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寄语

  • 传承精华 守正创新 再创辉煌

    张伯礼;

    <正>波澜壮阔的2019年已经过去,崭新的一年已经开始,我们已迫不及待地投入新的工作。过去的一年,在中医药发展史上注定是值得铭记和难忘的一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对中医药工作的重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首次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发展创新的意见》,国务院专门组织召开了全国中医药大会,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中医药工作者的巨大热情。"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成为了我们中医药人的奋斗目标和指路明灯。方向明确、目标一致,昭示着中医药这一传统优势学科重新崛起和伟大复兴的开始。

    2020年01期 v.61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649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学术探讨

  • 从《素问·天元纪大论篇》谈对象、气、神的认知

    王永炎;黄璐琦;张华敏;纪鑫毓;

    通过研读《素问·天元纪大论篇》,结合传统文化对象、气、神等方面进行研讨。中医学以"象"为主体,形成了以气-阴阳-五行学说为整体论的关系本体,而近年来"暗知识"的提出则是象思维背景下人类原发创生性的发挥。从具象角度理解气运生化,象、气、神一体,可以整合整体论与还原论从而朝向辩证统一迈进。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阐述:"象"是中医学中广义的知识,大象无形具有原发创生性,是太虚深玄的响应;气运生化与具象,统摄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总趋势和全过程;太虚原象与神明之道的创生性,神各有序,物得其宜,是为天地之道。通过挖掘古代经典文献中的中医原创思维,不断更新学术框架,立足学科发展,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2020年01期 v.61 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1179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论方剂功效的确定

    赵则阔;都广礼;陈萌;陈少丽;

    在对方剂功效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以现行方剂功效的确定方法和局限性为出发点,将基于配伍环境的方剂功效确定方法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内环境,包括系统论思想指导下方剂功能药群的划分、根据药量配伍或剂型确定方剂的功效;二是外环境,包括分别从病和证的角度确定方剂的功效。认为方剂的功效是由方剂配伍的内外环境共同决定的,即方剂配伍内外环境的耦合决定着方剂的功效。

    2020年01期 v.61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58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参合古兵学文献的奇经八脉理论考证与解构

    刘立安;孟月;汤立新;王育林;

    古今学者对奇经八脉之"奇"多有训释,在"奇"之本义上存在一定争论。结合古兵学文献中记载的奇正思想,打破传统单纯考证"奇"字的思路,将之放入"奇正"整体中考察,发现"奇"与"正"存在相对性,且具有对立统一性,由此引申出奇经八脉系统与十二正经系统的对立统一性。在参对正经循行、功能及特性的前提下,借鉴现代人体解剖学与运动医学理论,对奇经八脉理论体系进行考证与解构,以整体的视角探讨奇经八脉的系统性三维立体逻辑层次。

    2020年01期 v.61 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579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其他

  • 《中医杂志》第五届编委会名单

    <正>~~

    2020年01期 v.61 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28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医杂志》稿约

    <正>(2020年1月修订)《中医杂志》(ISSN 1001-1668,CN 11-2166/R)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主办的国家级综合性中医药学术期刊。办刊宗旨是发扬中医特色,以中医学术为本,促进中医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提高为主,兼顾普及,面向临床,兼重基础理论,努力促进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学术的交流与发展。本刊为半月刊,每月2日、17日出版,每期96页,国内外公开发行。

    2020年01期 v.61 9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32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当代名医

  • 禤国维从肝肾阴虚论治斑秃的临证经验

    刘亚梅;李红毅;禤国维;

    总结禤国维教授治疗斑秃的临证经验。认为肝肾精血不足,阴阳失和,气血失调,正邪交争是斑秃的病机实质,重视补肾法在治疗中的应用,以"和"为贵,形成以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斑秃的验方松针滋肾生发汤,并开创性运用松针、薄树芝、蒲公英、沙参等治疗斑秃。临床治疗三因制宜,中西医结合,逐渐形成具有岭南独特风格的用药特点及规律。

    2020年01期 v.61 1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1408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0 ]
  • 梁晓春补益脾肾、活血泄浊治疗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经验

    吴群励;杨丹;梁晓春;

