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讨

  • 辨证论治临床疗效评价的新思路、新方法与新策略

    刘保延;何丽云;周雪忠;张润顺;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疾病的主体方法,个体化诊疗是其突出的特点,但辨证论治疗效评价问题长期以来制约着中医药的发展。将现代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与辨证论治特点相结合,根据辨证论治疗效的主导者是"医者"而非"方药",借鉴体育竞赛对运动员驾驭器械技能的评价思路,提出从评价人到评价方药的策略,以及评价"医者"辨证论治效果的思路和方法。评价过程同样要坚持对照的基本原则,采取随机对照以及队列研究等适宜的设计方法,将真实世界"全样本、混杂大数据"与"抽样、精确小数据"两法并举,根据临床目的来选择方法;评价结果首先推荐治疗某种疾病合适的"医者"而非某种"方药";用"代表队"综合疗效来体现一定范围内中医治疗某种疾病的辨证论治疗效。该研究的思路、策略和方法突破了传统临床评价的窠臼,为中医个体化诊疗临床评价开辟出一条全新的途径。

    2020年02期 v.61 93-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下载次数:1933 ] |[引用频次:73 ] |[阅读次数:0 ]
  • 气血交互于脉的理论基础与实践

    刘建勋;陈进成;郭浩;任建勋;任钧国;李磊;

    气血理论一直是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焦点,气血失和是脏腑失调的病理反映,亦是许多疾病的基本病机。气血交互过程中,"脉"起到了重要的中介/纽带作用。气的生成与运行依赖于血,气血交会化生之所在于脉,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气血交互的中介,故提出"气血交互于脉"理论,诠释为"气以脉而帅血""血由脉而载气"。另外,将"脉"作为中医气血理论研究与心脑血管疾病研究的结合点,进一步探讨中医气血理论。以气虚血瘀证为例阐明心脑血管疾病的病变机制与气血失和的相互关系,深化对气虚血瘀证"气虚于脉则血瘀,血阻于脉则气虚,气血交互于脉,三者互为因果"的认识。

    2020年02期 v.61 98-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4K]
    [下载次数:1417 ] |[引用频次:49 ] |[阅读次数:0 ]
  • 日本经方本原剂量研究溯源

    崔衣林;傅延龄;常爱文;张林;

    通过文献考据的方法,对历代日本医家对于经方本原剂量的研究源流进行了追溯。日本汉方医学对于经方本原剂量的研究可分为"模仿-消化-独创-回顾"四个阶段,即通过遣隋使、遣唐使等直接引进中国医学的模仿阶段,包括飞鸟、奈良、平安、镰仓时代;随着后世派、古方派等流派的兴起,各流派提倡不同观点的消化阶段,包括室町、战国、安土桃山时代及江户时代初期及中期;锁国后考证派兴起,并提出了多种与中国医学界不同观点的独创阶段,包括江户时代后期及明治维新时期;近代通过药物重量实测以及实验室研究等科学方法重新分析经方本原剂量的回顾阶段。现代日本经方研究结果认为,经方1两的量值为14g,这一研究结果与历史和现实最为相符,与中国"1两约合13.8g"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2020年02期 v.61 103-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428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当代名医

  • 薛伯寿调治失眠经验

    马晓北;薛燕星;

    薛伯寿教授倡导和合思想,临床辨治失眠重视"调",并强调以调肝为中心,临证善与和法、清法、补法灵活结合而形成调和肝脾助眠、调气清心化痰助眠、调脏补虚安神助眠之法。调和肝脾多选用四逆散、逍遥散、小柴胡汤、小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等方加减或合方应用,调气清心化痰多选黄连温胆汤、左金丸、黄连阿胶鸡子黄汤等方加减或合方应用,调脏补虚安神多选归脾汤、孔圣枕中丹、百合地黄汤等方加减或合方应用;同时善用对药如石菖蒲-郁金、石菖蒲-远志、远志-珍珠母、磁石-珍珠母、炙龟甲-磁石、炒酸枣仁-柏子仁、连翘-浙贝母等调治失眠。

    2020年02期 v.61 107-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1971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1 ]
  • 俞景茂从五脏相关论治小儿难治性哮喘经验

    许先科;

    介绍俞景茂治疗小儿难治性哮喘的经验。认为本病病因复杂,以风、寒、湿邪多见,病机以痰、热为主,兼夹瘀、毒,治疗强调五脏相关,从肝论治、从脾胃论治、从肾论治、从心论治而非独治肺,同时重视虫类药物祛风通络平喘的应用,融多法于一方,清补兼施,标本同治,才能达到临床控制的目的。

