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邹本良;李敏;范铁兵;王永炎;边永君;陈素平;陈扬;陈盈盈;丛晓东;董国菊;郭敬;胡力捷;黄璐琦;蒋建新;冷路兴;李斌;李东旭;李浩;李静;吕诚;吕文良;齐文升;苗青;石嘉恒;史华新;王冰;王刚;王健;王微;谢晓磊;缐永悦;徐春艳;徐明;闫蓓;杨金亮;杨志旭;张丽;周振琪;朱浩宁;
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救治非常关键,如果不能及时有效治疗就容易发展为危重型,甚至死亡。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病机复杂,涉及毒、湿、寒、热、燥、瘀、虚多个因素。我们在分析疾病发展规律和总结临床经验的基础上,选定解毒化湿、清热平喘为核心治法,拟定化湿败毒方适时辨证施治,同时联合中药注射剂,发挥中医扶正祛邪和多靶点治疗的特点,有效缓解病情,最终达到治愈的目标。
2020年15期 v.61 1289-12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4709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2 ] - 谢洋;张彭;赵虎雷;李素云;李建生;
目的分析国内外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临床试验注册的临床研究特征。方法检索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2月7日国际临床试验注册平台(ICTRP)发布的所有新冠肺炎相关临床试验,建立数据库,对临床试验的设计类型、研究对象、分期和样本量,以及试验性研究中的对照与盲法、干预措施、干预疗程、结局指标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共检索到新冠肺炎临床试验注册57项,其中中医药研究24项。试验性研究51项(89.47%),观察性研究6项(10.53%);主要设计类型为随机平行对照研究41项(71.93%)。试验性研究的干预类型中,西医类干预27项(52.94%)、中医类干预为22项(43.14%)、行为干预类2项(3.92%);结局指标主要为病毒转阴评价、疾病进展评价、症状评价、生存质量评价及实验室指标。结论新冠肺炎临床试验注册数呈急剧增长趋势,但部分试验注册存在信息不规范、不完整的问题,中医药临床研究需要在干预措施及结局指标方面进一步突显中医药疗效特点和优势。
2020年15期 v.61 1294-12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1997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李春波;苏韫;刘永琦;薛轩;龚红霞;李婷婷;牛世伟;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中医学"疫病"范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荐各地在中西医结合救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使用清肺排毒汤。清肺排毒汤由《伤寒杂病论》中的麻杏石甘汤、射干麻黄汤、小柴胡汤、五苓散优化组合而来,具有散寒祛湿、清热化浊、宣肺健脾等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清肺排毒汤四个主要组方具有抗炎、抗病毒作用。从中医理论及现代药理学角度探讨了清肺排毒汤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理论依据。
2020年15期 v.61 1299-13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5035 ] |[引用频次:56 ] |[阅读次数:0 ]
- 李建香;丁德经;张兰坤;何小刚;过伟峰;赵杨;王敬卿;
目的观察凉血通瘀方治疗脑出血实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85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和治疗组43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内科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或鼻饲凉血通瘀方,每日1剂,疗程均为14天。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7、14天后中风病类诊断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检测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水平,治疗后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3.0%,高于对照组的83.3%(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7、14天后中风病类诊断评分和NIHSS评分降低,血清BDNF和SOD水平升高,MDA水平降低(P<0.05或P<0.01);与对照组同时间比较,治疗组治疗14天后中风病类诊断评分和NIHSS评分降低,血清BDNF、NGF和SOD水平升高,MDA水平降低(P<0.01)。结论凉血通瘀方治疗脑出血实证患者可改善症状和体征,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临床疗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神经营养因子和减轻氧化应激有关。
2020年15期 v.61 1330-13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361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周清辰;杜广中;岳公雷;田鸿芳;赵吉平;
