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栏

  • 广东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治疗方案(试行第二版)

    林琳;陈远彬;谈馨媛;陈鹿鸣;奚小土;郭力恒;吴蕾;

    <正>2019年12月起,我国多地陆续发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患者,由于新型冠状病毒潜伏期长,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且人群普遍易感,导致疫情逐渐暴发并向全国不断蔓延~([1])。截至2020年2月20日,广东省已确诊1333例新冠肺炎病例~([2]),由于缺乏特效药物,疫情防控面临严峻形势。新冠肺炎属于中医学"疫病"范畴。中国古代典籍中对疫病早有记载,如《周礼·天官》记载:"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四时皆有疠疾"。依

    2020年14期 v.61 1197-1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下载次数:1892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中医分期与西医分型对应关系探讨

    宋斌;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经印发了多个版本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诊疗方案从第三版开始增加了中医治疗,其内容受到广泛关注,对指导中西医诊疗起到重要作用。但到方案第五版方案中医分期与西医分型未建立基本的对应关系,不利于方案的推广应用以及中西医结合诊疗优势的发挥。为建立中西医诊疗方案之间的基本对应关系,从中医分期与西医分型基本情况、分离现状、原因分析及其不利影响、建立对应关系的可能性等方面进行探讨,提出了建立对应关系的修订方案建议,以期发挥中西医建立分期分型对应关系的优势,为抗击疫情提供更加优化的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策略。

    2020年14期 v.61 1200-1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2557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方证辨证对清肺排毒汤快速有效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思考

    蒋谦谦;陈新宇;

    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制定的清肺排毒汤已作为通用方在全国范围推广使用,其运用经方方证辨证思想,以小柴胡汤、麻杏石甘汤、射干麻黄汤、五苓散合方加减化裁而成。新冠肺炎患者症状表现有发热、咳嗽、咽痛、胸憋气短、乏力肢重等为主要症状,在方证辨证思想指导下,往来寒热可用退热抗炎和解方小柴胡汤,喘而发热可用肺热咳喘良方麻杏石甘汤,咳而上气、咽痛可用寒痰阻肺咳嗽哮喘专方射干麻黄汤,发热、乏力肢重可用寒湿内盛水蓄霍乱良方五苓散,考虑到疫邪为寒湿温疫,加藿香芳香辟秽、化湿退热又顾护脾胃,再配伍枳实、陈皮行气宽胸、理气化痰,山药养阴益气、清补肺脾、顾护中焦。诸药合而成方,药性平和,解热清肺、宣畅气机、化气利水、辟秽排毒,故能安全、快速获效。

    2020年14期 v.61 1204-1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3132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0 ]
  • 对中医辨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几点思考

    许家松;

    认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发病时间与气候异常相关,符合《素问》"运气学说"对"病温厉"的预判。分析庚子年(2020年)春寒气候特点、疫情及预判,并提出一般辨治方法:初期、轻症患者,予银翘散合桑菊饮加减,以宣散肺气郁热、清热化痰解毒;中、重度患者,予麻杏石甘汤加味,以宣肺平喘、清热化痰解毒,补气防脱固脱加人参;恢复期患者,予桑杏汤合玉屏风散、异功散加味,以益气养阴、健脾和胃,清解余热、余痰、余毒。除一般辨治方法外,强调遵循因时、因地、因人治则。同时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初起是否必为寒湿郁表和祛湿方法要点加以论述。

    2020年14期 v.61 1207-12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808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学术探讨

  • 来自脏腑图的隐喻——以肺脏和膀胱图像为例

    赖敏;贾春华;

    图像是保存和传播知识的重要载体,而中医古籍中的脏腑图是研究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文献资料。以《历代中医古籍图像类编》收载的肺脏图像和膀胱图像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图像及其所附文字加以整理比较,并从中医理论的文化背景和概念隐喻理论的角度,阐释肺脏图中肺管九节、肺为八叶和膀胱图中膀胱有无上口所蕴含的中医藏象理论。尝试说明古代中医学者是如何处理目视观察水平下解剖实体与肉身经验及人体生理现象之间的矛盾,以及如何通过图像隐喻地构建、表达脏腑的形态和功能,从而揭示概念隐喻理论在中医藏象学说中应用的广度和深度。

    2020年14期 v.61 1211-1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1K]
    [下载次数:479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和法探微

    黄毅君;胡木;刘喜明;