    2020年02期 v.61 110-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761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思路与方法

  • 从“寒留三焦”论治咳嗽变异性哮喘的思路

    范艺龄;马冲;曹庆;王宁;苗青;高金柱;

    提出从"寒留三焦"论治咳嗽变异性哮喘(CVA)的中医治疗思路与策略。对于以寒咳为特征的CVA患者,虽以散寒止咳为大法,但应据寒邪所在病位、脏腑及病机之不同而详加分辨:寒留上焦者,总以金沸草散、三拗汤加味为主方,若寒邪轻微者可以止嗽散化裁,寒邪重者治以麻黄汤加味,伴寒饮内伏者可以小青龙汤加减,兼水气上逆者则以苓桂剂为主方;寒留中焦者,重在脾胃,脾胃虚寒者治以理中汤加味,寒热错杂者选半夏泻心汤为主方,肝郁脾寒者则以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寒留下焦者,当温补肾阳以散寒,可用二仙汤加味治疗。

    2020年02期 v.61 114-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1732 ] |[引用频次:78 ] |[阅读次数:0 ]
  • 从肠道菌群论“上下交损,当治其中”的科学内涵

    姜婷;陆为民;王昱茜;纪文岩;

    "上下交损,当治其中"由叶天士提出,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与重视脾胃的学术思想。基于肠道菌群分析中医学"上下交损,当治其中"治法的理论依据,从心-肾轴、脑-肠轴、肺-肠轴、肝-肠轴对肠道菌群在"上下交损"疾病中的作用进行科学阐释,并从"治中"入手,论述调节肠道菌群在慢性、多系统、复杂疾病防治中的应用,以期运用微生物组学阐释中医学理论与作用机制。

    2020年02期 v.61 119-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1553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从“阳虚风动”探讨帕金森病异动症的辨治

    陆艳;徐成成;唐莉莉;梁艳;赵杨;

    帕金森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的慢性进展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中晚期患者因服用左旋多巴所导致的异动症(LID)几乎不可避免。基于"阳虚风动"理论探讨LID的发病机制、特点以及症状,认为LID病位在肝、肾,与脾相关;病理性质以阳虚为主,与风、痰、瘀相关。由于脏腑阳气亏损,脉络空虚,经络、筋脉失温,导致肢体失任,内风由此而生。LID的治疗应以温肾养肝、温阳熄风为基本治则,在临床应用中可结合健脾、化痰、行瘀等灵活遣方用药。

    2020年02期 v.61 123-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989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0 ]
  • 运用营卫气血理论辨治冠状动脉重度狭窄

    杨雅倩;谢盈彧;王丽蓉;朱亚萍;张军平;

    冠状动脉重度狭窄是冠心病的严重血管病变,主要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为主。基于营卫气血理论认识冠状动脉狭窄进展规律,提出冠状动脉重度狭窄属营卫失调、毒瘀阻络病变,治疗应从气血的运行与生成着手,调和营卫,维持气血运行,调和脉管内外稳态;益肾健脾,调节气血生成,平衡机体阴阳气血。祛痰逐瘀应贯穿治疗始终,立足斑块进展规律,先以活血解毒法阻抑斑块进展,后以软坚散结法消散斑块实邪。

    2020年02期 v.61 126-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817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中西医综合治疗瘰疬病患者520例前瞻性队列研究

    钱佳燕;黄子慧;余洋;朱思洵;高璐珏;高敏行;