目的观察应用强、弱刺激量针刺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症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66例心脾两虚型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强刺激组和弱刺激组各33例。取穴四神聪、神门(双侧)、三阴交(双侧)、申脉(双侧)、照海(双侧)、心俞(双侧)、脾俞(双侧)。强刺激组使用0.25mm×40mm毫针深刺,行捻转补法,捻转角度90°~180°,频率60~90次/min,每穴行针20s,留针期间每隔10min行捻转手法1次。弱刺激组使用0.18mm×40mm毫针浅刺,行捻转补法,捻转角度<90°,频率<60次/min,每穴行针10s,留针期间不行针。两组患者均隔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4周,随访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随访时患者睡眠时间、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评分、自拟中医证候量表评分、自评焦虑量表(SAS)评分、自评抑郁量表(SDS)评分,并判定临床疗效。结果强刺激组脱落3例,弱刺激组脱落2例、剔除1例,最终纳入统计各30例。弱刺激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6.7%,强刺激组总有效率为76.7%,弱刺激组总有效率高于强刺激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及随访时均较本组治疗前睡眠时间延长,PSQI评分、自拟中医证候量表评分、SAS评分、SDS评分下降(P<0.05)。弱刺激组治疗后及随访时睡眠时间明显长于强刺激组,PSQI评分、自拟中医证候量表评分、SAS评分、SDS评分低于强刺激组(P<0.05)。结论强、弱刺激量针刺均可有效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症患者,且以毫针浅刺、弱刺激量疗效更佳。
2020年15期 v.61 1334-1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6K] [下载次数:1130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0 ] - 刘文武;薛宪骏;罗显元;季伟敏;王学斌;葛以山;李英;尹薇;朱晓晴;王杰;
目的观察冠心丹参滴丸治疗老年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240例老年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随机分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20例。在西医综合及对症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口服冠心丹参滴丸,每次0.4g,每日3次,对照组给予同等剂量的安慰剂口服,共治疗4周。治疗后观察两组心绞痛症状疗效、心电图疗效,治疗前后进行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评分和全球急性冠脉事件注册危险(GRACE)评分,检测外周血血小板微粒(PMPs)及其表面膜蛋白(CD40L、CD62p、CD63、PAC-1)水平,血清金属基质蛋白酶9(MMP-9)、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1型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tPAI-1)水平,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4例,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有118例、116例完成研究。治疗组心绞痛症状疗效、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4.07%、87.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76%、76.72%(P<0.05)。治疗后两组SAQ评分均升高,GRACE评分均降低,外周血PMPs、CD40L、CD62p、CD63、PAC-1及血清MMP-9、sICAM-1、tPAI-1水平亦降低(P<0.05),且治疗组各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冠心丹参滴丸治疗老年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可提高临床疗效,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血小板活化及降低血清MMP-9、sICAM-1、tPAI-1水平有关。
2020年15期 v.61 1339-13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629 ] |[引用频次:50 ] |[阅读次数:0 ]
- 欧阳过;蔡虎志;王雅乐;王敏;陈青扬;刘越美;陈新宇;
