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栏

  • 中医药治疗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经验总结及诊疗方案建议

    邹本良;李敏;范铁兵;王永炎;边永君;陈素平;陈扬;陈盈盈;丛晓东;董国菊;郭敬;胡力捷;黄璐琦;蒋建新;冷路兴;李斌;李东旭;李浩;李静;吕诚;吕文良;齐文升;苗青;石嘉恒;史华新;王冰;王刚;王健;王微;谢晓磊;缐永悦;徐春艳;徐明;闫蓓;杨金亮;杨志旭;张丽;周振琪;朱浩宁;

    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救治非常关键,如果不能及时有效治疗就容易发展为危重型,甚至死亡。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病机复杂,涉及毒、湿、寒、热、燥、瘀、虚多个因素。我们在分析疾病发展规律和总结临床经验的基础上,选定解毒化湿、清热平喘为核心治法,拟定化湿败毒方适时辨证施治,同时联合中药注射剂,发挥中医扶正祛邪和多靶点治疗的特点,有效缓解病情,最终达到治愈的目标。

    2020年15期 v.61 1289-12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4709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2 ]
  • 国际临床试验注册平台注册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研究特点分析

    谢洋;张彭;赵虎雷;李素云;李建生;

    目的分析国内外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临床试验注册的临床研究特征。方法检索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2月7日国际临床试验注册平台(ICTRP)发布的所有新冠肺炎相关临床试验,建立数据库,对临床试验的设计类型、研究对象、分期和样本量,以及试验性研究中的对照与盲法、干预措施、干预疗程、结局指标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共检索到新冠肺炎临床试验注册57项,其中中医药研究24项。试验性研究51项(89.47%),观察性研究6项(10.53%);主要设计类型为随机平行对照研究41项(71.93%)。试验性研究的干预类型中,西医类干预27项(52.94%)、中医类干预为22项(43.14%)、行为干预类2项(3.92%);结局指标主要为病毒转阴评价、疾病进展评价、症状评价、生存质量评价及实验室指标。结论新冠肺炎临床试验注册数呈急剧增长趋势,但部分试验注册存在信息不规范、不完整的问题,中医药临床研究需要在干预措施及结局指标方面进一步突显中医药疗效特点和优势。

    2020年15期 v.61 1294-12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1997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清肺排毒汤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理论及现代药理学机制

    李春波;苏韫;刘永琦;薛轩;龚红霞;李婷婷;牛世伟;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中医学"疫病"范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荐各地在中西医结合救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使用清肺排毒汤。清肺排毒汤由《伤寒杂病论》中的麻杏石甘汤、射干麻黄汤、小柴胡汤、五苓散优化组合而来,具有散寒祛湿、清热化浊、宣肺健脾等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清肺排毒汤四个主要组方具有抗炎、抗病毒作用。从中医理论及现代药理学角度探讨了清肺排毒汤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理论依据。

    2020年15期 v.61 1299-13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5035 ] |[引用频次:56 ] |[阅读次数:0 ]

学术探讨

  • 痰证理论源流及演变略论

    李霄;李霖;金鑫瑶;吕玲;于亚君;昝树杰;江丰;张晗;张伯礼;

    痰证理论是中医学的原创思维,是中医认识与分析疾病的重要理论模型,也是解决当前慢性复杂性疾病行之有效的指导原则。痰证理论历经两千余年的发展,在概念内涵与外延上经历了病证的独立、泛化与病证思维形成的过程;在辨治方面,痰证理论与明辨标本缓急、谨守病机、治病求本等理念的结合,使其得到更广泛、深入地普及。针对当前慢性复杂性疾病特征,应重新思考、审视、定位符合当前疾病谱系特点的痰证理论,以期发挥中医学原创的理论优势,更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发挥独特的治疗作用。

    2020年15期 v.61 1303-13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1432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0 ]
  • 基于诠释学视角的“秋燥论”研究

    闫敏敏;杨必安;黄作阵;

    明末清初医家喻昌提出"秋伤于燥"之论,阐明了燥病的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影响。从诠释学的角度来看,喻昌"秋燥论"实际上是对《黄帝内经》相关理论的再创造而非纠讹,是在自身所处的时代环境下,带着诠释经典、指导临床的目的对中医经典文本进行的理解和解释。历代医家对中医经典的注解是一种历史的理解,让经典文本在不断传承过程中实现不同时代下的价值。

    2020年15期 v.61 1307-13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796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当代名医

  • 熊继柏运用温胆汤经验探微

    陈超;刘更生;