    目的比较不同中西医抗结核联用方案治疗瘰疬病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与后期是否接受手术治疗及疾病复发率的相关性。方法以2016年10月1日至2018年7月1日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瘰疬科接受抗结核治疗的瘰疬病患者520例构成随访队列。患者分别进入3个队列,西医抗结核治疗联合中医内治组(对照Ⅰ组)、西医抗结核治疗联合中医外治组(对照Ⅱ组)、西医抗结核治疗联合中医综合治疗组(综合治疗组)。比较各组患者治疗4周后中医证候积分及淋巴结核最大横径,随访观察1年期间非手术治疗与手术治疗的选择情况及疾病复发情况。结果纳入分析的病例共449例。治疗后各组中医证候积分及淋巴结核最大横径均有所降低(P<0.05),对照Ⅱ组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Ⅰ组(P<0.01),综合治疗组的改善情况明显高于对照Ⅱ组(P<0.01)。根据治疗后的有效情况(证候积分改善率≥70%)以及手术指征有139例患者选择抗结核非手术治疗,381例选择手术治疗,其中对照Ⅰ组纳入非手术治疗的患者29例,对照Ⅱ组纳入非手术治疗的患者38例,综合治疗组纳入非手术治疗的患者72例。入组患者失访率为8.85%(46/520),疾病总复发率为2.22%(10/449)。其中非手术治疗患者疾病复发率为2.24%(3/134),手术治疗患者复发率2.22%(7/315),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的患者疾病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抗结核联用能有效治疗瘰疬病,其中中医综合治疗联合抗结核西药的临床疗效更为显著,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的患者手术复发率无明显相关性,但中医综合治疗联合抗结核西药能有效降低瘰疬病患者手术率。

    2020年02期 v.61 130-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K]
    [下载次数:665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散血明目片联合康柏西普眼用注射液对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视网膜厚度的影响

    蒋鹏飞;彭俊;曾志成;姚小磊;沈志华;陈向东;彭清华;

    目的观察散血明目片联合康柏西普眼用注射液对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wAMD)患者的疗效。方法 70例wAM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51眼)和对照组35例(50眼)。对照组予以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眼用注射液0.05ml治疗,每个月1次,共3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口服散血明目片,每次2.4g,每日3次,共服用3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2、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视网膜电图(a波、b波振幅及潜伏时),超声检测两组患者眼部睫状后短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及阻力指数(RI),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检测两组患者黄斑中心凹厚度(CMT)。观察术后并发症及治疗后随访6个月的复发情况。结果与本组前一时间点比较,两组治疗1、2、3个月后BCVA均明显改善(P<0.05);治疗1、2、3个月两组患者BCVA比较,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组内各时间点a波、b波振幅,RI、CMT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2、3个月a波、b波振幅及RI、CM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除对照组治疗1个月PSV外,两组治疗1、2、3个月PSV、ED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2、3个月PSV及治疗1、2、3个月EDV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治疗组出现结膜充血1眼,对照组出现结膜充血2眼,两组并发症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治疗组复发4例(5眼),复发率为11.11%,对照组复发11例(15眼),复发率为34.09%,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散血明目片联合康柏西普眼用注射液治疗能促进wAMD患者视网膜渗出及出血的吸收,提高视力,对wAMD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2020年02期 v.61 136-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421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岭南陈氏刺络放血联合二妙散口服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蕴结证30例临床观察

    李秀娟;陈秀华;

    目的观察岭南陈氏刺络放血联合二妙散口服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蕴结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蕴结证患者随机分为岭南陈氏刺络放血组、二妙散组、岭南陈氏刺络放血联合二妙散组,每组30例。岭南陈氏刺络放血组选取疼痛局部及双侧病变所在经脉的郄穴刺络拔罐,隔日1次,共治疗3次;二妙散组给予二妙散口服,每日1剂,共6天;岭南陈氏刺络放血联合二妙散组予岭南陈氏刺络放血与二妙散口服联合治疗。治疗前后检测各组患者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血尿酸(UA)水平,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疼痛评分;治疗后比较各组临床疗效。结果各组患者治疗后ESR、CRP、UA水平及V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岭南陈氏刺络放血联合二妙散组患者ESR、CRP、UA水平及VAS评分较岭南陈氏刺络放血组及二妙散组明显降低(P<0.05)。岭南陈氏刺络放血联合二妙散组临床疗效(90.0%)优于岭南陈氏刺络放血组(70.0%)和二妙散组(73.3%)(P<0.05)。结论岭南陈氏刺络放血联合二妙散口服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蕴结证疗效肯定,其较两种疗法单独使用效果更佳。

    2020年02期 v.61 142-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771 ] |[引用频次:47 ] |[阅读次数:0 ]

实验研究

  • 针刺“百会”穴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组蛋白去乙酰化酶的影响

    傅淑平;龚理;李潇潇;王亚玲;袁璟;卢圣锋;