    介绍梁晓春治疗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的经验。认为该病的主要病机可概括为"虚、瘀、浊"三方面,虚主要是脾肾两虚,为发病根本,病程初期以脾肾气虚为主,随着疾病进展逐渐演变为脾肾阳虚;瘀阻肾络和浊毒内蕴是促发因素,且贯穿于病程始终。临证采用自拟补益脾肾、活血泄浊方药治疗,全方紧扣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病机,补泻兼施,且补中寓通、补而不滞。

    2020年01期 v.61 17-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1093 ] |[引用频次:88 ] |[阅读次数:0 ]

读者·作者·编者

  • 中医药学术论文中药名称及名词术语的使用

    本刊编辑部;

    <正>中医药学术论文中正确使用中药名称及术语对于提高论文的科学性具有重要意义。中药学名词术语应使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中医药学名词》和相关学科的名词。中药名称应以最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为主要依据。暂未公布者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未收载的品种可参考团体标准ZGZYXH/T 1-2015《中药学基本术语》《中药大辞典》以及新版全国高等中医院校统编教材《中药学》。地方及少数民族药物可遵照地方相关标准或药物的习称。中药名称的

    2020年01期 v.61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14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思路与方法

  • 中医体质与疾病相关性临床研究的方法学挑战和设计实施建议

    罗辉;王琦;

    中医体质与疾病的相关性是中医体质学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通过临床研究评价和验证体质与疾病的相关性,对于中医病因学和治疗学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从临床流行病学研究的视角,分析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各种特殊性和方法学挑战,包括体病相关临床方法学研究滞后、体病关系是易受混杂因素影响的"弱相关"、体质自身的特殊性增加了体病关系研究的难度。从研究设计类型、研究对象的纳入、测量中的质量控制措施、研究数据的处理等方面,阐述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和实施应注意的事项并提出建议,为提高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方法学质量提供参考。

    2020年01期 v.61 20-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1963 ] |[引用频次:87 ] |[阅读次数:0 ]
  • 毒邪学说与冠心病的证治探讨

    芦瑞霞;朱晓星;张敏;衷敬柏;

    "毒"在中医学中有多种含义,作为病因可分为内生之毒与外感之毒。毒在冠心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冠心病之毒属于内生之毒,是伴随冠心病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因素,是不稳定病灶形成的决定因素。冠心病之毒乃正气从瘀化毒,根据临床表现之不同可分为显毒与隐毒,前者有明显的临床症状,而后者没有或仅有少量理化指标如高敏C反应蛋白的异常。扶正解毒是冠心病的基本治疗原则,临床应根据具体疾病并结合瘀、寒、热、痰等不同病理因素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论治。

    2020年01期 v.61 2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914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基于药物剂量及作用的方剂核心用药配伍规律复杂网络算法的构建

    马宁;郝秀霞;白金牛;邢俊凤;

    利用复杂网络相关算法,结合方剂中药物"君、臣、佐、使"的药物作用及剂量,构建一种基于药物剂量及作用的方剂核心用药配伍规律的新算法。通过构建方剂子网,根据方剂中药物作用及剂量确定核心药物及其权重;基于药物核心度权重构建中药方剂复杂网络模型;改进复杂网络标签传递算法对相关方剂的核心用药配伍规律进行挖掘。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产后中风方剂及用药为例,收集相关方剂143首,频次>20的药物16味,支持度>10、置信度>80的关联规则组合88个,构建包含74个节点、1245条边的产后中风治疗用药复杂网络模型,利用复杂网络算法发现药物聚类组合结果51个。通过分析研究发现,中医治疗产后中风用药以祛风除湿、散寒止痛、补益气血为主,同时对改进的标签传递算法与传统的关联规则等方法进行比较,认为改进复杂网络标签传递算法可得出一些围绕核心药物的新颖且更有针对性的药物组合结果。

    2020年01期 v.61 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2K]
    [下载次数:611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方法学与临床评价

  • 目标值法在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临床研究中的方法学价值和设计要点

    于明坤;于河;王迪;胡瑞学;夏如玉;明扬;文玲子;刘建平;费宇彤;

    名老中医经验是传统医学的重要载体,由于患者寻求名老中医诊治的主观意愿较为强烈,故而研究结果多以病例系列或病例报告的形式报道和推广。目标值法可作为随机对照试验或非随机的同期对照设计无法使用时的替代方法之一,但目标值的选择及与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相结合的方法学设计还存在一定困难。基于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临床研究现有研究方法及其面临的挑战,结合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的实际情况,详细分析目标值法中病种、结局指标、目标值的选择、样本量计算及统计方法的使用等多个环节在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中的应用,以期为解决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中存在的严格的方法学设计要求与真实世界中诸多实际困难二者之间的矛盾提供新的思路,同时合理节约研究投入,减少伦理问题。