    熊继柏教授运用温胆汤治疗临床各科疾病,或适当加味,或数方合方,或两方次第使用,使温胆汤的运用紧密切合患者的复杂病情。从温胆汤的运用范围与指征、温胆汤加味、温胆汤与他方合方、温胆汤与他方先后运用四个方面总结熊老师运用温胆汤的特色经验。

    2020年15期 v.61 1311-1313+13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1394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贾英杰治疗晚期前列腺癌经验

    牟睿宇;李小江;贾英杰;

    总结贾英杰治疗晚期前列腺癌的经验。认为肾虚是前列腺癌发病内在因素,其发病与脾、肾密切相关,但部分补肾中药具有雄激素样物质作用,可能会促进前列腺癌进展,故结合前列腺癌病机特点及临床治疗矛盾,提出"补肾不如补脾,健脾即是补肾"观点。以此观点为指导,临证根据晚期前列腺癌不同阶段的不同病理特点紧扣核心病机进行治疗,激素敏感阶段核心病机为气虚毒瘀,以健脾益气、解毒祛瘀为主要治法;去势抵抗阶段核心病机为脾虚湿困、气虚毒瘀,以健脾利湿、解毒祛瘀为主要治法。

    2020年15期 v.61 1314-1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851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思路与方法

  • 中医药改善乙型肝炎肝硬化血管重塑研究思路

    赵志敏;李正鑫;朱亭亭;刘成海;

    乙型肝炎肝硬化发展过程中肝脏血管稳态失衡、血管重塑是影响疾病进展和逆转的重要病理改变,且血管重塑分子机制复杂。乙型肝炎肝硬化是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中药具有多层次、多靶点综合治疗的特点适合血管重塑的整体调节。因此,需利用多学科交叉及系统生物学的方法和策略来探讨中医药改善乙型肝炎肝硬化血管重塑的可能作用机制,从而发现药物治疗的关键靶点。

    2020年15期 v.61 1318-13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451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从“气”的失常探讨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后心绞痛病机

    杨祎;李峥;杜毅;张哲;杨关林;王凤荣;

    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后心绞痛与中医学胸痹有相似之处,但二者有本质区别。根据中医传统理论,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和相关研究,提出要抓住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后心绞痛的核心病机——气的失常,即气滞和气虚为其根本。气的运行出现障碍导致血瘀;或气血亏虚,气不行血,血瘀脉中;或气滞气虚并见,肝郁脾虚生痰,痰浊血瘀。此三者为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后心绞痛的主要病机。

    2020年15期 v.61 1322-1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602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方法学与临床评价

  • 中国大陆中文期刊发表的中医药单病例随机对照试验的报告质量评价与思考

    李宣霖;余学庆;谢洋;赵虎雷;张海龙;李建生;

    目的评价中国大陆中文期刊发表的中医药单病例随机对照试验(N-of-1试验)的报告质量。方法系统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中国知网、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收集中国大陆中文期刊发表的中医药N-of-1试验。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和提取资料,并应用中医药单病例随机对照试验的报告规范(CENT for TCM)声明评价纳入研究的报告质量。结果共纳入11篇中医药N-of-1试验文献。CENT for TCM声明的领域1 (标题/摘要/关键词)充分报告比例最高,达84. 85%;领域6 (其他信息)充分报告比例最低为0,未报告比例为96. 97%;领域2 (引言)部分报告比例最高,为57. 58%。多个领域的报告情况存在不足。结论中医药N-of-1试验存在报告欠充分情况,未来建议严格按照CENT for TCM声明进行报告,并加强方法学设计、质量控制,以产出更加规范、透明、高质量的临床证据。

    2020年15期 v.61 1325-1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625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凉血通瘀方对脑出血实证患者血清神经营养因子和氧化应激的影响

    李建香;丁德经;张兰坤;何小刚;过伟峰;赵杨;王敬卿;

    目的观察凉血通瘀方治疗脑出血实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85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和治疗组43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内科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或鼻饲凉血通瘀方,每日1剂,疗程均为14天。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7、14天后中风病类诊断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检测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水平,治疗后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3.0%,高于对照组的83.3%(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7、14天后中风病类诊断评分和NIHSS评分降低,血清BDNF和SOD水平升高,MDA水平降低(P<0.05或P<0.01);与对照组同时间比较,治疗组治疗14天后中风病类诊断评分和NIHSS评分降低,血清BDNF、NGF和SOD水平升高,MDA水平降低(P<0.01)。结论凉血通瘀方治疗脑出血实证患者可改善症状和体征,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临床疗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神经营养因子和减轻氧化应激有关。