    通过追溯经典医家对于"和法"的认识,结合分析"和"的哲学含义,探讨中医学"和法"的概念,认为"和法"在于和其不和。通过与气机理论相结合,分析"和法"代表方剂小柴胡汤和桂枝汤之用,提出"和法"的要点机制在于气机的运转。认为通过气的运行,使阴阳、寒热、表里、虚实可以调和互化,从而促进机体达到平和状态的方法即是"和法",并基于该理论讨论"和法"方药具有立足于中、相反相用、和合药性、缓而不慢的特点。

    2020年14期 v.61 1216-1219+1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1216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0 ]
  • 经筋学说与肌筋膜链理论相关性初探

    罗文轩;蔡秉洋;李佳玥;何彦澄;杜琳;高梦蕉;陈宗俊;史银春;肖永华;

    中医经筋学说是中医经典理论之一,而肌筋膜链理论则是近年来运动康复领域研究的热点。从经筋与肌筋膜链的定义出发,通过比较二者在解剖结构、生理功能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异同,探讨其各自在临床运用中的特点和优势,探索应用肌筋膜链理论阐释经筋学说,以期更好地指导经筋学说的临床应用。

    2020年14期 v.61 1220-1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3338 ] |[引用频次:132 ] |[阅读次数:0 ]

当代名医

  • 国医大师刘祖贻杂病辨治新论——“调畅元真,气阳主用”

    刘芳;周胜强;王琦;刘嵘;李向军;刘祖贻;

    总结国医大师刘祖贻杂病辨治经验,认为元真畅达是机体健康的基本保证,而气、阳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提出"调畅元真,气阳主用"的观点,在临证中形成杂病调中、助化为先,髓病温肾、阴阳既济,郁病补肝、法宜温通,虚实相因、通补相须等辨治特点。

    2020年14期 v.61 1225-1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701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何若苹治疗前列腺癌经验探析

    韩诗筠;黄硕;何若苹;

    总结何若苹治疗前列腺癌的经验。认为前列腺癌的病因主要为先天不足和饮食不节,病机为肝肾阴亏,正气失司,湿热盘踞,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久酿成湿,湿热下注。基于对前列腺癌"本虚标实"的病机认识,治疗遵循"不断扶正,适时攻邪,随证治之"的原则。"扶正"即扶正培本;"攻邪"涵盖了清热解毒、利水渗湿、化瘀通络、软坚散结、燥湿健脾等治法,对尿储留患者主要运用益肾软坚和清热利湿两种祛邪方法;"随症治之"即对术后尿失禁、化疗后肝功能异常、急性放射综合征、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升高等情况进行随证处理。

    2020年14期 v.61 1230-1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552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思路与方法

  • 基于真实世界大数据的中药注射剂比较效益研究方法的思考

    李春晓;陈玉欢;凌霄;邢冬梅;张辉;李学林;张俊华;

    基于真实世界的比较效益研究(CER)方法在国外已普遍应用于医药卫生领域,我国医疗行业信息化的普及和临床医疗大数据库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获取真实世界中医临床数据提供了有效途径,并为大规模开展真实世界中药注射剂CER提供了有力条件。利用临床医疗大数据开展真实世界的中药注射剂CER,有利于从个体到整体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开展临床评价,与中医药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思想相契合。基于此,提出整合多家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数据构建符合研究需要的真实世界数据库,进行深度挖掘,选取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临床疗效评价指标,开展真实世界的中药注射剂CER,可为开展高效、符合中医药特色的中药有效性评价研究提供思路。

    2020年14期 v.61 1234-1237+12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802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基于“三焦气化论”探讨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

    陈凤;张伟;

    三焦气化失司是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根本病机,通调三焦、益气温阳贯穿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治疗全过程。早期温阳散寒,通调三焦;中期舒畅气机,化痰祛瘀;晚期扶正培本,涤荡余邪。通调上焦在于宣肃肺气,通调中焦在于温运脾胃,通调下焦在于沉纳肾气。三焦气化畅通则气阳得以化生,瘀、痰、毒得以消散。

    2020年14期 v.61 1238-12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114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小儿金翘颗粒治疗儿童轻型流行性感冒风热证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马融;胡思源;许雅倩;辛德莉;冯自威;赵爱利;孙力;代如民;全惜春;王永莉;薛萍;黄建玲;张晓霞;钟成梁;郭圣璇;