    2020年01期 v.61 36-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1038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真实世界中通络化痰胶囊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痰瘀阻络证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

    张丹丹;富苏;马雪颜;林景峰;王一浩;刘甘露;常泽;王育纯;范吉平;韩振蕴;

    目的基于真实世界数据评价通络化痰胶囊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痰瘀阻络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前瞻性、单臂、真实世界Ⅳ期临床研究,纳入34家医院符合西医脑梗死恢复期及中医中风病中经络痰瘀阻络证诊断标准的病例,予通络化痰胶囊每日3次、每次30mg口服,共治疗4周。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神经功能缺损,中医证候评分及改良Rankin评分量表为疗效评价指标;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为安全性评价指标。结果共纳入受试者2169例,治疗后NIHSS综合疗效、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84.09%、81.01%;改良Rankin评分治疗前平均(2.19±0.86)分,治疗后平均(1.55±0.8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过程中发生轻度不良反应13例。结论通络化痰胶囊在脑梗死恢复期痰瘀阻络证的治疗中单用或联用其他西医基础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减轻残障及症状均有较好的疗效及安全性。

    2020年01期 v.61 4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848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 补肾启枢强心颗粒辅助治疗心肾阳虚型慢性心力衰竭40例临床观察

    胡芳;沈金峰;邓鹏;陈洪涛;刘中勇;

    目的观察补肾启枢强心颗粒辅助西药治疗对心肾阳虚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微炎症的影响。方法选取心肾阳虚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补肾启枢强心颗粒,每日1剂,早晚分服,两组疗程均为8周。对患者微炎症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反映心功能的指标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的相关性进行分析。评估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微炎症指标[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NT-proBNP、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早期最大流速(E峰)/舒张晚期最大流速(A峰)(E/A)。结果心肾阳虚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hs-CRP与NT-proBNP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79)。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状评分均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两组均可改善微炎症状态,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TNF-α、IL-6、hs-CRP水平降低更明显(P<0.05)。两组均可以降低NT-proBNP及提高LVEF、E/A,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NT-proBNP降低及LVEF、E/A升高水平更明显(P<0.05)。结论补肾启枢强心颗粒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心肾阳虚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微炎症水平,从而改善患者心功能及临床症状。

    2020年01期 v.61 48-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523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三伏贴防治慢性心力衰竭阳气亏虚、血瘀水停证队列研究

    刘宁;宋宪波;谭莉娜;王建明;朱志扬;曲争艳;

    目的观察三伏贴对阳气亏虚、血瘀水停证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纳入160例阳气亏虚、血瘀水停证CHF患者,对照组80例予常规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80例再加三伏天穴位贴敷治疗,从三伏第一天至出伏贴敷,隔日贴敷1次,每次贴敷4~6h,共20次。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及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存质量量表(MLHFQ)、生活质量(SF-36)量表评分,评价治疗后临床疗效;6个月后随访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并分析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与性别、年龄、心功能分级、三伏贴治疗、合并症等因素的相关性。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9.87%,对照组为72.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治疗组血浆NT-proBNP水平、MLHFQ评分明显降低,SF-36量表评分明显升高(P<0.01)。CHF患者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对照组分别为再入院31.6%、急性心力衰竭21.5%、心源性死亡2.5%,治疗组分别为15.2%、7.6%、1.3%,治疗组再入院、急性心力衰竭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心血管事件相关因素分析显示,三伏贴治疗是CHF患者再入院和急性心力衰竭事件的相关因素(B=-0.955,B=-1.202),未发现心源性死亡的相关因素。结论三伏贴能改善CHF患者的心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同时能够减少CHF患者的再入院及急性心力衰竭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

    2020年01期 v.61 5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80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证候·诊断

  • 四诊合参智能化发展现状及实现路径

    赵文;张佳;徐佳君;辛基梁;周常恩;李绍滋;李灿东;

