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栏

  • 中医药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各地诊疗方案综合分析

    郑文科;张俊华;杨丰文;王玉光;刘清泉;张伯礼;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学疫病范畴。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卫生管理部门发布了系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简称"国家《方案》"),要求积极发挥中医药作用,加强中西医结合。先后有24个省、市、自治区在国家《方案》基础上,结合区域和人群特点,发布了本地区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方案》(简称"地区《方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进行辨证分型、分期,并提供了丰富的中医药防治方案。为了深入了解此次疫情并为中医药快速应对同类疫情提供参考,本研究全面收集并整理相关信息,系统分析了各地区方案,认为该次疫病主要体现为"湿、热、毒、虚"几个特点,病位在肺,耗伤正气,损及脾肺,甚者窍闭神昏。各地区《方案》基本按照预防、治疗、恢复三个阶段采取不同措施,预防阶段以玉屏风散等益气固表为主,治疗期以清热化湿解毒救逆为主,恢复期则益气养阴为主。

    2020年04期 v.61 277-2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12983 ] |[引用频次:361 ] |[阅读次数:0 ]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临床特征与辨证治疗初探

    王玉光;齐文升;马家驹;阮连国;卢幼然;李旭成;赵昕;张忠德;刘清泉;

    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肺炎大部分患者以身热不扬、咳嗽、乏力、纳差、舌苔厚腻为主要症状,根据采集的四诊信息,审症求因,研判核心病机,认为2019-nCoV肺炎属于瘟疫范畴,主要病性为湿毒,可称之为湿毒疫。病位在肺脾,基本病机特点为"湿、毒、瘀、闭"。本病需要与当令的时行感冒、风温、冬温等病证相鉴别。根据疾病传变规律,可分四个阶段辨治:早期、进展期、极期(危重期)、恢复期。大部分病例以早期、进展期为主,为本病的顺传(正局),极度乏力、喘憋、咯血等症状提示病情将逆传加重,肺之化源绝而喘脱,为本病的逆传和变局。治则治法拟为辟秽化浊,以祛邪为第一要义,以分消湿热、宣畅气机为主,抓住早期、进展期治疗是减少危重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2020年04期 v.61 281-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27715 ] |[引用频次:852 ] |[阅读次数:1 ]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认识与思考

    苗青;丛晓东;王冰;王玉光;张忠德;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学"湿毒疫"范畴,病位在肺,是疫疠之邪夹"湿"伤肺而及于全身,可伤及营血,逆传心包,气阴两虚。对早期轻症者、逐渐化热者、重症者、病情危重者、恢复期患者分别采用祛湿宣肺,清气分湿热、清热泻肺、凉血化瘀、扶正泻实、调理阴阳为治则,显示出中医药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2020年04期 v.61 286-2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12619 ] |[引用频次:407 ] |[阅读次数:0 ]

学术探讨

  • 中医学中“虚”“损”“衰”辨析

    张敏;胡镜清;

    通过对"虚""损""衰"本义辨析,从"虚""损""衰"的病证与治法进行文献梳理。"虚"为虚弱、不足之义,虚证的治疗应明辨气血阴阳脏腑之所属,以补为主。"损"为减少、损害之义,"积虚成损"是虚损性疾病形成的渐进演变的病理过程,"损"必伴有脏腑组织的损伤,应以"益""调""缓"的方法治疗,不同于单纯的补法。"衰"为衰弱、衰老之义,虚衰较虚程度更深,进一步可发展为邪盛正衰的亡脱证;另外,老年疾病的发生往往与衰老相关,延缓衰老的治疗则以补益五脏为主,重在补肾,兼以化痰祛瘀。

    2020年04期 v.61 289-2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981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 浅谈针感、得气、气至的相互关系

    徐赟赟;孙若晗;韩德雄;胡汉通;方剑乔;

    从针感、得气、气至的概念和内涵入手,阐述三者之间的关系。针感是针刺入皮肤后产生的特殊感觉,包括医患双方的感觉。得气是指气至针下及能够产生后续疗效的最佳机体状态,其表现形式包括针感、隐性针感和无针感三种,与针刺的层次有关。气至涵义较广,是从针刺前至针刺取效整个过程的机体状态,既是针刺的前提,也是针刺取效的表现,包括了得气和针感。临床操作过程中,全程都需守神以达气至,在补泻前后既要重视针感的表现,也当明确在不同层次的其他得气表现,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2020年04期 v.61 294-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8K]
    [下载次数:1514 ] |[引用频次:44 ] |[阅读次数:0 ]

