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栏

  • 90例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中医证候与体质分析

    杨家耀;苏文;乔杰;蔡蓉;刘欣;魏力;

    目的初步探讨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患者中医临床证候特点和体质类型,为中医早期干预和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方法应用横断面研究方法,设计中医证候量表,采用中医证候量表和体质量表对90例普通型新冠肺炎患者进行中医证候和中医体质调查,通过描述性分析和聚类分析,总结普通型新冠肺炎患者中医证候特点及体质类型分布规律。结果患者症状发生频率前5位的是:发热(83.3%)、倦怠乏力(62.2%)、纳呆(53.3%)、肌肉酸痛(52.2%)、干咳少痰(51.1%);舌质主要见淡红舌(56.7%)、红舌(35.6%);舌苔主要见薄白苔(36.7%)、白腻苔(20.0%)、黄腻苔(20.0%);85例患者完成脉象统计,以沉脉类(51.8%)、滑脉类(21.2%)多见。出现频率超过10%的体质类型分别是痰湿质(50.0%)、气虚质(41.7%)、血瘀质(27.4%)、湿热质(11.9%)。常见证型为寒湿袭肺型(34例,37.8%)、湿阻中焦型(48例,53.3%)、脾肺气虚型(8例,8.9%)。病程<3天者以寒湿袭肺型为主,病程3~7天者以湿阻中焦型为主,病程>7天者以脾肺气虚型较为多见。结论普通型新冠肺炎患者的中医证型以湿阻中焦型、寒湿袭肺型为主,患者主要体质类型为痰湿质、气虚质、血瘀质、湿热质。

    2020年08期 v.61 645-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K]
    [下载次数:4584 ] |[引用频次:162 ] |[阅读次数:0 ]
  • 推动建立临床试验协作与共享机制——疫情蔓延期的战略思考

    张晓雨;赵晨;孙杨;魏旭煦;关曼柯;赵梦竹;林繄依;商洪才;

    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美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中国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临床研究注册平台共注册了相关临床试验70个,涉及疾病筛查、诊断、预防、治疗、预后康复等多领域,但同时也暴露了存在重复性研究、竞争临床资源,主要指标差异较大、研究目的不明确、难以对结果进行比较,样本量设置依据不足,基本概念混淆,临床研究设计有待提高等问题。为增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研究的能力,提出推动建立临床试验协作与共享机制的策略,并从推进临床试验信息共享、加强临床试验总体监管、完善临床试验应急机制、组织临床试验高水平团队四个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2020年08期 v.61 650-6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8K]
    [下载次数:1279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连花清瘟颗粒联合西药常规疗法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疑似病例63例临床观察

    吕睿冰;王文菊;李欣;

    目的回顾性评价连花清瘟颗粒联合西药常规疗法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疑似病例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20年1月1—27日在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华润武钢总医院就诊的新冠肺炎疑似患者病历101例,其中63例给予常规治疗(营养支持治疗、对症治疗、抗病毒及抗生素药物治疗)联合连花清瘟颗粒口服作为治疗组,38例仅给予常规治疗作为对照组。收集治疗10天后临床资料,比较两组主要症状(发热、咳嗽、乏力)消失率、发热持续时间、其他单项症状和体征消失率。结果治疗组发热、咳嗽、乏力症状消失率分别为86.7%、55.6%、82.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67.7%、30.6%、58.6%,P<0.05)。治疗组发热症状消失患者中位发热持续时间为6天,对照组为7天,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1)。治疗组气促和湿啰音体征消失率分别为68.2%和56.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0.0%和20.0%,P<0.05)。治疗组病情加重4例(6.4%)与对照组6例(15.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连花清瘟颗粒联合西药常规治疗可明显改善新冠肺炎疑似病例发热、咳嗽、乏力、气促等症状,安全性好。

    2020年08期 v.61 655-6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8369 ] |[引用频次:142 ] |[阅读次数:0 ]

学术探讨

  • 构建中医浊毒理论体系框架的思考

    孙建慧;杨倩;刘阳;张纨;石芳;张乃霖;郑晓佳;刘启泉;

    基于国医大师李佃贵所创浊毒理论构建中医浊毒理论体系,基于浊毒研究的现状和自身特点,规范浊毒的概念,整合浊毒的病因、病机,梳理浊毒证主症、兼次症及临床类证的表现,拓展并明确浊毒证诊疗思路及疾病应用范畴,同时建立相关证候模型并推进实验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明浊毒的致病机制、以浊毒立论的化浊解毒法对疾病的干预调节机制,使浊毒理论更好地指导临床与科研。

