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讨

  • 从文化属性看中医学理论创新发展的方向

    尉万春;张其成;

    中医学的理论创新离不开中国文化和中医哲学,这也是保持中医学源流清楚和特征鲜明的必要手段,这是由中医学固有的文化属性所决定的。目前随着中西医结合研究的进一步深入,部分研究忽视中医学的文化属性,将现代医学、系统生物学和工程学的某些指标机械地对应于中医学的某些证型而忽略了中医学本身的哲学性、思辨性、文化性,导致中医学理论创新发展出现异化。中医药理论创新必须明晰中医学的文化源流,从文化属性中找创新、找方法、找思维,其次才是结合现代科学知识完善自身发展,只有这样中医学才能沿着有生命力的方向发展。

    2020年03期 v.61 185-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4K]
    [下载次数:1205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当前中医思维方法研究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邢玉瑞;胡勇;李翠娟;

    中医思维方法近十余年来一直是中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但研究中概念不清、逻辑混乱、顶层设计欠缺、低水平重复、创新不足、实用性不强等问题却甚为突出。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当前中医思维方法研究要注意掌握思维科学基础知识,明晰基本概念;构建中医思维方法体系框架,明确研究内容;厘清中医思维的原创性问题,避免研究偏差。其中核心是强化思维科学、逻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中国古代哲学等相关知识的普及,壮大中医思维方法研究队伍,明确研究内容,加强顶层设计,提升研究水平。

    2020年03期 v.61 189-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2K]
    [下载次数:1403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中药临床外用技术规范研制的思考

    武晏屹;许二平;左艇;苗明三;

    中药外用疗法安全有效的实施有赖于规范的操作方法、对适应症及禁忌症全面的了解、对突发状况正确的处理等。全面梳理中药临床外用技术规范化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药临床外用技术规范研制的新思考。从适用性、科学性、可度量性三个方面出发,采用临床文献数据方法,以病、药物、剂型为主要切入点,最后结合前期实验研究及专家论证,建立中药外用技术规范,从而提高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中药外用技术的发展。

    2020年03期 v.61 193-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8K]
    [下载次数:945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当代名医

  • 周仲瑛应用花类中药经验

    李柳;叶放;吴勉华;周仲瑛;

    周仲瑛认为,花类中药多有轻柔、透散特质,为配方佐使良品,在内、外、妇、儿多种病症中均可使用。收集整理周仲瑛临证常用花类中药20种,按主要功效分为理气解郁、疏肝和胃、清热散邪、降气化痰、通利活血和凉血止血六大类,并总结归纳代表性花类中药的临证使用特色和配伍经验。

    2020年03期 v.61 197-200+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2K]
    [下载次数:1682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郭志强顾护阳气调经用药经验

    郑婧;邸彗芳;丁霞;王必勤;

    总结郭志强调理月经的用药经验,根据妇人之体"阳常虚"理论指导调经用药,重视顾护阳气。行经期活血药多用辛温行滞之品,经血得温则易下行;经后期滋阴药多用平补肾阴之品,稍加温阳药以阳中求阴,恐滋阴药有碍脾胃运化,重视振奋脾阳;经间期稍加温阳活血药以助阴阳转化,一味羌活可温阳开下窍以助顺利排卵;经前期为阳长期,加强温阳药的使用以助阳升,加用滋阴药以阴中求阳,多选用平补阴阳之品,阴阳同补达到阴阳俱盛的状态。

    2020年03期 v.61 201-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3K]
    [下载次数:737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思路与方法

  • 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中医状态辨识规则

    徐佳君;罗志明;赵文;雷黄伟;周常恩;李绍滋;李灿东;

    中医诊断方法技术的客观化研究是实现中医药现代化、智能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必经阶段。证素辨证学中病位、病性、"证候-证素"积分等概念的提出,促进了中医诊断学走向数字化发展。状态辨识理论的出现,进一步完善了对人体状态要素的客观、全面、动态的中医评估体系,使得中医诊断学逐步走向客观化。提出围绕要素阈值、一(少)元论、伴随表征的共同指向、三因制宜、重视"辨病"、重视"主症""重症"、重视"辨病机"七条规则,并借助人工智能算法加以转化实现,从而提升中医诊断辨证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2020年03期 v.61 204-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8K]
    [下载次数:150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2型糖尿病早期“新病入络”病机探微

    于博睿;柳红芳;杜青;南茜;郭燕;