    目的探讨针刺百会穴治疗缺血再灌注脑损伤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5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百会组,每组18只。模型组和百会组大鼠采用大脑中动脉阻断手术建立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假手术组仅分离结扎颈外动脉但不插线栓。缺血2h拔出线栓分别于再灌注1min、20h时,百会组给予"百会"穴电针刺激,每次30min,共2次,模型组与假手术组仅用相同方式固定30min。用伊文氏蓝(EB)染色法检测各组大鼠血脑屏障致密性,TTC染色法检测脑梗死体积,ELISA染色法检测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s)活性,Western blot法检测缺血侧大脑组织HDACs亚型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缺血再灌注24h后,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缺血侧大脑组织中出现明显的梗死区域,EB渗出率及HDACs活性及组蛋白去乙酰化酶3(HDAC3)、组蛋白去乙酰化酶6(HDAC6)、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1(HDAC11)蛋白表达显著增加,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HDAC1)、组蛋白去乙酰化酶2(HDAC2)及组蛋白去乙酰化酶9(HDAC9)蛋白表达下降(P<0.05或P<0.01);而经电针干预后,与模型组比较,百会组EB渗出率、梗死体积、HDACs活性及HDAC3、HDAC6、HDAC11蛋白表达显著下降,HDAC1、HDAC2、HDAC9表达增高(P<0.05)。结论电针"百会"穴可降低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HDACs活性,逆向调节缺血再灌注损伤所导致的HDACs表达失衡状态,这可能是其抗缺血再灌注脑损伤的作用机制之一。

    2020年02期 v.61 146-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1K]
    [下载次数:647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参芪复方对糖尿病血糖波动模型大鼠胰腺组织生物钟相关基因与肠道菌群的影响

    刘桠;张翕宇;康健;晁俊;高泓;王钧冬;谢春光;

    目的探讨参芪复方对糖尿病血糖波动模型大鼠血糖稳态的影响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30只自发性2型糖尿病GK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参芪复方组和西格列汀组,每组10只,均予高脂饲料喂养4周建立血糖波动模型;10只Wistar大鼠设为正常组,予普通饲料喂养4周。造模成功后参芪复方组给予参芪复方浸膏1.44g/(kg·d)灌胃,西格列汀组给予西格列汀片悬液16mg/(kg·d)灌胃,正常组、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5ml/(kg·d)灌胃,均连续8周。大鼠尾静脉取血,测1日内8:00、10:00、14:00、16:00、18:00 5次血糖水平,计算一日血糖平均水平(MBG)、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平均血糖的标准差(SDBG);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胰腺组织生物钟相关基因Id 2、Usp 2、CRY1、DBP mRNA表达;运用16S rDNA基因测序分析各组大鼠肠道菌群属水平分布情况。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其余各组大鼠MBG、SDBG升高,模型组和参芪复方组LAGE亦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参芪复方组和西格列汀组大鼠MBG、SDBG、LAGE均降低(P<0.01),西格列汀组在降低SDBG、LAGE方面优于参芪复方组(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Usp 2、CRY1 mRNA表达及丁酸菌属水平均降低(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参芪复方组和西格列汀组大鼠Id 2 mRNA表达降低,Usp2、CRY1 mRNA表达升高,拟杆菌属、丁酸菌属水平亦升高(P<0.05或P<0.01);各组DBP mRNA表达、布劳特氏菌属和罗氏菌属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芪复方可能通过调节血糖波动模型大鼠胰腺组织生物钟相关基因的表达及肠道菌群菌属的分布,从而调节血糖稳态。

    2020年02期 v.61 152-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981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百地枣合剂对抑郁症模型大鼠海马组织中β-catenin蛋白及GSK-3β mRNA表达的影响

    翟晨旭;钱占红;张明锐;季晓君;任常胜;

    目的探讨百地枣合剂治疗抑郁症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盐酸氟西汀组和百地枣合剂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采用慢性应激性刺激结合孤养29天建立抑郁症大鼠模型。实验第8天开始,百地枣合剂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浓度为0.7、1.4、2.8g/ml百地枣合剂,盐酸氟西汀组给予浓度为0.36mg/ml盐酸氟西汀混悬液,模型组和空白组给予生理盐水,各组按照1ml/100g体重灌胃,连续灌胃21天。分别于实验第0、7、29天各组大鼠进行旷场试验、糖水偏好实验,观察大鼠水平运动距离、站立次数,计算糖水偏好率;采用尼氏染色观察大鼠海马组织病理,并检测海马组织中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mRNA和β-连环蛋白(β-catenin)表达。结果实验第29天,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水平运动距离、站立次数降低,糖水偏好率下降,海马组织β-catenin蛋白表达降低、GSK-3βmRNA表达升高(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盐酸氟西汀组和百地枣合剂高剂量组大鼠水平运动距离、站立次数增加,糖水偏好率上升,海马组织β-catenin蛋白表达升高,GSK-3βmRNA降低(P<0.05或P<0.01)。百地枣合剂高剂量组大鼠糖水偏好率、海马组织β-catenin蛋白表达较百地枣合剂中、低剂量组升高(P<0.01)。结论百地枣合剂可改善抑郁大鼠行为,其机制可能与减少海马中GSK-3βmRNA、增加β-catenin表达有关,且以高剂量效果最佳。