    为确保中医诊断的正确性,除了要求单诊信息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外,更重要的是四诊合参。中医四诊信息客观采集和分析系统的研究不断取得突破,为开展四诊客观信息的融合研究奠定了基础,但不同诊法设备分类标准不统一,信息来源存在差异,制约了四诊合参的融合。通过梳理近年来有关中医四诊包括望诊、闻诊、问诊、脉诊等方面的智能化研究,结合四诊合参智能化研究尚处起步阶段的现状,提出尝试从多源数据融合角度,借助协同训练法、多核学习法、基于子空间学习法提升四诊合参的融合度及准确性,探寻四诊合参智能化的可能实现路径。

    2020年01期 v.61 58-6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1K]
    [下载次数:1547 ] |[引用频次:44 ] |[阅读次数:0 ]

实验研究

  • 半夏泻心汤对过氧化氢叔丁醇诱导的MIN6细胞凋亡及PI3K/AKT/FOXO1信号通路的影响

    杜立娟;孙敏;谈钰濛;史丽伟;杨亚男;张美珍;张月颖;郭赫;徐翔;韩旭;倪青;

    目的探讨半夏泻心汤治疗2型糖尿病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MIN6细胞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利拉鲁肽组及半夏泻心汤低、中、高剂量组,半夏泻心汤低、中、高剂量组分别加入0.25、0.5、1.0mg/ml浓度的半夏泻心汤10μl预预处理12h,利拉鲁肽组加入0.18μg/ml利拉鲁肽注射液10μl处理12h。半夏泻心汤各剂量组、利拉鲁肽组和模型组用过氧化氢叔丁醇(TBHP)孵育4h建立细胞凋亡模型,MTT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抑制率,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中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叉头转录因子1(FOXO1)、磷酸化叉头转录因子1(p-FOXO1)及P27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对MIN6细胞凋亡的抑制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利拉鲁肽组及半夏泻心汤中、高剂量组凋亡抑制率均降低(P<0.05);各干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p-AKT/AKT、p-FOXO1/FOXO1表达明显下调,P27表达明显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除半夏泻心汤低剂量组p-FOXO1/FOXO1外,利拉鲁肽组及半夏泻心汤各剂量组p-AKT/AKT、p-FOXO1/FOXO1表达均明显上调,P27表达均明显下调(P<0.05);与半夏泻心汤高剂量组比较,利拉鲁肽组、半夏泻心汤中剂量组p-FOXO1/FOXO1表达明显上调(P<0.05);与半夏泻心汤低剂量组比较,半夏泻心汤中、高剂量组及利拉鲁肽组P27表达均明显下调(P<0.05)。结论半夏泻心汤可显著抑制MIN6胰岛β细胞的凋亡而发挥防治2型糖尿病的治疗作用,以高剂量效果更佳,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PI3K/AKT/FOXO1信号通路,从而调节相关蛋白表达。

    2020年01期 v.61 6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7K]
    [下载次数:1074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参附益心颗粒对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纤维化的影响

    程彦玲;谢世阳;王小晓;崔琳;刘素晓;李彬;朱明军;

    目的观察参附益心颗粒对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纤维化的影响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制备心肌梗死模型,将造模成功的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参附常用量组、参附高剂量组、氯沙坦组,另设只穿线不结扎的假手术组,均每组8只。参附常用量组和参附高剂量组分别给予参附益心颗粒1.76、8.8g/(kg·d)灌胃,氯沙坦组给予氯沙坦片10mg/(kg·d)灌胃,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给予蒸馏水1ml/(100g·d)灌胃。4周后超声心动图评价各组大鼠心脏功能,并计算左室重量指数(LVWI);Masson染色法及羟脯氨酸测定法测定心肌组织胶原蛋白分布及含量;Western blot法确定心肌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 2、Smad 3的蛋白表达量;RT-PCR法检测微小RNA-21(miR-21)和转化生长因子βⅢ型受体(TGF-βRⅢ)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参附常用量组、参附高剂量组、氯沙坦组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减小、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升高,LVWI和胶原蛋白含量下降,同时心肌组织TGF-β1、Smad 3蛋白表达量和miR-21的mRNA表达水平降低,TGF-βRⅢ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或P<0.01);与参附常用量组比较,参附高剂量组LVESD减小、LVEF、LVFS和心肌组织TGF-βRⅢmRNA表达升高(P<0.05或P<0.01)。结论参附益心颗粒可改善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纤维化,抑制心室重构,提高心脏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miR-21从而抑制TGF-β1/Smads信号通路的过度激活有关。