    近年来发现,中医通络疗法不仅对2型糖尿病后期并发症阶段有效,在疾病早期亦展现良好疗效。通过分析"新病入络"与2型糖尿病早期病机的相关性,并结合现代医学研究中早期高血糖即存在胰腺微血管病变的认识,提出"新病入络"是2型糖尿病早期病机之一。认为在2型糖尿病早期治疗中以"通络"为总则,应对证灵活选用补益通络、清热通络、活血开郁通络、祛湿通络之法。

    2020年03期 v.61 209-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4K]
    [下载次数:1022 ] |[引用频次:45 ] |[阅读次数:0 ]
  • 从“火热论”探讨胃食管反流病证治思路

    石芳;张乃霖;郑晓佳;刘阳;孙建慧;刘启泉;

    从刘完素治疗外感热病的"火热论"角度出发,探讨胃食管反流病证治思路。针对胃食管反流病"气"与"热"的关键病机,认为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应着眼于开通郁结,注重宣畅气机、通降胃火,同时巧用苦寒并兼顾滋养阴液;临证提出清、化、疏、宣、养五大治法,具体从清热毒、化湿热、疏肝气、宣肺气、养阴液五方面论治。

    2020年03期 v.61 213-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0K]
    [下载次数:1256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独活寄生汤联合膏摩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风寒湿痹兼肝肾亏虚证35例临床观察

    苏志超;杜鑫;闫华琼;卢燚;赵娜;李华南;

    目的观察独活寄生汤联合膏摩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风寒湿痹兼肝肾亏虚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70例膝骨性关节炎风寒湿痹兼肝肾亏虚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采用口服独活寄生汤,每日1剂,同时配合以通络祛瘀膏为介质的膏摩法治疗,每次15~20 min,每日1次;对照组采用口服盐酸氨基葡萄糖胶囊治疗,每次0. 24 g,每日3次。两组均治疗4周,6个月后随访。观察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于治疗前及治疗14天、28天、随访时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骨关节炎指数评分(WOMAC),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1. 43%(32/35),优于对照组的68. 57%(24/35)(P <0. 05)。两组患者治疗14天、28天及随访时VAS评分和WOMAC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降低(P <0. 01);治疗28天与本组治疗14天比较,VAS评分和WOMAC评分亦降低(P <0. 05);两组随访时与本组治疗14天比较,VAS评分升高,而WOMAC评分降低(P <0. 05);两组随访时与本组治疗28天比较,VAS评分和WOMAC评分均升高(P <0. 05);与对照组同时间比较,治疗组治疗14天、28天及随访时VAS评分和WOMAC评分均下降(P <0. 05或P <0. 01)。结论独活寄生汤联合膏摩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风寒湿痹兼肝肾亏虚证疗效肯定,可显著减轻疼痛感,提高运动功能与日常活动能力,且远期疗效好于盐酸氨基葡萄糖胶囊。

    2020年03期 v.61 217-2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6K]
    [下载次数:1079 ] |[引用频次:64 ] |[阅读次数:0 ]
  • 五音呼吸操康复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刘惠梅;吴蔚;王彬;汪伟;张立春;来薛;李珊;高峰;

    目的观察五音呼吸操康复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72例COPD稳定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维持原西医治疗方案,治疗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五音呼吸操康复训练,两组均治疗8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改良版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问卷(m MRC)评分、肺功能、6分钟步行距离、BODE指数、生存质量评分,同时观察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后m MRC评分、BODE指数及生存质量评分均明显降低,肺功能及6分钟步行距离均明显提高(P <0. 05)。而对照组治疗后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事件。结论五音呼吸操康复训练能减轻COPD稳定期患者呼吸困难程度,改善肺功能及活动耐力,提高生活质量,安全性良好。

    2020年03期 v.61 222-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0K]
    [下载次数:1466 ] |[引用频次:73 ] |[阅读次数:0 ]
  • 温阳化饮方对不稳定型心绞痛阳虚饮停证患者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后反复心绞痛发作的影响

    王宇杰;杨振刚;蒋文潇;郭佳丽;杨科;陶均英;许轶洲;童国新;周仕平;

    目的观察温阳化饮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阳虚饮停证患者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后反复心绞痛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不稳定型心绞痛阳虚饮停证且在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后仍有反复心绞痛发作患者32例,在维持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给予温阳化饮方加减口服治疗,每日1剂,共8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平均每周心绞痛发作频率及平均每次持续时间,检测血浆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记录6分钟步行距离及中医症状积分。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患者平均每周心绞痛发作频率、平均每次持续时间明显下降,血浆NT-proBNP水平及中医症状积分亦降低(P <0. 01),6分钟步行距离、LVEF明显提高(P <0. 01)。结论温阳化饮方可显著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阳虚饮停证患者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后心绞痛的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改善心功能及活动能力。