目的探讨温阳振衰颗粒对心肾综合征大鼠心功能、肾功能的影响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温阳振衰组、依那普利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采用阿霉素3mg/kg腹腔注射,每周1次,共6周建立心肾综合征大鼠模型。造模3周后空白组和模型组大鼠给予生理盐水每次1ml/100g灌胃,温阳振衰组每次给予0.72g/kg温阳振衰颗粒灌胃,依那普利组每次给予0.9mg/kg依那普利片灌胃。每天给药2次,连续4周。HE染色观察肾组织病理改变,TUNEL法检测心肌及肾组织细胞凋亡阳性率,检测心功能、肾功能及血清N端前脑钠素(NT-pro BNP)、肾损伤分子1(KIM-1)含量,检测心脏和肾脏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和磷酸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p38MAPK)蛋白及mRNA表达,检测血浆外泌体定量,心脏、肾脏组织及血浆外泌体miR-155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功能、肾功能损伤,心肌及肾组织细胞凋亡阳性率增加,血清NT-pro BNP、KIM-1含量升高,心脏和肾脏p-p38MAPK蛋白、p38MAPK mRNA表达均升高,心脏、肾脏和血浆外泌体miR-155均降低(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温阳振衰组和依那普利组上述指标均不同程度改善(P<0.01)。结论温阳振衰颗粒可改善心肾综合征模型大鼠心功能、肾功能,其作用可能与增加外泌体miR-155抑制p-p38MAPK表达,从而抗细胞凋亡有关。
2020年15期 v.61 1344-13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下载次数:804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卢鸽;解子婧;汪倩;李茜;李红晓;沈梅红;
目的探讨针刺对卵巢储备功能减退模型大鼠动情周期的影响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动情周期正常的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针刺组、激素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3组大鼠予雷公藤多苷片混悬液按50mg/(kg·d)连续灌胃14天建立卵巢储备功能减退大鼠模型。针刺组在每日雷公藤多苷灌胃1h后进行针刺干预,选取"肾俞""关元""中脘"穴,每次行针10s,共留针10min。同时激素组进行雌激素、孕激素序贯疗法。实验第8天起观察大鼠动情周期,第15天采用HE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卵巢中卵泡、黄体发育情况;检测大鼠血清激素[包括抗苗勒管激素(AMH)、雌二醇(E_2)、卵泡刺激素(FSH)]及炎性因子[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21(IL-21)、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检测卵巢组织中转录因子核因子E_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氧合酶1(HO-1)蛋白表达及Nrf2、HO-1、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受体3(NLRP3)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动情周期延长或紊乱,生长卵泡颗粒细胞层减少,黄体萎缩,闭锁卵泡和炎性浸润增多;血清AMH、E_2、IL-10水平降低,FSH、TNF-α、IL-21水平升高,卵巢组织中Nrf2、HO-1蛋白和mRNA表达降低,NLRP3 mRNA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及激素组生长卵泡颗粒细胞层增多,闭锁卵泡和炎性浸润减少;血清AMH、E_2、IL-10升高,FSH、IL-21下降;卵巢组织中Nrf2、HO-1蛋白和mRNA增高,NLRP3 mRNA降低(P<0.05或P<0.01)。针刺组和激素组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能够恢复卵巢储备功能减退模型大鼠的动情周期,有效调节大鼠性激素水平,可能通过Nrf2/HO-1信号通路抑制NLRP3 mRNA表达,从而抑制炎症反应。
2020年15期 v.61 1350-1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0K] [下载次数:1762 ] |[引用频次:55 ] |[阅读次数:0 ]
- 王忠;熊丽辉;张曦元;刘骏;范逸品;支英杰;王永炎;
意力的实施过程就是将病象映射成心象,达到认识疾病本质提出治疗原则的目的。象的生成从最初的直觉意境到经验意境,最终实现对象的高度认识,体现意象和主体行为的个性化特征。
2020年15期 v.61 1369-13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217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邸莎;杨映映;赵林华;
临床上把控中药用量时应综合各种因素,以"效"为先,坚持"以效择量、以毒限量、效毒权衡"的原则,从病、势、证、症、方、药、人等方面出发,对疾病辨证精准,综合考虑药物配伍,随证施量。综合考虑药物炮制、煎煮、服法,以及患者个体差异等因素,灵活选择中药用量及配伍,才能用活中药之用量,以达"效""毒"之平衡及最佳量效关系,从而指导临床辨治疾病。
2020年15期 v.61 1371-13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1078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滕俊;王琦;吴海斌;姜云宁;赵艳芬;刘亚倩;王羽嘉;张永生;
中医学认为髓是重要的精微物质之一,通过对髓的生成途径和相应生理功能的分析发现,髓与中医藏象学说中的肺肠相合理论关系密切。在髓的生成方面,肺肠的津液输布功能在其中起了关键作用,而在生理功能方面,髓可能与生血和抵御邪气相关。近年研究表明,肺与肠道菌群之间确实存在关联性,并将其联系机制称为"肺肠轴",而随着研究的深入,证实骨髓在造血和免疫方面与肺和肠道菌群之间存在联系。
2020年15期 v.61 1374-1376+13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1037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