    2020年08期 v.61 660-6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1665 ] |[引用频次:57 ] |[阅读次数:0 ]
  • “三基辨证”体系的提出及其理论渊源

    赵宗耀;陈家旭;

    梳理证候要素及证素的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从证的发生过程而非证的存在结果进行实质研究。通过剖析治病求本与论证求本及证的发生渊源,提出并详细论证一种满足大数据时代需要、适于智能诊断的三基辨证体系,包含证基物质、证基空间、证基运动三范畴,其中证基物质分为生理物质、有形病理物质、无形邪气三类,证基空间分为五脏、六腑、奇恒之腑、机体组织四类,证基运动分为虚、实、过速、过缓、反逆五类。三基辨证体系有别于证素及证候要素,具有客观表述标准、分解独立建模从而实现数据共用、对证进行规范化三维分解等优势,可为证候标准化研究、中医智能辅助诊疗系统构建提供参考。

    2020年08期 v.61 664-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58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当代名医

  • 李士懋临证应用桂枝汤经验探析

    马凯;王四平;李雅歌;康素刚;周雨慧;刘宇;师旭亮;

    总结李士懋教授临床应用桂枝汤的经验。从理、法、方、药多个角度,阐释桂枝汤的内涵、桂枝汤方证与其衍生方变化发展的关系。认为桂枝汤注重方根搭配,桂枝汤不仅是汗剂,亦是补剂,为轻补阴阳之剂,且其衍生多方,在临床过程中无论内伤外感皆可使用。并在桂枝汤"将息法"基础上总结出"辅汗三法"(连续服药、啜粥、温覆)以协助发汗、顾护正气。

    2020年08期 v.61 669-6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1377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马融运用五脏辨证体系论治小儿抽动障碍经验

    刘璇;张喜莲;马融;

    总结马融教授运用五脏辨证体系论治小儿抽动障碍的临证经验。小儿抽动障碍病位在肝,与脾、肺、心、肾密切相关。通过分析不同患儿的临床主症、兼证及体质特点,确定五脏致病的主次,判断病性虚实,从而提炼出核心病机——肝气郁滞、脾虚生痰、感受外风、心血不足、肾精亏虚,均可导致气机逆乱,引动肝风。并在此基础上选方用药,采用柴胡桂枝龙骨牡蛎汤从肝论治,涤痰汤从脾论治,银翘散从肺论治,酸枣仁汤从心论治,六味地黄丸从肾论治。

    2020年08期 v.61 672-6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2009 ] |[引用频次:108 ] |[阅读次数:0 ]

思路与方法

  •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医药治疗现状调查分析

    李延婷;姜泉;巩勋;李克嵩;刘蔚翔;翟争;刘岩;

    目的了解接受中医药治疗的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就医及治疗现状。方法收集类风湿关节炎中医数据中心(CRDC-TCM)中多家中医院和部分西医院采用中医药治疗的RA患者病例信息,采用描述统计方法分析患者的疾病活动度(DAS28)[分别以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计算]、病程、系统性受累和用药情况。结果共纳入RA患者1247例,其中男性205例(16.4%),女性1042例(83.6%)。患者平均疾病活动度DAS28-ESR(5.50±1.45)分,中、高疾病活动度患者1175例(96.4%);患者平均疾病活动度DAS28-CRP(4.80±1.40)分,中、高疾病活动度患者1096例(92.9%)。患者中位病程为6(2,12)年,其中病程1<病程≤5年的患者最多,共578例(46.4%)。无系统受累者956例(76.7%),有系统受累者291例(23.3%),消化系统受累最常见,共186例(14.9%),其次为血液系统受累88例(7.1%)、呼吸系统受累82例(6.6%)。患者双手X线分期以Ⅱ、Ⅲ期居多,分别为199例(37.1%),154例(28.7%)。895例(71.8%)患者服用过或正在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NSAIDs),835例(67.0%)患者服用过或正在服用抗风湿药物(DMARDs),679例(54.5%)患者服用过或正在服用中成药和中药提取制剂,674例(54.0%)患者服用过或正在服用汤剂,256例(20.5%)患者使用过或正在使用中药外用药。结论采用中医药治疗的RA患者病情以中、重度较多,部分存在系统损害。在治疗方面,DMARDs、NSAIDs是主要选择用药,中药汤剂、中成药及中药提取制剂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020年08期 v.61 676-6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1205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0 ]
  • 针刺联合乌头碱改善心力衰竭的效应及其钙调机制探讨