    2020年02期 v.61 157-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1K]
    [下载次数:548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临证心得

  • 从脾胃论治产后缺乳

    郝艳方;王春晖;沈静;刘恒;樊英怡;裴晓华;

    产后缺乳是产后的常见病,可发生于整个哺乳期,临证治疗宜从脾胃论治遣方用药。立足于脾胃生理功能及其与气血、乳汁的关系,辨产后缺乳脾气不升、脾虚湿盛和心脾两虚之证,分别治以健脾升清、化传精微,健脾化湿、化通乳汁,健脾养心、化补气血,分别以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和归脾汤治之,同时兼以调畅气机、活血化瘀、祛湿化痰之法治疗气滞、血瘀、痰湿等兼夹之证。

    2020年02期 v.61 163-165+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1001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 祛风药在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应用

    王亚梅;董秋梅;刘春慧;张志芳;李雅静;刘绍能;

    祛风药是指具有发散风邪、祛风胜湿功能的一类药物。溃疡性结肠炎乃脾虚湿盛,湿热风毒之邪蕴结大肠脂膜,日久脂络受伤,气滞血瘀,血败肉腐而成,其发病与风邪的关系密切。临证在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常用之法如健脾、祛湿、疏肝、活血等的基础上配合祛风药,可有助于健脾升清、祛风胜湿、疏肝理气、辛润活血。总结祛风药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具体应用有疏风宣肺、活血化瘀、疏理肝气、健脾升清、风能胜湿。

    2020年02期 v.61 166-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下载次数:927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益气活血法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概况

    段桦;周天;胡凯文;

    从《黄帝内经》时代起对恶性肿瘤的病因病机有了认识,现代医家加以提炼发挥,总结认为正虚血瘀为恶性肿瘤的常见病机。对近年来以益气活血为治则所开展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回顾,发现该治法及药物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具有提高治疗有效率、延长生存期,减轻治疗相关不良反应,提高生活质量,改善免疫功能,缓解高凝状态,改善脏器功能、防止脏器损伤,处理并发症等作用及优势,并分析其可能是通过抑制细胞增殖转移、促进细胞凋亡、抑制血管生成、调节免疫功能、逆转细胞耐药等机制发挥抗肿瘤作用。

    2020年02期 v.61 169-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1393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百家园

  • 对《伤寒论》方证辨证的认识

    刘南阳;李浩;

    方证辨证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分析《伤寒论》中方证辨证的特点,认为方证辨证不是简单的症状叠加,而是观察患病之后人体所处状态及反应在外的病证,在明确病证特点的基础上,选择相应处方的一种思维模式。临床应用时灵活多变,体现在方随证变、药随证变、量随证变、煎服法随证变和剂型随证变五个方面。

    2020年02期 v.61 174-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1416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金匮要略》“三焦竭部”释义及临床应用初探

    路琼琼;李军祥;宋佳;史瑞;

    "三焦竭部"首见于《金匮要略》,历代医家多将"三焦竭部"解读为三焦所属脏腑功能虚乏。通过对"三焦竭部"释义、原文解析以及体现"三焦竭部"原则的相关条文进行探讨,明确"三焦竭部"是指上、中、下三焦所属脏腑之间相互影响,互相传变,且由于中焦脾胃的生理特性,《金匮要略》"三焦竭部"原则重在中焦对上、下二焦的影响。通过探讨《金匮要略》"三焦竭部"原则及其临床应用,可更好地将"三焦竭部"这一原则用于指导临床。

    2020年02期 v.61 177-178+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747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添油覆灰”法的内涵及应用

    蒋里;张耀夫;周婧雅;孟繁章;赵进喜;