    2020年01期 v.61 68-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2K]
    [下载次数:71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0 ]
  • 清热活血方对斑马鱼胚胎血管新生的影响及安全性

    王海霞;智恺;马志强;武子英;刘立玲;燕美彤;果彤;曹炜;

    目的观察清热活血方对斑马鱼胚胎血管新生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安全性。方法选取受精后2天的斑马鱼胚胎120个,置于12孔板中,每孔10个。分为空白组、阳性药组和清热活血方50μg/ml、100μg/ml、150μg/ml、200μg/ml组,阳性药组给予浓度为50μg/ml瓦他拉尼(PTK787) 3ml,清热活血方各浓度组给予相应浓度清热活血方3ml,各组连续给药72h,每24h更换暴露液,在体式显微镜下观察统计斑马鱼胚胎体节间血管指数及镜下荧光点数。通过预实验确定清热活血方最大非致死浓度(MNLD)为802μg/ml和最小全致死浓度(MTLD)为2560μg/ml,在此区间设定8个药物浓度,建立致死曲线,计算半数致死浓度(LD50)。选用1/10 MNLD(80μg/ml)、1/3 MNLD(267μg/ml)、MNLD 3个浓度作为毒性指标观察的给药浓度,给予药物暴露液3ml,连续给药72h,显微镜下计数斑马鱼胚胎心率,并记录各浓度清热活血方对各个脏器系统及其他表型指标产生的影响,包括斑马鱼胚胎卵黄、肠腔、肠褶皱、尾鳍等。结果与空白组比较,阳性药组及清热活血方100μg/ml、150μg/ml、200μg/ml组斑马鱼胚胎体节间血管指数及镜下荧光点数均降低(P<0.01)。清热活血方100μg/ml组、150μg/ml组、200μg/ml组之间比较,随着中药浓度的增加斑马鱼胚胎体节间血管指数显著降低(P<0.05),而各组斑马鱼胚胎镜下荧光点数仅有减少趋势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清热活血方致死曲线可得LD50为1200μg/ml,安全指数为5.1。与空白浓度比较,清热活血方267μg/ml、802μg/ml浓度干预时斑马鱼胚胎心率显著增快(P<0.01),80μg/ml浓度对斑马鱼胚胎心率影响不明显(P>0.05),267μg/ml浓度与802μg/ml浓度对斑马鱼胚胎心率增快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浓度高于267μg/ml时,清热活血方对斑马鱼胚胎的发育表现出实质性的毒性作用,如肠褶皱消失、肠变性等。结论浓度为100μg/ml的清热活血方对斑马鱼胚胎有较强的抑制血管新生的作用,且具有安全性。

    2020年01期 v.61 74-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1K]
    [下载次数:541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临证心得

  • 小儿癫痫“痰伏脑络,气逆风动”病机论

    马融;张喜莲;

    提出"痰伏脑络,气逆风动"为小儿癫痫的核心病机。痰浊内伏是癫痫发作的内在因素,或因脾气虚弱,运化失常,水聚为痰;或因肾气不足、肾阳虚损,致气化失常、温煦失职,水泛为痰。发热、疲劳、精神刺激、饮食不当等诱因触动伏痰,致气机逆乱,痰随气逆,阻滞脏腑气机升降之路,蒙蔽清窍,阻滞经络,发为癫痫。据此确立了豁痰开窍、顺气熄风的基本治法,临证常以六君子汤加减化裁,以达到气顺痰消风灭的目的。

    2020年01期 v.61 79-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824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 从胃内癥瘕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

    独思静;赵晓琳;马丹;周斌;

    根据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认为胃内癥瘕是本病关键病理因素,其实质为痰瘀互结,主要责之气滞不行和阳虚不化。结合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因病机和主要病理因素,治疗宜从健脾益肾、培元固本,疏肝利胆、调和枢机,行气化痰祛瘀、平消癥瘕,调饮食、畅情志四个方面入手。以此思路治疗,不仅能缓解临床症状,且可逆转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

    2020年01期 v.61 8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935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0 ]

百家园

  • 论中医扶阳学派对太极学说的重构

    余磊;唐农;