    目的评价小儿金翘颗粒治疗儿童轻型流行性感冒风热证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采用分层区组随机、阳性药平行对照、非劣效检验、多中心临床试验设计。计划纳入240例受试儿童,按1∶1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小儿金翘颗粒,对照组予磷酸奥司他韦颗粒,疗程5天并随访2天。比较两组疾病临床痊愈时间,完全退热时间,CARIFS症状维度分与时间的曲线下面积,并发症、重症及危重症发生率,中医证候疗效(痊愈率)和安全性指标。结果共纳入临床诊断患儿240例,其中229例进入全分析数据集(FAS),200例进入符合方案数据集(PPS),233例进入安全性数据集(SS)。治疗后,主要指标疾病临床痊愈中位时间,治疗组与对照组均为3天,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加速失效-对数正态模型,按0.75的非劣标准,治疗组非劣效于对照组,PPS与FAS分析结论一致。次要指标,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完全退热中位时间分别为42h、36h,组间比较,FAS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PS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RIFS症状维度评分与时间曲线下面积,并发症、重症及危重症发生率,以及中医证候疗效(痊愈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中,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发现23例次、18例次不良事件。治疗组不良反应9例次、对照组10例次。不良事件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金翘颗粒治疗儿童轻型流行性感冒具有缩短病程作用,疗效非劣于磷酸奥司他韦颗粒,临床应用的安全性较好。

    2020年14期 v.61 1242-1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845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温阳通窍汤加减对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术后患者鼻黏膜重塑的影响

    赵竞一;艾建伟;王雅琴;王曼;盖建青;王俊阁;

    目的观察鼻内镜术后应用温阳通窍汤加减对慢性鼻窦炎患者鼻黏膜重塑的影响。方法将140例慢性鼻窦炎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和对照组各70例,实施鼻内镜手术后,中药组给予温阳通窍汤加减口服,两组常规应用止血药物及按时术后清理。分别于术后3个月及6个月采用鼻腔鼻窦结局测量20条(SNOT-20)量表评分及Lund-Kennedy评分评价两组患者症状和体征改善情况,并取手术窦口黏膜行苏木精-伊红染色、阿利新蓝-过碘酸-雪夫染色及Masson三色胶原染色法染色,比较两组嗜酸性粒细胞、杯状细胞数及上皮下腺体、黏膜上皮损伤情况。结果两组患者鼻内镜术后3个月、6个月时与术前比较,SNOT-20、Lund-Kennedy评分均显著降低(P<0.01);中药组术后3个月及6个月时SNOT-20、Lund-Kennedy评分差值均高于同时间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时与术后3个月时相比嗜酸性粒细胞、杯状细胞数量减少(P<0.01),中药组术后3个月及6个月时嗜酸性粒细胞、杯状细胞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不同时间及两组同时间比较上皮下腺体数量、鼻黏膜上皮损伤分级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中药组、对照组条带样增生厚度分别为(20.23±2.50)μm、(24.73±3.51)μm,术后6个月两组分别为(8.89±2.20)μm、(13.71±3.38)μm,两组同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术后应用温阳通窍汤加减可改善患者症状,减轻黏膜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减少杯状细胞化生及细胞外基质沉积,抑制鼻黏膜重塑。

    2020年14期 v.61 1247-12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5K]
    [下载次数:343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中医综合疗法干预青少年单纯性近视患者分层随机对照研究

    滕月;张丽霞;宿蕾艳;张莎莎;边忠华;倘孟莹;

    目的评价中医综合疗法对青少年单纯性近视进展的疗效。方法采用分层随机分组方法,将156例青少年单纯性近视患者287眼以近视屈光度数较高的一只眼为准分为<-1.00DS(近视100度以下)及-1.00DS~-3.00DS(近视100~300度)两层,再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78例(141眼)、对照组78例(146眼)。对照组给予健康宣教、常规配镜(<-1.00DS者不配镜,-1.00DS~-3.00DS者配镜);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并予中医综合疗法,包括耳穴压豆、梅花针叩刺、穴位贴敷药物、脉冲电刺激,均每周2次,1个月为1个疗程,两组均观察3个疗程。干预前后比较不同层次两组患者裸眼视力,屈光度,角膜曲率,眼轴,正、负相对调节,调节幅度以及调节灵敏度,并比较进展情况。结果 1)两组<-1.00DS患者干预前后比较:与本组干预前比较,两组干预后裸眼视力均下降、屈光度均增加、眼轴均增长,治疗组调节灵敏度改善(P<0.05或P<0.01);治疗组在干预后裸眼视力高于对照组,屈光度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组进展33眼,进展率为75.00%;对照组进展42眼,进展率为93.33%,两组进展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43,P=0.037)。2)两组-1.00DS~-3.00DS患者干预前后比较:与本组干预前比较,两组干预后裸眼视力均下降、屈光度均增加、眼轴增长、调节灵敏度均改善(P<0.01);治疗组干预后裸眼视力高于对照组,屈光度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进展56眼,进展率为57.73%;对照组进展73眼,进展率为72.27%,两组进展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11,P=0.032)。结论中医综合疗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青少年单纯性近视进展程度,改善调节功能。