当代名医

  • 基于“认—制—配—用”学术思想的金世元薄荷调剂技术

    李丝雨;刘国秀;李宁宁;古敏;秦子楠;王学森;张囡;翟华强;金世元;

    以薄荷为例总结金世元教授基于"认-制-配-用"学术思想的调剂关键技术。以历代本草文献及医家对薄荷性状、基原、产地、品质、炮制及临床应用的记载和论述为基础,提出基于金世元"认-制-配-用"中药调剂学术思想的薄荷调剂技术,包括"认"——薄荷的性状及道地品质鉴别技术,"制"——薄荷的炮制加工技术,"配"——薄荷的临床调剂技术,"用"——薄荷的合理用药技术,即涵盖道地属性及性状鉴别、临床炮制、临床调剂、含薄荷中成药的合理使用四大核心要点,以促进薄荷的临床合理使用。

    2020年04期 v.61 298-3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457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王行宽应用百合安神汤治疗失眠经验

    王伟松;刘建和;黄巍;王行宽;

    介绍王行宽治疗失眠的临证经验。认为神、魂、魄失宁,难入其舍为失眠的总病机,心肺气阴不足、肝胆失疏,或肝血亏虚、水亏火旺,或痰热内扰均影响神、魂、魄的安宁,导致不寐。失眠与心、肝、肺关系密切,亦与脾、肾相关,治当补虚去实,调和阴阳,安定神魂,宜多脏调燮,综合治理。针对病机创制百合安神汤以益气阴,养心肺,疏肝胆,清痰热,安定神魂。

    2020年04期 v.61 303-3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587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思路与方法

  • 基于疮面“恋邪”现象探析生肌油膏的合理应用

    徐强;卢旭亚;冀晓娜;张朝晖;

    "恋邪"是指正化为邪,二者融为一体,发挥原有"邪"的危害,从而使疾病缠绵难愈。疮面"恋邪"使得疮面的愈合由顺转逆,其主要与生肌油膏的不规范使用有关。通过对疮面"恋邪"及生肌油膏合理应用的理论探索,结合古籍文献及临床实践对疮面"恋邪"的原因进行分析,指出应防止生肌油膏的过早、过度以及单一应用,为中医外科合理应用生肌油膏提供思路。

    2020年04期 v.61 307-3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372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中医时间节律在针灸临床中的应用

    孟旭;赵吉平;程璐;米淑琦;张旭东;

    中医时间医学奠基于秦汉,发展于宋金元,成熟于明清。梳理《黄帝内经》中关于时间节律的相关内容,包括昼夜与营卫运行、月事、脉象四季变化等生理性节律,旦慧昼安夕加夜甚、五脏应时发病、四时病气伏而后发等病理性节律。认为中医时间节律性可帮助理解疾病的发病时间、症状表现和病程特点,从而指导针灸临床应用。依昼夜节律,以调和营卫为法,治疗营卫不和导致失眠等症;应年月节律,以调和气血为法,治疗气血不调导致痛经等病证;据四季节律结合邪气所居,调整针刺深浅;对应时发病者,依病邪性质,以祛邪防传为要;对伏邪致病者,先期治疗及病愈防复。

    2020年04期 v.61 311-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1741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探讨肿瘤的中医辨治

    许博文;李杰;高瑞珂;朱广辉;吴喆;

    "阳化气,阴成形"理论可诠释肿瘤的本质与病机特征,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以"阴阳"论述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在"阳化气,阴成形"理论的指导下,明辨机体与瘤体的阴阳多寡及化气和成形的能力,有目的地充养机体的阳气,消散瘤体的阴气,遏制瘤体的阳气,方能固本清源。治疗时宜分阶段、分表里、分病理类型,辨清机体与瘤体的阴阳状态,适时地扶阳消阴或调阳散积,对临证诊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20年04期 v.61 315-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3330 ] |[引用频次:111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候分型与癌变风险的相关性

    杨洋;瞿先侯;杨敏;王欣;孟曼;魏玮;