    2020年03期 v.61 226-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9K]
    [下载次数:341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信息窗

  • 《中医杂志》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梯队期刊项目”

    <正>近日,中国科协联合财政部、教育部、科技部、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七部门联合启动实施了"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项目申报工作。经项目申报、资格审查、答辩评审和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专家委员会复核,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主办的《中医杂志》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梯队期刊项目"。

    2020年03期 v.61 2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8K]
    [下载次数:11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实验研究

  • 气虚血瘀证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陈进成;刘建勋;马博;任钧国;郭浩;李磊;

    目的评价睡眠剥夺方法建立气虚血瘀证大鼠模型的可行性并构建系统性评价体系。方法 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与模型组,每组12只。模型组采用每天随机14~16 h睡眠剥夺方法进行干预,连续6周;正常对照组大鼠不进行干预。比较两组大鼠的力竭游泳时间及体重系数,采用超声仪检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有效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与每搏输出量(SV),采用旷场实验观察大鼠运动总路程、平均速度以及进入中央区域次数,并检测凝血功能、舌象的色彩分析及脉搏幅度,检测血浆/血清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烟碱型胆碱受体α1 (chrnα1)、三磷酸腺苷(ATP)与二磷酸腺苷(ADP)含量以及心脏、血管病理结果。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运动总路程、平均速度下降,进入中央区域次数增加,力竭游泳时间缩短,体重明显下降,血浆ACTH水平降低,血清chrnα1水平升高,心功能LVEF、CO、SV、CI均下降,血浆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降低,纤维蛋白原(FIB)增加,血清ATP含量降低,而ADP含量增加(P <0. 05或P <0. 01)。模型组大鼠舌象表现为红、红/绿、红/蓝、洋红色至绿色范围与黄色至蓝色范围值显著降低,脉搏幅度降低(P <0. 05或P <0. 01)。两组大鼠的心脏与血管组织病理未发生改变。结论睡眠剥夺方法可以成功建立气虚血瘀证大鼠模型,以主症、兼症、舌象、脉象为系统的评价体系对证候模型建立具有指导意义。

    2020年03期 v.61 229-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5K]
    [下载次数:1629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大黄不同炮制品和煎煮时间对TGF-β1诱导人肾皮质近曲小管上皮细胞中E-cadherin和α-SMA浓度的影响

    李玉婷;巴元明;王林群;胡刚明;李伟男;

    目的探讨不同大黄炮制品干预人肾皮质近曲小管上皮细胞(HK-2细胞)的作用差异及筛选最佳的煎煮时间点。方法取生大黄、熟大黄、酒大黄、大黄炭饮片各350 g,均分为7份。每份药物分别煎煮5、7、9、10、15、20、30 min,最终制备浓度约1000 g/L药液。将145只大鼠随机分为生大黄组、熟大黄组、酒大黄组、大黄炭组,各组又分为5、7、9、10、15、20、30 min时间点的亚组,每个亚组5只,另设对照组5只。将各药物组大鼠分别给予相应的大黄煎剂以1. 35 g/(kg·d)的剂量灌胃,对照组大鼠给予0. 9%氯化钠2 ml灌胃,每日2次,第6日灌胃后制备含药血清。用大黄不同炮制品不同煎煮时间的含药血清干预经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的HK-2细胞24 h,检测各组HK-2细胞中上皮细胞钙黏蛋白(E-cadherin)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浓度。结果α-SMA浓度最低的分别为生大黄10 min亚组(52. 086 ng/ml)、熟大黄10 min亚组(44. 596 ng/ml)、酒大黄9 min亚组(49. 768 ng/ml)、大黄炭9 min亚组(58. 470 ng/ml)。E-cadherin浓度最高的分别为生大黄10 min亚组(1. 017 ng/ml)、熟大黄10 min亚组(1. 325 ng/ml)、酒大黄9 min亚组(1. 163 ng/ml)、大黄炭9 min亚组(0. 787 ng/ml)。与大黄炭组比较,其余3组α-SMA浓度降低,E-cadherin浓度升高(P <0. 05或P <0. 01)。与熟大黄组比较,生大黄组和酒大黄组α-SMA浓度升高,E-cadherin浓度降低(P <0. 05或P <0. 01)。酒大黄组与生大黄组比较,α-SMA和E-cadherin浓度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大黄的四种炮制品均能有效抑制经TGF-β1诱导的HK-2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其作用效果由强到弱依次均为熟大黄、酒大黄、生大黄、大黄炭,生大黄和熟大黄最佳煎煮时间为10 min,酒大黄和大黄炭最佳煎煮时间为9 min。