    2020年15期 v.61 1330-13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361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不同刺激量针刺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症66例临床观察

    周清辰;杜广中;岳公雷;田鸿芳;赵吉平;

    目的观察应用强、弱刺激量针刺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症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66例心脾两虚型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强刺激组和弱刺激组各33例。取穴四神聪、神门(双侧)、三阴交(双侧)、申脉(双侧)、照海(双侧)、心俞(双侧)、脾俞(双侧)。强刺激组使用0.25mm×40mm毫针深刺,行捻转补法,捻转角度90°~180°,频率60~90次/min,每穴行针20s,留针期间每隔10min行捻转手法1次。弱刺激组使用0.18mm×40mm毫针浅刺,行捻转补法,捻转角度<90°,频率<60次/min,每穴行针10s,留针期间不行针。两组患者均隔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4周,随访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随访时患者睡眠时间、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评分、自拟中医证候量表评分、自评焦虑量表(SAS)评分、自评抑郁量表(SDS)评分,并判定临床疗效。结果强刺激组脱落3例,弱刺激组脱落2例、剔除1例,最终纳入统计各30例。弱刺激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6.7%,强刺激组总有效率为76.7%,弱刺激组总有效率高于强刺激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及随访时均较本组治疗前睡眠时间延长,PSQI评分、自拟中医证候量表评分、SAS评分、SDS评分下降(P<0.05)。弱刺激组治疗后及随访时睡眠时间明显长于强刺激组,PSQI评分、自拟中医证候量表评分、SAS评分、SDS评分低于强刺激组(P<0.05)。结论强、弱刺激量针刺均可有效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症患者,且以毫针浅刺、弱刺激量疗效更佳。

    2020年15期 v.61 1334-1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6K]
    [下载次数:1130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0 ]
  • 冠心丹参滴丸对老年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血小板活化的影响——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

    刘文武;薛宪骏;罗显元;季伟敏;王学斌;葛以山;李英;尹薇;朱晓晴;王杰;

    目的观察冠心丹参滴丸治疗老年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240例老年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随机分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20例。在西医综合及对症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口服冠心丹参滴丸,每次0.4g,每日3次,对照组给予同等剂量的安慰剂口服,共治疗4周。治疗后观察两组心绞痛症状疗效、心电图疗效,治疗前后进行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评分和全球急性冠脉事件注册危险(GRACE)评分,检测外周血血小板微粒(PMPs)及其表面膜蛋白(CD40L、CD62p、CD63、PAC-1)水平,血清金属基质蛋白酶9(MMP-9)、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1型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tPAI-1)水平,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4例,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有118例、116例完成研究。治疗组心绞痛症状疗效、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4.07%、87.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76%、76.72%(P<0.05)。治疗后两组SAQ评分均升高,GRACE评分均降低,外周血PMPs、CD40L、CD62p、CD63、PAC-1及血清MMP-9、sICAM-1、tPAI-1水平亦降低(P<0.05),且治疗组各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冠心丹参滴丸治疗老年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可提高临床疗效,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血小板活化及降低血清MMP-9、sICAM-1、tPAI-1水平有关。

    2020年15期 v.61 1339-13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629 ] |[引用频次:50 ] |[阅读次数:0 ]

实验研究

  • 温阳振衰颗粒对心肾综合征模型大鼠血浆外泌体及心、肾组织p38MAPK表达的影响

    欧阳过;蔡虎志;王雅乐;王敏;陈青扬;刘越美;陈新宇;

    目的探讨温阳振衰颗粒对心肾综合征大鼠心功能、肾功能的影响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温阳振衰组、依那普利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采用阿霉素3mg/kg腹腔注射,每周1次,共6周建立心肾综合征大鼠模型。造模3周后空白组和模型组大鼠给予生理盐水每次1ml/100g灌胃,温阳振衰组每次给予0.72g/kg温阳振衰颗粒灌胃,依那普利组每次给予0.9mg/kg依那普利片灌胃。每天给药2次,连续4周。HE染色观察肾组织病理改变,TUNEL法检测心肌及肾组织细胞凋亡阳性率,检测心功能、肾功能及血清N端前脑钠素(NT-pro BNP)、肾损伤分子1(KIM-1)含量,检测心脏和肾脏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和磷酸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p38MAPK)蛋白及mRNA表达,检测血浆外泌体定量,心脏、肾脏组织及血浆外泌体miR-155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功能、肾功能损伤,心肌及肾组织细胞凋亡阳性率增加,血清NT-pro BNP、KIM-1含量升高,心脏和肾脏p-p38MAPK蛋白、p38MAPK mRNA表达均升高,心脏、肾脏和血浆外泌体miR-155均降低(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温阳振衰组和依那普利组上述指标均不同程度改善(P<0.01)。结论温阳振衰颗粒可改善心肾综合征模型大鼠心功能、肾功能,其作用可能与增加外泌体miR-155抑制p-p38MAPK表达,从而抗细胞凋亡有关。