    目的探讨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变风险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经胃镜、病理确诊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80例,通过中医四诊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中医症状、中医辨证分型及可操作的与胃癌风险相关的萎缩/肠上皮化生评估(OLGA/OLGIM)癌变风险分期。先进行单因素相关分析探讨性别、年龄、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史、学历、体重指数(BMI)、吸烟史、饮酒史、家族肿瘤史、中医症状、中医证型与OLGA、OLGIM风险分期的相关性,进一步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法分析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相关性分析显示,Hp感染史、家族肿瘤史、中医证型与OLGA分期相关(P=0.013,P=0.010,P=0.006);Hp感染史与OLGIM分期相关(P=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p感染史(OR=2.365,95%CI:1.055~5.302,P=0.037)及胃络瘀血证(OR=9.972,95%CI:1.637~60.743,P=0.013)可影响OLGA分期;Hp感染史可影响OLGIM分期(OR=3.017,95%CI:1.541~5.909,P=0.001)。结论 Hp感染史、中医证型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癌变风险增高具有相关性,其中胃络瘀血证癌变风险高。

    2020年04期 v.61 319-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2191 ] |[引用频次:125 ] |[阅读次数:0 ]
  • 化毒超微粉治疗湿毒瘀阻证女性下生殖道HR-HPV持续感染30例临床研究

    王转红;李军;赵玲玲;王必勤;秦秋果;栾艳秋;

    目的观察化毒超微粉治疗湿毒瘀阻证女性下生殖道高危人乳头瘤病毒(HR-HPV)持续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湿毒瘀阻证女性下生殖道HR-HPV持续感染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化毒超微粉阴道喷撒,每次3g;对照组给予重组人干扰素a2b阴道泡腾胶囊1粒阴道放置。两组均为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月经期停药,连续使用3个疗程。于治疗结束12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HR-HPV转阴率、中医证候疗效、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治疗前后比较中医证候积分及Reid阴道镜评分(RCI)总分。结果治疗后治疗组HR-HPV转阴率为8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00%(P=0.045);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显效率为96.7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00%(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3%(P<0.05)。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RCI总分均较本组治疗前下降,且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1)。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化毒超微粉能够有效清除女性下生殖道HR-HPV持续感染,改善临床症状,且安全性好。

    2020年04期 v.61 325-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K]
    [下载次数:381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患者中医证候与焦虑状态的相关性

    燕晓茹;陈恂;张培彤;

    目的分析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其与焦虑状态的相关性。方法 315例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患者采用自拟中医证候分类标准进行辨证分型,其中虚证包括气虚证、血虚证、阴虚证、阳虚证、津亏证、精亏证,实证包括气滞证、气逆证、气闭证、血瘀证、血寒证、血热证、痰凝证、湿阻证、水停证、饮停证、实寒证、实热证。同时,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的焦虑子表(HADS-A)进行焦虑状态判定。总结原发性支气管肺癌伴发焦虑患者的证候分布情况,并分析中医证候与伴发焦虑的相关性。结果 315例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患者中有137例伴有焦虑状态,发病率为43.5%,焦虑的发生与年龄相关(P<0.01)。伴发焦虑状态患者中医证型排在前5位的分别为气逆证、气滞证、气虚证、痰凝证和血瘀证。气滞证和血瘀证与是否伴发焦虑相关(P<0.05)。结论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患者伴发焦虑的中医证型以气逆证、气滞证、气虚证、痰凝证和血瘀证为主,年轻、气滞证和血瘀证为伴发焦虑的危险因素。

    2020年04期 v.61 330-3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443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实验研究

  • 参麦注射液对高血压心力衰竭模型大鼠尿液代谢组学的影响

    杨梦;胡志希;李琳;钟森杰;姚涛;程彬;

    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治疗高血压心力衰竭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20只Dahl/SS盐敏感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6只,给予低盐饮食20周;模型组和参麦注射液组各7只,每只大鼠每天给予高盐饲料20g(含8%氯化钠)饲养20周建立高血压心力衰竭大鼠模型。心脏超声检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检测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采集大鼠尿液进行液相色谱-质谱(LC-MS)连用技术分析,筛选差异性代谢物,分析相关代谢通路。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LVEF、LVFS降低,血清NT-proBNP水平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参麦注射液组大鼠LVEF、LVFS升高,血清NT-proBNP水平降低(P<0.01)。3组大鼠的尿液代谢谱呈明显分离趋势,经参麦注射液干预后4-吡哆酸、犬尿酸、L-精氨酸、肌酸、肌醇、5-L-谷酰基-牛磺酸6个差异性代谢物具有显著的变化,其代谢通路涉及精氨酸与脯氨酸代谢。结论参麦注射液可使高血压心力衰竭大鼠异常的尿液代谢趋向正常,其机制可能与调节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及氧化应激反应有关。