    2020年03期 v.61 235-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6K]
    [下载次数:586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二陈汤对高脂血症痰证模型大鼠脂肪酸代谢的影响

    张斐;黄成宝;张晓芳;刘瑞芳;丁珊珊;廖凌虹;

    目的探讨二陈汤对高脂血症痰证模型大鼠血脂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将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二陈汤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4周制备高脂血症痰证模型。造模后二陈汤组给予浓度为0. 435 g/ml二陈汤10 ml/(kg·d)灌胃,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共给药12周。比较各组大鼠体重、体长、腹围,并计算Lee's指数,检测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含量,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检测大鼠肝组织中长链脂酰辅酶A合成酶1 (ACSL1)、长链脂酰辅酶A合成酶4 (ACSL4)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体重、腹围和Lee's指数明显增加,血清TC含量升高(P <0. 05或P <0. 01),HE染色显示肝脏细胞有明显脂肪空泡,同时伴有炎性浸润,肝组织中ACSL1、ACSL4 mRNA和蛋白表达升高(P <0. 05或P <0. 01)。与模型组比较,二陈汤组TC含量明显降低(P <0. 05),病理显示肝细胞形态明显改善,脂肪变性空泡状肝细胞明显减少,接近正常细胞;肝组织中ACSL4、ACSL1 mRNA和蛋白表达下降(P <0. 05或P <0. 01)。结论二陈汤对高脂血症痰证大鼠有降脂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整高脂饮食带来的脂肪酸代谢异常有关。

    2020年03期 v.61 241-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3K]
    [下载次数:1320 ] |[引用频次:52 ] |[阅读次数:0 ]

临证心得

  • 寒温同用法治疗心血管疾病经方与验案举隅

    周思敏;姚魁武;

    寒温同用法是针对寒热错杂、正邪相交的病机,将寒凉与温热之药性相对立的药物配伍组方,使之相反相成而发挥综合治疗效应的一种治疗大法,如交泰丸、半夏泻心汤、炙甘草汤等都是体现寒温同用法的临床常用经方。心血管疾病由于病程较长、病情复杂多变,常出现寒热错杂、气机失调的病机,故寒温同用法在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上效果显著。从寒温同用法的基本概念、临床经方举隅、在心血管疾病治疗应用方面对其做进一步阐释。

    2020年03期 v.61 246-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5K]
    [下载次数:1133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从心、脾、肾论治天疱疮经验

    刘久利;孙丽蕴;王萍;

    天疱疮病因病机为心火脾湿内蕴,复感热毒之邪;或因湿热内蕴,耗伤气血,出现气阴两伤;或病程日久,过用寒凉,阳气受损,致使脾肾阳虚。湿热毒炽证当以清热除湿、凉血解毒为法;心火脾湿证重在清脾理脾、泻心凉血;湿邪为患,当责之于脾,详辨"脾为湿困"及"脾虚湿盛";病程日久,易致脾肾阳虚,当温补脾肾;治疗过程中应重视外治,调护并举。

    2020年03期 v.61 249-250+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6K]
    [下载次数:866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中医药治疗干燥综合征合并白细胞减少症的现状与思考

    沈怡澄;顾军花;

    从历史沿革、病因病机及治法等方面对干燥综合征合并白细胞减少症的中医药研究现状加以归纳总结。明清时期已提出燥湿理论在本病中的运用,认识到本病病机除阴血亏虚、生化乏源之外,亦有脾虚湿浊阻滞、气血不能上濡。目前对于本病的中医治疗多以养血生津、化瘀解毒、补益脾肾等为主,但临床中患者燥湿相互转化较多,需重视健脾燥湿在本病中的治疗作用。

    2020年03期 v.61 251-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0K]
    [下载次数:1194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百家园

  • 浅析章朱学派治疗中风的学术经验

    龚宝莹;郭建文;周粤湘;张琪欣;陈秀艳;

    总结以章次公和朱良春为代表人物的章朱学派治疗中风的学术经验。中风的病机为肝肾阴虚、肝阳偏亢、肝风内动。治疗上,急性期需先辨病情的缓急,再根据病因病机遣方用药以折其病势;后遗症期应注重恢复肢体的功能,多使用祛风通络、活血养血之品,再加搜风剔邪力强的虫类药以改善偏瘫症状,日久可加用培补肾阳之品。