    周晨;刘群;陆凤燕;陈安莉;高俊虹;喻晓春;

    乌头碱类中药为临床治疗心力衰竭(心衰)的常用药,但因其极易引起心律失常等毒副反应,临床应用受到了限制。心肌细胞肌浆网的钙循环异常是心力衰竭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乌头碱改善心衰的效应及其毒副反应的机制均与心肌细胞内钙调节密切相关。针刺通过调节和调动体内的内源性机制从而发挥治疗作用,因此可以改善心肌细胞内钙调机制异常,减少毒副作用的产生。以心肌细胞内钙调机制为切入点,分析心衰病理机制、乌头碱及针刺效应与心肌细胞钙调机制之间的关系,探讨针刺联合乌头碱改善心力衰竭的新思路,以期为针刺与乌头碱联合治疗心力衰竭开辟一条有效安全的新途径。

    2020年08期 v.61 681-6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558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地域性中医学术流派评价要素的构建

    郜峦;王振国;张丰聪;

    分别应用历史地理学、文献计量学、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评价和分析,在综合分析地域性中医学术流派的基础上,初步拟定"地域性中医学术流派评价体系"的一级、二级、三级评价指标和评价要素以及内涵解释,其中一级评价指标包括历史地理学属性和文献计量学属性。历史地理学方法、文献计量学方法适合于地域性中医学术流派的评价研究,在此基础上拟定的"地域性中医学术流派评价标准"初步得到领域专家认可,能够初步定性定量地客观评价地域性中医学术流派。

    2020年08期 v.61 686-6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941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维持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队列研究

    王学谦;侯炜;郑佳彬;林丽珠;张洪亮;解英;蒋益兰;李平;王沈玉;舒琦瑾;王维;李建柱;李戈;张美英;林洪生;

    目的探讨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维持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化疗2~4个周期后疗效评价疾病稳定以上进入维持阶段患者,根据患者意愿分为治疗组126例、对照组123例。对照组给予化疗药物进行维持治疗,治疗组进行中医综合治疗方案(汤药、中药注射液、中成药)维持治疗。21~28天为1个疗程,两组干预至少2个疗程。比较两组疾病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中位生存期(OS)、生活质量,同时进行药物安全性评价。结果 229例患者出现PFS终点事件(91.97%),其中治疗组114例,中位PFS为152天;对照组115例,中位PFS为161天,两组PF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共134患者死亡,其中治疗组62例,中位OS为593天;对照组72例,中位OS为518天,两组O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各时间点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较同时间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均升高(P<0.01)。治疗期间两组共有45例患者出现不良事件,其中对照组33例,出现44次不良事件;治疗组12例,出现12次不良事件,治疗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延长生存时间方面,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维持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与现代医学化疗维持作用相当,且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具有高生活质量、低不良反应的优势。

    2020年08期 v.61 690-6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5382 ] |[引用频次:106 ] |[阅读次数:0 ]
  • 新疆和田地区不同中医体质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调查分析

    王思静;张华;辛锦钰;马学宽;安冬青;

    目的探讨新疆和田地区不同中医体质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方法选用分层抽样方法,于2018年3—12月在新疆和田地区随机抽取810例35~75岁居民,根据《无症状成年人心血管病危险评估中国专家共识》进行评估,选择无症状受访者进行中医体质辨识量表问卷及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十年发病危险度评估表评分。计算受访者十年心血管病的绝对危险度。由体检数据库系统获取受访者体重指数(BMI)、收缩压、总胆固醇等资料。分析受访者不同中医体质分布情况,以及不同危险因素暴露及绝对危险度分组在不同中医体质受访者中的分布情况,并对不同中医体质和心血管病中高危险度受访者的中医体质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纳入804例符合标准的研究对象,其中以气虚质(37.2%)、平和质(25.4%)、阳虚质(13.7%)、痰湿质(7.2%)为主。收缩压异常受访者与糖尿病受访者的中医体质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6),吸烟史、总胆固醇异常、BMI异常受访者中医体质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个中医体质间心血管病绝对危险度分布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中医体质与心血管病中高危风险之间显著相关(P=0.001),其中气虚质、阴虚质、血瘀质、血虚质人群OR值分别为:6.325、9.950、19.900、9.185。结论新疆和田地区人群中医体质以气虚质、平和质、阳虚质、痰湿质为主,中医体质与心血管病发病危险度有关,其中以气虚质、阴虚质、血瘀质、血虚质更为显著。