    2020年15期 v.61 1344-13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下载次数:804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针刺对卵巢储备功能减退模型大鼠血清炎性因子及卵巢组织Nrf2/HO-1/NLRP3信号通路的影响

    卢鸽;解子婧;汪倩;李茜;李红晓;沈梅红;

    目的探讨针刺对卵巢储备功能减退模型大鼠动情周期的影响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动情周期正常的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针刺组、激素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3组大鼠予雷公藤多苷片混悬液按50mg/(kg·d)连续灌胃14天建立卵巢储备功能减退大鼠模型。针刺组在每日雷公藤多苷灌胃1h后进行针刺干预,选取"肾俞""关元""中脘"穴,每次行针10s,共留针10min。同时激素组进行雌激素、孕激素序贯疗法。实验第8天起观察大鼠动情周期,第15天采用HE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卵巢中卵泡、黄体发育情况;检测大鼠血清激素[包括抗苗勒管激素(AMH)、雌二醇(E_2)、卵泡刺激素(FSH)]及炎性因子[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21(IL-21)、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检测卵巢组织中转录因子核因子E_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氧合酶1(HO-1)蛋白表达及Nrf2、HO-1、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受体3(NLRP3)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动情周期延长或紊乱,生长卵泡颗粒细胞层减少,黄体萎缩,闭锁卵泡和炎性浸润增多;血清AMH、E_2、IL-10水平降低,FSH、TNF-α、IL-21水平升高,卵巢组织中Nrf2、HO-1蛋白和mRNA表达降低,NLRP3 mRNA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及激素组生长卵泡颗粒细胞层增多,闭锁卵泡和炎性浸润减少;血清AMH、E_2、IL-10升高,FSH、IL-21下降;卵巢组织中Nrf2、HO-1蛋白和mRNA增高,NLRP3 mRNA降低(P<0.05或P<0.01)。针刺组和激素组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能够恢复卵巢储备功能减退模型大鼠的动情周期,有效调节大鼠性激素水平,可能通过Nrf2/HO-1信号通路抑制NLRP3 mRNA表达,从而抑制炎症反应。

    2020年15期 v.61 1350-1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0K]
    [下载次数:1762 ] |[引用频次:55 ] |[阅读次数:0 ]

临证心得

  • 肺癌靶向药物相关毒副反应辨治体会

    徐筱青;时美伶;燕晓茹;张培彤;

    肺癌患者接受靶向治疗后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如皮疹、腹泻、肝功能异常等,严重者其靶向治疗进程会受到干扰。认为靶向药物具有湿浊、热毒的特性。应以清热凉血祛湿为法治疗皮疹,以理气健脾祛湿为法治疗腹泻及其他消化道反应,以活血法治疗肝功能损害。同时根据临床表现及疾病不同阶段灵活调整用药,往往可取得良好效果,从而提高患者对靶向治疗的依从性。

    2020年15期 v.61 1357-13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下载次数:779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加味消瘤丹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经验

    张维骏;刘润兰;崔长虹;王艳;

    恶性肿瘤骨转移临床症状复杂危重,中医药的疗效正逐步得到认可。《洞天奥旨》所载方剂消瘤丹具有益气健脾、化痰散结之效,临证加以补肾壮骨之品,而成加味消瘤丹。分别从中、西医角度分析方药组成及功效特点,论证了该基本方脾肾双补、化痰散结、消积抗癌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结合骨转移虚、痰、瘀、毒之病因病机特点,分为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血亏虚、气滞血瘀、痰湿蕴毒证,临证采用加味消瘤丹化裁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疗效确切。

    2020年15期 v.61 1360-1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481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有毒中药防治恶性肿瘤基础研究概况及展望

    李玉潇;侯炜;张英;

