛值点及旁开4寸的MBPV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胃炎组T_4—T_9段棘突下最低测痛值点、T_4—T_9段棘突下最低测痛值点旁开4寸的MBPV与各自对应的测痛点均具有相关关系(P<0.05或P<0.01),而L_3棘突下不具有相关关系(P>0.05);健康组各点的MBPV与其各自相应的测痛阈值均不具有相关关系(P>0.05)。结论慢性胃炎患者督脉T_4—T_9段棘突下某些穴位或部位存在较低的压痛值和较高的MBPV特异性,且二者具有相关关系。
2020年16期 v.61 1426-14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K] [下载次数:288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周文;李芹;官升灿;韩荔芬;刘路;
目的观察登革1号方联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湿热郁遏型登革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1例湿热郁遏型登革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1例)与对照组(40例),对照组予西医常规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登革1号方,两组均治疗5~7天,随访3天。观察两组患者退热时间,症状、体征消失时间,检测血常规,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退热时间为(2.45±1.53)天,症状、体征消失时间为(4.70±1.11)天;对照组退热时间为(3.23±2.21)天,症状、体征消失时间为(5.96±0.76)天。治疗组退热时间,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白细胞计数及淋巴细胞计数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0%,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登革1号方联合西医常规疗法能有效提高湿热郁遏型登革热患者临床疗效,升高白细胞、淋巴细胞计数,改善临床症状和体征。
2020年16期 v.61 1431-14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下载次数:236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王虹;程文功;黎欣欣;梁凯琴;
目的探讨稳心颗粒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循环微小RNA-1(miR-1)表达及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存活率、心功能情况的影响。方法 98例STEMI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9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包括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在内的常规治疗,治疗组加服稳心颗粒,每次9g,每日3次。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循环miR-1表达,以及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病死率、心功能[包括左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末期左室前后径(LVd)、收缩末期左室前后径(LVs)]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循环miR-1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循环miR-1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LVEF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LVd、LVs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患者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治疗组治疗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16.33%,对照组为24.49%,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3个月随访时病死率为10.2%,对照组病死率为18.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I术后联合西药及稳心颗粒治疗可进一步降低STEMI患者循环miR-1表达,改善心功能,降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
2020年16期 v.61 1435-1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247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王丹;张红星;荣培晶;侯理伟;李少源;王瑜;王俊英;张金铃;国笑;赵斌;张悦;张紫璇;王艺霏;何家恺;
目的探讨电针干预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两组大鼠采用多因素干预法制备功能性消化不良模型。造模成功后电针组予以电针"足三里""太冲"穴14天,其他组不采取干预措施。干预结束后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十二指肠闭锁蛋白、紧密连接蛋白(ZO-1)表达情况。电镜观察十二指肠紧密连接情况和浆细胞变化。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十二指肠闭锁蛋白、ZO-1阳性表达产物显著降低(P<0.01)。电镜下十二指肠紧密连接缝隙模糊、增宽,浆细胞粗面内质网增多、扩张,胶原纤维沉积。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十二指肠闭锁蛋白、ZO-1阳性反应产物显著增高(P<0.05),十二指肠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较清晰,浆细胞粗面内质网减少,无扩张,无胶原纤维沉积。结论电针可能通过上调十二指肠闭锁蛋白、ZO-1表达,减轻肠低度炎症,调节浆细胞活跃状态,从而修复肠黏膜屏障而发挥治疗FD的作用。
2020年16期 v.61 1439-1441+67+1442-14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36K] [下载次数:705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赵凡;尚志远;瞿融;