    2020年08期 v.61 695-6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4K]
    [下载次数:451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实验研究

  •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柴胡-白芍药对抗抑郁作用机制研究

    常泽;韩振蕴;曹云松;刚丽丽;田丹枫;高强;张丹丹;林景峰;王育纯;刘甘露;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柴胡白芍药对抗抑郁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检索TCMSP和TCMID数据库筛选出柴胡白芍药对的潜在活性成分及靶点,采用GeneCard与OMIM数据库获得抑郁症的作用靶点,得到药物与疾病的交集靶点,并运用Cytoscape 3.7.1软件绘制活性成分靶点疾病交互网络图。采用String数据库构建靶点相互作用PPI网络,通过Cytoscape 3.7.1的Network Analyzer工具进行交集靶点的拓扑属性分析,运用其插件Cluster Maker进行模块化分析,并对交集靶点进行基因GO功能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共筛选出柴胡白芍的潜在活性成分14个及相应靶点47个,抑郁症相关靶点7678个,交集靶点45个。PPI网络模块化分析结果显示,45个靶点主要分为3个模块,模块一靶点主要参与对雌二醇的反应、对钴离子的反应、神经元凋亡过程的正调控、无配体的外源性凋亡信号通路及RNA聚合酶Ⅱ启动子的转录起始等生物学过程。模块二靶点主要参与腺苷酸环化酶抑制G蛋白偶联乙酰胆碱受体信号、磷脂酶C激活G蛋白偶联乙酰胆碱受体信号蛋白、胆碱能突触传递和G蛋白偶联乙酰胆碱受体信号通路等生物过程发挥抗抑郁作用。KEGG通路分析主要参与了多种疾病通路、突触通路及代谢通路等。结论柴胡白芍药对抗抑郁作用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机制特点,其中ACHE、MAOA、SLC6A4、MAOB重要靶点已被证明与抑郁症的治疗密切相关。

    2020年08期 v.61 700-7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1K]
    [下载次数:2341 ] |[引用频次:59 ] |[阅读次数:0 ]
  • 肥胖痰湿证模型大鼠脂肪组织代谢相关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及温胆汤的干预作用

    杨海燕;程绍民;喻松仁;夏循礼;王萍;

    目的探讨肥胖痰湿证模型大鼠脂肪组织代谢相关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的改变以及温胆汤干预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喂饲高脂饲料8周建立肥胖痰湿证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大鼠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温胆汤组和模型组各10只,另设正常组大鼠10只。造模后各组大鼠均采用普通饲料喂养,同时温胆汤组给予温胆汤15g/(kg·d)灌胃,模型组和正常组给予同体积蒸馏水灌胃,共干预4周。采用甲基化DNA免疫共沉淀测序(MeDIP-seq)方法对各组大鼠腹腔脂肪组织启动子甲基化差异基因与代谢相关基因进行筛选,并用焦磷酸测序验证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检测结果。结果肥胖痰湿证与代谢相关的基因分别有19个启动子甲基化程度降低、36个启动子甲基化程度增加。温胆汤干预肥胖痰湿证后,与代谢相关的甲基化差异基因有14个甲基化程度降低,38个甲基化程度增加,且其中与肥胖痰湿证有关的启动子甲基化差异基有7条,即B4galt7、Elof1、Iws1、Kynu、Sc5d、Mutyh、Tgif2。结论肥胖痰湿证模型大鼠存在着脂肪组织代谢相关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的改变,温胆汤对代谢相关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

    2020年08期 v.61 706-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765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早小洋菊和射阳大白菊对脂多糖诱导RAW264.7细胞炎症反应影响的差异

    毛超一;郭丛;王跃生;