    2020年04期 v.61 334-3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0K]
    [下载次数:852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电针对肥胖大鼠脂肪组织白细胞介素6基因启动子区H3K9乙酰化水平的影响

    黄琪;梁凤霞;陈瑞;彭苗;李伦;李金骁;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肥胖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70只大鼠随机选10只作为正常组,给予普通饲料喂养,其余给予高脂饲料喂养8周建立肥胖模型。将达到肥胖标准的3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组、假电针组,每组10只。电针组取"足三里""中脘""关元""丰隆"穴,连接电针治疗,每周3次,共治疗8周。假电针组取电针组穴位旁约5mm处浅刺并夹持电极,不予通电。正常组和模型组于相同时间内给予抓取固定。记录各组大鼠干预第0、2、4、6、8周时的体重,计算Lee′s指数;实验结束后检测脂肪组织中白细胞介素6(IL-6)和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蛋白及mRNA表达,并检验IL-6基因启动子区H3K9乙酰化(H3K9ac)程度以及SIRT1和H3K9ac的共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其余各组大鼠第0、2、4、6、8周Lee′s指数均显著升高,第8周模型组大鼠脂肪组织中SIRT1蛋白及mRNA表达降低,IL-6蛋白及mRNA表达升高,IL-6基因启动子区H3K9ac水平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第6、8周大鼠体重和Lee′s指数均明显下降,脂肪组织中SIRT1蛋白及mRNA表达升高,IL-6蛋白及mRNA表达降低,IL-6基因启动子区H3K9ac水平下降(P<0.05),而假电针组与模型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SIRT1和H3K9ac在脂肪组织细胞核中均存在共表达。结论电针能够有效降低肥胖大鼠体重及Lee′s指数,其机制可能与激活脂肪组织中SIRT1表达,降低IL-6基因启动子区H3K9乙酰化程度有关。

    2020年04期 v.61 340-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421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文献研究

  • 乙型肝炎肝硬化中医证型、证素分布特点文献研究

    叶永安;刘蕊洁;杨先照;李莹;张鹏;梁亦骏;

    目的通过文献回顾分析,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中医证型、证素分布特点。方法检索1963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出版平台、中国中医药数据库及MEDLINE、EMBASE、Web of knowledg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纳入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研究文献,对纳入文献中患者的中医证型、证素进特点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81篇,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1912例,其中有明确肝硬化分期代偿期1780例,失代偿期2942例。中医证型不含兼夹证前5位为湿热内蕴、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肝郁脾虚、肝郁气滞,累积占比为58.23%;含兼夹证前5位证型依次为湿热内蕴、肝郁脾虚、瘀血阻络、肝肾阴虚、肝郁气滞,累积占比为72.49%;病位证素以肝、脾为主,累积频率为75.53%,病性证素以湿、气滞、气虚、热、血瘀为主,累积频率为86.85%。代偿期主要中医证型为湿热内蕴、肝郁气滞、瘀血阻络,失代偿期主要为湿热内蕴、脾肾阳虚、肝肾阴虚。失代偿期复合证8种、复杂证19种,较代偿期复合证3种、复杂证7种明显增多。结论乙型肝炎肝炎肝硬化核心病机为肝郁脾虚,湿瘀热互结,随病情进展,证型、证素构成逐渐复杂。

    2020年04期 v.61 346-3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1666 ] |[引用频次:75 ] |[阅读次数:0 ]

百家园

  • 从历史地理学角度探讨钱塘医派的兴衰起落与历史价值

    杨丹倩;徐楚韵;姜涛;张光霁;

    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出发,阐述杭州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政治因素、文化对钱塘医派的学术特点的影响及钱塘医派的兴衰起落。认为钱塘医派尊经崇古却不泥古,兼容并包,是杭州历史上唯一发展起来的医学流派。其留下大量学术价值极高的著作,对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2020年04期 v.61 351-353+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628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从气精固散探讨胰岛α-β环路在糖尿病血糖稳定中的作用

    高泓;赵佳迪;朗瑞娟;任佳琦;谢红艳;富晓旭;谢子妍;谢春光;