    2020年14期 v.61 1253-1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1360 ] |[引用频次:44 ] |[阅读次数:0 ]

证候·诊断

  • 舌诊在中风先兆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石国栋;孙悦;丁成华;齐城成;徐丽;李琪;

    舌诊是中医独具特色的诊断方法之一,通过分析中风先兆患者舌象的临床研究,从舌态、舌色、舌苔、舌下络脉、味觉、痛觉等不同角度总结其特征与规律,发现中风先兆患者的舌象常有诸多具有指向性的特征变化,对辨别疾病的性质、推断病情的深浅轻重以及判断疾病的预后转归,都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2020年14期 v.61 1259-1261+1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949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实验研究

  • 脾虚模型大鼠肠道菌群分布及时效性研究

    郑昊龙;陈丝;宋囡;曹慧敏;吴瑶;王杰;贾连群;

    目的应用肠道微生物16S rDNA测序技术探讨脾虚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及时效性。方法将48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脾虚组,每组又分为2、10、16周3个时间点,每组每个时间点8只大鼠,雌雄各半。脾虚组采用饮食不节加力竭游泳法建立脾虚模型。分别于0、2、10、16周时检测雌雄大鼠体重,于2、10、16周时检测大鼠尿D-木糖排泄率、血清淀粉酶活力。采用肠道菌群Beta多样性分析、Alpha多样性分析比较对照组和脾虚组不同时间点肠道微生物丰度和物种组成变化情况。结果与对照组同时间相比,脾虚组2、10、16周时雌、雄性大鼠体重均显著减轻(P<0.05或P<0.01);脾虚组2、10、16周时大鼠尿D-木糖排泄率显著降低,2、10周时血清淀粉酶亦降低(P<0.05或P<0.01)。16S rDNA测序结果显示,肠道菌群Beta多样性分析中线性判别分析(LDA)>2且在该组中丰度显著高的差异物种对照组有8种,脾虚组2周时有14种,10周时有27种,16周有8种。Alpha多样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脾虚组2、10周时大鼠肠道微生物ACE、Observed指数呈上升趋势,16周时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脾虚组16周时大鼠ACE、Observed指数显著低于本组2、10周(P<0.05)。与对照组相比,脾虚组2周时大鼠肠道菌群α-变形菌纲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脾虚组2周时相比,脾虚组10、16周时α-变形菌纲和放线菌纲水平下降(P<0.05或P<0.01),各时间点疣微菌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脾虚条件下大鼠体重减轻,代谢功能降低,其发生机制可能与肠道菌群丰度及物种数量变化相关,且脾虚状态可随时间变化逐渐减轻。

    2020年14期 v.61 1262-1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2K]
    [下载次数:1141 ] |[引用频次:102 ] |[阅读次数:0 ]
  • 加味四妙方对高尿酸血症合并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大鼠踝关节组织NLRP3 mRNA及IL-1β、TNF-α表达的影响

    刘亚飞;陈哲;涂胜豪;

    目的探讨加味四妙方治疗高尿酸血症(HUA)合并急性痛风性关节炎(GA)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4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加味四妙方低、中、高剂量组,西药组,每组8只。各组造模与灌胃同时进行。加味四妙方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加味四妙方16.8、33.6、67.2g/(kg·d)灌胃,西药组给予别嘌醇0.09g/kg+秋水仙碱0.05mg/100g灌胃,空白组及模型组给予10ml/kg蒸馏水灌胃。各组连续给药7d。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腹腔注射3%氧嗪酸钾溶液建立HUA模型,再于大鼠右踝关节腔内注射尿酸钠溶液诱导GA模型。观察大鼠踝关节周径变化,检测大鼠血尿酸(SUA)、C反应蛋白(CRP)水平,大鼠踝关节组织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mRNA、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踝关节周径明显增加,血清SUA、CRP水平升高,踝关节组织NLRP3 mRNA及IL-1β、TNF-α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加味四妙方组中、高剂量组和西药组大鼠踝关节周径缩小,血清SUA、CRP水平降低,踝关节组织NLRP3 mRNA、IL-1β、TNF-α表达均降低(P<0.05)。与加味四妙方高剂量组比较,西药组血清CRP水平、踝关节组织NLRP3 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加味四妙方可缓解HUA合并GA关节肿胀,降低血清SUA水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NLRP3炎性体及下游炎症因子IL-1β和TNF-α的分泌有关。