    目的评价早小洋菊和射阳大白菊抗炎作用及差异。方法将RAW264.7细胞按5×10~4个/孔接种于6孔细胞培养板中培养。空白组不做任何处理正常培养24h;模型组加入脂多糖(LPS)500ng/ml诱导RAW264.7细胞建立炎症模型;早小洋菊和射阳大白菊高、低剂量组分别加入浓度为125、62.5μg/ml相应菊花醇提取物1ml/孔,作用2h后再加入LPS溶液500ng/ml刺激24h。每组设5个复孔。收获细胞上清液检测一氧化氮(NO)浓度,RT-PCR法检测细胞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诱导性一氧化氮合酶(iNOS)、环氧化酶2(COX-2)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上清液中NO水平和细胞中TNF-α、IL-6、IL-1β、iNOS、COX-2 mRNA表达均上调(P<0.01)。与模型组比较,除早小洋菊高剂量组细胞中IL-1βmRNA表达外,其余各菊花组上清液中NO水平和细胞中TNF-α、IL-6、IL-1β、iNOS、COX-2 mRNA表达均下调(P<0.01)。早小洋菊高剂量组细胞中iNOS mRNA表达较射阳大白菊高剂量组降低,TNF-α、IL-1βmRNA表达升高(P<0.01);早小洋菊低剂量组细胞中IL-6、IL-1β、COX-2 mRNA表达较射阳大白菊低剂量组降低,TNF-αmRNA表达升高(P<0.01)。结论早小洋菊和射阳大白菊均具有较好的抗炎活性,对于炎症因子iNOS、COX-2、IL-6的抑制作用早小洋菊要强于射阳大白菊,对于TNF-α和IL-1β的抑制作用射阳大白菊强于早小洋菊。

    2020年08期 v.61 711-7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482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文献研究

  • 阳虚质与疾病的相关性——基于214项临床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罗辉;李英帅;李竹青;王一;张田义;王琦;

    目的基于中医体质与疾病相关性临床研究文献分析阳虚质与疾病的相关性。方法全面检索和纳入2009年4月1日《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发布以来至2018年12月31日国内外所有应用该标准开展的体质疾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分析文献基本特征,总结阳虚质所占体质类型比例最高的病种,分析探讨阳虚质与疾病发生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214项临床研究,总样本量达75569例。共有209项研究的结果显示阳虚质是其研究病种人群中比例最高的体质类型,涉及病种数量为112种。3篇及以上文献报告阳虚质所占比例最高的病种包括不孕症(22.8%)、骨质疏松症(19.3%)、肠易激综合征(29.1%)、膝骨关节炎(27.3%)、痛经(35.5%)、多囊卵巢综合征(24.1%)、更年期综合征(37.2%)、类风湿关节炎(31.6%)、泌尿系结石(21.0%)、大肠息肉(27.0%)、复发性流产(33.5%)、高血压病(27.8%)、颈椎病(24.0%)、股骨头坏死(39.6%)等,其比例为19.3%~39.6%。26项研究表明,阳虚质是骨质疏松症、慢性疲劳综合征等疾病的危险因素(OR:2.227,9.057)。2项研究表明,阳虚质是肥胖的保护因素(OR=0.450)。结论阳虚质与生殖内分泌系统疾病、骨骼系统疾病等具有较为密切的关系,中医体质辨识和调理将有助于促进这些疾病的防治。

    2020年08期 v.61 716-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K]
    [下载次数:1496 ] |[引用频次:71 ] |[阅读次数:0 ]

临证心得

  • 基于“阳化气、阴成形”探讨中风的中医证治

    张伟;唐农;

    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总结中风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思路。认为中风的病机特点为"阳化气,阴成形"功能失司,温阳化气应贯穿于中风治疗全程,治疗中应注重三焦次第治疗,先以疏通中上二焦之桂枝法,再以温固下焦元阳之四逆法为基本治疗大法,如此则阳化气之用恢复,阳气密固可行,则疗效可期。

    2020年08期 v.61 721-7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1836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 以“平衡之道”论治癌因性疲乏

    胡磊颢;林丽珠;

    癌因性疲乏患者多以正虚邪实、治疗损伤、情志失调为主,失衡贯穿全程,病机以脾肾亏虚、瘀毒互结常见。治疗上运用"平衡之道",以扶正抑瘤为原则,以健脾益肾、解毒祛瘀为治疗大法,注重攻补兼施、运用膏方,将中医平衡理念贯穿治疗始终。

    2020年08期 v.61 724-7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1094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0 ]

读者·作者·编者

  • 如何正确引用网络文献

    本刊编辑部;

    <正>正确引用的参考文献是学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传统的印刷版文献外,参考文献还包括了大量的网络文献。常见的网络文献资源包括电子公告(EB/OL)、电子图书(M/OL)、电子期刊(J/OL)、数据库(DB/OL)、专利文献(P/OL)等。根据《GB/T 7714―2015 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不同文献类型有相应的著录格式。以下为电子资源著录格式。著录格式主要责任者. 题名:其他题名信息[文献类型标识/文献载体标识].