    血糖异常波动是糖尿病恶化及慢性并发症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胰岛α-β环路功能紊乱,α细胞和β细胞的交互对话不能正常应答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将中医气精固散认识映射于现代医学胰岛α-β细胞环路的交互作用中,认为生理状态下,气精固散保障血糖稳态;病理状态下,血糖异常波动本质是气化障碍导致的气精固散失常;胰岛α-β细胞环路体现气精"固摄"与"布散"的平衡统一。临床中采用益气养阴化浊法可使机体气精固散得以协调,从而实现血糖稳定。

    2020年04期 v.61 354-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426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学术争鸣

  • 发生学视角下中医肝藏实质探溯

    高晶晶;江凌圳;王英;

    中医学藏府功能与解剖实体的不符一直未被合理解释,肝脾两藏尤甚。通过文字学、文献学的考证,得出"肝"字创生的解剖实体应是"脊髓"。先秦"礼祭之肝"皆指脊髓,"医学之肝"则在此基础上沿着三条不同道路分别演化,一是基于脊髓、脊神经与运动的临床实践,得出肝"在体为筋""其用为动",又基于肝(脊髓)与木(枝干)的取象比类,推演出"在天为风""在时为春"等;二是随着"脑"成为"奇恒之府",中医之"肝"向上承担了大量"脑"的功能;三是因与"胁"的密切关系,中医学之"肝"的解剖位置一直被误认为在胁部。当将中医学"肝"之解剖实体界定为脊髓,功能上拓展到脑,中医学"脾"之解剖实体即为西医学之肝,功能上拓展到胰和脾。如此,中西医理论在实体解剖层面就不存在大而不可调和的分歧了。

    2020年04期 v.61 357-360+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756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标准与规范

  • 胁痛中医临床实践指南

    时昭红;吕宾;杜念龙;张书;石拓;

    <正>胁痛是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引起胁痛的常见疾病有胆道系统感染(如急慢性胆囊炎、胆管炎等)、胆石症、胆囊息肉、胆道蛔虫症、胆管良恶性狭窄等,而因急慢性肝炎、脂肪肝、肝硬化、肝癌、胆囊癌、急慢性胰腺炎、胸膜炎、肋软骨炎、带状疱疹等及外伤引起者已在相关疾病诊治指南中介绍,故不在本指南内讨论。本指南主要适用于多数胆系病变引起的胁痛,因肝系疾病、其他系统疾病或心身疾病引起者可部分参照本指南。目前关于胁痛的单病种中医药治疗指南

    2020年04期 v.61 361-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2K]
    [下载次数:2163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0 ]

  • 欢迎邮购《中医杂志》过刊

    <正>1988、1989、2000、2001年合订本,每本100元,2002、2003年合订本每本105元,2004年合订本115元,2005年合订本125元,2007—2010年合订本每年140元。2011(缺5、6期)—2013年每册9. 80元,2014缺21期)—2017年(缺3、5、15、18期)每册15元,2018年每册20元(缺5、7、9期)。2011—2013年合订本,每年4本,全年280元,2014、2015、2016、2017年合订本(每年4本),全年400元。2018、2019

    2020年04期 v.61 3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医杂志》(英文版)欢迎投稿

    <正>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杂志》(英文版)](ISSN 0255-2922,CN 11-2167/R,双月刊)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与中国中医科学院联合主办,是我国中医药界具有权威的中医药英文科技期刊,现发行和交换9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医杂志》(英文版)自1981年创刊以来一直坚持正确的办刊宗旨,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2010年入选SCI-E (《科学引文索引》扩刊版),2011年获得中国中医科学院自主选题项目资助,2013年获得"中国科技期刊

    2020年04期 v.61 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2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欢迎订阅2020年《中医杂志》

    <正>《中医杂志》(ISSN 1001-1668,CN 11-2166/R)是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主办的全国性中医药综合性学术期刊。1955年创刊以来始终坚持"以提高为主,兼顾普及"的办刊方针,是我国中医药界创刊早、发行量大、具有较高权威性和学术影响力的国家级中医药期刊之一,是中文核心期刊和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首届国家期刊奖获得者和中国期刊方阵双奖期刊、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中国百强科技期刊、

    2020年04期 v.61 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1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

本网站版权归中医杂志社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邮编:100700  电话:010-64035632    京ICP备130400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