    对近40年来国内外针对有毒中药防治恶性肿瘤的基础研究进行概括,分别论述三个阶段的研究特点: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研究初期,以大毒类动物药的粗提物为主,并开发了临床有效成药"华蟾素注射液";21世纪初,植物药和单体研究占据主导,并进行了大量的机制探讨,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显著疗效使得中医药在国际上获得认可;近十年来,药物新剂型的开发、复合物的制备以及单体的结构化修饰成为本研究阶段显著的时代特点。同时分析有毒中药抑瘤基础研究中尚待解决的问题,以期为新药的研制与开发提供新思路。

    2020年15期 v.61 1365-1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749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百家园

  • 意力对意象的生成与演变的主体作用

    王忠;熊丽辉;张曦元;刘骏;范逸品;支英杰;王永炎;

    意力的实施过程就是将病象映射成心象,达到认识疾病本质提出治疗原则的目的。象的生成从最初的直觉意境到经验意境,最终实现对象的高度认识,体现意象和主体行为的个性化特征。

    2020年15期 v.61 1369-13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217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从“效”“毒”谈中药之用量

    邸莎;杨映映;赵林华;

    临床上把控中药用量时应综合各种因素,以"效"为先,坚持"以效择量、以毒限量、效毒权衡"的原则,从病、势、证、症、方、药、人等方面出发,对疾病辨证精准,综合考虑药物配伍,随证施量。综合考虑药物炮制、煎煮、服法,以及患者个体差异等因素,灵活选择中药用量及配伍,才能用活中药之用量,以达"效""毒"之平衡及最佳量效关系,从而指导临床辨治疾病。

    2020年15期 v.61 1371-13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1078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从髓论“肺肠相合”

    滕俊;王琦;吴海斌;姜云宁;赵艳芬;刘亚倩;王羽嘉;张永生;

    中医学认为髓是重要的精微物质之一,通过对髓的生成途径和相应生理功能的分析发现,髓与中医藏象学说中的肺肠相合理论关系密切。在髓的生成方面,肺肠的津液输布功能在其中起了关键作用,而在生理功能方面,髓可能与生血和抵御邪气相关。近年研究表明,肺与肠道菌群之间确实存在关联性,并将其联系机制称为"肺肠轴",而随着研究的深入,证实骨髓在造血和免疫方面与肺和肠道菌群之间存在联系。

    2020年15期 v.61 1374-1376+13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1037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标准与规范

  • 支气管扩张症中医证候诊断标准(2019版)

    李建生;王至婉;谢洋;春柳;

    <正>支气管扩张症是各种原因引起的支气管树的病理性、永久性扩张,导致反复发生化脓性感染的气道慢性炎症~([1])。该病为常见病,研究显示,40岁以上人群中支气管扩张症患病率为1. 2%~([2])。其反复感染,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社会经济负担沉重。支气管扩张症属中医学"肺痈""咯血"等疾病范畴。中医药在改善支气管扩张症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缺乏统一、客观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目前发布的相关证候分类和辨证规范~([3-10]),多以专家经验或非正式专家共识为主,缺乏必要的临床调查与验

    2020年15期 v.61 1377-13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2272 ] |[引用频次:128 ] |[阅读次数:0 ]

  • 欢迎订阅2020年《中医杂志》

    <正>《中医杂志》(ISSN 1001-1668,CN 11-2166/R)是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主办的全国性中医药综合性学术期刊。1955年创刊以来始终坚持"以提高为主,兼顾普及"的办刊方针,是我国中医药界创刊早、发行量大、具有较高权威性和学术影响力的国家级中医药期刊之一,是中文核心期刊和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首届国家期刊奖获得者和中国期刊方阵双奖期刊、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中国百强科技期刊、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荣获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新闻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中医药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1级期刊。

    2020年15期 v.61 13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医杂志》(英文版)欢迎投稿

    <正>J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杂志》(英文版)](ISSN 0255-2922,CN 11-2167/R,双月刊)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与中国中医科学院联合主办,是我国中医药界具有权威的中医药英文科技期刊,现发行和交换9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医杂志》(英文版)自1981年创刊以来一直坚持正确的办刊宗旨,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2010年入选SCIE (《科学引文索引》扩刊版),2011年获得中国中医科学院自主选题项目资助,2013年获得"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资助,自2012年起连续被评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本刊先后被国际知名文献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ourn数据库MEDLINE、《化学文摘》(CA)、《医学文摘》(EM)等收录,是MEDLINE收录的第一份中国出版的中医

    2020年15期 v.61 1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1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

本网站版权归中医杂志社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邮编:100700  电话:010-64035632    京ICP备130400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