    2020年08期 v.61 7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20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百家园

  • 从“清浊”的逻辑问题谈中医象数思维的描述性特征

    吕梦菲;张其成;

    "清浊"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范畴,但其具体内涵、与阴阳的对应关系等在不同语境中有许多逻辑问题。从象数思维的角度对"清浊"的天地清浊、水流清浊等不同取象层次进行分析,由此解释"清浊"的逻辑矛盾。提出这类中医理论的逻辑问题是由象数思维下语言表达的描述性特征导致的,并对此特征进行了概括。

    2020年08期 v.61 727-7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下载次数:626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补中益气汤本旨求真

    王晓梅;桑希生;丁宁;徐世杰;姜秀新;

    李杲所创的补中益气汤被后世认为是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方,且通过加减化裁被广泛应用于各科疾病的治疗。从李杲所处金元时期战乱、饥荒的历史背景出发,以外感病的角度,参考古今相关文献并结合李杲原文进行探讨,提出李杲内伤"热中"证是指在脾胃内伤、中气虚陷的基础上,风邪入中于肺的病证,而补中益气汤则为补中气、匡扶正气驱邪外出之方。

    2020年08期 v.61 730-732+7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1593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0 ]

病例报告

  • 止痒平肤液外用治疗免疫相关性皮肤不良反应2例及文献回顾

    申文;彭艳梅;郑舒月;张静怡;张旭;孙晨耀;姜雪娇;谭可欣;崔慧娟;

    免疫相关性皮肤不良反应属于中医学"药毒疹"范畴,治疗以清热、燥湿、止痒为主。介绍外用中药复方止痒平肤液治疗免疫相关性皮肤不良反应的肿瘤患者2例,治疗后瘙痒快速缓解,皮疹较前减轻,生活质量得到改善,为治疗免疫相关性皮肤不良反应提供新的思路。

    2020年08期 v.61 733-7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782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欢迎订阅2020年《中医杂志》

    <正>《中医杂志》(ISSN 1001-1668,CN 11-2166/R)是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主办的全国性中医药综合性学术期刊。1955年创刊以来始终坚持"以提高为主,兼顾普及"的办刊方针,是我国中医药界创刊早、发行量大、具有较高权威性和学术影响力的国家级中医药期刊之一,是中文核心期刊和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首届国家期刊奖获得者和中国期刊方阵双奖期刊、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中国百强科技期刊、

    2020年08期 v.61 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欢迎邮购《中医杂志》过刊

    <正>2000、2001年合订本,每本100元,2002、2003年合订本每本105元,2004年合订本115元,2005年合订本125元,2007—2010年合订本每年140元。2011(缺5、6期)—2013年每册9. 80元,2014(缺21期)—2017年(缺3、5、15、18期)每册15元,2018年每册20元(缺5、7、9期)。2011—2013年合订本,每年4本,全年280元,2014、2015、2016、2017年合订本(每年4本),全年400元。2018、2019年合订本(4本),600元。《中医杂志》2006—2008年增刊每册40元。

    2020年08期 v.61 6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医杂志》(英文版)欢迎投稿

    <正>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杂志》(英文版)](ISSN 0255-2922,CN 11-2167/R,双月刊)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与中国中医科学院联合主办,是我国中医药界具有权威的中医药英文科技期刊,现发行和交换9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医杂志》(英文版)自1981年创刊以来一直坚持正确的办刊宗旨,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2010年入选SCI-E (《科学引文索引》扩刊版),2011年获得中国中医科学院自主选题项目资助,2013年获得"中国科技期刊

    2020年08期 v.61 6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1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欢迎访问《中医杂志》微信小店

    <正>为了方便读者购买《中医杂志》期刊、光盘、合订本,我们特地开设了微信小店。手机操作即可查询、购买。请扫描二维码直接访问《中医杂志》官方微信小店。

    2020年08期 v.61 7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8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

本网站版权归中医杂志社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邮编:100700  电话:010-64035632    京ICP备130400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