    2020年14期 v.61 1268-12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1528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临证心得

  • 从“寒包火”论治肺系疾病

    弓雪峰;崔红生;任培中;陈秋仪;王佳美;吕明圣;

    "寒包火"系寒包于外、火(热)郁于内的病理状态,属于肺系疾病的常见证型。立足临床实际,认为既往概念狭隘,不足以涵盖临床运用方证。从探讨"寒包火"理论源流出发,拓展其内涵,阐释其病机,并结合肺系相关疾病临床特点加以论述,以内包之火划分为虚实两端,重视兼夹病邪以及脾胃阴火、肝肾虚火(龙雷之火)的诊治,总结其临床运用特点,并以验案佐证。

    2020年14期 v.61 1273-1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861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从脾论治狼疮性脂膜炎

    李妮;姜泉;李凤珍;魏齐;刘蔚翔;

    狼疮性脂膜炎属中医学"结节病"范畴,其发病与脾的关系密切,以健脾化痰散结为主要治则能收到较好的疗效。探讨结节病"脾虚痰凝"的病机与"益气健脾,化痰散结"的治法,并以中药治疗的典型病例进行分析,旨在进一步探究中医从脾论治该病的辨证思路与用法方药。

    2020年14期 v.61 1277-1279+1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48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百家园

  • 王旭高从肝论治虚损病特色辨析

    张震;李浩;

    清代名医王旭高在《西溪书屋夜话录》中创立了"肝气、肝风、肝火"三纲辨证体系,提出"治肝三十法"。王旭高从肝论治虚损病,认为病机存在阶段递进式发展。第一阶段,肝胆郁热克伐生生之气;第二阶段,相火与肝气相合导致木火刑金或者由于后天失养而成木横土衰;第三阶段,肝、脾、肺三者生克失常,风火相煽,阴津亏耗而成阴亏风动。将虚损病中运用的"治肝三十法"分为本治法、旁治法和兼治法三类,主要涉及疏肝理气法、散肝法、清肝法、养肝法、泄肝法、熄风和阳法、熄风潜阳法、缓肝法、抑肝法、泻子法、补母法、清金制木法、培土泄木法、泄肝和胃法。

    2020年14期 v.61 1280-12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817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风药”为疏肝正药辨

    柳红良;董斐;

    柴胡被认为是疏肝药的代表。通过精读《黄帝内经》,认为"肝主敷和"比"肝主疏泄"更能代表肝木的生理功能,"肝主疏泄"实际上只是表达"肝木春生之气"的一种文字演变载体。通过精读张元素《医学启源》和李杲《脾胃论》,将"风药"的作用属性与"肝藏"的生理功能紧密联系,认为"风药"是疏肝的正药。

    2020年14期 v.61 1283-1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889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病例报告

  • 补脾清肺、化痰排脓法治疗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1例

    丛晓东;袁沙沙;范艺龄;马冲;苗青;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属于中医学"肺痈"范畴。本病由于痰热盛于内,正气虚于中,攻邪扶正,可谓两难。然邪不去则病难已、正气益衰,中气不复,终致缠绵难愈。介绍补脾清肺法治疗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1例,先以大剂千金苇茎汤清肺化痰、活血排脓,佐以益气托毒为辅,后以健脾清肺为法加减治疗,9个月痊愈。

    2020年14期 v.61 1286-12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67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欢迎订阅2020年《中医杂志》

    <正>《中医杂志》(ISSN 1001-1668,CN 11-2166/R)是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主办的全国性中医药综合性学术期刊。1955年创刊以来始终坚持"以提高为主,兼顾普及"的办刊方针,是我国中医药界创刊早、发行量大、具有较高权威性和学术影响力的国家级中医药期刊之一,是中文核心期刊和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首届国家期刊奖获得者和中国期刊方阵双奖期刊、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中

    2020年14期 v.61 1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医杂志》(英文版)欢迎投稿

    <正>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杂志》(英文版)](ISSN 0255-2922,CN 11-2167/R,双月刊)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与中国中医科学院联合主办,是我国中医药界具有权威的中医药英文科技期刊,现发行和交换9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医杂志》(英文版)自1981年创刊以来一直坚持正确的办刊宗旨,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2010年入选SCIE (《科学引文索引》扩刊版),2011年获得中国中医科学院自主选题项目资助,2013年获得"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资助,自2012年起连续被评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本刊先后被国际知名文献

    2020年14期 v.61 1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

本网站版权归中医杂志社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邮编:100700  电话:010-64035632    京ICP备130400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