    2020年03期 v.61 254-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9K]
    [下载次数:831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道文化对新安医学固本培元法形成的影响

    刘珍珠;翟双庆;王瑞;王键;

    新安医学固本培元法以温养气血、培补脾肾元气为核心,由明初汪机创立,其后徐春甫、孙一奎等汪机众多弟子门生对其内涵进行了不断地丰富与发展。不论新安地区的道文化氛围、明朝尊崇道教的政治背景,或是程朱理学的哲学基础以及道文化在医家成长过程中地渗透,都体现出道文化对新安医学固本培元法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即固本培元法的理论核心源于道文化。

    2020年03期 v.61 257-2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6K]
    [下载次数:667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中医之“郁”探讨

    张国松;易法银;

    "郁"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通过文献疏理,从玄府郁结论、五运之郁论、六郁论、情志之郁论、五脏本气自郁论五个方面阐释中医各家对"郁"的认识,以期对中医理论和临床工作起指导作用。

    2020年03期 v.61 261-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0K]
    [下载次数:2522 ] |[引用频次:67 ] |[阅读次数:0 ]
  • 因势利导思想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赵林林;贾英杰;杨仕蕊;王晓群;

    因势利导思想源于中国传统哲学,《黄帝内经》首先将其引入医学领域。恶性肿瘤病情凶险,病机错综复杂,根据肿瘤病情发展演变的特点,以因势利导为指导思想,把握最佳时机,结合病邪部位及性质之势、邪正盛衰及次第先后之势而利导,以求"动小而功大,用浅而功深"之效,不失为临床治疗恶性肿瘤之良策。

    2020年03期 v.61 264-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0K]
    [下载次数:658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标准与规范

  • 口疮中医临床实践指南(2018)

    李振华;李保双;任顺平;

    <正>《口疮中医临床实践指南(2018)》主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口疮相关疾病的中医药临床研究成果并结合专家经验制定,目的是对中医学治疗口疮的方法与措施归纳总结并进行合理评价,加以推广,为具有中医学执业资格的医生提供指导,同时也为社会医疗决策者及患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2020年03期 v.61 267-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1K]
    [下载次数:3355 ] |[引用频次:84 ] |[阅读次数:0 ]

其他

  • 更正

    本刊编辑部;

    <正>本刊2019年第24期第2130页"图1各组原代皮层神经元细胞形态图(JC-1荧光染色,×200)"应为"图1各组原代皮层神经元细胞形态图(×200)";空白对照组图片应为如下图片。特此更正,并向广大读者致歉。

    2020年03期 v.61 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7K]
    [下载次数:5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医杂志》(英文版)欢迎投稿

    <正>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杂志》(英文版)](ISSN 0255-2922,CN 11-2167/R,双月刊)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与中国中医科学院联合主办,是我国中医药界具有权威的中医药英文科技期刊,现发行和交换9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医杂志》(英文版)自1981年创刊以来一直坚持正确的办刊宗旨,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2010年入选

    2020年03期 v.61 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1K]
    [下载次数:3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欢迎邮购《中医杂志》过刊

    <正>1988、1989、2000、2001年合订本,每本100元,2002、2003年合订本每本105元,2004年合订本115元,2005年合订本125元,2007—2010年合订本每年140元。2011 (缺5、6期)—2013年每册9. 80元,2014(缺21期)—2017年(缺3、5、15、18期)每册15元,2018年每册20元(缺5、7、9期)。2011—2013年合订

    2020年03期 v.61 2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9K]
    [下载次数:1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欢迎邮购《中医杂志》光盘合订本

    <正>1951—1986年(4张光盘) 480元; 1987—1994年(1张光盘) 260元; 1995—2004年(1张光盘) 280元;2005—2013年(1张光盘) 300元。光盘合订本为计算机用数据光盘,收入了同期出版的全部《中医杂志》内容,可对所有文章进行任意字检索,方便实用。汇款地址:北京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中医杂志社,

    2020年03期 v.61 2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9K]
    [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欢迎订阅2020年《中医杂志》

    <正>《中医杂志》(ISSN 1001-1668,CN 11-2166/R)是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主办的全国性中医药综合性学术期刊。1955年创刊以来始终坚持"以提高为主,兼顾普及"的办刊方针,是我国中医药界创刊早、发行量大、具有较高权威性和学术影响力的国家级中医药期刊之一,是中文核心期刊和科技

    2020年03期 v.61 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3K]
    [下载次数:1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

本网站版权归中医杂志社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邮编:100700  电话:010-64035632    京ICP备130400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