    从太极学说的角度,以在理学影响下提出的温补学派为对比,分析清末大儒刘沅反理学的哲学思想对中医扶阳学派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探讨中医扶阳学派的核心哲学原理,并理清中医扶阳学派对太极学说的重构。

    2020年01期 v.61 8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下载次数:656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临证指南医案》药性“刚、柔、动、静”辨析

    陈旭;贾波;

    叶天士将"刚、柔、动、静"作为药性性味归经、升降沉浮的重要补充,主要呈现了刚动、刚静、柔动、柔静的二重特性并形成了药性、药剂用法的初步指导。其以纯刚至燥、纯柔至润、纯阳至动、纯阴至静、刚柔并济、动静相参为药性配法,以心肝为刚脏、脾肾为柔脏、胃属阳腑为五脏病性的论治特点,结合奇经与络脉论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刚、柔、动、静"药性理论,对现代临床具有深远指导意义。

    2020年01期 v.61 88-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877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欢迎邮购《中医杂志》光盘合订本

    <正>1951—1986年(4张光盘) 480元; 1987—1994年(1张光盘) 260元; 1995—2004年(1张光盘) 280元; 2005—2013年(1张光盘) 300元。光盘合订本为计算机用数据光盘,收入了同期出版的全部《中医杂志》内容,可对所有文章进行任意字检索,方便实用。汇款地址:北京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中医杂志社,邮政编码:100700,收款人:杨秋雷

    2020年01期 v.61 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欢迎订阅2020年《中医杂志》

    <正>《中医杂志》(ISSN 1001-1668,CN 11-2166/R)是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主办的全国性中医药综合性学术期刊。1955年创刊以来始终坚持"以提高为主,兼顾普及"的办刊方针,是我国中医药界创刊早、发行量大、具有较高权威性和学术影响力的国家级中医药期刊之一,是中文核心期刊和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首届国家期刊奖获得者和中国期刊方阵双奖期刊、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中国百强科技期刊、

    2020年01期 v.61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下载次数:2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医杂志》(英文版)欢迎投稿

    <正>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杂志》(英文版)](ISSN 0255-2922,CN 11-2167/R,双月刊)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与中国中医科学院联合主办,是我国中医药界具有权威的中医药英文科技期刊,现发行和交换9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医杂志》(英文版)自1981年创刊以来一直坚持正确的办刊宗旨,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2010年入选SCI-E (《科学引文索引》扩刊版),2011年获得中国中医科学院自主选题项目资助,2013年获得"中国科技期刊

    2020年01期 v.61 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4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特色医疗分会暨聚医杰2020年学术活动通知

    <正>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特色医疗分会、北京聚医杰医药科学研究院2020年将举办下列学术会和培训班,欢迎各级中医药人员参加。一、学术交流1.第45次全国特色医疗名医学术交流暨风湿骨病痛证论坛:时间:3月26日—27日(25日报到),地点:福建厦门,规模60人; 2.第46次全国特色医疗名医学术交流暨经方论坛:时间:5月16日—17日(15日报到),地点:河南南阳市(仲景故里),规模60人; 3.第47次全国特色医疗名医学术交流暨肝胆糖尿病论坛:时

    2020年01期 v.61 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1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欢迎邮购《中医杂志》过刊

    <正>1988、1989、2000、2001年合订本,每本100元,2002、2003年合订本每本105元,2004年合订本115元,2005年合订本125元,2007—2010年合订本每年140元。2011 (缺5、6期)—2013年每册9. 80元,2014 (缺21期)—2017年(缺3、5、15、18期)每册15元,2018年每册20元(缺5、7、9期)。2011—2013年合订本,每年4本,全年280元,2014、2015、2016、2017年合订本(每年4本),全年400元。2018年合订本(4本),600

    2020年01期 v.61 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欢迎订阅2020年《中国针灸》杂志(月刊),《针刺研究》杂志(月刊)

    <正>两刊均为中国针灸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主办的针灸学术权威期刊,均已成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中国针灸》杂志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中文期刊,全面报道国内外针灸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中国针灸》报道以临床为主,介绍临床有效治疗方法、专家经验、经络腧穴研究与机制探讨等,提供继续教

    2020年01期 v.61 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下载次数:2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

本网站版权归中医杂志社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邮编:100700  电话:010-64035632    京ICP备13040062号