    "添油覆灰"出自明代医家喻嘉言《寓意草》,是一种补虚、潜镇、收敛并用的特殊治法,强调滋补真阴、柔剂养阳、收敛重镇,用于治疗阴阳虚损、真阳上脱、目眩身动的复杂病证,后世医家师此心法,创制了诸多卓有成效的方剂,在治疗气血阴阳不足、阳气上逆、虚风内动为基本病机的病证中积累了丰富经验,进一步丰富了该治法的内涵。现代医学疾病如糖尿病、老年性高血压病、脑血管病后遗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及神经科疑难症的某些特殊阶段均可参考此法治疗。

    2020年02期 v.61 179-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586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其他

  • 《中医杂志》稿约

    <正>(2020年1月修订)《中医杂志》(ISSN 1001-1668,CN 11-2166/R)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主办的国家级综合性中医药学术期刊。办刊宗旨是发扬中医特色,以中医学术为本,促进中医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提高为主,兼顾普及,面向临床,兼重基础理论,努力促进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学术的交流与发展。本刊为半月刊,每月2日、17日出版,每期96页,国内外公开发行。

    2020年02期 v.61 183-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13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欢迎订阅2020年《中医杂志》

    <正>《中医杂志》(ISSN 1001-1668,CN 11-2166/R)是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主办的全国性中医药综合性学术期刊。1955年创刊以来始终坚持"以提高为主,兼顾普及"的办刊方针,是我国中医药界创刊早、发行量大、具有较高权威性和学术影响力的国家级中医药期刊之一,是中文核心期刊和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首届国家期刊奖获得者和中国期刊方阵双奖期刊、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中国百强科技期刊、

    2020年02期 v.61 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欢迎邮购《中医杂志》过刊

    <正>1988、1989、2000、2001年合订本,每本100元,2002、2003年合订本每本105元,2004年合订本115元,2005年合订本125元,2007—2010年合订本每年140元。2011(缺5、6期)—2013年每册9. 80元,2014(缺21期)—2017年(缺3、5、15、18期)每册15元,2018年每册20元(缺5、7、9期)。2011—2013年

    2020年02期 v.61 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欢迎邮购《中医杂志》光盘合订本

    <正>1951—1986年(4张光盘) 480元; 1987—1994年(1张光盘) 260元; 1995—2004年(1张光盘) 280元; 2005—2013年(1张光盘) 300元。光盘合订本为计算机用数据光盘,收入了同期出版的全部《中医杂志》内容,可对所有文章进行任意字检索,

    2020年02期 v.61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欢迎关注《中医杂志》微信公众号

    <正>欢迎关注《中医杂志》微信公众号。我们会根据每期杂志中报道的内容,结合中医药领域的热点问题与人物,针对大家感兴趣的研究动态、医药资讯、专家团队、名医经验、临床心得、学术活动等进行推送。大家可以在文后留言,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编辑部会将优秀回复随推送进行展示,方便各位读者以公众号为桥梁,进行深入地学术交流与讨论。公众号中会提前发布每期杂志的目录,欢迎大家回复把您感兴趣的内容告诉我们。我们会

    2020年02期 v.61 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下载次数:5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特色医疗分会暨聚医杰2020年学术活动通知

    <正>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特色医疗分会、北京聚医杰医药科学研究院2020年将举办下列学术会和培训班,欢迎各级中医药人员参加。一、学术交流1.第45次全国特色医疗名医学术交流暨风湿骨病痛证论坛:时间:3月26日—27日(25日报到),地点:福建厦门,规模60人; 2.第46次全国特色医疗名医学术交流暨经方论坛:时间:5月16日—17日(15日报到),地点:河南南阳市(仲景故里),规模60人; 3.第47次全国特色医疗名医学术交流暨肝胆糖尿病论坛:时

    2020年02期 v.61 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医杂志》(英文版)欢迎投稿

    <正>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杂志》(英文版)](ISSN 0255-2922,CN 11-2167/R,双月刊)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与中国中医科学院联合主办,是我国中医药界具有权威的中医药英文科技期刊,现发行和交换9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医杂志》(英文版)自1981年创刊以来一直坚持正确的办刊宗旨,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2010年入

    2020年02期 v.61 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欢迎访问《中医杂志》微信小店

    <正>为了方便读者购买《中医杂志》期刊、光盘、合订本,我们特地开设了微信小店。手机操作即可查询、购买。请扫描二维码直接访问《中医杂志》官方微信小店。

    2020年02期 v.61 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下载次数:4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

本网站版权归中医杂志社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邮编:100700  电话:010-64035632    京ICP备130400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