目的研究黄芩含药血清对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分离培养原代乳大鼠神经干细胞,利用免疫荧光法进行鉴定。SD大鼠分别给予500和1000mg/kg黄芩水煎剂每日灌胃1次,连续7天后制备黄芩高、低剂量含药血清。黄芩低、高含药血清均设0.1%、1%、10%三个浓度干预神经干细胞,进行试验药物浓度筛选。收集神经干细胞以每孔1×10~5个接种于24孔板中,实验分为对照组、黄芩含药血清组和含药血清加抑制剂组,每组3个复孔。对照组每孔加入10μl空白大鼠血清,黄芩含药血清组每孔加入10μl筛选浓度的黄芩含药血清,含药血清加抑制剂组每孔加入10μl筛选浓度的黄芩含药血清及1μl浓度为10mmol/L的H89溶液,隔天换液,共分化7天。比较各组细胞中双肾上腺皮质激素(DCX)、神经元核心抗原(NeuN)细胞增长率;检测细胞中钠离子通道亚型SCN1A、SCN2A、SCN3A、SCN8A mRNA表达,蛋白激酶A(PKA)、磷酸化蛋白激酶A(p-PKA)蛋白表达,细胞上清中腺苷酸环化酶(AC)、环磷酸腺苷(cAMP)浓度。结果筛选出1%黄芩高剂量含药血清用于后续实验。与对照组比较,黄芩含药血清组细胞中DCX、NeuN细胞增长率增加,SCN1A、SCN2A、SCN3A、SCN8A mRNA表达增加,p-PKA/PKA值及AC、cAMP浓度增加(P<0.05或P<0.01);与黄芩含药血清组比较,含药血清加抑制剂组上述各指标均不同程度降低(P<0.01)。结论黄芩含药血清可促进海马神经干细胞分化,其机制可能与促进钠离子通道基因、cAMP/PKA通路酶及蛋白的表达有关。
2020年16期 v.61 1444-1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777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7 ]
- 萧焕明;施梅姐;谢玉宝;黎胜;池晓玲;
中医外治法于肝病治疗中的应用近年来逐渐得到重视,但是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存在对肝病外治法的认识不足、医护人员对其应用意识不到位以及缺乏系统的方案或指导意见等问题,导致肝病中医外治法的推广应用受限。针对存在问题,总结以中医的临床思维理念为指导,主动地学习肝病外治法、拓展其临床应用,将肝病外治法融入临床诊疗方案,建立操作规范以提高应用效果,并开展产、学、研结合的创新性研究,是在临床推广应用肝病中医外治法、提高肝病临床疗效的重要途径。
2020年16期 v.61 1460-14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963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魏晓敏;廖露;胡志鹏;谢春光;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慢性并发症是其高致死率和致残率的重要原因,血糖波动较于持续高血糖更促进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从黄元御"一气周流"理论入手,阐述对糖尿病血糖波动的认识,治疗上可根据"一气周流"的病机演变规律指导糖尿病血糖波动的临床用药,使阴阳二气上下回周,互根互用,上下环抱,使阴平阳秘,从而减少血糖波动,恢复机体稳态。
2020年16期 v.61 1463-14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1338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张宇;贾春华;
以道符最初应用于医学之情况为起点,梳理道符所治疾病种类在古代医学史上的发展脉络,并通过统计道符主要针对的疾病种类,总结道符所治疾病可分为两类,一类病种具有传染性强、致死率高、病因神秘等特点,另一类则为病情轻浅之病症。其所治病症或危重或轻浅两端分布,值得进一步研究。
2020年16期 v.61 1466-1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43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正>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杂志》(英文版)](ISSN 0255-2922,CN 11-2167/R,双月刊)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与中国中医科学院联合主办,是我国中医药界具有权威的中医药英文科技期刊,现发行和交换9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医杂志》(英文版)自1981年创刊以来一直坚持正确的办刊宗旨,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2010年入选SCI-E (《科学引文索引》扩刊版),2011年获得中国中医科学院自主选题项目资助,2013年获得"中国科技
2020年16期 v.61 14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2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正>《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ISSN 1673-6613,CN 11-5511/R]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孟超任名誉主编,首届国医大师、中国中医科学院资深研究员路志正教授任主编。本刊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连续两届获得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示范项目资助,2012年获得优秀期刊二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标志性文化(徽标)一等奖,2013年获中国知网"中国国际影响
2020年16期 v.61 14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正>《中医杂志》(ISSN 1001-1668,CN 11-2166/R)是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主办的全国性中医药综合性学术期刊。1955年创刊以来始终坚持"以提高为主,兼顾普及"的办刊方针,是我国中医药界创刊早、发行量大、具有较高权威性和学术影响力的国家级中医药期刊之一,是中文核心期刊和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首届国家期刊奖获得者和中国期刊方阵双奖期刊、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中
2020年16期 v.61 14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正>两刊均为中国针灸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主办的针灸学术权威期刊,均已成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中国针灸》杂志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中文期刊,全面报道国内外针灸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中国针灸》报道以临床为主,介绍临床有效治疗方法、专家经验、经络腧穴研究与机制探讨等,提供继续教
2020年16期 v.61 14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下载次数: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正>2000、2001年合订本,每本100元,2002、2003年合订本每本105元,2004年合订本115元,2005年合订本125元,2007—2010年合订本每年140元。2011 (缺5、6期)—2013年每册9. 80元,2014 (缺21期)—2017年(缺3、5、15、18期)每册15元,2018年每册20元(缺5、7、9期),2020年每册20元(缺7、8期)。2011—2013年合订本,每年4本,全年280元,2014、2015、2016、2017年合订本(每年4
2020年16期 v.61 14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下载次数: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